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810|回复:65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超度的重要书籍:中有成就秘笈(中有闻教得度释义)

头像
0操作21 #
头像
21 #
0
24-07-23 02: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教的根本是大乘教义,不是小乘教。小乘教是为自己,大乘教是为大家。‘愿众生先我成佛’,是大心菩萨。你们大家都先成佛,我最后成佛。就要这样发心。现在的人不是这样想,别说成佛了,就是一点小利益,都争先恐后往前抢,哎哟!我第一个,我第一个,排队我站第一个,他要捷足先登,这就是凡夫心。所以学佛心量要大,越大越先成佛。要发大心,才合乎佛教为法为人的精神。

头像
0操作22 #
头像
22 #
0
24-07-23 02: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前面这些道理,都是佛教徒容易知道的,但是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呢?学佛从何处下手呢?使很多学佛人都感到茫然。有一些老太公、老太太只知道念佛烧香,对这个问题并不知道。还有一些人用功打坐得到点境界和消息,去向某些大师请教,大师说:‘抱歉,我不知道,不敢瞎说’。他不敢讲,因为他自己未修法,没有功夫,怎么知道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呢?实际上佛教把这些道理讲的很清楚。一个是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通过学禅、学密,把我们执著的习气,贪、嗔、痴都消了,就出去了。一个是横超三界,就是学净土宗—念佛。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很多人学禅、学净、学密等,这些人知道从何处入手,但对于成佛有什么把握?他们没有深入理解佛教的深懊道理,当然就不知道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3 #
头像
23 #
0
24-07-23 02: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至于有没有把握,其实是有办法测验的,就是两头取证:一个是顺境得意头,一切都顺当符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另一个是逆境烦恼头,任何事情都不遂心,处处倒霉、失败。顺境时,心能不动,不喜而忘形,还是佛念当前;逆境烦恼时,也不忧忿难当,仍是佛念当前。这两样能做到,念佛人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就有十足把握。假如处顺境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佛号一点也提不起,只知道开心、快活;处逆境烦恼时,又是痛苦不堪,提不起佛号,那么生西就没有把握了。可能有人会问:‘恐怕不对吧!我们死后中阴身出来,佛要接引我们的,不是就有把握了吗?’唉!要知道佛是不说谎话、假话、不打妄语的。佛是一定要来接引我们的。但是由于我们颠倒烦恼执著的缘故,就像喝醉了老酒,昏昏迷迷的,佛来接引我们,我们却看不见,那我们怎么去呢?所以莲池大师说:‘念佛者多,生西者少’。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的大德,他是不会说谎话吓人的。为什么‘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呢?就是念佛心不痛切故。嘴上念佛,脑筋、思想却在不断地乱转,想这想那,我们看见很多老太太、老太公一面念佛,一面还在说张家长,李家短,这样念佛能起什么作用?没有一心念佛,思想还很乱。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彼佛现前。我们若能一心不乱,就看见佛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心乱糟糟的,佛即使来了也看不见哪!永明寿禅师说得很清楚:‘念佛人的心,好比一盆水,佛就等于天上的月亮。水清净了,月亮就现在里面了。我们心乱,即如这盆水浑浊,月亮就现不出来。我们也看不见佛。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的,只不过在我们心中现出形像叫如来。净土宗的行人,净业成熟,快要往生时,佛就在他心中现起形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佛就在西方现形应我们,故名感应道交。说到佛现像接引众生也有等级,因为功夫不同,所见相就不同。所以往生西方分九品。下品人只能见到化身佛,中品人看见报身佛,上品人才能见到法身佛,也就是常寂光佛。

头像
0操作24 #
头像
24 #
0
24-07-24 02: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修法、了生死,有三种实证功夫。第一种我们真能做到念起不随,念头一起就化去,毫不停滞,就像水上画图一样,在水上一划,水就合拢了。没有一点影子,没有一点痕迹。如鸟过长空,无有行迹,就能于生死岸头得自在,要到那里就能到那里,不为业力所支配,就是受生自在。第二种,我们能够于前面讲过的两种境界,好的一头,坏的一头,都是平平常常,一点也不波动。我们的心没有好的喜欢,不好的就烦恼,那么分段生死就了了。所以说,参禅刚开悟的人分段生死并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习气重,还未消除,心还不能不逐境生情,教下说为思惑未除,分段生死未了,所以净土宗的人批评禅宗,说禅宗人虽然开悟了,但分段生死未了,不如净土稳妥,即是这思惑未断之故。教下将粗分无明为见惑与思惑。思惑就是思想对境而生心;见惑就是知见。认识了什么是正路,什么是邪路;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再不走错路,再不颠倒执著,就是见惑断了。见惑容易断,思惑难断哪!人的习气总是见到好的爱,见到坏的就厌恶、烦恼,心不平衡,总在妄动,住执难舍,所以生死不能了,还是要在六道中轮回,出不了生死。做到第一种,念起不随,就能做到受生自在。‘受生’,就是投胎能作主了,要到那里就到那里,要到西方就到西方,要到东方就到东方,不受业力的牵缠,自己能作主了。做到第二种,心不随境牵,即能变化自在,了脱生死了。第三种是微细流注断灭,一切化空,唯有圆觉大智现前,就能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了。这就是一切用功人修法证道的真实验证。我们修心中心法和参禅一样,都是从第八识下手,在心地上用功。这和其它密法不同,所以称为禅密,只和禅宗同一鼻孔出气,但在入手修法时略有不同。心密是用六个手印一个咒打开本来,然后再用禅宗的保任方法,勤除习气,时时观心,处处觉照,而与禅合辙。一俟观照圆熟,证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归家稳坐,就不用觉,不要观了。这方是做一切功夫的真正最后把握。这样的功夫,讲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还是要费点力气的。不费点力气你也做不到。说到做不到,只懂理,事上做不到,没有用处。所以在修法的途程上,分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四个不同的过程。事事无碍法界,就是任何事情都无妨碍,不管那里都能去得,还要更进一步,连事事无碍的意境也不立!这样才是真正的禅和子,真正的明心见性者。这就是解决生死问题的根本,成佛的关键!

头像
0操作25 #
头像
25 #
0
24-07-24 02: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二)



前面我们讲了,成佛了生死不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竖出三界,一种是横超三界。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就是指有淫欲心的世界。主要包括:天人、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欲界众生有生命,有肉体就是因为有淫欲心。中阴身(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灵魂)看见男女同房,淫欲心起充当了第三者(谈恋爱也有第三者,不过这儿是指中阴身)。因为中阴身是以风大为主,同房的男女看不见,在男子射精时就把中阴身冲进女子的子宫里,于是他就投胎了。所以要了生死,必须要断除淫欲心。现在大家都讲开放,也讲‘性开放’,乱得很。我看淫欲心还是不能开放,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搞性开放,弄乱了不好。还是中国的性保守要好一些。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欲界仅天界就有六层,亦称六欲天。淫欲心相应也有六种,即:受欲、交、抱、握、笑、视。第一层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在佛经说来是在须弥山腰。须弥山是个大山,这是形像说法,只是打个比方。太阳和月亮都在须弥山腰转。四天王天分东南西北四天王。这里的天人还是有淫欲心,即‘受欲’。受欲就是接受淫欲心,和我们人差不多,淫欲心还很浓,只是稍微淡一些。第二层是忉利天。忉利天就是玉皇大帝住的地方。‘忉利’两个字翻成中文就是三十三,所以也叫三十三天。这层天不是说有三十三层,而是分东南西北中五方。东南西北每一方横向有八天,四乘八得三十二,加中央一方就是三十三。玉皇大帝就住在中央一方统治东南西北四方,也管理我们人间。这层天的淫欲心比四天王天又减少了,但男女还是要相交的,即‘交’。太阳在四天王天(即须弥山腰)下照人间,上照忉利天。在这些地方太阳升起来是白天,落下去是黑夜,一升一落就是一天,时间较短。第三层是夜摩天,在夜摩天不论日夜都是亮的,它是以莲花开了做为白天,莲花合起来做为黑夜,所以这里的一天就很长。夜摩天的淫欲心比前两层天又减少了,少到什么程度呢?只是拥抱一下就行了,即‘抱’。就像西方人要好,见面拥抱一下。第四层是兜率天,淫欲心又淡了一些。男女两人只需拉拉手就行了,即‘握’。就像我们见面握手一样,抱也不用抱了。第五层是化乐天,淫欲心就更淡了,只是相对一笑就行了,即‘笑’。男女两人相对一笑,踫都不用踫,手也不用拉了。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是天顶,这地方男女两人笑也不用笑了,只是相对一看就好了,即‘视’。所以受欲、交、抱、握、笑、视都是淫欲心。这些淫欲心都断了就生色界天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6 #
头像
26 #
0
24-07-26 01:3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色界比欲界要好,有很妙的色相,只是形像稀薄,我们肉眼看不见。色界有四禅天:即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在达摩祖师未来之前,中国禅宗讲的都是‘四禅八定’。在初禅天就能升腾放光;到二禅天就是喜悦无穷,即人们所说的法喜充满;三禅天则快乐无比,这个快乐是世间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功夫做得好就可以尝到这个味道,快乐得很;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就是禅定功夫深了,乐也没有了。西方极乐世界中的‘极乐’就是指都化空了,乐也不可得。假如你还有乐在,还是有心,还是有妄想妄念,还是没有成道。到了四禅天就连色也不住了。有的人说,我淫欲心没有了,但踫到好看的人还是想看一看。这就是色心还在。所以淫欲心是粗妄,色比较微细。我们除习气要先断淫欲,后断色相。假如没有什么美,没有什么丑,都平等了,那么我们就出色界到无色界了。

头像
0操作27 #
头像
27 #
0
24-07-26 01:3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无色界并不是什么形像都没有,只是越高越微妙。越高越微薄。无色界即四空天,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如果我们认为有空可得,住在空上还是出不了空界。所以要无所住,空也不可得,那么就出了空界,即出无色界了。

头像
0操作28 #
头像
28 #
0
24-07-26 01:3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假如欲断了,色断了,空也不住了,这样就竖出三界了。由于竖出三界很难,因此有一个方便法门净土宗可以横超三界。不用这么一层层地竖出。比如破竹子,竹节很多,竖著一节一节地破开很难。横著只要破一层就行了。修净土就是要破开这一层,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不论竖出三界还是横超三界,都要做功夫。即使是一层也要破开才行,不然还是出不了三界的牢狱。现在的净宗行人不好好用功,以为敲敲唱唱就行了。连这一层也破不开怎么能生西方,出三界呢?所以修净土的人还是要做到‘一心不乱’,要得‘念佛三昧’才行。佛在《阿弥陀经》中讲得很清楚:‘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样才能往生啊!另外密宗的‘颇哇法’也是教我们横超的。它是假佛力加持的一个方便法,比较简单,只要我们把脉管明点观想成功就行了(关于‘颇哇法’在本书54页作了详细介绍)。修‘颇哇法’用心痛切的人七天就能修成。假使我们不好好用功,七十天也不行。所以要好好用功才行。

头像
0操作29 #
头像
29 #
0
24-07-26 01:5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假如功夫做得好就应当有空、乐、明三种妙明境界现前。但是我们不能著相,如果著空相就不能出空界,著乐相就不能出欲界(这个乐就是淫欲心的乐),著光明相就不能出色界。禅宗有个公案讲:一个和尚修法修的很好,时时刻刻如朗月当头。就是时时刻刻头上像有一个明亮的月亮大放光明。他去请教曹山祖师(洞山的徒弟叫曹山—即曹洞宗):‘朗月当头如何?’曹山祖师答道:‘犹是阶下汉’。就是说他还在色界之下。他又请求曹山说:‘请师父慈悲接引我上阶’。曹山答道:‘月落时相见’。这个公案讲得很好。那么‘月落时’,是不是指月亮没有了,黑暗了呢?不是!而是说我们在光中要不觉得有光。就像鱼在水里不觉得有水,我们人在空气当中不觉得有空气一样,就是要求我们既不住著身体化空,也不住著快乐无比,更不住著大放光明。如果事事无住,那就成就了。一有住著就落窠臼而不能圆证佛果。

头像
0操作30 #
头像
30 #
0
24-07-29 02:5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在《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人理解为凡所有相都是空。其实空并不是没有相,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对于空的理解有很多种:凡夫认为是相对空,也叫顽空;外道认为是断灭空;二乘认为是析法真空,也叫偏空;初入门菩萨认为是体法真空;而佛所证得的是妙有真空。下面我们分别解释: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1 #
头像
31 #
0
24-07-29 02:5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凡夫认为空是针对有来讲的。杯子放在这里是有,拿走了就是空;杯子里装水是有,水倒掉了就是空;人活著就是有,人死了就是空。机械地将空和有对立起来,这就是凡夫对空的理解,就是相对空。外道认为凡有相的都是虚妄,任何相都不要,认为这就是空,死在那里了。要是这样的话,房子不要烧掉算了,衣裳不穿脱掉算了,连饭也不用吃了,都空掉好了。所以这样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断灭空。二乘人所证的空是析法真空(析就是分析)。他们经过分析认为:所有事相都是假的,只有我们的法身是真的。离开了相另外有个法我在,这样就把色法和心法分成两个部分。认为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要证成妙体,就要离开色相。这就好比镜子和影子,他们要避开影子而执取镜光,实际是偏空了。我们知道色法有形体、颜色、有相可见,心法没有形体无相可见(比如我们的思想)。两者可以分别,但不可分开。他们不知道色法就是心法所显现的,偏执心法,执取法我,这样就偏空了。所以二乘人逃避世法,躲到深山里修行,这样就不能圆满。

头像
0操作32 #
头像
32 #
0
24-07-29 03:1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初地菩萨(又称初入门菩萨。天台宗和华严宗均分五教。天台宗分:藏、通、别、圆、小乘;华严宗分:始、终、顿、圆、小乘。天台宗的通教和华严宗的始教都是指初地菩萨。)认识到任何事相本来没有自体,当下即空。不用离开事相就是空。杯子放在这里,不需要把杯子拿掉就是空。因这这个杯子本身并没有,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比如这个保温杯是由塑料壳和玻璃胆合起来做成的。杯子本身并没有,房子本身也没有,就连我们的身体本身也没有(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一切相都是因缘合成的。所以不用离开事相方能修行,事相本身就是空。虽然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需要离开世间就能修行圆满,但他们还不知道这个色相妙用无边,这就叫体法真空。佛所证得的是妙有真空。初入门菩萨虽然知道色法与心法不二,但还不知道有妙用。如能知道色相妙用无边,利用色相就是真空妙有了,比如五蕴(色、受、想、行、识)是遮蔽我们本性光明的坏东西,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但反过来五蕴又是妙用。成所作智就是利用五蕴来成就一切事业。比如,释迦牟尼佛降生,投胎王子,现了一个妙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这就是色)。他为救度众生,不离开众生,不放手众生,就要摄受广大众生(这就是受)。众生的根基不同,要说不同的法,所以他要思考怎样说法能才对机(这就是想)。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去度脱众生,就要具体去做。还有的众生与佛无缘,佛就让另外有缘的众生与他说法。有一个城东老母,佛给她说法(佛说法说的最好),她却不听。还把耳朵捂起来说:‘不听,不听’。佛说:‘那我现神通给你看’。她把眼睛闭起来说:‘不看,不看’。佛知道与她无缘,就叫一个同她有缘的童子来给她说法,她倒接受了。所以佛为救度众生行持也有所不同(这就是行)。识就是知识,积累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转识成智,识和智其实是一个东西,就好比水起波浪,水就是波浪,波浪就是水。波浪就像识,水就像智。佛的智慧最圆满,知识最渊博,他识得各种众生的根基(这就是识)。佛正是利用色、受、想、行、识来度脱众生,这样五蕴反过来就成妙用了。初入门菩萨对空的理悟上还差这么一层,所以还不究竟。要到佛所证得的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这才究竟。

头像
0操作33 #
头像
33 #
0
24-07-29 23: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1楼 假名字 的帖子

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 很多年前读过

已经讲得非常深奥了


头像
0操作34 #
头像
34 #
0
24-07-30 03: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morgan888 发表于 2024-07-29 23:17
回复 1楼 假名字 的帖子

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 很多年前读过

已经讲得非常深奥了



咱们读高僧大德的书,还是按照其指导的修行实践才是最好的,否则走马观花,益处就不是那么大了

头像
0操作35 #
头像
35 #
0
24-07-30 03: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真空妙有就是说既然有佛性,就应该起妙用,妙用就是指所现的各种差别相;妙有真空就是说这些相都是由法身所显现的,本身并没有,本身就是空。所以体(佛性)、相(色相)、用(妙用)三者不可分割,有体必现相,有相必起用。比如,没有房子我们怎么遮蔽风雨呢?没有相,法性又在什么地方体现呢?所以理体(法性身)是成就万物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这就叫‘事以理成(理体成功其事相),理以事显(理体由事相显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真空;而《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相,即是妙有。有人不懂就认为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真空者正是妙有,妙有者正是真空。镜子里总是有影子,没有影子就不称其为镜子。不能现相起用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有种种的妙用。双身、饮血、裸体、愤怒等形像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不是心外另有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6 #
头像
36 #
0
24-07-30 03: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妙用,既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也不会在什么地方灭掉。它无始无终,本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迷于色相,向外追求,造业受报,而枉受六道轮回无有了期。我们现在应该马上觉醒,不要再迷误了。既然我们本性有如此广大之妙用,为什么只捞取外面一点点假相而忘记我们博大的佛性呢?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大家就不要再去追求外面的境界,应随缘任运就好。由于前世造的因不同,这一世所受的果就不同。这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都逃不脱因果法则。所以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缘份、业力、身体条件等等都不相同。只要我们随缘度日就好,今天的因缘如此,今天就这样过。明天的因缘如彼,明天就那样过。心里不要有芥蒂,不要去追求,不要著实惠,做一个‘绝学无为闲道人’。只要能一切放下,就一切无碍了,那就是佛了!六祖慧能大师讲的很清楚:我们前念著相、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觉悟了就是佛。就这么快,不需要怎么修,只要能觉悟、一切放下、不著相就行了。所以绍国师做的一首四句偈就很好。他说:‘通玄峰顶不识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头像
0操作37 #
头像
37 #
0
24-07-30 03: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通玄峰顶,就是说又妙又高的山,表示我们的佛性。不识人间,就是说人间万物都是假象,都不可得,不要著相。我们坏就坏在著相,物欲高涨没有满足的时候。心外无法(佛教里的法字用的很广,可以说一切事事物物乃至于抽象的思想都属于法),就是说法就是心,心就是法。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我的心所显现的,都是我自己。所以‘会万物归己者,其为圣人乎?’一切都是我,一切都是佛。桌子也是佛,椅子也是佛,房子也是佛……无一不是佛。因为都是我们自性所显现的。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再追逐色相了。放下来随缘度日,这样很轻松,很愉快,很自在。该多好啊!所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哎哟,这下我不成功,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整日忧愁啊,烦恼啊。所以学佛就有这个好处,能使我们快乐轻安,能使我们得大自在,可见佛教对于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

头像
0操作38 #
头像
38 #
0
24-07-31 02:3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在佛教经典上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我们前面讲了,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我们有淫欲心所以有欲界,欲界里有六欲天,淫欲心就有六种:受欲、交、抱、握、笑、视。天界越高淫欲心越淡。到了笑也不用笑,看也不用看的时候,淫欲心就完全没有了。这样就到了色界,色比欲要微细一些。这时虽没有淫欲心,但仍然执著在色相上。好看的就喜欢,不好看的就厌恶,这就没有出色界。假如没有什么美,也没有什么丑都平等就出色界到了空界。如果住在空界上认为有空可得那么就出不了空界。所以‘三界唯心’就是说三界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的。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事事物物、思想都是我们的识所变现的。一切事事物物、思想就是法,我们的分别心就是识。

头像
0操作39 #
头像
39 #
0
24-07-31 02:3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从前憨山大师入定到兜率内院问弥勒菩萨:‘什么是识?什么是智?’(智是智慧,识是知识。)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讲得既简单又清楚。我们人总是在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大那个小,这就是识。所以一切事事物物、思想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只要我们能‘舍染归净,转识成智’(此语见法相宗《唯识论》)就能成佛了。‘舍染归净’就是说把染过的东西(即著相的东西)都舍弃掉,都放下,归无所得。净是指无所得,而不是指清净。有个清净在还是有所得。所以这里的‘净’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语在本书46页作了详细说明)。‘转识成智’就是要把我们的八识转成四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只要能转识成智,就能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重现我们的明妙真心。这个妙明真心不是我们胸腔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能起见闻觉知的性能。这就是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只要修心,时时处处不著相,就必定能成就。

头像
0操作40 #
头像
40 #
0
24-07-31 02:3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净土宗的念佛也是指念心。净宗行人应明白土就是心,心就是土;心外无土,土外无心。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用心去念这句佛号。正如莲池大师所说:‘声声唤醒主人公’。就是用这句佛号来唤醒我们的心。从前净土宗的一位大祖师先是敲木鱼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后来他心空净明白了,就念:‘我的阿弥陀佛,我的阿弥陀佛……’。这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佛,不要再去求心外之佛。这样往生净土就是上品上生。如果你著相,心外求佛,心外求土,顶多下品下生。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道交打成一片。就是说我们的心,成就的佛,广大的众生都是一体,都是平等平等又平等,毫无分别。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弥勒佛,也就是众生。因诸佛与众生具有同样的知觉性。只是大家不知道,迷了,就是众生。一旦觉悟不再著相就是佛。所以成佛并不是难事,因为我们本来是佛,并不是后天修成的。只要肯放下,就能返本还原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就能成就。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发帖回复
查看:810|回复:65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