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26119|回复:683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家一起读楞严经

头像
0操作361 #
头像
361 #
0
12-02-07 22: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2/7/2012 5:15:00 PM的发言:
佛说:“妙觉灵明圆满的真心,本来是圆明灵妙的。现在既然称之为妄心,怎么会有原因呢?如果有个什么原因,就不叫做妄心了。

自己有这许多妄想,自己互相辗转,互为因果。从痴迷当中累积迷痴,所以经历无数时劫。虽然有佛的发明指示,还是不能够迷途知返。

这个痴迷的原因,是因为迷惑而有的。如果认识了痴迷本来没有什么原因,妄心还有什么可以依据呢?既然妄心本来就没有生处可得,又从哪里去灭呢?

得到正觉的人,犹如醒了的人,讲述梦中的事。假使心里是明白的,有什么理由还肯去把捉梦里的东西呢?更何况妄心原来就没有原因,根本就无所谓有真实的存在了。

犹如城中的演若达多,原来并没有为什么原因,使他恐怖自己的头失掉,因而狂走。当他突然间狂心停止了,才知道自己的头原来仍在这里,哪里另外可以看到一个头呢!既是他狂心还没有休歇,他的头也从来没有遗失过啊!

你要知道,妄心的性质也是如此,哪里有个固定的所在。你只要不随分别思想作用。不坚执物理的形器世界相。不再造做业果。不随狂妄的众生相去追逐不舍。这三种因缘,自然断除。世间所有的妄心作用,归纳起来,不外这三种原因。

这三种原因不生起时,你心里的狂性自然便休歇。狂心一旦自歇,‘歇即菩提’了。殊胜清净灵明的真心,本来充满周遍在宇宙间,并不从别人那里得到,何必要借劳苦身心去修持,才能证得呢?又如有一个人,本来在自己的衣服里,系带着如意宝珠。可是自己并不知觉,反到处做乞丐,乞食奔走。当时虽然实在是贫穷,可是衣里的宝珠并没有遗失。忽然有一个明白的人,指出他自己身上的如意宝珠,他立刻就成为大富人。才明白这个神珠,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7 17:15:21编辑过]

 


请问为什么这么说?那大家实修实证是为了什么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7 22:27:56编辑过]

头像
0操作362 #
头像
362 #
0
12-02-08 09: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大乘起信论》:“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2/7/2012 10:25:00 PM的发言:

 

妄心不是分别意识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63 #
头像
363 #
0
12-02-08 09:4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因为众生妄心执着啊。
所谓的“妄”是说“虚妄”,就好比我们在梦中梦见被人追杀,着急得浑身是汗,紧张的不得了,醒来时才知道一切皆空。
如果你看一个人做恶梦,急的浑身冒汗,牙齿紧扣,您是不是觉得这个人在紧张啥呢?明明是个梦吗?
佛菩萨看我们,就是这样的。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2/7/2012 10:26:00 PM的发言:

 

师兄,上面这段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吗?还是不明白啊

头像
0操作364 #
头像
364 #
0
12-02-08 09: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说的是狂心停歇的时候,就不要再去追一个可修可证的东西啦。
有些修行的人明明妄心都停歇了,还是要追求一个可证可修的法。
这就是一个新的妄念啦。

比如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还是要用手演算,到了大学,就都是用电脑或者计算器了。

我们平时打坐的时候,无论是用任何方法(念佛,念咒,观想等等),如果修到能所双亡(能修的和所修的都脱落了),比如连咒语都忘了念了,这时候就不要再生出“我怎么不念咒了?”,“咒语怎么念来着?“,之类的想法了。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2/7/2012 10:27:00 PM的发言:

 

请问为什么这么说?那大家实修实证是为了什么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7 22:27:56编辑过]
头像
0操作365 #
头像
365 #
0
12-02-08 14: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个痴迷的原因,是因为迷惑而有的。如果认识了痴迷本来 没有什么原因,妄心还有什么可以依据呢?既然妄心本来就没有生处可得,又从哪里去灭呢?" 末学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妄想执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66 #
头像
366 #
0
12-02-08 14: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前看法师讲解,破执著六道无,断妄想十发界无。那为什么有执著妄想?还是说所谓的有执著妄想,是因为我们在虚幻里,才觉得有。感觉像个循环,妄想执著生了六道十法界,然后我们在六道里要破妄想执著,才能回归自性。自性一直如如不动步就好了,为什么有妄想执著?金刚经、楞严经、心经都是这样,每次都卡在这里不明白。
头像
0操作367 #
头像
367 #
0
12-02-09 15: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师兄您所困惑的是根本无明。
无明从哪里来?
师兄可否先去经论和大德的开示中找找线索,也能让大家都有些收获。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2/8/2012 2:27:00 PM的发言:
以前看法师讲解,破执著六道无,断妄想十发界无。那为什么有执著妄想?还是说所谓的有执著妄想,是因为我们在虚幻里,才觉得有。感觉像个循环,妄想执著生了六道十法界,然后我们在六道里要破妄想执著,才能回归自性。自性一直如如不动步就好了,为什么有妄想执著?金刚经、楞严经、心经都是这样,每次都卡在这里不明白。
头像
0操作368 #
头像
368 #
0
12-02-09 16: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好有喜感阿,哈哈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2/7/2012 5:17:00 PM的发言:
上面的一段太重要了,恭请诸位师兄仔细品读,在生活中细细体味,切莫飘过。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头像
0操作369 #
头像
369 #
0
12-02-09 16:3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2/7/2012 5:06:00 PM的发言:
是啊,末学也常常疑惑,到底是为啥呢,既然我们这些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为啥还要生死轮转呢?


“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头像
0操作370 #
头像
370 #
0
12-02-09 16:4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师兄,感觉我们这里都有点演若达多 样的。自己明明都有自家珍宝,自己脑袋智慧,可就是没看到,到处徘徊,四处寻找。
当下停住,反观自己,歇狂心,即见自性清静,般若智慧。
可让已经习惯了乱走的习性停下来还真是那样难。
可这种习性掩盖了我们的本性。所以是颠倒。

所以我们才有修行方法说,让狂心歇。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2/7/2012 10:27:00 PM的发言:

 

请问为什么这么说?那大家实修实证是为了什么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7 22:27:56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71 #
头像
371 #
0
12-02-09 17:2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2/9/2012 3:38:00 PM的发言:
师兄您所困惑的是根本无明。
无明从哪里来?
师兄可否先去经论和大德的开示中找找线索,也能让大家都有些收获。

好的,我试着找找。
头像
0操作372 #
头像
372 #
0
12-02-09 17: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很静很静在2/9/2012 4:46:00 PM的发言:
 师兄,感觉我们这里都有点演若达多 样的。自己明明都有自家珍宝,自己脑袋智慧,可就是没看到,到处徘徊,四处寻找。
当下停住,反观自己,歇狂心,即见自性清静,般若智慧。
可让已经习惯了乱走的习性停下来还真是那样难。
可这种习性掩盖了我们的本性。所以是颠倒。

所以我们才有修行方法说,让狂心歇。

 

 


讲得真好啊!

头像
0操作373 #
头像
373 #
0
12-02-13 17:4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2/9/2012 5:21:00 PM的发言:

好的,我试着找找。

搜索根本无明,网上有很多同修的讨论,末学越看越杂,也是自己没有悟到所以不明白。还好看到净空法师有这方面的开示,贴出来跟师兄们分享一下。
头像
0操作374 #
头像
374 #
0
12-02-13 17:5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阿赖耶识它是根本无明......真如跟根本无明是不二的。这是摘自净空法师讲摄大乘论里的两句话。末学接着会把原文贴出来,以供师兄们参考。
头像
0操作375 #
头像
375 #
0
12-02-13 17:5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根本无明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大乘佛法是说:我们想要改变生命,你要知道生命是怎麼来的,它的根源在哪裡?本论的阿赖耶识,它是一个根本的微细无明,叫根本无明。


小乘学者所说的这些五蕴、贪俱乐受、萨迦耶见,都是枝末无明,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產生的,都是第六意识的生灭法,都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这个地方是破除小乘对阿赖耶识错误的理解。看「壬三」的「成自最胜」,成立大乘是最殊胜。......


阿赖耶识,内我性摄。

这个「阿赖耶识」的我见,是一个「内我」,这个「内我」,在唯识的专有名词,经常讲到「自内我」,加一个「自」。这个自内我跟外在的我,有什麼差别?我们前面说过,外在的自我是萨迦耶见,它是攀缘五取蕴相,才產生自我意识,所以它是第六意识的一个生灭法,它只有生灭,没有相续,它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你看入了无想定,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外在自我也就消失了。但是这个自内我,它是永远不消失的,不管你跑到三界九地,乃至到等觉菩萨,我们的内心深处,对於内心有一个微细的自我意识,是任运的执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个是第七意识执阿赖耶识为自我,叫做俱生我执,它是任运现前,所以它叫做自内我。这个我是内在的,它不攀缘任何的外境,不管你外境怎麼变化,它永远是爱著自我的,所以这个我,是自内我。


一个有情眾生,即使由於过去的罪业,他对今生的色身不满意,对内心的感受、思想也不满意,他希望能够换掉今生的五蕴;但是他对内心的自我,是永远不会放弃的。也就是说,他的思考是认为:我内心的最深最深处,还是有一个个体生命,我跟你不同、你跟我也不同,因为我有我的「我」、你也有你的「我」。我们这个我,对现在的身心世界不满意,我希望我今生持戒、修福,来生换一个好的果报体来受用。所以,他纵使对现前的五蕴不满意,但是他对内心的我,是不会放弃的,这种「然於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不管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他没有想要放弃内在自我的心情,这就是满足了佛陀所说的:一切九法界的眾生,都是爱著阿赖耶的。........

第四禪定的天人(一个人会修禪定,他内心是爱乐寂静的),他对这个躁动的感受──不管是痛苦、不管是快乐,他都非常厌恶;他以寂静为他生命的依止处。他对於躁动的贪爱感受、跟乐受生起的贪爱感受,是非常厌恶的;但是,他内心对於内在俱生的我执,他是相续的执持著:「不错,现在的我,非常满意这个自我。」对於跟这个寂静乐感受的接触,这个自我是非常满意的,所以他对於这个自我意识,是没有放弃的,还是认为:有一个能受用的自我、有一个所受用的寂静感受。所以对这样一个能、所的分别,他是没有放弃的,他并没有想要进入到平等不二的涅槃。所以,他即使放弃了「贪俱乐受」,他也不可能放弃自我意识。

一个加行位的修行者,到了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他对於这个外在的自我,就是在五蕴当中的分别,有一个能够主宰五蕴的、能够去感受五蕴的自我,他是放弃的,这个加行位的菩萨,能够放弃外在粗显的分别「我见」;但是对於内心微细的俱生我见,他还是深深的「爱」著,这就是为什麼菩萨还有变易生死。



在经论当中有一个公案:有一个老和尚,带著一个徒弟在山中修行。这个徒弟因为精进,而且善根深厚,就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这个师父只证到三果,因为对教理没有深入了解,他就以三果为四果,起了增上慢,所以内心当中就一直停留在三果的阶位,不求进取、突破。身为徒弟,他也不好意思公开的来教授师父。这怎麼辨呢?这个徒弟就施设一个方便,有一天这个师父到山下托钵的时候,经过一棵大树,突然间转过去的时候,看到一隻大老虎。这个师父是三果的圣人,三果圣人的心性跟老虎接触的时候,他第一个念头起了恐惧心。我们讲「一切法因缘生」,我们有很多潜伏的功能,要由境界风的刺激,才能够生起现行;他平常没有这个刺激的时候,他内心的自我意识是潜伏在裡面,所以当他產生害怕,这个三果圣人他就检讨:我为什麼会害怕呢?就是想要保护自我!所以,他知道自己的修证还不圆满,后来就精进的用功,也就证得四果了。


不过在唯识的经论上说:阿罗汉如果没有进入无餘依涅槃,他还是有餘依涅槃的时候、他生命还在的时候,他的俱生我见还在,他只断除分别的我见。所以当他遇到一些极度恐怖的事,他还是会有微细的害怕,就是他那个我相、人相的对立还存在,他还没有进入到佛的不二法界,那是没有所谓的个体,没有说谁害怕、谁不害怕,没有这种事情。这就是说明:即使我们能够信解我见、调伏对粗显生灭的分别我见;但是对於相续的微细我见,还是爱著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76 #
头像
376 #
0
12-02-13 17:5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们看总「结」:
癸三、结安立
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所以只有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恆转如瀑流」──恆常相续、前后变化的一个微细的明了心识,来当做生命的根源,这样子解释生命的真相,才是最为圆满殊胜的。



这个地方是把阿赖耶识的相貌,一方面从大乘的角度、一方面从小乘的邪执来加以开显。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再强调的就是:我们对於生命的宗见,会影响到我们修行的。


凡夫他对生命,一直强调生命的相续,你看中国儒家思想也是,很少提到无常变化,很少。打开儒家的思想,强调立德、立功、立言,强调要建立善法。以人天的教法来说,它这样讲是合理的。


我们打开《阿含经》的思想,从头到尾几乎都是探讨无常、无我的道理,对於生命有它的相续性、有它追求建立的一面,就谈得比较少,空性的部分讲得多。


你打开所有的大乘经论,《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它是空有俱谈,即空、即假、即中,「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大乘佛法认为:阿赖耶识它是根本无明,但是它不能够断除,因为它相续,它只能够转变,转识成智,这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思考。


就是说你在持戒、修定、修慧之前,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标、方向在哪裡。方向错了,你以后还要调整一次。


所以,我们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你是怎麼样呢?你在内心当中,建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当做菩提心。所以菩萨是以菩提心为自我,为他整个生命的归元;我们凡夫是以阿赖耶识为自我,以自我意识来修习善业,以自我意识来得果报;菩萨是以菩提心来修习六波罗蜜,也是以菩提心来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在经典上,有一次,很多菩萨讚叹说:文殊菩萨!你能够善巧说法、广度眾生,你真是善哉!文殊菩萨说:其实这个「我」是没什麼善哉的啦!我能够演说妙法,是因为我内心当中有菩提心,是那个「菩提心」在演说妙法,不是那个「我」在演说妙法。所以说大乘的思考,它是用转变的方式、用取代的方式,来改造阿赖耶识,不是完全的随顺、也不是完全的消灭。所以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生命的根源就是菩提心了,你因地的时候,就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同一个种姓。


如果你修净土宗,那你是以本尊的功德为你的自我,以本尊的功德。如果诸位看过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开示,善导大师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不管修习什麼善法,你都要把功德回归到本尊的加持。你说:誒,我刚刚打坐、静坐的时候,念佛念得很好,不是我能够念佛,是因为弥陀本尊的加持。我为什麼能够把戒持得好呢?也不是有一个我能够把戒持好,是因为弥陀的加持。

所以印光大师经常强调:净土宗强调的就是「即眾生心,投大觉海。」就是你的心跟佛的功德要达到不二,自他不二。

所以我们了解阿赖耶识以后,我们开始用另外一个清净的功德,来取代阿赖耶识,而这个功德也是一样相续变化;但是它已经不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思考。或者你希望以菩提心、以四弘誓愿,来重新啟动你新的生命;或者你愿意用弥陀的功德大海,来当作你生命的依止处。当你生命的依止处改变了,你生命的方向就有所改变。当然你要取代阿赖耶识,先要知道阿赖耶识的相貌,就是「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成就最胜」。
头像
0操作377 #
头像
377 #
0
12-02-13 17:5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阿赖耶识」它的「果相」是什麼呢?第六意识它不断的不断的在所缘境中造作「熏习」,使令「阿赖耶识」展转的「相续生」起。这个地方是约著现行熏种子来说的,现行熏种子。阿赖耶识它创造第六意识,它是因相;但第六意识的造业,又创造了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是被创造,所以它是个「果相」。蕅益大师讲得好,其实生命的相貌说穿了:「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其实生命的本质不多,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一念流动的心性,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相,因为有这个「望前名果」,它是由前面的业力所创造;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新的因,它又是一个因地:「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所以每一个剎那,它本身是一个因相,它有能生义;但是它又是果相,对望前面,它又是果相;对望后面,它是个因相。就是我们这个水流,我们以当下随便横切的一个小点来看,这个点对望著过去,它是一个果相;对望著未来,它又是一个因相。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準。为什麼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人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作不了主。所以说我这念心跟这个环境接触,我以前要起贪烦恼,现在还是起贪烦恼;我以前遇到这个环境,我是肯定要发脾气了,也只好发脾气了。所以你的生命就跟著过去业力的等流性,就这样流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修行者他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多了一个对治力、调伏力。比如说你本来二十八岁应该结婚的,结果你出家去了,那你这个生命就改变了。这整个生命的水流,从你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现行经过对治,它再熏回阿赖耶识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功能。所以,修行这个现行很重要。

在净土宗来说,它不讲断烦恼,它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準,是正念分明,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是清楚的正念、忆念弥陀的正念。那怎麼会有正念呢?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他说:「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是的,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瞋烦恼,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在菩萨戒,第一念的过失,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所以你内心当中,第一念的贪瞋烦恼,当然不是很清净,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这就是你的过失,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的堕落下去。

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虽然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但是你忆佛、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它是一个主流,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表示你忆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

所有的烦恼,只要你把佛号提起来,你有把握能够转念念佛,你能把握,任何念头都是如此。你心中所有的念头,我佛号不提便罢,只要我佛号提起来,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间,把念头转过来。那表示说:没有错!我烦恼没有断;但是佛号是我们内心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能够招感的那个种子,它具有主导性,最有强势力量的一个功能,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準。

就是说经过你的努力,你今生的生命的当中,在所有杂染的功能当中,你栽培一个最强大的念佛功能,而这个功能,是你内心所有功能当中,最有主导性的,谁也不能取代它,它能够取代所有的功能。这就是表示:你阿赖耶识的水流开始改变,就是第六意识开始在主导阿赖耶识,而不是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

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那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基本上是由种子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的现行;修行者是用现行来主导阿赖耶识,那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地方,是简单的讲到阿赖耶识的一个变化相。
头像
0操作378 #
头像
378 #
0
12-02-13 17:5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復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詮。何为所詮?

这个第六意识,它之所以能够主导第八识,就是第六意识它能熏,它在造业的时候,有「熏习」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就探讨什麼叫「熏习」?为什麼第六意识,我在念佛的时候,会去主导、改变第八识呢?这个「熏习」是一个「能詮」显的名词,到底「所詮」的意义何在?什麼是熏习这个名词所要詮释的道理?这是徵问,看解「释」: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詮。

熏习当然不是一个法,一个单一的法不能熏习,要二个法,就是说阿赖耶识跟第六意识,这二个法要构成熏习,要「俱生俱灭」。「俱生俱灭」这当中有二个条件:第一个,这二个都必须是「生灭」法,如果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就不能够成熏习,这二个都是生灭变化的有为法;第二个,它必须要「俱」,要同时的存在,如果是有前后,它生起的时候,你消失了,这样子就不能构成熏习:这二个法必须同时的存在,能够相互生灭的作用,就构成熏习了。熏习的结果,就能够「生」起对方的「因性」,这个就是所谓的熏习。


比如说有二个人住在一起,某甲跟某乙住在一起,某甲某甲的个性、某乙某乙的个性,某甲喜欢拜佛、某乙喜欢打坐,刚开始这二个法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二个住在一起(刚开始这二个会互相的冲突,冲突到最后达成平衡。什麼叫平衡呢?就是说它有一部分的功能给你,你有一部分的功能给对方。),你看他们二个,某甲当中有某乙的功能,某乙当中也有某甲的功能,这个叫做熏习,彼此都释放一种讯息,强势的一面是能熏,弱势的一面就是所熏。每一个人都有强势的部分,可能你拜佛这一部分比较厉害,你就来熏习我;我喜欢打坐,打坐这部分我是强势,我来熏习你。这二个法「俱生俱灭」,使令对方生起「因性」,这叫「熏习」。我们看譬「喻」,看譬喻就更能容易了解:如苣 中有华熏习,苣 华俱生俱灭。是诸苣 ,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这个苣 的 ,是一个艸字头,下面一个殊胜的胜,这个苣 就是胡麻,印度做油,是拿胡麻去榨油。印度人习惯把香油涂在身上,但是胡麻本身没有香气,所以在製作胡麻之前,先把苣 的胡麻跟有香味的花二个混在一起,先把它们放在一堆。我们说过,这二个有为法一放在一起,彼此间就会释放一种讯息。苣 是没有味道,它什麼讯息也不能放;花有味道,它有强烈的味道,它就不断的去熏这个胡麻;放久了以后,「是诸苣 ,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这个时候,胡麻本身没有香味,但是它跟花相处久了以后,它就带有这个花香的功能。


就是说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记的,第六意识是通善恶,第六意识跟第八意识二个经常在一起,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断的造业,第六识就把这个业力熏习阿赖耶识,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有一个修「行者」,他修戒定慧,但是他内心当中有很粗重的「贪」欲烦恼,这个「等」包括瞋或者痴。一切法因缘生,他为什麼会有这麼粗重的贪欲烦恼呢?因为他过去生当中「贪等熏习」,他不断的放纵贪欲烦恼,一次一次的现行;这个时候,现行熏习阿赖耶识,就累积很多贪欲的功能、种子。


所以阿赖耶识「依」止这样的一个「贪」欲烦恼,跟它「俱生俱灭」,使令阿赖耶识,带动这样一种贪欲烦恼的「因」种「而」引「生」,这就是杂染法的熏习。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比较粗重的烦恼,有些人是贪烦恼、瞋烦恼、高慢心,这种烦恼的生起,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我们习惯性的放纵这个烦恼的相续活动,所以它不断的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累积很多这方面的功能,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它就生起现行,这叫「贪等熏习」。

前面一段是杂染法的熏习,这一段是清净法的熏习。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或」者我们在佛法中「多闻」,「多闻」有二种解释:第一个你广泛的学习;或者你对一个法,专一深入数数的去思惟,因为你多次的思惟,内心当中由这样的作意「俱生俱灭」,跟阿赖耶识俱生俱灭,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就生起一种清净的正念功能。比如说,你内心当中对於往生净土特别的急迫(往生净土的因,你之所以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正念是信、愿、持名),你相信弥陀有能力救拔你,你也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后依止这样的信愿,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圣号。这个时候,「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会產生一种忆佛、念佛的强大功能,就是「持法」,这个法就时时在心中。这就是为什麼每一个人在修行当中,有些人对持戒、有些人对禪定、有些人对智慧特别的强,都是因为他不断熏习的缘故。

我们看「癸四」最后的总结:
癸四、合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身为生命的一个根源、或者是一个总仓库,它之所以累积那麼多功能,也都是我们无始劫来不断不断的造作「熏习」,所以才有这个结果的。这个「熏习」,本论当中主要是讲到第六意识,就是妄心的熏习;但是《大乘起信论》讲熏习,它是讲到二种因素。就是说内心,你内心的作意,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大乘起信论》认为说:我们内心的熏习,这个外在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内心经常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你也容易生起杂染的功能;你经常跟三宝的境界接触,你就容易生起清净的正念。所以从外境的角度,我们出家眾理论上是比较容易修行,因为你早上一起床就做早课、吃饭的时候就念供养咒,你每一个时段,祖师都会安排一些功课,让你能够念佛、念法、念僧的净法熏习。

诸位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你会发觉:同样是三宝门中的佛弟子在修行,比如说你在家的时候,有很多同参道友,当初你的资粮跟他差不多、善根也差不多,结果你选择出家,他选择在家;但是你十年后再去看看他(哈──),你会发觉二个不一样,很明显的不一样。但是你不能怪他不一样,因为他的熏习,他是在五欲中打转;你佔了优势,你在三宝境界中修行。所以这个环境,对我们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这个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道理」,亦復如是,跟你所接触的环境、跟你的起心动念都有关係。它虽然是生命的根源,但是它本身是生灭法,它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你内心造作的影响而有变化。
头像
0操作379 #
头像
379 #
0
12-02-13 17: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一个观念:我们现在不管是造了很多的善法、或者造了很多的恶法,阿赖耶识的体性是不会改变的。比如说,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第六意识它能熏,它会去主导第八识,那只能说你第八识裡面善的功能增加了,但是你的体性还是无记的。相同的道理,你今天去造了一个杀盗婬妄的罪业,你的体性也是无覆无记的,只能够说你裡面多了一个邪恶的功能。


这个地方有它的深意,我解释一下。为什麼体性不能改变,只是改变功能?我们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是阿赖耶识,如果我们读《大乘起信论》、或者读比较圆顿的经论,这个阿赖耶识它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阿赖耶」。唯识学它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它对阿赖耶识不生灭这一部分,它讲得比较少。


阿赖耶识它不生灭的部分,就是它根本的本性就是真如,就是真如一念不觉变阿赖耶,所以它跟真如是不二的,所以真如跟根本无明是不二的,烦恼的体性是菩提。如果阿赖耶识的体性改变,那糟糕了,你不能恢復清净!阿赖耶识的本性就是真如,这个诸位要知道:它之所以生灭,是因为第七意识,恆审思量相续的资持,所以当第六意识修观对治这个恆审思量的时候,阿赖耶识一鬆脱第七意识,阿赖耶识就转成真如。所以我们不管造什麼业去熏习阿赖耶识,只能够说它裡面潜伏的功能改变了,但是它的体性不能改变,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唯识学解释阿赖耶识,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阿赖耶识之前是什麼?唯识学是不强调这个部分。它是假设你已经开始流转,那如何从一个生灭当中,恢復到不生灭?所以它的思想一开始就是:反正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开始啟动流转。这当中值得我们感到庆幸的是:阿赖耶识的体性,不会因为我们造业,使令它的体性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它有恢復清净的可能性。这个观念在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只是增加了一点邪恶的功能,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阿赖耶识亦復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於熏习时,虽復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这样子,我们对阿赖耶识跟种子的关係就更清楚了。..........

头像
0操作380 #
头像
380 #
0
12-02-13 18:0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还有一篇是法师讲《大方广圆觉经》时候的开示。末学也把它贴出来,请师兄们参酌。
发帖回复
查看:26119|回复:683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