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 不受人家的气。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大家学佛好像越学气 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作。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须要忍,所以忍 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真做到这样大乘的 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罣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换句话说,要怎么去修大乘 的忍辱呢?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 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有禅 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可是他把六度分开讲。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 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 「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 欢喜。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 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 才了不起。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你们年轻同学读过苏曼殊,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憎
他用的就是这个憎。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大 神通,神而通之。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因 为我们不通,阻碍了。是被什么阻碍了?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六通很容易的,并不难。我们年轻读书没有 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以前我们作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如果能有长 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 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钮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嵋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 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作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年轻人是不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