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951|回复:23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宗萨的味道-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开示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2-11-25 17:4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宗萨的味道-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开示

关于爱情——宗萨仁波切2012年针对学生问题开示


 


 


 1、学生问:最近我开始谈恋爱,但为我带来了烦恼,不再像单身时那样精进修行。是该放弃这段爱情还是应该继续维持下去?我对爱情的经营感到厌倦,渴望单身的状态。爱情和修行有矛盾吗?

仁波切答:所有世俗的努力都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仅是爱情。我们在世间所作的每件事都如此,爱情权力名望,而我们对它们却如此执著。你没有理由要现在就结束你的感情,你可以这么做,但基本上在世俗里的每件事都会带给你烦恼。如果你认为必须结束带给你烦恼的事情,那你干脆摆脱所有的俗事,而不仅是爱情。我的建议是顺势而为,没有必要做太极端的决定。如果你的感情无法继续它自然就会结束,你不用费力去结束它。



2、学生问:学佛法是否跟学习弹钢琴一样,必须一步步来,没有修好基础,没有系统的基础训练就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仁波切答:学佛法与学习弹钢琴一样,但又有些许不同。弹钢琴,即使你非常努力,当你老的时候,手指会开始不听使唤。但学习佛法(就不同了),所有你成就的,你永远不会失去它。




3、学生问:我每天规定了修行的功课和时间,但一旦没有完成就会愧疚自责,这是不是陷入了另一种执着?

仁波切答:你宁可继续保有这份罪恶感。我们有太多其他毫无意义的罪恶感。对无法修习佛法所产生的罪恶感,就这个阶段来说是一种加持。





4、学生问:你曾说:“不执著于任何想法”,我想问:这与对佛法升起虔诚坚定的信心是不是矛盾?

仁波切答:它们的确是相互矛盾。你说的没有错。这就如同你的手被一根刺扎到了,你需要拿另一根刺来把手里的那根刺拿出来。而虔诚心就是学佛路上的那根刺。





5、学生问:《普贤上师言教》中皈依的那一章中说皈依之后有一条戒律是不能与持外道的人为伍,这与真正的菩萨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慈悲心是不是相矛盾?

仁波切答:不是,意思是指不要与具有错误见地的人为伍,以免他们给你一些错误见地的影响。



6、学生问:学习《普贤上师言教》,面对繁复的观想和仪轨无法深入内心,是不是因为我还没皈依,没上师指导的原因,我该怎么办?

仁波切答:书上的教法要深入内心不会一下子就发生,它会慢慢地从心中生起,所以不要担心。你也不要太急著去找老师,你应该好好地检视分析这些教法。无论如何,反覆检视思考总是好的。如果你想要皈依,你应该先皈依三宝而不一定要找一位上师。

7、学生问:如果人生真的是如梦如幻,那么在戏中从事善行或者恶行不也仅仅是角色不同而已,善行和恶行不也是一种分别吗?

仁波切答:当然它们都是二元的,有分别的。直到你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幻象之前,我们都困在同样的幻象之网中。只要我们还在这个二元的网,我们就会有这种好坏的区别。



8、学生问:我最近正在读 Walpola Rahula 写的《佛陀的教导》(What the Buddha taught)。里面第一章第2页中提到:「佛说,在他的教法中,没有秘密的教法,导师拳头里没有藏着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他毫无隐藏。」

仁波切答:因为Rahula不是一位密宗上师,所以很显然地他会这么说。他的解释是根据声闻乘的传统。

9、学生问:在我们生病非常痛苦时,如何保持快乐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愿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转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会有众生需要受苦。第二种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为我过去的业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恶业都到这个病痛上来,这样才能缩短我的轮回,了结我的恶业。第三种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显现,都是虚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这些痛苦,是因为我对它们的空性了解不够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论上。






10、学生问:父母给我介绍女朋友,我很害怕因为结婚就会让我分心,没有时间修行,从而浪费了暇满人身,所以请教仁波切该怎么做?

仁波切答:结婚并不一定会影响你的修行。你是否分心,完全要看你有多自律。如果你真的认为结婚会让你分心,而你不会因为拒绝婚姻而让你的父母太伤心,或许你可以告诉他们你不想结婚。






11、学生问:在看过《正见》后,我认为你就是我的上师。今年我到新学校工作,因装修材料的有毒超标,我中毒白血球下降,是什业力导致我这样果报?人受到肉身的制约,如何让身心超脱?

仁波切答:与第9个问题的开示一样。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愿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转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会有众生需要受苦。第二种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为我过去的业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恶业都到这个病痛上来,这样才能缩短我的轮回,了结我的恶业。第三种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显现,都是虚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这些痛苦,是因为我对它们的空性了解不够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论上。






12、学生问:《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与我们所倡导的持咒和佛号,会不会有所抵触呢?

仁波切答:持咒是相对层面的修行,而这句偈语所教授的是一切事物的空性。并不是真的自相矛盾,而是相对真理(世俗谛)和究竟真理(胜义谛)是不同的。




13、学生问:认真和执着的区别?

仁波切答:这两者很接近,执着比较粗重,而认真比较细微。两者都必须放下。




14、学生问:怎样才能像对治粗的情绪一样去对治细的情绪。

仁波切答:粗重的情绪可以用思惟来对治,但是对于细微的情绪,需要清净或纯粹的禅修,特别是内观(毗婆舍那)。






15、学生问:证悟是不可见、也不可说的,可是我很难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生起信心。我对佛法有兴趣好感,但不全相信。怎样才能消除我的半信半疑?

仁波切答:你应该生起一种信心,相信与证悟相反的无明肯定能被弃除,相信杯子的污垢能被洗掉——即使现在这个杯子有污垢——只不过是我们还没见到干净的杯子罢了。




16、学生问:我一直在关注正见网站仁波切的开示,家人常对我的信仰表示怀疑,认为佛法迷信,我不知怎样去处理,心里有些伤心,我该怎么做?

仁波切答: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祈请佛陀加持,让你所有修行佛法的障碍都会很快地消失。




17、学生问:向您请求,为大家念诵观音心咒的口传,顶礼仁波切,感恩!

仁波切答:但是我没有办法给你们口传,因為我必须和你们见面才能给与口传。也许你们可以请离你们比较近的堪布或仁波切给你们口传。




18、学生问:很想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有什么样的果报?

仁波切答:同性恋性行为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它不应该被视做比有些人喜欢吃披萨,有些人喜欢柠檬饭糟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19、学生问:刚学佛时,执着于念珠的款式;后来念经时执着于念经的数量。到今天我不执着这些时,突然觉得是不是信心不够了?

仁波切答:不是,这只是表示人的执著与感受是多么善变。它们就是如此无常。我们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我们就不喜欢了。让我们祈愿你喜欢学佛的心能一直持续下去。




20、学生问:我遭到我最信任的男友、好朋友的多起欺骗,我该如何面对,我不能怨恨他们吗?

仁波切答:怨恨他们对你并不会有很大的帮助。你应该要做的其实是好好享受你自己的生活。

[upload=jpg,614741349153166585.jpg]UploadFile/2012-11/2012112517482520921.jpg[/upload]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2-11-25 17:5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宗萨仁波切2010中国行-上海开示


 


佛法的挑战在于它的单纯。事实上,越深奥的教法越单纯。单纯之所以是个大挑战,是因为你没办法经由学习、讨论和研究来破解它。你越努力尝试,它就变得越复杂,就象一杯泥水,你越搅动它就越浑浊,越稠密。虽然我们抱怨复杂性,其实人类在某种程度上热衷于复杂性。经历了事情的复杂性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成就了某些事情。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在做些什么。



比如说,证悟这样一个大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很单纯的觉醒的状态。其实它与光环,到处放光,或托起整个宇宙的能力等等毫不相干。这就是我所说的复杂性,这就是我们如何把事情复杂化的。那么,觉醒什么?觉醒到真理。就好比是直到你知道黄油有害健康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否则你会一直食用它,然后你会遭受那个后果。



一旦你知道了,那么你就能觉醒到,至少是从智识的层面觉醒到。但是实际上和从情感上确实做到放弃黄油,当然是另一回事。因为我们吃了这么多的黄油,去掉吃黄油的习惯会很困难。中国人几千年前就醒悟到把枯叶泡在开水里能变成茶这个道理。想想看,这多么有趣,谁会想到去用开水泡枯叶呢?


所以如此觉醒的状态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寻求的。证悟就是如此。直到我们觉醒到实相,之前我们会一直被幻相所蒙蔽。当然这说起来比较容易,实际做起来就象去劝说一个藏人黄油有害健康那么难。也难怪他们,他们很精于此道,比方说他们会想“西藏人祖祖辈辈都吃黄油,你怎么能说黄油有害健康呢?”



就如同很难说服藏人黄油危害健康一样,要说服现代人现代的目标是种骗局也非常困难。即便藏人饱受过量食用黄油之苦,他们真是深受其害,但他们仍然不以为然。同样的,现代的年轻人饱受时下的目标和目的等等之苦,但他们不能接受这些目标和目的是苦的因。所以简而言之,我们所找寻的是觉醒的状态。不管是一刹那的觉醒状态,一小时的觉醒状态,或是一种对觉醒状态的总体的信念。这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信心。刚才我被问到很多问题,都是关于去做什么。我们仍然要经商,仍然要照顾子女。我们仍然有无穷的事情要处理,然而我们明白佛法是真理。这似乎有点冲突是吗?如果这其中有冲突,那么这种冲突是无价之宝。它意味着你对物质世界的追求从内在被质疑了,你随时可能会转向。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非常好。



其实诸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是个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从物质的角度来说表现相当出色。



我确信它将会做得非常好。但是事实上很多象你们这样的人有种好奇或不安的感觉,不知为什么你们觉得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些其他的东西。这非常好。这很难得。你们应该为自己有这种想法感到宽慰。



好,我现在也请大家提些问题。佛教以其众多不同的面向为人所知;它的哲学,它的生活观,它以相互依赖的真相、缘起、或说因缘而起的观点看待万事万物的见地。佛教也因为它在诸如禅定技巧上的丰富性和这些技巧的与众不同而广为人知。



我相信你们肯定知道心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强有力之物。感受幸福的是心,感受不幸福的也是心,想获取的是心,恐惧的是心,疑神疑鬼的也是心。没有心我们就象一块木头。所以心是我们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强有力、最宝贵的东西。然而我们几乎从来没用到过它。如果说我们有用到过心的话,我们用它来观看他物,去看些美丽的东西,在开车的时候看路,吃的时候感受味道,去欣赏音乐的韵律,去感受我们所穿着的衣物的光滑或粗糙。我们把心仅仅是用在这些方面而已。但是心有种能力,而且只有心才有这样的素质,最为强有力但我们却从来未曾用到过的素质,这就是观照自心。只有心做得到,没有其他东西能这样做。



不管你在想什么,我无法知晓,但是你却知道。这就是心的力量。如果我努力尝试,哪怕是你的密码,相信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能找出你的银行或电脑密码,所有这些我们都能找出来。但是你心中所想的,却只有你清楚。心的这种自我观照的能力,我们大部分人都从来没有用到过。所以心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能力和丰富性都被我们浪费掉了。因为我们没有用到它,每一秒钟都是一个悲剧。所谓的活着,比如喝茶这件事,刚才我喝了茶,而我并不知道我喝了茶,那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已。而佛教有非常系统的方式和手段来发展自我观照。这根本与宗教无关。与信仰无关。这纯粹是……我想“科学”大概不是个恰当的字眼,但这确实是非常非常实用的。



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花三分钟来做的,但稍微等一下。你所做的每件事情都需要有些规矩。即便是拿着筷子都需要规矩,你得得法地拿着筷子,是吗?如果你不按规矩来,你可能没办法轻松夾起你想要的东西。



所以,首先我来告诉大家一些规矩。你还是可以呼吸的,你也没得选择。你可以睁开或闭起眼睛,随便你。象这样盘起腿或者随便在哪里坐着都没关系,我想现在大家都是坐着的。最重要的是坐直。然后从我们开始到结束之间,不许挠身体,打哈欠,清嗓子,不许回应身体上的感受。比如说突然间你的手机响了,不要去关掉它,单单是看着那个被烦扰的感受。或许有个苍蝇或蚊子飞到你的脸上,你想去抓痒,不要去抓,而是看着那个感受。如果你想到些事情真的很糟糕,就看着那些念头,别停下来。如果你想到些事情还不错,不要兴奋。所以在我们开始前,请随便抓痒,打哈欠或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好,在我们开始之前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技术上的问题?好象没有。好,我们现在开始(3分钟禅修)。



好了。所以刚才大家做的就是冥想。通常三分钟会转瞬即逝,但是对初学者来说,三分钟可能会看起来较长。通常你听不到什么,突然间你听到了,注意到什么。这是很好的进步。这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最基础、基本的然而却是最重要的禅修。你可以运用心咒、手印等各种富于异国情调的东西,而这个(指禅修)却是你不可能做到够了的。各种逻辑性的、令人难忘的、深具启迪性的佛教哲学或其他的哲学都归结于此。现在如果你们有任何问题,请发问。

学生问:加行在堪布慈诚罗珠的书中说非常重要,我们也在修加行。确实感到藏传佛教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来提升我们的心的能力。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心的变化。但是唯独大礼拜这一项,好像还没有感觉到它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每天要大礼拜之前感觉好辛苦,好累啊。好象就是对这一项,它对我们的心起到什么作用还不太理解。希望仁波切能对此做开示。



仁波切:如果你要加入一个上海的黑帮,你是否要断指?我就想随便问问大家。


学生A:如果需要的话,那必须这样做。如果不需要, 也可以加入的话。
学生B:跟他们没打过交道啊
学生C:我看过几个人,好象都有手指嘛
学生D:在日本可能是要
仁波切:如果要加入一个帮派组织,你要做些什么来证明你的承诺吗?
(学生:你可能要歃血)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2-11-25 17: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仁波切:我问这些,是因为大家不应该把前行看成类似这样的事情。前行与文化无关,你们一定要知道这点。实际上“前行”是个非常不幸的名称,因为它让人们头脑里有个条件反射,哦,那是你在做正事之前,先要去做的事情。而事实上,前行就是正事。巴楚仁波切说过,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前行包涵了所有乘的修行。比如说皈依的基本概念就是接受实相。为了能接受实相,一种方式就是臣服于那个实相。实际上大礼拜就是臣服于三宝的有形表现,你以头顶礼。这基本上是表示放弃一切,臣服于实相。好,你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做十万遍,二十万遍大礼拜等等,这个因人而异。从理论上说,一遍就足够了,而十亿遍也不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臣服。我想加入上海的黑帮。我的理由很模糊和肤浅,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上海黑帮们的穿着都非常考究。是在哪里?



 




学生:那是三十年代的事情了。
仁波切:没人这么做了吗?真可惜,那是很好看的。
学生:现在黑帮穿得象流氓了。
仁波切:是啊,流氓可不怎么优雅。

学生问:仁波切,我有个问题。禅修,座上座下的禅修,当你看到念头,但是还是被念头所转。或者被情绪烦恼所转。然后每天在不断的懊悔当中,我想有没有,怎样摆脱烦恼上的烦恼,就是头上加头的这种状态?



仁波切:这个懊悔是很好的。这个懊悔能指引你去到一个好的层面。花时间在这上面吧。因为至少你了解到你所不该做的是什么。当你知道你不该做什么的时候,你有更大的机会走向你应该做的。而且,同时这个懊悔也是觉醒的曙光。



学生:仁波切刚才讲过,所有佛教的方法最终会落到禅修上,反观你的心,我还想再听多一点,为什么最后都落实到反观你的心上。是不是第一步,通过禅修你可以驾驭你的心?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是很野蛮的,是不可以控制的。第二步,到最终是不是认识到,心也是不存在的



仁波切:就象我刚说过的,如果没有心的话,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只是一块石头。心,如我们所知,是最重要的,最强有力的。是的,最终我们会发现心的空性,但是那个空性必须包括存在和不存在,而不是单纯的否认心的存在。


学生问:我在看4D电影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其实我们都在演戏,这不是真的,都是假的,问题是我们把它当真了,如同,(黑蛇总义),有人看到绳子,知道那是假的,有人以为绳子是真的蛇……各种不同境界的人看到4D电影的时候,反应有何不同。最高证悟境界的人,当他看4D电影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反应?



仁波切:是四维电影还是绳子或其他什么?



学生:四维电影


仁波切:哦,或许他们会喜欢呢。



学生:他们会害怕吗?象我们这样害怕?



仁波切:他们会不会害怕?嗯,他们会害怕,我该怎么说?好吧,他们不得不害怕。他们有义务害怕。就是说他们得假装害怕,假装的。



学生:但是一个根本不害怕是什么境界,是比假装害怕低一级还是更高?




仁波切:如果这个假装本身没有造成任何我执的话,当然假装害怕是更好的。那就象一个母亲跟孩子玩耍。母亲跟孩子玩,假装她喜欢某个游戏,就算她早就超越那些情境了。



学生:但我还是想继续问,那个假装是第二瞬间产生的反应,还是他本能就有的反应



仁波切:取决于他们是哪类圣众。如果他们真的是那种全然的圣者,那么他们就如同阳光普照于世,而太阳本身对照或不照没有任何作意。

学生问:我知道我们人生这一辈子碰到佛法很困难。但是,我不知道的是,我这辈子碰到佛法我应该是把它做为一种工具,来解决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仅此而已,还是说,我这辈子遇到佛法,我应该花更多时间修行,以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还是我这一辈子修行佛法,是为了让我下辈子有更多的福
报。因为所有的这一切,我不知道我的能力有多大,我能修到什么样的境界,而且,也不知道我下辈子能不能再遇到佛法。但是生活当中,我必须工作,然后没有很多时间,花很多时间去修行,所以能不能请仁波切开示一下,象我们这种需要工作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样好好地去结合佛法的修行,修行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次遇到佛法的机会,而不至于在下一辈子的时候再度轮回?



仁波切:她问的是关于修行的问题,是吗?佛陀亲自回答过很多、很多遍了,其实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别忘了佛陀有很多重要的弟子都身为帝王。我们无法和帝王相提并论,他们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办。



学生:国王不用做事情。



仁波切:哦,我想他们一定有事情要做。尤其是当他们有一百个皇后要照料的时候。你说的大概是他们不用洗盘子,那倒可能是真的。不管怎么说,佛陀说过,发愿。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家人,即便是对出离者来说,在这个阶段,当说到实际的修行的时候,始终是发愿。因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是“想要”,因为我们还不“想要”,所以我们才没有尽心尽力。所以请发愿。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香和佛龛等等的存在。因为除此之外,当然我们可以做点禅修,但是那些禅修,谁知道呢,或许一半时间我们做的都不对。发愿其实是非常强有力的。这里有很多,我们可以无穷无尽地谈这些。首先就发愿来说,当你发愿的时候,你已经在承认你没有这点。这已经是谦卑了。从技术层面如果你去分析愿力是如何运作的,它是这样子的:当我们谈到法道的时候,法道的一个非常大、非常大、非常大的部分就是愿力。如果你想去北京的话,那个愿力会让你动身,那个愿力能令你收拾行囊。所以这个愿力就创造了连接。你能问我的唯一的有效问题是,难道想要,希求达成证悟不也是一种欲望吗?寂天菩萨说,为了驱除修行者的苦,他们可以被允许有一个愿望,一种无明。这个无明就是认为证悟是存在的。有这样的心念就能驱使你到那里。一旦你到达那里,实际上并没有轮回。诚如龙树菩萨所说 “我礼敬佛,佛从来没有教导说,抛弃轮回之后会有涅槃,而是说轮回的不存在即为涅槃”。

学生问:我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刚才仁波切也说到禅修坐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炼才能达到不同的境界。比如说控制自己的念头是很难的,比如说感觉不到,让自己的身体消失,只有自己存在是很难的。很多人打坐了很久,为了达到这种不同的阶段的目的。但是,有一些西方过来的东西,心理学的东西,催眠的东西,或者叫灵修的东西,它能在几天之内就能让人达到这个境界,而且,这个人随时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那么我想知道的是,比如说象禅修这样的事情,是否可以通过比如说催眠等等这些西方的,这样的一些技术的手段能够更快地达成一个比较深的阶段的。这样做是对的,还是不对?



仁波切: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首先,当我们说到禅定的力量的时候,我们要稍微定义一下。现在科学家们对禅修非常感兴趣。最近我在牛津大学参观他们的正念中心,那里有些象马克?威廉姆斯等显赫的神经病学专家。谈到禅定的力量,如果你把它理解成诸如宁静的心灵之类的话,那么的确,有很多其他的手段都有帮助。动人的音乐可以起点作用,或者看着美丽的景色可能也可以,一杯美酒或许能帮到。所以当然了,有那么多其他的玩意,好象都能达到(让心灵平静的目的)。首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时间的长短是非常相对的。我是指其实现代人热衷于佛教的禅定,是因为我们想让心灵平静,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你看,经商、压力、公司、货品、生活等等,你需要去按摩,去慢跑。如今我们去禅修来消除压力,所谓的让心灵得以平静。但我得告诉诸位,很重要的一点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说,这并非佛教的目的,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实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佛教老师宁可你有一个动荡但看到实相的心,而不是一个长久平静却见不到实相的心。事实上他们会警告你,你可能会转生为长寿天人,或其他类似的。他们真的会给出诸多的警告。



我给你们说个故事,纽修堪仁波切是我的上师之一。他的上师是纽修龙多。这位纽修龙多和他的弟子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前往西藏朝圣。在路上他们遭遇到抢劫,强盗们不但抢走了所有东西,他们甚至殴打了纽修龙多。他们是朝圣者,所携之物甚少。纽修龙多的侍从觉得他们把东西劫走也就罢了,这他尚能忍受,但当强盗们开始殴打他的上师的时候,他忍无可忍。所以他开始回击强盗,他可是个壮汉,所以他打翻了几个强盗。纽修龙多对他的侍从痛打强盗非常气恼,喝令他收手,并抱住那位侍从。可是,当时那位侍从已经气得怒发冲冠,无法看清眼前的一切。所有那些强盗们都被他们两位的所作所为搞得很茫然。纽修龙多让侍从当下住手,看着自己的心。在这之后,那位侍从再也没有回到他之前的状态。意思是说,过去他曾经认为珍贵的东西,再也不觉得珍贵了,别人对他的批评再也不令他烦恼了。他对生命的所有价值观全改变了。就是这样。在一个动荡的状况中,但是却得见实相。所以说到心灵平静 —— 当然如果今天是面对上千的听众,我大概不会这么说。因为通常人们不太能明白我现在所说的,所以最好说让心灵平静是件好事——但是你们要知道,严格来说,在佛教里,了悟实相重要的多。



(翻译补充问):那么自我感的消融和各种稳定性呢?
仁波切:首先所有的这些,严格来说,都不是些值得羡慕的事情。



??学生:可是他四天之内就达到某个禅定的层次了,仁波切觉得这个怎么样?


仁波切:我不会排除这些手段,我不会说这是不被许可的。我不会这样讲。这是个密乘的回答:任何打乱你惯性思维的东西都是有帮助的。

学生问:您刚才说到那位侍从变得情绪激动和愤怒,我的问题是当他跨越了愤怒之后,他的心是否又变得平静了呢?



仁波切:这我可不知道。就象我说的,平静不是目的,见到实相才是目的。而且话又说回来,平静的定义是什么呢?当伟大的那烂陀大学的校长那洛巴尊者决定找个女人,喝酒等作为的时候,我敢肯定众多心量狭小的僧众在想,他完全疯掉了。而事实上那却是另一种不同的平静,因为他不在乎众人的想法。你看,就是这样,平静有着不同的定义。那洛巴尊者完全不在乎大众的期待。帝洛巴尊者是他的上师,也是这样。我记得他们两位其中之一还在享有女人和美酒等等之后唱了一支歌。从通常的角度来看,当他们作出这些举动的时候,他们身为僧侣。(仁波切以藏文背诵) “直到昨天我才明白,我非僧侣,而今以后,我是僧人”。非常不同类型的平静。但是我猜想当大多数人谈到平静的时候,他们所指的是和蔼的笑容,不发脾气,是不是?

学生问:另有一个关于禅修的问题。仁波切,在开始的时候您提到简单。我是否可以理解为Meditation(禅修)简单化就是Knowing(了知)?



仁波切:就目前来说,可以,这是个不错的理解。但是过一段时间,能知者和所知之物的不同之处将会变得越来越小,距离也越来越近。然后所谓的散乱和专注会变得越来越接近。目前来说,它们有很大的不同。很明显,如果你散乱了,你当然就不是专注的。过了一段时间后,你散乱的那一刹那,你就是在专注了。会变成这样,就好象你在做梦。比方说你从悬崖上坠落下来,假如说你知道你身在梦中的话,那么你就不会恐惧。如果你有恐惧的话,你可能一半会感到恐惧,而另一半会说,这只是个梦而已,不会太糟糕。好,当散乱和专注变得越来越接近的时候,你就会看着此生和梦的例子。不管你经历什么,是好是坏,都无法对你起作用。现在,任何事情都能对我们起作用。比如说我们今晚上去吃了个晚餐。假使说我们有点拉肚子。然后你会想,是否是我们吃的什么东西(有问题),没错,那个点心是有点味道。接下来你会追查这个餐厅是否是非法的等等。你看,芝麻大小的事情都能令我们大动肝火。而其荒唐之处在于,不管我们是否大动肝火,我们对它也无可奈何。即便是我们无可奈何,我们装着做些什么却令我们感到些许满足。这就是可持续的经济。这就是为何有各种各样的玩意在出售,比如说袜子。两千年前我相信是没有袜子的吧?我们做这些古怪东西来穿真是匪夷所思。我们目前尚没有鼻套,或唇罩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对经济来说可是重要的。其实我觉得学习佛教对商业人士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真的就是学习幻象。

学生问:我提一个问题,我们在追求绝对真理的时候,要去证悟绝对的真理,那么要去破一切相。但是佛陀又告诉我们,有一个非常美妙的极乐世界,念佛可以往生,可以成佛。那么这两点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应该怎么做?极乐世界到底是一个物质世界还是一个精神世界?仁波切是怎么认为的?



仁波切:是的,当佛陀在鹿野苑传法时,他有如此伟大的功德,而我们对功德的理解可能是很狭小的。当佛陀在传法时,他的功德令到人们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真是不可思议。比如说,当佛陀教授四圣谛时,当他说到轮回是苦,苦的根源是情绪的时候,五位比丘如是听闻。而在场的持明们,那些密乘的行者们,他们所听到的则完全相反。他们听到的是:轮回是大乐,烦恼即智慧,而他们听到的都是对的,并非他们走入歧途。不管怎样,佛陀的众多教法都是教授给不同根基的人的,其美妙之处在于它们全都看似矛盾却并不对立。它们相辅相成,有些教法可以欣赏、包含所有其他的方法。有些则不能。比如说阿弥陀佛,你问的是这个吗?如果你念诵阿弥陀佛心咒,然后你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这是真的。但如果你够聪明,如果你有更多好奇心的话,那么你甚至能理解这个字的意思,阿弥,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是在指非二元。所以对一位文盲农夫来说,无量光的意思是很多光。但对一个伟大的思考者来说,“无-量”,从字面上看,“量”即为“限度”,“无”即指“空”。所以《佛说阿弥陀佛经》实际上是非常之重要。我听说在中国《佛说阿弥陀佛经》广为流传。这非常好。我全力支持。如果有人能一日之内忆念阿弥陀佛七次,他就没有问题了。但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那其实是说止和观已经发生了七次。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要更多,因为其他人是这么做止和观的,而这位仁兄却是这样来修止和观的,例如我供养阿弥陀佛这朵花-——动中禅。《佛说阿弥陀佛经》非常重要。你们应该读诵,起码每天读几句。

学生问: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和莲花生大士同属莲花部的。文殊菩萨是哪一部的呢?我们在做供养时,我们应该供养给谁呢?



仁波切:哦,他们都是一体的。我看过一出精妙绝伦的中国川剧,那位表演者看向舞台,然后他很快地看向我们。每次他都变脸,就象这样,其实都是同一个人。这同样是佛陀的力量。我今天去博物馆了解到在宋代观音菩萨是位男相,是宋代对吗?可现在男相变成了女相。这没关系,没有任何问题,绝对没问题。这就是我说的看似矛盾但并不对立。

学生问:所以莲花生大士的佛土和阿弥陀佛的佛土同为一处?
仁波切:一样。



学生:所以当我们早上念诵莲花生大士心咒,晚上念阿弥陀佛心咒,都是一样的吗?
仁波切:一样的。但是有不同的东西是件好事,你知道这是因为不同的连接。不同的人因不同的颜色、形状而受启发,从历史上来看他们都一起工作。

学生问:文殊菩萨是否有佛土呢?


仁波切:有,大概由此两小时路程,多久来着?五个小时车程是吗?是的,在贵国境内(五台山)。

学生问:在前行中,我知道说思维无常是很重要的。而且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观无常。但我对常的执着却非常好,而我无法升起无常观。您有何良方?



仁波切:有的。发愿。这就是用到发愿之处。而且你应该思维死亡和无常为一。我们大概都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想到死亡的不确定性。这会让你很困扰。它随时随地可能发生。不会给我们留下太多机会去考虑。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2-11-25 18: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幸运”全文-2012宗萨仁波切最新开示全文中英文对照版


 


 


幸运,是我们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东西。于是,仁波切善巧地以它为题材,给大家开示修行之道。



Nothing comes accidentally or randomly, according to Buddhism. So luck can be created, but one has to be very careful. As much as luck can be created, it is not that you have the power to create luck. Luck dependents on conditions. Do conditions create luck depending on our will? It depends.


从佛法观点看,没有什么事情是随机出现的。因而,幸运是可以被创造的。然而,这并不说明我们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制造幸运。幸运也由因缘而来。




Luck is very individualized. What is considered to be lucky for someone is not lucky for others. The same event can be viewed as lucky or unlucky for the same person. For example, when you miss the bus in the morning, it can be considered unlucky. But it c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s lucky because the bus may bring us to a fatal situation. You never know.


幸运的定义因人而异。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会认为是幸运的,而另一些人或许会认为是非常不幸运的。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对同一个人来讲,可以视为幸运也可以视为不幸运。譬如说早上你错过了一辆巴士,这可以视为是不幸的。然而它也可以被视为是幸运的。因为谁知道呢?也许这辆巴士会路遇车祸,而没有登上这辆巴士让你幸免于难。




Buddhist's Approach to Luck 佛教徒的所谓幸运


Among six rounds, human are like nothing compared some of the other rounds such as god round if measured by materials. Yet, born to be a human being is the luckiest, because human beings have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if they wish. That is why human round is the best among the six rounds. Anything takes you to the truth, by Buddhism, is considered lucky.


六道当中,假如看财富受用的话,人和天人道相比,简直是一无所有。然而六道之中,最幸运的却是人道。为什么呢? 因为假如愿意,人有理解真理的能力。依据佛法,任何能让我们到达真理的东西,都是幸运。




If we will live forever, we are unlucky because we will never be interested in knowing the truth. The sights of death and sickness are the reminders for those who are opt for spiritual growth. They ring the bell of truth. And they are priceless.


假如永远不会死去,我们便会失去了解真相的兴趣。这么说来,永远不死的人,何其不幸。对于期望灵性修行的我们来说,老和死的存在是我们最好的礼物。它们是无价的。因为它们无时不提醒我们生命的真相。




Treat your family/friends as if it is the last day of your life. Doing this enables you appreciate everything in your life. And this, will affect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


对待你的家人,朋友和周围所有的人,如同这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样做会让你懂得珍惜你生命中的一切。这样做,也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人的生活。




Develop a spiritual luck is very important.


够有灵性的幸运是非常重要的。




When you are looking for luck, the door to un-luck opens. Luck is when you are content with whatever you have.


当你追逐幸运的同时,通往不幸的门被打开了。真正的幸运是知足。




Luck is affected by cause and conditions. Each and every cause and conditions can have a slight different chemistry that eventually affects the outcome. We have blind expectations and assumptions most of the time when we human being do things (education, parenting). The truth is there are some cause and conditions that we are not aware of.


幸运也由因缘产生。每一个因缘都有自己细微的不同之处,而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作为凡夫,我们对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些盲目的期望和假设。之于育儿,之于教育,都是这样。而真相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它自己的,为我们所不知的因缘。




The moment you think, you get entangled unless you are mindful. The thought, how mundane it is, creates reference. The reference almost always brings judgment. Judgment brings hope and fear. Hope and fear are grandparents of all emotions. Emotions created action, and action leads to results. That is the story of the life of karma。


思考的刹那,我们便混乱了,除非我们对自己的念头有清醒的觉知。不管念头的本身有多么的平常,只要有念头,它必定有一个参照。而几乎无一例外的,我们的各种评判会随着这个参照产生。评判让我们产生希翼或者恐惧,患得患失。而希翼和恐惧是所有情绪的始作俑者。情绪导致行动,行动产生结果。这就是业力的故事。




If luck is random, independent, then it is not merit. Merit without the wisdom or luck without merit is like a deaf good singer/musician, or a boatman without the oar. It can make you really stuck.


假如幸运是随机地,独立地产生的话,那么它就不是福德。没有智慧的福德,或者没有福德的智慧,就如同失去了听觉的歌手或者音乐家,又如同没有船桨的船夫。它让我们寸步难行。




Wisdom is important in generating and accumulating merit. Merit or luck is so individualized. Even though it is individualized, it is possible that many individual have the same luck. For example, some people have the luck of having good leadership or good weather.


要想产生和积累福德,有智慧非常重要。同时,福德和幸运又非常地个人化。当然,个人化的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有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拥有同样的幸运。比如同样一些人,居住在天气适宜的同一地方。或者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都有很好的领袖能力。




Wisdom of Non-duality 无分别的智慧



The root of all suffering is dualistic thoughts and grasping.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我们的分别念和执着。




Many of us may partially agree that dualism is bad. But deep down, we don't see the downfall of the dualism as we should. Deep down, we cherish and cling to some of the dualism so much. For the non-duality, we only know it at the intellectual level.


虽然我们中的不少人会倾向于同意有分别念是不好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对分别念的害处的认识,远没有我们应该知道的多。内心里,我们珍视并且执着于我们的分别念。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仅仅止于知识层面而已。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2-11-25 18: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Let's take an example. In her dream, a girl met a boy she loves. They were so happy together. But in the same dream, the girl lost the boy. The happiness and the sadness are so real. But when she wakes up, she knows that it is only a dream. Our joy and sadness that is so real to us are like what happened in the girl's dream. When waking up, they have never happened.


接下来的这个例子,或许能帮我们了解一点分别念的虚幻性。一个女孩子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她和一个男孩子相遇。两情相悦,而最终不得不分离。在梦里,她的快乐和悲伤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然而梦醒的时候,她发现,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只是一场梦。经历着痛苦和快乐的我们的这一世,也如同这个女孩的梦一般,梦醒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切其实都从未发生过。




If you could only understand a glimpse of non-duality (by the way, it is not as difficulty as making noodles), it fixes all the problems. It is the medicine for all the out/inner sickness. It is the generator of all the inner/outer happiness.


对于无分别念,哪怕我们能如同惊鸿一瞥般地领略到一点点,我们的所有的问题,便都能找到答案。它是所有内在和外在问题的良药。它,也是所有内在和外在快乐的源泉。




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


Everything is dependent.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is at many levels. At the basic level, you have no control on everything.


万物都互相依存,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独立存在。最基本的,它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掌控之中。




In general, if a game is forced on you, you can choose to either 1) not play the game or 2) join the game. In this game of interdependent, you have no choice but to join. The rule of the game: 1) know that everything is interdependent; 2) know that everything is interdependent.


一般来说,如果面临一场游戏,我们有两个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然而在这个万物互相依存的游戏中,我们别无选择。这个游戏的唯一规则就是,了知万物的互相依存性。




Luck Miracle Blessing 幸运,奇迹



We tend to have misconception of these concept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downfalls in traditional Buddhism: 1) overestimate/overly expect, assuming, the result of which is becoming very self-centered, egocentric, and stubborn, etc. We are overly proud, and get carried away by expectation; 2) underestimation, fear to expect/assume/trust. The result of this is being completely negative, hopeless, not even trusting one's own ability and losing self-esteem.


对这些字眼,我们通常会有一些误解。按佛学的看法,我们通常会犯两类错误。1)过高地估计,期望,臆断。这些让我们固执,专断,傲慢,以自我为中心;2)低估自己,不敢去期盼和信任。它们让我们自卑,悲观,失望。




Blindly hope and fear summarizes the above two downfalls. They are so stubborn that even the seasoned practitioners of Buddhism may be attacked by them. We either think everything is under our control or think that we cannot control anything.


以上这两种错误可以用盲目期望和恐惧来总结。它们是如此地根深蒂固,即便是资深的修行人有时候也会被它们击中。我们不是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便是认为我们对于什么都无能为力。




We are so under the control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which are human byproducts produced by different cultures. Lucky number such as 8 in Chinese culture could be an example. A skepticlist would easily laugh about it, thinking it is a superstition. But maybe it is too simple to say so. It may affect people psychologically. Very importantly, we need to know that luck can be created, but just because you can create it does not mean you have the power to control it. You can maneuver it, change it to a certain direction, but you are lack of the total control because you don't know the roots.


我们深受各个由不同文化产生出来的条件影响。比如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幸运数字。怀疑论者会对此会不以为然,一笑嗤之,认为这是迷信。然而,说它迷信也许为时尚早。说不定它会对人们产生心理影响然后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呢?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幸运确实能被创造出来。但是仅仅说它能被创造出来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它。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微调它的方向而已。因为凡夫如我们,看到的,也不过是整个事情的一斑而已。而看不到根源,又如何能够有全然的控制呢?





The Roots 根源



Can we do it from the roots then? The whole point of Buddhism is to do just that-to really uproot the cause and conditions.


那么,我们能从根源做起码?当然。佛法的要做的,正是要找到事物的本源,然后从根上入手。




What should the Buddhist do?-Try to avoid all kind of negative thoughts and action. Temporarily and relatively, try to accumulate the good thoughts and actions. Ultimately, go beyond both the good and bad actions and thoughts.


那么,作为修行的人,我们该怎么去做呢?我们要做的是,避免任何的负面的想法和行为。暂时地,相对地,积累善念善行。而最终,我们要做的是,超越善恶。




Buddha does not look for luck as much as we do not look for un-luck.


佛陀从来不追寻好运,一如我们凡夫从不追寻厄运。




Renunciation Mind 出离心



What is renunciation mind? How does it fit in luck? 出离心是什么呢?它和幸运又有什么关系?




Suppose there is a plumbing problem in your bathroom, and you use the scotch tape to try to fix the problem. It may appear that the problem is solved, but it is only temporarily. Our life is like this. This life cannot be fixed. Scotch tape may solve the problem temporarily, but it cannot take the problem away.


举个例子。厕所的水管坏了,我们给它贴上了胶纸试图解决问题。表面上看,问题貌似被解决,但隐患却一直还在。我们的人生也如此,这一生的问题无法修补。胶纸或许能暂时地解决问题,但是它治标不治本。




All of us are going to get old and die eventually. No one can fix it. Money, medicine, vitamin, etc. can temporarily fix it, like the scotch tape, but it cannot change anything. Knowing this helps to change your attitude toward self and others. Jumping off the roof does not solve the problem either-it is not the end, the only thing happens is death. "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 make sure not to reborn". Something worse than death is birth.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变老,终有一天要死去。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一切的发生。金钱,药品,维他命,所有这些,或许能有短暂的效果。但如同胶纸之于厕所的水管,但是它们并不能真正解决。了知这点,会让我们对人,对己的态度都有所改变。从屋顶跳下来,同样不能解决问题。那样做的唯一后果,只是死亡,而死亡不是终结。“尽管去做你想要做的吧,只是记得不要再回到这世间。”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出生!




So what kind of luck should you have? Getting a scotch tape or getting rid of the problem from the roots? Most of the times, we love scotch tapes. They look so beautiful and make promises,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on sale.


那么,我们追寻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好运呢?是胶纸?还是从根源着手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热衷于胶纸,这些炫目的,给我们允诺的胶纸,尤其当它们促销的时候。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2-11-25 18: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A practitioner of the Buddhism (?) once said to Buddha, Family/friends in this life are like people checking in at the same hotel, staying together for a while, and not seeing each other for many lives. And this is so sad. The Buddha said this is a wealth, a noble wealth. Sadness towards the existence is an amazing wealth. It generates the renunciation.


有一位修行人曾经对佛陀说,这一世的家人和朋友,就如同在同一家旅店住宿的旅客。短暂的相聚之后,是长久的很多世的分离。这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佛陀说,这是财富,非常宝贵的财富啊。对于我们的存在而产生的悲哀是了不起的财富啊,它让我们产生出离心。让我们想出离轮回的苦。




On the Path 道路


Renunciation is individual, it is not uniform. It is a very individual path. "Not disturb others, not cheat/deceive yourself"-Vinaya monk's saying.


出离,亦因人而异。“不要干扰别人的心,也不要欺骗自己的心”。




Again, What is Luck? 那么,到底什么是幸运?


There are two types of luck, namely, spiritual luck and material luck. It is what you value that determines what luck is. We have learned to measure a lot of things by it material value. Most of the education is taught by our culture and tradition, most importantly, by our habit, which stems from insecurity.


幸运有两种,物质上的幸运和灵性上的幸运。归根到底,幸运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学会用物质来衡量很多事情。我们所受的教育从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中来,更重要的是,从我们的的积习中来。而我们的积习,源自我们的不安全感。




Even though some of us intellectually understand the weakness of our value, but the habit is so strong that we cannot overcome/change it. The world in general, and the material world in specific, has different ways of valuing things. The way we value good/bad, rich/poor is all measured by money which is designed in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design in such a way that we work so hard to earn the money, and there are all sorts of mechanism that induces us to spend the money we earn. If you are brave enough, you can still get out of this cycle of materialized world.


尽管我们中的一些人在知识的层面理解我们自身的价值系统有问题。然而我们身上的积习是如此地深重以至于我们无法改变它。这个世界,尤其是物质世界,有很多衡量价值的体系。我们往往用钱来衡量好坏和对错。而钱,正是这个系统本身的产物。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努力挣钱,而系统又设计出种种诱使我们花钱的渠道。于是,在这个系统中,我们挣钱,花钱,如此循环往复。如果我们足够勇敢,我们是可以跳出物质世界的这个圈子的。




There is one thread that connects the mind and the body. There are several threads that connect the body and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body such as shelters, food, table and phone. There are more threads connect to these needs and a lot of other things. And it goes on and on. Among many of these, they are thorns that you do not want. After walking in the bush, there are thorns attached to our sock. And we have to spend a lot of time taking away the thorns from our socks. Similarly, in life, a big trunk of our time spends on taking away the thorns from our socks. Some of them are so hard to take off and we spend money on getting tweezers to get rid of them. Most of them do not work. Even if they work, they are the baggage we have to carry.


心和身体之间,有一个连线。而身体和那些身体所需要的东西(譬如住所,食物,电话等等)之间又有一些连线。而又有一些更多的连线,连着这些东西,和更多的别的东西。而很多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需要的。譬如我们在丛林里行走,我们的袜子上会沾上好多小刺让我们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把它们从袜子上给拔掉。同样的,我们的生命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花在拔掉袜子上的小刺上的。有些刺是如此地难以去除,让我们不得不花大价钱买专门的镊子来拔出它。而很多时候,这些镊子根本就不管用。即使它们能帮到我们,它们也是我们路途中的负累。




Luck, comes down to what it is that we value. As a Buddhist, we value spiritual luck.


幸运与否,归根到底,关乎我们看重的是什么。作为佛教徒,我们追寻的是灵性上的幸运。




Spiritual Luck and Material Luck, Are They Contradictory?


灵性上的幸运和物质上的幸运是否矛盾?


Some of the people have material luck. They are worried about embarking on a spiritual journey because they do not want to give up the material luck. Some thinks they will do it later in their life when they are satisfied with the material realization without realizing that the later part of their life may not come.


有的人很有物质上的幸运。因为不愿放弃物质上的幸运,他们对于走上灵修的道路心存有疑虑。有的人打算等以后,等他们终于在物质上达到了满足以后再走上灵修之路。可是,谁又能知道他们还有没有这个以后呢?




If a spiritual journey tries to compromise, it is not a spiritual journey. So for those of us who are living in the worldly life, are we deprived of spiritual luck? Not necessarily. Although spiritual luck and material luck are contradictory, but you have no choice at the moment but to pursue the spiritual journey while having material luck. That is the only way.


如果灵性的旅程是可以妥协的话,那个这个旅程便也不能称之为灵性旅程了。那么,我们这些在红尘中有无数牵绊的众生,就无缘拥有灵性上的幸运了吗?也不尽然。尽管灵性幸运和物质幸运有矛盾。但是此刻,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在拥有物质幸运的同时走上灵修的道路。




We do prayers that involves seeming worldly (live long, healthy, and wealthy). We aspire to live long so that this longevity is the condition to pursue/strengthen the spiritual journey. We use our motivation to turn our material journey into something spiritual.


我们的祈愿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长寿,健康,财富等等)。祈愿的同时,可以发愿将我们的物质上的幸运为灵性幸运所用。比如祈愿长寿的同时,我们发愿长寿是为了更好地灵性修行。



The contradictory of spiritual and material is demonstrated as follows. The aspiration of spiritual can actually be achieved. The aspiration of material (rich, longevity, etc.) will never be achieved. People who are pursuing materialism will never be satisfied, and think, say, now I am the richest.


灵性和物质幸运的矛盾之处在于,在灵性层面的发愿确实可以实现。而物质方面的发愿却永远不会实现。追逐物质生活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于当下拥有的。




Giving 布施


When we give, we think that by doing that, we will get more in our next life or later. That is one way of understanding it. However,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understanding it. The definition of richness is thinking that you possess something. The definition of poverty is such that you want and need, and that you don't have something. Performing the act of giving, you are already experiencing having something that you are giving. So you already you are rich. The generosity already makes you and others happy.


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想,通过布施会让我们在下一世得到更多。这是一种理解。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富足的定义是认为我们拥有。而贫穷的定义是认为我们没有,我们想要或者需要得到。布施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体验拥有-拥有这样我们正在布施的东西。此时,我们已经富足。慷慨令己令人都快乐。





How to Accumulate Luck 如何积累幸运



Are you destined to have such luck? How to get rid of the obstacles of this luck and how to make the luck indestructible? 我们注定有这样的幸运吗?如何去除幸运的违缘,和让幸运不减呢?




According to Buddhism,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unlucky person. The luck/merit is innate. It is there all the time. It needs to shine, to come out. Every being has the potential. No one has less than others, every one is the same.


佛法说,没有人是不幸运的。幸运和福德与生俱来。它一直都在那儿,只是需要被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质。没有人的幸运比别人更多或者更少,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is not to get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have. It is to actualize, realize, and discover what you already have. The full realization/discovery of what you innately have is called enlightenment. This makes the Buddhist path different from other path. Everybody is by nature Buddha. What they need is to discover this. The enlightenment state is the ultimate luck/merit.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of this is the base of all the luck.


修行不是让我们得到我们所没有的,而是为了让我们实现,发掘出我们自性拥有的。自性的完全实现,便是开悟。这便是佛法的道路和其他道路的不同之处。每一个人都有具足佛性。我们要做的只是发掘它。开悟便是终极的幸运和福德。而对这一点的理解和信任,便是所有幸运的基础。




Luck and Confidence 幸运和自信


Luck and confidence helps each other. The more confident people are luckier. Similarly, luckier people are more confident.


幸运和自信相辅相成。越自信的人越幸运。同样的,越幸运的人越自信。




Confidence is based on knowing the truth. Apart from the Buddha nature, for all the other references we have (being beautiful intelligent, powerful, etc.), we are not sure. Things change at every second. Confidence built on things such as a Rolex watch is not sustainable.


自信源自对真相的认识。除去我们的与生俱来的佛性之外,我们对于其他的任何参照物(美丽,聪明,权利等等)都没有全然的把握。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建立在诸如劳力士手表等等之上的自信都是无法长久的。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2-11-25 18: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One thing that you can be confident about is your Buddha nature. No one can take it away or ruin it. Even at mundane level, we are lucky. We go through ups and downs, good, bad and miserable times. But if we do not forget our innate Buddha nature and we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is will bring us luck. Everything you wish for may fall apart, but if you develop an attitude of "so what? I still have the Buddha nature", then you are having luck.


我们唯一有把握的是我们自身的佛性。没有人可以把它拿走或者摧毁。即便是在最世俗的层面上,我们也是幸运的。我们经历生命中的波谷和波峰,好的,不好的,甚或是悲惨的时光。但是只要我们恒时坚信我们自身的佛性,我们便会幸运。或许所有我们祈愿的都塌陷了。但是只要我们有那种“那又怎么样,我还有我的佛性”的态度,那么,我们便是幸运的。




It is not easy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this confidence. We are insecure. The insecurity is based on very ridiculous assumptions, based on looking at the illusion and thinking it is real. The moment you think illusions are real, you are bounded to be disappointed. We don't always encounter the conditions that tell us illusion is an illusion. Instead, we are bombarded with conditions that make us think illusions are real. Designer's shoes, to name one. This is not helping our confidence. It makes us more and more insecur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ese conditions--gold-plated teeth, gold teeth. Many of them are ridiculous.


产生和保持这样的自信并非易事。我们没有安全感。这种没有安全感建立在非常荒谬的假设上,它建立在幻相并把这些幻相执为实有上。在你把幻相执为实有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要失望。我们并不总有能遇到那些让我们了知幻相是幻相的机会。相反,我们整日被那些让我们将幻相当真的东西轰炸,譬如说那些名牌鞋子。这些东西并不能帮我们建立自信。相反,它们只让我们越发地依赖它们,越发地没有安全感。




The summary: We need confidence to create the luck. We have the habit of falling into the game of insecurity, such as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inherited unlucky person. We are all lucky people and we should be confident. All our downfalls are purifiable.


总结:创造幸运需要的是自信。而我们总是回到没有安全感这样的老习惯中去。世上并没有天生就不幸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都应该有自信。我们所有的违缘都能够被清净。





Protecting the Merit/Luck from Obstacles 如何去除幸运和福德的障碍


How to Generate More Merit/Luck 如何增长幸运和福德



There are infinite numbers of skill to achieve this. One thing that we need to know is that in every situation, we would like to have less pain and more gain. A skill is considered a good one when it involves with less pain and more gain. And it applies here as well.


有无数多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增长幸运,去除障碍。无一例外的,我们都希望少投入,多产出。一个产出投入比高的方法,便是一个好方法。在这里也一样。




A skill accompanied with wisdom is always bliss, with less pain and more gain. Remember here the goal is to try to destroy the dualism and achieve non-dualism.


有智慧相伴的方法无一例外的是好的方法。它的产出投入比总是高的。在这里,要记住的是,我们的目标是去除分别念,获得得无分别的智慧。




Most of the skills are rooted in dualism and it involves more pain. So the question is then why not jumping into the painless method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很多这些方法都根植于分别念,需要很多的投入。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在一开始就直接跳到那些简单方便的方法呢?




Even though the skill accompanied by wisdom is powerful,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cept it with narrow mentality, because we are so used to certain narrow-minded calculation. We overly believe the philosophy of no pain, no gain. We think that in order to gain this much, we have to go through all kind of hardship.


虽然有智慧相伴的方法是强大有效的,但是这样的方法却是不易为狭隘的头脑所接受的。我们往往习惯于某些狭隘偏执的计算。譬如说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要想成就这么些,必得投入这么些苦行,等等等等。




The skill really defers to how much wisdom you have. Many seem to have the misconception below. In order to get this much, you have to put in this much. Anything that is beyond this is unbelievable, like a lottery.


那么用什么方法,事实上取决于我们有多大的智慧。很多人有这样的偏见-如果要得到这么多,你必须付出这么多。所有超越这个逻辑的方法都被认为是匪夷所思,如同中彩票。




The truth is, if you use the skill accompanied by wisdom, you will accumulate merit. Even if you are a person without wisdom, you can also accumulate merit if you encounter a person with wisdom and show your respect whole-heartedly.


而事实上,如果你采用有智慧相伴的方法,你便能积累福德。哪怕你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个具足智慧的人并对他有全心的尊敬,你也能积累福德。




In daily life, we don’t know who is a Buddha and who is not. The most unlikely person we think maybe the real Buddha. We should treat every being with respect, love, and compassion.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肉眼无法分别谁是,或是不是佛陀。我们以为最不可能的说不定就是真正的佛陀。对于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以菩提心对待。




If you have the Bodhicitta, you are luckiest person. Bodhicitta is luck, it is absolutely important. It protects you from obstacles of luck. The minute you have Bodhicitta, you are already lucky. Let’s say you are an entrepreneur, you stop accumulating wealth when you are asleep. But with Bodhicitta, the merit will be generating whatever state you are in, even if you are asleep.


如果你有菩提心,那么你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菩提心就是幸运,这个非常重要。菩提心让你远离障碍。在你有菩提心的当下,你便是幸运的。假如你是一个企业家,在你睡觉休息的时候,你的财富并不得到积累。而菩提心则相反,当你有了菩提心,每时每刻你都在产生和积累福德。




Contemplation 观察自心



Why are we unlucky? What makes us lose confidence? We don’t contemplate on ourselves enough. That is why we lose confidence. The wisdom of contemplation only is the greatest gift we got from Buddha. If we could even spend one minute contemplating every day!


为什么我们不幸运?又是什么让我们丧失自信?原因是我们缺乏对自心的观察。对自心的观察是我们从佛陀那儿得到的最大的礼物。假如我们每天能话一分钟的时间来向内观察自己,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2-11-25 18: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We are all longing for everlasting happiness. To have that, you need to be mindful. We have lost our mind for a long time. Our mind is not even gone far. It is right next to us, and that is what we need to recognize.


我们都渴望永久的快乐。要想拥有它,我们需要有觉知。我们失去自己的心已经很久了,尽管它就在那儿,根本没有走远。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就是,我们的心,就在那儿。




In order to do that, the mind needs to be relaxed. In order for the mind to be relaxed, it needs to contemplate on itself. To contemplate on itself, the mind needs to be inside its body. And for that to happen, you have to be mindful about your body.


要想做到这个,我们的心必须要放松。若要放松,心得有观察自己的时候。而要观察自心,心得在我们身体里。如何让心安住在身体里呢?我们得对自己的身体保持觉知。




We don’t have enough contemplation about our mind-asking what it is doing. By asking how and why, you are only analyzing, not contemplating. When we contemplate on our mind, we discover all kind of thoughts coming in. Some time we feel guilty if it is a bad thought, it is not contemplation. If it is a good thought and we are happy, it is not contemplation. Contemplation is not self-legislation. It is purely watching. 我们对自心没有足够的观察-问它它在做什么。当我们在问如何做或者为什么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分析,并不是在观察自心。当我们观察自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里面念头繁杂。当这个念头是个不好的念头的时候,我们内疚,这不叫观察。当我们对好的念头沾沾自喜的时候,这也不叫观察。观察自心,不是让自己当自己的警察。它只是观察,不干预地观察。




Why do we do it? If you continue doing it, not judge, not entangle, it reduces and eventually destroy all traces of distraction. An undistracted person is a confident person. Confident person is a lucky person because nothing goes wrong. When everything goes right when you are not even recognizing it, it is called lucky.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我们这样持续地,不评判,不纠结地去做的时候,它会帮我们减少并最终去除所有的散乱。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是一个自信的人。自信的人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在我们甚至不觉察的时候,一切就都在正确轨道上,这不是幸运又是什么呢?




If you dedicate this luck to every being, you have the Bodihicca. Bodihicca is what really the so called luck is!


如果你把这个幸运回向给所有的众生,那么你就拥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正的所谓幸运。






Methods of Accumulating Merits/Luck 积累福德,幸运的方法



There are two angles: Mahayana and Vajrayana 有两种角度,大乘的角度和金刚乘的角度




There are so many approaches. Here we only talk about a few crucial, indispensable ones。有很多的方法可以积累福报和幸运,这里我们讲几个最重要的。




1.Taking vows 持戒


If we need luck, the first thing we need is to have a container for luck. The container here is what we call taking vows. Not necessarily every vow in Buddhism, but some form of vows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 why it is a container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ainer is that it keeps/protects things that inside and that it holds things together. Vow has the element of holding things together.


假如我们需要幸运,福报,那么首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装载福报的容器。这里,持守戒律就是我们的容器。并不是说我们要遵守佛法里的每一个戒律,但是有些戒律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守戒是福报的容器呢?道理很复杂。简单来说,所有容器都有装盛和保护所装盛物品的特质。戒律的作用恰恰也就是就是这样。




In life in general, we don’t kill. We don’t kill because it takes huge effort, and it is costly. By not killing, we may not accumulate bad karma, but we are not accumulating good karma either. By taking vow that I shall not kill and you don’t kill, you are accumulating good karma, all the time.


一般来说,我们不去杀人。为什么呢?因为杀人的代价太大了。不杀人,我们不会积累违缘。但是,我们也并没有因此就积累顺缘。如果我们持了不杀生的戒律,那么任何时候,我们都在积累福德。




But you have to be careful of not taking too many vows that you end up breaking. You should take the vows within your own capacity. No killing. No stealing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not killing-all these illegal downloading…No lying is very difficult. Many times you think you are telling the truth, but actually you are lying.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2-11-25 18:0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不要持太多戒律而最终没有守持住这些戒律。持戒要量力而行。不杀生。不偷盗。这个比不杀生就难了很多。我们以为我们没有偷盗,但是果真如此吗?想一想那些网上非法下载。。。不妄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讲的是真话,可是,果真如此吗?




You can take some of the vows based on your own capacity. You can also take all the vows for only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持戒的时候量力而行。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决定在某一段时间内守某些戒律。




Vow acts as a container. 戒律是福报的容器。




2.Discipline 自律



Accompanying with the vows, you also need discipline. You mind will act like a spoiled child if you are not disciplined. When thing are good, you don’t appreciate it. When you are unlucky, you lose it, you lose your composure. When situation hits you, if you lose the composure, you will have more downfalls.


持戒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自律。假如没有自律,我们的心会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我们不珍惜和感恩顺境。而处于逆境时,我们失去镇定。逆境时的失去镇定,会给我们带来违缘。




Discipline has to be something that you can uptake within your capacity. Do not overdo it.


自律也得是在你能力所达的范围,不要做过了。




So with right motivation (Bodihicca), you give birth (discover) the luck and merit. You take vows so that the merit will be kept in the vessel. You nurture, maintain and guard the merit from downfalls using discipline. With these, you can now apply all the common and uncommon methods to accumulate merits.


正念(菩提心)产生幸运和福报。持戒让这些福报不流失。自律养育和保持这些福报,并让它们不让违缘侵犯。有了这些,我们便可以用各种寻常的或者不寻常的方法来积累福报。




For all the dualistic virtuous activities, saving the li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Discipline oneself from engaging the activity of destructing the lives of others, such as being a vegetarian, or even joining the vegetarian activist group by sending out flyers.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all these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Bodihicca. Even if we forget about the Bodihicca, we should make sure that whatever we are doing is not for the purpose of boosting our ego, to attract any jealousy and competitive mind from others. When we do virtuous activity, we should not be exhibitive.


所有的有分别的善行中,救护生命是最重要的。约束自己不从事任何杀生活动。譬如说我可以做一个素食者,或者加入素食宣传活动中去。做任何善行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发菩提心。即使我们忘了发菩提心,我们也该记得,任何的善行,都不是为了增长我慢,或者激发别人的妒忌和攀比之心。行善的时候,我们无需张扬。





To Accumulate Merit through Uncommon Methods


不寻常的积累福德的方法



1.Mahayana 大乘


With the support of taking refugee from Three Jewels, whatever virtue you are doing is geared toward the wisdom. If it is accompanied by Bodhicca, it is Mahayana.


皈依三宝之后,我们做的任何善事,都让我们通往智慧。如果有菩提心相伴,那么便是大乘的方法了。




Giving the food to a beggar with Bodhicca, knowing that the giver, the recipient and the act of giving are all illusionary, and dedicate the merit to the enlightenment of all the being is the perfect Mahayana. Going to the shop buying a Buddha statue with the aspiration that the body of the Buddha will be manifested in our room; having the script and reading them in front of the Buddha statue all have merits. Exposing one’s misdeed in front of the Buddha statue; offering lamp and flowers to the Buddha statue and dedicate all the merits to all the being. All of these are Mahayana way of accumulating merits. They are considered skillful methods.


当我们怀着菩提心给一个乞丐食物,同时了知给予的一方,接受的一方,和给予这件事本身的本质都是虚幻的,并且我们把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的时候,这就是大乘的方法。去商店买请一尊佛像回家,发愿佛陀会由此在我们家里显现;在佛像面前诵读经文,都能积累福德。在佛像面前忏悔,给佛像供灯,供花,并把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所有这些,都是大乘佛教积累福德的方法。




On top of that one can also practice Mahayana’s six parameters such as contemplation and wisdom. Only through contemplation one can manage to tame the mind. Training the mind is most crucial.


在这之上,我们可以修大乘的六度,比如说智慧度。唯有通过反复关修,我们才能调柔内心。修心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Remembering the names of the Buddha and the places of the Buddha has so much meri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remembering Buddha and his land is important. They each made different aspiration. Every one of them has slight different aspiration. For example, the one specific aspiration of Buddha Amitabha is that whoever heard his name and whoever are familiarize his land will be all connected to him to the enlightenment. His aspiration will tap into those who heard and familiarize his name/land to have the Bodihicca and enlightenment.


记得佛们的名字和地点也能积攒福德。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佛都许了不同的愿。比如阿弥陀佛许的一个愿便是,所有听闻过他的圣号和圣土的人都能够和他结缘最终得到开悟。那些听闻过他的圣号和圣土的人们会因着他的愿力而生起菩提心最终得到开悟。




2.Vajayana 金刚乘


Everything aforementioned applies. It is the Dharma with wisdom. The practice of Vajayana is like a snaking traveling in a bamboo tube. There are only two directions. One would either go up or do down. It is the teaching of Buddha, the wisdom of Buddha. Some of them can be very incredible. Some may appear too hard for us to chew. Here we discuss something that is digestible.


所有前面讲过的大乘的方法之外,金刚乘还有它独特的地方。这是一个智慧的修行。金刚乘的修行如同在竹筒里的蛇,只有两种出路,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它是佛陀的教言,佛陀的智慧。其中有些方法非常的不同寻常,有些甚至会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这里我们讲一点我们可以理解的东西。




First, we have to clear the debt. You won’t be lucky if you have many debts. This life alone, we have so many debts. If you have many debts, all you have don’t belong to you. We need to purify the debts. And there are many methods of doing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practice these with firm attitude to take refugee from Three Jewels and firm determination of Bodihicca。


首先,我们要清净业障。一个背负很多债务的人,是无法称其为幸运的。仅仅是这一生,我们就背负很多债。我们需要清净这些东西。金刚乘里有很多清净这些业障的方法。做这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皈依三宝的坚定地心念,誓发菩提心.




Take Refuge 皈依三宝


When we take refugee, we take refugee to the Dharma, to truth, to whom who taught the truth and realize the truth, and to the community that shares this truth, but not to a particular person. After taking refuge, we should not 1) take refuge from someone who does not believe in impermanent; 2) take refuge from ones who are not enlightened; and 3) be influenced by those who believe in extreme method. Buddhism is a middle way, but not an extreme way. We can be friends with those who believe in extreme methods, but we cannot be influenced by them spiritually.


当我们皈依的时候,我们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我们并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以后,我们要记得1)不再皈依那些不相信无常的人;2)不再皈依那些没有开悟的人;3)不被那些信奉极端方法的人影响。佛法走的是一条中间的道路,而不是一条极端的道路。我们可以和那些信奉极端方法的人为友,但是不能为他们影响。






Some words from the Question & Answer Session


仁波切回答问题时的一些记录




On prayers: When you pray to Buddha, 100 things you wish will not come true. But 1000 things that you dare not wish for will come true.


关于祈愿:当你向佛陀祈愿的时候,100件你祈愿的事情不会成真。但是,1000件你甚至不敢梦想的东西,会成真。




On practice for busy people: For those who are busy with everyday life yet are trying to take the practice of Dharma: 1) contemplate every day even for a few minutes; 2) explore words of Buddha especially related to wisdom; 3) at least try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everything that we think is our own perception even though we still cannot understand the illusionary nature of the world. Never limit your Dharma practice by time and place.


那些忙于日常奔波却又希望修行的人们可以做:1)每天花哪怕几分钟观察自心;2)学习佛陀的话,尤其是那些关于智慧的话语;3)即便我们还不能立即这个世界的如梦如幻的本质,至少试图让自己相信,我们所想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而已。还有,要记住不要让修行为时间,地点所限。




On Buddha nature: If you have the ice cube, you don’t need to look for water. Give it time, it will melt. Your mind is the Buddha, and you just need to melt it. Most of the time, we are busy freezing it.


关于佛性:如果你已经有冰块,你不需要再去寻找水。给以时间,冰会融成水。你心即是佛,你只需要将它融化。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忙着将它冷冻。




On abortion: Yes, there are purifying methods to purify the debt accumulated through your misdeed. However, purifying method is not being used as the license of killing. You cannot keep doing it using the license. The best way is to use Bodihicca to dedicate to all the being and release lives.


关于流产:是的,是有清净由此带来的业障的方法。但是,这些清净业障的方法不是重复杀生的执照。最好的方法是发菩提心,然后回向给所有的众生,并且多放生。




On different levels of luck: Luck is defined differently at the different level. At the highest level, there is no luck. As long as you need good luck, you are still dependent. The whole point of Buddhism practice is to reach a state that we don’t need luck.


不同层次的幸运:不同层次上的幸运的定义是不同的。在最高的境界里,没有幸运或者不幸。当你还需要幸运的时候,你就还没有真正地解脱。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我们不再需要幸运。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2-11-25 18:0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On motivation: Motivation is a mental factor. By nature, it is dualistic mind. It is subjective objective. During the path, motivation can be categorized as virtuous, neural and non-virtuous. The way to tell whether a deed is virtuous or not is as follows. Anything you think will cause pain for yourself or others is a non-virtuous motivation. During the path, we try to develop good motivation. Bad motivation stirs your mind. Good motivation calms your mind, and it ignites the wisdom. All the paths are equal. No one is better than others. Virtuous thoughts are rare and good. But if you are not careful, non-virtuous thoughts will creep in and make use of the virtuous thoughts to turn it for the use of your own ego purpose.


关于发心: 发心,归根结底,还是二元的,有分别念的。它有主观的客观性。在灵性道路上,发信可以分为善的,恶的,和不善不恶的发心。如何分辨发心的善恶呢?当一个发心会给自己或者别人带来伤害的时候,那么它是一个不善的发心。我们要尽力发善念。恶念搅乱内心。善念则平静内心,引发智慧。所有的修行之道都是一样的,没有一条比另一条更好。善念稀少而珍贵。但是如果你不小心,不善念会把善念变为增长我慢用。




On devotion and attachment-is devotion an attachment? It all comes back to motivation. It all boils down to your attitude toward your life. You should look at the worldly life as something not fixable. If you have a fatal disease, and you are going to the garden and concerts, the bell is ringing while you are enjoying your life. We always think this life is fixable. Let’s use the example of the three strawberries to illustrate this. Life is like trying to search three strawberries with one stacking on top of another and stay that way. It is so difficult. But the fact that the second one can sit on top of the first one temporarily gives us the false hope. The only thing that you are looking for is enlightenment. Nothing else matters. When you are looking for guru and fall this guru as father, brother, family, as long as you realize that the bell is ring, you will always take the guru as the guide of enlightenment. And this applies to all gurus.



关于虔诚心和执着,虔诚心是一种执着吗?: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发心的问题。一切又回到了你对生命的态度的问题。世俗谛的人生是虚幻的,不可修补的。譬如说你有致命的疾病,在你去花园或者音乐会的时候,虽然你享受生活,然而死亡的钟声一直在响。而我们却总以为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用一个三个草莓的例子。人生就如同寻找三个能一个叠在另外一个之上,并能保持如此状态的草莓一样。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儿。然而那些第二个草莓在第一个草莓之上做短暂的停留的片刻,总给我们带来不切实的希翼。事实上,唯一你要寻找的,便是解脱,开悟。别的都不重要。当你把上师们视为父亲,兄长,家人的时候,只要你记得钟声一直在鸣,你便会将上师们当做通往结果路上的导师。



You should count on being found, instead of searching when it comes to look for a guru.上师,他会来找你。




Wishes 最后仁波切的祈愿


From now till you are enlightened-


May you have the luck of eating when hungry, may you have the luck of being ignored by your friends;


May you have the luck of seeing more spring, may you have the luck of seeing more deaths;


May you have the luck of encounter and appreciate the words of Buddha.


So that when you die, you have no fear of losing what you never have owned.


从现在起到开悟,祈愿你有幸在饥饿的时候能吃到东西,也祈愿你有幸受到朋友的冷落;祈愿你有幸能见到更多的春天,也祈愿你能有幸见到更多的死亡;祈愿你有幸能遇到并珍惜来自佛陀的教诲。这样,当你死时,你将不再惧怕失去那些你从未拥有过的。



4.22.2012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2-11-25 18:1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萨道的善巧方便——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慈”、“悲”、“菩提心”的修行能像修“止”一样地让心平静下来,同时也能和修“观”一样使你了悟心的本性。除此之外,这些法门还能发展出人们最好的本性,成就广大的功德。


 


构成“止观”法门的基础认为:烦恼是染污障碍,修行就是要除去它。这样的见解似乎和我们自然的习性相左,但是慈、悲、菩提心的法门,却能利用情绪作为解脱的工具,而不把它视为障碍,因此具有不可思议的效用。即使你无法爱一切众生,但是至少也爱几位众生——我们天生就会对某些众生产生爱与关怀——透过慈悲、菩提心法门的发展,就能让我们对一切众生发起纯真的慈悲心。


 


从最不起眼的昆虫,到最有力量的世界领袖,乃至于最恶名昭彰的连续杀人犯,所有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避免不快乐。这两种希望,几乎是所有意志、行动背后的驱动力——不管这些行动对别人来说多么的不合逻辑或不理性。菩萨了解这件事实而修行,不过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互相交往的时候,可能从来不曾想到这个事实。只对某一类众生或很少数的众生感到真诚的慈悲是不可能的。真诚、无私的慈悲没有范围的限制,心态上也没有丝毫偏袒,它常被比喻为太阳,光芒照遍一切,没有分别。了解佛教的慈悲并没有阶级的差别是很重要的。一般上,我们认为别人比我们不幸,我们替他难过,才会生起悲心;但是要体验纯净的悲心,就必须平等舍心。


 


如果你企图从高低阶级的心态上来做的话,就永远无法体验真正的悲心,而只会增长自我。具足大悲的人一点也不比受苦者——也就是他慈悲的对象来得高。大乘经典不断强调修行平等心,因为理论上虽然我们能了解一切众生都平等,但是情绪上经常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基本上来说,我们大半都忽略掉其他众生,别人对我们而言似乎并不真实;除非刚好他们在我们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脚色,否则他们通常都似乎和我们不太相同——我们认为他们的痛苦比不上我们的痛苦来得大,他们的感觉不像我们的感觉那么敏锐。通常我们“一点也不在乎”与“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心态,完全都是针对别人的需要和希望而言的。悲心是一种特殊的觉性,如果你能发展这种觉性,就会尊敬所有的众生,而不只是尊敬人类。你将能够欣赏一些像被蚊子叮咬之类的事,其实蚊子并不是想:“哇,多么好吃的一个人啊!”而叮你只是它们追求快乐的努力;和你的想法相同,它们只是希望能吃到合适足够的食物,能够觉知那些你从前忽略的无尽众生,和你具有完全一样的动机,就能生起亲近的感觉,这种觉性能使你了解到它们的问题,并对它们活下去的奋斗生起敬意——这种觉性就是佛教徒所称的悲心。


 


要成佛必须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幻觉,没有东西是以它所显现或被想像的样子而存在。虽然要直接了解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困难,但是透过慈悲的修行,你就能发展出对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你的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于了解空性,因为空性就是平等——空性、无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样的,而大悲法门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了悟空性最快速的方法。菩提心有时候被视为道的根本,实际上,它是训练心的一种系统。然而,这个系统极为精巧,因此几乎不被认为是训练心的方法,而被认为是成佛所必备的特质。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把训练心的方法当成工具来使用,达成目的后就丢掉了,并不当成是我们必须培养的特质;有些法门,例如不净观,就某个程度上来说,可以这样分类,因为在你降伏了对于贪念对象的执着之后,你就舍弃了那种技巧,继续修别的法门。慈悲、菩提心的系统为什么这么殊胜巧妙呢?因为它不只具有训练心的功能,同时,也包含了你真实的状况,以及你必须成就的状况。


 


如果你想完成证得佛果这样一件困难的工作,那么,不动摇的决心是不可或缺的。决心来自慈悲,特别是来自菩提心——它是一种无法征服的决心。菩提心是要让一切众生成佛。有人可能会怀疑,成千上万的人都发了菩提心并成了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仍在受苦呢?这是否表示佛陀的愿望并没有圆满,而菩提心也只不过是一种训练心的方法,实际上对众生并没有利益呢?会产生这种疑问,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现象的本性。


 


如前所论,根据佛教哲理,我们所体验的世界完全是自心与感受的产物;对我们来说,除非我们能感受体验,否则现象就不存在。如果你不能感受到某件事物,那么它就不是你的现象,对你而言,它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你感受到某种事物,那么它就成为你的现象,它对你而言是存在的——你要对自己的现象负责,因为它们是你感受的产物,是你心灵的反映。佛陀证悟的时候,不再受自他对立所束缚,从他的观点来看,一切众生也都已经成佛,因此他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已经圆满了。


 


而另一方面,由于存有二元对立的心,我们仍然见到痛苦,它也使我们的知觉扭曲与不正确。如果你怀疑,为什么让一切众生成佛是你的责任而不是众生自己的责任,想想这个道理: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众生是你的认知,而直到你清净一切自己的认知才能成佛。即使只有一种认知是染污的,你仍然陷在二元对立中,不能成佛;因此,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一切众生成佛。


 


菩萨道的修行是以帮助其他众生为基础,但主要的意图是摧毁自我,而不是社会服务。不论你做了多么好的事情,以巨大的自我从事服务社会的举动,都不能算是善行;但是如果自我粉碎了,不再自私,那就是利生的事业。小乘修行的根本,就是舍弃伤害众生的行为,目的在于获得自我解脱。大乘保存这种不伤害众生的概念,但是以自己和其他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为动机。大乘之所以称为“大”,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大乘的发心比较大。没有一种行为不能成为菩萨道——说谎,小乘视为绝对的恶行,但大乘中却可以把它作为修行之道。这并不表示大乘没有规范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的戒律,也并不表示大乘缺乏正式的修行方法——大乘不止有戒律和修行法,而且比小乘的要求还多。


 


小乘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戒律,戒律被视为比生命还重要。菩萨道把菩提心视为最重要的东西,只要以菩提心为出发点,就算破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都没有偏离正道。大乘道的行者并不完全禁止任何事物;相反地,这些“禁行”还经常是菩萨的善巧方便。表面上,大乘似乎比小乘允许更多的自由,但是实际上大乘要比小乘更严格、更规矩。一切行为的正当性都完全由当事人的动机来判断,对于大乘行者而言,即使是传统上被视为善行的举动,如果在做的当时或者完成之前,有自私的动机,这样的举动就是染污不净的。智慧和方便是菩萨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两者一同运作,以方便增长无我智慧,以智慧扩展菩萨事业的善巧方便。智慧与方便并不是两种分离的东西,而是一种本质的两面。具足方便是表示非常聪明,不是为了自私的原因,而是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聪明地选择时间、语调、行为的风格、移动的方式、看东西的方式、说话的方式、不看东西的方式等等——善巧几乎是包含了一切事物。


 


菩萨也可能是比丘或比丘尼,接受小乘的戒律。这些戒律是小乘行者得到自我解脱的方便法门,与菩萨的自我解脱无关,却是帮助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然而,方便法门也可能需要你做居士。就本质上而言,一种方便法门并不比另一种方便法门好;但是一般上说,困难度较大、能激励许多众生,或是能鼓舞那些平常难以鼓舞的众生使他们去修行的法门,就被认为是殊胜的方便法门。菩萨为了帮助众生,不舍弃任何一种形式或行为。经典中记载着,有的菩萨示现鸟身、鹿身,或者出生为低贱地方的低贱人民——因为这些特殊的方便示现,能让他们利益到某些以其他方法无法利益的众生。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2-11-25 18: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宗萨钦哲仁波切:修行的重点是要超越善果与恶果两者


 



分类:戒律-密乘戒


问题一:


我想脱离一切的苦恼和快乐,以达到内心的至真境界。为此我独自思考困惑已达1年之久,我如此思维,任何情绪的变化我都会觉察并对自己这样说:“不要被内心所欺骗,否则就是步入了轮回”,在打坐时,我只是觉知甚至于用高度的警觉来对抗昏沉,不对细微的念头产生分别,因为我体验到只要分别就会产生执取,只要执取就会另我随念头所转而丧失清明。


如上所述是我每日的思维,他已经被我应用在生活和禅坐之时,不知是否正确?


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自己为何不能明了世间的假像,仍然被不真的外物所轮转,即便是如上述的修行我似乎还有一个根本的疑惑,我觉得我仍然没有明了佛陀的奥义,我想解脱但总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压制我的内心,让我用不上力。然而我的觉知又告诉自己不要有强烈的摆脱的想法,因为只要我还想着摆脱,那么就有对立的不能摆脱存在,仍然让自己在二元的对立中轮回。我苦恼,苦恼在于不能解脱,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要冲破云层见到佛陀至真的内心光明并应用于万物。想到此处我就双眼湿润,苦于不能了悟和究竟解脱。



仁波切回答是:


关于您修行的方法,仁波切说能观照念头很好,但不要欺骗自己说你真得观照着你的念头,因为你这么想的时候,已经没有在观照了。


(Being aware of your thought is good. But don’t kid yourself that you are actually aware of your thought because of the time you are not. )


您说“自己为何不能明了世间的假像,仍然被不真的外物所轮转”,仁波切说因为我们的心还不习惯。


(Because we are not use to it.)


关于您对不能解脱的苦恼,仁波切的回答是 “如果你在花盆里种下一颗金盏花的种子,才过了一分钟,你就预期能看到它发芽,甚至开花,我想你对自然的法则也要求太多了。”


(If you plan a merigod seed in your flower pot, and within a minute you are expecting shooting even flowering. I think you are asking too much from the law of the nature.)




问题二:


“别的师兄说: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末那识在我们有意识的时候必定时时刻刻都在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所有清醒的意识。必定是执着我的。可是仁波切,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观察自己好几回了,我每次在观察自己,或者在看书,听音乐的时候,我并没有仅仅抓住和执着它,并不是说无论何时都是有我执的。也就是我认为这个末那不是每次都作用的。”


仁波切回答是:


“末那识的确一直在哪儿。当你证悟了,那末那识就不存在了。即使现在你认为没有我在哪儿, 但是“谁”在这样想呢?仁波切说你的问题需要知道是在什么情境下问的问题,但你知道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你应该阅读入中论。”



问题三: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经常想到死亡之后会如何的事情,当然我也了解了轮回中的种种。但是因为我的愚笨,并没能全部的理解和彻底的相信。我时常因为好奇心想要自杀去看看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自己知道自杀是很不好的事情,我也并非是因为生活的太绝望了而产生这种想法。一个善知识跟我说,自杀后的人是很苦的,我表示不会这么做。但是我心里会升起很强的叛逆的心,觉得很好奇。想着既然我现在是空性的,地狱也是空性的,不过是一场噩梦,为什么不能尝试呢?梦不是都会醒来的么?


请问尊贵的仁波切,我怎样能消弭这种不合适的好奇,调伏这种内心强烈的叛逆呢?



仁波切回答是:


找一朵美丽的花,看着它,一旦你自杀了,你就再也见不到美丽的花朵了。只是为了体验“没有花朵”的经验而自杀,并不是最有智慧的理由。


(Look at beautiful flower. Once you commit suicide you will no more see that beautiful flower. And it is not the wisest reason to commit suicide just to experience No More Flower.)



问题四:


因果存在与轮回里,那么我们修行种下善因也只是得善果,却不得逃脱轮回,故,何为轮回,又何为解脱?



仁波切回答是:


仁波切的开示是:只要仍有因缘,你就仍受制于轮回。


(as long as there is cause and condition. you are still bound by it. ) (解脱既是没有因缘。)


仁波切并开示说:修行的重点是要超越善果与恶果两者。


(The main point of practice is go beyond both good and bad merit. )



问题五:


是否没有上师修行就无法深入下去,或者会有一些不好的方面?



仁波切回答是:


只有在密乘是如此。但即使在大乘佛教中,还是有导师比较好,这样才不回走偏了。没有老师也不是一定不好。这就如去撒哈拉沙漠而没有向导,少了指南针。


(Only in Vajrayana. Even in the mahayana, it is better to have master so one does not go astray. It is not negative. It is going to Saraha desert without a guide which is just a compass.)



问题六:


我不知道如何用佛法的心态来处理自己的爱情。在我的感情经历中,我常常自觉伤心,并且为不能遇到合适的人而感到难过。有时我希望看的淡些,于是变得十分被动,一直等待下去,有时候我尝试努力沟通,却为对方的逃避而难过。我希望自己能和一个人相互关爱地在一起,可总是不可能。我们该如何用佛法的道理来面对现实中感情交往的种种情况呢?



仁波切回答是:


你一定要体悟到,即使我们原本所预期的结果,只实现了百分之十,都值得我们庆祝一番。如果你能作到这一点,你不仅了解了佛法,也能拥有一段感情。


(You must realize that what we expect even 10% comes true is worth celebration. That way, you are understanding the Dharma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ing a relationship.)




问题七:


“佛是什么?是一个有法力的吗?但是小乘基本又说佛只是佛,只是导师的作用,朋友说耶稣是life,而佛法是the way to the life”


仁波切的回答:


看我的书。



问题八:


“我觉得在大陆只提倡念佛念佛 可是什么是佛法 我觉得现在大陆的佛法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佛法不只是在念佛堂念佛还要很大一部分是爱或者说一中对所有动物众生的关爱 但是我们基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说一心念佛”。


仁波切的回答:


看我的书。



问题九:


我有萨迦的上师可是我有时候怀疑他有没有因材施教,好想教每个人的都差不多,也没有教什么教理,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仁波切的回答:


如果你对这位老师仍有怀疑,不要从他哪儿接受教法。(DON’T RECEIVE TEACHING FROM HIM IF YOU HAVE DOUBT.)



问题十:


我每天都有祷告但是小乘好像说这个是没用的,我说佛是智慧 可是朋友说智慧有什么用呢他的一起从上帝那得到有上帝的指引就足够了,我反而感觉他很有坚定的信念 我却总是摇摆不定。



仁波切的回答:


就因为你非常强烈地相信某件事物,不表示就比较好。小狗相信狗屎能吃,并不表示这就比孔雀相信能服毒好,就只因为小狗没有片刻怀疑过狗屎可能不能吃。(注:在传说中孔雀能化毒为药,服毒不死)


(JUST BECAUSE YOU BELIEVE IN SOMETHING VERY STRONGLY DOESN’T MEAN YOU ARE BETTER. DOG BELIEVE SHIT IS EATABLE DOESN’T MAKE IT BTTER THAN PEACOCK BELIEVES IN POISION IS EATABLE. JUST BECAUESE DOG DOES NOT HAVE A MOMENT OF DOUBT THAT SHIT IS NOT EATABLE.)。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2-11-25 18: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题十一:


生命是否真的是幻觉?一个人心安静下来了,轮回,地域和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复存在了?


仁波切的回答:


如果会消失,那就不是幻象了。


(DISAPPEAR MEANS IT IS NOT ILLUSION. )



问题十二:


是否我心里面把你作为上师,只要我对你充满信心和信任,即使我们没有遇见也没有任何的仪式,你也就是我的上师了呢?


仁波切的回答:


我猜是吧。I GUESS SO.



问题十三:


“我和我女朋友都是佛弟子,一起受过灌顶有密乘戒。所以女友也是我的金刚兄弟。她很好,很多方面都比我好,但有时可能我比她更能容忍一些,当我和她对某事的看法不一致时,她发表她看法时的态度很强硬,让我感觉自己的我执受到了挑战,如果我语气强硬,可能会发生争吵。为了避免发生争吵,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常常就选择沉默,或者表示赞同她的看法(不一定每次都是真的赞同)。但可能有时我即便选择沉默她又会因为我的沉默而不高兴。


每当她说话挑战到我的我执,我不高兴时,我想把她看做上师的示现,把她当做老婆仁波切,这样如法吗?IT CAN BE


感觉自己的智慧太有限了,不知道该怎么样能平衡好。因为如果我一味地妥协沉默,感觉我会失去自我和主见IT CAN BE TRUE;而如果我不妥协沉默,我坚持自己的看法,怕会引起争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好。



仁波切的回答:


我个人会宁可选择去体悟一点,无论做什么,永远都只是你自己所想所感知的而已。”


(I WOULD REATHER REALIZING THAT NO MATTER WHAT WE DO, IT ALWAYS YOUR OWN PERCEPTION. )



问题十四:


信佛再加上自己的辛勤修习,能到达多少的解脱?


仁波切的回答:


半斤。HALF A KILO



问题十五:


解脱是在未来么?


仁波切的回答:


是,但也可能是现在。YES OR MAYBE NOW.



问题十六:


请问喇嘛菩萨戒和金刚密乘戒在发现自己暂时无法持守时可不可以先舍戒,然后等自己觉得信心和条件够了后再受持?


仁波切的回答:


这样的态度很好,密乘的弟子就应该如此。


(THAT IS VERY GOOD APPROACE. THAT IS HOW VAJRAYANA STUDENT SHOULD BEHAVE)



问题十七:


经由佛陀的教诲和我自己的观察,我已经明白一切和合皆无常,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世事变化呢。有时候会变得自欺欺人,有时候会非常冷漠,在具体行为上又难以养成习惯。


仁波切的回答:


这是学佛必经的过程,继续下去。


(This is part of the process. Keep Going.)



问题十八:


一切皆空,我知道没有什么是特别值得挂记在心上,可是,我是一名学生,毕业之后还要继续工作,将来成立家庭,从事社会工作。做好一件艰巨的事情需要热情和动力,可是经由思维一切皆空,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一切在变,我追求的目标可能因为我无法完成那件事而不能实现),另外,在做一件事情遇到自己心态的改变,比如不再想做这件事,可这件事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那么我该怎样思维来让自己充满信心和动力呢?



仁波切的回答:


没有意义不是空性。如果你认为一切皆空就是没有意义,那你还不懂空性。



(您说到“我追求的目标可能因为我无法完成那件事而不能实现。”)


答:每件事物都在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你有可能实现一件事。


(POINTLESS IS NOT EMPTINESS... IF YOU UNDERSTAND IT AS POINTLESS THEN YOU DON’T UNDERSTAND EMPTINNESS... BECAUSE EVERYTHING IS CHANING. ? THE SAME REASON, SHE MAY BE ABLE TO REALIZE IT.)




问题十九:


在想到佛菩萨的时候,以及供养,供护法,回向的时候经常会冒出些很不净的想法(比如说出佛身血,以污秽污佛身等,而且这样对护法也会不断这样联想。越阻止越厉害,好像强迫症一样,越强力不让自己想,越会想,而且搞得自己很疲惫,每次念诵时都怕这样想所以很紧张,请师父帮忙看有没有解决的方法,而且怕这样的想象导致破戒!



仁波切的回答:


诵读金刚经(CHANT DIMOND SUTRA.)




问题二十:


你好。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或迟或早对工作感到困扰,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但是许多工作未能满足兴趣和志向,以至于为了应付生计不得不长期甚至一辈子耗在那些工作上。他们是该考虑生计呢,还是寻找突破口链结到兴趣和志向?如果一时找不着突破口,如何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上奋斗?



仁波切的回答:


发愿。发愿有一天他们能做比现在更有意义又如法之事,他们能为自己所愿作些事。



问题二十一:


仁布切您好,我是一个烦恼很多的人,总觉得不应该去在乎某些事情,但就是改不掉,这些无关紧要的烦恼影响我去做我真正该做的事情!


还有,每次我想要去做件好事,去帮助某个人的时候,开始想的就是要帮到某个人,是发自真心的,但是在自己付出之后,心里还是会想要得到某种响应,也会计较一些自己所做出的事情,知道这样很不应该,作为佛徒,布施,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功德,也不应放不下自己所做过的事,但我还是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请仁布切为我开示~~



仁波切的回答:


发愿,发愿自己累积福德的方式会越来越好。


(Do aspiration that her way of accmulating merit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2-11-25 18: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一生当中,如何同时成为一个小乘行者、大乘行者、金刚乘行者、商人、台湾人?如何同时做个好学生、好老师、好人?


 


翻译 / Serena; 校对 / 馬君美 整理 / Anika Tokarchuk、吴青蓉





谈到佛法,人们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开来,佛法并不包含在生活之中,人们认为修法是生活以外的另一件事:修法只在寺庙当中,而不在办公室、洗澡的时候、搭火车的时候、交通壅塞的时候等等。人们以为修法要剃头、改变服装,或最少在家里应该有一个佛堂;还要有一个特定做功课的时间,比如说是早上或晚上;加上一些佛像、佛书,甚至一个法名;身上需要戴一些象征性的东西-例如金刚结,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佛教徒。这是一般的状况。




我常常跟人们说:这样的佛教修行,对我们可能没什么帮助。检查一下自己,我们真的是一个金刚乘行者吗?不要说金刚乘,金刚乘有点太高远了,就以小乘来说吧,我们算得上是一个小乘行者吗?几乎不是。同样的问题:我们真的是大乘行者吗?可能也不是。或许在名义上算是吧,也许我们遇过一些大乘的和尚、金刚乘的喇嘛,他们给我们一些教授或灌顶,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大乘或金刚乘的学生。



做为一个大乘的学生,你们一定接受过很多关于慈悲的教法了,但是我们真的慈悲吗?几乎没有。我们都听过慈悲的教法,但是「听过」和「具备」是不一样的。除非真正具备慈悲,才是个大乘的修行者,否则你只是个听闻佛法的人。所以我们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听闻者」,而不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修行者」。




而且,我们真的想要成佛吗?我不这么认为。也许有一些人对「成佛」有些概念。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成佛,就不会对此生如此地执着。



我们拥有的东西,朋友、房子、车子,我们对于这些还是有着很多的执着,这证明我们并不想远离这些东西、远离轮回,这也间接指出了我们并不想成佛、也不追求成佛。





然而,我们都学过「成佛」的概念,人们也常谈到「成佛」、「法身」、「报身」、「大圆满」、「大手印」;人们听到、谈到「大圆满」、「大手印」这种高深的教授,就像是某种你这些日子想听的音乐一样,让我们的脑子放松而已。事实上,人们通常不修行它,包括我也一样。或许在座有些人不是这样,但是我真的是这样。



所以,学习和追寻是不同的。先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真的是小乘行者吗?也许你想问:我们真的需要变成一个小乘行者吗?可能很多人都被大乘的老师宠坏了,也一定听过大乘的老师提到,小乘比大乘在层次上低。金刚乘的老师,大多数也很看不起小乘行者。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小乘基础不好,就无法学好大乘;大乘基础不好,就学不好金刚乘,一定要全部都学。目前在座有两位尼师,或许将来会有更多人出家,这些学习「律藏」,都必须学习小乘并且依此修行。




然而,做为一个小乘行者,并不代表要将头发剃掉、到庙里出家。如何成为一个小乘行者的台湾商人?要知道,小乘的基本教法只有一句话:舍弃伤害别人的因以及伤害别人的行为。作为一个生意人,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有这种纯净的动机,就算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至少可以不伤害别人;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商人,就可以同时也是小乘行者。




或许你认为,不伤害别人是很容易的事,但事实上,我们经常在无意间伤害了别人。你所吃的肉,究竟对动物造成了多少伤害?就算是开车吧,不让别人超车也可能伤害了他。很多这样微细的事一直在发生,所造成的业虽小,却连佛陀都无法帮你找借口。举例来说,很多金刚乘的学生请上师修法,为了生意顺利。如果这是出于好的动机,或许没什么问题,但我知道很多人请法,只是想要变得有钱而已。有人想要获利,就是另外人的损失。这些金刚乘的学生们不喜欢对方,有时会到上师面前批评别人,或许不是用很直接的方式,而是用间接、拐弯抹脚的方式表示,像是说:「那个人话很多喔」等等。这也是一种伤害别人的方式;或是,不让上师到别人的家里去,这样也是伤害别人。也许你不认为这是伤害别人,你可能认为,身为一个佛教徒,只要不杀生就可以了,然而杀生只是一种很粗重的伤害形式,但生活当中微细的伤害行为,就往往被忽略掉了。




很多类似的情况,我相信你们都可以了解。如果你真能避免那些无论是粗重或微细而伤害别人的行为,能具有很清净的动机,就可以成为清净的小乘行者,同时具有商人等身分。只要做一个好人,好好经营你的事业,除去伤害别人的动机与行为;像是公交车里的推挤行为,都是一种伤害。这是很简单的事,但常被我们忽略掉了。




如何成为一个大乘行者以及一般人?大乘行者,不只不伤害别人,还要去帮助别人。小乘行者要做的很单纯,不去伤害别人、不要介入别人的事件当中就好了。但大乘行者还要去帮助别人。然而若要帮助别人,首先便要厘清:到底要如何帮助别人?如果不够聪明,有时候你认为的帮忙反而是一种伤害,所以你需要一些方法。最重要的是:帮助别人的动机是否纯正?也许你的行为很粗鲁、很温柔,或是各种不同的行为,内在都必须要有清净的动机、慈悲、与慈爱。




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做,帮助别人有时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大乘的修持当中,最重要的是修「心」,这个基础若是稳固的话,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将更容易。你可以由于「不打扰」而帮助别人,也可以「去打扰」而帮助别人;可以用欢喜、赞叹来帮助他们。来到一座美丽的寺庙,没什么可以帮忙的,那你可以赞叹说:啊,真是一个美好的寺庙,多么适合让人修持佛法!这也是一种帮助,心智上的帮助。像这样有善良的动机,常常欢喜赞叹的人,就不会伤害到别人。不伤害,便是一种帮助。




综而言之,关心别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关心别人,就不会打扰到他。有时候上师好像都不关心你、不理会你,或许这就是他的关心。



谈到如何同时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及好人,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东西,只要达到这样的质量就好了,甚至不需要大乘或小乘的名号。只要避免伤害别人、同时尽量帮助别人,就算是一个大乘行者及小乘行者了。名称并不是很重要,在佛教里称为大乘行者,在基督教、回教等其它宗教里有别的名称,这些都不重要。名称不能改变事实,名称只是造出来的。




再来,如何成为一个金刚乘行者又同时是个生意人?要成为金刚乘行者,同时必须是大乘行者。经典中提到,大乘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因」乘,一个是「果」乘。「因」乘就是一般所谓的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修法的主要目的在清净。在清净的过程里,「被净化」的对象是衣服,「能净化」的物质是水和肥皂。然后,洗衣服的结果是「一件干净的衣服」,另外还有那被洗掉的污垢。各位需要有一个基本概念:所谓的「净化」都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被清净的)基础物、(所洗掉的)尘土、清洗剂(净化的方式),以及净化的结果。




顶礼就包含了这四个过程,当你顶礼的时候,你所洗掉的污垢是「我执」、「傲慢」;净化的方式是顶礼的动作,因为「自我」平时是不会将自己放得那么低的。净化的结果是成佛之后,就会有「无见顶相」(顶髻),而这里的基础是佛性。以洗衣服来说,所清净的基础物是衣服;能够清净的东西是水和肥皂;所洗出来的脏东西是汗水、污垢等等;结果是衣服变干净了。为什么大乘称为「因」乘呢?



因为他们谈论污垢和能清净的肥皂、水。而在我们所说的「果」乘的大乘,也就是金刚乘,它并不强调污垢、水和肥皂,而着重在衣服本身。金刚乘认为,衣服不可能本来就是脏的;如果它本来就是脏的,就不可能被洗干净。因为污垢只是一种忽然、暂时的状态,因此可以被洗掉。所以,我们不是在洗衣服,而是在洗污垢。衣服从来不需要被清洗,衣服永远只是衣服,它不是脏的、也不是干净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让它干净,如果你要让一个东西变干净,它必须原来是脏的。这是为什么大家认为金刚乘是最好的原因,但我不相信这样的说法,我认为金刚乘比小乘更低等,小乘是最高等的,你认为呢?




所以各位已经知道所谓「因乘」的大乘和「果乘」的大乘:「因乘」的大乘教法,就是要去帮助别人;现在要说明如何成为一个金刚乘行者的商人。身为一个金刚乘行者,最重要的是「净观」(sacred outlook)。小乘行者最重要的是「不伤害别人」;大乘行者最重要的是「不伤害别人,又帮助别人」;金刚乘行者最重要的是「净观」。人们都很懒惰,他们去伤害别人、不帮助别人,也根本就把别人都看成是糟糕的:唉唷,这个人有个大鼻子、那个人有个长鼻子、短鼻子,看到的都是糟糕的外表;或是,他真笨、她很漂亮,像这些,都是以分别心来看待事情。要断除这类东西,只要想着,大家都是好的、神圣的。就算你没有办法做到这点,起码要做到把大家看成不好也不坏。你就是一个很好的金刚乘行者。为了让大家修持这一点,金刚乘上师就教导很多不同的法门,像是观想每个人都是本尊;这就是要让你知道,每个人都是清净的、同等地清净。




以「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又是生意人」这个教授来说,也可以谈到如何成为一个「大圆满行者」和商人,以及如何成为「大手印行者」和商人,也可以谈如何成为「对轮回、涅盘没有分别心的行者」和生意人。




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认定自己是某先生、某小姐,而这是小乘、这是大乘、这是金刚乘、这是大手印、这是大圆满;我们把自己与这些都分开来了--这不是我。你们接受过灌顶吗?我相信你们一定接受过上百种灌顶了吧,你们真的曾经想过自己是一个菩萨吗?



我猜是不敢想,因为你认为菩萨就应该是在坛城上这些有四只手臂、第三只眼、其它的脚、不寻常的身色,你是这样想的。在接受过灌顶之后,你已经受了菩萨戒,表示你已经是一个菩萨了。这并不表示你已经升官了,而是表示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必须要去帮助别人。为什么你不认为自己是菩萨?第一个原因是不敢想、而且也不愿意去想,甚至你不关心、也根本不知道菩萨到底是什么。所以就算你接受了几百万个灌顶,也不会有效。




在灌顶的时候,你跟着上师念诵的内容一开始是皈依,念皈依文、剪头发、取一个法名,这些到底有什么用?你依然有这么多、或许更多的欲望,有那么多、就算没有更多的愤怒,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真实而真诚地皈依佛、法、僧三宝,因为你从来没有在快乐的时候想到它,只有在不快乐的时候想到佛法。这表示三宝是你责怪的对象,而不是皈依的对象。你如果是以这样的态度皈依,不如不要皈依。一旦你皈依了,不论面对好或不好的处境,你都要想到三宝。我看到很多人带着护身符,这多少表示我们还没有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三宝不能保护我们的话,这些绳子能保护我们吗?你不相信佛,而相信这些绳子;同时也不相信法和僧。 所以,你们真的皈依过吗?从心里真的皈依吗?好好想想。 伤害别人、不帮助别人,而且也从不认为别人是清净的,分别朋友和敌人、分别上师的不同,就算在朋友之中也是有分别心,对于美、丑也有分别心,如果这样,就不是一个金刚乘行者。金刚乘行者必须对每个人都有「净观」。现在有一些金刚乘行者,由于他们的欲望而有所谓的伴侣,他们并不是在修金刚乘的修持,而是在修自己的欲望。如果他们真的是很好的金刚乘行者,就算走在街上遇到一条母狗,都应该可以和母狗修持双运。这是个例子,问题是如何修持「净观」?若要重复告诉自己众生都是神圣的,这不仅很难、也是个谎言。你所修持的法本,也一样不断告诉自己,大家都是好的、大家都是好的;然而,一旦出了门,你还是觉得大家都是坏的。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2-11-25 18: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像是念「诸法化空咒」,观想一切众生都化空,每个人都变成莲花、佛陀,你这样骗了自己一个钟头,你应该觉得惭愧,尤其在大宝法王、莲师、文殊菩萨、佛陀十二相成道图、以及坛城上的龙等等的面前,你应该觉得惭愧,因为你对他们说了一小时的谎。你口中念着一切众生都是好的,但是并没有从心里这样认为;因为,当你离开修持的地方、进入你平常生活的环境时,开车、塞车、推挤等等很多人、事、物让你忌妒、愤怒,这些情绪就算没有更多的话,也依然在你心理升起。

所以,别再说谎了,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来,不要想一下子跳到最高深的教授,首先,就算你无法把每个人都看成是清净的,起码你对上师要有净观。




我所要求的是:只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想「我的上师是好的」就可以了。不管他做了什么、也许很疯狂,你们会想:上师好像有点问题,他像我一样,会吃东西、打哈欠、上厕所、发现漂亮的女孩子也会瞄一下,对于唠叨也会不耐烦等等。你不认为上师是清净的,而对上师有净观是很重要的。不过,在台湾有个很大的问题--你们有很多的上师,你们不只需要将成千上百的众生看成是清净的,还得将成千上百的上师看成是清净的,这真有点困难。




也许,在我们把上师看成清净之前,我们必须先认为自己是清净的。认为自己清净,并不表示自己是最好的,也不需要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别人,如果这样想,表示你在和别人比较。在你的里面有一个东西,在不和别人比较的情况之下,就是好的。




我们在意识中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坏的,但潜意识当中,我们总认为自己缺乏了什么。你应该思索的是:「自己缺乏了什么东西」这样的念头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你和别人比较的结果。因为你认为别人在享受、而我在受苦;别人都很有价值、而自己总有点自卑,所以认为自己没什么用,潜意识里你是这样想的。所以不要跟别人比较,不要和社会、历史、格言、道德等等比较,让你只是你自己。没有敌人可以恨、没有朋友可以爱,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该怎么办?试着想想这种情形。



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会知道,如果不依赖上师,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把上师看成是清净的,并且有虔诚心是很重要的事情。但要小心你的虔诚心,通常我们只会对言行举止符合我们期待的人有虔诚心。你会喜欢的上师就是那种你所喜欢的人,而非你所需要的人。



你所需要的人,才更重要。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我希望别人照我所希望的去做,我希望别人向我顶礼,你或许希望别人跟你握手,他或许希望别人照他想做的去做。我们对待上师也是一样,我们希望他们能照我们需要的做,这样想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去做他们要我们做的事,而不是我们希望他去做我们想要他做的事。我看到很多这样的逻辑,像是一种贿赂的行为,学生贿赂上师、上师贿赂学生,很多这样的情形。纯正的金刚乘行者不是这样,这不是净观。




如何成为一个「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你不需要改变什么,而需要具备三种特质。身为一个小乘行者,能够不伤害别人;身为一个大乘行者,能够不伤害他人并帮助他;身为一个金刚乘行者,需要知道什么是净观,同时具有这三种特质。这跟之前提到「把每个人都看成是清净的」很相似,只不过是不同的路径。从字义上来说,你必须知道的是,每件事情都是一味。「大手印」提到每样东西都是同样的味道,而不是素食或非素食。现在这个品尝的人,不是只用舌头尝味道,而是用六识品尝味道。为什么我们用「味道」来做比喻?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来自经验与感受。所有这些感受与经验,不论是好的、坏的,都是「心」制造出来的。你只有一个心,而它有六种不同的仆人。假设你从来没有眼睛的话,你会有视觉吗?如果你从来没有眼睛,你就看不到东西,那还会有所谓美、丑的分别吗?




同样地,如果你没有耳朵的话,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有声音存在吗?所以一个接一个地,你把这些所有都摧毁掉了,然后你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存在那里,美丽的物体、丑陋的物体,美丽的声音、吵杂的声音,都只是在那里。因为你有这些感官存在,然后你认为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因为你有这个「心」,于是你制造了这些美丑。因此,同样的东西对某些人而言是好的、对另一些人而言则是不好的,好和坏并没有真的存在,是由不同的人所捏造出来的。这些捏造又是从何而来的?是从习惯来的。




故而,身为一个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需要不去分别好坏、美丑。这样的哲理很好听,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修持,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很简单。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少极端的想法,这是很重要、但又很难简单说明的。举例来说,很抱歉拿这里的住持来解释,如果他很喜欢这个佛堂的地板,而我把水滴到地板上了,他或许会生气,这便是个极端的想法。也许他站起来,而把所有的水倒在地上了,由于是他自己做的,所以他没生气,这也是个极端的想法。我们要减少这些极端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思量这个道理--比如说,有个蚊子在咬你,而你反手就打,这是非常不好的。蚊子又不认识你,牠只是认为这里有一大块食物,牠是为了早餐而来的,这么一个小东西能够拿走你多少血?可能也是一点点而已。你用这么大的手打下去、还带着这些毛发,取了牠的生命,像这个就是极端的念头。




减少这样极端的念头吧,慢慢地减少,你会逐渐习惯这样的状况。以喝酒来说,当你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带着酒瓶、酒杯,那你是如何开始喝酒的?首先,你从会喝酒的老师那儿学到喝酒的方法,而你第一次喝酒的经验并不好、很热,这就是四加行。然后你越喝越多,变得很擅长喝酒、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之后你再也不需要老师,而且可以教学生。像这样,一个人可以越来越习惯一些事情,所以,要减少极端的想法,然后对于好坏的分别心便会逐渐减少。




很抱歉这么说,对于西藏人而言,台湾人有太多的迷信。如果在修法的时候下了雨,有时候也许是好的,很多人很高兴地认为这是个加持;若是另一个仁波切在别的地方修法,或许他们则会认为下雨是障碍。如果看到彩虹,会认为是很吉祥的事;或者晚上梦到你的上师来到你面前,你会认为很好。这些都是极端的想法,减少它们,不要在意,不要太去想它们。就算释迦牟尼佛走进来,把手放在你头上,你也不要动;就算你真的动了,之后也别去在意,这样子你就成为「大手印」行者了。因为不管是什么来了,佛来了也好、魔来了也好,都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舌头所感受到的,不过如此。由于你们是噶举派行者,所以我从我的观点来谈了「大手印」。




刚刚我是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就像你可以买到的英文模板、数学模板一样,这是一个佛学范本。



问:如果我们修持一个本尊很久,也很诚恳、专注,有一天本尊真的来到面前,我们是不是应该跟他说,你都是我眼睛的幻现,快走吧?




仁波切:你什么都不要说,甚至连想都不要想第二遍,更不要想该如何处理?如果你一旦想说该怎么办,就表示你有期待与恐惧。这样的话,就不能成为很好的战士,如果你听过「觉悟战士」的开示就知道,你会因此失掉你的战场。




问:可是通常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动机的话,就会变成盲目地做。
仁波切:我并没有谈到不要有动机,而是说你不要去捏造一些东西。




问:可不可再说明一下「捏造」?
仁波切:就是去认为什么是好的、坏的。




问:何谓「净观」?
仁波切:这是个好问题,意义很多,表示某种可以给你加持的东西,什么样的加持呢?不要把净观看成是会给你灌一些甘露等等的东西,这不是所谓的「加持」。你认为某个杯子是坏的、是个极端;而那个是好的、是个极端,所以我想要那个、不想要这个。试着这么想,每样东西都无所谓好坏,认为它们都是清净的、不好也不坏,接着你就不会因为它坏所以想推开它、也不会因为它好所以想拥有它,于是你就不会痛苦。这就是加持,独特的加持。你认为把手放在头上就是加持吗?其实不是的。然而以大宝法王、萨迦法王、顶果钦哲法王来说,如果他们把手放在你头上,则是五方佛的加持。不过以我们这种人来说,(把手放在你头上)只是一种按摩而已,并不会让你没有痛苦。甚至在公众场合来说,这样做让我觉得更不好意思,好像自己是耶稣基督。我觉得握手或许加持更大,可以有很多感觉,也可以彼此按摩一下。




问:如果我们不能把人认为是清净的,是不是可以认为他们的心是清净的?


仁波切:这很好,是第一步。不要去想这是中国人、那是美国人、这是西藏人、那是非洲人,大家都是人,如果你能这样想,真的会帮助你。广东人、福建人、台湾人等等,不要去想这些东西,就能够帮助你;道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如果你能够不这样想的话,就能够帮助你;大乘、小乘、金刚乘,不要再想了,大家都是佛教徒;各大宗派的想法也都可以放下了,你可以有很多方法去想大家都是清净的。 或许剩下的以后再说吧,讲了这么多骂人的话,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了。(笑)你们很幸运,因为这里有喇嘛、寺庙,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修很多东西。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2-11-25 18:5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宗萨仁波切:佛教是民主的


 


记者问:信仰对一个人来说是必需的吗?


 


仁波切说:这取决于“宗教”的意思是什么。 灵性是不可或缺的。宗教是不是必需的,我不清楚。 尽管我们人类也许并不都能理解存在某些超越此生的东西,至少如果我们能想到生活中除了金钱和物质性的东西还有许多别的,那会相当有益。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思考,作为个体,我们都会快乐,那是我们都想要的。我们想成为快乐的国家、快乐的社会,快乐的个人。所以我必须说一条灵性之道是不可或缺的。宗教不是必需的,我不认为它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问:佛学是真理还是对世界的一种见解?


 


仁波切说:嗯,如同所有的思想路径或体系,佛教对整个世界,以及个人世界——我们自己,有一种独有的见解。因为说到底是自我“创造”了整个世界。我想禅宗有个说法:学佛是为了了解自我,而了解自我是为了明白自我并不存在。所以,以此为背景,我会说佛教对自我和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有相当复杂的分析和见解。 如果你检视佛教的教法,比如关于无常的教导,关于因缘而起或“缘起”的教导,你可以分析,甚至带着一些怀疑的态度,来判断它们是不是正确的。我会说佛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观点,而且我会强调它是相当深奥的一种观点。我不想说佛教所说的真理是唯一的真理。那就太自大了。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认为佛教中所说的真理针对的是个体性的体验。就我来说它是足够的。对我而言它是令人满意的。



 


记者问:佛教对事物的本性有什么独特看法?


 


仁波切说:这不太容易回答,因为当我们谈到最初的本性,谈到究竟真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用相对的措辞。当我们需要将真理只是当作简单的真实来谈论,我们首先不得不说到什么是不真实的。这是我们人类理解事物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佛教中,当我们谈到现象的本性,我们以两种传统的方法入手。我们尝试在相对层面上和究竟层面上去观察现象。在相对层面上,佛教徒视一切和合现象为无常。任何由我执而生的情感,总会导致痛苦。一个佛教徒会这样概括相对的见地。当我们谈到究竟的见地、绝对终极的真理,我们的工具和方法就不够了,语言、逻辑、实验室,不管什么都不够用了。我们有的那些东西,都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我们没有弄明白完整真理的工具。佛教经典中有个故事说的是6个没有见过大象的盲人尝试描述大象。摸到大象肚子的人说它是圆的,摸到鼻子的人认为大象很长。诸如此类。



所以,佛教中的究竟真理,至多以“空性”来标示。但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词而已。话虽如此,佛教中究竟真理的概念并不是随意的东西,像那些你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描述,不可思议的东西,你读完了后就把它放回书架上。它不止于此。究竟真理,虽然是不可描述的,但却是你可以真正领悟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佛教里,有一个非常精深的禅修系统来引导你去那儿。我觉得有个非常好的例子。你怎么向没有尝过盐的人描述盐的味道呢?我们可以给他们糖和香料,然后说,“这不是盐的味道。”通过这种分析,你会发展出一种智慧或信心,知道你所见的,和你所感知的并非是究竟实相,明白吗?这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你可以推翻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确信,.你不固守己见。当你持续那么做,你会开始体验到某些适于究竟真理的东西。



 


记者问: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呢?


 


仁波切说:这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可能会问,你怎么判断某人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这有点类似。因为社会主义哲学很好,它是以人为本的。但社会主义者可能是多变的,尽管他们也许表现得像是很好的社会主义者,事实上有些可能是资产阶级分子,甚至是真正的资本家。我们有许多对这些事物的盲点。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佛教徒可能表现得非常有道德、温和、平静等等。但也可以说,如果你是一个遵从四法印的人,比如所有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至少在智性上,你可以说你是佛教徒。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衡量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按传统,你可以从皈依与否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这真的是很个人的。甚至我自己,尽管已成为佛教徒50年了,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我受到考验,例如我被强迫不能吃午餐或晚餐,我想我会发脾气的。但发脾气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你不是佛教徒。所以这非常难判断。



 


记者问:相比佛教,基督教近些年在中国发展得很快,对此您怎么看?


 


仁波切说:我当然赞成信仰自由、宗教zi由。每个人都有选择他们道路的自由,不只是他们的精神道路,还有生活方式。但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些看法。在我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没有心灵,我们的肉体就和尸体无异。没有什么比心灵更为重要。精神道路是心理性的,和你的精神,如果你喜欢用神学词汇——你的灵魂有关。所以,如果中国人真的在探寻精神道路,而且在那种探寻中他们找到了基督教,好极了。那非常好。如果在探寻中,他们找到的答案是伊斯兰教,好极了。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去探寻,而是被强加了一条道路,或是被恩惠和贿赂暗中旁敲侧击,我就会有疑虑了。我不认为那是正确的方式。是哪种宗教施加的强迫无关紧要,哪怕是佛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佛教徒永远别尝试以提供恩惠、金钱和安慰把国人转变为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道路就像坠入爱河。如果你选择一种宗教是因为金钱等,那么这就像娶一个妻子或嫁一个丈夫是因为对方富有。这不是发自内心的。只要人们真诚地探寻,我想他们选任何道路都是好的。任何种类的精神道路都是重要的。



 


记者问:在《正见》中,您说在您看来,佛教比基督教更平等更现代。为什么这么说?


 


仁波切说:我说过吗?我不确定我是这么说的,不过,好吧。



佛陀说过,你是你自己的导师,无人在你之上。佛陀还说过,“请来了解。”他没有说过,“请来加入。”如果你细想一下,这是很现代的。他说他自己的教导必须被检查和分析,他的道路不应该只是在字面意义上被接受。他鼓励这种分析。他强调说,将来不应该有指定的领导者创建和强迫推行规则,拥有权力的是僧伽。这就是民主。佛陀教导说,时间是相对的,外在的全能的造物主并不真正存在。他说每个人都同样有着基本的人类良善,而且究竟上都有觉悟的潜能。这种潜能必须从内部发现或唤醒,你不能依靠任何人把它给予你。 你无需向某个人乞求觉悟。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说佛教是相当现代和平等的。



另外,佛陀的教导,例如四圣谛或四法印,如果你细看一下,它确实并不受限于地域或文化。比如,“所有和合事物都是无常的”这个事实,并非只在印度是真的,在中国和欧洲也是如此。因此,它是非常客观的,它真的不是在谈某种神秘或文化的东西。所以,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认为,如果你深入地观察,佛教和现代思想更为协调。



 


记者问:您还说佛教基本上是非神论、非神学,请解释一下。


 


仁波切说:我不知道。你看,像“有神论”和“宗教”这样的词是很相对的。比如,有神论意味着相信有一位神或众神真实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佛教不是有神论。同样类似的,说到宗教,什么是宗教?一种对存在掌控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的强烈信仰。这个就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宗教的定义和神有关系,那么当然,佛教不是一种宗教。但我想“宗教”这个词有点复杂。 “神圣的”(“divine”)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在说一个真实存在的,外部存在的神圣的神,那佛教徒是不相信的。但佛教徒的确相信我们心的真实本性即是佛。如果那样的佛被表达成“神圣的”(divine),那么是的,你可以说佛教是一种宗教。“religion”的中文是什么?



你看,有趣的是,佛陀从来不是一个佛教徒。某种意义上这很简单。我们都想要快乐,我们需要知道怎么让自己快乐。对此有很多不同的想法。释迦牟尼佛以他自己的方法教导,他甚至重新定义了“快乐”。读到他的教诲时,我们认识到原先所以为的快乐实际上并不是快乐。这个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观点和思想,就是如此。我们可以对此作分析,如果我们认为他是对的,就可以追随他的道路。



佛教真的相当复杂,你知道,你不可能弄出一本小册子,说这就是一名佛教徒行为举止的守则。



所以,比如我今天刚跟人谈到,在大乘佛教中,特别是在中国,你们尊崇伟大的禅宗大师,但你们也尊崇济公这样的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禅宗大师们容貌美好,非常安详,而济公是个醉鬼对吗?在中国你们也尊崇他。没有谁说,“这不是佛教徒,不是。”实际上这就显示出智慧总是超越二元判断的,如果你要定义何为佛教徒,这似乎是惟一的方式。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12-11-25 18:5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有时我出于对佛教的虔诚太过入迷,感觉我们应该尝试让更多人皈依。为此,你将不得不简化佛教,给出一些可以照办的简单规则。你知道,就像作为一个佛教徒你不能吃鸡,你必须穿这件T恤,你必须每年至少去一次五台山,如果我们制定这类简单的规则,我确信更多人会成为佛教徒,因为这很容易遵循。但佛教并非如此。这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它会保护佛教。



你无法改革佛陀真正的教导。没有改革的需要,将来也不会有改革的需要。请切勿改革。比如,“所有和合事物都是无常的”——你怎么改革它?你不能。所以你只需要接受。




 


记者问:您设想过一些改革佛教的办法,想把它变得更单纯、更直截了当、更清教徒式,能讲讲您有些什么主意吗?现今的佛教哪些方面不单纯、不直接、不清教徒呢?



 


仁波切说:佛教总是被文化所挟持,我想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对此我们不得不小心,因为我们确实无法去除文化。



现在我只是有些担心,因为佛教在中国正在成长。人们正变得缺乏善巧,感到压力,不快乐,所以精神性的寻求更多了,或者寻求某种解决方法。我只是担心佛教除了被文化所挟,还会被物质主义所挟。而这非常危险。这两个威胁将会长久存在。“修道上的唯物” (Spiritual materialism)是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应对的。



但这是很复杂的。你真的不能说“哦,这座寺院看上去那么富有,那些人不可能是真正的佛教徒”。外表可能有欺骗性。但也许有迹象可以显示,如果一位老师说话很坦诚,,试图修正我们的情绪、执著、自我,那他们也许不错。如果一位老师或一个机构拍你的马屁,使你自我感觉良好,也许此时此刻感觉是好的,但长远来看这不是一条精神之路。这需要仔细考虑。




 


记者问:近来在中国,我们经常谈到普世价值,比如自由、平等和民主。对佛教徒来说,这些普世价值意味着什么?他们应该怎么看这些价值?



 


仁波切说:我个人认为,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应该关注佛教,不是出于虔信而是出于纯粹的必要。佛教有许多的解答,它一直都有,但不幸的是不知怎么搞的,它和一些古代的迷信宗教混为一谈了。这非常糟糕,因为我认为佛教可以提供很多东西。



比如,普世价值,像爱、仁慈、怜悯、创造力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但当我们佛教徒谈到自由时,也许更重要的是谈自己内在的自由。我们深受文化传统教条束缚,但一旦一个人由内在获得自由,他就永远自由了。事实上,这种自由是佛教教授了那么多年的核心主题,已经有无数相关的文本。同时我认为关于缘起的佛教哲学对现代世界也很重要,值得细想。



中国和印度,曾一度出现过一些大思想家和智者——我们的祖先中有佛陀、孔子、老子、庄子,等等这些人。他们如此智慧。在我看来,佛陀的缘起观对现代中国和印度都非常有益,我感觉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在忘记这一点。而且我认为,中国和印度肩负责任,因为西方没有缘起观的概念。在西方,人们是非常独立的,缘起的观念对他们而言是很新的,但它在这里已经存在3000年了。



这和时事很有关系。比如说环境,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物质灾难。国家正在实现我们所说的“富有”,但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人们忘记了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他们砍了树去做报纸。我们忘记了缘起。一些年后或者一代人之后,我们的孩子会苦于空气污染。所以说缘起哲学非常有价值,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就引入。我们的孩子必须懂得他们选择吃什么会带来的结果。比如在中国,当孩子们学着用筷子吃饭时,如果在课程中有书本提醒他们,无论你们做什么,吃、喝、想什么,都有后果。我们并不是说不要吃或不要做任何事。当然不是。我们不能那么说。但我们让孩子们看到任何事都有后果。你用的纸有后果——在印度或亚马逊的某个地方很多树被砍了,就是为了制造这些纸。如果我们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我们就能在10年、20年、30年内提高人们的意识。比如SARS之前,没有多少人经常洗手,现在每个人的意识都增强了,他们看到了不洗手的后果。所需要的就是教育,不是吗?



所以这些就是价值,来自佛教教导的佛教价值的确可以有助于下一代。缘起的要义需要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甚至不要求老师们说这是佛教的教导,这无关紧要,我们不必说这是佛教的教导,不需要。一旦他们理解了那些原理,爱和怜悯自然会生发。就像我们说,爱你的邻居,当我们爱我们的邻居时,这不只是一种宗教行为,这不应该只是一种宗教行为,而应该是常识性的行为,是常识性的事情。我们做有些事是因为我们知道它起作用。




 


记者问:在《正见》中您说,“即使从非常实用性的角度来看,以心灵为目标的物质主义,比起纯粹为物质的物质主义,更具有长远的利益。”您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以心灵为目标的物质主义”?它为什么比为物质的物质主义更具有长远利益?



 


仁波切说:一般来说,这个世界的人,尤其是现代世界的人,对我们自己心灵的思考是不够的。我们没有充分沉思。我们自私、自我中心,可是我们没有深思过自己的心灵。而且即使我们想到了心灵,也总和一些物质的东西联系起来或以之为背景。比如,我怎么让自己快乐?我需要买一辆车,那会让我快乐。你明白吗?这和物质有关。但如果我们去森林里散步,我们不是去占有森林,我们不会把森林搬回家,你只是在森林里散步,而你就能以比买车少得多的努力获得持久得多的快乐。这是我要说的:沉思。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缺乏自省。我所说的甚至并不是精神修行,我说的只是自省而已。比如当我们愤怒时,我们发泄出来,而不是想想愤怒本身是怎么回事。




 


记者问:我们怎么能够在认识到生命无常之后却不陷入悲观?



 


仁波切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想很多时候当人们在寺院,从老师和僧侣那里听到佛教关于无常的教诲,结果总是将无常理解为否定和悲观的,仿佛这是个坏消息。然而,重要的是意识到死亡逼近的现实,意识到死亡的不确定,关于无常的教诲未必非得是悲观的。正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才会有机会、希望和改善的理由,才有努力工作心怀抱负的理由。如果事物不是无常的——比如说你陷入了一个悲惨的处境——你就会陷在那里。或者说今天你不高兴,今天你很沮丧,多亏了无常,你才很有机会从沮丧或类似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还有,如果我们明白自己的生命多么无常,的确会有助于我们感恩自己的生命。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理解和深思无常是如此重要。当忘记无常时,我们倾向于把事情看得理所当然。就像我经常说的,我们购物时,就像自己还要再活1000年似的。而且由于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们因过度而破坏了世界。我们买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做了太多不必要的事。浪费太多了。我们那么做是因为有点忘记生命的暂时性了。



 


记者问:接受无常,虚妄的期待、失望会消失,但并不能改变无常本身,改变的只是心境。心境改变是否也可能源于自欺,怎么区分觉悟和自欺?区分两者是有分别心吗?



 


仁波切说:这个问题有点难。觉悟与对真理的绝对认识有关,和自欺完全是两回事。在相对层面上说无常无法改变是对的。所有和合之物是无常的,这是事实。所有已降生的生命都注定死亡,这也是事实。然而,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些只是相对结论。这对于常人可能稍微有一点难以理解,但瑜伽修行者或是禅修者超越时间、空间和各种关于无常和恒常的区分。所以一旦你达到那个层次,甚至无常也只是相对真理,一个人甚至可以超越无常。我想这就是佛教徒试图达到的境界。




 


记者问:您说过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并非证悟空性,同样没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根据进化论,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不同的是人具有意识,能觉知。在人这个物种出现之前,世界本性是不被觉知的吗?有觉知者的世界和没有觉知者的世界,本性是相同的吗?



 


仁波切说:这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我们必须界定我们说的“觉知”是什么,因为动物的确有觉知。可能动物没有跟人一样的觉知,但它们确实有觉知。在某些宗教中,允许杀死、食用鱼和兽类这样的物种,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作为人类的食物而创造的。在佛教中完全不是这样。动物可能不会上大学,不会读文学,它们没有那种觉知,但它们的确有一些觉知。它们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母亲,它们能分辨出某些恐惧和危险,它们试着去避免伤痛。它们可能不知道要躲避什么,可能不知道当一柄锋利的刀伸向它们的脖子时,就意味着它们生命的终结。但在许多方面,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空气和水中漂浮着大量辐射和我们现在不知道有毒的东西——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它们有毒。所以觉知是个很宽泛的词语,是我们要细想的东西。




 


记者问:在您的书和视频里,我注意到您有个惯用语“讽刺的是”,让我想到,也许您认为世界是荒谬可笑的?



 


仁波切说:我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世界的荒谬。所以我受制于这个世界的节奏、游戏、逻辑和陷阱。我祈愿能把这世界看的如同过去所有伟大的菩萨们看到的一样荒谬。把世界看作荒谬的非常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一个人必须对那些把这个荒谬世界视为正常的人怀有同情。这个方面也很重要。否则,如果你没有这种同情,那么仅仅把世界看作荒谬的,只是一个傲慢的因。





 


记者问:以佛教的因缘论来看,人有自由意志吗?




 


仁波切说:这又是个很大的问题。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同时他们又没有。就像这样:在你煮一个鸡蛋前,你有自由意志,你知道你有煮、不煮或煮到一半熟,或者油煎或用水煮,所有这些。但一旦你煮到90%,除非你是位圣人,再想扭转它就很难了。所以,这是个我必须谨慎回答的问题。我们在什么时候说人有自由意志?可以说我们在一开始有选择的自由吗?是的。我们在当中还有选择的自由吗?也许有。即将结束时我们还有选择的自由吗?也许没有。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12-11-25 19: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宗萨钦哲仁波切:应该修什么本尊?


 



问:仁波切一直在转世度众生,为什么众生还是那么多?


 


答:你认为众生很多吗?(回答「是的」),那你为何不认为佛也一样多呢?


你有多少的信心敢说在场的人都不是佛,而是众生呢?


就我自己而言,也只有这一点勇气,敢说在座中只有我是众生。


我从来不说别人是众生,如果你说别人是众生,那你对佛的化身就有很大的侮辱。


 



问:为了避免引起嫉妒,而不能说出观想上的问题,我们到底可不可以说出来?


 


答:你觉得应该要说就可以说。佛教的圣哲曾说,当别人说「了解」时,这就像一件破洞的衣服被补丁一样,迟早这个补丁还是要再换一个补丁的。


我们的见地,也许是个好梦、也许是个好征兆,但就像晨雾一样,早晚要走。


对于任何好的、坏的、奇怪的感觉,都不应该执着,要既不充满希望,也不失望。


我的父亲曾说,「在希望和绝望之中,就是佛法」。


佛法可以分成理论性的佛法和实际的佛法。


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理论性的佛法,许多人常说,为什么我们每天修财神,还是贫穷如故?


这个问题就是不知道理论的缘故。你以为财神的身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


这是不对的,这是迷信,是魔术,是一种低级的宗教。


许多人听过爱因斯坦,他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佛法非常惊讶,这不是指他知道财神、知道文殊菩萨,而是他对佛法的理论、见地、修行的方法感到惊讶。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理论,百分之七十五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不会再问「应该修什么本尊?」、「修白财神会不会让黑财神不高兴?」、「以前修萨迦派,现在修宁玛派好不好?」


佛说过许多不同的教法,有些教法需要解释,有些教法不需要解释。


例如点香为什么可以成佛,这是需要解释的。
   有的众生需要点香或供花;
   有的众生需要把头发剃掉穿上红袈裟;
   有的众生不需要出家,但应该到人烟罕至的地方,盘起腿、闭起眼睛打坐;
   有些人为了破除贪要修不净观、破除嗔要修慈悲观。


以前有个印度国王因渣菩提请佛给他一些教法,佛告诉他不净观及无常,但他希望仍能保有妻妾、宫殿、儿女,同时也能成佛,他说「你是佛,一定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放弃五欲仍可以成佛」,佛说「你不须要放弃,你只要把这些欲望当成道就可以了」。


回到刚才的例子,点香可以创造一个环境,帮助你成佛的一个环境;佛有许多弟子,有些不适合谈论空性,一个简单的教法,例如点香,反而是个最适合的教法。观音有男相、女相,有红、白、黑不同的观音,有二臂、四臂、八臂、十六臂、千臂,所以大家要了解,以后根本不用再问要修什么本尊,也不用再问修二臂会不会让其他臂的本尊生气之类的问题。在理论上,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不过是不同的教法而已。


另一种分类方法,称为三藏,谈智慧的论藏、谈戒律的律藏、谈禅定的经藏。


有些教法是相当直接了当的,有的则是间接的。理论上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常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产生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哲学家、意识理论家都尝试寻找答案。


以下的内容,我希望大家能以一个纯粹的自己来聆听,不要预设立场把自己当成佛教徒,不要被任何宗教所影响。当我指着桌上的香蕉问这是什么?你们的心中会出现几个概念,这是香蕉、可以吃….,所以当你去买香蕉时,你的脑中会浮现这些概念,然后走出去买它,这就是我们修的禅定,吃掉它,就是我们的行为。


在这个例子,「见」识对香蕉的概念、「行」是出去买它、「果」是吃掉它。


所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见地」?


见地是一种盲目的决定,我们说它是香蕉,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


如果我们问一个基督徒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香蕉,更进一步还会说:


「这是上帝所创造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上帝创造的,那你真是罪恶」很明显地,他对香蕉的看法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的真理、他们的见地。


对佛教徒而言,又不同了。


小乘经部的人会说:「这不是上帝创造的,如果上帝可以创造任何东西,他为何不创造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他有全知、智慧,就应该把大家都带到天堂,为什么他的态度是不公平的?」


小乘有部的人会说:「实际上,万物都是由最小的质点所组成,无法再细分(现在这是哈佛、牛津的学者都认为有部的论点非常科学),一切主观的现象都是由不可分的心识所构成,如果你认为有上帝,那是你的认为。」


有部的学者很会讲笑话,有一次印度教和佛教徒辩论,印度教徒认为一切是由神所创的,有部的学者就说:「好吧,我相信有神,但神也是由我所创的」。


大乘唯识派会说:「即使是这个最小的粒子都是愚蠢、不真实的。


大小只是心的概念,在我们外面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一个大或小的东西,真正的是你的心识」。


中观应成派会说:「我们从来没有做任何错事,因为我们从不允诺任何事」。


这一派又会击败唯识派,心识也是不存在的,心识只是个名字,它没有颜色、形状,它不存在,没有东西是存在的。



照这样看来,哪一种看法最合逻辑呢?


有时候一个普通人的看法还比基督教好,至少他知道这是香蕉。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2-11-25 19:0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相信你们知道这个世界是靠愿望运转的-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相信你们知道这个世界是靠愿望运转的,


是愿望让世界转动。


即使在世俗的表达中,


我们也这么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生日,忌日,特别的场合,我们送贺卡,


当人们收到这些无聊卡片时真的会很开心,


这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东西,不过,


它的确令人开心


所以,心愿有这样的力量,


是愿望在产生这种强而有力的行动


是强烈而坚决的心愿产生了勇气


修习愿菩提心有许多好处


修愿菩提心的人至少也同时在修谦卑


因为,当你祈愿,当你发愿


你就是自动承认了,


你没有那个你所祈愿的东西


所以,它就带来一些谦卑,


谦卑是很重要的


当一个人拥有谦卑时,


他就开始成为修行与学习的完美容器


所以,即使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愿证悟听来很抽象


而且有点诗意


它是一个你不应该抛弃的愿望,


你可以放弃一切


你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是,


如果你坚持抱著愿菩提心,


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2-11-25 19:1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如何提升福德——宗萨钦哲仁波切


 


仁波切新书<人间是剧场>开示录之一



 


了解福德


 


德格有一个小王国,这个皇室的血脉在大约一个世代以前中断了,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德格皇室的后裔。大家都相信,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国王曾是伟大的上师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预言说,当他们两人举办大法会时,蒋扬钦哲旺波应该要在法会当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顿。时至今日,德格人甚至还会说,由于德格人没有福报,所以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现好到蒋扬钦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因为根据那个预言,如果蒋扬钦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德格王室就能持续的传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种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广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别里,比如声闻乘,他们没有大乘佛教徒所讨论的有关「佛性」的概念,他们只谈「福德」。


我发现有关「福德」的诠释混合了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有人问过我:「累积福德不是很自私吗?」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难道不是应该除去对任何事物的执着吗?我们怎么会有积聚、储存「定期存款」的这种心态呢?我们怎么能够投资福德?


在讨论这些问题以前,我们先谈谈「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亚」只是个名称、标签。刚才我提到,许多人认为「运气」只是必然会发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如此。「福德」的道理其实是「业力」原则最高且最细微的面向之一。


如同我常讲的,「业力」要比「空性」难教。你可以概括的说,「业」就是因、缘、果。举例来说,如果你种花,一旦把种子、肥料、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等所有这些因素凑在一块儿,假使又没有任何障碍,花一定会绽放;在这种层次上了解因果还算容易。不过,一旦它涉及了某种隐含的因素,譬如你用同样的种子种了十朵花───不只是一粒种子,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种类的种子───当其中一粒种子表现得不太一样时,我们就必须更深入的探究。


你对这些种子的照顾完全相同,可是这粒种子的表现就是不一样,因此你进一步探究:也许这粒种子的前二代种子,因某个特殊事件而影响了它的基因。当我们开始探索更多隐藏的因素,有些人就从这里开始变成宿命论者,有些人变成虚无主义者、科学家、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等等。



福德可以被创造


根据佛教的理论,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创造、捏造、积聚的东西。


假设你有两个小孩,一个很懒惰,几乎没受什么教育,书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个则是恰恰相反。可是他们长大后,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个懒孩子,却比较成功。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如果你问佛教徒,他们会说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们可能会先说,这是业力的缘故。


这么说有点危险,因为许多人接着会想:「所以这就是我的命吗?我不能改变它吗?」很多时候当人们听到佛教徒对「业」的解释,他们的想法常是这样。


假设某人有六个鼻子,你不能说:「他无法摆脱他有六个鼻子的业。」这不是佛教徒对「业」的诠释。业力不是要这个人不断的想:「我摆脱不了这六个鼻子,我改变不了这种情况。」


这一点很重要。「业」是你可以自己创造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要再多一个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术,尤其如果「七」还是个幸运数字!了解「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现在要讲得再复杂一点。有个东西我们称之为「共业」,或者「共同的福德」。举例来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有何种福德或没有何种福德,所以某一位总统参选人会当选。我们都不知道。


身为世界的公民与另一个国家的公民,我很关心这件事。因为我还是认为,美国总统在这世界上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连非美国人,也需有足够的福德才能让美国选出一个好总统。



福与非福


当我们讲到福德,我们讨论的对象不单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这完全是相对的。


譬如说你开车到某个地方并且顺利抵达,可是你却没有福气把车停好,你到处找都找不到车位。如果本来把车停好后,你的约会将带给你一些美好的时光,结果只因为找不到停车位而一切都毁了───这就是「缺乏福德」。


不过,假设说,正当你一直找不到停车位,开车到处转的时候,你本来要进去的那栋大楼突然崩塌了───是因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车位。



福德的相对性


福德确实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人际关系、经济、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说话的语调。从许多方面来看,它也是非常相对的。


从中古世纪到现在,我们也许可以说因为我们拥有好的福德,所以我们有 iPhone这样的手机;我们不必走老远的路去跟某人讲话,打个电话就行了。


不过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像密勒日巴那样的人应该会同意,正因为我们缺乏福德,所以生在这样物质主义的时代。



福德带你接近实相


佛法的参照点永远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实相真理,因此,任何带你更接近实相的,就是福德的行为;任何带你远离实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范围可以从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现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来说,身为佛教徒,我们会说,因为我们共同的福报,所以我们投生在一个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时代和地点,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谓缺乏福德可能小至当一个老师正要传授深奥的教法时,你打盹了半秒钟,或者有人咳嗽,以致于你没听到。


基本上,任何带你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铺展出来。因为我们需要更接近实相,任何带我们越接近实相的事,我们要试着去作;任何带我们远离实相的事情,我们尽量避免。



积聚福德的三种训练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三种积聚福德的方法。这三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训练藏文称为「拉巴」,我把它们的顺序倒过来讲。


一、 智慧的训练


第一个训练是「拉巴西惹」───智慧的训练,智慧的训练会帮助你们了解(我刚才所讲的)无常及其它许多实相。拥有智慧,你就更能体会、欣赏这些实相。为了累积智慧,我们透过像是闻、思、修等方法来积聚一些因和缘。


举例来说,去参加讨论实相的课程,在这里,我们不是指科学上的事实,或者什么食物适合或不适合吃,我们讨论的不是这种事实。我们指的是能够根除痛苦、生起智慧的事实,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智慧的训练。


要训练智慧,你必须习惯所谓「开放的心胸」,你必须慢慢的、慢慢的放掉一切顾忌。如果你仍受文化、种族、某种思惟、性别或像是佛教、印度教诸如此类的「教」或「主义」的束缚,为了拥有智慧,你就必须超越这一切,你必须创造开放的态度。


但这有点困难,你知道为什么难吗?因为你要不断对你自己下的结论保持怀疑的态度。我要说的是,你必须在谦卑和自信之间找到平衡,而这两者的平衡并不容易。


当你研读佛教哲学时,可能听过:佛教是最批判、最多疑的哲学系统,它是最无神论的哲学系统。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与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没有一点关系,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不过,你真的必须试着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缚。这很难,因为所谓的「客观」其实还是「主观」;你终将只选择你信任的人,所以实际上,作决定的人仍是你。


我们来简要的谈一下智慧。典型的佛教智慧是:一切都是空性,同时,外显没有任何障碍。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看着镜子,会看到你自己的脸在镜子里。镜子里的脸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你的第二张脸,它不是真实的。但问题是,只有你的脸会反射在镜子里,当你看镜子时,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脸,而不是一个杯子、一本书,或任何其它东西。可能有人会想,假如这是幻觉,那么反映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一团混乱。可是,它却井然有序。


如果你移动你的脸,它也跟着动,这让你忘了它是不真实的。基本上,根据佛法,这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运作的方式。对你们来说,我坐在你们面前;对我来说,你们坐在我面前。这就像镜子里的反射───空与显同时存在。因为我们谈到了智慧,所以我提起这个例子。讨论智慧并不容易。



二、三摩地禅定的训练


第二个训练是三摩地禅定。禅定是累积福德的另一种训练或另一种方法。禅定会带你接近实相,但不是所有类形的禅定都可以。我们讲的不是欣赏夕阳的这种禅定。近来,大家把欣赏落日余晖、聆听贝多芬伴随鸟儿啁啾的音乐,当作是禅定。


只有以智慧为基础的禅定,才能视为带你接近实相的禅修;「夕阳禅定」不会带你趋近实相。在这里我要小小颠覆你们。现在我常听到,很多人偷了佛教的这些点子:「不要回想过去,不要臆测未来,安住在当下。」他们却没有把功劳归给佛陀或佛弟子们对「当下」的讨论。


各位知道吗,就算你擅于不住过去、不住未来、安住当下,假使你不了解空与显,「当下禅定」就如同「夕阳禅定」一样没有用;我是说真的。不过当然,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有异国情调,很深奥。「安住当下」,哇,听起来很棒!当然啰!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与显,它就完全没用!


 

发帖回复
查看:1951|回复:23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