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26118|回复:683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家一起读楞严经

头像
0操作181 #
头像
181 #
0
11-08-31 15: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佛说,“其次,何以见得六入(即六根,包括五官与意识)的作用,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

(1)眼。 例如上面所说的,眼睛瞪视虚空,发生疲劳,看见虚空里幻变的光华现象。须知眼睛和疲劳所生的幻变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自 然界有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人们在其中发生看见的作用,吸收这种种现象;就称之为见的住能。这个看见的作用,离开明暗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 因此当知这个看见的性能,不从明暗而来,也不由眼睛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从光明而来,遇到黑暗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光明消灭,何以又 可以看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而来,遇到光明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黑暗消灭,何以又可以看见光明呢?假若是从眼睛而出,眼睛并没有储备明暗两种现 象。那么,这个能见的精灵,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生,面前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现象,反转回来,也应该可以看见眼睛。再说:如果是虚空所生,乃是虚 空自己在看,与眼晴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眼睛吸收外界现象的"眼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头像
0操作182 #
头像
182 #
0
11-08-31 22:0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2)耳。譬如有人,用手指很快地塞住两个耳朵,塞久了,耳朵与听觉,就发生疲劳的变态,听到头脑里有嗡嗡声音。须知耳朵与疲劳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 发生的变态。因为虚空有动静两种境界,人们在其中发生闻听的作用,感受这种有声无声的动静现象,我们称之为听的性能。这个闻听的作用,离开动静两种境界毕 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闻听的性能,既不从动静的声音而来,也不由耳朵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从无声的静境而来,听到有声时,闻性应该 随着静境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有声的响动呢?如果是从有声的响动而来,当无声时,闻性应该跟着响动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无声的静境呢?假若是从耳朵而 出,耳朵并没有储备动静两种境界。那么,这个闻所的作用,本来就没有自性了。如果是虚空所生,虚空既然自有闻听的性能,就不是虚空了。再说:虚空自然能 闻,与耳朵听闻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耳朵闻听感受外界有声无声动静等的"耳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 能。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83 #
头像
183 #
0
11-08-31 22: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8/31/2011 10:07:00 PM的发言:
 (2)耳。譬如有人,用手指很快地塞住两个耳朵,塞久了,耳朵与听觉,就发生疲劳的变态,听到头脑里有嗡嗡声音。须知耳朵与疲劳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 发生的变态。因为虚空有动静两种境界,人们在其中发生闻听的作用,感受这种有声无声的动静现象,我们称之为听的性能。这个闻听的作用,离开动静两种境界毕 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闻听的性能,既不从动静的声音而来,也不由耳朵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从无声的静境而来,听到有声时,闻性应该 随着静境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有声的响动呢?如果是从有声的响动而来,当无声时,闻性应该跟着响动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无声的静境呢?假若是从耳朵而 出,耳朵并没有储备动静两种境界。那么,这个闻所的作用,本来就没有自性了。如果是虚空所生,虚空既然自有闻听的性能,就不是虚空了。再说:虚空自然能 闻,与耳朵听闻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耳朵闻听感受外界有声无声动静等的"耳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 能。

动静二相,了无自体,故知闻性不从动静来,不从耳出,不从虚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动时应不能闻;反之亦然。
闻性不从耳出,因耳不存生。虚空亦不能闻,否则怎能叫虚空,与耳闻又何干?
所以耳之所入乃是虚妄幻想,如同镜花水月,梦幻泡影,不因因缘生,不是自然生。

这段好着重理解,对于后面的耳根圆通是基石。
耳根圆通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讲的。
观音菩萨大家都知道,都念过菩萨名号很多次。
为什么叫“观世音”,不是“听世音”?
请大家思考。
头像
0操作184 #
头像
184 #
0
11-09-01 14: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请大家把上面的耳根部分读通,理解好,我要继续贴了。
头像
0操作185 #
头像
185 #
0
11-09-01 14: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3)鼻。譬如有人,用力急搐鼻子,鼻子搐久了,发生疲劳的变态,就有冷气吸入感触。因为有这种感触,便分别出鼻子通塞与虚实,以及香臭等气味。须知鼻子 与疲劳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有通塞两种现象,人们在其中发生嗅觉的作用,感受这种通塞现象的,我们称之为嗅觉的性能。这个感受,离开 通塞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这个感受的性能,既不是从通塞而来,也不是由鼻子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因畅通而来,鼻子 塞住的时候,感受的性能,应该也跟着畅通而消灭,何以又可以感受堵塞呢?如果是从堵塞而来,当畅通时,应该又跟着堵塞而消灭,何以又可以了解香臭等等感触 呢?假若是从鼻子而出,鼻子里并没储备通塞等现象。那么,这个嗅觉的性能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由虚空所生,虚空里的嗅觉应当可以嗅到你的鼻子,并且虚空 自然有嗅觉的作用,与鼻子感受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鼻子内外感受的"鼻入”都是时间空间星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86 #
头像
186 #
0
11-09-01 14: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4)舌。譬如有人,用舌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以后,嘴唇发生疲劳的变态。这个人如果有病,就感觉到有苦味。如果无病,就有甜的感觉。因为有甜与苦的不同, 才显出舌头的感觉作用。当嘴唇与舌头不动的时候,应该是淡然无味的。须知口舌与味道作用,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有甜苦淡等味性的变化,人们在其 中发生感觉的作用,吸收各种变化的味性,我们称之为知味的性能。这个知味感觉的作用,离开甜苦淡等变化,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这个会尝甜 苦淡的味性,既不是从甜苦淡而来,也不是由舌头而出,更不是从虚空所生。假若是从甜苦而来,尝到无味时,这个知味感觉的作用,应该也跟着甜苦而消灭了,何 以又可以感觉到淡呢?如果是由淡而出,尝到甜味时,知性就应该消灭了,何以又会感觉到甜苦二味呢?如果是从舌头而出,舌头没有储备甜淡苦的味素。那么,这 个知昧的感觉,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味性的感觉,不必经由你的口舌才知味性的变化。"再说:是虚空自知尝味,与舌头知味的感觉,又 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舌头分别知味感觉的"舌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变化。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头像
0操作187 #
头像
187 #
0
11-09-01 18: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5)身。譬如有人,一只手是冷的,一只手是热的,用冷的手,去接触热的手,如果冷手温度很低,热手的温度便跟着下降。如果热手温度高,冷手的温度便跟着 升高。这样冷热接触与分开的作用,就发生了感触,显出知觉的作用。冷热相交流,发生感触疲劳的变化。须知身体与感触疲劳的现象,都是正觉自性研发生的变 态。因为有接触与分开两种感受作用,人们在其中发生感觉的反应,吸收冷热等各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体性,离开接触与分开的两种感觉作 用,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这个知觉的作用,既不从接触与分开的感觉而来,也不从你合意与不合意才有。既不是由身体而生,也不从虚空所出。假若 从接触的时候才有感觉,当分开的时候,感觉就跟着接触离开而消灭,何以又能够知道感觉分开了呢?合意与不合意二种作用,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是从身体而生, 身体上没有储备接触分开合意与不合意的四种固定现象。那么,你身体上的这个知觉,原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出,虚空自有知觉,与身体的感觉又有什么 相干呢?所以当知身体感觉外界冷热等的"身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头像
0操作188 #
头像
188 #
0
11-09-01 18:3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6)意。譬如有人,劳苦疲倦就要睡眠,睡够了便觉醒,看见过的事情就会记忆,失去记忆就是忘记。生命过程的各种事情与思想,生起、保存、变易、消灭的种 种颠倒经验,习惯的吸收存留在心里,似乎很有次序地潜伏着。这种情形,就叫做意识知觉作用。须知意识与知觉疲劳现象,二者都是正觉自性研发生的变态。因为 有生起灭了两种作用,人们自性有收集知觉的功能,在生灭两种作用中间,吸收保留,形成内在知觉思想的境界,发生能知能闻等作用。如果回转见闻功能之流,流 不及地,空空洞洞,了了朗朋的境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性能,如果离开睡眠清醒与生灭等相对的作用,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 此当知这个知觉的根元,不从睡眠清醒生灭作用而有,也不从身体上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假若是从清醒来的,到了睡眠的时候,这个知觉的作用,已经跟者清醒 的现象而消灭,何以又会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时候,才有知觉的作用,思想灭掉的时候,就不应该知道思想已经灭了,还有谁可以知觉到思想的消灭呢? 如果知觉是从思想灭了而有,那么,思想再生起时,知觉已经跟着灭了而消灭,这中间谁又知觉得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道的作用,是从身体内部而出,睡眠与清 醒两种现象都凭借身体才发生作用。假若离开睡眠与清醒两种行为,这个知觉的作用,等于虚空中的花朵,毕竟没有固定的自性。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知 觉,与人身的知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意识知觉思想的“意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头像
0操作189 #
头像
189 #
0
11-09-02 12: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8/31/2011 10:18:00 PM的发言:

动静二相,了无自体,故知闻性不从动静来,不从耳出,不从虚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动时应不能闻;反之亦然。
闻性不从耳出,因耳不存生。虚空亦不能闻,否则怎能叫虚空,与耳闻又何干?
所以耳之所入乃是虚妄幻想,如同镜花水月,梦幻泡影,不因因缘生,不是自然生。

这段好着重理解,对于后面的耳根圆通是基石。
耳根圆通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讲的。
观音菩萨大家都知道,都念过菩萨名号很多次。
为什么叫“观世音”,不是“听世音”?
请大家思考。

开始念普门品的时候,经文里讲“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心下就有疑问,为什么是观其音声?现在看到师兄提出这个问题,再看普门品,发现众生是闻,菩萨是观。是不是菩萨已证得正等正觉,从心而观,不用耳朵去听闻啊?末学拙见,盼师兄指正。

头像
0操作190 #
头像
190 #
0
11-09-02 13: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9/2/2011 12:48:00 PM的发言:

开始念普门品的时候,经文里讲“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心下就有疑问,为什么是观其音声?现在看到师兄提出这个问题,再看普门品,发现众生是闻,菩萨是观。是不是菩萨已证得正等正觉,从心而观,不用耳朵去听闻啊?末学拙见,盼师兄指正。

你不拙,大致就如此。后面还更详尽的讲述。
楞严经光读是肯定读不懂的。
其它经书也是一样。
不仅仅是这些了义经不能完全考推敲文字,不了义经,比如大悲心陀罗尼经,不修持大悲咒,也难见观音菩萨的大悲心印。
这部楞严经和其它诸经文遥相呼应,所以真的要把楞严经学好啊,所谓学好,就是要实修实证,融会贯通,不能扣字眼儿,完全用用世间的逻辑去推敲佛的知见(就好比用平面几何去看曲面几何一般)。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91 #
头像
191 #
0
11-09-02 14:5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师兄说的是。末学回刚才的帖子时还想着佛经真是字字珠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也说不上哪里不对。经师兄这么一提点,才知道末学落于文字了。 末学的错误是不是就是“七处证心”中心在思维?
头像
0操作192 #
头像
192 #
0
11-09-02 14: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9/2/2011 2:52:00 PM的发言:
师兄说的是。末学回刚才的帖子时还想着佛经真是字字珠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也说不上哪里不对。经师兄这么一提点,才知道末学落于文字了。 末学的错误是不是就是“七处证心”中心在思维?

我刚刚是说你没有落于文字啊
我说的是学佛转扣字眼,而且用世间的已知逻辑去推算无量的佛法的治学方法是不对的。
对不起,让您糊涂了。
头像
0操作193 #
头像
193 #
0
11-09-02 15: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呵呵,曲解了师兄的意思,但是末学倒是有这么一个机会反观自己。虽然是没有扣字眼,但是目前对佛法的认知还是依赖于世间法。末学得给自己加点功课了才能提升了。
头像
0操作194 #
头像
194 #
0
11-09-02 15: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9/2/2011 3:27:00 PM的发言:
呵呵,曲解了师兄的意思,但是末学倒是有这么一个机会反观自己。虽然是没有扣字眼,但是目前对佛法的认知还是依赖于世间法。末学得给自己加点功课了才能提升了。

世间人当然要比较依赖世间法来认识佛法了,但是用世间法的思维去衡量佛法的正确就不对了。
头像
0操作195 #
头像
195 #
0
11-09-04 22: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末学问个楞严咒咒心发音的问题,目前在网上搜到的两种,该遵从哪一种?


 


咒语原文:


  哆侄他。唵。阿那隶。毗舍提。
  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信·都嚧瓮泮。莎婆诃。


  楞严咒咒心注音:


  duō zhí tuō。ōng。ā nà lì。pí shě tí。
  pí là bá shé là tuó lì。pán tuó pán tuó nǐ。
  bá shé là,bàng ní pàn。
  hǔ xìn,dū lú yōng pàn。suō pó hē。


 


还有一种说法是

一、大藏经中关于楞严咒主要有三个版本:(1)汉译《楞严经》中的真言(未见相应之梵文本);(2)不空大师所译的楞严咒(保留有梵文本)(即你新发现的版本);(3)由梵文译藏,再由藏译汉的版本。三个版本的真言虽然名字相同,但内容却不尽相同,即使是咒心部分亦不一致。

二、若按密法的规矩,受持上述三个版本中任一真言,具应由上师传授。但在汉地,汉译《楞严经》中的真言已由先贤公开传授数百年,因此今人欲受持楞严咒,以受持此一版本的真言最为稳妥。

三、若欲将汉译《楞严经》中楞严全咒的发音重新注音困难很大,因为未见相对应的梵本。依本人之浅见,修行者与其受持发音不是很准的全咒,不如集中精力受持发音较准的咒心。既然与此咒有大因缘,建议尽量将发音读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持诵楞严咒者可分为两种:一者通篇全诵,二者专诵咒心。古德开示,持诵咒心的功德与持诵全咒功德相同。另外,您所依据版本的咒音与梵音差别较大。以咒心为例,唵不应读成“安”,而应读成“奥母(aum)”,“毗舍提”应发音“威萨达”,“盘陀”应读成“班达”,“虎(合牛)”不应读成“虎信”,而应读成“虎母(hum)”,即通常的“吽”等等。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96 #
头像
196 #
0
11-09-05 22:1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还有个问题,念楞严咒心可以回向给怨亲债主吗?
头像
0操作197 #
头像
197 #
0
11-09-06 08: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9/5/2011 10:19:00 PM的发言:
还有个问题,念楞严咒心可以回向给怨亲债主吗?

为什么不呢?
诸法平等平等。
头像
0操作198 #
头像
198 #
0
11-09-06 08: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9/4/2011 10:05:00 PM的发言:

末学问个楞严咒咒心发音的问题,目前在网上搜到的两种,该遵从哪一种?

 

咒语原文:

  哆侄他。唵。阿那隶。毗舍提。
  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信·都嚧瓮泮。莎婆诃。

  楞严咒咒心注音:

  duō zhí tuō。ōng。ā nà lì。pí shě tí。
  pí là bá shé là tuó lì。pán tuó pán tuó nǐ。
  bá shé là,bàng ní pàn。
  hǔ xìn,dū lú yōng pàn。suō pó hē。

 

还有一种说法是

一、大藏经中关于楞严咒主要有三个版本:(1)汉译《楞严经》中的真言(未见相应之梵文本);(2)不空大师所译的楞严咒(保留有梵文本)(即你新发现的版本);(3)由梵文译藏,再由藏译汉的版本。三个版本的真言虽然名字相同,但内容却不尽相同,即使是咒心部分亦不一致。

二、若按密法的规矩,受持上述三个版本中任一真言,具应由上师传授。但在汉地,汉译《楞严经》中的真言已由先贤公开传授数百年,因此今人欲受持楞严咒,以受持此一版本的真言最为稳妥。

三、若欲将汉译《楞严经》中楞严全咒的发音重新注音困难很大,因为未见相对应的梵本。依本人之浅见,修行者与其受持发音不是很准的全咒,不如集中精力受持发音较准的咒心。既然与此咒有大因缘,建议尽量将发音读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持诵楞严咒者可分为两种:一者通篇全诵,二者专诵咒心。古德开示,持诵咒心的功德与持诵全咒功德相同。另外,您所依据版本的咒音与梵音差别较大。以咒心为例,唵不应读成“安”,而应读成“奥母(aum)”,“毗舍提”应发音“威萨达”,“盘陀”应读成“班达”,“虎(合牛)”不应读成“虎信”,而应读成“虎母(hum)”,即通常的“吽”等等。

不同的翻译版本读音可能差别还不小,不过只要读音大致对,关键是心要清净就好。
所谓持咒,就是密宗的三密加持的“口密”。
众生作业都是要通过“身口意”来完成的,持咒时,就好比把自己的身口意和本尊的身口意相应。
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和阿弥陀佛相应,所以阿弥陀佛也是咒语。也就是说净密不二,同样禅密也不二,统统融入一真法界。
还有一个比方,我们持咒就好比打电话给佛菩萨,信号的头要对,而且信号要足够的强,佛菩萨才能接到,你感,佛菩萨才能应。
对于信号的头,佛菩萨不会太挑剔,大致对就行,关键是心要清净。
就好比在深夜,我们能听见很远处的火车声音,而白天根本听不见。
用哪个读音,要看哪个方便咯。
有些老人家不识字,不懂拼音,汉字表音的咒语就比较适合他们。
我们板子上的人大致都学过拼音和外语音标,所以读罗马拼音标记的就更方便我们记忆的。
你可以看果滨居士的读音,他整理过梵文和罗马拼音对照的版本,还有他的配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IT8oOqe_ko
头像
0操作199 #
头像
199 #
0
11-09-06 09:0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9/1/2011 6:30:00 PM的发言:
(6)意。譬如有人,劳苦疲倦就要睡眠,睡够了便觉醒,看见过的事情就会记忆,失去记忆就是忘记。生命过程的各种事情与思想,生起、保存、变易、消灭的种 种颠倒经验,习惯的吸收存留在心里,似乎很有次序地潜伏着。这种情形,就叫做意识知觉作用。须知意识与知觉疲劳现象,二者都是正觉自性研发生的变态。因为 有生起灭了两种作用,人们自性有收集知觉的功能,在生灭两种作用中间,吸收保留,形成内在知觉思想的境界,发生能知能闻等作用。如果回转见闻功能之流,流 不及地,空空洞洞,了了朗朋的境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性能,如果离开睡眠清醒与生灭等相对的作用,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 此当知这个知觉的根元,不从睡眠清醒生灭作用而有,也不从身体上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假若是从清醒来的,到了睡眠的时候,这个知觉的作用,已经跟者清醒 的现象而消灭,何以又会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时候,才有知觉的作用,思想灭掉的时候,就不应该知道思想已经灭了,还有谁可以知觉到思想的消灭呢? 如果知觉是从思想灭了而有,那么,思想再生起时,知觉已经跟着灭了而消灭,这中间谁又知觉得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道的作用,是从身体内部而出,睡眠与清 醒两种现象都凭借身体才发生作用。假若离开睡眠与清醒两种行为,这个知觉的作用,等于虚空中的花朵,毕竟没有固定的自性。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知 觉,与人身的知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意识知觉思想的“意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意识本无体,幻生而幻灭。
头像
0操作200 #
头像
200 #
0
11-09-06 09:0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

佛又说:“何以见得十二处(身心与外界)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

(1)眼与色相。你现在举眼去看外面的树林,以及园中的泉池。这些色相,是因为有色相才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还是因为有眼睛才生出色相的现象呢?假若是眼 晴生出色相的现象,那么,当眼睛看虚空时,虚空并没有色相。色相的性能消灭,应该显出一切俱无。既然一切色相俱无,谁又明白那便是虚空?同样的,辨析虚 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虚空根本是什么色相都没有,又拿什么叫做虚空呢?假若是外界色相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那么,观看虚空没有色相,这个可以看见的性 能也应该消灭。见能既然消灭,其他一切也就没有了,谁又能明自何者是虚空,何者是色相呢?所以当知,可以看见的性能,与外界色相和虚空,都没有固定的所 在。也就是说见能和色相,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发帖回复
查看:26118|回复:683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