发帖回复
查看:26093|回复:683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家一起读楞严经

头像
0操作61 #
头像
61 #
0
11-07-20 16:4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们的自性是清澈的,如何见自己的清净本性?就是要实修实证。 原来这个实修实证这么重要。
头像
0操作62 #
头像
62 #
0
11-07-20 16:4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3 #
头像
63 #
0
11-07-20 17:5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20/2011 4:44:00 PM的发言:
我们的自性是清澈的,如何见自己的清净本性?就是要实修实证。 原来这个实修实证这么重要。

记得我们学数学的时候,经常要做证明题,我们在证明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那些公式和道理,才能真正到现实中去运用。
我们修行也是一样,打坐和读经的时候是磨刀,下座就是砍柴。
心经上面说的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就是实修和起用的精髓啊。
不“观”不“自在”,不“照”,怎么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呢?
修行不是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而是有智慧,不执著。
修定不能修死定,不能修空定。
头像
0操作64 #
头像
64 #
0
11-07-20 17:5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楞严之宇宙观与人生观

由七处征心而至八还辨见,已经明白指出尘尘逐逐,为烦恼窠臼者,都是心目为咎。然而人心,机也。目为心之开关也。如欲心目自不为咎,就要息机才对。此机究 竟又从何而息?此诚为人生一大事因缘。机如不息,始终在柳暗花明处,循声逐色,依旧沉沦去也。于是佛又横说竖说,指出宇宙万象,无非物理变化之幻影。无奈 众生妄见,而生个别与群见之异同。但从心物齐观,方知万象尽为能量之互变。而此能变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者也。迨感而遂通之后,即变动不居,周 流六虚,困于夫妇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因此又三科七大,详细指陈心物之真元。说出十八界因缘法则与自然之关系,指示一般见解之谬误。由此可以概括近世 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原理,了然无遗,上下古今,一串穿却。此是乾坤一只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无二,涅磐生死,等是空花之境。人生到此,可以向无佛处称 矣。然而问题至此,辨理愈精而实际愈迷。黑松林忽然闯出李逵,故有富楼那之卒然发问。若此世间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万有世间相,究竟胡为而来者?于是佛 又不惜眉毛拖地,说出物质世界与众生世界之形成,从时间以称世,以空间而名界。时空无际,而对待成劳,则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由身心而透法界。从法界复入 身心。视此碌碌尘劳者,无非物理之变化。但能寂然观化,本分事即不离目前,可以当下明白,归家稳坐,毋须骑牛觅牛去也。所谓第一义谛,所谓第二义门,直指 明心与闻思修慧,到此皆和盘托出,不尽言诠矣。系以诗日:

鱼龙鹏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来,
小生闲窗观万化,乾坤一马走云雷。
万物由来自不齐,南山高过北山低,
空明虚室时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鸡。

头像
0操作65 #
头像
65 #
0
11-07-20 22: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上下学的时候走在路上,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走路一边念,有时候看见路边的松鼠很可爱,嘴里也不停。是不是三心二意了?[em62]

“一心念佛”怎么解释?谢谢。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20/2011 1:49:00 PM的发言:
众生迷惑,而佛菩萨觉悟,为什么?
山河大地乃至一微尘都没有迷惑我们,而是我们妄心取相而自己迷惑。
我们的自性是清澈的,如何见自己的清净本性?就是要实修实证:修禅的不要修口头禅,要参悟要修禅定要观照;修净土要一心念佛,老老实实,不可三心二意...
实证多一些,才能真正理解佛法多一些,才少一些烦恼。
从哪里修?要从自心下手,既然妄念从这里来,单刀直入,直取症结。
心能转物,修行久之,自身的气脉乃至相貌骨骼都会发生变化,性情当然也发生变化,妄念变少,甚至都不来了。
逐渐深入,就可契入本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能证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要敢于承当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佛性和观音菩萨的佛性,和阿弥陀佛的佛性,和释迦佛的佛性是一样的,我们修行就可以逐步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离一切苦,度无数无量众生离苦得乐。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6 #
头像
66 #
0
11-07-21 08: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7/20/2011 10:17:00 PM的发言:
我上下学的时候走在路上,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走路一边念,有时候看见路边的松鼠很可爱,嘴里也不停。是不是三心二意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心念佛”怎么解释?谢谢。

是三心二意。
你看见什么了?
你去分别那是“松鼠”,不是“老鼠”,所以你“可爱”之,这就是分别,这就是贪爱,就是执着。
不思善,不思恶,杂念全无,但是了然觉知,才是心清净,才和净土相契合。
你跟那里相契合,就会去哪里。

如果贪婪吝啬,就会进饿鬼道,如果喜欢争斗,脾气大,容易进阿修罗道,不是这些道派人来抓你,而是你和某个道的众生们性情相契合,自然就去了。

一心念佛,请注意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讲的“念佛圆通”章节。

头像
0操作67 #
头像
67 #
0
11-07-21 08: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回复beidou5的来信:

对不起,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法回复huaren的系统过来的短消息,只好回复到这里。

你念佛念的气短胸闷,是因为你不得法,并非是净土宗不适合你。
不断有高僧大德开示过:净土宗适合末法时代的广大众生,接引各种根器的众生,怎么能不适合你呢?
或许你和其它的法门更有缘分,我不知道,但是净宗是广泛接引的,简单易行。
修禅或者修密宗,或者修律宗,都好,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你看那个喜欢,就一门深入,肯定能行。
其实所有的法门都是一个法门,读读圆觉经就知道了。

关于拜师的事情:
末法时代,善知识难寻是事实,而且还有不少邪师魔头,披着佛教的外衣传邪法,毁佛法,说9句佛法,加带一句邪法,非常具有迷惑性。这在楞严经中有预言的,对比一下现在的邪师,佛祖预言的简直就是现在这些人的写照,分毫不差。
还有些所谓的善知识,本意是好的,但是由于修行过程中,着了相,二十五种阴魔境界(具体可参看楞严经)没有过得去,所以被魔附体,也说法,还说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也有不透彻的,乃至邪说。
所以拜师要谨慎,要拜公认的高僧大德,或者拜那些被高僧大德验证推荐的法师居士。
这种师傅也很少,怎么办?
好办。
记得有好多高僧大德开示过,(好像是净宗的印光大师):末法时代,善知识难遇,还不如以楞严经为师。
楞严经里面有修行的纲要,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有楞严咒护法降魔。

末学知识浅陋,只能做同学,不能做老师 :)

另外,到处都有佛菩萨,佛是遍一切处的,何不礼拜之?
净心修行,发大菩提心,悉心忏悔,佛菩萨自然会灌顶加持,何不简单?

修法无难,只看你是否肯承当,是否肯放下。
头像
0操作68 #
头像
68 #
0
11-07-21 11:2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就是问题,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法门啊。以楞严经为师,修的是什么
头像
0操作69 #
头像
69 #
0
11-07-21 11:3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21/2011 11:23:00 AM的发言:
这就是问题,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法门啊。以楞严经为师,修的是什么

带着问题读,随读随解决。
头像
0操作70 #
头像
70 #
0
11-07-21 11: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个,可能要歪一下帖子,诚心请教各位师兄修的是哪些法门,师兄们是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法门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71 #
头像
71 #
0
11-07-21 11: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末学愚钝,这句“另外,到处都有佛菩萨,佛是遍一切处的,何不礼拜之?” 是什么意思啊?
头像
0操作72 #
头像
72 #
0
11-07-21 11:4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21/2011 11:32:00 AM的发言:
末学愚钝,这句“另外,到处都有佛菩萨,佛是遍一切处的,何不礼拜之?” 是什么意思啊?

带着这个问题读楞严经吧:)
头像
0操作73 #
头像
73 #
0
11-07-21 13: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是看了净空法师的一些视频然后开始接触佛法的。
念地藏经的时候也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就没事了。
据说有的同学念地藏经会头晕恶心什么的,据说是业障现前?
我的想法是,你不妨多试试不同的法门,你欢喜哪个哪个就适合你,于是就一门深入。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21/2011 11:31:00 AM的发言:
这个,可能要歪一下帖子,诚心请教各位师兄修的是哪些法门,师兄们是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法门的?
头像
0操作74 #
头像
74 #
0
11-07-21 14:2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20/2011 5:54:00 PM的发言:

楞严之宇宙观与人生观

由七处征心而至八还辨见,已经明白指出尘尘逐逐,为烦恼窠臼者,都是心目为咎。然而人心,机也。目为心之开关也。如欲心目自不为咎,就要息机才对。此机究 竟又从何而息?此诚为人生一大事因缘。机如不息,始终在柳暗花明处,循声逐色,依旧沉沦去也。于是佛又横说竖说,指出宇宙万象,无非物理变化之幻影。无奈 众生妄见,而生个别与群见之异同。但从心物齐观,方知万象尽为能量之互变。而此能变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者也。迨感而遂通之后,即变动不居,周 流六虚,困于夫妇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因此又三科七大,详细指陈心物之真元。说出十八界因缘法则与自然之关系,指示一般见解之谬误。由此可以概括近世 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原理,了然无遗,上下古今,一串穿却。此是乾坤一只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无二,涅磐生死,等是空花之境。人生到此,可以向无佛处称 矣。然而问题至此,辨理愈精而实际愈迷。黑松林忽然闯出李逵,故有富楼那之卒然发问。若此世间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万有世间相,究竟胡为而来者?于是佛 又不惜眉毛拖地,说出物质世界与众生世界之形成,从时间以称世,以空间而名界。时空无际,而对待成劳,则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由身心而透法界。从法界复入 身心。视此碌碌尘劳者,无非物理之变化。但能寂然观化,本分事即不离目前,可以当下明白,归家稳坐,毋须骑牛觅牛去也。所谓第一义谛,所谓第二义门,直指 明心与闻思修慧,到此皆和盘托出,不尽言诠矣。系以诗日:

鱼龙鹏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来,
小生闲窗观万化,乾坤一马走云雷。
万物由来自不齐,南山高过北山低,
空明虚室时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鸡。

此段文字是讲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和八还辨见最终时说明我和物的关系:物我不二。
请大家到时候注意富楼那尊者的一问和佛的回答。
头像
0操作75 #
头像
75 #
0
11-07-21 14:4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根尘解脱与二十五位圆通

到此本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难却于言思不到处,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说明解脱之方法。佛乃以华巾作成六结,譬喻身心六根结缚之因由,指 出"虎项金铃,系者解得。"花果山上孙猴子,头上本无金箍,只因未曾悟空,不见如来,自苦不知其中底蕴耳。谁知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须种了芭蕉,又怨芭 蕉!然此是无门为法门,几人到此误平生!不如饮食男女,人人本自理会得到。因此复于无法中设法,佛乃命与会诸先进,各自陈述修持解脱之行业,如验兵符,如 合契约,各名印证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圆通之作。恰如夫子所谓:“二三子,吾无隐乎尔。”而此圆通,首由声色二生开始,终以观音耳根圆通为结,千言万 语,只是教人在声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么之结,尤较声尘为难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阴中,仍须从解脱色尘人手,方透观音入道之要门。此乃顶门心上一 只眼,画龙点睛之笔。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一二实验将来,千生万劫磨砺去也,系以诗日:

谁教苦自结同心,魂梦清宵带影临,
悟到息机唯一念,何须解缚度金针。
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秋风落叶乱为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76 #
头像
76 #
0
11-07-21 18: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7/21/2011 1:59:00 PM的发言:
我是看了净空法师的一些视频然后开始接触佛法的。
念地藏经的时候也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就没事了。
据说有的同学念地藏经会头晕恶心什么的,据说是业障现前?
我的想法是,你不妨多试试不同的法门,你欢喜哪个哪个就适合你,于是就一门深入。

多谢师兄不吝指教!嗯,末学打算仔细了解一下各个法门的殊胜!
头像
0操作77 #
头像
77 #
0
11-07-22 15: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21/2011 2:47:00 PM的发言:
 

根尘解脱与二十五位圆通

到此本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难却于言思不到处,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说明解脱之方法。佛乃以华巾作成六结,譬喻身心六根结缚之因由,指 出"虎项金铃,系者解得。"花果山上孙猴子,头上本无金箍,只因未曾悟空,不见如来,自苦不知其中底蕴耳。谁知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须种了芭蕉,又怨芭 蕉!然此是无门为法门,几人到此误平生!不如饮食男女,人人本自理会得到。因此复于无法中设法,佛乃命与会诸先进,各自陈述修持解脱之行业,如验兵符,如 合契约,各名印证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圆通之作。恰如夫子所谓:“二三子,吾无隐乎尔。”而此圆通,首由声色二生开始,终以观音耳根圆通为结,千言万 语,只是教人在声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么之结,尤较声尘为难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阴中,仍须从解脱色尘人手,方透观音入道之要门。此乃顶门心上一 只眼,画龙点睛之笔。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一二实验将来,千生万劫磨砺去也,系以诗日:

谁教苦自结同心,魂梦清宵带影临,
悟到息机唯一念,何须解缚度金针。
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秋风落叶乱为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此段是讲修行的方法大略:既然人为六根所困,就要从此处修起,请大家注意经上的25圆通修法,每一个都是一个法门。
经上还有文殊菩萨对这二十五种修法进行评价。
头像
0操作78 #
头像
78 #
0
11-07-22 15: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教理行果

从上娓娓说来,本来大事已毕,奈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唯恐平地凡愚,可望而不可即,乃急转直下,再说出一大藏教之戒定慧三学,无非是 “莫以善小而勿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此理人人都知得,叵耐个个做不到。故再三吁咛咐嘱,正是“临行密密链,意恐迟迟归”之慈母心肠也。于是详细指出轮回 六道,因果循环,地狱天堂,人间苦海与圣贤之种种境界,此即所谓修道之谓教者,亦乃全部佛法之基石也。但又复坦然指出,所谓天堂地狱与因果轮回等事,皆此 一心坚固妄想之所建立。纤尘下而翳天,一芥坠而覆地,“自净其意,为诸佛教。”临歧叮咛,唯此而已。吾佛婆心恳切,恐来人于歧路徘徊,乃复说出修持过程中 五十种阴魔境界之现象,“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善恶由心,魔佛同体,执迷处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须知得在“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 过。”则君子坦荡荡,不做小人长戚戚矣。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不起是烦恼”。乃知世人在开眼闭眼处,举足下足时,无一非心障之冤魂, 其魔岂止五十种而已。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有魔佛之可得哉!菩萨之位数五十有五,阴魔之境,只说五十者,乃综合身心是称五阴。 五阴错综复杂而为用,五十相生,故数仅得此。易日:“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舍此天地均数之象仅为五十。一点动随万变,故 其用四十有九。如一尘不染,即万法不生。然则所谓五十五,或六十四圣位,与失五种阴魔,都只是大衍之数,六十四封之周天变相而已。周天之象,始于一,终于 一,中通于五。故全经以情波欲海之一念始,以剖析五阴之空性为结。首尾关照,层次井然。一以贯之,等于未说一字也。系以诗日:

游戏何妨幻亦真,莫将魔佛强疏亲,
心源自有灵珠在,洗尽人间万斛尘。
欲海情波似酒浓,清时翻笑醉时侬,
莫将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红豆红。
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何方乞九还,
一笑抛经高卧稳,龙归沧海虎归山。

头像
0操作79 #
头像
79 #
0
11-07-22 16:2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本来想把师兄注解的南怀瑾先生讲得楞严经的部分贴出来,突然想到,佛经是不是不能这么分开贴的啊?
头像
0操作80 #
头像
80 #
0
11-07-22 21: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22/2011 4:23:00 PM的发言:
我本来想把师兄注解的南怀瑾先生讲得楞严经的部分贴出来,突然想到,佛经是不是不能这么分开贴的啊?

无妨
发帖回复
查看:26093|回复:683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