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0万+|回复:15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学佛者的信念----济群法师著述:普贤菩萨行愿品

头像
0操作61 #
头像
61 #
0
12-06-11 19: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学佛与佛学

 

学佛与佛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学佛的人里面,有的人偏重于信仰,有的人偏重于闻思。有些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视闻思,也就是不注重经教的学习;有些偏重闻思的人,虽然注重 经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会出现迷信现象,是非不分,沦于盲修瞎练。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学佛要信仰,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的基础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证得涅槃,得大自在;靠得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里边讲:‘有信无智长愚蠢’。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信仰而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愚痴。真正学佛的人还是要从闻思经教入手,闻,是听闻正法。依经教引发如理思惟,树立正知见,然后依法修行。

 

有的人说,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么多佛理干什么?其实,要念好一句:‘阿弥陀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见有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烦恼执著一点都没有减少,终日还是妄想纷飞,念到后来越念越没信心,一旦遇上气功师,三言两语就能把他带跑了。这与缺乏经教的闻思,没有正知正见,盲目念佛有关系。

 

有的人学佛偏重于学术上的研究。当然这种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不可以称为学佛的,他们把佛学当做世间众多学问中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客观’的研究,他们以为研究佛学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会失去‘客观’。因此,他们在研究佛学上,始终与做人分开。结果,有很多的学者研究佛学几十年,虽然在佛学研究上,发表过许多‘高见’, 但佛法还是佛法,自我还是自我。烦恼、痛苦,缺陷的人格,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总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另外还有一种人学佛,喜欢追求神秘玄妙的东西。希望出现特异功能什么的,他们学佛后喜欢讲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有些人过份追求神奇的体验,这种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实,神通只是学佛修 行的副产品,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学会做人的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学佛法的过程,是闻思修的过程

头像
0操作62 #
头像
62 #
0
12-06-12 09: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em52]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3 #
头像
63 #
0
12-06-12 17: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向佛、菩萨学习

 

我们现在学佛法,比释迦牟尼修学时方便多了。因为佛陀把自己证悟成佛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和盘托出。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能否照他所说的话去实践、去修持、去证悟的问题。《普贤行愿品》的第八个愿,‘常随佛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学佛。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们的行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照样去做。

 

譬如我们在念观音菩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以观音菩萨,作为我们修学上的典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坐的人多数都念过了吗?普门品的内容,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大圆满的宏伟的愿力和 悲心!可是当你念《普门品》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呢?你想的是观音菩萨,请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业顺利、找一个理想的职业、伴侣、发财……,是不是这样呢?可是大家在求观音菩萨保佑你的同时,你是否想过自己应该向观音菩萨学习呢?你是否想过照《观世音菩门品》里边的话去做,去学习观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先得从菩萨做起,要以观音菩萨的行为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

 

有的人喜欢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曾发过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你在念地藏王的圣号时,想的是什么?耽心我有一天下地狱了,能得到菩萨的关照;还是你想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为众生下地狱,代众生受苦,让众生生活在这个世界呢?你想过为众生去死、去受苦,给众生带来幸福和欢乐吗?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 人,比如有的人,看见自己喜爱的心上人快要死的时候,心里痛如刀绞,恨不能为对方去下地狱,受苦受累。这样的慈悲,在热恋的情人中,或母亲中是有的。但这不是菩萨精神,因为一旦换了环境,这种慈悲就没有了。

 

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可是当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向阿弥陀佛学习,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为众生建立一个净土,让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净土里面去,让众生在你的净土里边得到幸福和安乐呢?也许没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要告诉你,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要有这种心襟、愿力和气魄,那我们才能向佛学习。我们学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证佛所证!这才是常随佛学的意义所在。

 

我们学佛如果仅仅停留在求佛菩萨加被, 求佛菩萨保佑,一天到晚总想得到佛菩萨帮助,那你的学佛是不会有出息的,你永远都是可怜的被保佑的物件。所以,常随佛学就是要以佛、菩萨、古代圣贤、高僧 大德、及诸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如像近代的几位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都是我们学佛的楷模。我们要学虚云和尚的苦修;学弘一大师的严持律仪;学印光大师的精进念佛。

头像
0操作64 #
头像
64 #
0
12-06-13 20: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em52] 
头像
0操作65 #
头像
65 #
0
12-06-14 02: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释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娑婆、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堪忍两个字,就是忍受苦恼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毗卢遮那,也是梵语,翻译中文有几种说法,大家习惯用的,是遍一切处四个字,是说佛的光遍照一切地方。毗卢遮那如来,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称作娑婆世界呢?许多学佛的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它的真正含义,也许大家不是很清楚。《弥陀经》里边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生活在这种世界上的众生,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原因是这个世界本身太污浊了!这是称为五浊恶世的所以。五浊恶世的内容如下:

 

一、劫浊:劫,是时间单位,人类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也就是说:世界有形成的时间、安住的时间、毁坏的时间、消失的时间。就世界安住时期,也有种种自然灾难:像地震、火山爆发、台风、发洪水、冰雹、泥石流,这些灾害随时都危及到人类生命的安全,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痛苦和不安。

 

二、见浊: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而又自以为是,结果造成了思想界的混乱。佛教中说有五种恶见:即身见,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执我为常一不变;或人死如灯灭。邪见,否定因果,否定圣贤的存在。见取,执上面的这些观念为正确。戒禁取,在错误认识,错误信仰的前题下,持各种牛戒狗戒。世间上的许多宗教、哲学、以及通常人们的许多错误观念,都是属于恶见的范畴。像有的人本来是为了求解脱,但没有明师的指导,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门下,结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脱反而不解脱。犹如伤口上又散上了盐巴,你说见浊可怕不可怕啊!

 

三、烦恼浊:是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有这样的两句歌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说明我们的烦恼,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永远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没饭吃的人烦恼,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富贵之人烦恼,贫贱之人也烦恼;有事烦恼,没事烦恼。如《红楼梦》里描写贾宝玉的心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 这不仅描写贾宝玉一人,我们每个凡夫都是如此!所谓‘无故’,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没有原因,莫明奇妙的自寻烦恼;有时候心里烦恼,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吃饱了没事干,心里空虚无聊,坐在那里感到心烦,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写得实在恰当!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和感受。烦恼浊,使我们无处逃避。

 

四、命浊:就是人命无常,今晚睡下去, 不知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够爬得起来。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四十二章经》里边,佛陀问他的弟子:‘人命几何?’弟子们有的说‘饭食间’;有的说‘数日间’。佛陀都不同意。正确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提不上来,生命就完蛋了。那有的人,端著碗在吃饭,筷子掉在桌下, 在捡筷子这一瞬间,一口气不来就死了。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可见,生命无常,人生短暂。

 

五、众生浊:众生,指有情的生命,从低级的蚂蚁、蚊子,乃至高级如人类,每一个有情,都是一团贪嗔痴烦恼。就如人类组成的社会而言,存在各种污浊现象。如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斗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骗。诸如此类的丑恶、污浊的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有权有势者表现地特别明显。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要向教主本师释迦如来那样,从刚刚发心求成佛的那天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一点后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为了寻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从中国到印度去,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寻求佛法。我们今天能读到经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无数的高僧大德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一百个人去取经,能够活著回来的人没有几个。因此,我们要珍惜佛经和佛法!

 

禅宗二祖慧可,关于他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慧可,从小爱读《周易》、《老子》、《庄子》等得道书,后因接触佛教,发心学佛。云游到嵩山少林寺,闻听达磨西来在此面壁,便来拜师,寻求真理。达磨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他的求见视而不见。许多天过去了,神光依然跪在洞外,一动不动,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里,大雪纷飞,寒风剌骨,雪花飘飘,洒满神光的全身,他成了一个雪人。一夜之间,大雪竟没过了神光的膝盖。直到此时,达磨方才开口说:‘你这样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何心愿?’神光毕恭毕敬的答道:‘唯愿老师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众生。’达磨神态淡然说:‘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凭这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神光闻言, 便毫不迟疑的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断了自己的右臂,把断臂放到达磨的面前。以表示他的求法的虔诚,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断臂求法。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变成了红雪。达摩为这种舍身为法,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把衣钵传给了他。慧可后来嘛,也就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慧可断臂求法的做法,对我们来说,自然无法仿效,但他的这种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障碍、困难是很多的,有的要靠勇气去闯,有的要靠耐性去忍。断臂是勇,立雪是诚,二者兼备,方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 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个罗刹,罗刹说自己懂得佛法,但现在肚子很饿。释迦牟尼佛为了从他那里听到:‘诸法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当时就舍身了。古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圣贤,为了寻求真理,听闻佛法,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所以,我们要向诸佛菩萨,古代的大德圣贤学习!学习他们‘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这种舍身忘我,不惜生命寻求真理的精神!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佛陀为了寻求真理和佛法,不惜布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当纸用;把身上的骨头,取出来当作笔;把身上的血刺出来,当作墨用。用自己的皮血骨,这种特殊的‘纸墨笔’,来写各种的经典。所写的经典有多少呢?堆积起来,竞然有像须弥山那么的高大。前面已经说过,须弥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玛拉雅山一样。那你想想,这么多的经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这就是说,积如须弥山这么多的经典,是古代无数的高僧大德,先贤圣者们,用他们无数的生命和鲜血,为后人留下的。因此,我们现在能够读到佛经,应该怀有一种感恩之心。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佛陀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来,写出这么多的经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重法故,只是为了尊重佛法的缘故。所以,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那么何况生命以外的王位呢?当然更能够舍弃了。放弃了王位,那王位所拥有的城邑、聚落、所该享受的王宫、金殿、花园、树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意思是说,只要早上能够闻到真理,晚上死了也无所谓,也不感到遗憾、后悔的。反过来说,有的人活了几十年,佛法的梦也没做过,也许有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佛法,寻找人生的归宿,是不是?社会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贪图享乐,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过,生存意义的问题,他们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你说这种人活著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记得俄国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为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名言:‘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应该为自己的一生感到后悔!也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感到羞耻!’这句话是这本名著的灵魂所在。你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呢?我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这样才不枉来到人间一趟。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6 #
头像
66 #
0
12-06-14 02:2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妈过去跟我说: 人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要做这个,要干那个。你怎么就没有这么多想法?我到今天才觉得,你这样是有智慧。

哈哈 [em99] 这就是世尊所谓的”烦恼浊“吧。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6/14/2012 2:21:00 AM的发言:  

三、烦恼浊:是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有这样的两句歌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说明我们的烦恼,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永远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没饭吃的人烦恼,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富贵之人烦恼,贫贱之人也烦恼;有事烦恼,没事烦恼。如《红楼梦》里描写贾宝玉的心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 这不仅描写贾宝玉一人,我们每个凡夫都是如此!所谓‘无故’,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没有原因,莫明奇妙的自寻烦恼;有时候心里烦恼,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吃饱了没事干,心里空虚无聊,坐在那里感到心烦,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写得实在恰当!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和感受。烦恼浊,使我们无处逃避。


头像
0操作67 #
头像
67 #
0
12-06-14 02:3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古代的众生,能读到经书都是不容易的事。想听高僧大德开示,更是难上加难,可能得万里跋涉,可能还要再三祈请,才听得一丝半点,还没工具记录下来。

我们现在,那么多经书,网上随便一搜,有各种版本。高僧大德的开示,也是随处都有,可以放在电脑里、打印出来,随时翻看。用不着我们跋涉、祈请,高僧本着慈悲心主动为我们开示,”做不请之友“。
再不好好精进,真是浪费福报啊! [em52]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6/14/2012 2:21:00 AM的发言:
 

五、众生浊:众生,指有情的生命,从低级的蚂蚁、蚊子,乃至高级如人类,每一个有情,都是一团贪嗔痴烦恼。就如人类组成的社会而言,存在各种污浊现象。如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斗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骗。诸如此类的丑恶、污浊的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有权有势者表现地特别明显。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要向教主本师释迦如来那样,从刚刚发心求成佛的那天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一点后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为了寻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从中国到印度去,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寻求佛法。我们今天能读到经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无数的高僧大德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一百个人去取经,能够活著回来的人没有几个。因此,我们要珍惜佛经和佛法!


头像
0操作68 #
头像
68 #
0
12-06-14 12: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们往往都是拿新烦恼来代替就烦恼。

高中时以为上了大学就好了,殊不知上大学还要谈恋爱,失恋,找工作,考研究生,出国。

不放下我们的执著心,烦恼只会纷至沓来。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6/14/2012 2:27:00 AM的发言:
我妈过去跟我说: 人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要做这个,要干那个。你怎么就没有这么多想法?我到今天才觉得,你这样是有智慧。

哈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就是世尊所谓的”烦恼浊“吧。
头像
0操作69 #
头像
69 #
0
12-06-14 12: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是啊,惭愧惭愧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6/14/2012 2:31:00 AM的发言:
古代的众生,能读到经书都是不容易的事。想听高僧大德开示,更是难上加难,可能得万里跋涉,可能还要再三祈请,才听得一丝半点,还没工具记录下来。

我们现在,那么多经书,网上随便一搜,有各种版本。高僧大德的开示,也是随处都有,可以放在电脑里、打印出来,随时翻看。用不着我们跋涉、祈请,高僧本着慈悲心主动为我们开示,”做不请之友“。
再不好好精进,真是浪费福报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头像
0操作70 #
头像
70 #
0
12-06-14 19:0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陀的事业

 

‘乃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下面讲诸佛成佛之后,他是怎样传播真理的。众生的根基不一样,因此佛陀说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对机说法才行。像有的人悟性差,你跟他讲禅宗的公案,就浪费口舌,讲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听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里非常强调对机说法,就是契机契理,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让对方能够理解接受你讲的道理。在坐的人,如果你们在弘扬佛法时,必须要对机说法,假如法不对机,那弘法的效果就会很差。

 

佛陀做了许多难行苦行的事,最后到了成佛的这一生,在菩提树下成就了无上菩提。成佛后,为了度化众生,方便善巧为众生说法,然后示现种种神通。神、是难以揣测、无法理解的意思。通字、就是通 达,没有妨碍的意思。有的众生,只有通过神通的力量,才能够接受佛法。那么,为了说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经常显神通。

 

南传佛教的巴利文《沙门果经》中说,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获得各种神通。所谓神通:是说不可思议为神,如意自在,随心所欲为通。神通,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门果经》说:获神通的人,可一身变多身,有时隐身,穿墙透壁,横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这些神通,颇似吴承恩《西游记》里边描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显示神通时,‘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在坐的人,大家也许读过《观世音普门品》,经里边说:’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如果对方是国王,为了对机说法的需要,佛陀就会以国王的身份出现,为他说法,他才能够容易接受你的说法。在《普门品》中描写了,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份:男的、女的、老 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为不同的众生说法。

 

我们学佛的人,有很多人经常关心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你们说观音是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体是无相的,法身无相,应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说,心想事成,随心所欲,凭自己的想法决定自己的形象,比孙悟空还厉害得多。

 

‘处种种众会’佛陀常常到各种法会中为人说法。‘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埸;或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埸;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埸;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埸。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刹利,是梵语,翻译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说是王、或是王种。所谓的王种是因为他们世代做王。婆罗门,是印度国西天竺地方,四大族里头一种。婆罗门,也是梵语,翻译中文,是净行两个字。长者,是对道德高、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居士,在我们中国来说,主要是称呼在家修学佛法的人。但在印度,所谓的居士跟我们所说的居士不一样。他们把从事商业阶层的人也称为居士。

 

天,是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龙一类的动物;三、是夜叉,能在空中飞行的神鬼,要吃人的。四、是干达婆,是帝释那里作乐的神。五、是阿修罗,是六道众生里的第一道,他们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罗道里边去的,他们常常同帝释战斗,很厉害!六、是迦楼罗,是一种大的了不得的鸟,它们左右两只翅膀张开,可伸到三万六千里远的地方,也是很凶狠的!七、是紧那罗,也是帝释里边的乐神,他们头上生角。八、摩侯罗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人非人是什么意思呢?人、是世间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罗等。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就开始了传播佛法的事业。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怀,有时在大菩萨的法会里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的法会道埸说法,乃至到转轮圣王、小王、眷属、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 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许多的法会道埸里边,去为众生说法。佛陀在种种的法会道埸里边,对机说法,让众生早日得度。佛的声音又婉转又好听。佛说法的声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动一样,随著众生不同的根基,为他们演说种种妙法。佛陀自成道后,为众生开示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现涅槃,才算功德圆满。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像上边所说:佛陀从出家修学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埸,说法度众生,种种难行苦行,我也要样样跟随佛学习。如果我们用普贤的十大愿王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普贤菩萨;如果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说我无所谓。那我告诉你,那你就无所成就,那你就随波逐流,你愿意到生死流转里边去浪荡,你就去吧!哪一天,你实在受不了了,再来学佛,反正众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多得是,不著急。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这段话进一步告诉我们说,我们不仅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同时我们还要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包括上面所说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但要跟随他们修学,而且还要晓得佛本来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念觉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就有无穷无尽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学。所以说‘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就是说,我们常随佛学,永远也没有停歇的时候。那有些懒惰的人会说,学佛太难了,太漫长了,挺烦恼的,干吗要学佛呢?还是自己学自己吧。那我告诉你,你要是自己学自己,你永远在六道轮回中去流转。所以,我们学佛是长时间的,没有穷尽的时候。要有’念念相续,无有疲厌’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学,要有点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雄心壮志的味道在里边。普贤行愿品的第八个大愿:‘常随佛学’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71 #
头像
71 #
0
12-06-14 20:2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em52] 
头像
0操作72 #
头像
72 #
0
12-06-17 00: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阿弥陀佛!

头像
0操作73 #
头像
73 #
0
12-06-18 22:0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十一章、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依于地水火风而住者;或依于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头像
0操作74 #
头像
74 #
0
12-06-18 22: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乃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那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是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请问你?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在坐的同修,你们能理解我说的话的意思吗?

头像
0操作75 #
头像
75 #
0
12-06-18 22:1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是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要对众生真 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他要去杀一个人,那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那你要不要随顺他呢?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我们讲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的。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的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著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是什么呢?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你们讲讲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你住宾馆交了钱嘛。这个道理很简单,是吧?他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因为, 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著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是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如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打,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有没有意义啊?又比如对方要吸毒,毒隐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有没有利益呀?那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是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题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76 #
头像
76 #
0
12-06-18 22: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如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那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那你说,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他们要不要吵架呢?那肯定是要吵架的。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表现突出的 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很别扭。但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著、个人主义等不良的行为唱对台戏,那你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个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头像
0操作77 #
头像
77 #
0
12-06-18 22:4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这段话对于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是大大的良药!

家庭矛盾很多都是由于我要这样,你要那样,双方互不相让而产生的。放弃“这样”的作法,决定“那样”做,既是放下我执,又是恒顺众生。这就是在生活中修炼,这才是修学佛法。

放下我执,得大自在!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6/18/2012 10:41:00 PM的发言: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如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那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那你说,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他们要不要吵架呢?那肯定是要吵架的。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表现突出的 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很别扭。但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著、个人主义等不良的行为唱对台戏,那你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个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头像
0操作78 #
头像
78 #
0
12-06-19 09: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师兄说的对。

换句话说,如果不恒顺众生,就会做下恶业,恶业种子种到阿赖耶识,早晚要发芽结果,我们就要吃苦果了啊
所以,对人家好,也就是善待自己了。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6/18/2012 10:45:00 PM的发言:
这段话对于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是大大的良药!

家庭矛盾很多都是由于我要这样,你要那样,双方互不相让而产生的。放弃“这样”的作法,决定“那样”做,既是放下我执,又是恒顺众生。这就是在生活中修炼,这才是修学佛法。

放下我执,得大自在!
头像
0操作79 #
头像
79 #
0
12-06-20 00: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众生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一律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 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是太难做到,对吧?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 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你的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 家、仇敌的身上,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我们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 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去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 折腾地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杀,甚至有的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 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 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啊?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著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那 么,凡是对你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 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 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那蚊子叮你一口,一巴掌还击过去,那你的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 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蚊子诉讼于法庭,去告状,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是不是?那我们的法律为什么不制定动物保护法呢?现在欧 美国家大谈人权,当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还是落后的,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众生的种类繁多,世 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从受生的方式,说明众生的差别。有情受身的四种方式,在第五愿随喜功德中,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 的说明,这里不再重覆。’依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存的环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有生存在水里 的,有生存在陆地上的,有生存在虚空中。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 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进 一步说明众生的差别。先从外在的形相开始说: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湿、化等;色身的种类不同,如牛、马、猪、人等;形状不同,各种动物长相都不 一样;相貌不同,相貌有美有丑陋;寿命长短不同,如乌龟能活上千万年,但有些众生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动物,才从娘胎里落地就死了。种族不同,如 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民族也不一样,回族、藏族、苗族、汉族;名号不同,张三、李四称呼各异。

 

其次从心理活动看:种种心性,指心理活动和 心理素质不同;种种知见,就是对世间的认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种种欲乐,欲、就是欲望;乐、快乐。欲乐,就是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快感。有情的欲乐 千差万别,就人类而言。如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作家,有的人喜欢当演员,有的人喜欢炒股票,欲乐不同也。‘种种意行’是说由思维不同,所表现出来 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一付菩萨心肠,对人心地善良慈悲,乐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残,对人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像希特勒这个千古罪人,就是一个杀人 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数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灭整个地球,征服整个人类。

 

再从生活方式看:种种威仪,威仪,是指一个人的仪表,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气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衣服,人类穿的衣服种类不同,或者说各类众生它们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如孔雀 的羽毛十分漂亮、美丽,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种种饮食,是说饮食习惯不同。如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面食、江浙一带人爱吃甜食等等。马、 牛、羊也是杂食动物,它们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狮子、狼等,是肉食动物。众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是说众生居住的环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 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龙八部,上一讲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多讲。无足,如蛇、蚯蚓之类的众生。 二足:像人、鸟类,二只脚的众生。四足,是兽类,如虎、熊猫、狗等,用四只脚行走的众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虫之类的动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 形态的众生。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关于无色界,有说是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活动。有想:如人类及一般天趣的众生。无想:是无 想天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今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如是,是指前边所说的各类众生,我们应该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种种方法,服侍他们,用种种物品,供养他们。虽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们恭敬、供养他们时,如同恭敬、供养我们的父母,恭敬、供养佛陀一样。

头像
0操作80 #
头像
80 #
0
12-06-20 00: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很多众生,曾经都跟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关系。只是因为大家改头换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识。因为我们 无始以来,死死生生,不知生过多少次?死过多少次?我们无始以来流过的血,比四海的水还要多,我们的尸骨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只是因为改头换脸的关系,天天碰在一起,所以才谁也不认识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里边正在大办喜事,宾客满堂,无比的开心。这个高僧站在那里,笑了又笑。这家人感觉莫名其妙,上前问:‘师父,是不是来化缘的?’师父回答:‘不化缘。’这人说:‘既然不化缘,站著笑什么?’师父念了一首诗:‘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众生活得非常的苦,而且实在可怜、可笑。你们现在锅里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亲眷属。你请来的这些宾客,在过去生中,是你家养过的牛啊、羊啊,如今却变成了你们家的亲朋好友。另外你娶的儿媳妇,是婆婆的转生;因为婆婆对孙子特别的爱!死了之后,一念之爱,她转生又来这个家,结果呢?做了孙子的媳妇。通过这个故事,从轮回上来说,人类真是无知可笑,可耻可怜。因此,无始以来,许多众生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恒顺众生的物件,像上所说种种类型的众生,我们都要随顺他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是说见到有疾病痛苦的众生,我情愿做他们的医生,为他们医病,给他服药。这是对身病而言;那对心病的人来说,看见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用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人家。给他们讲一些道理,让他开心,帮助人家摆脱心理负担和障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如果有人迷路了,我们要给他指引方向。如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样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诉人家正确的路线,免得他走错路。从广义上来说,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恼,他们看不见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最佳的归宿。思想很空虚,觉得活著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如像台湾的三毛,还有顾城之类的人物,他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他们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时候,生命对他们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来结 束了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人不少啊!如像社会上许多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那些搞艺术创作的人。这些人嘛,他们都比较有思想,但他们活得很累、很痛苦。当我们看见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我情愿做明亮的灯光去照亮、驱散他们心中的阴云,使他们摆脱痛苦,从迷茫、 困惑的黑暗间走出来。

 

我认识一个居士,他曾经搞过文学创作, 二十几岁发表过小说、诗歌。他曾经活得很痛苦,曾想过自杀。后来,他在《法音》上在看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这篇文章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对佛法感激不尽!从九四年开始,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嘛,他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几十分,在朋友中去流通。他说自己受益了,应该让与自己同样受苦的人,也能受益。来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昨夜,我流著泪,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寻找;寻找光明和人生的归宿。但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我在痛苦和绝望中倒下。今天,我顺著济群法师指引的正法,我带著微笑重新走在那条路上。虽然这条路崎岖又漫长,但我始终把佛陀的话,当作我修行的目标。我要沿著师父指引的正道,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 他在信中还写道:‘我曾把皈依三宝的心愿,悄悄的告诉给小河,每朵浪花都载著我虔诚的祈祷,在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树叶在跳动,那是我的心,在寻找皈依三宝、善知识的彼岸。’有的人说,佛法太消极了!你们说,佛法消极不消极啊?太不消极了!说它消极的人,其实是对佛法最大的误会。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积极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碰到贫穷的 人,我们要用经济去帮助人家。或者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它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他们什么都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有钱人,他们往往生活的并不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有钱的人,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要用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也是财富,健康的身心是财富,慈悲也是财富,博大的胸怀是财富,有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给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作好,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发帖回复
查看:152093|回复:15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