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刚在想这个问题呢,师兄你就发帖子了,哈哈,好巧!
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
净空法师:三岁看八十
下面莲池大师很感慨的说了一句话,「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个话是真的,这是什么?圣贤治世。你看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记录古圣先贤用什么方法治世?总纲领就四个字,你看多简单,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治理社会人民,什么最重要?教学。在中国古代,中国社会组成的特色是家,这是全世界没有的,所以中国,家齐,国就治了。家里面什么是第一?也是教育为第一,还是教学。教学从哪里开始?这个大概世界其他国家很少,在中国很普遍,胎教开始。母亲怀孕,知道自己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会影响胎儿,所以她行住坐卧都端庄,常常保持清净的慈悲心,这个对胎儿的影响很大。小孩一出生就知道,他睁开眼睛他在看,他已经在那里听,虽然不会说话,他已经开始在学习。所以,所有一切负面的行为决定不能在婴儿前面,要让婴儿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都是善的。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是父母在他出生的时候,在家庭里做出来让他看。他天天看,看到三岁,他学了三年,这叫扎根教育。中国古谚语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三岁扎下这个善根,这个好的根,他到八十岁不会变。
所以中国人重视家教。因为他是大家庭,人丁不旺,也差不多有一百多人左右;人丁稍微兴旺的,就是一般家庭,三百人左右;人丁真兴旺的是五百人左右,它这么大一个团体,大家庭,兄弟不分家的。诸位看《红楼梦》,《红楼梦》就是一个家庭。所以小孩从小就要防止他有私心,从小要学大公无私,他要有私心,这个家就会毁掉。所以养成他一个观念,你生下来,你这一生为什么?为我的家,不是为我自己,为家,荣宗耀祖,光大门楣。所以他一生,他奋斗,他有个目标,我是为家的。命里有财富,再多的财富都要归公。自己生活费用,你们在《红楼梦》上看到,每个月发分子,零用钱,衣食住行等於说都是家来负责,给你制作。家负责育幼、负责教育、负责养老,所以家是你一生唯一的依靠。你在社会上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失败的时候,你的家是你最好、最得力的后盾,它支持你,它帮助你。所以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十四集)2010/5/9 檔名:02-039-003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家道的承传 (共一集) 2008/4/13 华严讲堂 档名:21-470-0001
杭州归来途经婺源,看到乡村人家,一个村庄即是一家人,古老的家,青壮年已经离开,遗址依然可观,令人回忆当年。中国从前的家,我们庐江地区也有,但是现在没有了。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家庭,五代同堂,你看我们家谱,一行五代就是一个家。大家庭,人口少的也有七、八十人,如果家族人丁兴旺,也有两、三百人。很多人读过《红楼梦》,《红楼梦》就是这样的家庭。中国从前的家庭是温暖的,家是一个人精神、物质的终身寄托与保障,无论你做什么行业,家庭支持你,家庭给你做靠山,称之为老家。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干什么事业,精神、物质上只有一个决定靠得住的老家。
人活在世间为什么?现在人活在世间没有目标,所以他真的是惶恐不安。从前的人活在世间都是为了家庭,为我的父母、为我的家族、为我的祖先,荣宗耀祖,光大门楣,一生有方向、有目标。今天家没有了,我们在婺源看到的,老家的外壳存在,内容没有了,人都离走了,但是还看得到那个样子。所以,现在我们讲到「齐家」是很难讲,讲了没有人懂。人们读过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什么?什么叫做家?概念没有了。从前的家就是社会,你能治家就能治国,家政类似国政,一个家上下两、三百人,怎样教他们和睦相处,这是大事。所以小孩一出生,就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一有自私自利,家就不和了。因此,从小就必须培养他这个观念,人生应知一切皆为这个家。你是这个家的一分子,大家庭里,个人赚钱都要归公保管,你看《红楼梦》的管家王熙凤就明白了,她就是管家。家里任何人生活费用完全由家庭负责,零用钱每个月像发工资一样,按照等级发给,特殊的用途都是统筹处理。家是一个社会,你能治家,当然就能治国,治家跟治国没两样,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若是身不修,你的家就不能齐,身是什么?起心动念是为整个家族,而不能为个人,为个人这个家就麻烦了,大家就会有争执,就不和了。所以「家和万事兴」!
家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世代承传,所以说无后为大。家道有人承传,家规有人承传,家学、家业有人承传,而不只是子孙多。子孙虽多,如果没有教育,没有德行、能力承传,家就败了。家道、家学、家规、家业的世代不绝,真的是要靠读书,不读书不行。家里子弟有天赋的,好好的培养他,他要承传这个道统。规矩是人人要遵守,没有规矩就无秩序,就像国家的国法一样,宪法一样。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好处,小家庭比较自由,但是小家庭的缺陷太多了,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一个人能够在一生中,幼少培福,青壮造福,老年享福,儿孙遶膝的天伦之乐。这样的天伦之乐,在外国人是作梦也想不到的,你给他讲,他没有概念。而在中国传了五千年,民国初年还存在,只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家庭逐渐衰微、没落了。我在童年时代,我们家乡农村的居民,一个村就一个姓,家中人人都关心族人,人人都能照顾族人。他能照顾家人,自然也乐於照顾别的人,常见的往来旅客,都能跟家人一样的关怀、照顾。
今天我看到了婺源乡村还有这么多的大家庭遗址,我知道这是中国五千年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现在我想再也不可能恢复了。但是家的精神与功能,对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人是社会动物,家是社会生活的摇篮,教育养成的场所。今天要用什么方法来代替?所以我就想到企业「家」。从前的家族,基础是血缘,是血统关系,现在用企业集团来代替,继承古代家庭的精神与功能,应该是以仁义、道义的关系为基础,因为他们不是血缘结合,它要有道义。孟子所说的仁义就行了,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义是合理合法合情。能培养这种观念,使人起心动念不违仁义,使我们五千年优良的家道、家规、家学、家业有所继承,让养老、育幼,老人的乐园、儿童的天堂都能得到落实。
古代大家庭的儿童教育,主要的是父母,除父母之外,所有的大人在婴儿面前都要做到良好的示范。婴孩出生,眼能见,耳能闻,身能触知,他已经开始学习,所以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不能听到负面的,不能接触到负面的。他所接触到的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父母和家中大人必须在他面前演出,就是身教、意教。从出生到三岁的一千天,婴儿在这一千天学到了最好的为人处世的扎根教育,所以他在童年就已经养成端正身心。六、七岁时父母送他进家学,家学就是私塾,私塾就是一个家族的子弟学校。家教由塾师来执行,私塾里的老师,有时候是自己家人承当,也有聘请贤良的秀才来担任,这是家学。家长是大家长,一家人都得听他的,他必定是辈分高、具足德智才能、年岁大的,承担重任。家学由他来考核,家人有纠纷时他来决断,违犯家规者,由他来处分,处分多在祠堂,面对祖宗执行。
南怀瑾老师讲述:家教与母教
传统上,中国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从怀胎就开始教育了。古时都有规定的,夫妻分房,然后家里挂的画、有的东西都要改变,胎儿会知道。生出来以后重要的是家教,是家庭父母的教育,不是靠学校的。我看现在人,大都把儿童教育寄托在学校,父母家长自己本身却都有问题。
依我几十年经验看来,许多家长都犯了一个大错误,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书没有读好,希望孩子读好;自己没有发财,希望儿女赚钱发财;自己没有官做,希望儿女出来做官。这个目的是很严重的,每个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后托给学校自己不管,自己的言语行为又大多是乱七八糟的,影响到孩子。
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胎教,母教,母亲更重要。记得当年我在辅仁大学上课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好担任哲学的讲师,以为顶多五六个学生要听哲学,上去一看,坐满了一堂。本班有八十几个人,大都是女学生,因为我来上课,其它系的同学都来了,窗子外面站满了。我说你们疯了,怎么来学哲学了?哲学是疯子的学问啊!我说你们是联考分过来的吗?现在教育随便把你分了系,不管学生的意愿,也不管学生的成绩。他们说,是啊!我说,不得了,你们赶快转系,或者去谈恋爱吧!同学们哗然大笑。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样讲?我说,现在的女孩子大学毕了业,看不起普通人了,至少要找个硕士、博士啊,比自己高一点的,东选西选,最后一个种田的都不敢娶你做妻子了,看到你大学毕业好可怕啊!你们先把人生目标,人生哲学搞清楚,读什么哲学啊?这就是哲学!做女性,最难的是做一个贤妻良母。现在女性受了教育以后,出去做事了,孩子不会带,饭不会做,菜不会煮,衣服不会缝,家管不好。譬如生个孩子,第一流的家庭,受的却是末等的家教,把孩子交给佣人们去带,然后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头,责任推给学校;要是犯了法,还推说这是社会问题。我说我不认同,我们都是社会一分子啊!他犯罪做了坏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和大家又有什么关系?社会是个抽象的名称耶!怎么能把家教的问题推给社会啊?
我们有一位同学,她说想办女子大学,这更要注意《礼记》里头的〈内则〉一篇,还有《列女传》,是我们传统上关于女性的教育,包含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性的教育,告诉你性行为是怎么一回事。性的教育很重要,古代都有啊!现在反而逃避了。这些道理,必须要注意的。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讲到家庭教育,听起来是很普通的名辞。任何一对父母,有了子女,由婴儿至孩提,由儿童到青年,谁又不施管教?古今中外,哪个孩子又没有受过家庭教育呢?除非少数的例外,属于不幸者的遭遇,那就另当别论。因此,所讲家庭教育,岂非极普通而不成问题的问题吗?然而,如何是家庭教育的标准?家庭教育应该要怎样做?哪些父母才有资格担任家庭教育的主角?这等于说:凡是学校,都有老师,可是哪种人才有为人师表的资格?谁又是真正的好老师呢?所以当父母或家长的人,他自己本身的家庭教育,和他所受的其他教育,是否都够水准而无差错呢?这些都是决定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倘使讲家庭教育而忽略了这些问题,或者把问题青少年的过错随随便便,一概归咎于家庭教育,这就真成为家庭教育思想的问题了。
依照中国人一般通俗的观念来讲,大体上都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是最完善、最悠久的伦理教育。历史悠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否最完善,那是多方面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列有明训的,最早莫过于《礼记》。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也须人人一读《礼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详引。但是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
难道六岁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没有教过“洒扫应对”的事吗?事实不然,所谓“洒扫应对”的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事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指这个青年阶段前后的教育而言。总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让我们重复地说一句:除了《礼记》上所列举有关的记载以外,并无别的专书。
汉、魏以后,对于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了专书。但是严格地说一句,那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皇皇大著,并不见得是为教育的理想而立论,而且更不是由教育哲学的基础而出发。那些著作大体上还是受到秦、汉以后门第观念的影响而作。例如汉、魏之间班昭的《女诫》、隋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而且它是成人的伦理思想教育,并非绝对可作为儿童家庭教育的范本。宋、元以后,理学家的儒者们,渗入佛、道二教因果报应的观念,散见于个人学案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更为普遍。自元代儒者郭居敬选定了《二十四孝图说》以后,到了明代理学家朱柏庐所作《治家格言》,便更普遍地被认为是儿童教育的读物。而原属于道教教义的《太上感应篇》,以及亦儒亦道亦佛的《阴骘文》、《功过格》,也普遍流行为家喻户晓的家庭教育指南。清儒陈榕门所著《五种遗规》中的“教女”、“训俗”两种遗规,都可以说是儒、佛、道三家的有关家庭教育思想的汇流。实际上,这些著作,大体都是伦理思想和人格养成的成人教育的范围。所以说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的思想、理论、实施,是否真能称为最完善的,就须重新磋切商量,不能空泛而骤下定论。
《亦新亦旧的一代》
教育,我们小的时候,开始“六岁入小学”。六岁左右,中国几千年的《礼记》啊,传统文化,叫做“小学”。小学干什么?什么叫“小学”?先认字,认字叫小学。六岁先认字,那么六岁开始认字的,先学小学,先认得中国字。
然后呢,生活的教育是什么?洒、扫、应、对,家庭的教育。所以教育啊,中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为基础,不是靠学校的。
这里我又岔过来讲,真的讲中国教育啊,那很严重了。我们几千年古代的教育,从哪里开始呢?“胎教”开始。一个太太怀孕了,马上开始教育,先教育这个太太,这是中国古代。你们讲的儒家,中国文化啊,《礼记》中都有的。周朝以前,一直到差不多秦汉这个阶段,教育严重到这样,胎教开始的。太太一怀孕了以后啊,住的房间不同了,挂的画也不同,讲的,穿的衣服也不同,教育胎儿。孩子生出来以后呢,父母家庭教育开始了。
现在的教育,我发现是,第一流人,家庭受最末等的教育。尤其在香港啊,在外面的华侨,在台湾,我所看到的,第一流的家庭,很有钱,两夫妻都是有汽车出去做事了,孩子生了呀,找一个菲律宾的、印尼来的保姆啊,哎,保姆,就交给她。所以第一流家庭的孩子,都受最末等的教育开始。
教育是从父母的言教、身教开始,由胎教到家教。像我们小的时候到别人家里去,人家看我们讲,哟,这个孩子是谁家的啊?嗯,人家说,哎,这个孩子是南家的啊,南某人的儿子。哦,很好噢,很有家教。没有说,像现在一样,他什么文化程度啊?他读到博士没有?哎,那不理你这一手,你拿到博士做官回来,一看你这个言行举止不对,哎,老辈子说,这个孩子没有家教的,还出去做官呢?这样骂人的。这是我们传统文化。
《南怀瑾先生在海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
讨论“齐家”问题,必须要特别了解,在中国的上古历史上,“家”是聚族而居的群体大家庭,也就是宗法社会的中心代表。用现代话来讲,“家”就是一个族姓社团,并不像二十世纪初期以来,学步西方文化,只有一对夫妻,或加上父母、子女的小家庭。当然,无论为聚族而居,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或是小两口子的小家庭,总是以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子女为主体所组成的。
天下、国家、社会的基本单位便是“家”。所谓“齐家”的“齐”,在古代读作持家的“持”,也有读作治国的“治”,同时也包括有维持和治理的两重意义。
如果了解了这个基本道理,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理想中的“齐家”,只有在过去朴实无华的农村家庭里,每每可以看见那种“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的情况。不过,这样的殷实家庭,一定是有一个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真正幕后的主持者,并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妇女牺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伟大,不是男士们的功劳。至少由上古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如此,中国宗法社会的大家族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也许我的所见不尽然,但须要人家再冷静一点仔细去研究,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淡了!
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好处
整理自净空老法师讲演集
中国传统的家,有家道、家规、家学、家业,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所以《大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家都整齐,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中国教育的特色是家庭,古人从小有家教,家规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各个家族共同的规约,是集各家族家规的大成,人人都要学,从小到老都不能够违背。在过去,每一家都有家谱、都有祠堂。家谱是家庭的历史,族姓的根源,记载的清清楚楚,有根有本。在大家庭里,家负责教育、养老,人生这两桩事是大事,完全由家来负责。孩子是自己的下一代,不能不认真教;老人是自己的长辈,老了、退休了,要尽孝道!
中国的教育是家庭负责,国家辅导。国家设有考试,考试通过给你学位;县考的学位是秀才,省考是举人,殿试(皇上主持的考试),叫进士。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士学位,举人相当于硕士学位,秀才是学士学位。地位愈高,收入就愈多。有学位却没有做官的,国家补贴生活,让你好好读书。
家庭要和睦、健康、有发展,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家庭要办家学,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家学礼请老师,大概都是祖父、曾祖父这一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见识广博,知道哪些读书人真有学问、有德行,聘请来担任家学的老师。请师的礼节非常隆重,家族中父亲、祖父、曾祖父,在典礼的时候都要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家长对老师这样尊敬,学生不敢不听话。老师受人家祖宗三代的恭敬,要不认真教,怎么对得起人家?所以教学非常认真。对老师供养的束修是随意的,老师绝不讲求。富有的供养多一点,贫穷的少一点,真正贫穷的学生,真能够学,老师还要补贴他的家用。所以老祖宗对后代真有爱心,对老师磕头,尊师重道,表演给子弟看。
家学最重要的科目是四科。第一、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现在没人教伦理,真的是古人所讲的,父不父,子不子。人在社会上离不开五种关系。家庭最重要的是亲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在社会上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在关系混乱,社会就乱。第二、五常,常是永远不能失去的,即仁义礼智信,这是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道德。仁是仁慈,要学会爱人,就像爱自己一样。义是如理如法,一般讲合情合理合法,见到别人有苦难,我们要主动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不求回报,这是义。我们能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我们。五常在佛法讲就是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行是礼,不饮酒是智慧,不妄语是信。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第三、四维,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国家没有礼、义、廉、耻,肯定会灭亡。第四、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在家里面展现出来了,这家族有道、有德,有这样的家庭,就有这种社会,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家业,家庭所经营的事业。因为每个家庭经营的事业不一样,就有不同的条规。但《弟子规》是共同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全家人都要做到。所以人都被家教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中国古人说,「家不齐,社会乱了;子不教,人心坏了」,现在社会真是这样的。现在学校很多,教学的宗旨偏了,从前教学读书志在圣贤,现在学校读书,志在赚钱。志在赚钱,肯定增长贪瞋痴慢。
现在人很可怜,对自己没有信心,对父母没有信心,夫妻没有信心,对什么人都没有信心,这个日子难过。中国古人的信心建立在家庭上,家是一生活动的核心,一生安全的寄托、依靠,所以叫老家。孩子在外面无论受到什么苦难,家庭是他的支持。所以一个人无论在外头有没有事业,年老的时候一定要回老家,家庭养老,晚年会过得很幸福美满,这是大家族的好处。一个养老,一个育幼,这两桩大事家庭承担着。家庭承担了社会的责任,承担了国家的一分工作。一个大家族,老人跟小孩住在一起,儿孙满堂,都是自己的晚辈,真有天伦之乐、有爱、有亲情在。退休之后,就在私塾做义工,把自己一生的故事、经验讲给小孩听,小孩就学会了。这是大家庭的生活。
现在人哪有这种乐趣,老年的时候,孤家寡人。尤其外国真可怜,虽有老人福利,物质生活不成问题,国家照顾你;但没有精神生活,孤独的坐在那里,没有一个人跟他讲话。能有人跟他打个招呼,都感觉很安慰,那是坐吃等死,日子多难过啊!
一个家庭,遵守伦理道德,懂得因果规律,人人都能够守着规矩,这个家就会兴旺。人,从小都在家里教好了,社会上没有恶人。家教好了,对社会的贡献太大了。社会好,长治久安,这在中国历史上看得到的。
中日八年战争,中国最大的损失,把我们的家灭掉了,再不能够恢复。这个因果责任日本人要负。中国大家庭如果延续到今天,中国能救全世界。外国人也想一生很幸福美满,幸福美满只有在大家庭里头有。小家庭那种幸福美满是临时的,顶多二、三十年,一老一退休,苦就来了。大家庭决定有仁义道德,因为没有这个东西,家就毁掉了。千万年来,老祖宗世世代代传承这种教育,现在人不要了,丢掉了。人活在世间没有依靠,这是不得已养成自私自利,我要不攒一点钱,将来老的时候谁养我?外面都靠不住!但是有没有想到,钱也靠不住,钱会贬值。古时候有老家,他不考虑这些。家庭里面永远维持家道、家学、家规、家业,家的建立就凭这四根柱子。这四根柱子要靠伦理、道德、因果来树立。所以家没有了,伦理道德就没有了,变成我们现在苦难的社会。
世界上有这么多学校、有这么多的好人都在研究如何消除冲突、化解纠纷,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为什么不能解决问题?我说:没有找到冲突的根本,所以不能解决问题。像一棵大树,你只看到枝枝叶叶,没找到根。根在哪里?这个根是本性跟习性的冲突(换种说法就是自利跟利他的冲突)。我们起心动念,利害当前都会为自己想,不会想到别人;纵然会想到别人,自利摆在前面,利他还在第二、第三,化解冲突就难了。我们要真正化解冲突,首先要从家庭做起,家庭是社会基础的组织,中国古人重视「家和万事兴」。我每到一个地方,看两桩事:一、这个城市的离婚率,二、青少年犯罪率。如果离婚率、青少年犯罪率很高,说明社会有问题。纵然眼前没有问题,十年、二十年后肯定出问题,这个地方不适于居住。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所以家庭教育比什么都重要。现在社会上普遍的现象是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根上就是乱了,世界怎么能和平!和平的根在家庭。然后我又说:这还不是根,真正根在哪里?根在自身,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矛盾,自利与利他冲突。我们自己内心冲突,还能解决外面冲突吗?难了!我们这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佛菩萨教的、是古圣先贤教的。
中国古人常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定要化解,决定不能够用武力,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自古以来,哪桩事情是战争解决的?每一次战争都留的有后遗症。 现在的教育,从小就教竞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这种教育的理念走的是死路。中国的教育从小教什么?教礼让,还不是忍让,彼此相让不争 一定有胜负,负的人不甘心,哪有不怨恨的道理?胜的人骄傲狂妄,激发他的愤怒,激起他的嫉妒,社会上矛盾冲突从这个地方起来的。这是教育的问题,看你怎么个教法。
如果要社会恢复到常轨,社会确实本来是和谐的,宇宙本来是和谐的,星系是和谐的,地球是和谐的,地球上所有生物本来是和谐的,今天为什么这么乱?那就是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思惟言行偏差了,方向搞错了,走向自私自利。人人都自私自利,人人都想着损人利己,他怎么会不冲突?他怎么会不怨恨?他怎么会不报复?这才是冲突的真因。怎么化解?要求对方先化解不可能。中国圣人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只有从自己内心,把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永远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你的心就平了;再能够把一切的疑虑分别放下,烦恼放下,你的心就清净了。心清净,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走了许多国家、族群,看到、体会到的,最懂得教育的就是中国的古人。所以世界上四大文明,其它三个都消失了,唯独中国还存在。这什么原因?二战之前欧洲一些专家学者曾经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中国古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关系。这桩事情是澳洲南昆大教务长告诉我的,他问我这个结论正不正确?这个结论非常正确,真的把原因找到了。但是,中国人忽略了家庭教育有两百年了,如果我们现在再不觉悟,中国古代文明会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掉,这四个古文明都变成历史。而且中国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育的理念是性本善,是爱的教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父子有亲」。所以中国古圣先贤倡导教育从哪里开始?就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教育的原始点。教育的目标──如何把这分真爱永恒保持,这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这个爱如何发扬光大,从爱父母到爱兄弟姐妹、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爱人类,逐渐扩大。儒家只讲到人类,「凡是人,皆须爱」;佛法就大了,佛法把这个爱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扩大到一切动物,乃至于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所以佛法里面这个爱讲到究竟圆满。所以极乐世界是个大圆满,爱心遍法界,善意也是遍法界,真正是但受诸乐,永离热恼。
以家庭教育为根本,再扩张为社会教育,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如果疏忽了家庭教育,
天下焉有不乱之理?
又与女人说,(亦可与男子说)女子从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纵遇不如意事,亦不生气。习以成性,不但于自己有无穷之好处。且家庭得和睦之祥,而儿女必不夭死。性情贤善,国家得贤才之庆。气性大的女人,生子必多死,或多病。以一生气,乳即变成毒汁。气大极,喂儿立刻即死。稍小点,半天一天方死。小气虽不死,亦必定生病。此一定不易之事理。吾国医家绝未言及者,光以发明。现因时局不靖,道路梗塞,无法广传,故与汝及清泰说。凡学医者,皆为说之。一年当救无数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顷,即转而为安然无恙以成人也。放生功德大,此比放生功德更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能满愿。有肯常与一切人说者,亦培莫大之功德。以汝知医,此为从根本上救人,而无形迹可见之善法。吾乡人士,绝未闻见此语。汝能与相识者说,必可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千万而无尽也。
―――节录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明心师书
[译文]
告诉女人,也可告诉男人:
女子从小就要懂得性情柔顺,即便是遇上不如意事,也不可以生气。长久养成温柔的习性,不但对自己有无穷的好处,家庭也能够得到和睦的祥瑞,而且儿女必定不会有夭亡的。
女人性情柔善贤良,国家也有获得贤良之才的好处。
气性大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必然夭亡的多、生病的多。因为一旦生气,女性的乳汁即是毒汁,怒火冲天者,以此乳喂养孩子则孩子顿时夭亡,即便怒火稍小,孩子也在半天一天以后夭亡。如果母亲心中略有不快,喂奶给孩子吃,即便孩子不死也会多病,这是一定的道理。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里尚未提及此事,印光我现在提出来告诫大家要加以注意。现在时局不稳,交通不畅,这个提示无法广泛传扬,所以跟你和清泰讲,凡是学医的都要告诉他们。这样一年当中能救无数的孩子,令他们在必死必病的情况下转危为安,顺利长大成人,放生的功德大,让女人性情柔善这个功德更大。用这样的功德去回向往生,必能满愿。
有能够经常劝导女人性情柔善的,都是积累下了莫大的功德。因为你是懂医的,你去这样劝导人是从根本上去救人,是积阴德的。我们这里的乡邻都没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你去以此道理教化劝导你熟识的人,就能让他们口耳相传,由一至二至百千万乃至无量。
女子从小,须令性情柔和,不生气。习久则成天性。其利益说不能尽。未嫁前生大气,或停经,或血崩。嫁后亦然,或堕胎,或所怀儿女成暴恶性质。儿生后喂奶时,生极大气,儿吃奶时即死。不极大,则半天一天死。无一不死者。小气虽不死必病,无一不病者。若连一二三日生气,则儿之毒,屡积屡大,亦难不死。此吾国古今名医神医,均未言及者。以此义与一切男女说,即是救命于未生之前。而女子性情柔和,则家道亦可和睦。所生儿女性情,亦悉慈善柔和。吾尝谓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为尤要。以人生禀母之气,视母之仪,比父为多。有贤女则有贤妻。贤妻之夫,必为贤人。贤母之子,定是贤士。太任有胎教,故文王生有圣德。盖教之于未生之前也。
来源:《印光大师家庭教育嘉言录》
古礼婚配是为人伦不是为了爱情,后世衰败了就变成了享乐了。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家庭都需要劳动力,期望多子多孙,都是由于经济形态的原因。
净空法师开示:
●古礼婚配是为人伦:
『爱欲荣华』,「爱」是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爱情,这个事情麻烦,欲望!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对于这些事情非常透彻、非常清楚,一点不迷惑,不像西方人。西方人对于爱欲荣华真是迷惑颠倒,我们中国人不迷惑不颠倒,中国人对这个事情早就提出警告了。你们看看古礼,古时候婚配是不是为了爱情?不是的,是为人伦,这个题目就正大光明。为人伦,为传宗接代、为家族幸福为这个。 (大乘无量寿经大意02-22-08 )
●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的: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六和敬里面的,必须跟自己在一生当中,奋斗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标相同、兴趣相同,这样的结合,彼此互相是一个帮手,互相是一个助手,你的家庭一定会美满。我说:不可以谈爱情,这个爱情,今天你爱她,他爱你,你们两个一结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来了,他也不爱她,她也不爱他了,家庭悲剧就产生了。我说那个是虚情假意,是决定不可靠的。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个人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非常不容易。 (认识佛教17-01-04)
●婚姻是道义的结合:
……第四、用现在的话来说,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古时候男女结婚跟今天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时候我们听说结婚,没有听说离婚的,现在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古时候没有?这就是结婚的意义不相同。古时候人结婚是为什么?两个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标,互相协助,达到共同的理想目标。说实在的话,那个目标不是爱情。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古人是为道义,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应该尽的义务,所以他是义理的结合。今天的结婚是感情的结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这是现代婚姻跟古时候的婚姻完全不相同,在义理上讲完全不一样。(大方广佛华严经12-17-0265)
净空老法師-接受丁嘉麗主持採訪-珍惜生命請勿殺子墮胎 珍惜生命請勿殺子墮胎(第三集)
丁嘉麗:所以叫萬惡淫為首。那師父老人家,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正常那種夫妻間那種行為
淨空法師:可以行,要節制,是要節制。生育是什麼?生育為下一代。
丁嘉麗:生育是為下一代。
淨空法師:對,這個重要。一定要把底下一代教好。
丁嘉麗:你要對下一代負責任,不能隨隨便便。
淨空法師:不可以。
淨空法師:這個問題在過去沒有。過去是什麼?過去中國人沒有一家不希望多子多孫,妳生
丁嘉麗:興旺。
淨空法師:對,家庭興旺。
丁嘉麗:人丁興旺。
淨空法師:但是現在國家制定這個政策,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他不許可。所以必須要遵守國
丁嘉麗:統統都要負責任。
淨空法師:都要負責任,不錯。孩子既然來了,他就能夠生活,就能夠活下去。現在有很多
丁嘉麗:積德為重要。
淨空法師:對。那小孩一定要好好教,小孩不教的話,那也是重大的過失。
丁嘉麗:不教都重大的過失?
淨空法師:重大的過失。中國的文化幾千年來長治久安,實在講家庭的貢獻是最大的。為什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64集 2013年7月18日讲于香港
家,中国人讲“家”,古时候是大家庭。因为中国古时候从神农氏,我们就以农耕为主,这个社会生活方式。神农在黄帝之前五百年,黄帝距离我们现在四千年,神农氏四千五百年前,伏羲是打猎的时代,“伏”是降伏,“羲”就是野兽,是游牧民族。这是人类起源,最初都是靠打猎生活;到神农,懂得农耕。畜牧是居无定所,养畜生。畜生是野生的,把它驯服,养它们。养羊群、养牛群、养马这些,哪个地方有水草就到哪里去。我在蒙古看蒙古包,那是伏羲氏时代的生活。
农耕,他有田地,所以他要盖房子,他住在那里不动,农耕需要人力,人多好办事。所以鼓励多子多孙,这农业时代。农业时代绵延了两千多年,三千年,周文王距离我们现在三千二百年,那时候就农耕了。三千多年的农耕。
中国这个家庭维系着世世代代的大家庭,中国这重视家庭历史,家谱就是家庭历史。有根有源,这孝道。看到过去的祖宗,有不少有成就的,建功立业,为国家、为民族,荣宗耀祖,鼓励后代。后代的子孙要努力,要力取,要力争上游,不但要能够跟祖宗平等,希望能更深一层,能超过,这祖宗欢喜。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