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诘,你是怎么遇见他的?”
王维拿起桌案上的桃核墨,道:“五柳先生就栖身在这一方桃核墨中。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前天晚上,我坐在这里磨桃核墨,准备写桃花源的诗。我脑中想着桃花源,口里念着五柳先生,他就出现了。五柳先生高洁端方,学识渊博,是世间难寻的良师益友。我与他一见如故,彼此十分投缘。”
元曜道:“能够得到一位知音,即使是非人,也是幸事。”
今天无法回城,元曜留宿在王维的别院中。弦月升起,灯火如豆,秋天山野的晚上有些寒冷,王维和元曜生了一炉火,坐在书房中温酒闲谈。
元曜捧着一杯温酒,心中有感,吟了一首诗:“夜闻更漏缺,风送芦花雪。寒浸八尺琴,樽浮半轮月。”
“这首诗很应景,应当写下来。”王维笑道,他在砚台中滴入清水,磨开了桃核墨。随着一阵墨香弥散开来,元曜白天看见的皂衣男子——陶渊明在黑暗中渐渐浮现出身形。
元曜张大了嘴巴,目不转睛地盯着陶渊明。
王维高兴地道:“五柳先生,您来了。”
陶渊明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作了一揖,“又来叨扰了。”
“哪里的话。”王维笑道,他向陶渊明介绍元曜,“这是我表弟,姓元,名曜,字轩之。”
元曜赶紧起身,作了一揖,“陶先生。”
陶渊明也作了一揖,笑道:“我们白天已经见过了。”
王维给陶渊明也斟了一杯酒,三人围炉而坐,秉烛夜谈。
因为元曜在,陶渊明一开始有些拘谨,但是几句话下来,与元曜混熟了之后,就变得十分健谈了。三人联诗作对,切磋书中的学问,畅谈各地的风土人情,气氛十分融洽。
从小受母亲崔氏的影响,王维与佛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心性淡泊,喜爱清净,但是因为身为家中长子,不得不出门求取功名,出入仕途。他在长安与达官显贵相交,游走在名利场中,虽然也有朋友,但是终归难以脾性相投,心心相印。从小,王维就喜欢陶渊明的诗,也很崇拜陶渊明,如今机缘巧合,他与陶渊明成为了朋友,他们倾盖如故,非常投缘。这段邂逅的友情在王维羁旅长安的寂寞生活中涂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也让他孤独的灵魂找到了某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