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修随喜的功德。首先对佛菩萨所有的善行,和一切功德我们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二尊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物件。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是说释迦牟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凭白无故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先跟我们一样也是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路过兰毗尼园的时候,手扶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著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佛陀不是生下来,马上就觉悟成佛的。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的意
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实名字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她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像初春的柳絮,秀美的娇容。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
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的姻缘。生下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候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要把它讲清楚,《普贤行愿品》要讲得时间就不够了,这里不再多讲。
这里给大家介绍悉达多修行、证悟的一些经过。他的父母知道悉达多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阻,都没有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派侨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著要饭的食钵,步行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先没有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到一处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后来,他又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
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这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都是根据梵文语言而译的。还有的经文将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是‘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棵树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因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在中国反而少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树叶是椭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软草,披上坐具作为坐垫,然后以盘腿的姿势坐下
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七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里研讨的范围。最后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心中顿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的意思。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法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
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们在坐的人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为了成就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觉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译。不过佛教中所谓的觉悟,它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智慧或觉悟。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可比的,而是指具有断除烦恼和痛苦,证得的智慧,佛教专称这种智慧叫般若智。佛陀就是彻底、圆满、拥有般若智的觉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脱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烦恼。
‘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普贤菩萨说:‘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进修福修慧。佛有二种功德达到圆满,就是福慧达到圆满。我们称佛为两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达到了圆满。反过来讲,我们的智慧修得怎么样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们尚未开发;至于福德呢?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每
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善事。福德在修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寿命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
女孝顺、人缘好、临命终时死得安祥……这些都是修福德,得到福报的具体的体现。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你当官,还是百万富翁,拥有的福报都是很有限的。而只
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圆满的。但佛陀的功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经书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地脏了,佛陀也会去扫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针缝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帮他穿针缝衣。老比丘感动地说:我不敢劳累您!佛陀说:‘我也要修福报的,我能成佛,就是无始以来我非常重视福报的积累。虽然我已成佛了,但还得继续修福报’。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的好坏,福份的大小,是靠自己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佛陀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福,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之人,更应该向佛学习,勤种福报的善根!
社会上有的人福报很大,有许多的人很有钱,只懂得吃喝玩乐,享受福报。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挣钱、拼命的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个人的福是有限的。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你只知道往外
面取,不知往里面存,时间长了,再多的钱也会被你取光的,福报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福报享完以后,他就会提前死。佛教讲人的死有三种:一是福尽死,寿命没到,但你的福报享完了。二是寿尽死,寿命到尽头他就死了。三是横死,就是意外的车祸伤亡。我们讲诸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修福报和智慧,甚至为了修福报,诸佛不惜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来的,也不是几十年就能修成佛的。佛陀的成佛到底要经过多长时间呢?普贤菩萨告诉
我们‘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佛刹,前面已经讲过,这个道理很难理解,现在,再讲一下。佛刹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国土。我们把佛的国土剖析成微尘,这个微尘就像一个一个非常小的元素,然后每一个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个劫里边,佛舍弃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
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见一只母老虎守在三只小老虎身边。天正下著大雪,已经下了好几天的大雪,山林里的动物都躲进自己的洞里,老虎找不到东西吃,母老虎没有奶水喂小老虎,
眼看这几只小老虎快饿死了。佛陀为了救活这几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来,拿去喂虎。
有一生,佛陀做国王的时候,天人为了考验他行菩萨道的道心,故意变做一只老鹰,追捕著一只小鸟。那只小鸟飞到王宫里,就躲进国王的袖子里边去了。老鹰抓不到小鸟,开口说话:‘请您把小鸟还给我,因为我肚子饿,小鸟是我的食物,还是把它还给我吧’?佛陀说:‘它跑到我这里来是为了避开你的追杀,我只能尽力去保护它,我不能把它给你’。老鹰说:
‘你既然这样慈悲它,你也应该慈悲慈悲我呀。你救了它的命,就意味著夺去我的一顿美餐’!。佛陀对它说:‘那你想怎样呢?’老鹰说:‘既然我吃不成它,就在你身上割一块相当于小鸟重量的肉还给我吃,这样才可以。’佛陀毫不犹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满足了老鹰的要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就是这样行菩萨道的。
还有一生,佛陀作为仙人在雪山上修行。
有位天人现罗刹相,来到仙人面前,宣称他曾经听过佛陀说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罗刹说:‘如果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佛法,我当然可以告诉你。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答应我,否则,我就不会告诉你。’仙人说:‘你有什么要求,你尽管说吧?’罗刹说:‘你必须用你的身命来供养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马上答应了天人的要求,后来天人就把佛法告诉了他。佛陀为了求佛法在因地时,不惜自己的头、手、足,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佛陀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舍身为法’。为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体和性命。
舍身为法,对于一般修道的来讲,简直难以想像和做到。但作为释迦牟尼来说,他是怎样看等这个问题呢?他说:我无始以来,生命的时间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太长太长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浪费了多少生命。现在为了寻求真理,得到真理,为自己、为众生的解脱利益,虽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孔夫子也曾说过: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能听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为了寻求真理,面对涉及到自己生命安全的时候,是很难取舍的,‘为法忘身’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别人没有钱,你可以或多或少的拿一些钱给他。假如他要电视,你让他搬去就是了。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性命不会构成伤害和威胁。但如果有人,需要换心脏,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给他,那你舍得把心挖出来吗?我看一般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电视机搬走了,还可以再买一个,反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但是一个人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如果把心拿给你,他就没法活。那你肯定会这样说,有钱的什么东西都能够买得到,但唯独用钱买不到心脏。你的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这个就难以做到对吗?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要向佛学习!佛能舍身为法,佛能做到,我们也应该去学习。
菩萨道的修行的具体内容:是六波罗密。
波罗密不是指那种香甜,好吃的水果凤梨。佛教中所讲的波罗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门。波罗密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能使我们度过生
死的痛苦,然后到达成佛的彼岸。六度法门的具体修行的内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为菩萨在因地的修行过程,坚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门,所以‘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地,是把菩萨修行的过程分为十地。这十地的名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这些都要通过修六度后才能得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最高的觉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后,说法度化众生,化缘已毕,然后就。后‘分布舍利’。诸佛圆寂后都是火化的。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状,像珍珠那样圆的,质地有些像水晶,
很透明,很坚固,颜色有红绿黄白几种颜色。我们北京的佛牙塔,就是牙齿的舍利。佛灭度后把舍利分散给弟子们永远供养。
舍利是一种宝贝,本师释迦牟尼佛后,弟子阿难等把他的身体火化后,发现许多许多,明亮坚固的五色珠,这种珠,就叫舍利。佛的许多弟子,大家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远供养。他们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个国家,分布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这种舍利,分散在各处寺院去供养,功德非常大的。
供养舍利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为已经了,世界上的众生,都见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体的骨头舍利,留在世界上,后世的佛子们,见了佛的舍利,就像见到佛一样。供养佛的舍利,就像供养佛一样。‘所有善根,我皆随喜’。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综上所述的种种功德,对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会表示由衷地称赞和欢喜,并以佛陀为榜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