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8318|回复:128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漫天花雨维摩说法。 (建议大家读)

头像
0操作61 #
头像
61 #
0
10-07-19 18: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从上个礼拜起,喉咙不舒服,发声困难,好多同学就劝我休息一阵子不要讲课了。但 是我不肯停,因为同学们要学啊!还管它有没有声音,照样要它讲出来,这要点本事的啊!我吃了一大堆中药西药,一点用也没有,只有不理。学佛的人,牺牲自己 照亮别人,所以我不肯停,还不是讲下来了!这是告诉你们,不要自私,不要为名,不要为利,只有一番弘扬佛法的心,不要管自己,你充其量讲死了嘛!假如在这 里就是讲死了也蛮好的,你们把油漆一漆,打上防腐剂,就算肉身不烂,还可以给你们卖门票收点钱,也不错,对不对?不要当笑话,就要下这个决心,无私无我, 倾你所有布施出去,没有什么艰难的。学佛修道就是这么一条路子,这就是无尽灯。我看你们来学佛学道,年纪轻轻,非常照顾自己,又懒,又不肯助人,但要求起 别人却非常严格,看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觉得别人都不是圣贤,难道你就是圣贤吗?我看你是剩闲,是剩下来没有用的闲人,有你也不多,没你也不少的人。 你们在家里、在社会都要帮助别人,牺牲自我没有要求,就是无尽灯的道理。当然要点亮了自己,这也重要。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 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所以维摩居士对魔女说,你们回魔宫去,以这个道理去修持,自己作一个照亮的明灯,影响无数天人天女都发无上菩提道心,这样才是报 佛的恩。什么是报佛恩,就是大大地利益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 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讲到这里,这些天女顶礼维摩居士,就跟随魔王回去了。持世菩萨本来在道场入定,天魔就带了魔女来玩了这个花样,他的处理方 式就是对魔王说,我们是出家修道的人,不可以这样。这就是一般学佛修道人的作法,铁青着面孔教训人。维摩居士就在魔境界里游戏人间,你们千万不要带着一个 宗教徒那副死相,大菩萨道要度一切众生,魔就不是众生了吗?外道就不是众生了吗?你就度不了吗?你把他们排开了,那你还算是菩萨道吗?他是坏人更要照亮 他,你这个灯就要点啊!所以佛法修道在世间,不在出世间,就在魔道里修佛道,成就了才是真佛道。既然持世菩萨也吃瘪了,佛就找另一位菩萨。

长者子善德──布施与供养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长者子是世家公子,善德顾名思义,这菩萨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佛要他代表去问候维摩居士的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但是善德菩萨同诸位菩萨一样,表示自己也没有资格去。什么理由?

「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善德菩萨向佛报告,以前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要做功德,就设了一个大布施的法会,供养一切出家人、婆罗门贵族、外道、下贱阶级的人、孤独的人、讨饭的,布施了七天。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 用是财施会为?」那时维摩居士来了,他对我说,公子,真开一个大布施会,不应该像你这样办的,只拿钱和食物来布施是不够的,真布施是法布施。佛法讲法布施 是智慧的布施,教育就是智慧的布施。我可不是在布施啊!我这是叫出卖。布施不容易的,我是做不到的,那硬是要牺牲自己,不论是什么人你硬是要教化他。连迦 叶尊者、须菩提都做不到,都有偏向。迦叶尊者只教化贫穷的人,富贵人他不理,须菩提正好相反。所以我说我做不到,我的做法、教法只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不 能做到无遮大会的法布施,人要有自知之明啊。菩萨道法布施可不容易,法布施真做到了,才是十地菩萨的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似的普遍洒下来,等于古代所说, 「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那才够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萨,我们只算是开始在学习而已。

头像
0操作62 #
头像
62 #
0
10-07-19 18: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所谓法布施有时也称法供养,但是严格讲来,这两个名词是有差别的。法布施是已经有 成就的菩萨,自利而后利他,为人说法,使一切众生,是布施的精神。供养是以下对上而言,例如供养诸佛菩萨。但是一切众生皆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都具有 佛菩萨的种性,只不过是善根没有发现。所以用谦和的大菩萨境界心理来说,法布施就是法供养。学佛的人必须要修供养,在修持法门里,供养不光是理论而已。一 个学佛的人随时要起供养心,也可以说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实际的布施,还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观念来讲法布施,是看不见的,好像不花本钱,我心里想一想就是了。如果是 这样,就变成戏论了。法供养、法布施要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心田,以清净法,供养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圣贤、有成就的僧伽、众生。所有的供养中,如饮 食、衣服、卧具、汤药是佛经归纳为四种供养。学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场是最好了,如果没有,家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场,念念有 佛、法、僧三宝在心中道场。开始你观想一个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道场,用这个理想的道场,随时修供养法。

讲饮食的供养,像我们当年学佛,不论如何,身边总想办法有个佛,因此就弄个佛像, 是象征的作用,画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论吃任何东西,没吃之前都先拿起来供养佛,然后才自己吃。据说我们这里有位同学,他买回来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后才 吃,不论他是不是学过,以此发心就是对的。实际上诸佛菩萨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上供养一切三世诸佛,同样地也是供养你的父母。我看过很 多信宗教的人,对于他们的教主,不论是佛还是上帝,很有恭敬供养心,对于自己的父母却好像是冤家一样。你对一切众生都要供养,何况是父母?很多学佛的人, 和自己的家人相处不好,觉得家人是拖累,觉得烦。这些人连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里来,还说什么要度一切众生,简直是犯罪!佛经上说,事父母 如佛一样的人,必定得福报的。饮食的供养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虽穷得没有办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养。你们佛堂泡的茶叶,每天也要换几次, 心情要像佛菩萨就在这里似的,不要以为今天已经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这是自欺。衣服也是供养,乃至自己买了一块布作新衣服都要供养。

供养不只是供佛菩萨,连善知识、上师也要同样供养的,当年我们学佛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时代变了,我早就说过,现在不供养佛也不供养上师了,是我们要供养众生。不是他们来求法,是我们要跪着,求他们接受法。各位同学,现在有这样的环境供 养诸位,吃住学一切都不需要顾虑,是何等的福报啊!我常告诉你们,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养?所以我常常讲戒律有两句:「忖己功德,量彼来处」,这 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接受人家的供养,要反省检查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功德,要估计这个人对我的布施供养,该不该接受。这些地方你们不是没有榜样,活的榜样都 有,但是你们不知道。有时候高兴起来要骂你们,不高兴只有感叹,此乃佛所说,至可怜悯者,愚痴得可怜。

如果你们的福德智慧资粮够了,才可以修上乘大法。上乘大法说,「诸供养中,法供养 最」。刚才讲的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还容易理解,怎么叫法供养?就是你本身悟道啊,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就是法供养,也是真正的法布施。有 人用世俗的话讲,法供养是精神供养,但是这样说并不对。最好的法供养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时中无杂念、妄想、烦恼。是不是做得到,这是个问题。所 以维摩居士对长者子善德,讲法供养的道理,他说开布施大会最重要的,不是拿财物布施,法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长者子善德就问维摩居士,怎么样叫做法布施的法会呢?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这文字容易懂,你一念 就过去了。所以后人叫念经是背书,背书并没有错,我已经讲过了,现在你们年轻人读书都是靠笔记,哪一个背得来?书背不来智慧启发不了。佛教的背书的方法非 常好,叫做诵经,诵就是读,嘴里念出来。念经为什么敲木鱼呢?木鱼是作什么用的?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其实鱼也是会睡觉的,但是因为鱼始终不闭眼,所以 木鱼是提醒我们昼夜要清醒,不要无明,不要昏沈,不要胡涂,心目都要保持清明。敲木鱼为的是,念经时每一个字都不散乱,念念清楚,这叫念诵。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3 #
头像
63 #
0
10-07-19 18: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维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讲,法布施的法会,连在宇宙中过去和将来生存的人都要 布施,这是无前无后,同一个时间就供养了一切众生,这叫法布施。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哼,全不懂!这叫作「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照着文字解释经典 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下面还有两句:「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果你说,那我不照着经典来说,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说可以 了吧!但如果你说的和经律论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说,不是佛说。所以真正学佛的人,经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还要到,样样要俱到。再严格 讲,内明要通,自己内在要得道,外学也要通,世间一切学问要通,才够得上是学佛。如果你只管自己一个人,那学佛干什么?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只管自己一个人, 一定随时作利益他人之想。现在写佛学论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义,抓住一个题目,东一条西一条兜拢来,再写一些批注引证,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维摩居士讲的法布施,在同一时间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前没有后,你做得到吗?可能 吗?就算你是神经病会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来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证你幻想成就菩萨。你绝对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间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养人而已。所以你以为 文字看懂了,这不算佛法,还没有深入懂得内义。

「无前无后」是要你前后际断。我们把起心动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际,譬如我一讲话, 你们一听到就没有了,这是前际,下面要讲的你还没听到,这是后际。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这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你能把自己的身心烦恼思想妄念,一下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当下即空吗?不空,怎么不空呢?无前无后没有说中间啊!中间非空非不空。说空 的,前面念头过去了,没有了,后面念头没有来,中间一定是空。这个空的就是自性现前,正是有。这个有不是世间的有,所以唯识法相叫这是胜义有。这是身心修 持最基本的法门。能做到一切烦恼妄念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念念当下即是,当现前的一念清净空念,就是供养一切众生,这叫作法布施。我们做得到吗?

我们作个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围。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个世界,身体上有 很多众生,因为身体内部和皮肤上,有很多寄生虫和细菌。身上的细胞是不是一个单独有灵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学还不敢断定不是。假使你念念之间妄念不生,前 念皆空,后念不起,当体皆空,一时之间至少供养了身上所有众生得清净、安乐,这也是法供养、法布施。

我们过去学佛的,进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个礼,不只行礼而已,五体投地之后要站起 来,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头,还要有响声,表示额头碰到佛的脚了,这些你们没有看过。当然我现在也自然了,不过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干 净。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摆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论是修观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不属于自己的。这个愿发了以后, 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开始念佛。要随时随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养、法布施,一个人几十年当中能够念念如此,才算是学佛。我们做得到吗?恐怕法供养做不到, 倒是在气供养,气人家扰乱你打坐,这个那个的。

「曰:何谓也?」维摩居士讲的,善德菩萨听不懂,就请维摩居士解释。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 舍心。」你看,维摩居士一讲就又是一大堆,如银瓶泻水一般,哗……就下来,你接都来不及接。难怪十地菩萨叫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盖满虚空。维摩居士是在 家佛,超过十地境界,他说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这里他开始为善德菩萨说,什么叫法布施。他说,「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 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悟 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一切众生,这个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种。

头像
0操作64 #
头像
64 #
0
10-07-19 18: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理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 生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很多人对我说,「老师你发愿在度人 哪!」我说,「去你的!什么发愿?我为了吃饭!我不愿度众生,现在是反被众生度。」你们听谦虚话听不懂,其实是骂人的话,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 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所以外边人问我信什么教,我就说信睡觉,因为跟他们讲不通嘛,省得啰嗦。你说我不慈悲吗?我这就是慈悲,方 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我是看对方什么人,毫无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来这个,你拒之越远,他求之越切。你如果拉着要教他,跪下来叫他祖宗,他也不听的,人 就是这样的,这是方便法门。

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随时有救人的心?不要说救人了,就连肯帮助人的心有没有啊?只 要人家一点不肯帮你,只要众生不供养你,就起了大瞋心。所以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你看这文字很容易,我们几时做到随时随地以救助一切众生的心情来发起大悲 心?这不是要你起个念头:「我要慈悲去救助这些众生」,你有个「我」就错了,要忘我,以救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养。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就拿喜心来 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 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喜心怎么起呢?维摩居士说要持正法。问题来了,什么是正法?哪个法不正啊?尤其现 在末法时代,每个老师每个善知识都说自己是正统的,别人都是旁门左道。昨天才有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谈起这个问题,他有一阵子没有来我这儿了,他说最近参加 了很多这位法师那位居士的法会,本来以为去听一些法,结果光听到他们在批评别人,也有批评我的。他就问我,这是怎么搞的?我说:「唉!如是如是,善哉善 哉。」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是正法,譬如这本《维摩诘经》,大家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学习正法,末法时代哪里去找明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儿啊!他的经教都 在,都是正法,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因为信不过人。

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一切道理以佛经为标准, 乃至《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现代人的著作根本连看都不看了,因为他有没有修证到,都有问题。其次,「依智不依 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研究大乘了义经典,譬如《楞严经》,是彻底的经典,有些佛说的经典是不了义,是对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说法,是不了 义教。「依法不依人」,你们同学常常说我这个老师很难办,脾气又大,拍马屁拍不上,的确是的。讲到佛法,不管你对我感情如何,我始终保持一个态度,「宁将 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这就是所谓四不依的法门,也可以说是四依法门,不然怕走错了路。这个四不依,在本经最后也会提到,就不先详细说了。

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什 么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经教,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绝对是正法,不会有错。古人说通一经一论 才真正够资格学佛。唐宋时代是不能随便出家的,要通过佛学的考试,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经或是一本论,他就考你这本经论,通过了,国家就发你一个证明文凭,就 是度牒,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规,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来。到了唐明皇以后,有一度国家的财政出了问题,同外国打仗经费不够,也曾经出卖 过度牒。

所以经论不通,就不会了解正法。大体来讲,《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都属于 般若系统,在中国的佛学系统里是属于性宗,直接讲形而上道、明心见性。另有由科学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识系统,中国叫相宗。这两大系统,都属于正 法。还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缘都是。再简单点说,佛法说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满,这个是菩萨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换句话 说,你要度一切众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门,「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们不要搞错变成悭吝心,跟你学法还要拿红包来 皈依,否则不将佛法送人情,那就变成邪法了,不要借这句话随便用啊!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舍,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么叫放下,就是丢得开。佛法 讲慈、悲、喜、舍,我们反省每一个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没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舍心做不到,怎么学佛?你说你什么都舍掉了,唉呀!就是还有个身子!哼! 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诉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丢开家庭儿女,家庭儿女就是道场,去哪里找清净地方?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 就是众生,就为他们牺牲不就好了吗?虽然人少,有几个就几个嘛!连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牺牲自我,还说要学佛度众生?你连个鬼都度不了!

头像
0操作65 #
头像
65 #
0
10-07-19 18: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什么才是舍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摄,用现代话说,就是包括进来。 乱摄可不是智慧,譬如讲布施,好多同学都有经验的,大家说起有什么人很可怜,我就同意出点钱。旁边同学劝我为什么要出钱,我说我带头啊!应该做的事就是 舍。但是有时同学提到要去帮助某人,我反而说不能,你连一毛钱都不能给,要出问题的,你帮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业反而更重了。同学表面同意,背着我还是去 帮他了。事后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你对了。这就是作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们心里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后空的智慧就发起了。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发不起。你 们打坐要想清净就是舍心,想把烦恼妄想丢开,但是丢不掉,因为没有摄智慧来修行。放不放得开,丢不丢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问题,不是你说想硬放开就放 开了。你丢不掉的啊!实际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开了,那个定的境界多舒服啊!定就放不掉了。这个中间的道理要搞清楚,就是摄智慧修行。佛法的智慧是空,你 空得了一分,你的舍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个不能舍的心就加大一分。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修菩萨道要起布施心,这是大 乘菩萨道六波罗蜜的第一条。为什么要起布施心?是为了摄悭贪。我们人都有悭吝的习惯。悭吝不是节省,节省是道德,是对自己的节俭,对人家的宽厚。如果因为 我自己节省,对人家也节省,就不是道德,而是悭吝,是舍不得。悭字是心字边上有个坚字,把心抓得牢牢地,一点都舍不得。贪,是有了还想更多。

凡是众生一定悭贪,你说自己能不悭贪,不容易的。譬如我,什么都能舍,就是书不能 舍,所以人家问我借书我都不借,因为常常有去无回,乃至一套书借出去,回来少了一本变成残书了。这个心理就是悭,我将自我反省讲给你们参考,大家自己要警 觉。不过现在我不怕人家来找我借什么秘本了,因为我把它都印了,公诸天下,你来借十本也可以,我有几百本呢。但是,你看,这还是悭吝心。

所以修菩萨道要先修布施道,前面讲过有三种布施:除了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 施。无畏布施不花本钱的,但是大家做不到。譬如有人怕鬼,你就教他一个法子不怕鬼,虽然你的法子可能是扯谎的,但是只要他不怕了,也就灵了,这也是无畏布 施。又比方有人到了极困难的地步,你没有钱帮他,就告诉他一句话:「我支持你!欠了账我替你还!」其实你比他还穷,但是,嘿!这一句话就救了他。给他精神 支持,就是无畏布施。又比方有的人生病快要死了,医生说他的病是绝症,我就对他说:「你怎么相信这些医生,他懂个屁!我帮你看了相,现在一摸你的脉,你起 码再活十年!没有事的!」其实我是乱说的,他听了居然就好了,我这个咒就灵了。

但你给人家无畏布施可要懂得智慧,懂得方便才行。前阵子有个老朋友打电话给我, 「不好了,出大事了!我生病要死了,你不知道吗?某人某人都来看过我了。」我是真的不知道,他心理上也在希望我能去看他。他接着告诉我,自己住院了,自己 家的屋子又被一辆车子撞进来,家人几乎送命。我听他的电话,差点脱口而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话到了嘴边咽了回去,就说:「你全家人赶快忏悔,念 《地藏经》,我明天送过来,立刻就开始念。你那个面相可以活到九十岁的,不要担心。」这都是现成的故事,给人无畏布施,法供养。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尸罗是戒律的梵文音译。因为防 止不道德的心犯罪,所以佛制定了一切戒律。戒律的修行法门,就是在感化一切犯戒的众生,使他不犯戒,度他到彼岸。我们对于悭吝的人要教他布施,对于容易犯 戒的人,要教他持戒,这样对不对?对?你将来作法师时,可不一定要这么认为啊!你一定要懂得方便,要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悭吝的人你要他布施是要他的 命,他不会听的!本来还相信佛法的,你教错了他就不相信了。

对悭吝的人,你干脆教他持戒,一毛钱不要乱花,不义之财也不苟取,他会非常听得进,就信佛了。学到某一个程度,他功德有了,智慧开了,自然肯布施了。如照佛经那么讲,教悭吝的人去布施,绝对行不通的啊!我的经验很多很多。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6 #
头像
66 #
0
10-07-19 18: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倒是教爱犯罪的人作布施还容易,他天天去声色场所,往往一掷千金,你要他在某个地 方出点钱,他就干,这样慢慢引导他,使他自然不会犯戒。教育要懂方便,不要刻板,抓住「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你还檀呢!他早就弹跑了!几十年前我讲 《金刚经》,《金刚经》也讲布施的,有个有地位又有学问的朋友本来天天来听,后来就不来了,后来跟其它同学聊起,他们说这个人认为我上课指着他骂,因为他 有几个钱,认为我讲布施就是要他把钱拿出来给我。唉!你说,我这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众生。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羼提就是忍辱,忍辱可不能硬忍啊!硬忍要忍出肝病来 的。我经常讲,凡是傲慢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世界上最傲慢的人是当皇帝的,而当皇帝的人自卑感最重。因此他多心病最重,这个人靠不住,那个人靠不住, 这个人对我不恭敬,杀了他。一个人真做到无我也就无所谓自卑。真正绝对傲慢的人不会怀疑一切人,你看得起我要听我的,看不起我也要听我的,那是只有诸佛菩 萨才做得到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是精进的意思。我现在深深体会,自己年纪 大了,有时候就懒啰。最大的痛苦是批改你们的文章和日记,尤其是过年到了,国内外的来信、贺卡,一个礼拜就成厚厚的一堆,一天拖一天,看了心里烦,可是手 边事情又多得不得了,只好倚老卖老,在来信上用红笔一划就寄回去,也算答复了。同学们也不见怪,我老了嘛。这我还算下笔快的,每封信只能用上一两分钟把问 题解决了就好。可是就算这样,每次一搞都是一两个钟头啊!要是像你们那样慢慢想、慢慢写,那我的妈呀!早就急死了。

为什么要讲这个事?你注意这个话:「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虽然事情办不 完,可是大家这么爱护我,怎么办?有时同学们也劝我,你太累了,年纪大了,要多保重一点。我说,算了,早死早了。他们又说,你也要为我们多留一些日子好不 好?道理不错,就听你们的吧,好像我还要卖个交情似的。但是,真老了吗?真是事做不完吗?不是的,还是偷懒。懒是怎么来的,有身相!有的时候,一看是重要 事情,非做了不可,忘掉自己,一下也就做完了。

如果我坐下来,虽然我也没有定,但是我们总喜欢学个定,这一定就不想动了,这一不 想动,世俗的事就堆了一大堆。有时只好牺牲所贪图的舒服,只好起来吧!做吧!这一下就做完了。今天早上跟他们开会还在讲这事,有位同学早上七点钟上来,看 见我坐在书桌前,就说,老师那么早起来啊!其实,我昨天坐在那儿看书做事一夜。我一看快天亮了,然后接着九点钟就有事,这就不能睡了,一躺下去一定会睡个 无天无地,干脆不睡!一直到中午吃过饭,我还觉得精神好得很。如果今天再不睡,一夜下去还可以到三点。身相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看你们同学真是好懒,年纪轻轻还不如我这个老头,真不精进哪!脑子更不精进,经 看了记不得,精进一点嘛!不就记得了吗?连我现在都还在记东西,要紧的东西靠翻笔记本多麻烦,多用几次脑筋就背来了。要背到第八阿赖耶识去,不要在脑里 想,那不是背!背到不用意识就背来,嘴里就念出来,脑子里就反应出来,那就背来了。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来了!你们不是最希望学禅 吗?怎么打坐?打坐不是禅啊!但是要学禅定的禅,非从打坐开始不可。大乘的禅固然不在于坐,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即使你不学禅定的禅,学这个如来禅,也是以 打坐为基础。修禅定打坐要「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菩提者正觉也,你打起坐来在身体上搞气脉、搞感受、搞境界,根本离菩提越来越远。学佛是修菩提啊!菩 提者觉悟智慧之道,要参究。所以要你们研究《成唯识论》,这是参究菩提的正路。要用正思惟的,不是不思惟的。

你们有一点点问题,乃至用功的心理上、生理上一点点问题,就来「老师!老师!」我 告诉过你们,不要问我啦!你有依赖性始终不会成功的,我死了你怎么办?你自己先参究,有了结论再来问我,那就好办了。妈妈生给你一个头脑为什么不用!智慧 是正思惟来的,菩提是参来的。你打坐腿麻腿痛也来问我为什么,你坐久了,腿当然会痛。你真要问,就要问自己,究竟是腿在痛腿在麻,还是心在痛心在麻?去 参!

头像
0操作67 #
头像
67 #
0
10-07-19 18: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有位老同学都七十几了,二十年来,每天功课不停,一定读一卷《地藏经》,早晚一定 打坐。昨天还问我,「这个真要命的啊!半个钟头嘛,腿一定发麻,怎么熬也熬不过去,是啥个道理?」我说,「这没啥道理,你熬一熬就过去了,熬不过去是心的 问题,你好好参。现在如果有人用枪指着你,你一动就开枪,包你一天都熬得下来。命要紧时哪还会管腿?」不过要注意!老年人不要死熬,你出了问题去看骨科、 神经科,可不要怪我啊!但你们年轻同学这一关都过不去吗?你真熬过去了,气脉走通了,舒服透顶就真不想下座,宁可杀头也不愿意放腿。这些道理你要参啊!要 求菩提、求觉悟,起禅波罗蜜,处处要讲智慧,不要有依赖性!这每一句经都是话头,都要好好研究,都要参,每一句里头都有深义在,你多用脑筋,多想一下就懂 了。

现在接着再讲法布施,这法布施拿现代话讲,就是智慧文化的布施、供养,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空」「无相」「无作」是大乘的三解脱,「无作」在有些 经典翻译成「无愿」,修大乘佛法这三点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扬佛法,都是境界。譬如我 们坐在这里,我们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体上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萨,他们虽然在教化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在教化众生,不着教化的观 念,不着教化的相。行无所事,过了就算,如梦如幻,这是讲自己本身。第二点,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诸佛菩萨证道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 都是如梦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如果贪着于定,认为定就是道,是错误的。所以定也空,动也空,无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所以诸佛菩萨以菩提心、大慈 悲心,怜悯众生,为教化众生而出这个空的定,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小乘的罗汉最怕有所作为,什么事情都躲开,世间法什么 都不管。讲小乘是客气话,讲不客气是逃避现实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间的责任一切不管,好像别人都该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后被认定是外道, 是错误的路线。小乘人偏于空,认为空是究竟,实际上他没有懂空。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静固然是空,动也是空啊!为什么怕动而专取静?大乘菩萨是真悟道的, 所以「教化众生,而起于空」。小乘怕一切有为法,怕有所作为。有为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门,任何一切世间法门都属于有为。无为法 只有一样:证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认为有个空可以证得,可以保持这个空,就像小乘的罗汉们,天天定在这个空 上,动都不敢动,起心动念都不敢,他认为这就是空,实际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这不还是有为法吗?还是一样没有在修无为。可是他们却自以为在 修无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识所造,哪一样不是有为法?唯有大乘菩萨不舍有为法,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萨彻底悟道的,「不舍 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认为无相是究竟,起无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这种度世之行。《法华经》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间一切有为法,做 生意、种田、做任何事,统统与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小乘的罗汉们,什么都不敢动,认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 以没有愿力。大乘的菩萨们发愿生生世世永远在世间度一切众生。发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无作。大乘菩萨了解生死涅槃皆如空花,因此人 世间经常来,照样投胎长大成人,照样遭遇人世间许多事,照样学道、出家、入世,「示现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轮回中。「而起无作」,而离开了无愿无作那个 偏空的境界。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都是佛菩萨的法布施、法供养,是真正佛法的道理。所以学佛的人了解三解脱既然是空的,当然更不会执着自己的生命,更 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个空的境界,给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为是道,这样是错误的。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大乘菩萨掌握了「空」「无相」「无 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护持正法,使之在世间永远留传下去。什么是护法?现在出家人客气地称呼我们捐献金钱的在家人为护法,这实在不敢 当。要真正作个护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譬如佛教、佛法、佛学是一个东西,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来讲。

头像
0操作68 #
头像
68 #
0
10-07-19 18: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现今人类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时期,没有办法可以挽回。为什么没有办法 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中的「势速」,是社会趋势的关系。在这样的潮流时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果位上还是因位上的菩萨,都在维持正 法,使它住世。我常跟年轻同学讲,佛教的这个教,不跟着时代变是绝对维持不住的,世界的趋势太厉害。像我每天不断地接触到国内外新的消息数据,所以天天有 新的观念和想法,看见人类社会的转变太快了。所以我说,宗教的形式不变的话,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佛法不会跟着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正不断地用各 种方法,来追求人生的究竟。因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价值、佛法的光辉,就会越来越高。在过去,这个护持正法的担子,纯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众身上。 但是这几百年来起了蜕变,担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这问题是非常非常的严重。至于佛学,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机构里,佛学的课程越来 越普遍,但是对于佛教,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能够把佛教、佛法、佛学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维摩居士所讲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 今中外一切学问,懂得一切方法。你光有方法而没有力量,就像年轻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来没有力量。所以要得方便波罗蜜的力,那个方法用出 来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作什么用?「以度众生,起四摄法」,这很难了。四摄法大家听得多了,是布 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样。这个「摄」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别人。我们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神来跟你说空话,这就不是 爱语的精神,放弃了方便教化的机会。我虽然跟同学讲佛法几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应该打零分的。从教育的方法来讲,我不够资格护持正法,因为我没有耐 心。怎么说呢?假如碰上了学识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轻松地用禅宗的方法,机锋转语,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罗蜜,还要在那边张 家长李家短的,我的媳妇不好啊……我看了就烦,就没耐性了,可以说是水太清则无鱼。你们年轻法师学四摄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现在有好多年长的法师,我看 了他们真是要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他们有这么大的耐心,能够包容,这是非常难的。要听许多厌烦不必要的话,要说许多厌烦不必要的话,要做许多厌烦不愿意做的 事,这就是忍辱波罗蜜。我可一样做不到。所以你们青年同学有志弘扬佛法,就要做到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们做事就没有这个精神,事情一多就烦死了,同 我一样。我的毛病你们都有,我的好处你们一样没有。甚至还学了我骂人的口气,这只有我能玩,别人可不能玩的。历史上有祖师把七佛的名字写在裤档里,有徒弟 也学了玩,结果下半身就烂死了。所以你们没有这个道,没有这个德,不要学这些。

大家千万对四摄法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让人家原谅的人,是末 等人,你去原谅别人,才是第一等人。学菩萨道的人,更应该如此。布施不只是钱财,要有精神布施。你们经常学到我的缺点,我的布施你就学不到,我虽然把自己 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钱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学,都学坏的。

「爱语」,我虽然不耐烦说空话,可是还时时在说空话,譬如我讲经也在说空话。我其实连经也不愿意讲了,还讲个什么?你们老早就应该自己懂了。可是有什么办法?不懂只好讲了。这种精神布施你要学。

「利行」,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机会就应该帮助。

「同事」就是世间法的同事,同事之间相处不易,你去到社会上做事,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公司、政府、乃至庙子,都有同事,两个人往往弄成三派。你看我不惯,我看你讨厌,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伟大。每一个人都这样,不能与人相处。

所以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自己反省,哪一点做到了?这每一 点拿来写文章的话,都可以写成一部书了。中国古人所说的敬业乐群,就是菩萨道的四摄法,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专心一致,没有推诿、没有烦 恼地做到底,是敬业。乐群是团体群众的人与人之间,彼此很快乐地相处,我们几千年都这么教育,结果几千年都没有做好,都是不合作不团结。菩萨道的四摄法是 这么难,所以维持正法的人才这么少。

头像
0操作69 #
头像
69 #
0
10-07-19 18: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词,是说我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要 随时恭敬。恭敬不只是心理的,是对任何一件事认真去做,非常谨慎、慎重,谓之敬。要敬重自己,把自己当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当人看。譬如读书,总想把学 问搞好,可是一读书就东想西想,不专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时间把问题研究清楚,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之外还要敬重别人, 与人相处不尊重人,就是不敬。至于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吗?几时心中有佛?学佛的人心中随时随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着相,随时把佛法的精神摆在心中就是 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动词,一切的作为行为叫做事。「一切」包括了善法、恶法、不善不恶法,世法、出世法。学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没有我,也可以说,一切人、一切事都变成我,我应该替大家服务的。

大家学佛那么久,我慢的心理可能还检查不出来。连一个白痴都有我慢,但是知识低的 人,我慢心还差一点,学识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己就算错了,也还是对的。所以学菩萨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骄 傲,慢在内心你看不出来,人的慢心挡住了自己不能成道。我几十年经验看人,有的人对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没有真的学法?没有,都在我慢中,总找一 个理由解释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进、心行错误。

所以大乘佛法要我们「敬事一切,起除慢法」,像今天晚上吃饭时大家说笑,有一位医 生的老同学,昨天在医院忙了整晚,救活了一个病人朋友,病人醒了,第一句话就说:「感谢主啊」,根本不提医生。我们就说这老同学应该用个方便手法对病人 说:「对!感谢主把你救回来,不过主命令我代表主来救你。」我说,对的,当一个人信宗教信得发疯时,他就得救了。但是这个不是得解脱,他只是心理上得安 慰。一个人不论男女,晚年若能够安排好自己,不要人家来服侍你,是世界上第一等人。

再讲回那个病人,他感谢主,就是慢,是宗教的增上慢,完全不感谢医生朋友帮了那么大忙。这种慢,不论信哪种教、有没有信教,都是有的。人的慢很难去除,因为自己这样的心理状况很难检查出来,要是能检查出来的话,这个人虽然没有得道,也差不多了。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人抓得最牢的三样东西,叫做三坚,就是身命财。身就是身 体,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体还不要紧,命最要紧,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则就会没命,那你只有割了,身体不如命要紧。财也一样要紧,要割 的时候,赶快去缴费,割完以后会想,真可惜,花了那么多钱。这三样东西,一切众生都抓得很牢。要能舍,就是真正的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大小乘修行法门十个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六念就是十念的前六个,请问我们有念念在这中间吗?才没有。就坐在这里听经,心中也没有念佛法僧,都在思念别的事,没有在这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是我们在团体中最重要的相处之道。和尚是僧,有时 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僧伽就是僧团,出家人谓之僧,修道的谓之伽,出家的团体总称叫僧伽。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僧团不一定 指出家,在家真正发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团。僧团相处有六和敬,就是六个条件,彼此和平相处,没有闹意见,互相尊重。这个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 我们从经验知道,只要几个人相处,乃至两个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别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个好蛋。人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扩充到这个社会,就 天下太平了。

什么叫六和敬?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释成:不打架就是身和, 没有一个生病的,四大调和,每人都精神饱满,无病无痛,彼此客客气气。身也包括面孔,没有坏脸色给人看也是身和。中国的大庙子一进山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 脸,学佛就先学拉开嘴巴笑,先学假笑也好,慢慢神经拉开了,看到人就笑,总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学整个人绷在那儿,这是学佛的样子吗?一点都不能使人 喜欢,我看了就讨厌,笑脸总可以学吧?学佛第一步先学中国的弥勒菩萨,肚子大包容大,脸在笑。这个都学不会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住?身和还要注意衣 冠整齐,生活整洁,自己生理行为每一点都要搞得干干净净,不使人家讨厌我。最难的是,即使别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纳他,能做到就不得了。不但学佛,与同事之 间也能够做到才行。人与人之间就是相处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学六和敬。

头像
0操作70 #
头像
70 #
0
10-07-19 18: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居士也一样,自己既然晓得缺点,就自己找一个山头,孤峰顶上,气吞诸方,不要说人 来不到,就连鬼也来不到,那连八和敬都做得到,要发脾气可以一个人对着树发,那气也出了,多舒服啊。这样你也做不到!我那时一个人住峨嵋山顶,「通玄峰 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那个境界就是如此,连一和敬也不用。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到了。「身和共住」我们谁做 到了?每个人身体都不调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别人照应你,你照应不了别人。所以佛说多拿医药布施,他生他世就无病无痛。我就有这种朋友,活了七八十岁, 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伤风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学佛学道。不知道多值得羡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无诤」,不讲伤害人的话,即使骂人也要有骂人的艺术,而且还要 看对象。像我骂这位陆居士几十年,他从来不生气,再怎么大声骂他,还是一张笑脸,我真佩服他。他对我是口和无诤,这难啰!你观察这世界上很多人的长处是值 得学习的。在团体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来很好听的话,他讲的就不好听,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厉害的故意找些好听的话说,但是那些话一听就晓得,很讨厌。 这口要和是要会讲话,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见调和了,这是高度的道德修养,是很难的。但是这个口业也是修来的,你前生没有修口业,口德不好,你越劝, 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来,骂个两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样子!吵个屁!我请你们吃饭去」,别人就不吵了,毫无道理的几句话,也就解决了。这就是他前生 修口业,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来吵去没有什么事,一句话空的嘛,却抓得好紧,心里生气好几天,不 只把脸气绿了,还气乌了。尤其两夫妻之间的争吵,到我这儿来诉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数了,两个都不是好东西,为什么?口和就无争论嘛!不过你们在劝夫妻不 和的时候要注意,他们讲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们回头和好了,就会说起你这个中间人的不是了,这是实际的例子。口要和才无诤,这就是修行嘛!你不 要以为是空话,你只会南无南无有什么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几个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样,一开口就使人讨厌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们处在团体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还容易,有时口里说点假 话,唉呀!我对不起,抱歉……可是肚子里却梗着,这会梗出癌症来的,真的哟!癌症就是与生闷气有关的。非常内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个屁的人,然后脸上发青 发乌,在里面生气,将来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种是脾气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国人肝病特别多,肝癌特别多,就是喜欢在心里头生闷气。因为这个民族很奇 怪,表面上有个假面孔的,装作没事,心里却生闷气。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与人同事,能与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意见会 相同吗?绝对不会。现在讲代沟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没有代沟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习惯。譬如爱干净的同不爱 干净的,就不容易处在一起。像我是非常爱干净的,而且爱整齐,我的东西不喜欢别人乱动乱放,有同学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讨厌,这就是一种戒不和。但 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样呢?真把我东西搞乱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这东西最后是会坏、会没有的,就没有事了。所以戒和才能够在一起 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释是大家的戒律一样的好,这怎么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点。差一点好一点要能和最难,你看六和敬除了和还有敬,敬就是要 尊重人家啊!这样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见和同解」,见就是意见观念,人与人之间意见会不同。不要讲别的,没有一 对夫妻的意见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为两人的面貌不同、个性不同,才能结婚,完全一样是不能结婚的,结了婚会早死一个。吵吵闹闹的反而可以吵一辈子,吵完了 又没事了。这种情况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个没有吵的对象也就差不多了。见和是见解相同,如何沟通来达到见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钱,连睡上下铺的人之间也有利的问题,这是个比方。 利害关系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是同均,平等平等。发挥起来也包括社会经济问题,这六和敬在佛经中是应用在僧团的生活上,实际上你们想想看,扩充起来,齐家治国 平天下都在其中。你们天天要写佛法的文章,就不晓得发挥,把六和敬这么伟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团中,太可惜了,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现在考你们一下,六和敬从哪里做起?……算了,我帮你们答吧!六和敬有两层意义, 要先从内心做起,身、口、意从个人自我做起,戒、见、利从行为扩大,由内而到外,人人自动自发,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这些大文章不去写,一天 到晚钻牛角尖,做什么学问?世界不能和平,主要问题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学术文化,而是在每个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 要想求家庭、社会、国家、天下能够和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这是人类文化的大问题,所谓人类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学、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 等,不只是博物馆的古书,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和习惯。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许这个世界就能够太平。但是很难,坦白地说,连 所有的宗教团体,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做不到六和敬。如果有任何的团体可以做到六和敬,他们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僧伽。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71 #
头像
71 #
0
10-07-19 18: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维摩诘经》上告诉我们:「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人怎么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 《维摩诘经》说:「起质直心」,质是朴实,老老实实,不虚伪不作假。直,是不转弯,不整人,不害人。质直心就是朴实、不弯曲的心。有些同学讲话常挨我的 骂,他说起事情来不直,转了半天的弯,本题都没说到,我又忙,其实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欢讲些讨好的话,有弯曲心,我一听就知道。不需要向长上 讨好,因为要讨好,常常会做错了事。什么是质直心?你们自己的心理都检查不出来,常在起心动念的下意识里另有目的,这是阿赖耶识带来的,也就是业力,自己 都不知道,因为无明嘛!假使你能找得出来,就是修行人了。「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你因为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为,就能渐渐地生起道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要如此自处,如此处于团体中,才是正行善法,这叫作正行 法门。你们早晚课一开始都叫你修《华严经》的净行品,净行做到了才是净命,生命才是清净庄严。这些都是道德的完成,都是法布施、法供养,都是修法啊!你以 为要用密宗的方式传你个咒子,教你个手印,你嗡啊嗡的念才是吗?这些密宗方法我多得是,但是我一概不用,也不传,这都是小法,大法都在这儿了!什么才是真 正的密法?告诉你也做不到,告诉你也听不懂,就是大法。有形的密法很容易,像我们把千古不公开的密宗手印都印出来了,每个手印都是手语,就像是聋哑人使用 的,我们用来和菩萨通话,但是这些是密教,而不是密法。真正的密法就在显处,在明显的地方,可是你不懂。手印是修法,结了手印,至少你的手被拉住,就不做 坏事了,十根指头就是自己生命上十条大的雷达网,可以跟法界菩萨相通的。当然有些人指头生得短,有的手印把指头扳断了也结不起来,这也很苦。

那什么是正行?以大乘菩提道来讲,正行是很难的。你拜佛算是正行吗?不是。吃素算 是正行吗?不是。守戒算是正行吗?不是。六度万行算是正行吗?也不是的。戒定慧算是正行吗?都不是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算是正行吗?都不是!没有一样是的! 什么才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到了本来自性清净,无修无证,那才是正行。退回来说,什么是正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八正道才是 正修行。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在修行,谁在正修行?除了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外,没有的。我们只不过能说是在学习正行,譬如拜佛、吃素、六度万行、戒定慧都是修 行的加行法,一切都是加行法而已。

再讲善法,善法是证得菩提,起心动念无一而不善。真正的善法是净土,内在心的净 土,外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因为正行善法,我们的生命活在世界上才算是净命。这个世界叫作五浊恶世,五浊中有一浊是命浊, 所以不是净命。能把我们的生命,还不只是这个身体而已,转成净命,只有靠正行善法。五浊恶世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接着上面一句,「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能做到心念清 净,于心念清净中起欢喜心,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一切有成就的圣人、贤人。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贤 人。佛法的圣贤有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做到这三位才够得上佛法所称的贤人。十圣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十住之前有十信,那还是预备班。三贤是 修菩萨道的资粮,有了累积资本才可以开始修行。十地是正位。好了,这个里头一共分五十几位,等于是五十几层楼,我们还在门口没进来,十信都不够。不要才学 了几天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傲慢起来了,那是释迦牟尼佛,不是你。

要想亲近善知识有一个条件,要心净。但你的心不净,不是上面所说的「质直心」,是 说你的心都有所夹带。好像很多人学佛打坐,目的是为了身体好,那你去吃药去运动不更好吗?动机不对,有所夹带,认识不清,做不到心净。怎么样叫净心?就是 善念不起,恶念也不生,念念清净,念念在空,修净与空的三昧,引起自心欢喜。我常说你们不要成天绷紧着脸,要学中国的弥勒菩萨像,一脸笑容。有一副对子最 好的,你不要只把它当文学,它就是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你做得到吗?「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我们就可笑啊!讲什么《维摩诘经》 啊!道家也有两句话值得参考:「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欢喜的,自然阳气充满。

你纵然好像是起了欢喜心,只是凡夫的欢喜心,是亲近不了善知识的。在心境中有充满 法喜的欢喜心境界,才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善知识、亲近圣贤。很多同学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诸佛菩萨都没有感应。当然不会有感应,因为你没有做到心净的关 系,好像电线的插头没插进去,接不上电。就是子女向父母亲讨点钱,也得说几句好听的,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嘛!这虽是笑话,但是我们自己反省, 一天之中能有几分钟几秒钟,对佛法起了欢喜恭敬心?没有吧!可能在家人反而比专门修的人还恭敬一点,为什么?在家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他忙了一天然后烧 枝香,那一下是很诚心的,要发财、儿女好……三毛本钱一枝香,再加磕一个头。我要是菩萨就不理他,本钱花得太少了嘛!用不净的心理来求感应是行不通的。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学菩萨道的人,上要亲近善知识,下要「不憎恶人,起调伏 心」。对坏人也要慈悲他,怜悯他,即使这个人真正不好,也不要憎恨他。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好人要爱护,不好的人更值得 怜悯。调,是协调,伏是降伏,使他转成善心。你看在大丛林下,佛菩萨的莲花座下是些什么人在扛?当然它是表法,都是些金刚、饿鬼、死尸、毒蛇,尤其是密宗 的画像更是如此,莲花宝座都靠它们扛的。万一我成佛了,这可是假定这么说的,我都不忍心让你们这些弱不经风的善人来扛莲花座,我就需要他们这群很勇猛很坏 的来扛。你看佛像就懂了,就悟道了,因为世界上有坏人,所以要佛来教化他们。没有坏人,要他来成佛干嘛?要了解这个精神,佛菩萨的宝座下面都是恶鬼扛住 的,决不是善人来背的,你们善男子善女人还是回去吃饭,打坐睡觉吧!

头像
0操作72 #
头像
72 #
0
10-07-19 18: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出家是为了证得菩提成佛,因为出家所以能摆脱世俗很多的 障碍和拖累,能够专心一致去修法,找出自己的本心,而起深心。可是大部分人出家是偷懒法,逃避现实,当然偷懒法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法,真的,不是说笑, 你看有好几个禅宗祖师都是以懒法成道的,但是你没有那个本事学。为什么要出家?是为了起深心。这个深心在佛典上经常出现,《楞严经》的偈子:「首楞严王世 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出家不是让你来偷懒的。

什么是深心?非常值得研究。一般在家的大学者,好像欧阳竟无、熊十力师徒,我与他 们是忘年之交,还有好几位,包括王恩洋、吕秋逸等人,他们虽然是在家人,可是终身不娶,所以他们学问成就是这样扎实。出家法不要讲戒律了,用中国道家的观 念,黄石公的《素书》所讲:「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为什么要出家?也就是要离情弃欲,离开世间一切情感的困扰,抛弃世间一切的欲望,这样就摆脱了一切拖 累,可以专心一致用功。

讲到出家的大师,像是太虚法师、印光法师、虚云老和尚,我年轻时都见过的。当年我 们学佛,比你们这些大专学生调皮多了,你们这「散」男子、「散」女人,是散开的散,是希望他们离开远一点。我们当年碰到这些真修行的法师,不顾一切,敢在 大街上就跪下来拜。但是当时对太虚法师,虽然他盛名传遍世界,我们看到他却是不理的,觉得他只是讲讲佛学的,没有修持。一直到了后来,我才跟我的老师讲, 「先生啊!我们看错他了,太虚法师是有修持的。」老师还把胡子一拉,「哦?真的啊?你有何所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太虚法师坐火车回首都南京,南京火车站欢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 海,很多还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这就像当年虚云老和尚,他威风也大了,连国府主席林森都亲自拿着香,率领文武百官跪在码头迎师父下船。这些大法师 受人尊敬拥戴,真是菩萨各有各的眷属。话说太虚法师,乘火车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车尿急了,不管前面的军民男女人等,转过身把袍子拉开就小便,状若无 人,尿完了旁边跟着的人就对他说:「师父,他们都来欢迎你的。」他说:「噢!好!阿弥陀佛。」我看到这一点,心想,唉哟!这位和尚不得了啊!他对这所谓的 荣耀没有动过念头,他无所谓,管你那么多男的女的,袍子拉开来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说他得什么大定,就算是个昏沉定 也不得了啊!目中无人,都空了。这是一,因此我就开始注意了,觉得过去多年对他的成见太深了。

太虚法师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摆威风,他一辈子那么多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经 上,真是发起深心的。他旁边只用两个在家人,那时候叫茶房,现在叫服务生,他给人家薪水的。那么多人来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给供养,他一辈子持戒律不摸钱 的,都是由茶房捧进去了,太虚法师决不会到后面问茶房收了多少钱,用出去的也问都不问,这都是我们所见到的。

讲这些故事给你们听,不要说他的修持如何,就算不修持,他昼夜都在经典上,在佛学 的学理上专修,就了不起了。所以,「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啊!不只是你们,许多国内外的教授来了这里,我都把他们当小孩子,不只是年龄上的小孩子,也是学 识上的小孩子,为什么?现在人读书作学问,都没有发起深心。学佛更是要起深心,也就是戒定慧三学都要深入。例如你们都受过戒的,我只要一考你戒,就绝对答 不出来,你二百五十条戒都背得出来也还是不懂戒,为什么不去研究大藏经的律藏?古人说:「为求无事披袈裟,披了袈裟事更多」,为什么事更多呢?更要精进, 昼夜专心一致在求道,找出这个深心来。出家人不清楚这个观念的,就是在逃避现实,非出家法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多闻是知识学问渊博,佛法渊博,不是你多听就是多闻啊!要怎么样求得多闻呢?要如说行。什么叫如说行?就是佛在各种经典上讲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句话难懂啊!不要以为文字好懂。根据《金刚经》,佛的 弟子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真正清净修行。无诤三昧是身、口、意无诤。人和人相处都有相争的地方,真能做到无诤,只有证得到了空,无相三昧才做到。须菩提 得了无诤三昧,佛送什么学位给他?乐法。得了无诤法门的人爱清净,但还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闲处,不要怕入世,入世也无诤。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习定。打坐是土话,例如说打水洗脸,水怎 么可以打?打坐就是坐,有学生告诉我也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讲坐。当然有许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将,麻将打疲劳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 以说是打坐。但是你们专门打坐的为什么要讲打得很好?明明应该说坐得很好,连话都不会讲!言语表达不清楚,怎么口和?

头像
0操作73 #
头像
73 #
0
10-07-19 18: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 皱着眉的……都被身体困住了。再不然就依心,就连依个空也不对。你们都没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那么你说我不熬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这算是佛 法吗?不是的,那是定相。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了。你要大彻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离宴坐,动也对,静也对,就彻悟了,所以说「趣向佛 慧,起于宴坐」。

我经常对你们爱打坐的同学说,不要贪图打坐了,多去做点事培养福德吧。你福德不够 想开发智慧?没有这回事啊!真正的福德是智慧!你不信吗?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 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不要讲菩提智慧,就讲普通学问,那笨的就没办法,为什么头脑如此笨?因为不修福德。智慧是福德中来的,要想证得佛道,没有习过 定的人不成的。我常骂你们不打坐不修定,你们奇怪我为什么经常说来说去,我哪有说来说去?是你颠倒胡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实的人教你开放,你太 开放的人教你规矩,你笨蛋才听不懂。看老师上午这样讲,下午那样讲,我又不是神经病!我教育的方法是开个药,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你没这个病就别吃这个 药嘛,怎么这样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能做到无一切心吗?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彻大悟了。所以对那些只贪图打坐而不 修行,不在行为上去修的人,我就喝斥。要修得够了,智慧才开。我自己一生的体会,有时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的,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 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就有这样严重。我告诉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所以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来修行啊!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解众生缚是自己得解脱不算数,要帮忙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如此者昼夜不断地为人而修道,帮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教育上都晓得「教」「学」相长,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老实讲,天下没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处处利己,你们自己去体会这个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刚才讲过,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 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世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世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 脸。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进佛国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福德和功德有差别,譬如你修苦行,这是劳苦功高来的功德。福德不同,是牺牲自我,所 有的利益都让给人家。行四摄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进啊!很多同学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为什么?你福德不 够!例如有年轻同学要求马上闭关,我虽然答应他,但是也同时骂他,你当心会消去了福报啊!闭关要有人护关,护关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报。你在里 头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磨不出来的!你的福报受得了吗?尤其是我给你护关,因为是我找人去护关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学佛修行最重 要是培福德,以实际行为帮助别人,不要只图自利。

我们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各位将来要出去弘 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 过装胡涂不说而已,然后才好教化。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逆的教法是相反, 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 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 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一切放下是舍法,真正一切放下是不是佛法还是问题。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入一相门」,一切 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们的修持法门,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 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 的成就是无上果。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为什么出 家?为什么学佛?是不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一切烦恼,好像被一切烦恼所断,像断了善 根似的。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有;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今天你 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烦,有惑乱之意,是迷惑你的。恼,是扰乱你的思惟,令心不清净。

头像
0操作74 #
头像
74 #
0
10-07-19 18: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痛 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容易解除,烦恼不容易解除。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 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参究。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 久了。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业力的障碍了。所以要除掉一切障碍,甚至除掉一切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 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我们所有的学 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懂了哪几个法门?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 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禅定都没学好。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 里都发抖,打寒颤,难过极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 「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你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千万不要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他作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 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样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注意!不 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一百亿美金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真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大彻大悟求佛道的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净,这很难。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当时得了利 益,心得清净,就跪下礼拜维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当时印度规矩,身上挂了许多宝贝,你看菩萨的塑像,身上都挂满了, 中国就不挂,风俗不同。可是维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再说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师地位是并行的,年 高有德,悟了道学问好,相貌庄严,样样条件具备,才够得上称居士。现在有些年轻人给我写信,都自己称起居士来了,我看了就往边上一摆,一点道理都不懂,不 管他信里写得再客气也都没有写通。善德菩萨就求维摩居士接受珠宝供养,而且随便他怎么处置。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 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樱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见我那么样恳求,才接受我的供养,拿 到手就分成二份。首先拿一半供养给法会上最穷的穷人。另外这一半,维摩居士把它供养给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胜的佛。当时在场的 大众,马上看到上方出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维摩居士供养在佛身上的璎珞,这时变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头像
0操作75 #
头像
75 #
0
10-07-19 18: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同学,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经》《四十二章 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个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 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如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佛法注 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中供养一个最穷苦的人。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个佛。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 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 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这里维摩居士作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 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 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也许这人用得着的,也许这人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 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学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 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 怎么做?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 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时毗耶离 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 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 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耳朵还听电话。所以我最受不了讲电话长篇大论的不停,尤其许多女性都如此,两三句话就解决的事,非要 拖着讲,这都是一种习气。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 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 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它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76 #
头像
76 #
0
10-07-19 18: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全称。怎么叫做 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当然并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 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 话:「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敢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 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 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应的结果当然不好。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言者无 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杀到头上才知道。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两位同学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上脑后这 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这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会先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两位毕竟是 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可能要送医院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那是 可以做到的。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有没有病呢?照样有病!即使欲界的病不生,可是还有色界的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 掉,还是要进修。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辞令:「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 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顿。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 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蹋胡涂。你有这样大的本事吗?四大色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色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第二,有许多 人有一点点医药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

头像
0操作77 #
头像
77 #
0
10-07-19 18: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文殊菩萨来了
众生病菩萨也病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
维摩居士的侍者
如何对待病和病人
念与解脱
如何调伏除病
念病非真非有
缚与解缚
有病菩萨该如何
有病菩萨如何调心
什么是菩萨行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
止观到涅槃的菩萨行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 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 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 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 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 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 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 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 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 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 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 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 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 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 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 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 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 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盘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 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 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 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 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 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 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 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 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 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 便解。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 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 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 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 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 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 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 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 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 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 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头像
0操作78 #
头像
78 #
0
10-07-19 18: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部经是维摩居士藉病说法,如何解脱生理的困扰。上卷讲佛的小乘弟子,每一位成 就的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因此只算是小乘的罗汉,不能入佛菩萨境界。《维摩诘经》中卷第五品开始进入大乘菩萨,由文殊菩萨代表佛去向维摩居士探病。后世 《天女散花》这出戏,就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出场这里开始的。文殊师利也翻译成曼殊室利,我二十几岁以前写佛学文章的笔名,用的就是室利,我不想用曼殊,因为 已经被苏曼殊那花和尚用了。后来我也不用室利了,要利就利天下人嘛!为什么只利一个房间?


文殊师利是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骑是狮子,代表他的根基,狮子一 吼,百兽脑裂。现在我们这个劫数叫作贤劫,在这个劫数里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将来弥勒菩萨要来当教主,是第五位。第一千位成佛的是楼 至佛,就是韦驮菩萨,他发愿最后成佛,在成佛之前担任护法。文殊师利菩萨是过去七佛之师,他们都受过他的教育,他同观音菩萨于久远劫来早已成佛,因为他的 弟子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成佛,所以他这个作老师的特地来捧场,来辅佐佛的教化,地位等于是佛的教务长。

文殊菩萨来了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现在,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我们写信给出家的法师, 或者出家人写信给自己的师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称。上人的根源出自《维摩诘经》,唐宋学者所作的诗词送给法师的,就写赠某某上人,在《全唐诗》中很多 见。大家看的《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唐诗中的万分之一而已。上人也就是和尚,意义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同一个 道理。


詶对是应酬对答。中国文化中,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 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 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 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对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 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讲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 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作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 度,中国人叫仪礼,仪表态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仪礼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 做什么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不对,有什么办法!


文殊师利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唉!这一位上人啊!很难应付的。一般人差一点的,到他前面动辄就要挨骂的。为什么呢?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菩萨这一段话,好像是官场中对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难,但虽然如此,还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学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师啊!这……那……」的,我一听就讨厌,真不堪受教。

头像
0操作79 #
头像
79 #
0
10-07-19 18: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说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八个字就要了 命。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菩萨的境界,才有实相般若。实相无相,真空妙有。换句话说,维摩诘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还能够说法,使一切众生,自利利 他。我们讲教书的例子,善说同不善说的差别很大的,好多年前有位同学师范毕业之后去教化学,他用教诗词的境界去教化学,把化学公式套在诗中讲出来,非常受 欢迎,这就是善说。哪像你们有些同学出去说法,站在台上两眼向前瞪,谁也不管,讲得是满口学问,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善说法要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二十一世 纪,把佛法做到善说法要更难。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已经不得了了。


接下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辩,而是一切问题到他 前面都解决了,都不成问题,他都不用脑筋想了。用脑筋想是世间的聪明,他到了实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盘。有些人很会讲话,一听就知道是歪理强辩。 真的辩才无滞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门,不论世法、外道,都可以到达佛法最高峰。古德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 以能做到辩才无滞?因为智慧无碍之故。


《维摩诘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修道成就的标准,真悟了道的人,就 具备这些条件。大家学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一条来对一下,能做到深达实相吗?能做到善说法要吗?能做到辩才无滞吗?能做到智慧无碍吗?拿智慧无碍来讲,我 们这里学佛的几位,在社会上一般都觉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处处在障碍,可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狂妄无知啊!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萨佛法,一切法门,包括外道魔道,任何 一种戒律规矩,没有不知道的。「悉知」,又是一个第一次出现在这本经的词语,后来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长辈的口吻,常用到「来信知悉」。居然也有学生写信 给我,「老师您来信知悉」,完蛋了。讲到这个,还有学生都作了大学教授了,给我的信封上写着「南师怀瑾」,南师就南师吧,算了。但他把「师」字写到边上, 「怀瑾」写到中间,他以为是对我恭敬,唉!刚刚相反。信封上写「南先生怀瑾」是给邮差知道寄给谁的,「怀瑾」两个字可以偏到旁边,表示自己不敢称先生的 名。但是在信的内容,你就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偏到旁边,否则极为不敬。唉!对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教?我真急死了!现在的教育部懂不懂这个还是个问题。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若我们问,佛法修持里面有没有秘密?有。但是对 于最高的秘密,禅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众生却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 们现在知道有电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几千年来就不知道。虚空中还充满了许多其它东西,是目前科学所不知道的。


大家看佛教密宗很秘密,其实不是,它都有道理的。悟了道的人来看密宗,就 觉得一点都不秘密。真道并没有秘密,每个人对佛法的究竟,深入程度不同,这是人性最高的机密。唯有成了佛的人,才对一切佛的秘密统统了解。譬如,我问你 们,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阿弥陀佛?你说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为什么是西方?为什么东方佛土有药师如来长寿佛,那也是无量寿啊!何以南方的佛名宝生如 来,是什么宝啊?宝生佛是怎么成佛的?他用哪个法门?一切佛法讲空,为什么北方是不空如来?那北方有什么啊?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帝王是坐北向南?所谓南面而 王,而坐西向东的却是当老师的师位?这些道理你们懂吗?我不提你们有没有想过,恐怕等你们舍利子烧出来了都不知道。所以诸佛法都有秘藏,这就是秘。维摩居 士以在家佛的身分,对一切佛的秘藏、奥秘,都深入进去了,他在上方世界早就成佛了,是金粟佛,故意到下方世界来,示现居士之身。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一切魔障对维摩居士都没有办法,本经上卷提到大 魔王都怕他的,连带来的魔女都被他照单全收了,最后魔王只好向他投降,请他归还魔女。既然他能降伏众魔,为什么病魔还没有降伏?等一下我们会看到他对病魔 的处理。虽然如此,有时对于世俗的魔还只好避开,一跳出红尘就避开了世俗的魔。要能深入世俗,降伏世俗的魔,就是大出家了。维摩居士还具备一切神通,一切 在家、出家,世俗、出世对他而言,只是游戏而已。真的神通是大智慧的成就,这是他成道的条件。你们学佛的觉得自己有点开悟了,对一对这个条文,这就是戒 条,哪一条你做到了?讲起话来言词不清,我常训你们的:言不压众,言词不清,条理不明。讲了半天话,要点在哪里都不知道。貌不惊人,又没有威仪,威仪不是 凶样,也不是摆一副死相,而是功德成就了,一到那里就有那个气度,就像花香或电感一样发出来。

头像
0操作80 #
头像
80 #
0
10-07-19 18: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这是说维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门都成就了。文殊师利菩萨向佛报告,这位上人难办了,他是这样境界的人。但是佛既然吩咐了,文殊师利菩萨也只好去了。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 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十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文殊师利菩萨一答应要去,在座所有的人,都要跟去看闹热。要去的有大菩萨、佛弟子、欲 界天王玉皇大帝释提桓因。讲到释,中国出家人本来是保留原来姓氏的,例如从智法师姓李的话,就叫李从智。到了南北朝以后,出家人才去掉俗家姓氏,一律改姓 释,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跟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的,还有大梵天、四天王等。他们心里想,这两位大士要对话,一定有好戏看了。同时又有八千位菩萨、五百 小乘人、百千天人都要跟去。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文殊师利菩萨就带着他们,进城探病去了。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 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的,那一边大众决定要来,他就感应到了。维 摩居士就用神通,把房间里的东西都搬空了。这个要注意,是在点题,我们讲心房、心室,你要心念能空,才能空掉物质。刚才讲有的人一脸死相,就是脑子里空不 了,业力现到外形上了。维摩居士是大富人,房子是很大的,文殊师利菩萨要来,他把房子缩小了,变成了一丈见方。后来庙子和尚住的房间叫方丈,就是这样来 的。十寸成一尺,十尺叫一丈,这叫合十,我们合掌也叫合十。维摩居士念头一动,就把房间布置好了,成为空的房间,没有东西也没有侍者,只有一张床,他靠在 床上。因为都空掉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概也不用找门房,就一直进去,看到空的房间。这就是维摩居士用环境来表示道。可是还有一样,他还在床上。「指月录」记 载宋朝有一位高官的女儿,在家修道成功了,自称空室道人,后出家为尼,名智通,典故也出自于此。


文殊师利菩萨可是带着群众来的,就这么一丈见方的房间里,要容纳百千跟从大众,不知道是人变小了,还是房间变大了,这就是维摩居士的智慧神通。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对话开始了,维 摩居士说,善来文殊师利,是倒过来的语句,就是文殊师利你来的好啊!你有来吗?没有的。我们有见面吗?没有的。没有来吗?这才是真来。没有见吗?这才是真 见面。这是最高的文学、最高的佛法。文字好像很容易,你做得到吗?你在这里打坐时,可不可以回家去看父亲?


发帖回复
查看:8318|回复:128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