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26083|回复:683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家一起读楞严经

头像
0操作41 #
头像
41 #
0
11-07-12 16:5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12/2011 3:18:00 PM的发言:
下一章就要讲楞严经的正文了,末学有个问题想问师兄,楞严经有没有象金刚经那样,念经之前要先念炉香赞、净身业、口业、意业等箴言以及奉请金刚和菩萨来护法?

有时间就可以。
若是觉得麻烦,那么心清净就好。
心清净,有慈悲心,有平等心,发心修学佛法救度众生,这是最重要的。

头像
0操作42 #
头像
42 #
0
11-07-13 09: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12/2011 3:03:00 PM的发言: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这是这段文字的眼睛,也是楞严经上讲述的修正方法的纲要。
以后还会遇到,我们在仔细的一起学习。
这段文字也说明了楞严经的引子是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的“情”。
我们都有情,执着这个情,执着种种情,所以才来这个娑婆世界。
一执着就要有烦恼,今天我们能够得到楞严经这等甘露法雨,千万要珍惜,这是解脱的清凉药剂。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3 #
头像
43 #
0
11-07-13 13:4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多谢师兄讲解。“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这个讲的是不是就是觉、正、净?
头像
0操作44 #
头像
44 #
0
11-07-13 14:4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13/2011 1:47:00 PM的发言:
多谢师兄讲解。“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这个讲的是不是就是觉、正、净?

其实这句话是讲修行的方法学。
因八识起,从八识修。就好比穿了衣服感到不舒服,就应该脱衣服,而不是挠痒痒。
道理可以一下子明白,但是要在事上磨练。
头像
0操作45 #
头像
45 #
0
11-07-13 16:2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七处征心与人还辨见

佛问阿难,劈头一语,即询以为何出家学佛?阿难答以看见如来相好,故此出家。此所谓追赃断案,不可冤枉好人。阿难为了见相好而出家学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 念而来。美感一生,色情继起。情生欲障,叠叠而兴。无怪靡登咖女一见,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难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从心造,妖由人兴,是摩登伽女之魔力 耶?是阿难之自堕绚障耶?是吾辈芸芸众生之自丧人天眼目耶?诚不得而辨也。阿难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佛如捉诚捕快,又节节迫逼,问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 究为何物?阿难毫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见,心生爱好。此诚句句实情,人人如此,复有何疑。孰知佛却得寸进尺,追问能使心目发生爱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谁为主 使?只此一问,即使百万人天,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谁为主使?故有七处征心之往返论辩生矣。必使阿难与吾辈口服心服,然后才知吾佛之不诬 不妄也。

七处征心者何?即如阿难所答:此心乃在身内。在身外。在根。在内外明暗之间。在思维里。在中间,在无着处。此皆经佛一一辩证,无一是处,其详具如本文。即 此七问七辨,阿难茫然,即举古今中外之学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论,统使其抽丝剥茧净尽,无一真实存在可言。谁知阿难与吾辈之误,皆以此现在应用之心,即认 为心矣。佛所问心,谓此皆是妄心,只是应用之现象。如以妄心应用之现象而言,阿难所答者,并无过错。奈何此正为贼媒之巢臼,虚妄不实之尤者,并非真心自 性。然则,心果有真妄之别乎?抑为话分两头,声东而击西耶?“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断妄求真之辈,滔滔滚滚,如过江之鲫也。 若然,妄缘不断,声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岂即是真实耶?吾佛乃兴慈悲,到此无言可答,无理可申之处,强为铺排,说出真妄两相,于歧路中立碑为记,明告 来者以此路不通,然后由桥陈那轻轻拈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者,尽是浮光掠影,谓之客尘烦恼。此是大块文章,若非释迦文佛之大手笔,谁能写此!林林总 总众生,困扰于客尘烦恼者,多如恒河沙数,由来久矣。岂但阿难一人之左倾右倒而已。迷心逐物,疑真疑假,虽有夫子之木锌,其奈聋聩者何!系以诗日:

羊亡几度泣多歧,错认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残蕉有鹿梦成痴。
一枕沉酣杜德机,尘埃野马乱相吹,
壶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无是非。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6 #
头像
46 #
0
11-07-14 15: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13/2011 2:42:00 PM的发言:

其实这句话是讲修行的方法学。
因八识起,从八识修。就好比穿了衣服感到不舒服,就应该脱衣服,而不是挠痒痒。
道理可以一下子明白,但是要在事上磨练。

这果然是要有高人讲解,不然只是看,领会不到意思。
头像
0操作47 #
头像
47 #
0
11-07-14 16: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14/2011 3:48:00 PM的发言:

这果然是要有高人讲解,不然只是看,领会不到意思。

我所知很少的,勉力为之吧
头像
0操作48 #
头像
48 #
0
11-07-14 17: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13/2011 4:26:00 PM的发言:
 

七处征心与人还辨见

佛问阿难,劈头一语,即询以为何出家学佛?阿难答以看见如来相好,故此出家。此所谓追赃断案,不可冤枉好人。阿难为了见相好而出家学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 念而来。美感一生,色情继起。情生欲障,叠叠而兴。无怪靡登咖女一见,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难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从心造,妖由人兴,是摩登伽女之魔力 耶?是阿难之自堕绚障耶?是吾辈芸芸众生之自丧人天眼目耶?诚不得而辨也。阿难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佛如捉诚捕快,又节节迫逼,问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 究为何物?阿难毫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见,心生爱好。此诚句句实情,人人如此,复有何疑。孰知佛却得寸进尺,追问能使心目发生爱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谁为主 使?只此一问,即使百万人天,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谁为主使?故有七处征心之往返论辩生矣。必使阿难与吾辈口服心服,然后才知吾佛之不诬 不妄也。

七处征心者何?即如阿难所答:此心乃在身内。在身外。在根。在内外明暗之间。在思维里。在中间,在无着处。此皆经佛一一辩证,无一是处,其详具如本文。即 此七问七辨,阿难茫然,即举古今中外之学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论,统使其抽丝剥茧净尽,无一真实存在可言。谁知阿难与吾辈之误,皆以此现在应用之心,即认 为心矣。佛所问心,谓此皆是妄心,只是应用之现象。如以妄心应用之现象而言,阿难所答者,并无过错。奈何此正为贼媒之巢臼,虚妄不实之尤者,并非真心自 性。然则,心果有真妄之别乎?抑为话分两头,声东而击西耶?“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断妄求真之辈,滔滔滚滚,如过江之鲫也。 若然,妄缘不断,声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岂即是真实耶?吾佛乃兴慈悲,到此无言可答,无理可申之处,强为铺排,说出真妄两相,于歧路中立碑为记,明告 来者以此路不通,然后由桥陈那轻轻拈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者,尽是浮光掠影,谓之客尘烦恼。此是大块文章,若非释迦文佛之大手笔,谁能写此!林林总 总众生,困扰于客尘烦恼者,多如恒河沙数,由来久矣。岂但阿难一人之左倾右倒而已。迷心逐物,疑真疑假,虽有夫子之木锌,其奈聋聩者何!系以诗日:

羊亡几度泣多歧,错认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残蕉有鹿梦成痴。
一枕沉酣杜德机,尘埃野马乱相吹,
壶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无是非。

这段还是在讲本经的缘起:阿难修佛是因为喜欢佛的三十二相好,因地上就不正了,所以过程也多曲折了。
而且定慧等持的功力不够,所以心一遇到外境(美女)就受不了了。
所以佛开导阿难,帮他找“心”,仔细剖析心和物(外境)的关系。
其实我们不要笑话阿难尊者:第一,我们估计也不必人家强,第二 阿难尊者和佛就是用这个因缘给我们将楞严经呢
我们和阿难尊者平等平等,都有清净无染的佛性,我们和摩登嘉女平等平等。
我们和这个世界上最下贱的人和动物平等平等,罪犯,骗子,娼妓,老鼠等等。

头像
0操作49 #
头像
49 #
0
11-07-14 17: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世间事物,尽为心上浮尘。草草劳生,终是一团烦恼。"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生前身后,众说纷纭,究不知其前因后果,为何 而来者?虽尊为帝王,贱如蝼蚁,造运至老大,齿落面皱,发苍苍而视茫茫,莫不到此兴悲,无可奈何!不知身后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问。此乃人生必有之境,个 个如此,他人不问,唯独波斯匿王起问,恰恰点出富贵恋生,贫贱轻死之事实。话说虽为帝王,到此亦无能为力者。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可为暮 鼓晨钟,晓谕天下。吾佛乃就其所问,当场剖解其见性之实相,三岁观河,与百年视水,同此真实。生老病死,但为形变,固有不变者在也。奈“明足以察秋毫之 末,而不见舆薪!”此一伏笔,乃石破天惊,引出以下八还辨见一大堆文章,无怪大众皆嗒然似丧其偶矣。系以诗曰:

华发无知又上颠,几回揽镜奈何天,
离离莫羡春风草,落尽还生年复年。
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
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

头像
0操作50 #
头像
50 #
0
11-07-18 22:4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大家还在一起读吗?
有什么问题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51 #
头像
51 #
0
11-07-19 10: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还在,每天都会跑上来看看更新了没有。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9 10:12:32编辑过]

头像
0操作52 #
头像
52 #
0
11-07-19 14: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yes, pls go on.......
头像
0操作53 #
头像
53 #
0
11-07-19 17: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14/2011 5:38:00 PM的发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世间事物,尽为心上浮尘。草草劳生,终是一团烦恼。"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生前身后,众说纷纭,究不知其前因后果,为何 而来者?虽尊为帝王,贱如蝼蚁,造运至老大,齿落面皱,发苍苍而视茫茫,莫不到此兴悲,无可奈何!不知身后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问。此乃人生必有之境,个 个如此,他人不问,唯独波斯匿王起问,恰恰点出富贵恋生,贫贱轻死之事实。话说虽为帝王,到此亦无能为力者。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可为暮 鼓晨钟,晓谕天下。吾佛乃就其所问,当场剖解其见性之实相,三岁观河,与百年视水,同此真实。生老病死,但为形变,固有不变者在也。奈“明足以察秋毫之 末,而不见舆薪!”此一伏笔,乃石破天惊,引出以下八还辨见一大堆文章,无怪大众皆嗒然似丧其偶矣。系以诗曰:

华发无知又上颠,几回揽镜奈何天,
离离莫羡春风草,落尽还生年复年。
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
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

 持佛菩萨名号有助于我们对经书佛法的理解。
有时候读经的时候,或者无事的时候,甚至烦恼的时候,佛菩萨的名号也会自然流露出来。
此一段讲人生无常,诸事物也无偿。
人觉得自己的一生比山河大地的寿命要短暂,殊不知山河大地也是瞬息万变,生死变易不停。
大家有没有觉得每年过得很快呢?春夏秋冬,穿着夏装的时候,一想到上一次穿冬装的时候,仿佛弹指一挥间。春夏秋冬再过三十次,我们也都垂垂老矣,病将至矣,行将就木矣,讲与诸亲人分别矣。
一生这样走过来,到底是为什么?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向哪里去?

上面的三个问题,困扰了末学一辈子,从小就查各种书籍,后来又问道长,还问过教会的长老,总是得不到答案。
这些在佛经里都有,楞严经里也有相关答案,还有解脱的药剂。
头像
0操作54 #
头像
54 #
0
11-07-19 20: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19/2011 5:03:00 PM的发言:

 一生这样走过来,到底是为什么?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向哪里去?

上面的三个问题,困扰了末学一辈子,从小就查各种书籍,后来又问道长,还问过教会的长老,总是得不到答案。
这些在佛经里都有,楞严经里也有相关答案,还有解脱的药剂。

后面讲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师兄会点出来吗?
头像
0操作55 #
头像
55 #
0
11-07-19 22:0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在几十年的讲法中已经说清了,我只不过是跟着重复一遍:)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56 #
头像
56 #
0
11-07-19 23: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个版上好安静。大家都潜水,我都不好意思冒泡了[em62]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18/2011 10:44:00 PM的发言:
 大家还在一起读吗?
有什么问题吗?
头像
0操作57 #
头像
57 #
0
11-07-20 09: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德州小妹在7/19/2011 11:40:00 PM的发言:
这个版上好安静。大家都潜水,我都不好意思冒泡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鼓励多发言
头像
0操作58 #
头像
58 #
0
11-07-20 13:0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生死涅磐,皆如梦幻,吾辈何须求悟?何必成佛?又何以说众生皆为自性颠倒?吾佛经此一问,乃不借饶舌,直指真心,明白指出心性之体用,是弥纶天地,开物成 务,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六合,退而收藏于密,只在目前而人不识耳。乃有八还辨见,明示见性之真际。尘色本不迷人,人自迷于尘色。故吾佛指出“诸 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要当人自见自肯,直达心性不动之道场。无奈明理者多,实证者少。知解者多,行证者少。必须“悬崖撒手,自肯承 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若“心能转物,则同如来。”然后可以横身宇宙,去住自由,即佛即心,两不相涉。系以诗日:

碎却菩提明镜台,春光秋色两无猜,
年来不用观花眼,一任繁华眼里栽。
不汝还兮更是谁,儿时门巷总依稀,
寻巢犹是重来燕,故傍空梁自在飞。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头像
0操作59 #
头像
59 #
0
11-07-20 13: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20/2011 1:06:00 PM的发言:
 

生死涅磐,皆如梦幻,吾辈何须求悟?何必成佛?又何以说众生皆为自性颠倒?吾佛经此一问,乃不借饶舌,直指真心,明白指出心性之体用,是弥纶天地,开物成 务,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六合,退而收藏于密,只在目前而人不识耳。乃有八还辨见,明示见性之真际。尘色本不迷人,人自迷于尘色。故吾佛指出“诸 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要当人自见自肯,直达心性不动之道场。无奈明理者多,实证者少。知解者多,行证者少。必须“悬崖撒手,自肯承 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若“心能转物,则同如来。”然后可以横身宇宙,去住自由,即佛即心,两不相涉。系以诗日:

碎却菩提明镜台,春光秋色两无猜,
年来不用观花眼,一任繁华眼里栽。
不汝还兮更是谁,儿时门巷总依稀,
寻巢犹是重来燕,故傍空梁自在飞。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众生迷惑,而佛菩萨觉悟,为什么?
山河大地乃至一微尘都没有迷惑我们,而是我们妄心取相而自己迷惑。
我们的自性是清澈的,如何见自己的清净本性?就是要实修实证:修禅的不要修口头禅,要参悟要修禅定要观照;修净土要一心念佛,老老实实,不可三心二意...
实证多一些,才能真正理解佛法多一些,才少一些烦恼。
从哪里修?要从自心下手,既然妄念从这里来,单刀直入,直取症结。
心能转物,修行久之,自身的气脉乃至相貌骨骼都会发生变化,性情当然也发生变化,妄念变少,甚至都不来了。
逐渐深入,就可契入本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能证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要敢于承当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佛性和观音菩萨的佛性,和阿弥陀佛的佛性,和释迦佛的佛性是一样的,我们修行就可以逐步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离一切苦,度无数无量众生离苦得乐。
头像
0操作60 #
头像
60 #
0
11-07-20 13: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们可能对大势至菩萨的名号功德不是特别熟悉。
但是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他有大势大力,催伏一切障碍烦恼,觉得困难,有难过的坎,尤其是修行的障碍,要经常痛切的念他的名号哦
我们用自己的愿力契菩萨的愿力,用自己的力加上菩萨的大势力,就可以精进。

想修净土的更要知道,是这位菩萨在楞严经上开示的念佛法门。
发帖回复
查看:26083|回复:683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