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2268|回复:11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转帖] 医人异事 (随原LZ更新)

头像
0操作101 #
头像
101 #
0
09-04-07 13: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作者:池草    


阴阳
  
  前面我们讲过“道生”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阴阳”这个新的篇章。阴阳理论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如果你在中医药大学读科班的话,最先要学习的是《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里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正论的开始,首先就要论“阴阳”。所以你就知道“阴阳”对于中医学来讲有多么重要了。
  基础性的问题总是最容易讲,也是最难讲的。基础的知识搞不清楚,后来的知识就不能吸收。佛家有个很好的比喻,叫沙上起塔。你看那个沙子松松散散,承担不住什么重量,怎么可能在上面建成高大的宝塔呢。有一次我在本科班旁听中医学基础,老师讲阴阳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一分为二。很简单,很明了对不对?可是,阴阳真的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么?真的就像老师讲的那样,是两分法、两点论么?如果阴阳果然简单如此,一向惜墨如金、用字如神的《素问》,为什么要用《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整整三篇来专论述阴阳?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体贴可爱的李中梓老师,去探索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的真正奥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我们在前面的篇章,已经讨论过“道”的问题。在这里,“道”被细化了,天地之道,大家要看清楚哦,这里讲的不是那个终极秘密——宇宙“大道”,而是天地之间的“道”。天地之间的“道”是什么?就是阴阳。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阴阳”这个规律,那么其他的星球有没有在遵守阴阳规律呢?我不知道,这要去问太空总署。
  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是阴阳造成的。内经用“父母”这两个词来形容阴阳。大家晓得,只有男人生不出孩子,只有女人也生不出孩子。只有男女交合之后,新的生命才会诞生。阴阳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只有阳,还是只有阴,都不会让事物产生、变化。只有阴阳密切合作,才能够产生能量和动力,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在这里,阴阳的关系是正high的恩爱夫妻。
  它俩一high就产生巨大能量,事物因此而生。它俩high累了,各自离去的时候,事物不能得到能量的供给,终结的时刻于是到来。
  阴阳就是这种神奇能量的所在啊。
  人为什么要治病呢?病不治有可能会更加严重,再严重一点就有可能死掉。这是关乎生命生存、消耗、灭亡的大事啊,所以必须找到最深层的原因,最深层的原因在哪里?就在阴阳的微妙关系之中。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古人把天看成是阳的集中体现,把地看成是阴的集中体现。人、动物、植物、山河大地夹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之间的交流和摩擦,赋予了自然界的一切动力和生命能量。山川的运动、海洋的潮汐,不都是地球自传的能量和宇宙星体的引力在相互起作用么?这就是“神明”,就是阴阳交合的能量。
  然后,古人根据观察到的天地运行表现,得出“阴静阳躁”这样的理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实际感受,与科学的认证,差距还是蛮大的。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感受到地球飞快的自转带来的眩晕感,通常的条件下,即使有科学证明的强大支持,我们还是会觉得大地是稳固不动的,日月在天穹之中穿梭。即便如此,地静天躁这种观点看起来还是很荒谬对不对?
  如果你说对,肯定就是没有好好用功,前面我们讲过,古人所说的天,不止是在说太空和宇宙的部分,还有包括大气层及以下的虚空。我们知道,大气层里有个对流层,在那里空气运动非常强烈,一刻都不会休息。空气运动是什么?就是风嘛。无时无刻不在刮风,你看这个天是不是很躁动啊?如果没有遇到泥石流、沙尘暴之类的状况,大地还算是平稳而且安宁的。现在你有没有觉得“阴静阳躁”这个话讲的很有水平,很有道理呢?
  “阴静阳躁”表达的信息在于阳的性质是主动和主宰,而阴的性质是被动和配合。当阳性的能量萌发的时候,阴性的能量也会慢慢的增长;当阳性能量折损的时候,阴性的能量也随之收敛。这才是阴阳配合的准则和规律。所以古人把女子顺从,看成是最重要的美德。现在不一样了,很多结了婚的青年男病人向我抱怨他们“力不从心”,大家晓得啥意思吧?阳性的能量虚弱了,阴性的能量没有及时收敛,还在一直长,这样会对阳性能量产生比较严重的损坏,违背了天地阴阳的配合规律,是混乱的表现。对于个人来讲也许只是于养生不利。但是这种情况大面积的出现,可能是天地阴阳的配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才对人类产生这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事情。

头像
0操作102 #
头像
102 #
0
09-04-07 13: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阳化气,阴成形】
  
  上一节我们提到,天地阴阳的配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造成女生太过强势,男生不够勇猛这样的情况产生,大家有没有想到是哪种细微的变化呢?
  我们前面讲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天的景象本来应该是干净透亮的。阳的躁动力量,带来运动和活力,于是天显示出运动、稀薄、松散的属性。但是现在我们在城市看到的天色怎样?浑浊晦暗。天的阳气被蒙蔽折损了。
  阴的安静能量,让事物倾向于安宁和静止,继而融合凝结,于是地显示出安稳、凝固、坚实的属性。我们的脚下是什么状况?地下几十米的地方就被挖空建地下铁,上来是上下水管道、煤气管道、电力管道、通讯管道,地下的状况简直比天上的风还要繁忙,哪里还有安宁可得?那些离人最近的坚实的土地,几乎都已经被挖空掉了,我们上班、睡觉又都在高高的鸟笼里,要从哪里去感受大地安静坚实的阴性能量?
  男生和女生的能量天线,不能很好的接受属于自己那一部分的能量信息。身心能量就会向阴阳均衡的方面发展,男生变得柔弱胆怯,女生反而豪放勇猛,于是模糊的中性审美观念大行其道。这是天地阴阳的变化,对社会观念和人类自身造成的比较显著的影响,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
  那么,能不能调节一下呢?我个人建议各位在假期的时候,男生常去登山远眺,藉以更好的与清净光明的天气产生沟通、共鸣,从而扩展胸怀、培补阳气;而女生多去洁净的海洋、湖泊边露营野炊,可以亲近地气,增长自身的阴柔之美。长此以往,对于身心的健康都会有积极有利的作用。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这两句是在讲正负两种能量的作用和相互转化性。我们从自然界的转化来讲,冬天冷到极点,气温就会慢慢回升。夏天热到极点,气温会开始下降。这都是温和的转化过程,不够明显和典型。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在人体上看就会非常显著和突出了。
  在东北生活的同学可能听说过,人在三九天进入深山老林,万一迷路的话,就会有被冻死的危险。人在零下四十几度的低温下,能量耗尽被冻死之前,先会觉得巨冷无比,然后突然觉得燥热,热到穿不住衣服,必须脱光了在雪地里打滚才可以。在雪地里滚几下,人就冻成冰坨子死掉了。这就是寒极生热的情况。寒气到了极点,把能量压缩到不能再压缩的时候,能量就会瞬间爆发释放,产生巨大的热能。
  热极生寒估计各位都有过体会。你发烧啊,烧到38度就觉得冷需要盖厚被子,烧到39度盖了厚被子还是会觉得冷,还想抱个暖水袋才会觉得暖和。
  
  寒的属性是阴性的,是偏向于凝结停滞的能量,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储藏。比如我们可以用冷柜减缓食物的变质。热的属性是阳性的,是偏向于挥发升腾的能量,有利于功能的开发和使用。比如我们调高处理器的电压,就可以提升它的运算速度。
  这种作用应用于人体,我们就发现生活在寒带的人一般都是高大健壮,比如俄国人;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一般都身材瘦小但是敏捷矫健,比如非洲土著。但是随着人口的交流和演进,以及人类对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的改造,天地对人体的影响不再那么显著和突出了,比如我国人民南北群族的体质差异已经不那么明显。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这一句就尖锐的指出:如果阴阳混乱,不能各安其位的话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刚才我们有讲,清气是怎么来的?是热气所生。热气本来应该升腾,但是现在没有升上去,停留在下部,就会出现“飧泄”这种问题。
  sun飧,夕食,就是晚饭的意思。孔颖达在注解《礼记》的时候说:飧谓用饮浇饭於器中也。就是用汤泡饭的意思,我们现在叫捞饭。为什么古人晚饭要吃捞饭呢?现代科学讲,人在入睡的时候,肌体功能降低,肠胃运动减弱,吃太饱太多太丰富,会给消化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晚饭以少量清淡为佳。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发现这一点,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说“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所以,古人晚饭吃的都是容易消化的东西。汤泡饭,软绵可口、营养丰富实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齐民要术·卷九》有捞饭的制作要点和地道做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找来看。
  泄,就是腹泻了。飧字用在它的前面,其实是一个形容词——大便好稀,还有没有消化完的食物,像是汤泡饭一样。囧rz,估计各位今天、明天暂时都不会尝试汤泡饭了吧。
  热气出现在下部,它的躁动,影响到下部本应该有的融合、凝固的属性。所以就会出现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这样的情况。前一阵子,忘记哪里修地铁,突然陷下去,死了不少人。这是地下的躁动太多,大地在拉肚子了。其实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慢慢沉降,太慢太细微,我们感觉不到,但是它确实在发生。有一天,我们能感觉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那,如果寒性的能量侵袭了上部,影响到运动、发散的功能,气体变的聚集凝滞,流动减弱、压力上升,人就会感到胸部胀闷。如果空气浑浊,我们同样会觉得呼吸不畅、心情烦闷,这是天的胀闷,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3 #
头像
103 #
0
09-04-07 13: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这一节的第一句描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真实可证的自然现象。其目的是为了类比常人难以证知到的人体内部的循环功能。这涉及到东方文化中一种特别重要的推理方法——取相类比。
  西方人习惯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验证明,一件事情他们非要亲眼得见,并且能够经受十万次的重复考验,他们才肯相信那是真实可靠的。而东方人却坚信这世界上有一种规律,我国人民把它叫“道”,古印度人称之为“达摩(Dharma)”。这个规律是一个亘古不变、放诸万物而皆准的准则。我国古代的圣贤,把这个规律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浓缩,制作出“易”这个公式。所以现在大家明白,“易”是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易”推导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而不是通过仪式请求神明降谕的迷信手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远古的先哲并不迷信命运的固定性,“易”正是他们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达到趋吉避凶、改变命运进程的方法。
  既然东方人知道有这个规律的存在,所以在讲述事件和道理的时候,很喜欢用“譬喻”。你随便查阅一下哪一本佛经,就发现佛陀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很喜欢用譬喻的方法。有些知识实在是太深奥太玄妙了,直接去讲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佛陀就用简单常见的事件做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把道理引申出来讲给大家听。大家都很喜欢,又能听故事又能学知识,寓教于乐,所以学习也可以变得很开心。其中有一本叫《百句譬喻经》,又叫《痴华鬘》,用现代的话翻译过来就是《笨人笨事大集锦》,是古印度一位高僧伽斯那收集佛经中的故事编纂的,里面充满了东方的哲理和智慧,宗教的味道又不是很浓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下。
  中国人里面喜欢用故事说道理的要首推庄子,他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你让我讲深刻的道理,我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所以就讲个故事给你听,剩下的深刻问题,你自己去思考好了。什么“鲲鹏之志”啊,“相濡以沫”啊,这些《庄子》里的经典故事,现在对我们还影响至深,这与庄子那些精彩生动的故事对读者心灵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是密不可分的。
  《黄帝内经》里也经常用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诠释人体的变化发展,就是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我们把事物的共性剥离出来,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你拿着这个道理随便套用,肯定百试百灵。这就是“上医医国”的奥妙所在。一旦把这个共性掌握了,就必然能够成为“得道高人”了。
头像
0操作104 #
头像
104 #
0
09-04-07 13: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上面我们用自然界的水循环来譬喻人体的功能运转。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取相类比,比得好不好,对不对,准不准吧。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凡是外在的、功能性的、运动性的、主动性的,都属于阳的部分。而内在的、物质性的、沉静性的、被动性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我们身体的孔洞,古人称之为“窍”。在头部耳朵两个孔,眼睛两个孔,鼻子两个孔,嘴巴一个孔,刚好七个,这是上部七窍。我们在武侠小说里读到,某人被震伤内脏,七窍流血而亡,就是血从这些地方冒出来,死翘翘了。在下部尿道口是一个孔,肛门是一个孔,是下部二窍。
  上部七窍,我们用来获取能量和信息,是功能体现的范围,就是前面讲的【藏德不止】对不对?洁净的能量经过吸收之后,代谢产生了垃圾,所以传递给下部两窍,由它们负责排出代谢之后的废物,这些就属于物质的、沉静的部分。
  如果上窍产生了代谢排出的事情,比如流鼻涕啊、吐痰啊、呕吐啊,这就是“逆”,秩序混乱了,反向运行了,就是生病的表现了。
  
  接下来。腠理是皮肤的意思。
  皮肤和四肢都是外在的、运动的部分,内脏则是相对安静和平稳的状态。你皱个眉头没有什么难,你的胃虽然一直在蠕动,但是如果让它皱个眉头的话,你就痛的很惨。我们跑起来PIA~PIA~地哈,两条腿一会距离很近一会距离很远,如果两片肺叶也这样运动一下的话,人肯定就要over了。
  在能量循环的方面,能量的来源被消化通道分解、吸收、代谢,吸收到的能量分配给人体各个部分,以满足生命活动的种种需求。而吸收到的能量,有热能的部分,会被散布到每个细胞中,营养物质则会被储存进五脏待用。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中有关利用“天人相应”原理取相类比,推导出人体内部能量物质循环的结论。与现代医学实验所证得的结果相差几多?
  
头像
0操作105 #
头像
105 #
0
09-04-07 13: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水为阴,火为阳。】
  
  我们来观察水的自然属性,它的运动趋向是向下的,水往低处流嘛。水的热比高,吸收能量的趋向强,所以常温下的空气和水相比,总会觉得水会更凉一些。水虽然没有固定形态,但是物质性还是很明显的,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到。而火恰恰相反,火的运动趋向是向上的,我们划一根火柴,总是要把未燃烧的木质向上倾斜,以保存火种,就是这个道理。火是在释放能量,所以人类能够用来取暖烹饪。它的能量属性比较强,我们虽然看得见那个能量形成的光,但是却永远不能够捕捉保存到那个真实的存在。所以这两种东西,被拿来当做自然事物中阴阳的典型代表。
  下来的内容,每个字里包含的内容就比较丰富了。古书的难读之处就在于永远没有一本可靠的辞典可以帮你解释一切。字词的含义,你要在具体的语句环境中自己思考联想,才能感悟到古人到底想告诉你什么。每个字只是一个故事,一个譬喻,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就要完全看你自己的悟性和能力。有些人不是盛法之器,读了几句觉得莫名其妙于是嗤之以鼻、拂袖而去,于法于彼于苍生却未必是一件坏事。
  如此看来,我费劲巴拉的敲字,实在是在做泄漏天机的傻事。一位兰考县的官吏见过孔子之后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他的意思是,大道已经在人间失传很久了,所以上天才派孔子行使教化民众的责任。到现在连木铎的声音都很少能听到了。眼看三千年的美乐华章就要在我们的手上归于沉寂,这样的罪责我们怎么担当得起?只好用绵薄的力量敲响手中的小木鱼,以在大师降临之前能够保持小范围的躁动。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
  精化为气,
  气伤于味。】
  
  这一段的内容经典又重要,翻译很容易,但是如果要讲透、学透,就要先发功,否则只做字面上的功夫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得留下来细讲。在此之前,请各位根据自己的分析理解,或者整理成一段有逻辑的话,或者做成一个图表,或者做一个字句的分类,然后互相讨论借鉴一下彼此的研究成果。完成之后,我们再来详细的解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6 #
头像
106 #
0
09-04-07 22: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分感谢rachmany MM帮我转载!!!这几天就上网时间很短.未能及时更新很抱歉!!!再次谢谢!!
头像
0操作107 #
头像
107 #
0
09-04-13 09: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感谢。复杂的事态终于趋向平定,我也得以抽身出来,再次从容陪各位读书。这正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上桥头自然直。
  
  =====================================================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貌似没有多少同学去做功课。嗯,那我们不绕圈子,直接开讲好了。
  在第一句中出现了一对词——气和味。我们平时讲“气味”是一个词,在这里却是属性截然相反的一对。气是用鼻子的嗅觉获得的那部分信息,英文叫smell。味是用嘴巴的味觉获得的那部分信息,英文里用taste表示。本来是界限很清晰的两个词,现代中文把它俩揉在一起,用来表示smell,成了四不像。嗅觉信息的采集可以脱离被采集对象的物质性本体,所以我们把这种信息归进“阳性”的部分;味觉信息的采集则必须接触到被采集对象物质的部分,所以被就归进“阴性”的部分。比如,我们拿一只苹果在手上,不用塞进鼻孔里鼻子就能感知到苹果的果香,这是苹果的“气”。这只苹果到底是酸的、甜的、还是涩的,我们一定要啃一口在嘴巴里品尝一下才能知道,这就是苹果的“味”。
  
  下来这一句啊,古往今来的那些解释,基本都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我以前也很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直到有一次我跟一位老道学习道家医学理论的时候,老神仙随手拿个桌上的供果比喻给我听,我才豁然开朗的。这是不传之秘哦,同学们有缘坐在一起学习,我就豁出去,讲给各位听。大家学会了,你就拿出去炫吧,问问医学院的学生教授,这一段是啥意思啊?他们要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你就把这个比喻讲给他们听,他们就对你佩服的五体投地了。hiahia~我们在得意的时候,要偷偷感谢一下传授秘密的老道,如果没有他,池草讲这一段,估计也是支支吾吾蒙混过去了。
  
  苹果的滋味,是附属于苹果物质部分的性质,所以我们知道红色的苹果一般会比较甜美,青苹果的味道通常会比较酸涩。而苹果的成熟度是谁来决定的?是苹果的“气”来决定的。有些时候,我们闻起来很甜美的苹果,果肉的口感成熟度并不高,这是因为苹果的“气”还没有强大到影响物质部分的改变,你就去吃的缘故。我们把这样的苹果扎进密封的塑胶袋里捂几天,苹果就会变得好吃,其实我们那是在做帮助苹果聚“气”以影响物质本体变化的工作。wow,你看《黄帝内经》真的很科学啊,科学到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么Science的问题都有如此完美的解释,我国古人真的是很神奇,对不对?
  “气”的level又是谁来决定的呢?是“精”。精是什么?它的本意是挑选过的上等大米,是物质中最优秀、最珍贵的那一部分。管仲在《内业篇》中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他认为精是高度浓缩的气,精的作用类似于种子,在精被利用被释放的时候就会有气的产生。我们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精”的作用与激素和微量元素的作用比较相近。
  那么“精”的产生和分泌由谁来决定?是由“化”来决定的。“化”这个字,需要考订。第一个意思是变动不居,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第二个意思是强势对弱势的影响。《周礼》说“以礼乐合天地之化”,这句话说得很好:用礼仪和音乐来配合、调整天地对人造成的影响。我觉得“化”字的两种含义相近,都可以作为“精归化”这一句的注解——天地的变动,引起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从而影响到生物体内激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泌。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精”是“气”产生和补充的来源。用激素催熟水果啊,这是最常见的应用了,不知道发明人是不是因为研读过《内经》才发明这种出来的。囧。下来,物质部分是滋味的来源。外界的变化会影响到激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泌。气的level,会影响形体的发育演变过程。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印证和强调。
  我们只是拿苹果来做例子而已,是在借这个比喻,把“道”揭示给你。放在人的身上准不准啊?一样准的。“气生行”,意思是气的level,会影响形体的发育演变过程。你看那些气功练得好的大师,或者补养的好的老人家,满面红光,“气”色很好,看上去就会比普通人年轻几岁甚至十几岁,为啥?人家气的level好高啊,所以就能够影响到形体的演进过程,对不对?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苹果最熟的时候口感最好,熟过的苹果会有彼果香更浓烈的味道散发出来,苹果也随即开始腐烂。这是“味伤形”的道理。在“聚气”的阶段,对激素和微量元素会有大量的消耗,所以说“气伤精”。
  “精化为气”我们上面有讲过,精就是气的种子,气的产生和加压,是完全取决于精的浓度。但是这个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合适的条件与刺激,所以原文说“精化为气”。
  这里讲“气伤于味”而不是说“气伤味”,是为了强调气和味的内在联系。“味”在伤“形”的同时,会连累到“气”。
头像
0操作108 #
头像
108 #
0
09-04-13 09: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青檬小妹在2009-4-7 22:02:00的发言:
十分感谢rachmany MM帮我转载!!!这几天就上网时间很短.未能及时更新很抱歉!!!再次谢谢!!

you are welcome. it;s a good thread.

头像
0操作109 #
头像
109 #
0
09-04-15 11:2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上一节讲过生物内部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关系之后,这一节我们再把“外部能量势能”的概念引进来,大家就会变得比较容易理解。
  各位都知道,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除了自身的“元气”——那些与生俱来的能量之外,大部分还是要依靠对外界能量的吸收来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需求的。我们直接拿人来举例子好了,我们要饮食、要呼吸、要接受光线的照射,生命功能才能正常维系。我们吃下喝下的食物,因为自身属性的不同,进入人体被吸收之后,所释放的能量会有不同的趋向性,这就是所谓的“外部能量势能”。
  下面我们用最常见的两种调味的蔬菜来举例说明好了,一种是大蒜,一种是辣椒,这两种食材都是辣味的,但是辣的方式却十分不同。
  我们先看第一句: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辣椒吃很多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大家体验过没?大便的时候,PP也会被辣到呢,对不对?有没有人吃大蒜太多被辣到PP啊?是没有这样的人的。吃大蒜太多的后果是口会有臭气,吃越多臭越久,那个味道还真是恐怖。而吃再多的辣椒,也不会有太多的口气。我们根据这一句一句,可以鉴别出“出下窍”的辣椒能量是“阴味”,“出上窍”的大蒜能量则是“阳气”。辣椒的能量往下走,大蒜的能量却是往上走,同样是辛辣的食物,进入人体后的属性和走向会有这么大的区别,食材的能量势能果然是很神奇的事情啊。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辣椒的滋味是很猛烈的,越是辣味重的辣椒越不会有辛辣的气息散发出来,那个朝天椒,小小一只,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气息,但是放一只进嘴里就足够让你难过半天,我吃过它的亏。有些四川辣椒,辛辣的气息会重一些,吃进嘴里反而没有想象的那么辣。so,朝天椒就是阴,那种四川辣椒就是阴中之阳。
  大蒜的气息就够重了,山东夏天吃凉面要舂蒜,把蒜米舂成蒜泥,在自家院子里搞一下,那个味道邻居都能闻得到。不过最厉害的还不是大蒜,是洋葱,切一刀下去就会让人泪流满面,真是太刺激了。洋葱可以算阳,大蒜弱一些,可以被叫做阳中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阴性的食物会导致腹泻,阴中带阳属性的食物则可以帮助通便。嗯,辣椒少少吃可以帮助肠胃蠕动,如果吃太多,肯定会导致大便稀PP痛,相比川菜大行其道的今天,各位都有深刻的体验吧?
  阳中带阴属性的食物可以疏散体表的寒气,阳性的食物会令激发身体贮存的能量,使人体发热。吃大蒜预防感冒各位都听说过吧?乃是利用“气薄则发泄”的原理,在感冒的初期就利用大蒜的能量势能把寒气疏散掉,而不是什么杀菌抗病毒的功能,如果大蒜能够杀菌抗病毒,有炎症都吃蒜就好了还卖什么霉素片干嘛。大蒜如果吃太多,是会让人感到身体发烫汗流满面的,这个就比较少见,以前的舍友就是这样的人。深秋,一个人在宿舍吃牛肉包子就大蒜,一口包子一瓣蒜,半斤包子下去吃的全身通红,汗流满面,我们初见都很惊奇,后来就习惯了。有天我用内经这句给他注解一下,他非常的佩服我,后来就失去了联络。囧。
  
  以上的属性分析适用于未经烹饪的生食食物的自然属性,如果经过人工烹饪制作之后,食材的属性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药材需要炮制,以改变其能量势能的走向,而不直接应用的原因。
头像
0操作110 #
头像
110 #
0
09-04-18 16: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感谢rachmany MM帮我更新!!!怎么在天涯上没有看到池草LZ更新?而且MM的排版也比我转帖好很多!!如果MM不介意.可不可以继续帮我更新呢?当时转帖是想与大家分享LZ无私的奉献和善良和宽容!!再次感谢!!!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1 #
头像
111 #
0
09-04-19 16: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完了。。看到“滑脉”湿了一下自己的脉搏,好像就是滑脉,咋办[em62]
头像
0操作112 #
头像
112 #
0
09-04-20 10:2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青檬小妹在2009-4-18 16:57:00的发言:
感谢rachmany MM帮我更新!!!怎么在天涯上没有看到池草LZ更新?而且MM的排版也比我转帖好很多!!如果MM不介意.可不可以继续帮我更新呢?当时转帖是想与大家分享LZ无私的奉献和善良和宽容!!再次感谢!!!

no problem


as i said before


thanks for introducing this thread to huaren

头像
0操作113 #
头像
113 #
0
09-04-29 20:3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贴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9 20:46:07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14 #
头像
114 #
0
09-04-29 20: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贴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9 20:46:37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15 #
头像
115 #
0
09-05-04 19:3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作者:池草  



感谢各位的支持。最近事情太多,让人焦头烂额,不好意思怠慢各位了。
  
美洲流感的事情想必各位都已经晓得了。现在网路能检索到的关于流感的资料不多。我觉得比较有用的是以下信息:


  In adults, emergency warning signs that need urgent medical attention include:
  Difficulty breathing or shortness of breath
  Pain or pressure in the chest or abdomen
  Sudden dizziness
  Confusion
  Severe or persistent vomiting


  
个人建议:近期如果发生伴有腹痛、呕吐等合并消化道症状的重型流感的话,可以参考《伤寒论》黄连汤方进行治疗。经文原文如下: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具体计量和用法,还请在医师的指导之下应用为妥。

  
这只是我根据现有信息进行的初步思考和推断。如果有什么进展和变化,我会在第一时间发布。
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与指导批评。

感谢各位。祝好。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6 #
头像
116 #
0
09-05-04 19: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作者:池草 



近期北方门诊感冒病人增多。可见咽痛、口干口渴、胸闷腹胀、肢体酸软无力等症状,其中咽痛尤为多见。患者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乃是温热时疫,多可通过口鼻传染。若见上述症状,可去药房购买“甘露消毒丸/丹”研碎后沸水冲服。如成药购买不到,可抓取以下药方:


滑石粉15g 绵茵陈11g 生黄芩10g 石菖蒲6g
川贝母5g 川木通5g 藿香4g 射干4g
连翘4g 薄荷4g 白豆蔻4g

注意:以上药材全部用生品!

打粉。每次9g(约两匙),沸水冲泡,放温后连药粉一起服下。
每日两次,饭后一小时服用。

传染性感冒流行期间,保持饮食清淡,禁绝饮酒、房事,令人体正气不受损伤,乃是防病第一秘诀。
头像
0操作117 #
头像
117 #
0
09-05-11 19: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作者:池草  

  应各位同学的要求发个夏季养身的汤水:
  
  绿豆 一份,薏米 一份,冬瓜肉 八份,
  鲜荷叶(切丝)、大米 适量。
  一起煲成稀粥,要在常温或者温热的时候吃,不要冰镇。
  平时胃寒大便稀,舌苔又不黄的同学,可以切点姜丝进去一起煲。
  如果觉得粥淡,可以放一点盐,或者其它菜码进去调味。
  
  然后再介绍一个汤底:
  冬瓜皮 一两,西瓜皮 一两,薏米半把,枸杞15粒,鲜荷叶一张。
  煲什么食材随便大家,夏天用这个汤底煲东西吃,会有清暑养阴,扶脾健胃的效果。
头像
0操作118 #
头像
118 #
0
09-05-22 18: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青檬小妹在2009-2-8 14:04:00的发言:

      作者 :


 


 


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各位的周末还算愉快么?


抽空上线看一下各位的留言,还真是让人感到幸福和感动啊,


哈哈。啥也不说了,上故事,留言等我晚上回家慢慢回复哈。  


番外赠送甲、瘟疫鬼前面,shaoqibo同学曾经提到2009年是太乙天符年,


如果按照中医运气学的说法,是可能会有烈性的传染疾病—


—也就是所谓的瘟疫发生。确实如此。


值得注意的特别时期是阳历的3月20日~5月20日这两个月的时间,

OMG!!!! This is amazing!!!!
发帖回复
查看:12268|回复:11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