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真是福德深厚。
版上的很多师兄、同修,也都是福德深厚之人,能出生在信仰佛教的家庭。末学自己,出生在无神论的共产党员家庭,家里的亲戚、朋友,说来也有很多,没有一个人信仰佛教的。末学从小也是一个无神论者, “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现在结婚了,老公也反对信佛,甚至恶言恶语咒骂出家人。惭愧!我学佛、做功课,都只好偷偷摸摸的。不知道今生学佛的机缘,今后会怎么样。
都是以前没修福报的过错! 我想,多多宣传佛法,让更多的人听闻佛法,也许能感召来利于自己学佛的果报?除此以外,我唯有诚心祈求佛菩萨帮忙,诸天善神帮忙,多帮我创造条件了!阿弥陀佛!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六趣,是六道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 地狱道。四生,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胎生的动物:如人、马、羊、猫、狗等等,从娘胎肚里边生出来的。卵生的动物:如鸡、鸭、鹅、各种鸟类,它们的生命是从卵浮化出来的。湿生的众生:如像、蚊子、苍蝇、水里边的沙虫等之类的动物,它们是靠湿气产生。化生:是无中生有,不假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们随喜的物件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
随喜功德的修习,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见某人把几万元钱,拿去为那些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盖上一所学校,给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解决特困生学杂费问题。虽然,你没有这笔钱去帮助他们,你一分钱也没有拿出去,但你如果能对他人行为感到由衷地欢喜,赞叹,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人一样大。又如当你走在街上,看见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捡起来,扔到果皮箱里。虽然你没有动手,但你能为他人,生怕别人滑倒,所做的行为表示高兴。那么,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随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萨道为什么说难行呢?因为菩萨道的特点是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别人。
见贤思齐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是听闻了佛陀说四谛法门之后,闻法悟道者。声闻成就四种果位。初果须陀洹,他从人间到天上还来七次,然后才能进入了脱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来人间一次,最后他才能证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来了。四果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证得。这是佛教里讲的四果圣人。四果圣人又分为有学、无学。有学,是说功德没有圆满,还应该继续向上修的意思。无学,是说所有应修的功德已经修学圆满,没有什么再应该修学的了。
独觉,是自己看到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突然领悟到世界无常,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称为独觉。这种人慧根深厚,领悟力强,他在没有听闻佛法的情况下,自己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真实,解脱烦恼。所以,佛陀的出世与不出世,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备独觉的这种慧根,你自己也能觉悟。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以上所说佛陀在做菩萨的时候,立志发愿度众生,行菩萨道,证得成佛那广大圆满的功德,菩萨所修极难极苦的功德和行为,我都由衷地表示欢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也是同前边忏悔业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样,这里不再多讲。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最初说法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法轮?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印度的国家始终处在分裂状态。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整个印度就会得到统一。国王靠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这个轮宝非常的厉害!它有点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味 道。它能摧毁一切,降伏一切,一切人见到这个宝,马上就归顺他。同样的,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恼,所以用轮宝作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法轮。
佛陀最初的说法,叫初转法轮。前文曾经提到,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跟随悉达多太子出家,当时他用各种苦行折磨自己,苦修六年,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后来,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 奄。这时,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后,恢复了精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人,对此事不理解,认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已放弃了修道的决心,要走回头路了。于是他们五人商量了一阵,一同离开了太子,到几百里以外的婆罗奈国的鹿野苑去继续苦修。
后来,悉达多独自走向菩提树下修道,证悟成佛后,单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们。憍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祖走来,相约采取一致态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要坐要走,随他的便吧。他们没有想到,当佛祖真 的走近他们时,这几个人出于权威的压力,都不自觉地都站起迎接,并侍奉他。但他们神色很不自然,佛祖看到这局面,才对他们说出:‘汝等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佛陀提出中道主张,使他们悦服,不再生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这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都没有离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 佛法的整个修行都没有离开四谛。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所谓谛,有真实的、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种真理。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一种生命状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 集二谛。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答了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净的因果,灭,是,断烦恼,证真实;道,是八正道,证得的途径。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寂灭。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得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治?如能治好,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人的病已到晚期,无药可医,你还拼命去治,到头来治一阵还是白治。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医,对方也花了很多钱治病,结果劳命又伤财,是不是?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什么的,他的病才能够治好。不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就成了治标不治本了吗?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作他的病人。当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他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什么呢? 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历程。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实质是苦,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一、依苦受,说有苦苦,二、依乐受,说有坏苦;三、依舍受,说有行苦。总之,任何感受结果都是苦的。广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现在先依苦受谈苦苦,此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的住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记,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生下来的时候刚落地时,是呱呱大哭的,这哭声不知道意味著 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这世界不适应,不习惯,而发出的哭声,不过慢慢会习惯了。人的诞生,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没有哪一个人说;他最喜 欢病,生病不苦是乐。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谁也不愿意死,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南朝江淹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描写美人高士,极尽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会苦: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 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与情人、亲朋好友、妻儿、父女、故乡的别离,总是悲伤痛苦的事情。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是文学艺术最常见,也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写情人之间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啦!这是表现死别之苦。如柳咏《雨霖霖》:‘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的诗句。又如李白怀念故乡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啦!杜甫的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表现离情别绪的,多得是。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埸;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赚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地燃烧,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扰乱;生理上, 地水火风一旦不调,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五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著痛苦,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蕴炽盛大苦。
苦谛的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 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阴苦总结了身心诸苦。由于身心活动都是造业,这又牵连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盛阴苦不仅是聚集各种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连续不断,永无止期的根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11 17:07:52编辑过]
第三种苦叫行苦:行苦是依舍受建立的。行苦本 身并不是苦,只是因为人有了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关系,才有了行苦。什么叫行呢?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是指世间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变化无常,迁流 生灭、不遑安住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无法去面对绝症和死亡。我们希望事业成功,就无法面对挫 折和失败。我们希望爱情永恒,就无法面对爱人的变心和离去。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无常的支配。无常的风在不断地吹,无常 的火在不停地燃烧。无常是无始无终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无常。整个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经历著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变化的过程。在生灭变化不停 的时光中,才见冬去,春又来临,今日花开,明日花谢,美好的事物往往昙花一现。正所谓:‘人生如梦,转眼百年’。无常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人类面对着这许多的痛苦,如何去改变它呢?其实,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改变人生的痛苦。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直到今天高科技的发达,无非是想改变生活状态,使人类活得幸福快乐。可 是当我们仔细想想,现代人存在的痛苦难道比古代人少吗?相反,现代人的生活,虽然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居住的环境也发生了飞跃的变化,但 却没有激发出人的幸福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即是人们的自然需求的产物,物质文明的诱惑力就在于怂恿人自由进取,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 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实现自我的价值,很多人放纵个人的欲望和意志,结果机遇和成功,必定是少数的。当个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实现时,就会感到痛苦和失落。
在当今国内的社会生活中,铁饭碗、大锅饭的打破,许多企业的破产,干部终身制的废除,无疑使很多的人产生痛苦和危机感。一种普遍的孤独、失落、彷徨、焦虑的情绪正在滋生和蔓延。为了满足生命意 志的需求和人生的种种欲望,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获得人生的快乐呢?回答是否定的。叔本华发挥了佛教的意志论和人生苦难的思想,他认为,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它的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 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质,决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惨的,因为人生不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 抛掷,而且还要受到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叔本华认为,当意志决定人生时,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自私自利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因此人生犹如战 场,社会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彼此压迫的埸所。憎恶、仇恨、暴力和罪恶就充斥整个世界。
佛法认为要解决人类的痛苦,不能只从外界的环境中寻找原因,如果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决人的痛苦,这只是扬汤止沸的。真正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要从人的生命内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决 问题。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谛。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解决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办法。这就要进入道谛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应该怎样修?对这个问题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为念几句佛号,或者念念密宗的咒啊、诵一本经、拜几拜佛,就是修行了。虽然这也属于修行的一种方式,但修道远远不仅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要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的语言。修行,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修 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看经书、念佛、拜佛都是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为人处事,服务于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却依然故我,自己的烦 恼、不良习气、为人处事,比起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好不到那里去,甚至更差,这算什么修行啊?人家说你一句,你照样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样起贪 心。该骂的还是照骂,该打的照打,该贪的照贪不误。这算什么修行呀?你说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贪嗔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这就算不了什么 修行。是不是?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贪嗔痴, 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为浓缩到极小的范围,或者说舍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谈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说道谛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的八正道就是八种灭除痛苦,证得的正道。《中阿含经》说八正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称作“八圣道”,“八由行”,“八圣道支”等。其具体的内容说起来,实在太多。总之,普贤十大愿王的内容,也就是道谛的内容,我们倘能依《普贤行愿品》修行,便能断烦恼,证真实,成就无上佛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11 17:33:06编辑过]
殷勤劝请 佛陀说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成等正觉的觉字,本来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说这种智慧是没有邪见、偏废的智慧。法界是没有穷尽的,虚空界也是没有穷尽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都像极微尘那么的多,在每一个极微尘里边,又各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这种极微尘数广大佛刹的每一个佛刹里头,念念中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佛陀在成佛。动一个念头,就有这样多的佛成佛。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围绕著一切诸佛。围绕诸佛干什么呀?就是为了要劝请一切诸佛,来转法轮,说法救度众生。在无佛出世的情况下,我们有机会请法师、善知识说法,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而我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请佛转法轮不是嘴上说请,心里没有表示;也不是心里想,语言上没有一个虔诚的表示。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虔诚自己要感觉到整个身心都投入,这就是身口意三业。种种方便,就是想尽办法,非常热情的去请转妙法轮。请佛陀给我们说法吧!请您不要入涅槃。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时,他观察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发现根基太差,他悟道的道理太高深了。他觉得为这个世界上的人说法,他们恐怕不能理解。他就准备入涅槃了。这个时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 印度人说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后,就来到我们人间。他说:‘佛陀啊!请您慈悲、慈悲吧!请您不要入涅槃吧!我们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个佛出世,要是您入涅槃后,众生怎么办呢’?他在佛的面前殷勤劝请佛陀说法,救度众生。最后佛陀慈悲,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要常常劝请一切诸佛、善知识、高僧大德们为众生说法,劝请他们说法的热情是不断的,是要尽未来际的。因为我们只有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请佛为我们说法,人类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请法的功德非常大。普贤菩萨的第六个大愿:‘请转法轮’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四谛法门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的住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记,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生下来的时候刚落地时,是呱呱大哭的,这哭声不知道意味著
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这世界不适应,不习惯,而发出的哭声,不过慢慢会习惯了。人的诞生,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四谛法门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地燃烧,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扰乱;生理上, 地水火风一旦不调,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五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著痛苦,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蕴炽盛大苦。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住世
世:是世界。住世,是请求佛陀常住在世界上,不要离开娑婆世界。因为只有佛陀留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为众生讲经说法(转法轮),我们才能听闻正法。众生听闻正法后,就必然有许多的众生可以解脱烦恼,出离三界。
我们为什么要请佛住世呢?原因是诸佛的出世,是非常难得的!要有诸佛出世,才有佛法的住世。有人可能会提出:你刚才在上面才说过:法,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出世存在,佛 陀不出世它也存在。那么请佛住世,就可请可不请了,这样行不行啊?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出世的话,我们凡夫之人就没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法,虽然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真理,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那它的存在与不存在,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因此,只有佛陀的出世,才能指示我们如何认识真理,如何了生脱死和断除人生痛苦。使我们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我们为什么要请佛住世呢?原因就在这里。
佛陀的住世关系到众生在流转生死中,能否出离三界。佛陀就像世界的光明,像黑暗中的明灯,像大海的航标灯,像天上的太阳。如果世界没有太阳出现,那么,整个世界将是一片黑暗,众生也就无法生存。佛陀的出世与太阳的出现,道理完全是相同的。因为万物的生长是靠太阳。那么,众生要脱离苦海,跳出三界,了脱生死,就要靠佛和法。
请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不仅为自己,也为一切众生。佛陀的一生要度化多少众生呢?佛陀的一生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佛陀的心里,并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他绝对没有这个想法。《金刚经》里面遍说:‘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此,佛陀虽然度了很多、很多的众生,他完全是出于慈悲心的一种感应。这是佛陀的愿力和胸襟,我们对任何事件都不要著相。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了许多的好事,用实际的行为帮助了无数的众生,但心里边却没有一个念头觉得是在帮助别人,不会认为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对众生有何功劳。
佛陀在世时,由于众生的懈怠,有些人就有一种依赖的心理。有的人觉得,反正佛陀存在,纵使不好好修行,到时听佛陀的开示、点化,有可能一下就开悟了,那么佛陀感到他该度的众生已经度了,如果对 依赖心强的这些众生,不示现的话,那么这些众生就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就不会精进地去修行。
涅槃就是寂静。指断绝烦恼相累,寂然常住,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涅槃,是圆满的寂灭,它是学佛修行的最终理想境界,是宇宙万物的实相,是绝对的真理。众生修行的目的所在,便是达到这个境界,但这种境界不是用语言和思维所能够表达和把握的。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刹数的佛,到了该要入涅槃,现涅槃相的时候,我就要向这么多的佛,劝请常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请他们不要入涅槃,我们不仅要请求诸佛住世,而且要劝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常住世界,不要入涅槃。
避免误入歧途
下面讲善知识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重要性。有很多人,他自以为很聪明,认为学佛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自己找几本书看看,学一学,也能学好的,善知识可有可无。也许有少数的人,他们的根基比较好,有可能学好。但更多的人,假如离开了善知识对他的帮助,难免会误入岐途。
现在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是也很多吗?佛法也有冒牌货。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希望你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在修学佛法时,请你们大家要认清真假佛、法、僧!认清这些‘伪劣产品’,不要上当受骗!因为出家人也有冒牌货,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女的,她们头上戴个帽子,头发也不剃,穿一件比丘尼格式的衣服,拿著纸笔,走街窜户,到城市、乡村、挨家挨户去‘化缘’,声称自己是九华山、五台山下来化缘的,说是要盖寺庙什么的。许多人信以为真,乖乖地接过她手中的笔,在她的所谓的‘随喜功德’本子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有的出五元、十元、甚至更多。殊不知,她一声:‘阿弥陀佛’,诈骗了你的钱,你上当受骗,自己还不知道。不知你们在坐的人,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事啊?(众回答)有!看来这种冒牌的现象很普遍,各处都有。
在汉传地区,许多人因为对密宗的无知, 对西藏来的活佛有一种盲目式的崇拜。有的人嘛,就利用人们这种迷信和盲目的崇拜心理,冒充自己是活佛、是喇嘛。然后手上拿著一个铃,在你的头上晃来晃去,手在摇著铃,口中念念有词。‘咿哩哇啦’的说一些人们听不懂的话,说这是为你灌顶,传给你一个什么咒语之类的东西,有很多人就上当了。有些人被骗了不知道,还说很有加持力。可笑!可笑!
这几年从台湾传来青海的‘观音法门’, 也是冒充佛法的。青海,是越南的一个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个佛教徒。后来,她到印度学了锡克教之类的法门,得到锡克教的真言,然后她就到处给人印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很相信她,包括有许多佛弟子也在跟著学。因为她宣称自己有一套即刻开悟的方法,能够让你马上开悟。有很多人一听即刻开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拜倒在她的脚下。
青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强大的魔力。其实,这种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一些妖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这种魔力能破坏干扰人体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脑失控,不由自主的跟著她跑。青海的魔力主要表现在,给你印心的一瞬间,她的眼神对著你的眼神,你就掉进她的魔网里去了。进入她的魔网中的人,要是你没有一定的功夫,想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学佛的人喜欢追求特异功能,这种人是最容易著魔的。
我在日本的一段时间,电视天天在播放; 奥姆真理教干了多少坏事,如像杀人、绑架、放毒气……,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还有像美国一个叫卢胜彦的人,他也称自己是什么活佛。再如我们国内,有许多气 功门派,这个称自己是佛,那个称自己是菩萨。学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会误入岐途,走入深渊。所以,学习佛法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在学佛的知见上,没有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你就邪正不分,邪见人给你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把你引向邪道上去,自己还搞不清楚的话,那就惨了!
避免误入歧途
这几年从台湾传来青海的‘观音法门’, 也是冒充佛法的。青海,是越南的一个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个佛教徒。后来,她到印度学了锡克教之类的法门,得到锡克教的真言,然后她就到处给人印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很相信她,包括有许多佛弟子也在跟著学。因为她宣称自己有一套即刻开悟的方法,能够让你马上开悟。有很多人一听即刻开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拜倒在她的脚下。
青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强大的魔力。其实,这种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一些妖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这种魔力能破坏干扰人体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脑失控,不由自主的跟著她跑。青海的魔力主要表现在,给你印心的一瞬间,她的眼神对著你的眼神,你就掉进她的魔网里去了。进入她的魔网中的人,要是你没有一定的功夫,想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学佛的人喜欢追求特异功能,这种人是最容易著魔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11 19:16:51编辑过]
善知识的重要
佛经里边讲,有一次,阿难问佛陀:‘善知识在我们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回答:‘错了!不是一半。善知识在修学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用’。善财童子为了修学佛法,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这里是在赵州祖师的道埸,赵州八十犹行脚。这就体现出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能够请善知识住世,弘扬佛陀的正法,把世间上的众生,带上光明、正确的修学佛法道路;如果我们能够成就这方面的因缘,那我们的功德简直无量无边,像虚空那样大,比你出几块钱的功德要大几万亿倍!
我们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是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听闻正法,树立正知正见。然后我们才能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佛陀的话去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我们按照佛陀指示的 方法去学习、去修行,才能断烦恼,证真实,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你遇到的是不善知识?你去亲近他,那你就要误入岐途,走向毁灭的深渊!
‘我悉劝请莫入涅槃’,就是劝请诸佛, 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我们要一齐劝请他们,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入涅槃,请他们常住在世界上。为一切众生转法轮,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离苦得乐。‘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经文的意思跟前面还是一样的,所以,不再重覆解释了。请佛住世,第七个大愿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生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 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