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26084|回复:683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家一起读楞严经

头像
0操作21 #
头像
21 #
0
11-07-06 16: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ahah在7/6/2011 5:14:00 AM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随喜赞叹大家发心精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家一起进步!
头像
0操作22 #
头像
22 #
0
11-07-06 16: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这些文字都是从网上copy paste的,请beidou不要担心我的工作量。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bbs的程序错误),我不能在论坛回复消息,请原谅。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3 #
头像
23 #
0
11-07-06 21: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那就好,不过还是辛苦师兄了。我其实就是想大家能尽快亲近善知识。
头像
0操作24 #
头像
24 #
0
11-07-07 19:2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三)
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楞严经的开始,就是讲身心性命的问题。它从现实人生基本的身心说起,等于是一部从心理生理的实际体验,进而达致哲学最高原理的纲要。它虽然建立了一个真心自性的假设本体,用来别于一般现实应用的妄心,但却非世间一般哲学所说的纯粹唯心论。因为佛家所说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与本体论,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可以拿得出证据,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举凡一切宗教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或生理学的矛盾隔阂,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人生离不开现实世间,现实世间形形色色的物质形器,究竟从何而来了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寻的问题。彻底相信唯心论者,事实上并不能摆脱物质世间的束缚。相信唯物论者,事实上随时随地应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哲学把理念世界与物理世界勉强分作两个,科学却认为主观的世界以外,另有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些理论总是互相矛盾,不能统一。可是早在二千多年前,楞严经便很有条理、有系统地讲明心物一元的统一原理,而且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乃是基于我们的实际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实验证明。楞严经说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于本体功能动力所产生。因为能与量的互变,构成形器世间的客观存在,但是真如本体也仍然是个假名。它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从物理的范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大体都与它相吻合。若干年后,如果科学与哲学能够再加进步,对于楞严经上的理论,将会获得更多的了解。楞严经上讲到宇宙的现象,指出时间有三位,空间有十位。普通应用,空间只取四位。三四四三,乘除变化。纵横交织,说明上下古今,成为宇宙万有现象变化程序的中心。五十五位和六十六位的圣位建立的程序,虽然只代表身心修养的过程,事实上,三位时间和四位空间的数理演变,也说明了宇宙万有,只是一个完整的数量世界;一点动随万变,相对基于绝对而来,矛盾基于统一而生,重重叠叠,所以有物理世界和人事世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存在。数理是自然科学的锁钥,从数理之中,发现很多基本原则,如果要了解宇宙,从数理中,可以得到惊人的指示。目前许多自然科学不能解释证实的问题,如果肯用科学家的态度,就楞严经中提出的要点,加以深思研究,必定会有所得。若是只把它看作是宗教的教义,或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加以轻视,便是所有学术文化界的一个很大的不幸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7 19:22:03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5 #
头像
25 #
0
11-07-07 19: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师兄不在,末学越俎代庖,贴了楞严大义今释的叙言之三。只是末学才疏学浅,无法像师兄那样给各位详解。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6 #
头像
26 #
0
11-07-08 08: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7/2011 7:34:00 PM的发言:

师兄不在,末学越俎代庖,贴了楞严大义今释的叙言之三。只是末学才疏学浅,无法像师兄那样给各位详解。

好啊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帖子,大家的帖子,大家的论坛,谢谢!
末学也不敢详解楞严经,因为自己修证很有限,就连这本书的名字也叫楞严大义今释,因为楞严经及其精深了义而且包罗万象,若要详解,书的规模要大好几倍才行。
但是真正了解了,其实就是让你放下,不要执着妄想,所以楞严经也很简单的,不要怕。
比如经上所讲的二十五种阴魔境界,是修行人往往要遇到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阴魔境界,只要修行人不执着此境,不妄想攀援,就没事情了。
如何不执著,要修行,要有定力,八风吹不动才行。
我们很多女人甚至还有些男人,突然听到一声雷都吓的一哆嗦,这就是定力不足。
定力不足,那么人死后,中阴身状态的时候,四大已经分离,身体轻飘飘,一遇到众生行淫,心念一动,就投胎了,可能做昆虫,可能做人,可能做猪马。
要自己做得了主才好。
如果活着的时候,都做不了主,死了更难,更危险,因为中阴身状态的时候,六根比活着的时候敏锐得太多了,身体又很轻,更容易受到外境的刺激,更难以做主了。
其实大家执着最大的,往往是自己,其实人所认为的自己就是自己的身体,比如“我要穿好衣服,要名牌”,“我要住大房子”,“我要当吃好吃的”, “我要抱他,亲吻他”。
这都是身体的需要啊,其实我们这一辈子往往都是在为这个肉身忙碌。
所以可以从身体入手修行。
修佛就是这么善巧方便,就是这么勇猛: 身体不是障碍吗?那我们就从身体修起!
所以佛和后来的诸位高僧大德,很多都推荐修行白骨观不净观,到时候身体都不执著,其他事情更加不会为之所动。
头像
0操作27 #
头像
27 #
0
11-07-08 08:2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其实这本书已经是讲解楞严经了,末学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想像做课堂笔记一样,把所学的简单扼要的记下来,以飨诸位师兄。

上面这一段是讲楞严经的框架:从“心在哪里”,一步步分析,让大家认识到心物一元,"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佛法把唯心和唯物统一了,涵盖科学和哲学。
佛法不是宗教,告诉你“就是这样”。佛法是圆融透彻了义的,给你讲“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的本师释迦摩尼佛好慈悲啊,来这个五浊恶世来度化众生,众生听不懂,就用种种善巧方便,一遍遍的,不同角度的给大家讲。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对了,多持此名号,有助于我们理解一切经典。
头像
0操作28 #
头像
28 #
0
11-07-08 08: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四)

再从佛教的立场来讨论《楞严》,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预言流传着。预言《楞严经》在所有佛经中是最后流传到中国的。而当佛法衰微时,它又是最先失传的。这是预 言,或是神话,姑且不去管它。但在西风东渐以后,学术界的一股疑古风气,恰与外国人处心积虑来破坏中国文化的意向相呼应。《楞严》与其他几部著名的佛经, 如《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便最先受到怀疑。民国初年,有人指出《楞严》是一部伪经。不过还只是说它是伪托佛说,对于真理内容,却没有轻议。可是近 年有些新时代的佛学研究者,竟干脆认为《楞严》是一种真常唯心论的学说,和印度的一种外道的学理相同。讲学论道,一定会有争端,固然人能修养到圆融无碍, 无学无诤,是一种很大的解脱,但是为了本经的伟大价值,使人有不能已于言者。

说《楞严经》是伪经的,近代由梁启超提出。他认为,第一,本经译文体裁的美妙,和说理的透辟,都不同于其他佛经,可能是后世禅师们所伪造。而且执笔的房 融,是武则天当政时遭贬的宰相。武氏好佛,曾有伪造《大云经》的事例。房融可能为了阿附其好,所以才奉上翻译的《楞严经》,为的是重邀宠信。此经呈上武氏 以后,一直被收藏于内廷,当时民间并未流通,所以说其为伪造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楞严经》中谈到人天境界,其中述及十种仙,梁氏认为根本就是有意驳斥道 教的神仙,因为该经所说的仙道内容,与道教的神仙,非常相像。

梁氏是当时的权威学者,素为世人所崇敬。他一举此说,随声附和者,大有人在。固然反对此说者也很多,不过都是一鳞半爪的片段意见。一九五三年《学术》季刊 第五卷第一期,载有罗香林先生著的《唐相房融在粤笔受首楞严经翻译考》一文。列举考证资料很多,态度与论证,也都很平实,足可为这一种学案的辨证资料。我 认为梁氏的说法,事实上过于臆测与武断。因为梁氏对佛法的研究,为时较晚,并无深刻的工夫和造诣。试读《谭嗣同全集》里所载的任公对谭公诗词关于佛学的注 释便知。本经译者房融,是唐初开国宰相房玄龄族系,房氏族对于佛法,素有研究,玄奘法师回国后的译经事业,唐太宗都交与房玄龄去办理。房融对于佛法的造诣 和文学的修养,家学渊源,其所译经文自较他经为优美,乃是很自然的事;倘因此就指斥他为阿谀武氏而伪造《楞严》,未免经率入人于罪,那是万万不可的。与其 说《楞严》辞句太美,有伪造的嫌疑,毋宁说译者太过重于文学修辞,不免有些地方过于古奥。

依照梁氏第一点来说:我们都知道藏文的佛经,在初唐时代,也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成,并非取材于内地的中文佛经。藏文佛经里,却有《楞严经》的译本。西藏密 宗所传的“大白伞盖咒”,也就是“楞严咒”的一部分。这对于梁氏的第一点怀疑,可以说是很有力的解答。至于说《楞严经》中所说的十种仙,相同于道教的神 仙,那是因为梁氏没有研究过印度婆罗门和瑜伽术的修炼方法,中国的神仙方士之术,一部分与这两种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是否是殊途同归,这又是学术上的大 问题,不必在此讨论。但是仙人的名称及事实,和罗汉这个名词一样,并不是释迦佛所创立。在佛教之先,印度婆罗门的沙门和瑜伽士们,已经早有阿罗汉或仙人的 名称存在。译者就我们传统文化,即以仙人名之,犹如唐人译称佛为大觉金仙一样。绝不可以将一切具有神仙之名实者,都搜为我们文化的特产。这对于梁氏所提出 的第二点,也是很有力的驳斥。

而且就治学方法来说,疑古自必须考据,但是偏重或迷信于考据,则有时会发生很大的错误和过失。考据是一种死的方法,它依赖于或然性的陈年往迹,而又根据变 动无常的人心思想去推断。人们自己日常的言行和亲历的事物,因时间空间世事的变迁,还会随时随地走了样,何况要远追昔人的陈迹,以现代观念去判断环境不同 的古人呢?人们可以从考据方法中求得某一种智识,但是智慧并不必从考据中得来,它是要靠理论和实验去证得的。如果拼命去钻考据的牛角尖,很可能流于矫枉过 正之弊。

说《楞严经》是真常唯心论的外道理论,这是晚近二三十年中新佛学研究派的论调。持此论者只是在研究佛学,而并非实验修持佛法。他们把佛学当作学术思想来研 究,却忽略了有如科学实验的修证精神。而且这些理论,大多是根据日本式的佛学思想路线而来,在日本,真正佛法的精神早已变质。学佛的人为了避重就轻,曲学 取巧,竟自舍本逐末,实在是不智之甚。其中有些甚至说禅宗也是根据真常唯心论,同样属于神我外道的见解。实际上,禅宗重在证悟自性,并不是证得神我。这些 不值一辩,明眼人自知审择。《楞严》的确说出一个常住真心,但是它也明白解说了那是为的有别于妄心而勉强假设的,随着假设,立刻又提醒点破,只要仔细研 究,就可以明白它的真义。举一个扼要的例来说,如本经佛说的偈语:“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岂不是很明显地证明《楞严》并不是真常唯心论吗?总之,痴 慢与疑,也正是佛说为大智慧解脱积重难返的障碍;如果纯粹站在哲学研究立场,自有他的辩证、怀疑、批判的看法。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场,就有些不同了。学佛的 人若不首先虚心辨别,又不肯力行证验,只是人云亦云,实在是很危险的偏差。佛说在我法中出家,却来毁我正法,那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头像
0操作29 #
头像
29 #
0
11-07-08 08: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上面一段是驳斥有些人所说的”楞严经是伪造的”的这种说法。
这些说楞严经是伪造的人,对佛法的了解往往停留在书面上,他们的论据大致如下:
1.楞严经文字简练优美,不像是印度的当时的文风。
2. 楞严经里面讲到仙人,所以是中国道教的东西,所以是中国人写的楞严经。

上面这段文字对这些观点进行了驳斥:
1. 楞严经是中国人翻译的,盛唐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有多发达,大家也很清楚,翻译的时候文字优雅干练有何不可?
末学想起了匹德菲的一句很优美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翻译的多好啊,工整押韵,还不失其中的激情澎湃。
若是按照学究的观点,是不是也要说这个诗句是中国人伪造的?
2. 这里所说的仙人就是指以身体为中心进行修行的外道,这些外道在中国和印度都有,过去有,现在还有。

不过,我们要依法分辨经书的真伪,因为确实有伪造的经书,还不少。
有的是一些附佛外道为了迷惑吸引世人假用佛经提到的人物和名词来伪造经典,这个很好分别,这些伪造的经往往直接和佛所说的法是矛盾的。
还有的是一些人为了劝人行善,所以就伪造了一些经书。
有人会发现,念这些伪经也有用,为啥呢,因为经书里面提到佛菩萨的名号,人读的时候,发起恭敬心,自然也有感应。
但是这些经很多观点都是和佛所说法是冲突的,曲解的,不透彻的,大家要小心。
头像
0操作30 #
头像
30 #
0
11-07-08 09: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之前听闻“楞严是伪经”,虽然不明个中缘由,却也一直不敢有所涉猎。 正如先生所说“学佛的人若不首先虚心辨别,又不肯力行证验,只是人云亦云,实在是很危险的偏差。”这就是末学的错误。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1 #
头像
31 #
0
11-07-08 09: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五)

生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动乱,真是瞬息万变,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夹缝里生活着。无论是科学、哲 学和宗教,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脱。这本书译成于拂逆困穷的艰苦岁月中,如果读者由此而悟得真实智慧解脱的真理,使这个颠倒梦幻似的人生 世界,能升华到恬静安乐的真善美之领域,就是我所馨香祷祝的了。

关于本书译述的几点要旨,也可以说是凡例,并此附志于后:

凡  例

(1)本书只取《楞严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参考,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希望由本书而通晓原经的大意,减少文字与专门术语的困难,使一般人都能理解。

(2)特有名辞的解释,力求简要明白;如要详解,可自查佛学辞典。

(3)原文有难舍之处,就依旧引用,加‘’号以分别之。遇到有待疏解之处,自己加以疏通的意见,就用()号,表明只是个人一得的见解,提供参考而已。

(4)本书依照现代方式,在眉批处加注章节,既为了便利于一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等于给《楞严经》列出一个纲要。只要一查目录,就可以明了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并且对全部《楞严》大意,也可以有一个概念了。

(5)关于《楞严经》原文的精义,与修持原理方法有连带关系者,另集为《楞严法要串珠》一篇,由杨管北居士发心恭录制版附后,有如从酥酪中提炼出醍醐,尝其一滴,便得精华。

(6)本书译述大意,只向自己负责,不敢说就是佛的原意。读者如有怀疑处,还请仔细研究原经。

(7)为了小心求得正确的定本,本书暂时保留版权,以便于汇集海内贤智大德的指正。待经过慎审考订,决定再无疑义时,版权就不再保留,俾广流通。

头像
0操作32 #
头像
32 #
0
11-07-08 10: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经题之标示
"佛经与世间普通书籍,标题立义,都求能以一个名词而概内容,其理并无二致。佛所说群经,顾名思义,观览经题,可窥涯量。楞严一辞,纯系译音,具有颠扑不 破,坚固不坏,自性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之意。由此则见楞严全经之所指者,无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门。但直指见性,可与利智者言,未足为钝根者道。是以 等次以求,有修行证验之方法与次序,以及种种方便,精详分析,可谓具全部佛法之纲要矣。,故于其上标名为大佛顶、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也。
头像
0操作33 #
头像
33 #
0
11-07-08 10:4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上面讲经的名字是音译,梵文的本意也即道出佛法的精髓: 颠扑不 破,坚固不坏,自性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之意,所以楞严经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门。
对于上上根器的人,直接明心见性,对于根器钝一些的,可以逐步次第磨练,所以这里面无论是有顿有渐,接引一切根器众生。
其实钝根器的多修行,就磨成了锐利根器了吗?

经的全名:
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
头像
0操作34 #
头像
34 #
0
11-07-08 16: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


(7)为了小心求得正确的定本,本书暂时保留版权,以便于汇集海内贤智大德的指正。待经过慎审考订,决定再无疑义时,版权就不再保留,俾广流通。


 


以前看过净空法师讲过他从来不看要花钱买的讲法的书,既是要弘扬佛法,怎能收钱。所以从网上搜到这本楞严大义今释的时候很奇怪,怎么要收钱?原来是有这一层的考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8 16:05:55编辑过]

头像
0操作35 #
头像
35 #
0
11-07-11 16: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8/2011 4:05:00 PM的发言:

 

......

(7)为了小心求得正确的定本,本书暂时保留版权,以便于汇集海内贤智大德的指正。待经过慎审考订,决定再无疑义时,版权就不再保留,俾广流通。

 

以前看过净空法师讲过他从来不看要花钱买的讲法的书,既是要弘扬佛法,怎能收钱。所以从网上搜到这本楞严大义今释的时候很奇怪,怎么要收钱?原来是有这一层的考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8 16:05:55编辑过]

还有一层,就是要帮助大家升起恭谨心。
众生往往都觉得得之容易也可以随意失去。
如果你没花钱买一本楞严经,恐怕不会当回事。
如果你花一天的工资买了楞严经,肯定不会乱放。
有些富有的居士助印经书仍然会要收一些钱,比如一元人民币一本,就是这个意思。
佛法智慧是活泼圆融的,可以用一切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1 16:49:34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6 #
头像
36 #
0
11-07-11 16:5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本经之缘起

佛说诸经,大体皆有缘起。举众所周知者而言,如金刚经,但从人本位之穿衣吃饭,乎平实实之人生日常生活说起。如维摩经,首标佛国心地境界,而以维摩之卧疾 说起。人生日常生活,不离穿衣吃饭,而穿衣吃饭中正具有人生无上之大智慧,故不得歹说。人生必有者病之苦,于老病卧疾之中,更有人生无上之大问题,故又不 得不说。楞严经中,首先从吃饭说起,因为吃饭,才发生阿难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见倾心,几乎双双落在情波欲海之电的的由此而来,明明自白,轻轻指 出食色性也之人生一大苦恼。吾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说出此中奥妙,如此如技,"乃有此一本经留传之大因缘。其中节节剖解,条理井然,由人生而宇宙,精神与物 质,莫不层层分析无遗。自出生至老死,指出如何才为人生一大解脱境界。与其人生解脱之不易,而后始有修持实验方法之说明。故自阿难与摩登伽女之情天欲海 始,最后结以修证解脱方法之不易原则。则日:“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实则,阿难与摩登伽女,只是一个引子。茫 茫人海,芸芸众生中,人不论黄白棕黑,物不论动植飞走,尽在情天欲海中头出头没,何一而非阿难与摩登伽女。“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安得慈 云法雨,洒下一滴滴清凉剂,解此尘劳烦恼!故吾佛不忍低眉独醒,不得不如此云云。此所谓如来密因也。系以诗日:

紫陌芳尘日转斜,琵琶门巷偶停车,
枝头罗绮春无限,落尽天人一夜华。
好梦初回月上纱,碧天净挂玉钓斜,
一声萧寺空林磬,敲醒床头亿万家。
碧纱窗外月如银,宴坐焚香寄此身,
不便闲情生绪障,莫教觉海化红尘。

头像
0操作37 #
头像
37 #
0
11-07-12 09: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假名字师兄功德无量啊!这个一定要随喜!

我也报名加入大部队吧,我刚好今年春天从国内买了南先生好几本书,其中就有《楞严大义今释》。

目前正在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头像
0操作38 #
头像
38 #
0
11-07-12 10: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11/2011 4:49:00 PM的发言:

还有一层,就是要帮助大家升起恭谨心。
众生往往都觉得得之容易也可以随意失去。
如果你没花钱买一本楞严经,恐怕不会当回事。
如果你花一天的工资买了楞严经,肯定不会乱放。
有些富有的居士助印经书仍然会要收一些钱,比如一元人民币一本,就是这个意思。
佛法智慧是活泼圆融的,可以用一切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1 16:49:34编辑过]

头像
0操作39 #
头像
39 #
0
11-07-12 15: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头像
0操作40 #
头像
40 #
0
11-07-12 15:1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下一章就要讲楞严经的正文了,末学有个问题想问师兄,楞严经有没有象金刚经那样,念经之前要先念炉香赞、净身业、口业、意业等箴言以及奉请金刚和菩萨来护法?
发帖回复
查看:26084|回复:683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