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8710|回复:156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头像
0操作41 #
头像
41 #
0
10-07-19 18:3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 们在这个世间除了念佛之外,每一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可以遮体、可以穿暖,有一个小房子能遮避风雨,足够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在这个世间身心清 净,一尘不染,身就是莲花,你的住处,你的座位都是莲花座。你出去走路,步步都是踏着莲花,我们凡夫见不到,有神通的人看到。你步步都是踏在莲花上,举 足、下足就是念头生、念头灭,念头生也不染着,念头灭也不染着,就好像举步、下步都是清净无染,与二空之理相应。第三句“清净妙宝以为其轮”。这个轮是 座位的中心,不管它有没有轮相,轮是从中心,它有个中心点,中心往外面扩射,有一个周圆。通常设这个宝座,如果用宝座来表法,这个设计是很完美的。这个轮 就是前面讲的台,台是讲高出,轮是讲这个台的形状是圆的,座位中心是圆的。通常如果没有台的做法,通常我们摆一个蒲团,或者我们现在讲摆一个坐垫,蒲团多 半是圆形的。圆形的蒲团摆在座上作为坐垫,这就是轮。所以这一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现在的坐垫,现代人讲的坐垫,圆形的坐垫。它表圆满,圆代表圆满;又表清 净,清净圆满的意思。坐垫一定要很清洁、很整齐,它才能象徵这个意思。表说法的人智慧圆满、德行圆满、才艺圆满、善巧方便圆满,表意很多、很丰富。再看 下面这一句,“众色杂华而作璎珞”。璎珞是装饰品,使宝座看起来格外的美观,用花、用璎珞来装饰。这里面也是表法,同表智慧,表他的德能,表他慈悲。这慈 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感化一切众生,都是垂布的意思,璎珞在宝座四周围垂下来。底下这一句,“堂榭楼阁,阶砌户 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这些装饰品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在中国古代处处可以见到,宫殿楼阁可以见到,桌椅也可以见到,雕一些浮雕,人物花草。我们这个讲 堂,李会长也设计了,他设计得非常的美观,在中国做的浮雕,将来来了之後就镶在这四周围。这上面将来装浮雕的,里面也是人物、花草,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天 人散花供养,经典里面一些故事。宝座里面也有庄严,也雕刻这些东西,显示出无处不庄严,所以说是“体德圆备”,这四个字在这个地方就统统给我们显示出来 了。而它的含意是讲二空真如,包含世出世间一切的现象。佛界是一真法界;凡夫界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诸佛如来所证得的二空真如之理,就在这些事事物物 当中显示无遗。所谓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性即是相,相即是性;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理跟性是空寂的,实在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的;事跟相是很明显的,我们六 根能够接触得到。接触到相,理在其中,性在其中,见相就是见性,见事就是明理。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二空之理,通达一切事相,自性本具的智慧,我们讲的两种 智慧:根本智、後得智都现前了,智慧现前就是成佛了。本经後面讲佛十种身,第一种叫菩提身,菩提是朗然大觉,你对於事理、性相都通达都明白了,你觉悟了, 觉就是佛菩萨,不再叫凡夫。所以明白人,见相就是见性,即事就明理,这是这一句里面所含的意思。末後这一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这些宝树不是 外面的,外面的宝树前面第二段讲过,这个地方的宝树是师子座上雕的这些宝树,雕刻的这些宝树。“周回间列”,或者我们可以说师子座周边的,像我们现在这个 讲台,我们讲座後面布置这些树木、花果,这个也行,这个不是我们讲堂外面种的树,也是属於这两句经文所包括。现代人能够想到,古时候人也有,这个盆栽的历 史很久了。过去人讲经,可能讲台旁边也有很多盆栽。还有,没有盆栽的呢?用屏风,屏风里面画的这些画也非常讲究。我们底下楼里面“五百罗汉”大屏风你们诸 位看到,里面宝树枝果周回间列,在屏风里可以看到,这是讲座位周围的摆饰,装严宝座。这个里面所刻画的有佛菩萨讲经说法,有佛菩萨在坐禅经行,许许多多都 是经典上所讲的故事。我们现在人讲“故事”,佛法里头术语叫“公案因缘”。用这些艺术、造形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接触之後,你看到之後,你听到之後,自然 就能感动、就能够觉悟。《华严经》里面的说法跟其他经确实不一样,这个学了之後,我们六根,在《楞严经》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不假。为什麽 呢?六根都聪明了,以前看东西呆呆板板的看了,不知道什麽意思;现在一看,里头无量义。你看花,花有无量义;看水,水有无量义;看树,树有无量义,乃至於 看一块石头、看一粒微尘,里面都是圆满的无量义,你岂不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吗?所以用宝树枝果。树表什麽意思?枝表什麽意思?果表什麽意思?前面都 说过了。树的身表智慧,树的枝干代表五度,叶代表定,花表菩萨因行,果表菩提涅槃,都是整整齐齐排列在树间。这就是显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表这个意思。 菩萨妙法树,随因感果,这才能够普度众生。菩萨大慈大悲,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说什麽法,他就说什麽法。凡圣同居,周回 间列的意思。菩萨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度众生是修学的一个主要课程。
头像
0操作42 #
头像
42 #
0
10-07-19 18:3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为 什麽呢?世间人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成。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帮助老师,学生在资助老师。如果没有这些学生问问题,老师有的时候智慧透不出来。有人这一问, 啊,这下突然明白了;没有人问,他还在无明里头,一问,把无明问掉了。他才会突然想到这些问题,突然觉悟了这些问题。所以菩萨要不教化众生,怎麽能成佛 呢?你说为什麽不能成佛?他的後得智不能圆满,後得智是无所不知。他根本智得到了,後得智没有,後得智一定要教化众生,一定要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由此 可知,说法度众生这桩事情,不是只有出家人做,在家人也要做。问你,你要不要成佛?你要不要成就圆满的智慧?不能成就圆满智慧,就不叫做成佛,成佛就是成 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要想成就圆满的智慧,没有别的法子,《华严经》到末後,这不是佛教你,佛没法子教你,最後是什麽样子呢?参学。参学就是接触广大的群 众,向群众学习,这是参学真正的意思。无论什麽样的人物,你都要接触,你不接触,你的智慧从那儿来?不但一切人物要接触,一切人要接触,一切动物也要接 触。你不接触这些动物,你就不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那你智慧就不圆满了。不但动物要接触,植物要接触,你不接触这些植物,你对它不了解,换句话说,你就没 有办法培养它,没有办法照顾它。不仅仅植物,连矿物都要接触,你都要去了解它、明白它,然後才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能成佛。所以向群众学习,群 是一群一群的,众是众生,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你想想那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那一个时候不是菩萨学处?菩萨真的是万德万能,正是“四弘誓 愿”所说“法门无量誓愿学”,真的是无量;“无量”不是形容词,确确实实是无量。可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老实念佛,一门深入,不劝大家广学多闻,是什麽原 因呢?我们广学多闻的条件不具足。你要问什麽条件不具足,第一个寿命太短了,换句话说,时间不够用。不要说其他的条件,单单就是这一条,你想想看我们要展 开向群众学习,你能办得到吗?大概学的万分之一都不到,寿命已经到了,岂不是真的叫挂一漏万了?因此,这些祖师大德们才劝导我们,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 楚、搞明白了,然後再想想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办不到。那就选择一门深入,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无量寿,那我们这条件够了, 有的是时间。法门无量,我们寿命更是无量,这才能成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去享福,如果是去享福,那你错了。往生到那个地方就是要得无量寿,无量 的时间、时光,让我们修学无量的法门,我们求生净土真正的目的在此地。下面第三小段。【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 光明而来莹烛。】这两句说的是作用,作用广大。前面一句是说“净宝出光”,这个出光在佛法里确确实实本身放光。西方极乐世界六尘都放光,连地都放光,光 明世界,佛经里头也称作为大光明藏,没有一样不放光。为什麽呢?性德变现的,性德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焉有不放光的道理?那麽我们要问,华藏世界、极乐世 界、诸佛净土是法性身、法性土。我们今天居住这个世界六道轮回,甚至於比我们这里更差的环境,饿鬼、地狱、畜生它们环境比我们差得太多太多,生活苦极了。 我们要问:这些依正二报是不是性德的流露?是的,没错。为什麽我们这六尘不放光?佛在经上讲得好,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这个世间珠宝、金刚钻自己都不能发 光,原因在那里?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没有放光。你看经上所说佛有常光,常光不是放光,常光。我们画佛像,把佛的头顶上画一个圆圈、圆光。佛的身体也有光,这 个光多大呢?经上通常告诉我们八旬。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大概他这个光八尺到一丈,这样的光,这个不是放光,自自然然就有。我们现在的光跑那里去了?佛 有,我们也有;佛能,我们也能。现在我们看到经上佛能,我们不能;佛有,我们没有。原因到底在那里?我们的心性被污染了。虽然被污染,我们性德的光明还 在,不是那个光没有了,光被障碍住了,所以透不出来。我们身光被障碍住,我们依报环境光也没有了。所以那一天,我们自己这个障碍去掉,就是身体放光了,然 後看到六尘境界统统都放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真相。发光体我们称之为宝,你看,净宝。所以最重要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不清净是妄心。 妄心,光就没有了,光就被障碍了;心地清净,光就又透出来了。我们今天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起心动念有是非人我,有贪嗔痴 慢;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是污染。真心本性里面原来没有这些东西,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错了,就是 污染,有一物就是障碍,将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德能,乃至於依正庄严的相好统统被障碍住了,你说这个损失多大。虽然在六道,虽然在三途,性德没丧失,这些严重 的障碍把他的智慧、德能、相好都障碍住,不能让它现前,这是事实。经文里面讲“摩尼光云”,云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净宝出光就像云彩涉入山峰一样。我们在 高山上看到云海,云海也很壮观,也很好看,相有体空,它是一个不真实的境界。所以佛在此地用这个字来形容事实的真相,让我们从这个字里面悟入。法空就像云 海一样,山峰就像十法界依正庄严一样,云海在山峰之间自在的飘来飘去。这一个景观,现在的人很喜欢欣赏,你看到外面观光旅游,中国这些四大名山都能看到这 种景观,不知道表法的意思。如果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不是单单在欣赏风景了,你是在那里修道,真正在那里修菩萨行,修无上道。二空真如就像这个现象。 “一一智中知一切法”,一切法是事相,二空真如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那里?没离开事相,跟这些事相交融。现在我们佛教里面世界通用的教旗,就用这个来 表法。教旗一共是六条,从上到下一共是六条。六条里面有五条是单色的,这五条单色代表五度,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代表这个。後面有一 条是杂色的,这五种颜色统统都有,代表是般若。般若在那里?般若在五度里头。也就是说事相里面如果没有智慧,那就是没有理,事里头没有理,相里头没有性, 那怎麽能成立?所以教旗是从这个表法的意思来设计的。我们做佛弟子,这是我们一个标志,它的表义我们要懂得,有人问我们要能够说得出来,表菩萨六波罗蜜。 这六条宽窄要一样,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做得不如法,杂色的这条做得特别宽,这个没有道理,那就是不平等,六度一定是宽度完全相等。如果做得太长了,那个意思 就不对了;有横、有竖,那就不对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3 #
头像
43 #
0
10-07-19 18: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可 是有横、有竖也能讲得通,看你怎麽讲法就是了,那就不能代表前五度跟般若度,般若度那不算数。我们另外想一个法子来讲。佛法我们常讲“五乘佛法”,或者华 严宗里面讲“五教”,那五种颜色五条可以表五教。它有横有竖,这五教横遍十方,竖穷三界,行!也能讲得通。可见这个表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能说得出 道理出来,行!就好。显示出法没有定法,你只要能悟出一个道理出来就行;这个理有浅深、有广狭,看各人悟入的程度。一一法体里面显示出二空真如。任何一 法里面佛菩萨都能见到人我空、法我空,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妙用才完全显 示出来了,就是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真相。了解真相之後,那你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你的日子怎麽不自在,怎麽不美满!有享受,没有得失;有 受用,没有得失。世间人,佛常讲,颠倒,可怜愍者。他颠倒在那里呢?他有执着,没有受用,这不颠倒了吗?他真的能不能执着到呢?执着不到。能执着的,空 的;所执着的,也是空的。这《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佛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心,能执着的不可得, 你所执着的这一切万事万法因缘所生。凡是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也不可得。能执着、所执着都不可得,都不可得就显示出二空真 如。人我空这是对能执着上说,法我空是对你所执上所说,这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道破,这就是所讲看破。看破之後再不执着了,那就是放下了;不分别、不执 着了,放下了。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诸佛如来得大自在,你也得大自在;无论现前过的是什麽样的生活,没有不自在的。你如果是富贵在 富贵里头得自在;你是贫贱,贫贱里面得自在,富贵跟贫贱没有关系,自在是一样,没有差别。自在是平等的,富贵贫贱是差别的,在《华严经》里头,差别里头有 平等,平等里面有差别。所以在五周因果上给你讲: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所以相上是有差别,受上是平等的;受是受用,受用是平等的,这叫真平等。如果说是在 事相上平等,受用不平等,那个平等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说一一事法、一一事相都显二空真如。於是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才能够真正相信如来的智慧是真的究 竟圆满。万德万能、究竟圆满不是赞叹的话,是真的,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要想恢复自性圆满的智慧德能,学佛就是干这桩事情。这个智慧德能不 是学来,不是从外头得来,是自己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把那些障碍去掉而已,修行就是去障碍,换句话说,去妄想、分别、执着,你要真干。执着舍掉,六道轮回就 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是虚妄的执着变现出这个幻相。再能把一切分别舍掉,那十法界就突破,十法界是从分别里头变现出来。所以分别、妄想、执着断掉了,你就证 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那里呢?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你得一真法界的受用,你的受用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也许诸位要问,那你讲的还是个理,事还是不行;再告 诉诸位,这个理悟了之後,事变了。事上怎麽变呢?我们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这个地方起变化了。你的相貌改变了,你的体质改变了,这个变 化就太大太大。你现在是凡夫,你要养这个色身,天天用尽了心思,到处去请教要吃什麽补的东西,什麽营养的东西,身体才能健康。如果你要是见到性,明白理 了,给诸位说,你一天喝一杯水,营养都足了,那要那麽麻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这些学生们日中一食,讲求什麽营养?到外面去托钵,给什麽吃什麽,一个 个都健康长寿。为什麽呢?体质变化了,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这个身体就放光了,真的放光。那里放光?没看见;没看见是不让你看见。为什麽不让你看见?让你 看见你害怕,哎呀!这个大概是妖魔鬼怪来了,赶紧远着些。凡夫福薄,佛虽有身光,他要把它收敛起来。所以佛法始终以教学,用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不以神 通感应。为什麽呢?因为神通感应,妖魔鬼怪也有,魔也会放光,他会变戏法。如果佛用放光现瑞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魔变这个境界,我们就没有办法辨别,邪正 难分,混淆视听,这个对於佛法的弘传、佛的教化众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佛自己作一个榜样,佛确实有身光,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一般人看不到他放光,收敛 起来了。偶尔放光,那有特别因缘,接引一类的众生,有此必要,佛才展现。由此可知,我们的修行重点、关键还是个清净心,正是此地讲“净宝出光”,宝就是 心,心地。净宝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宝,清净心出光;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法里面常讲∶实智、权智、中道智,《华严经》上都用十来表法, 讲智也说十种,其实要细说无量无边的智慧法门。这是经文里面“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希望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後面这一句“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 妙宝”。佛是果地上,是老师,是教主,菩萨是学生,是佛的法侣、法眷属。《华严》会上称为主伴,佛是主,菩萨是伴,这也是互相的发挥。佛化摩尼教化众生, 所以佛宝在十方能作佛事。佛宝是什麽?宝珠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是什麽?觉、正、净三宝,这是摩尼宝珠,能作一切破迷开悟的佛事。佛事就是教学,教化众 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自自然然感得一切诸佛现形来给他灌顶,一切菩萨来亲授敬养,这示现初成佛的时候。诸佛如来为什麽这麽做?这是诸 佛如来对你的嘉奖。诸佛如来的本愿满足,一切诸佛都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你今天果然成佛,他怎麽不欢喜呢?成佛好像我们世间读书毕业典礼,授予学位,他一 定要来参加,要来道贺。诸佛如来来道贺,恭喜你,你今天成佛了,你今天入佛位了。所以现形灌顶,灌顶就是道贺的意思。菩萨来亲近你,菩萨他还没成佛,他要 求佛教导,所以菩萨来亲近,菩萨来供养。亲近老师总要带一点礼物,礼物是表自己一点恭敬心,不在礼物的厚薄,是表他的恭敬心。所以这份礼物随着各人自己的 力量,有财富的人礼物可以送好一点的,没有财富的礼物可以送差一点的。所以一朵鲜花也都是供养,贫穷之人我们献一朵花表敬意,富贵的人献珍宝,宝花,金银 珠宝之花,这很名贵,但是那个敬心没有两样,恭敬心是相等的。所以这个供养物是表法的,老师绝不计较,老师要计较,这个老师就没有道德了。没有道德,那里 有真学问?他有道德,有真学问,绝不在这里计较,完全看学生的真诚,真诚是宝。所以这个地方这一句里面给我们显示佛宝加持。菩萨这个宝,佛宝入菩萨宝 中,菩萨宝入佛的宝中,这个很有味道。
头像
0操作44 #
头像
44 #
0
10-07-19 18: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你 看这个经文里面所说,“十方诸佛化现珠王”,这是佛化宝;“一切菩萨髻中妙宝”,这是菩萨之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这个光明里面就交融了。髻中妙宝, 这是头发戴的帽子里面的宝珠,光中有佛的宝珠之光,佛宝珠光中有菩萨妙髻宝珠里面的光明,光光互照。这个意思显示出如来圆满的智慧,菩萨无量差别的智慧, 菩萨差别智慧跟佛圆满智慧的交融,佛智慧当中有菩萨智慧,菩萨智慧当中有佛的智慧,表这个意思。如来从果上起用,所以叫化现。究竟圆满的智慧说它做珠王, 摩尼宝珠之珠王,取这个意思。菩萨心顶里面智光圆照,所以叫它作髻中妙宝,取这个意思。这个义趣很深。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决 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要用我们人间的意思来讲,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来贺喜的意思。他们在形式上都是现形灌顶,这个是古代古印度新的国王就职大典,一定 是请宗教里面权威的上首,给他举行灌顶的典礼,这是说在世间礼法里面最隆重的礼节。佛在人间说法一切也随缘,我们世间人观念当中,那一种礼俗最隆重的,佛 就用这个来作比喻,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在形式上以此为喻,可是在意思里面那就不一样。灌顶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的注解里面,引用经典里面 的话来给我们说,灌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是这个意思;顶,就是最高的法门。换句话说,把成佛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这就叫做灌顶。由此可知,灌顶并不重视在 形式,但是形式要不要呢?形式也不能废除,形式是世间礼俗,如果形式废除了,实在讲实质的精神就没有依托了。精神依托在形式上,就好像我们讲法性,法性一 定要托法相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法相不要了,那法性也显不出来。理由事显,因此事相上的形式是有必要的。我们做一定要很隆重、很认真的去做,就好像舞台上表 演一样,虽然是假戏,假要演得很逼真,才能够感动这一些听众们。佛法不但感动听众,而且一定要让听众悟入如来的境界。而《华严经》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 都是非常浓厚的表法义趣,这个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手法。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观念来看佛的教学,那又错了。错在那里呢?世 间一个好的老师,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有很高明的方法,确实是他一种精心独到的一种设计。那麽佛有没有精心独到的设计呢?没有。如果佛也要像世间人用种种 方法来设计,想个什麽方法来教学,佛就变成凡夫了,就不能叫做圣人了。那他这一套东西从那里来的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实在讲宇宙之间一切事物本来如 是,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实实在在说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也没有加一点什麽权巧方法在里 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往这个里面去体会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们就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不增不减,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真语、实语、如 语”,事实是什麽样子,佛就老老实实说出来就是了。我们用这种心态面对《华严》,《华严》的义趣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菩萨成佛,什麽叫成佛?就事相上来 说,他两种障碍断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这个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两种执着离开了,真心法性透出来了,就是宗门里面所说明心 见性。从前这个心被障碍住了,所以不明,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心不明。二障去了之後,这个心明了,心恢复了光明,明心就是见性,那个心就是性,心跟性不 二,是一桩事情。可是在有障碍的时候,心跟性就不一样。性是讲真心,心是讲被障碍的自性,被两种障碍障住的那个自性,我们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它做心,心意 识。所以明心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从理上说。菩萨成佛了,成佛他要现相,他现什麽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一定现什麽相,不是自己 想现什麽相,不是的。自己想现什麽相,那又变成造作了,又落在意识里头了,自己没想,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他现这个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 现八相成道。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华严经》上讲圆融,讲差别,讲权,讲实,後面我们会讲到。菩萨示 现成佛,这个是以低的阶级去表演高的,他不是真的佛,这是权,这个不是实。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示现成佛那是真的是佛。佛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 众生希望是菩萨来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佛要降一格去示现菩萨身。那个菩萨也叫权,也不叫实,他不是真的菩萨。菩萨也示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他真的是菩萨, 他不是权。除自己本分之外的,或是高位子,或是低位子,那都叫权巧示现。所以圆初住菩萨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那麽示现八相成道了,诸佛要来给他灌 顶,给他授记;菩萨们会亲近他,来向他请教,接受他的教诲,来供养他。这就是经文里面比喻佛化现摩尼宝珠,珠王;菩萨宝髻当中妙宝也是宝珠,光光互映,而 来莹烛。这里面显示出因中有果,菩萨是因,菩萨境界里面有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给他授记,来给他道贺;果中有因,诸佛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因地,因该果海,果 彻因源,显示出这个意思。“化现”,化是变化。摩尼珠王,这个是比喻如来果地上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用摩尼珠王来做比喻。菩萨 求知之心勇猛精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渐逐渐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说他做髻中妙宝。从这一句经文里面我们更应当细心去领会,出 家二众没有髻,髻是头,古时候梳头,男子也梳头,挽成一个髻,这才戴上帽子,宝珠放在头顶上;说明这是在家菩萨。实实在在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在家菩萨是居 多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菩萨。出家菩萨很少,出家菩萨实在讲,跟在家菩萨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那你选择那一个行业呢?我选 择出家这个行业。出家,是在家各种行业里面,这三百六十行里面也是一行,没什麽两样,地位决定是平等的,那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一行,佛教育,像我们世 间有一些人非常喜欢教育,喜欢教学,他读书去读师范学校、读师范大学,毕业之後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他兴趣在此地。四众同修当中发心出家,出家是选择行业, 我们选择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广大的社会教育,我们选择这个行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希望把这个社会教学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是这麽一回 事情。所以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这些菩萨,出家的很少,即使在中国形象表法里面,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代表大乘法门的是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 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四位菩萨。这四位菩萨是一切诸佛如来,他在因地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就是依 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地藏教我们孝亲尊师,他表孝道,根啊!我们《华严经》一展开,你看先说什麽?先说毗 卢遮那佛依报庄严里面的地庄严,地是心地法门。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地而生,从心地变现,还归心地,永远不能离开心地,所以心地一定摆在第一位。然 後把孝敬扩大,孝敬自己的父母、师长,把这个孝敬扩大到孝敬一切众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男子、女人并不是指的 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九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像对父母、师长那样的孝敬,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了。孝敬一定要明理,要有究竟 圆满的理法作为依据,这个孝敬是真的,是从真诚心里面生起的,不是做作,不是虚妄;不是佛叫我这麽做,不做不好意思,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不可以。文殊 代表智慧,代表法理。普贤菩萨代表落实,这个“落实”,空间是讲遍法界,在时间是讲遍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这是 普贤菩萨的落实。菩萨怎麽样修行成佛的呢?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任何一门里面必定包含其他的三门,不是个个独立,它是圆融, 它是无障碍,你要是一个一个分了家,那什麽都不是了。佛在教学的时候,对我们凡夫劣根来说一定要有次序,要有先後,这就所谓是行布。
头像
0操作45 #
头像
45 #
0
10-07-19 18: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高 等的凡夫,《华严经》里面讲的大心凡夫,他就不执着行布,他知道行布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他理跟事圆过来了。像这 些地方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所以经文末後这两句,不但是因果互彻,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经上用了四个字“莹净照烛”。这是讲它的作用广大,这个 两句。末後这一段:【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这一段经文不但意思圆满,文字也好,词句非常之美。这一段是讲得佛 力加持,“佛加广演”。我们要晓得,此地所讲诸佛如来,就是一般大乘经上常说,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讲的诸佛,那个诸佛就 是《华严经》讲的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这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四十二个位次 叫“诸佛”。所以这个“诸”,不是一般讲很多是多、众多,不是这个意思,是四十二个不同的程度。但是他们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普度众生,他有这个 能力,所以称之为诸佛。而每一类里面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这四十二位,位位的数量都没有边际,没有法子计算。他示现成佛,实在讲示现成菩萨,示现成任何的 身分,你们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无论示现那一种身分去教化众生,都得诸佛加持。那些诸佛呢?除自己之外, 一切诸佛统统加持,就是这四十二位诸佛都加持,这是妙不可言?初住菩萨示现度化众生,得一切诸佛加持,等觉菩萨示现种种身分度众生,初住菩萨也加持他,真 的是光光互照。等觉菩萨示现,那初住菩萨怎麽加持他?我们这部经後面会讲到,真正不可思议。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佛境如空,故云广大”,这是解释 广大的意思。佛的境界不但空有两边不着,不着也不着,这是真的广大。虽然一切都不着,真正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众 生,我们常讲“九界有情”,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有感就应。那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感应道交,绝没有空过,真的是应以什麽身 得度他就现身,应说什麽法他就给他说什麽法门。这个事相就是本经末後《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这个现象显示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发心,要学菩 萨,知道从那里学起。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佛的境界,没入,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虽没入,我们也能学习。凭什麽能学习?经上讲“大心凡夫”,我们是凡 夫,凡夫就是没有契入,我们可以学习,有能力学习,就是因为你发大心。如果我们不够资格学习,没有条件学习,那佛给我们讲这部经,有什麽意思?这不叫吊口 味,开玩笑嘛!佛给我们讲的,我们都能得真实受用,这才是成就真实功德,所以佛跟众生感应道交。佛所示现的身,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法性当中变现出来 的。法性周遍法界,从法性流露出来的现相、形象,流露出来的音声,流露出来的点点滴滴,也周法界。一开端我们先介绍《华严经》的五周因果,这是《华严经》 跟其他经不一样的地方,开头给你讲“所信的因果”。所信的因果周,所信因果周,“周”什麽意思?周遍法界,今天讲周遍时空。实实在在说明了尽虚空、遍法界 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才周遍,不是一体怎麽能周遍?所以读《华严经》,实实在在说确实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拓开。那麽我们所解的,解的是一切事理,宇宙万有的一 切事理。这一分里面讲的因,把它分为两种∶一个是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差别是讲事相,平等是讲体性;体性周遍法界,事相也周遍法界,差别还是周遍法 界。诸位想想这样深广的理与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怎麽知道?正因为周遍法界,才与十方 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同样一个道理,跟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只跟佛感应,跟其他众生没有感应,统统有感应。 就像电波一样发射出去,任何一个电台都可以接收,而且可以转播。这个理事相接近,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有这麽殊胜圆满。“诸佛 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这个如来广大境界实在讲就是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自始至终确确实实是讲如来果地上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妙音 就是说《华严经》的音声,也是周遍法界。这一段经文是讲师子座,师子座就是比喻说法。前面这四个字是总纲领,“高广妙好”,下面经文都是这四个字的注 解。清凉的《疏钞》为我们开导,意思确实是相当的圆满。可是李长者在《论》里面也有他的妙处,《疏》跟《论》要合参,合起来看。世间人讲参考研究,我们佛 法不用这个名词,我们讲合起来参究,不叫研究。参跟研究有什麽差别呢?研究是用心意识,参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叫参。这个讲法恐怕初学的同修还是不 好懂,什麽叫心意识?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心是阿赖耶,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识是第六意识,是 分别。不用心意识,不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不用第七识的执着,也不用第八识的含藏,这就叫做参。所以参究是真实智慧,用心意识那叫世智辩聪,这是世间人的聪 明智慧,没有离开心意识,他不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什麽问题呢?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佛叫我们参 究。我们现在可以说多数的同修,虽学佛,进展非常缓慢,缓慢的原因在那里呢?错用了心。佛教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偏偏要用心意识,这错用了心。如果你会用心 的话,这个人一定会开悟。这个开悟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得一心不乱”,通常一般教下讲“大开圆解”,你真能做得到。所以宗门,老 师常常来测验学生,往往问∶会麽?你会麽?这“会”,你领会了吗?你体会了吗?都是从悟处讲,不是从思考。我们今天学东西用思考,想一想,研究研究,愈想 愈糟糕,愈想愈有偏差,想错了。法身大士以上没有用心意识了。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连佛都包括,我们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还是用心意识。 凡是用心意识都叫异生性,不用心意识就叫同生性,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用一个真心。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用妄想、分别、执着,不是用真心。再说真 心是永远不变,妄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刹那刹那在变,它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会用心。这是讲经论应当合参,都看看,能帮助我们悟入。长者在《华严》这一 大段的开示,他是把依报庄严里面这四段:地严、树严、宫殿严、师子座严这四段合起来讲。这一段文里面显示出如来本性当中行四种因,所以感得四种果报。这个 四段是如来的依果,依报的庄严。这个说,说得很好,真的是简简单单,一语道破。第一种是行的“法身因”,所以“报得金刚地果”,经上说其地坚固,就是这个 意思。地上有无尽的庄严,性德的流露。无尽的庄严就是因地里面修行无量的法门。无量,在教学讲解上很不方便,所以把无量归纳为十大类,十条。《华严经》统 统以十为一个圆满的单位,每一法都说十法,这个就是十波罗蜜;在这部经上文殊菩萨所表。文殊菩萨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表十大愿王。长者的意思是说宝地的庄 严是依十波罗蜜而成,也就是说十波罗蜜是因,感得金刚宝地是果报。那麽我们要问,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这个地是不是真的金刚呢?是的,没错。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6 #
头像
46 #
0
10-07-19 18: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 们今天这个大地,为什麽是瓦砾土石呢?现代科学进步,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瓦砾土石跟金刚是一不是二,只是它们的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一切万事 万物把它分析到最後,原子、电子、基本粒子都一样的,没有贵贱,平等平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那麽现在要问,这一些万物万法谁给它排列的?现在没有 人知道。为什麽这一组的原子排列成一个石头,排列成一堆泥土,那一组原子排列成黄金,排列成金刚钻?谁去排的呢?没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世间人就在那里 想,这总是有人在排,大概这个人就是上帝。所以上帝从那里来?从想像变出来的。人没有这个能力!给诸位说实在的,这是《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不是上帝,也 不是人为的,还是从心想生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的是十波罗蜜,这个大地它这个结构方程式的排列,自自然然就排成黄金。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清净,一尘不染,西方 极乐世界的大地琉璃,琉璃为地,透明的,心清净。菩萨修学十波罗蜜,这个心坚固,坚固,黄金就坚固了。正是佛法中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如果把 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体会得几分,我们现前的生活一定能够改进。今天我们大家都说我们生活环境不好,现前这个社会上几个人认真在修十波罗蜜?大家所作所为跟 这个十波罗蜜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金刚七宝就变成污秽的土石大地。现代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了。展开经卷,听到佛这种讲法会点头、会赞成,实在 讲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决定不肯承认。但是凡夫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法子解释,这是真的。怎麽样研究,也总是几百千万年、几亿万年、几十亿万年这种化学 产生的变化,变成地里面这些金属的宝藏,他们从这个地方去想。以为宇宙的形成是经过不断不断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所谓是“进化论”。佛在经上有没有给我们 讲这个?佛没有。佛在经上讲,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间形成,刹那际形成。将来到本经後面《十定品》里面详细说明,没有演变,演变是假的,不是真的。事实的真 相不是演变,刹那际。这个是很难懂、很难懂的,但是它的的确确是事实真相。正因为理太深,事太繁杂,我们要不是很细心,怎麽能够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世间 人,世间聪明智慧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解如来真实义,原因就是错用了心,这方向错了。这是说明金刚宝地庄严之所以然。第二段讲宝树。长者说,这 是“万行因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所感的宝树庄严,那是果。如来他也在修行,他那个行不叫修。“修”是什麽呢?因为我们的行有错误,把错误的行修正过来叫修 行。如来果地上丝毫错误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的行还可以叫修行,还要修正。如来在果地上丝毫错误、缺陷都没有了,所以他只有 行,不能讲修。诸佛如来,这都是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他们自行普贤行,我们也把它称作因地,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因与果了。我们为了说话、体会方便起见,佛 在果地上他也要过生活,他也有他的工作,我们今天讲他也有他的事业。他的生活是什麽呢?享受寂静之乐,那是他的生活。《仁王经》上讲五忍,如来果地上是寂 灭忍,他享受的是清净寂灭的生活,这是真实到了极处,比无生法忍的境界还要高一级,这是他的生活状况清净寂灭。他的工作、他的事业是什麽呢?普度众生。这 个工作做不做呢?做,天天在做,从来没有休息,如经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实在讲那里止千处?这个“千”也代表圆满,代表一个大圆满。经上讲十,十是代 表圆满。十而百,百而千,所以用千是代表大圆满,无处不应。所以成了佛之後忙得不亦乐乎,不是没事干,事情太多了。那我们要问了,他究竟忙不忙呢?他不 忙。为什麽不忙呢?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自在。他的工作自在,他的事业自在,那是真实的。果报显示出来“宝树行列,庄严金地”。金地是表真如本性。以六 度十愿,普贤行就是十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树,这是建树,树立如来果地上度化众生的大事业。佛家常讲大事因缘,无过於是。经上讲∶“令此道场一切严 具树中现像。”这些境界都是如来行之中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感得的果报,显示出觉行交彻。如来在果地上证得圆满的大觉,所以他的生活是觉行,他的事业也是觉 行。行与觉,工作与智觉,我们加个智慧,大家更容易明了。生活与智觉相应,工作与智觉相应,度众生是帮助众生,与智觉也相应,没有一样不相应。所以宝树的 庄严说之不尽,怎麽能说得尽?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想到这个从因感果,因无尽,果当然无尽。总而言之,宝树,如来自行为因,因行感果,树是依果,依 报之果。这个树的身是金刚,树的枝干、条叶、花果众宝所成,这些枝叶、花果都依树干而生。花表法,果表智。所以法是花,智是果,我们见到花就想到菩萨所修 的法门。所以通常我们讲的比较具体,大家印象能够深一些。花表六度,六度含摄所有一切行门。譬如我们讲修学下手,从三福下手。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 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想想这四句里面是不是六度?是不是经上讲的万行?六度万行都在其中。如果智慧现前了,心量拓开了,这个四句不仅仅是六度万行,又 与十大愿王相应。与十愿相应,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普贤行门。普贤行,跟诸位说,就是佛行。我们与普贤行不相应的时候,把那个不相应修正变成相应,修普 贤行。如来在果地上完全相应,没得修了,所以如来果地上的行就叫行普贤行;我们今天是修普贤行,他们是行普贤行。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我们知道 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我们也明白了,是他们行普贤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我们到那个地方要修普贤行,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教导 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要修的。那些人要修呢?因地都要修,果地是在行,这个果就是究竟的佛果。因地,等觉菩萨还在因地,等觉菩萨还修普贤 行;到最後一品无明破了,证到妙觉,证得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叫行普贤行。岂不是因位、果位都是修普贤行吗?长者给我们说,慈悲好比是树叶,十波罗蜜是 树干,以“法身为其茎,而随十行之上,报得十种依果庄严。”十种依果就是经上讲的十句。我们很喜欢树木、花草,我们接触树木、花草,如果能够记住、能够想 得起来佛在经上给我们这些开示,我们面对着树木,岂不就是如来给我们说法吗?那有两样?所以才真正是无时、无处、无物不是道。这个道就是“大方广佛华 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们自己原本就生活在“大方广佛华严”之中,可惜自己茫然不觉。佛果真实的受用,在古人讲“当面错过”。以前我们听“当面错 过”这四个字听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麽;古人讲的也没法子问,书上看到也没办法问。今人有些学佛的问他这一句,他也说不出来。这个境界要不能稍稍体会得一 些,“当面错过”这四个字确实很难懂得它的意思。第三大段讲宫殿。宫殿严里面,长者为我们说“大悲因果”。他都从因果上说,地严心地因果,树严万行因 果,宫殿大悲因果。大悲心为因(说得很有道理),感得殊胜庄严的宫殿。宫殿作什麽用?庇佑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众生,他这个意思我们也不 懂。我们今天听说苦难众生,一定是很贫穷、没饭吃的时候、没衣服穿,过得非常苦的那个日子,我们称为他苦难。大乘经里面讲的苦难不是这个意思,是什麽意思 呢?没有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苦难众生。
头像
0操作47 #
头像
47 #
0
10-07-19 18:3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如 果我们把范围再缩小一点,苦难众生就是指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能力脱离十法界,也就是法相宗所谓的异生性的众生,那都叫苦难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没有 断尽,这是真的。世间众生,六道里面,你今天再富贵,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在人间,人上之人,了不起了。实际上怎麽样呢?还是不免轮回, 还是要受流转之苦。换句话说,既然在六道里面,没有不堕三恶道的道理。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 道的时间短,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六道里面这一切众生是以三恶道为自己的故乡,他的老家;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住旅馆,没几天就要走了,就又要回去了。特 别是在《地藏本愿经》里面我们看得很明显,地藏菩萨非常非常感慨,好不容易劝导一个众生断恶向善,离开地狱,生到人间去享福,但是没有一会他又来了,又回 来了。人间享受一百年,在地狱里头才几分钟。你看看佛在经上讲,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两千七百年是地狱的一天,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你说人间 活个一百岁,在地狱里只有几分钟;地藏菩萨劝他出去,几分钟他又回来了。这成什麽话呢?所以地藏菩萨很头痛,感叹道,众生难度!但是他老人家毕竟是了不 起,难度也要度,决定不退心。这是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他真有耐心。所以宫殿,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居住的房舍。只要一看到是住家的房舍,这个建 筑让我们这个身体能够遮蔽风雨,身能够得到安乐。见到这个相就要想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像这个居住一样,保佑一切众生身心的安稳。感得广大居,这个居 住的所在。长者在此地也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地方有五种殊胜的功德,成就如来所居的宫殿,感得这个果。这就是说,佛有五德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一种, “如来大悲含育德”。就像一个慈母一样爱护她的子女,母亲之德最伟大的就是这一点。如来有这个德,确确实实把九法界众生都当作儿女一样看待,爱护、关怀、 协助无微不至。那我们要问,如来既然是这样的慈悲,现在为什麽没照顾我?实实在在讲如来对你慈悲到了极处,是你拒绝、你不肯接受,不是佛不照顾你。你悖逆 父母,那里是父母不慈呢?是我们自己不孝,不肯接受父母的爱护、关怀、帮助,不肯接受,不肯听话,那有什麽法子?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修孝敬,而且要学如来 大悲含育之德。我们学着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甚至於帮助他,他不知道恩德,忘恩负义。忘恩负义要不要帮助?要帮助, 还是要帮助。所以这种帮助没有条件的,他感激,帮助他;他不感激,还是帮助他;怀恨在心,也帮助他。这叫真正慈悲,叫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慈悲,我们应当要 学。可是帮助他到什麽程度,那是看他的接受;他不接受,那没办法了。关怀、爱护是无尽的、是平等的,帮助要看他接受;他能够接受一分,再给他一分;能接受 十分,就给他十分。每一位同修,你们如果发至诚心肯接受诸佛如来的加持,那个加持是太明显了。今天你们感觉得得不到佛力加持,是你自己这个反抗的力量很 大,排斥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佛的教诲,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实真相如是。第二种德是“真实智慧利益众 生”。成佛之後可以说就这麽一桩事情,念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念念能够成人之美,绝不会成人之 恶,成就是帮助人。你有一点点小善,诸佛如来知道,都生欢喜心,都嘉勉你;你造作种种过失,诸佛菩萨也知道,不会记在心上。所以丝毫极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 嘉勉,何况大的善行,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今而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弃掉,不要害怕我的 生活怎麽办?我这一家老小谁照顾?我到了年老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我呢?不要去起怀疑,不要去问,你先种因,後来果报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为佛法、为众 生,纵然你的儿女不孝,佛菩萨会应化在面前变成你的孝子贤孙。要不然佛在经上所讲不都是妄语,都是假话了?那个“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不全落空了?世间人 会打妄语,世间人往往说了不作数,现在这个世间人彼此都不信任了。你的话不可靠,要什麽?要写成文字,还要找律师来签字,签了字就可靠了吗?未必可靠。给 诸位说,佛菩萨的话是最可靠的,不需要文字,决定没有妄语,我们偏偏不相信,这不相信就不接受。佛很乐意加持我们,很希望圆圆满满的加持我们,你不肯接 纳,有什麽办法呢?所以五周因果里面第一个所信因果,把“信”摆在第一条。一定要学习利益众生。第三,“我们要学习佛的智慧的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 待自己、看待别人,佛菩萨用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凡夫用什麽?凡夫用感情。再说的不好听的话,凡夫用烦恼习气,现在连情都谈不到了。谁跟你讲感情?现在用 什麽东西?用贪、嗔、痴。什麽是心?贪、嗔、痴是心。你要问,你是什麽心?贪、嗔、痴是心。贪心、嗔心、愚痴心,用这个心,情都不谈了,情都没有了。用 贪、嗔、痴,那将来现出的果报是什麽?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现在这个三途的现象,诸位如果细心去看一下,太明显了。从那里看呢?从广告上看、从电影 画面上去看、从现代人穿的这些衣服上去看,你看衣服上印的这些图样都是妖魔鬼怪。我从新加坡街道上过,你看双层巴士上画的那些画,都不是人的样子。样子是 个人,脸是青色的、白色的,手是绿色的,你看这不是妖魔鬼怪?这个是我们的果报。你看佛的果报多殊胜,我们的果报看在眼前显示出来的是这些。你看到的时候 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世间人看得很舒服,为什麽呢?他就是那个心,变现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学佛醒悟过来,要有高度的警觉,不是好事情。所以要学佛用真实智慧 对自己、对大众,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理智”,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这是讲得很浅很浅了,讲得很粗了,我们 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绝不要感情用事,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佛跟大菩萨是这样做,绝不动感情。别人以贪、嗔、痴对我也 好,无论什麽样恶劣的态度对我也好,我们要学着温和,要显示出定力,在境界里保持如如不动。他说话粗鲁、粗暴,我们说话柔和,这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不知不 觉的潜移默化,我们在行菩萨道。不必跟他讲什麽大道理,就是这些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能够回头。不能说是他粗暴,我也粗暴,那就完全错了;他用情、 他用烦恼、他用习气,我们用智慧,我们用理智。如来第四种德是“以大智慧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第三也是讲真实智慧,观照自他;这个智慧是根本智, 是无分别智。这第四种叫大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是差别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佛菩萨一接触就能够明了,自自然然就以很适当的方式来调教 他,这是智慧。教化众生要权智,就是说要用差别智;差别智是利益众生的,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第五种是“以大慈大悲广大的弘愿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这一 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为自己发的,是为一切众生发的。这是世间人讲立志,这一条就是讲立志。
头像
0操作48 #
头像
48 #
0
10-07-19 18:3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 菩萨立什麽志?立利益一切众生的大志,现在人所谓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话讲得没错。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项目,跟佛菩萨的弘愿一比较,那 就相差太远了。佛菩萨无论讲空间、讲时间、讲项目都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无比殊胜的依报的庄严,不是没有原因的。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在经里面 种种这些提示已经说得很浅、说得很明白了。如果不浅显,如果不明了,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麽能够懂得经义?经义尚且不明,如何能够修菩萨行?能够在日 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大的转变,来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这个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讲的改善,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佛家常说的超凡入圣的改善,他不平常。我们要想真 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们要记住。第一个,看待一切众生,要像慈母照顾他的婴儿。第二,要以真实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要生起这个念头。第三,以 无分别的智慧,对自己、对别人。第四,以一切无量的差别智教化一切差别的众生。第五,要发真实的大愿,建立普度众生的志向。这样才能够感得果地上的宫殿楼 阁的庄严。长者在此地有几句话的开示很好,他教导我们,以十波罗蜜行,我们不说十波罗蜜,简单讲六波罗蜜,大家好懂。六波罗蜜要随顺大悲生,这样就成就了 十种依报里面的庄严。那十种呢?随法身,与法身相应、与菩萨行相应、与大慈悲相应、与大智慧相应。这四句很要紧,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要记住。念念之中,法 身是理,就是自性,菩萨行、慈悲、智慧,与这个相应,我们就不会有差错了。
   李长者在这一大段里面给我们作了一个结论,末後有几句话很重要。他告诉我们,菩萨六度万行理只有一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随其法身、万行、大悲、 大智,果报有差别。从圆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一直到如来究竟的果地,《华严》里面跟我们讲了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还不包括如来究竟的果地。 他们见性的圆满是不相同的,所以果报就不一样。虽然有差别,我们一定要晓得,他的大愿大悲大智,以及菩萨行,决定都是圆满的。初住菩萨同时修学等地的法 门,等觉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没有离开初住的法门,乃至於十信位的法门。如果不是这样的圆修,就决定不能够圆证,像本经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所以一修是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从圆融上来说,圆融里面有差别,差别不碍圆融,圆融也不妨碍差别,这才显示出微妙。长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想 在这一生修学大菩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学习这个法门。圆宗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则遍,就称法界性,所谓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 以它不是偏。如果偏在一边,偏修理,就很容易落在寂静的这个境界上。如果偏在智上,就缺乏慈悲心;要偏在慈悲上,所谓慈悲多祸害,你偏在一边,慈悲里面要 圆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愿上,有一些法师发愿,他不愿意往生,他也不愿意证果,他发的是什麽愿?我生生世世都要到这个世间来当法师,这个好,不 错。诸位要晓得,偏在愿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识里面,必定随业流转。理要清楚,要圆融。任何一个法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如是,《般若》也如 是,《无量寿经》也如是,乃至於小本《阿弥陀经》亦如是。菩萨修学圆融他才相应,与法性相应;法性是“二空真如”,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这是宗门里面常讲 “三轮体空”,不着人相,也不着法相,这样才能相应。然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任何一个法门里面都能保持定慧等学,不偏重在定,也不偏重在 慧。向诸佛如来学习,他们是在果地上,我们今天是在因地初学,一定要懂得万行因果,如佛一样。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表演成正觉,为一切众生表演 一个高度智慧的人、圆满觉悟的人是怎样生活,是怎样做他的工作,是怎样於日常生活当中处事、接物、应酬都能得大自在。果地上的,如此经所说心地,这个心地 清净光明,这就是宝地。任何场所当中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广大群众接触没有畏惧,这个就是“坐师子座”。生活是社会大众生活的榜样,这个就是典范生活的 建树,宝树的意思。你在世间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所建立,也是宝树的意思,足以为世间人的好榜样、好模范。无论自己住的是什麽房子,都 是平等的大慈悲,念念想到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慈悲赋予。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或者是在一些道场上看到,道场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具有时候还有那麽一点模样 在,甚至於布置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让人家走进道场像走进一个博物馆一样。可是这个事事物物表法的意义,懂得的人很少,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佛法修学 上得真实受用就少了。讲堂的设施、座席都是宝座,主讲人的座是宝座,听众也是宝座。维摩居士讲经,听众一万个师子宝座,说者、听者都不可思议。宝座高广有 没有大小?在事上讲可能有大小;在理上讲没有大小。事上讲是阶位不相等,譬如我们讲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地位不一样,应当是随他自 己的修证这种功夫高下不相等,这是从事相上说。
从 理相上来说,实在讲没有大小,也没有高下。可是在相上有,相上是诸佛菩萨随类化身。身相可以随类化身,当然依报也要随类,不能说正报随类,依报不随类,那 个讲不通,“依报随着正报转”就不好讲了。所以世尊在我们世间示现在菩提树下成道,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铺的是草座,地下铺的是草,释迦牟尼 佛在菩提树下铺一个草座,我们凡夫看的。可是天神、菩萨看的?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宝座。我们看不到金刚宝座,我们只看到草座;菩萨跟这些净居天神 他们看不到草座,看佛坐在金刚宝座。说老实话,菩萨跟净居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跟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不一样,这里头有个道理:“相随心 转”。通常我们讲相随心转,随自己的心转,这个诸位好懂。体质,身体健康状况也随自己的心转;更深一层的意思,相貌跟体质可以随众生心念转。如果不随众生 心念转,佛怎麽能够随类化身?这个道理就深了,可是这是事实。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要发大心,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你这个形相随众生的心念转;念 念为佛法,你这个身相就随诸佛菩萨心念转,自然是不可思议。於这个意思能体会到个一分、两分,於是我们在事相上逐渐也能够想通,相貌确实也能随众生的心念 转,现代的话说,一切众生每一个人审美的观念不相同。同样是一朵花,有的人看到很喜欢,有的人看了很讨厌,有的人看到无所谓,这不是一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 转吗?一朵花如是,一个人也如是。有些人看到你很喜欢,有些人看到你很讨厌,什麽人呢?从来没见过面的人。我们常常在路上走,有的人看到你,跟你笑笑,点 点头;有的人看到瞪你一眼,理都不理你。这不就是我们这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在转吗?我们细心从此地去体会,然後才真正了解《华严》上所讲,我们起心动念、 言语造作,念念都跟虚空法界有感应。你要问感应是什麽道理?共同一法身,同一个真如自性,那有说没有感应的道理?所以报身能够随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他所现的身一定跟他的依果,就是依报之果必定相应。因此在事相上讲,那是没有一定的,有差别;从理上讲,是决定没有差别。 总而言之,如来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慈悲德能,随行普贤行。如来果地上不叫“修”,“行”普贤行。一切时、一切处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的表率,这就叫 “始成正觉”。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修学就有下手之处,否则的话我们学佛,到底从那里学起,不知道!所以读了《华严经》,不但是你的心量拓开了,你也知 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佛,学得跟佛一模一样。这第四大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9 18:37:23编辑过]

头像
0操作49 #
头像
49 #
0
10-07-19 18: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九)、教主难思
   第五大段∶“教主难思”。前面四段讲的是依报,这一段要给我们讲正报。教,是教学,是教导。主,主持的人,主持教学的人,主持教导的人,在讲堂上主 讲的人。难思是不可思议,这一位主持教学的人,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请看经文。【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觉。】“尔时”,就是这个时候。 “世尊”,此地是指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法身佛;卢舍那,报身佛;释迦牟尼,应化身佛,应身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处于此座”,坐在师子宝座上。 “於一切法,成最正觉”,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要学。成是成就。正觉拣别烦恼断尽,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也都放下,正知正见,对於宇宙人生的体 性、现相、因果变化,都能正确的明白,没有丝毫差错,这叫正知正见,这个叫正觉,这是真实智慧。心安住在真实智慧里面,生活那有不自在的道理?世间众生, 有苦有乐,有忧有喜,苦从那里来?乐从那里来?忧从那里来?喜从那里来?谁知道? 忧苦,我们都想离开,怎样才能离开?为什麽我们想离开而离不开?喜乐,我们想得到,为什麽得不到?我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麽”,千千万万个“为什麽”,这 就是迷而不觉。佛这些疑问都断得乾乾净净,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清楚,表现给社会大众看,这叫“示”,示是做出样子,示是示范。诸佛如来善於表演, 现在讲“演员”,世间一流的演员,跟佛菩萨相比差太远了。诸佛菩萨个个都是非常精彩的演员,我们学佛,学佛也学演员。这个世间,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器世 间、智正觉世间,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表演的场所。我们的生活是表演,我们的工作是表演,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表演。你要能表演成正觉,你是佛菩 萨一流人物。古德说此地的佛身,菩提身。《华严》里面佛给我们讲十种身,十种身菩提身是根本。这十种身实在讲,就是我们这身具足十种德能,不是说真的有十 个身,就如现在人讲的“身分”,每一个人都具足多重身分,佛的十身有什麽希奇?我们世间人要说出你的身分,对你的父母来说,你是儿子的身分;对你自己子女 来说,你是父母的身分;对待你的哥哥,你是弟弟的身分;对你的弟弟,你是兄长的身分。儒家给我们讲“五伦十义”,这个世间法也讲每一个人都有十种身分,这 个意思我们仔细去思惟,跟佛的这种身分可以能配合。菩提身,这是总说。菩提是大觉,无量的智慧德能,称他作菩提身。他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所以他过 的是智慧的生活,他从事大智慧的工作,於法性本体相应,他能够在一切法中,给大家作榜样、模范。这四个字“成最正觉”,什麽叫成?你得到了叫成,我们通常 讲你证得了。佛法里也常说契入,你入了这个境界,这叫“成”。“最”是达到顶点,没有再比这个高,这是圆教的佛果。等觉菩萨不错了,等觉菩萨还没到顶点, 上面还有一层,这是达到顶点,这才叫“最”。什麽叫正?断绝邪知邪见,远离颠倒妄想,这叫“正”。什麽叫“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性在那里?尽虚空、 遍法界就是性。这个里头森罗万象,佛经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是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心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 所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讲心性,心性是真;妄,是讲现相,整体的现相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这叫开悟,这叫大觉。所以佛无论示现什麽身分,像 本经末後五十三参,无论现什麽身分,无论示现那一个行业,都是“成最正觉”,都是示成最正觉。这个“示”,表演,表演最正觉。生活,最正觉的生活;贫穷 人,贫穷人最正觉的生活;富贵人,富贵人最正觉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你从事高级的行业,高科技的行业,这个行业里面的最正觉。你从事很低级的行业,在从 前,拉黄包车、擦皮鞋的,佛示不示现?也示现。在这个里面示现成最正觉,然後让一切众生见闻觉知,真的一下明白了。生活行业那是相,相上有差别,智正觉没 有差别。果然都成最正觉了,他在差别里面过平等的生活,这就高明。差别,相里面差别,性里面没有差别,理里面没有差别,他受用里头没有差别。决不是说高尚 的行业跟卑贱的行业里面感受不一样,那是凡夫;佛菩萨他的感受一样的,都得大自在,都是无尽的快乐。这个地方我们要学。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 说,怎样才能让我们现前变成佛菩萨自在安乐的生活?必须具备两种智慧∶根本智与後得智。为什麽?这两种智慧才真正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迷得深,障重, 这种迷障,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有三大类。一大类是“现行”,现行就是现前的这些现象,现象有什麽障碍?在我们自身来说,有烦恼,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在境界 上,无论是人事境界、物质境界,都有很大的诱惑力,它引诱我们什麽?引诱我们的贪、嗔、痴,把我们心里面贪、嗔、痴的种子引起现行。第二种障是“种子”, 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虽然它没有起现行,障碍你证大菩提。第三类是“习气”,说习气诸位也许能够懂得,习气不好断。古德为我们形容习气,让大家能够体会 得到什麽叫习气。譬如一个酒瓶,酒瓶盛酒的,我们把酒倒乾净,里面也擦乾净,确确实实一点酒都没有了。那个酒就好比是现行,真的断掉了、断根,闻闻还有味 道,那个味道就是习气。所以烦恼好断,习气难除。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有见思烦恼的习气。到什麽时候习气才断?辟支佛,证辟支佛果,见思烦恼的习气也断 了。通常讲断现行的烦恼,有定功就行,忍辱、禅定就能断。断习气是一定要开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习气是除不掉的,这不用功怎麽行?极其微细的习气种子, 如来在果地上统统断乾净了。说个实在的话,等觉菩萨还有习气,极其微细的习气。他的烦恼、所知障尽了,在十法界里头随类现身,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 感,佛就有应,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在一切法里头表演最佳的榜样。
头像
0操作50 #
头像
50 #
0
10-07-19 18: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这三句非常明显,身、语、意三业。“智入三世”,这是意业,“悉皆平等”。“其身充 满”,身业。佛的身确确实实充满一切世间,佛身如是,我们的身,给诸位说,也如是。我们现在讲身,大家想到什麽身?想到我们这个肉身。你怎麽没有想到菩提 身?你怎麽没有想到智身、法身、愿身?这後面陆陆续续跟我们讲这十种身。既然这麽许多的身都充满一切世间,再跟诸位说明,我们这个肉身也充满一切世间,这 个很难懂。昨天,《联合早报》的记者到我们这儿来访问,特别来看这两个铜塔。这个记者跟李居士是早年的同学,虽是同学并不认识,说起来才知道,是同学。 昨天就拿了几样宝贝给大家看,我也在旁边看到,有两卷手写的经本,《药师经》有两卷,是用金粉写的。赵孟兆页写的,距离现在应该有一千七百年,他是宋朝末 年、元朝初年的人,应当有一千年;保存得还非常完整,字写得实实在在是好。赵孟(兆页)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不但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他的夫人也 是个才女,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到有一首歌叫“你侬我侬”,那一首歌就是赵孟(兆页)太太作的,那个词是她作的。你想想那个里面的比喻,然後你就懂得我们的 肉身是充满一切世间。她那个比喻是用两个泥娃娃,两个小泥人,两个人;把两个人打破,那个泥合在一起,再做两个泥人,这个泥人身上有他,那个泥人身上有 她,取这个意思。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些细胞、原子、电子组成的,里面东西可能也是一切众生身上的身分,今天到我们这儿来组合;我们这个身四大解散,又到别的 身体上组合了。实实在在这个身体里面这些细胞、原子、离子充满一切世间,这那里是假的?连肉身都充满一切世间。成菩提身的时候,得无量的清净三轮,就是 身、语、意。也就是说你真的是觉悟了,真的成最正觉,我们不要说“最”,说正觉,真的成正觉。你的思想见解、你的愿行,跟毗卢遮那佛、跟释迦牟尼佛、跟阿 弥陀佛都相同。佛佛道同,与一切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就成正觉,你的身、语、意也就像佛。“智入三世”。三世是从竖的方面来说,我们讲过去、 现在、未来。十方是从横的方面来讲,一般我们现在说的空间;三世是时间。说三世就包含十方,说十方就包含三世,这个是在文章里面的美化。这里说智入三世, 後面又普顺三世,这个言语就重复,所以用纵横两方面来表达。什麽样的智慧入三世?清凉告诉我们,“以如量智通达世俗”,这就叫“入三世”。这是佛学名词, 如量智跟如理智。如理智就是无分别智,也叫做根本智,也叫做实智,就是真实。如量智也叫做後得智,也叫做差别智,能知道宇宙之间一切现象。在三种智里面有 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如理智,一切种智就是如量智。“如理智证真”,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麽?相有体空,空有不二,空有无碍,所以“悉皆平 等”。就能觉,我们叫他得道了、证果了;就所觉,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对於这些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第二句讲的是身业。身业通三世 间,所以叫一切。成正觉身,这个身是总,说三身、说十身都离不开正觉;离开正觉,三身、十身就没有意义了。无不充满!“法身”普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 这个身变现出来的。这个身没有形相,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是个理、法身是体,不是相。无相能现一切相,为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之所依,都是依据这个理体显现出 来的。什麽叫“智身”?明白这个理之後,这种智慧,人有这个智慧,我们就称他作智慧之身;人有这个相,我们称他智慧之相。他所明了的理遍虚空法界,他的智 也遍虚空法界。“色身”,我们刚才讲过了,色身实实在在讲,也跟理、跟法身一样遍虚空法界。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遍是圆遍,不是部分遍、不是偏在一边的 遍,圆满的遍虚空法界。一切世间,一一极其细微的微尘,他说你总看也现,别看也现。此地我们必须要明白,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前在座每一位同修人人皆如 是。我们为什麽叫凡夫,他为什麽叫佛?他明白,所以叫佛;我们也跟他这样,我们不明白,所以叫凡夫。凡夫跟佛这个名称,一个是明了,一个是不明了,建立的 称号,明了就叫佛菩萨,不明了就叫凡夫。佛经里面讲觉、迷不同,觉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而事实的真相绝对不会因为你觉、迷而有差等,觉迷不同而有不一 样,没这回事情,一样的。《华严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更亲切一点,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然後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关系多 麽密切。佛在其他大乘经所说是讲的局部的真相,本经里面所说是说圆满的真相,希有难逢。真正有几分体会了,对佛的意思懂得一些,能相信、能肯定,而後才知 道∶不但一切众生身上有我,有我的身分,山河大地也有我的身分;换句话说,山河大地原来就是我身。这个就好比我们在作梦,梦醒来之後,想想梦中的境界,你 梦中所现的这个相分,梦中有自己,梦中也有很多人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醒来之後自己好好想想,梦里头那一样不是我?样样都是,我岂不是遍虚空法界 吗?你在作梦时,“我”是遍整个梦境,不会在梦境里这一部分是我,那一部分不是我,没这个事情;全梦即心,全心即梦。那时候要是问你∶你心是什麽样子?变 成梦境,那个境界就是心在那个时候的样子。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现在变成这个现相就是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梦 境。那一法不是自性?那一法不是我?离了性没有相,离了我也就没有法,这才知道这个身确确实实是充遍虚空法界的。这是真说,真实说。第三句语业。语业, “其音普顺十方国土”。“顺”有三个意思。现在在这个世界,由於古时候我们居住的环境不相同,交通不方便,所以生活的圈子很小,范围很小,大多数的人所谓 “老死不相往来”,於是各个地区有它自己的言语、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的不相同。现在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我们这一接触就有语言上的障碍。语言虽然有障碍, 可是心灵没有障碍。所以语业,“顺”的意思也有三种。一种是“能顺异类的言语”。在古时候,确实有不少人能够懂鸟兽的语言。鸟在树梢上在那里叫,它们在谈 话、它们在讨论。我们听它说话的声音很美妙,不晓得它在说什麽,它说得很好听,不懂意思。在我们佛门里面记载,安世高大师他就有这个能力,他懂得鸟兽的言 语。在旅行的时候,他听到鸟在树上说话,两个鸟在交谈∶远处有人走过来,那人是什麽样子,戴什麽帽子、穿什麽衣服、手上拿着些什麽,它们在那里交谈;安世 高听懂了,告诉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不相信,他不相信没有关系,鸟说他们就来了。等一会儿,果然看到有人来了,一点没错,他真懂得鸟说的语言。诸位想想连鸟 说的语言都能懂,何况我们人间语言。经上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有能力顺一切异类众生的言语;这个异类是九法界有情众生;佛有这个 能力随着众生言音起变化。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懂,一般称为不思议境界,可是它是事实。听说现在电脑逐渐逐渐能达到这个目标,於是我们对於佛经上这句话就更 能够肯定,电脑能够做得到,佛那有做不到的道理?不但是佛,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有通”的人都可以做到,这个通叫神通。神通从那里来?从禅定来。确实禅定功 力到相当深度的时候,这些障碍统统都可以突破,彼此心灵能够沟通,能够没有障碍。说到这个地方,我想起,这应该有将近五十年,四十多年前,我在台湾初学佛 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个故事。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很多人都知道,民国初年国学大师。他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度兼差,兼什麽差?东岳大帝请他 去作判官。东岳大帝的判官,这个判官相当我们现在所讲的秘书长,他做过东岳大帝的秘书长。晚上天黑的时候他就上班去了,第二天早晨天亮他就回来了,所以他 得不到休息,日夜都忙。白天忙着白天的事情,晚上忙着晚上的事情,没得休息,所以那个差事也很累,也很苦。他曾经告诉他的朋友,在阴间里面,这阴间里面有 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各种各个的人类都有。就有人问他∶那语言怎麽办?都通,这很奇怪,都通。各说各的言语,意思都能够明了,都能明白,一点障碍都没有。 我们人间里面,看起来人间言语有障碍,还要找翻译;在阴间里头遇到外国人不需要翻译,他都通。这个意思慢慢的我们会能够体会得到。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 经,那时候在香港住的时间长,好像是住了四个多月。前面两个月讲经要翻译,有个翻译翻广东话的;後两个月他们听成习惯了,不要翻译了。他讲广东话,我懂他 的意思;我说话,他也懂我的意思。我们交谈很方便,不需要经过翻译了,大概就是这种情形。这是叫能够随顺异类的言音。第二种就是“顺应当所说的话”。众 生根性不相同,需求不一样,所以要应机说法,他希望听到什麽法门,佛就给他说什麽法门。佛也是在一音之中圆满的表演,不但能表演音声突破了障碍,说法也突 破障碍,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了。譬如佛在这里升座讲经,我喜欢听《华严》,听到佛给我讲《华严》;隔壁这个他想听《法华》,他听的完全是讲《法华 经》。这叫“普顺”。这种境界我们在往生经里面看到过,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六尘说法,实在讲同一个音声,想听什麽法门,你所听到就是你理想当中 的法门;你不想听了,那就很清净,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没有一桩事情不是随念而生,随心所欲,这是真的境界,不是虚幻的故事。佛菩萨的境界这样希有、这样圆 满,我们要不求证入,那就错了。第三个意思是“顺遍”,遍就是遍虚空法界。不但遍一切空间,还遍一切时间。无量时空里面,诸佛菩萨演说种种妙法,无不见 闻。现在我们是不见不闻,不见不闻不是佛的音声、色相没在我们现前,不是。他在,他周遍法界,我们这儿那能说没有?我们不见不闻是我们的六根出了毛病,我 们眼有障,所以见不到;耳有障,所以听不到。只要把障碍拔除了,佛的形像我们见到,佛的音声亲自听到。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51 #
头像
51 #
0
10-07-19 18: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无 量寿经》上世尊不是明白的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讲堂“大音宣布”,尽虚空、遍法界都能得闻,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说在例外。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的 亏吃得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什麽亏?妄想、分别、执着。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贪着妄想、分别、执着,不肯把它放下。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讲经演教周遍法 界,我们今天落得一个不见不闻,完全不能够觉知,这个身体好像失去知觉了,麻木不仁。麻木不仁这有严重的病况,我们今天这个身就是有这麽重的病。有病,如 果自己知道自己生病就有救了。为什麽?他会求医。最怕的是有病自己不知道有病,不肯求医,这个病永远没有办法复原,就同这个情形一样。所以佛确确实实是法 音周遍十方国土。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这两句是佛用比喻来说,譬如前面所讲三业普周。实在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常言说得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 也没有办法用心思去思想。为什麽?达不到。比喻怎麽能比?在种种比喻当中,古大德常讲,唯有虚空真如可以勉强的作个比喻,如果用其他的来作比喻,没有一样 能恰当,所以这个地方用虚空来作比喻。虚空就是我们今天讲空间,空间里面包含许许多多的色相,这个我们很清楚,容易理解。像太空当中有多少星球,这些星球 跟我们这个地球相彷佛。这许许多多星球从那里来的?这些星球里面也有众生,有我们肉眼能见的,也有我们肉眼不能见的。我们肉眼能见的这个色相,大家容易明 白;肉眼见不到的色相更多,这个要知道。虚空当中这麽多的物象会不会显得拥挤?会不会有一些碰撞?这个事情不会有的。为什麽不会有?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它 有秩序、有层次,真的是有条不紊,而且所变现的这些色相都是幻有,不是真有。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给你讲真的,一点都不假。清凉大师 在本经给我们做了综合的结论,本经显示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法界在那里?就在我们现前;确确实实是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天我们 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障碍,为什麽一个无障碍的法界变成处处都是障碍?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所有一切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我们想想也 就能明白几分,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数不尽;换句话说,现在的障碍就太多太多了,比你遭遇的多得多,比你想像的多得多。这些障碍要从 根把它拔除,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佛教这些聪明人修行,聪明人从那里修?从根本修。根本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把这个拔掉,连根都拔掉了。然 後星球与星球碰上也没有障碍,空与空相撞有什麽妨碍?就没有障碍。这些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把本来无障碍的环境,这法界实在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无障碍 的生活环境变成处处都是障碍,过失在我们自己,不在别人。我们今天有缘学佛,学佛最要紧的事情明白这些道理、明白事相,明白这其中的因缘,然後我们才有能 力突破,突破之後恢复我们本来的生活。禅宗里面讲∶“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本来的生活,本来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住三昧之中,三昧就是 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无障碍的享受。我们今天由於无明不觉,生起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正常的享受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享受,这错了。常常 观虚空,《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教我们常作如是观,这话很有道理。这个“观”就是转变我们的观念,现在哲学的名词叫做“宇宙观”、 “人生观”你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我们要把过去种种错误的看法转过来。经文里面“於诸境界无所分别”,虚空不分别。虚空确确实实,“具”是具 足,圆满具足。所有的星球、所有的万物都在虚空包含之中,虚空於一切境界、一切万事万物没有分别。这个比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无所分别”。佛与大菩萨於一 切境界当中确实像虚空一样,他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人家能够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道理在此地,他不执着了。第二句里面“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 国土平等随入”,着重在“平等随入”。前面讲“於诸境界”,这一边讲“於诸国土”,意思是一样的;“於诸国土”跟“於诸境界”是一桩事情。虚空普遍一切, 真的是平等随入,无所分别,实在是为我们显示出《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清净、平等、觉。佛智广大犹如虚空,这是总喻,虚空这是总的比喻。佛的根本智,佛 的後得智,在经上所讲量智、理智。“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无分别而证入。”理智就是无分别智,量智知差别法,一切法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 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是什麽意思?无分别。般若无知,无知就是讲无分别,他那样不清楚?样样都清楚。譬如我们眼见色,当我们没有起分别、没有起执着, 於一切境界、一切色法里头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这时候是根本智现前。不是说不分别、不执着,什麽都不知道,那有这回事情?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没有 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根本智现前。它起作用的时候,这个作用是别人来问,来向你请教,你随问随答,无所不知。不是说来问一下,等问到之後,让我想一 想再告诉你;想一想就完了,那就是凡夫了,落到意识里,不需要想。佛在经典里面开这麽多的法会,听众当中或是启请的、请法的人向佛提出问题,随问佛就随 答;佛没有说:让我想想,我再来告诉你,没有。自自然然的随问随答,这叫後得智,这个就是如量智。如量是什麽?如众生之量,就是《楞严经》上所讲:“随众 生心,应所知量。”你程度高的,佛解释的就深、就广;程度浅的,佛解释的也浅、也近,让你听到都欢喜、都满意。这种智慧叫如量智,如量智是无所不知。
头像
0操作52 #
头像
52 #
0
10-07-19 18: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可 是你要晓得,无所不知是从无分别智里面流露出来的。假如你要没有根本智,那来的後得智?就好像植物一样、树木一样,树要没有根、没有本,那个枝叶花果怎麽 可能有?所以差别智无所不知依根本智而起。只要你得根本智,你就会自然得後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这里面说“智”,古人也用相宗的四智来讲,因为《华严 经》也是属於相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宗六经、十一论,《华严》也是六经之一,因为这里面讲法相的理跟事也不少。相宗讲四智,讲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 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在果地上就不是叫八识,叫四智,称为四智菩提。“大圆镜智”,纯净圆德,圆满的 德能。在迷的时候,它含藏种子;觉悟的时候,它能够“现种依持”。它“能现能生”,能现的是什麽?能生的是什麽?能现的是一切依正庄严,有情众生的十法界 依正庄严,法身大士的一真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大圆镜变现出来的。能生是能生一切智。向下经文里头有说,“菩提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 所现言,无有分别。”所以本经,法相宗取它作依据之一,不是没有道理。菩提是智,现种现行功德之所依,种子功德是所持,所以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所现的 这些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像《金刚经》上说∶“如梦幻泡影。”所以现而无所现,但是无所现的意思就是讲无有分别。无有分别这个话就是讲无心而现,也可 以说无意而现。有心有意就有分别,那就有障碍;无心无意没有障碍。“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观自观他,有情无情,法法平等,也没有分别。诸位要晓得,没 有分别才是真平等,有分别就不是真平等。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我们知道四圣法界是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法界没有执 着,他有分别。执着是烦恼障,他断了;分别是所知障,他没断。不过愈是往上面去,他的障碍愈薄;愈往下面,他的障碍愈重、愈深。不分别才平等,所以十法界 里面讲平等都是相似法,不是真的。必须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真的转八识成四智,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妄想也少了,这个才是“悉皆平等”,平等就 是讲没有分别。十法界里面的人,他还没有忘掉我、法,所以分别如来。佛菩萨示现到我们人间来,为我们讲经说法,还是要用分别、还是要用执着。你看制订这 些戒律,这样可以做,那样不可以做,还是要执着、还是要分别;教小朋友,教初学。教法身大士,没这个话了;再跟诸位说,佛教法身大士连言语都没有了。别说 是一真法界里面,教学的状况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看这个天界,初禅、梵天里面还有说法,还有讲经说法;二禅就没有,二禅人不讲话,讲话很累。用什麽方法来 沟通、表达意见?放光,叫光音天。二禅是光天,放光来表达意见、沟通意见,所以佛要在二禅天讲经说法是用放光。三禅天光都不要放了,放光还太罗嗦了,完全 是心灵的交通,就是我们今天讲心灵的感应。他心清净,所以三禅叫净天,彼此心地都非常清净,心灵交感,他用这个方法来沟通。连高级的凡夫都入这个境界了, 何况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跟极乐世界里面那些状况,我们真的是无法想像。佛菩萨给我们描绘一点、介绍一点,都是些方便说,描绘一个相彷佛的样子,真实的 境界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後,哦!原来是这样的,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达得到的。那真是奇妙到极处,我们统统都有分。
头像
0操作53 #
头像
53 #
0
10-07-19 18: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一)、菩、提、身【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这一段经文里面,世尊用比喻来显示身、语、意三 业,这是十种身里面第一种身。清凉大师在这两种比喻里面给我们说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含摄,第二个意思无分别,第三个意思普遍,第四个是遍入。在普遍比 喻里面,妙观察智,无所不知,这就是普遍的意思。同修们必须要知道,佛在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说我们自己。毗卢遮那如来,它的意思,这一句话是梵语, 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一切处是指尽虚空、遍法界,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怎样才能遍?实在说,无有一法不遍。第一个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 处,大概一般学佛的同修对这个都能够接受。真如本性遍一切处,而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佛在楞严会上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得很清楚,说得很 多。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用相宗的四智来说,智遍一切处,心遍一切处,想遍一切处,乃至於我们的身也遍一切处。这个就是说明理能遍一切处,事也能遍一切 处,这部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前面讲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今天接着讲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无所不知。平等性智是无分别,而妙观察智是有分 别,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前面说过理智、量智,如理智、如量智,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妙观察是如量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是所作,包括菩 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生活、教学、接引一切大众;接引大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酬,处事待人接物。“成所作智”这四个字,意思深。菩萨接触一切大 众都能令大众开智慧;成是成就,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一切众生。何以?菩萨三业清净,三业都充满了真实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众生。成就所作,这是 “入”,随入的意思。由此可知,智体遍一切处,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处,这是从佛果地上来说。佛菩萨如是,然後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的心行又何尝不遍一切 处?只是佛是智遍,我们是惑遍,迷惑;惑就是无明,起作用就是烦恼。我们今天无明跟烦恼遍一切处,所以生生世世无论在那里受身,总是不能够脱离苦恼,这个 道理我们在《华严经》上要细心的去体会。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怎样转变我们的生活行为,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这在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观行”。经论里面用 的词句很简单,如果意思要不能够明了,往往我们读诵,囫囵吞枣的就混过去,这样对於我们修学,当然得不到利益。观行上层的功夫,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我们的思 想观念,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最殊胜的无过於随顺真如,那你的功行跟诸佛菩萨决定相应。《华严经》经文里头又说∶“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这个意 思就是说明佛的心、体等虚空法界,量等虚空法界,作用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两句话不太好懂。众生入,这个“入”就是相应的意思,契 入,也是证得的意思。末後一句话,而实无所入,这个讲法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般若经》上我们天天念“无智亦无得”,智是能 入,得是所入,无智亦无得,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什麽?我们要懂得,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如果你要说,我有智,我有得,你错了!你没入,你还落在妄 想、分别、执着里面。一切众生入,这个众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大心众生,他不是不能入,他能入。能入,决定没有入的相,决定没有入的念,那你就是真的 入;你还有入的相,还有入的念头,你没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总原则,我们的修学、观行要跟真心相应,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念”就 是妄想、分别、执着,“离”,没有这些东西。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可以说实在是相当相当的不容易,真实的境界说不出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众 生分别、执着习气太深太深,心里面总是落在一边。凡夫的心执着“有”,佛跟大家说,执着“有”是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虚妄的,那“有”不要 了,着“空”了,他总是要有个执着。今天佛在这个经上给你说真如,给你讲自性,你又分别一个真如,又去执着一个真如,这不叫麻烦?什麽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觉 悟?利根上智之人,他懂得佛的意思,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是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着,那就相应。可是这个地方又有难处,真不要分别、 不要执着,好!我一切不分别,一切都不执着了,还是执着。执着一个“不分别,我不执着了”,他还是执着,这事情难办。这就是说明为什麽与真如相应那麽困 难,道理就在此地,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堕在执着里头,我们在此地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前面说过了,对世尊果地上的境界,佛果的境界,只有虚空跟涅槃稍稍 能作譬喻,用其他的譬喻都没有办法。虚空这个相,我们能够观察到,能够体会到,遍入国土。在今天我们看到太空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球,在佛经里面讲世界、讲 国土,国土是佛刹,我们现在讲星球,在虚空当中。“虚空遍入国土,国土并不遍入虚空。”有国土的地方当然有虚空,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国土。我们把这个国 土换成星球就好懂,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有星球的地方当然有虚空,这个一定的道理,这就是“遍入”的意思。虚空与星球平等随入,星球与虚空,它确实 有彼此。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到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果你的心思细密,你会想到现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彼此就不能够互相契入,能互相契入, 当然不是真实的。《楞严经》上佛有很妙的比喻,譬如这一个物体,无论大小,譬如我们举这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如果是真实的,虚空也是真实的,这个物体定在 这里,它就不能动。我们要问,这个物体里头有没有虚空?这个里头没有虚空。
头像
0操作54 #
头像
54 #
0
10-07-19 18: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如 果说没有虚空,我们把这个物体移开了,这一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应当缺一块,这个地方原来没有虚空,虚空被这物体占住了,这是有体积的。移开之後这个 地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没有缺。无论这个物体移到那一边,虚空并没有缺,由此可知,虚空遍入这个物体,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否则的话,在现相上一定是物 体移动,虚空一定就缺一块,这个才是对的、才合理。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所有一切的现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 影”。这相叫假相,性叫真性,性是真的,能变现相的这个心性是真的,所变出来这个形象是虚妄的、是假的。真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没有形象,但是它能够含摄一 切现相,它能够遍入一切现相。诸位要细心去思惟,很有趣味。虚空比喻佛的智慧,国土也能够比喻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处,佛智一定在其 中;佛智之处,三世不一定有现相存在。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遍入的意思。十方三世都是一切众生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叫“遍计所执性”,我们 现代的名词“抽象的概念”。十方三世从那来的?抽象概念里面所产生的,完全没有事实。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无论是实智,或者是权智,都能够平等随 入。因此,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定什麽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第三句是讲到语业,经文里面“其音普顺 十方国土”,也是这两种比喻,比喻语业。如来果地上,他一语之中能够具含一切语,所谓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都是我们心思言辞达不 到,我们无法来表达的。但是现在的科技,电脑进步到现在这个时代,听说可以自动的翻译,我们用一种音声在这里讲演,通过电脑可以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电脑 有这种能力,於是我们就相信佛有这个能力,应当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那里?跟电脑原理也有一点相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佛是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 着,所以才能以一音里面具足一切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讲到原理,使我们想像到电脑也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它能显示这个能力。由此可知,我 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了,实在说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读这部经完全是要了解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能力。佛是显露出来 了,我们今天是显不出来。佛能够显露出来了,告诉我们那个原理就是他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分别心,自自然然的流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今天的麻 烦是什麽?本来心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偏偏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就麻烦大了。妄想、分别、执着是愈来愈浓厚、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把我们心性 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了,透出来的少分之少分。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这一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那麽我们要学,怎样学一个无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 举了一个比喻,“舍支天鼓,无心出故。”这是本经《十忍品》里面讲到“如响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忍,也讲到如响忍。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桩事 情,好比帝释天主,他的夫人;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罗女,她的名字叫舍支。她的音声美妙,能以一声当中,她一 声里面有千百种音变化,她有这个能力,一音出去就像交响乐一样。我们知道交响乐,几十种乐器共同演奏,出的音声微妙。其实现在不难懂,我们用个录音机,把 它统统录下来,一放,一音不就出几百种音声吗?所以现代用科技来观察,这事情不是难事情,但是原理是一个,无分别心。录音机没有分别,如果它有分别,这个 声音好听,我听它;那个声音不好听,我不要它,那你就搞不成了。我们凡夫麻烦大的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舍掉妄想、分别、执着,确确实实我们肯定有这种 能力,一音当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声。几时我们的音声出来,就像录音机的播放一样,许许多多音声从一声里面就流露出来。这是世尊举出忉利天主的夫人,她有这 个语音。菩萨有这个能力,菩萨心清净,妄想、分别没有,永远放下,舍掉了。妄想虽然没有断尽,妄想是无明,没断尽,也断了几品,这在《华严经》叫法身大 士,菩萨摩诃萨。他们也契入无分别这个境界,所以自自然然成就善巧随类的语音,所以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尚且如此,何况诸佛如来?如来为一切众生 讲经说法,音声是从无心而出。这里面佛说了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细心体会,而认真的去学习。佛讲“如我说我”,这是恒顺众生,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这个 做手段,做我们彼此沟通、做佛教学一种手段。实际上佛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我所”,不但不执着,佛不分别有个“我”,也不分别有个“我所”,不但不分 别,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起过,这是真的理。如果还有这个念头,依旧是不觉,我与我所,了不可得。但是佛跟我们大众相处的时候,常常说“我”、说“我所”,说 得很多。我们凡夫说“我”,分别、执着真有一个“我”,把这个身当作“我”,真的有。凡夫说“我所”也是真真实实起分别、执着,“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 个土地是我所有的,这个财物是我所有的”,严重的执着。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这个差别也叫迷、悟。悟了晓得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迷了不晓得,以为样 样都是实在的。我们读这两句话∶“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我们想到《金刚经》上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就 是不执着、不分别;“无”是这个意思,无妄想、分别、执着。“我相”,我与我所,晓得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之外,是“人”,无我亦无人,无人 相。众生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相”。佛法里面讲众生,意思讲得很深,你要懂得是众缘和合而生,你就晓得相是虚妄的,相不 是真的。“无寿者相”,寿者是指时间上说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真正的存在,刹那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几次,要多说;我们听得太少了,印 象浅薄,不但说是你离开讲堂你就迷了,现在一面在讲,一面还在迷,没悟!这是真的。要多说,千言万语,反覆叮咛,希望我们心里头真的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一 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能够觉悟,那就好了,到那个时候可以说你用功得力了。
头像
0操作55 #
头像
55 #
0
10-07-19 18: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 们今天常常感叹功夫不得力,找不到为什麽不得力的原因。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印象不够深刻,闻法的印象、读经的印象不够深刻,念头一转又迷了。《金刚 经》这四句纲领非常好,跟末後的四句偈相应,末後四句偈的後两句∶“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露是相续,这一句就是“无寿者”的意思。告诉你一切万法根本 就不存在,你要以为它存在,以为它是真实,你看错了。所以你在这些虚妄的幻境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错用了心。诸佛菩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们的用 心跟“如”相应。“如”是什麽?如事实真相,跟这相应,也就是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应,他怎麽不得自在?得大自在呀!所以他的智慧 圆满现前,没有障碍。我们连前面的意思来想,佛身像摩尼珠一样,无心现色;佛的口就像天鼓一样,无心出声,都是依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般若智慧之体,我 们称它作根本智。从这个根本起作用,无所不知。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後关键的所在,就是无分别,修行用功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菩萨从初发心 一直到成佛,用的什麽功夫?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你把它归结到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无所有、不可得;放下是什麽?无分别 心,这就放下了。於一切法可以受用,受用得自在,那才叫得真实的受用。凡夫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常常讲,你受用付出很大的代价,你用得很苦。佛菩萨的 受用,受用得自在,一丝毫的代价都不需要付出。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我们讲到受用,苦、乐、忧、喜、舍的受,你付出的代价多少。那些代价?无量无边的妄 想、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着,这就是你付出的代价,所以你在受用当中说你受用得多辛苦,日子过得好苦,工作好辛苦。佛菩萨也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所受用 的只有乐,没有苦,而且他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忧、喜、舍统统都没有,这叫真乐,那个乐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所以真善美慧,幸福快乐,只有佛 菩萨才有,我们如果学习过佛菩萨的生活,那我们就有了。其实佛菩萨的生活,是一个人正常的生活,我们今天把正常的生活丧失掉,过一种不正常的生活,错 了。为什麽我们会把正常变成不正常?就是本来是没有分别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说什麽?我们真如自性里面本来无一 物,就是本来没有分别;有分别,就有了一物。所以有同修问我∶无明从那里来?无明怎麽生起?本来没有无明,为什麽会生起无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合《坛 经》里面的话来说,“本来无一物”,为什麽生起有物?不是一桩事情吗?这个问题是大问题,在佛法里面叫做“大问”,问到根本了。佛有没有解答?有。这个问 题世尊当年在世,富楼那尊者曾经请教释迦牟尼佛,佛跟他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在《楞严经》里面,《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真如本性 本来没有无明,为什麽会起无明?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无始无明是什麽时候开始有的?几时有的?第三个问题,起了无明之後,我们要经无量劫的修行,成 了佛了,把无明断掉了;断掉之後,什麽时候再起无明?富楼那比我们问得好,他问三个问题,你才问一个问题,比不上富楼那尊者。释迦牟尼佛这三个问题,在 《楞严经》上都有详细的解答,许许多多人读《楞严》,读了之後还是不懂,还是没搞清楚。佛真的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听了、读了依然不清楚、依然不明白, 不能怪佛,要怪自己。佛给我们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解答出来了。什麽叫知见?知见是你自性里面的本能。《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开智慧的《楞 严》,成佛的《法华》,大乘经里面这两部经知名度很高。《楞严》确实是开智慧,十卷经文自始至终,字字都流露出真实智慧。在十番显见里面,佛举这个例子 好,我们眼睛睁开,外面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知见。“知”是你心里头明了,“见”是你见得清清楚楚。可是你现在的心,没有生妄想、没有 生分别、没有生执着,这叫知见,这就是佛知佛见。《华严经》里面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麽无碍?你的心清净,丝毫妨碍都没有,确确实实是四无碍境界就 摆在眼前。可是麻烦在那里?你第二个念头就立了知见,“立”是什麽?建立。“这个是花,这个是叶”,完了,这就叫立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你的妄想、分 别、执着生起来了。佛菩萨之所以高明,佛菩萨给你说这些,他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给你说这个叫叶,那个叫花,佛确确实实没有分别这个是花、没有执着这 个是花,没有执着那个是叶、分别那个是叶,没有,从来就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起心动念,那个音声自然流露出来,他的音声是从无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凡夫的 说话音声从有心,有心、有意里头流出来,从无明烦恼里流出来;他从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同样是音声,根源不相同。所以佛自己住在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 的法界是一真法界;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落在十法界里头。如何我们在现前这一生当中超凡入圣?超凡入圣不是很玄、很妙,实在说,就 是把我们妄想、分别、执着的生活转变成无分别的生活,就超凡入圣。凡夫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凡夫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 者相,着相;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也穿衣、也吃饭、也工作,天天混在一起,他过一真法界的生 活,我们过十法界生活。我们先要把这个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後我们自己来作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佛菩萨不能帮忙,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须系铃 人”。於一切法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我们自己生起来,不是别人给我们;我们自己生起来,还要自己把这个妄想、分别、执着打掉,然後你过的生活就跟诸 佛、法身大士无二无别。然後这个音声真的是普遍了,佛说法的音声遍虚空法界,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遍虚空法界,包不包括我们这个地方?当然包括。我们现 在为什麽听不到?我们这个收音机有故障,不灵。这个收音机故障要消除了,听得见了,释迦牟尼佛无论在那里说法,我们听得见;不但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世尊 三千年前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二七日中讲《华严经》这个法会,我们可以参与,还在。由此可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时空都可以突破。突破空间,佛在 任何地方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与;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加他的会,空间突破了。世尊三千年前讲这部经,我们在三千年之後,我们要没有妄 想、分别、执着,我们也可以参加他的法会,时间突破了。由此可知,所有的障碍都是一个分别心造出来的,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害得我们 非常非常之惨!许多同修身体不好,也被这个害的;天天想到自己身体不好,他身体能好吗?不能好。把华陀找来也医不好他,华陀的本事只能医身病,不能医心 病。你那个心天天在念,念什麽?念“我这个身体不好”,那身体当然就不好了。天天念∶这个地方有毛病、那个地方也有毛病,那真的毛病就起来了。佛不是给你 讲得很清楚吗?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麽不念佛?你为什麽不念观音菩萨?你要念观音菩萨,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观音菩萨不生病,观音菩萨不老。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56 #
头像
56 #
0
10-07-19 18: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应 当念佛、念菩萨,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麻烦可就大了。须知心遍法界,身遍法界,语言音声也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这个音声永远不间断,平等随入的意 思。如来的音声好。正音、清净音、慈悲音,决定没有邪曲。随着佛的音声,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解,能信、能解,法喜充满,这就是随入的意思。 所以虚空这个比喻,普遍比喻三业∶意业、身业、语业。所以说得成正觉,成正觉的时候,自自然然你就获得无量的清净三业。这是十种身里头介绍菩提身,十种身 以菩提身为根本。二)、威、势、身【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这一小段经文是讲“威势身”。威是威德,势是势 力,我们一般讲能力,超越一切显胜。意思是说诸佛菩萨他能够随九法界的有情众生,众生喜欢什麽样的身分,他就能示现什麽样的身分,就像《楞严经》上所说: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随机说法,种种差别无不周遍,也是周遍法界。“身恒”,恒是恒常;“遍”,普遍;“坐一切道场”。“一切道场”,清凉 大师也讲十种,十种身就有十种道场。第一种“智身”。智是智慧,“遍坐法性道场”。此地这个智,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坐那个道场? 当然是以自性,是它的道场。第二是“法身”。“法”是万法,一切法。在佛的教学里面,佛用这个代名词,如果跟你讲这个宇宙之间,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现 相、一切因缘果报,这里面我们现在分类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这三个之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太多太多了,说不清楚,所以佛把这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用一 个代名词叫“法”。法的意思就太广大、太深、太广了,这是一个代名词。所以说佛法无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法无边。“佛”这个字什麽意思?佛是 觉,你对於一切法的智觉当然也没有边际。法身是什麽意思?一切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真的,这绝对不是假的。过去禅宗里 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後,他说出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意思显示什麽?显示他证得法身,他不是以为自己这个身是身,尽虚空、遍法 界都是自己,这叫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给诸位说,法身那里有生灭?这个身有生灭,那一切众生身没有生灭?所以法身常住,不生不灭。以法为身,法确确实实是 身,怎麽是身?所有一切法,连这个虚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变现之物;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法身。法身坐什麽道场?法身是“非坐而坐”,无所不 坐,这是法身道场。第三“法门身”。四弘誓愿里面第三句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是我们的身。那个法门坐什麽道场?“安坐万行道场”,没有一行 不是道场。佛在经上,有一次告诉光严童子,叫他去亲近维摩居士。维摩居士生病了,维摩居士为什麽会生病?他跟我们一般人生病不一样,我们生病是打妄想生 的,他生病是智慧生的,不一样。智慧生的是什麽?叫示现。因为不生病,平常没有人来看他,这一生病,就好多人来看他。来看他什麽?看他,他就机会教育,教 人开悟,所以他那个生病是智慧生的。我们生病是从烦恼生的、从妄想生的,那个病很苦,没救;他生病,智慧生的,示现。释迦牟尼佛听说了,佛当然晓得,他要 开道场了,要讲经说法了。所以叫他的这些弟子们到那里去问候维摩居士,实际上是到那里去亲近维摩长者,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光严童子就向释迦牟尼佛报告, 他说∶“世尊,我不敢去。”为什麽不敢去?他说∶“过去曾经有一次,我在城外。”他是出城,离开毗耶离大城,正好在路上遇到维摩居士;维摩居士进城,他出 城,在路上碰到了。光严童子遇到维摩居士,向维摩居士致敬,问他∶“老居士,您从那里来?”维摩居士告诉他∶“我从道场来。”光严童子就问他∶“你道场在 那里?”打听打听道场在那里,他从道场来。老居士就告诉他∶“直心是道场。”没有虚假。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那种真诚、慈悲,这经上讲“遍一切处”。我们今 天问“你从那里来?”,“我们从净宗学会来。”,“净宗学会在那里?”,“在芽笼。”不都是这个答覆。这凡夫,凡夫就是凡夫,菩萨就是菩萨,不一样。他们 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了得好处,我们明白了。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是以出家身分示现成佛,诸位一定要晓得,同时还有一位以在家身分示现成佛的维摩居 士,同时示现的两尊佛。佛法是平等法,告诉你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在你本行里面就成佛了,不需要说“我学佛,大概要换一个身分”,错了,着相了。什麽样 的身分、什麽样的工作、什麽样的生活方式,都成菩萨、都成佛。“直心是道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决定没有虚伪,决定没有虚假,以至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你 就是坐道场。维摩居士又说∶“发行是道场。”发行是什麽?发心修行,这个意思很广。发心修行就是你要发心把你一切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能把事情办好。你 在办事情时,把事情办错了,办得不够完美,你去想我怎样办好?把办不好的原因改正过来,那不就行了吗?办那些事情是修行?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 是。今天煮饭不小心,饭烧焦了,那就是过失;我们能把这个过失改好、改正过来,饭煮熟了,煮得非常好,大家吃了都很欢喜,这就是修行。什麽叫修行?念念当 中供养大家。我事情做好了,让大家都得到受用,让大家都生欢喜心,这就对了。我们这一次大会的总讲题用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切时、一切处,无 论做什麽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样子、最好的模范,这就是修行,就是维摩居士讲的发行是道场。无论办什麽事情,都能办得很好,令一切众生都满意、都欢喜。又 说:“深心是道场。”深心,菩提心里面的一分,直心、深心都是菩提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诸位要知道,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之相,那才是菩提心。如果好善好 德,着了好善好德的相,只能算是个善心、好心人,不是菩提心。为什麽?不能觉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所修的善行,善心、善行感得三善道的福报,他 修福,不能够成为菩萨。所以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的相,於好善好德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深心,这样能够增长功德,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又说: “菩提心是道场。”能离一切过失。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人能够常存这个心,不但六道里面的 过失你没有了,连四圣法界的过失也不会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之内的过失都可以避免,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头像
0操作57 #
头像
57 #
0
10-07-19 18: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维 摩居士说了这几条之後,接着又说:“布施是道场。”以清净心布施,不求果报。如果我们凡夫布施,凡夫为什麽布施?希求果报。佛在经上讲,财布施得财富,法 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有没有说错?没错,佛给你说的是真话。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你得多大的财富?如果你有希求果报,你所得的很有 限,得的不大。如果你没有求报的这个意念,那这个果报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麽?你所修决定跟你的心相应。你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量是等虚空法 界,所以一丝毫的善,果报都是遍虚空法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有希求,那就是如你所求的那麽多,再就没有了。你在佛门修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求 升官、求发财,好,让你升官,官做到总统,再没得做了,到头了。你总不可能想到,我做新加坡的总统,也做马来西亚的总统,做全世界的,也没想到这个,你只 想到一个国家,你的福报就那麽大了。你想发财,你的财富有几十亿、几百亿,大概也就到此,到头为止了,不能再发了。再发怎麽样?你寿命到了,没有了,到最 後你的地位、财富还是一场空。所以要晓得无分别心,那个果报不可思议。你这种布施生生世世,无论你在那一道、无论你在那一个佛国土,你的受用都不缺乏。 衣、食、住、行,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永远不会缺乏才是。所以你才晓得无分别心这个大,为什麽?没有界限。我们应当要学。你今天在我们这个讲堂,这两个小 时能把这个学会了,你这一生生生世世永远受用不尽,我们这两个小时没有白过。中国的文字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符号,我们过去这些列祖列宗真的是世间一等聪明 人。妄想,“想”,想是你心里头在想一个东西,在想,所以心上有个相,那就是想。那个想是妄想,为什麽?心上本来没有相,本来无一物,怎麽会心里头跑一个 相出来了?那个相当然就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着,执着什麽?那个心上划了许多界限。“思”,思是心上画成格子;心本来很大,心包太虚,偏偏把它画 成很多小圈圈,愈画愈小,把这个心量变成那麽小,执着。分别就有相,执着就起了界限。你所修的一切福报,无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你的福报总不能够超过 你自己划的界限。你要是有用分别心去修福,你得的这个果报不能超过你的界限,也就是不能超过你的心量,你得的就是这麽大。如果你要把心上那个相、那个格子 拿掉,不要了,你这个心就大了,原本的心就显露,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求果报;布施完了,心里头乾乾净净,一尘不 染,果报不可思议。布施的小,得福大,得无边的福报;布施的时间短,享福的时间长。为什麽?超越时空。我布施只做了一天、两天,享福是无量劫。佛在经上告 诉我们,迦叶尊者,修头陀行;佛讲在过去生中,他曾经用一钵饭供养一位辟支佛;他这个布施,布施的东西一钵饭,时间就一次。他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 也没有想到什麽果报。佛说出来,他这个布施的功德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时间这麽长。我们今天凡夫修布施,总要问果报、总要问利益,有什麽好处?你想 想看那个心量多小、那个心量多窄,得福非常有限。声声还以为自己是学佛,其实那里是学佛?他学的是个糊涂佛,是个迷惑颠倒的佛,没觉悟。所以觉悟之人在佛 门里面修一毫之福,毫发之福,果报都是说之不尽的,这个我们要晓得。“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这个愿,满足你自己的愿望。持戒就是守法,事事都能够守 规矩、都能够守法度,那有不满愿的道理?所有的行愿统统都具足,世间、出世间如理如法的去做。“忍辱是道场,能顺一切众生心。”无论在世法,或者是佛法, 你去做就没有障碍,别人去做有障碍,你去做就没有障碍。为什麽?因为你修忍辱波罗蜜,你的心安住在忍辱上;安住在忍辱上,忍辱就是道场。你能够忍受一切众 生,一切众生怎麽会障碍你?这一切众生不仅仅是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在里面。所以忍,讲三种忍∶人为的灾害、人家的灾害,给我们的灾害,我们要能 忍。譬如毁谤、障碍、为难,甚至於无故的陷害,没有一样不能忍。第二种是自然的灾害。譬如寒暑,这个不是别人给我们的灾难,这些自然的灾变也能忍。第三个 是修学。修学要有耐心,要常常亲近善知识,读诵大乘,求解经义,明白之後要依教奉行,克服自己烦恼习气,才能成就。没有耐心怎麽能成功?所以安住在忍辱道 场当中样样都顺利,人为的障碍没有,自然的灾难也没有,风调雨顺,物质上的障碍也没有,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你说这个多自在。我们人人都想有这个福报,不 知道这个福报是怎麽修的。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了,要安住忍辱道场,这个意思好。“精进是道场”,精进就不会退步、不会懈怠。“禅定是道场”,禅定是心里 头能作得了主宰,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你在外面遇到有个人说:“还有一个道场,还有一个法 门,即身就成佛。你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那个地方立刻就成佛。”你听了之後动不动心?你如果没有定功,好,就跟他走 了,那你就上了大当。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道场、如来道场也有魔王波旬在那里破坏、在那里造谣生事,把这些善心,他看到这些善心人这一生能 够成就的,他看到嫉妒、他看到很不舒服,要想尽方法把他拉回来,不让他脱离六道轮回,永远在魔掌控制之下。那一类人跟他走?没有定功的人。这个对我们的 影响太大太大了,我们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些人遇得多,都跟着人家走了,上了大当,要不然我们早就成佛了,怎麽会坐在此地?这一生当中,又要听到这些造谣生事 的,再要变了心了,好了,不知道那一辈子以後还要到这儿来再参加一会。心里头有主宰,这一生当中决定得成,这是禅定是道场。李木源居士说到我们这个道场上 有好多柱子,要我写几个字,这个不错。维摩居士讲的这麽多道场,我们要把它写在这个地方,这一看的时候统统是道场,真正是道场。直心、发行、深心、菩提 心,布施、持戒,这是讲到六度。
头像
0操作58 #
头像
58 #
0
10-07-19 18: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我们看这一段。维摩长者跟我们讲到“安坐万行道场”。这个范围非常的广大,凡是与心 性相应的,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是道场,我们要深深的理解这个道理。维摩长者只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说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接着再讲六波罗蜜。六波罗 蜜里面,前面五条我们介绍过了,末後一条般若波罗蜜,我们翻作智慧。“智慧是道场,见到一切诸法的真相。”要细说,乃至“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为什麽? 成就一切智故。维摩居士这才告诉光严童子,告诉他菩萨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能够与六度,或者是经上讲的十度相应,这样教化众生,无论是你起心 动念,或是言语、或是造作,包括我们日常生活起居在内,无一不是念着众生,佛法里面讲诸佛护念。一个菩萨,一个大心的凡夫,我们真正发心学习《华严》就是 大心凡夫,起心动念跟佛一样,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尽心尽力想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样子举足下足皆是从道场来,心真实的安住在佛法中。《维摩经》上 这一段话,光严童子本来问的是事相,问维摩居士:“你从那里来?”而维摩长者完全是以法来显示,告诉他万行就是得道之处。一切时、一切处,不定在什麽机 缘,豁然开悟、豁然明白,这个时间、这个处所就叫做道场。所以这经上才讲,“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由此可知,维摩长者念念不舍众生, 念念真正安住在佛法上,我们要学习。看维摩教诫光严,用现代的话来说,机会教育。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接触许许多多的人物,可是把佛法如何介绍给他,这个意念 很弱,不能说没有,常常忘记,所以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我们随身携带一点小的结缘品,佛像也好、卡片也好、小册子也好,这就有这个心,你的心就坐道 场。别人要向你请教,大可以学习维摩居士,人家问多半问的是事相,我们解答确实可以用佛法来解答,这个意思好。遍坐道场的意思,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了十 种,第四种是“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场。”佛在《涅槃经》上说,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是佛自己叙说,我现在的身体,幻化之身。得道之处,我们知道,世尊是在 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的。我们都认定菩提树下是世尊得道的场所,而佛他老人家说,道场如水中之月。所以古德才说∶“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像天魔,证成梦中佛果。”能说得出这个话,这是过来人,若非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说这个话的这位大德,书籍上没有详细记载,想必也是读《华严》, 或者是读《涅槃经》,从世尊这一句经文当中悟入的,他明白了。我们这个身确实如《金刚经》上所说“梦幻泡影”,事上有,相上有;理上无,性上无。身如是, 我们依报的环境亦复如是,真正能把这个身看做幻身,我们依靠生存的环境看做水月,你会开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知道自己的身是幻化之身;道场,居家开悟 了,家也是道场,安居水月之家。你要是做生意,开个小店,水月商店。经营生意跟顾客往来,梦中生意,梦中交往,你会得大自在。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 统都空了,你怎麽会不自在?你的烦恼、妄想、习气,它怎麽会不断?居家的场所、工作的场所、交际的场所,一切场所,只要你能够与心性相应,无处不是道场, 无时不是始成正觉。我们学这一段经文,这才真正得受用。外面境界不是真的,把外面境界当真,我们才会受魔的控制、受魔的折磨。如果一旦醒悟过来,“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魔王也是虚妄,魔境界也是虚妄。只要你晓得它不是真的,它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就当下能够远离一切恐 怖妄想。像《心经》上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就是超越了。说到降伏魔外,《般若》的确是有很圆满的效果。我们修行,证得菩萨果位,证得如 来的果位,那也是“梦中佛事”,梦中佛事要不要做?要做,不能不做。绝对不要错会了意思,以为“万法皆空”,“梦幻泡影”,因果也没有了,业报也没有了, 你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你就上当了。没有上释迦牟尼佛的当,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说法,你错会了意思,你听错了。这个问题向後还会详细讨论到。我们是凡夫,妄 想、分别、执着没有断掉,没有断掉,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你还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现前是什麽样的身分,我们是处在什麽 样的地位。佛所讲的,的确是事实真相,没错。我们现前的状况依旧是迷而不觉,这个是事实真相。我们没有能力契入佛所说的境界,只能够学个几分,只能够学一 个相似的相应,这样对我们修学来说,确是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如果舍弃净土,修学其他的法门,诸位细心想想,有没有把握成就?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都讲得很 清楚,不断烦恼决定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有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佛在经上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证得小乘须陀洹果。大心凡夫能够证得圆教初信位的 菩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在断烦恼上来讲,跟小乘须陀洹果相同,可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要比须陀洹高出太多太多了。不但须陀洹不能比,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 比,但是在断烦恼等於小乘初果,这个不能不知道。试问问我们有没有能力?见惑里面第一个是身见,我们是不是还把这个身体看做“我”?如果还把这个身体当作 “我”,你这八十八品见惑是一品都没断。必须要像佛一样,说“我”绝不执着我相、绝不分别我相,他真的没有执着、没有分别。那为什麽说“我”?随顺众生之 说而说,自己意地之中确确实实没有这个分别、执着,那才叫真断。“我”没有了,“我所有的”当然就没有了,这个破身见。所以仔细思惟,确确实实没有这个能 力,这才不能不求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不需要断惑,见思烦恼一品不断都能往生,我们才有把握。虽然不断,但是诸位要记住,要把它伏住。伏住这个能力, 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断这个能力我们确实没有把握。伏,古人讲好比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只是把它压住,它不起现行、不起作用而已,这样就能决定往生, 生凡圣同居土。净宗法门之殊胜,不可思议,确确实实能度九法界一切业障深重的众生,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好走。
头像
0操作59 #
头像
59 #
0
10-07-19 18: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们在亻炎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亻炎老自己给大家说,
   他在他一生之中,曾经参访很多的知识。他说他见过参禅有得定的,但是没有见过参禅开悟的;不但没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他老人家说得很清楚,能得 禅定,果报在四禅天,出不了三界,没有法子脱离轮回,这就说明参禅不如念佛。念佛人往生净土的,他见过、听说过,人数太多了。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一生当 中要想真正成就,除念佛之外,别无二法,他老人家自己是念佛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当然我们希求高品位往生,应当有这个愿望。可是下下品往生也不赖,也不 错,你已经超越十法界了,不仅仅是六道轮回。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做阿惟越致菩萨,你说这多希有,多麽难得。提高品位就在日常生活当 中,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观照功夫,而观照里头的纲领,《金刚经》很适合。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不管起的什麽心,不管起的什麽念,立刻就能 够觉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你的心念就打掉了,再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就对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正念现前,无论起什麽念头都是邪念,阿弥陀佛是正 念。《般若经》上还有两句话,也能够时时刻刻帮助我们深入观照,“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诸法是一切万法,为什麽说无所有?一切诸法都是从缘生, 凡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缘起性空”。这些重要的开示,都可以帮助我们时时刻刻醒悟过来,不再迷惑了,这样才能够安坐道场。 如果就威势身来说,这里面又可以说为六种道场。第一个是“遍一切同类世界道场”。遍是普遍,同类那是讲法身大士,相宗里面讲同生性。第二也能遍“一切异类 世界”,这也是道场,这是异生性。另外还说到“一切世界种”、“一切世界海”,这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向太空物理去展观,大而无外。第五讲“一切微尘中”,这 是说到小而无内。无论是大,无论是小,无论是因,无论是果,都是自己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境界。心体遍一切法界,它的作用那有不遍法界的道理?所以《华严》上 说,佛坐在一毛端上转大法轮,转大法轮就是开大法会,讲经说法。在什麽场所?在毛端上。不止“芥子纳须弥”,不止!大小无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障 碍法界,事事无碍。末後一个意思说“刹尘帝网无尽道场”,这是总结。刹是佛刹;尘是形容极多,像微尘那麽多的诸佛刹土;帝网是比喻,像大梵天的罗网一样; 都是比喻无穷无尽,说明无有一处不是道场。这是说到一切道场,简单就介绍到此地。再看底下这一句经文。“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日 轮是太阳,用这个来做比喻。菩萨众中,这是讲这一些法身大士们,他们在一些菩萨众中,显示得特别的殊胜。威德、智慧、容貌,超胜一切菩萨,那其他的更不必 说了。菩萨下面,缘觉、声闻、六道凡夫,还有谁能够比得上?後面两句比喻像太阳一样,太阳出来之後,照明世界,这是比喻菩萨三身的殊胜。清凉大师跟我们 说,这个比喻很明显,日出先照高山,比喻化身。在阳光之下,没有一样东西不照,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法身一样。处处全现,这就如报身一样。所谓 是化身坐道场、法身坐道场、报身坐道场。三身实在说就是一个身,一而三,三而一;一不碍三,三不碍一。法身是体,报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应化身完全是他 受用。三)、福、德、身【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这是说“福德身”。世间人求福,佛不反对。诸佛菩萨也修福,可是佛常常警惕我们,唯恐我们 修福迷在福中,那就错了。“三世所行”,这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佛没有一样不学,没有一样不修。在果地烦恼习气断尽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换句话 说,三际也坐断了。什麽时候?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没有先後,这是你超越三际,你在三际里头得 清净。你不能够超越,你清净心没现前。清净心现前,里面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诸位一定要知道,十方三世那里来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 所以只要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三际相了不可得,这是真的。现代科学家算是相当聪明,但是他们知道空间是可以突破,时间也可以突破,换句话说,时光倒 流,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这个道理他懂,他也知道可能,但是究竟用什麽方法,他不知道;所以他们用佛法来说,“知其当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就 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是怎麽形成?什麽原因形成?他没搞清楚。空间,他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这一些度数维次怎麽来的?他们知道确确实实有不 同的空间存在,但是不晓得怎麽来的。这个道理深,比较难懂。我们说另外一桩事情大家就比较好懂,譬如我们今天讲的“波”,电波,这个大家好懂多了。电波,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空间,无线电波非常复杂,频率不相同,所以虽然在一起,它也不相杂。我们拿一个收音机,拨到那一个频道,就听到那一个电台的音声; 换一个频率,就换一个电台的播出;频率不相同。时间、空间的产生也是这麽个道理,统统是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 都坐断了,恢复到清净心,一念不生,那就是佛给我们说的境界了,所有时间、空间的障碍全部突破了,这个福就大了。“众福大海”,这“海”是比喻,你的福 报广大,就像海一样。实在说这是个形容词,比海大得太多太多了,你所修的毫发之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由此可知,如果你着三世相,你着相,你的福不管修 多大,不是清净福报。如果你断了三际的心,也就是你不着相,那个福报之大,不可思议,无法去度量。所以我们修福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的真相,知道如 何去修学。但是我们要想不着相,难!虽然说不着相,事实上已经着了,难在这个地方。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甚深的习气,无量劫已经养成习惯,很想断,总是 断不了。虽然断不了,愈淡泊愈好,应当要在这上面努力。我们於一切法的分别、执着,一定要做到一年比一年淡,习气染着一年比一年轻,这就是功夫得力的好现 象。如果我们的习气、烦恼,今年跟往年还差不多,如果今年比往年还来的严重,那就麻烦了,我们这个佛法就白学了!学的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问题,应当认真去 反省、去检点,这叫会修行。会修行的人,时时刻刻找自己的毛病,发现自己的毛病,这就是觉悟;把自己毛病、习气、染着改过来,这是功夫,你真有功夫了。 这个地方是修行重要的纲领,《无量寿经》经题上提示的三个纲领∶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里面,实际上就是三宝、三学,里面含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没有离 开这五个字。我们今天用什麽方法来修学?在生活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了,提醒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悟。具体使用的方法,在事上说,就是要看得 破、要放得下。在行门里面讲,时时刻刻提起这一句佛号,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念念与诸佛菩萨海会同在。看一切处皆是道场,一切时都是始成正觉,常有这种观念 就好,常作如是观。四)、意、生、身【而恒示生诸佛国土。】这是第四“随意受生”,十种身里面讲“意生身”。随意受生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随他 意”,就是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求的人是什麽样的身分,菩萨就有能力给他现同类身去度他,这叫随他意。
头像
0操作60 #
头像
60 #
0
10-07-19 18: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实 实在在讲处处受生,而且跟诸位讲,念念受生。世界太大了、太多了,虚空里面实在讲,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虚空,现在科学家讲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频道,只能看 到一个时段,没有办法看到过去、未来,只能看一个频道。实际上频道是无量无边,时空里面的世界也就无量无边。佛在《华严经》上常用,“十恒河沙数,佛刹微 尘数”,把那个佛刹磨成微尘,用这个数量来形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绝不是心里面想像的话,不是的,不是形容的话,不是猜测的话,而是事实真相。 这麽多的世界,众生的数量更不必说了,那个地方众生有求,菩萨就应了。那一位菩萨去应?与这个众生有缘的菩萨。菩萨多,经上常讲,华藏世界我们就不说了, 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我们念得很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人数谁能算得清?这麽多的菩萨,这麽多众生在感应,那里晓得那一个菩萨跟他有缘?那一 个菩萨去应化?这就如同电脑一样,数量再多,一毫都不差,那个感应实在不可思议。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法缘结得愈多,将来你成 了佛;不必成究竟圆满佛,你只要成分证位佛就行。(分证佛,我们《华严经》里面,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佛。)你就有能力在十方无量 无边世界,你可以应化到过去,你也可以应化到未来,神通真的是广大,真正不可思议。同时还要应无量无边众生的感应,有这个能力分身、化身,经上不是常说, 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诸位要晓得,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就有这个能力,就有这个受用。极乐世界不能不去,难怪《华严》会上文殊、普贤都要求 愿往生,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二种是“随自意”。随自意,那都不想生了,那有这麽多麻烦?随自意可以不生,可以不现形相,像我们这个世界无色界天人一样。 其实无色界天人没有显色,他还是有色的;他那种色相因为不是显色,我们看不到。譬如人在定中,定中有境界,定中有色相,只有入定的人他清楚,别人见不到; 还有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有色相,跟我们睡在一起的人他也见不到。无色界天人的色相就类似这种的,不是真的没有色,还是有。所以法身大士他可以真正把 色相灭尽,永嘉大师所说∶“觉後空空无大千。”确实能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大涅槃境界。这些佛菩萨们住不住涅槃?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住生死,不住涅 槃。”实在这个话的意思我们要会听,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不住涅槃就是意生身,就是意生身的两个意思:随他意,不住涅槃;随自意,不住生死;而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是同时。我们讲三身就好讲,法身不住生死,应化身不住涅槃;报身是自受用身不住生死,他受用身不住涅槃,这很有趣味。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显示出无量 的慈悲,真实智慧,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超越时空,尽未来际,正是古德所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法身无生,无所不生。法身是我们自己真正之身,禅宗 里面常讲“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法身是本来面目。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法身无生,无所不生。这是讲意生身。我们现前应当怎麽学法?跟这个意生身有 个几分相应。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上同时都具有好多种不同的身分,儒家所讲“五伦十义”,这个跟意生身就很接近。现代的社会比古时候复杂太多,人与人的关系 往来比过去不知道要增长多少倍。我们以清净心,清净心是最重要的,清净心能生,清净慈悲,清净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 分别、不执着。什麽时候做这个功夫?静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没有工作,一切万缘放下的时候,整个身心放松,最好是经行散步,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了,恢复自 己的清净心,用这个清净心来念佛,效果无比的殊胜。这个要平常多下功夫,然後我们在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应酬里面,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功夫就能用得上。什 麽功夫?清净心。清净心对一切人、事、物照见,跟平常决定不相同,你自己会感觉到现在有智慧。从前处事待人接物迷惑颠倒,常随境转;现在好像有一点智慧, 聪明了、清楚了、明白了,这就是受用之处。什麽样的人,什麽样的事,我们应该用什麽方式去对待、去处理,就是接近意生身。随他意,令他生欢喜心;随自意, 清净无染。这就把这一段经文的义趣,应用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
发帖回复
查看:8710|回复:156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