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3626|回复:9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缅怀经典: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4-11-10 15:4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缅怀经典: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
还有人记得吗?不是国产的行不行?

[IMG]http://www.yxav.com/pic/200397145515210343d.jpg[/IMG]

电影介绍:
【原 片 名】Сем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весны
【英 文 名】英文名称:Seventeen Moments of Spring EP02
【中 文 名】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出品公司】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出品年代】1973
【国  家】前苏联
【类  别】冒险/战争
【语 言】中文
【片 长】共12CD
【导  演】塔吉扬娜·利奥兹诺娃 (Tatyana Lioznova)
【主  演】瓦·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 ...... Max Otto von Stirlitz
Leonid Bronevoy ...... Heinrich Mueller
Yevgeni Yevstigneyev ...... Professor Pleyshner
Oleg Tabakov ...... Walter Schellenberg
Rostislav Plyatt ...... Pastor Schlagg
Yekaterina Gradova ...... Kathe Kien
Leonid Kuravlyov ...... Eismann
Nikolai Prokopovich ...... Heinrich Himmler
Yuri Vizbor ...... Gauleiter Martin Borman
Svetlana Svetlichnaya ...... Gabi
Emiliya Milton ...... Frau Zaurich
Nikolai Volkov Ml ...... Erwin
Lev Durov ...... Claus
瓦 拉纳沃依 (Vasili Lanovoy) ...... General Karl Wolf
Olga Soshnikova ...... Barbara Krein


【内容简介】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12集电视电影《春天的17个瞬间》堪称是一部“经典之作”,该片在前苏联播出时竟出现了万人空巷、影院上座率大幅下降的奇特现象。80年代末,《春天的17个瞬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也同样受到我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孤胆英雄施季里茨勇闯虎穴、智斗群魔的故事情节把观众带入了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往事中……

  《春天的17个瞬间》描写了1945年的春天,潜伏在德国帝国保安局第6处20年之久的苏军侦察员施季里茨突然接到总部指示,要他设法查清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与美、英单独媾和的情况,并查清与西方谈判的神秘人物是谁。在联络电台遭破坏、报务员被炸身亡、无法与上级再次联系的情况下,施季里茨冒着被敌人怀疑、监视的危险,经过17天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终于得到了德国党卫队参谋长沃尔夫与美、英司令部代表在瑞士伯尔尼秘密谈和的情报,使苏联政府及时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就在他即将凯旋与分别20年的妻子团聚时,上级却希望他继续潜伏……

  《春天的17个瞬间》被人们誉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惯于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历史进行对照的人,也不由得倾倒于影片的魅力。”编导出色地把纪实手法与艺术虚构融合在一起。影片的故事情节以施季里茨调查法西斯上层人物与西方秘密谈判媾和为核心,却又以他与德国党卫军的周旋以及党卫军内部的斗争为线索,剥丝抽茧、层层推进,全片不见“历史瞬间”的快速闪过,而是以慢节奏细腻展现主人公的斗争历程,使纪实性、戏剧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统一。

  施季里茨是全剧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他富有斗争经验、充满智慧,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而能在敌营中一次次完成总部交给的任务。著名演员吉洪诺夫在该片中的表演沉稳、干练、富有内在的激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同时,导演还运用闪回、内心独白和细微的动作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片中施季里茨与分别10年之久的妻子在咖啡馆里秘密会面时,为了不被敌人察觉,他们佯装成陌生人,隔桌遥相对视,在20分钟里一言不发,完全K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将人物内心强忍的离别痛苦和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由于《春天的17个瞬间》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该片编剧、导演、摄影、美术以及主要演员吉洪诺夫、波罗涅沃依集体荣获1974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0 23:40:35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4-11-10 15:4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D商:全美译制
片源:俄五
格式:6D5套装
音轨:俄DD2.0 国DD2.0
字幕:中2
片长:每集60min 左右 第九集超长73min
屏幕:全屏(黑白片)
主演:吉洪诺夫

央视国配狠好,张学明配的吉洪诺夫非常的到位,而且可以说是精彩。画质一般般,象回到了童时看黑白电视的情形,别有一番情趣。不过九集、还系十集,中间莫名其妙跳出几秒广告还是什么,吓了偶一哈,以为窜台了。另九集开头始国配音轨有三十几秒无声,系不系全美怕吵醒施季里茨睡觉(是啊,这时候的情节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总体上全美介一套做得狠用心,白PP也能说明问题了,而且也没加价,比之有DS加个盒子就写精了,就涨价了。这一点全美还是要肯定的。系《战争与和平》6D9以来全美又一套精心力作,赞一哈 !

这部经典之作沿袭了俄罗斯影片一贯细致入微的描述,情节的铺垫交代非常清楚,对人性和历史的描述也是非常的准确到位,如果按今天看来,它的节奏展开可能显得太缓慢了,但他就象一杯淡淡的清茶,要细嚼慢品,不能以美国快餐电影形式来评判,你就能渐渐体会到速食文化和经典的区别,也感受到了艺术和真实的完美结合。在弥漫着淡淡忧伤地影片中,看到过时意识形态是如何被经典地演绎出,就是站在现在的角度,仍然被施季里茨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了个人的一切,感到无比敬意。片中当组织安排他与分别10年之久的妻子,在咖啡馆里秘密会面时,只能佯装成陌生人,隔桌对视,在长久的时间里没有一句台词,惟有通过眼睛表达离别的痛苦和无限的思念,那样的眼神是那么刺痛人心的啊。。。


(网上收集:根据高尔基电影制片厂电影博物馆中保留的史料记载,12集电视电影《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在当时的世界影坛上开创了一个"电影连续剧"的样式,尽管片子是用电影胶片拍摄的,该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极大的欢迎。影片在1976年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
苏联红军和同盟军在1945年春天给了希特勒以沉重的打击,希特勒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企图同美国讲和,进而共同抵御红军对柏林的攻击。苏联打入德国内部的工作人员通过机智与勇敢的各种工作,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将情报送回了莫斯科。
在片中扮演苏联侦察员施季尔里茨的是苏联人民演员吉洪诺夫。这是位中国观众熟悉并喜爱的演员。他主演的《白比姆.黑耳朵》,《战争与和平》等片都在中国放映过。他还主演过一部中国影片《红天鹅》。吉洪诺夫在国内两次获过国家金奖,一次获过列宁主义共青团金奖,一次获过"尼卡"电影金奖;并且两次获过列宁奖章,一次获过荣誉奖章,一次获过多甫仁科奖章。 )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04-11-10 15:4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
——《杀手里昂》

在深夜里看旧片,从开场的第一秒一直看到落幕,亦不觉困倦。
剧情早已经烂熟于心,这样一个外表冷冷的男人,初露面时如神龙一现,只用一把单刀便压住全场气氛,从黑暗里出现,从黑暗里消失。却有着无数个我所喜爱的瞬间:
1. 无论身在何处,黎明即起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龙舌兰放在窗口享受最好的和风与阳光,细心的一片片拭去叶子上的灰尘,如果他不能晒到太阳,那么让花得到也是好的。
2. 光着头坐在白日无人的影院里看黑白片,对着银幕上轻歌曼舞的场面露出孩子般喜悦的表情。电影院是单纯的地方,满足短暂的一时愿望。那样的幸福与轻松,如果不能得到,那么看看也是好的。
3. 永远只买两加仑的牛奶,在大口喝的时候,因为听见人说爱他而呛到。
4. 每每行走在街上,便象个惶惶的与世界脱节的孩子一样。暗色的外套,短了一大截的裤子,大得象米奇的旧鞋。除了身上的旧衣便是一盆龙舌兰和清洁工具箱。每一个房间,都窄小空旷而没有人烟。
5. 夜夜坐在沙发上,把枪放在伸手可触的地方,才能睡着。
6. 除了“清洁”这个行业以外,再不会做别的。连跟小旅馆的老头子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除了冷漠的保护色,一无所有。
7. 不识字,被玛蒂达识破时来羞愧得说不出话的样子。
8. 多年来被经纪人哄骗,不会写单据,连银行也不敢去,出生入死挣的钱全交给老汤尼,连总数也不知道。因为想给玛蒂达买礼物第一次向汤尼要求取一点自己的钱,难堪而的努力表达的样子。哪里象一个第一流的杀手,倒象是在家长面前提出无理要求而自觉心虚的孩子。
9. 生平第一次玩妆扮游戏,对着扮成麦当娜或是梦露的玛蒂达,露出固惑的表情,怔上半天,然后说:不知道。而自己脖子上系上领巾,做出很酷的样子,扮成西部片里的约翰韦恩。
10. 一点一滴的教玛蒂达如何做一个清洁工,第一次,让人在这样近的距离里看他敞开的心扉。
11. 在乱枪扫射时把她护在怀里,生怕损她毫发。
12. 发现自己居然爱上了人,强自镇定走出门却几乎站立不稳。
13. 在浴室蓬头下自行缝合伤口,掩去血迹,扮得若无其事的给玛蒂达看给她的礼物。已经多年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在工作里分心使自己受伤。
14. 被硬拉到已经多年不睡的床上,强迫他正常人一样的平躺着入眠,醒后不置信的伸展着四肢,充满生之乐愉的样子。
15. 为了玛蒂达这朵玫瑰,做着一个杀手所最不可能做的最疯狂的事,孤身闯入满是警察的缉毒所大楼,一拳击昏门卫的时候。
16. 明知必死却奋力用斧头打开仅能让玛蒂达逃生的通风口。临别前急促的心声,想和所爱的人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象正常人一样睡在床上。
17. 最后的处理非常干净,一扇只需几步就迈过逃出,与玛蒂达共渡新生的门,外面是灿烂的夺目的太阳,一幅仿佛时间停止的静景,一个短暂的假象。主角视觉里的世界慢慢的倾斜,代表里昂的中枪倒地。神与里昂开了个残忍的玩笑,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玛蒂达。
这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在最后生离死别的时候才肯吐露真心对小女孩说“我爱你”。可是在那之前,在很早很早之前,他已爱上她——只需稍留一点点意,在两人第一次搬家的时候,是谁,是谁手里抱着他视若性命的龙舌兰,抱着他饱经沧桑的老心。
片尾在玛蒂达埋下龙舌兰的地方,远处是高楼林立的纽约,这又有什么关系,阳光曾经,哪怕仅仅只有一小会儿照在他们身上。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04-11-10 16: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1950年,当尤·谢洪诺夫刚刚跨入莫斯科东方学学院深造之际,斯大林的秘密警察第二次逮捕了他的父亲——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谢苗诺夫说:“我曾经为父亲而斗争,每月给斯大林写一封信。如果不是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恐怕灾难就要轮到我的头上,因当时我已被开除团籍和学籍。曾有人对我说,‘你势必要声明反对自己的父亲。’我说,不,我要站在父亲一边。”

赫鲁晓夫1953年的大赦使数百万人获得了自由,谢苗诺夫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斯大林的错误虽然一直被否认,但那些年血的教训给谢苗诺夫留下一连串的问号,并反映在其早期作品中。60年代,不少苏联作家因直言不讳地反对斯大林的错误而遭迫害,索尔仁尼琴就是一例.而谢苗诺夫却成为苏联文化界出类拔萃的小说家.索尔仁尼琴认为,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共产主义不可避免的产物.谢苗诺夫则认为,斯大林主义只是暂时的历史性错误。谢苗诺夫操着一口地道的英语说道:“有些人不能宽恕这一错误。然而我觉得,这段经历,无论对我父亲还是对我,似乎都是必要的。对苏联人来说,‘悲惨经历’一词也许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谢苗诺夫的小说大都以悲剧形式写成,但由于他的忠诚,始终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他是一位“畅销”作家,其作品在全世界的发行量高达3500万册之多。他还曾是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的杰出成员。目前,谢苗诺夫过着富足的生活,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因此获得“百万富翁”的绰号。他是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其本人虽不是正统的强硬路线的共产主义者。但其作品中“局内人”均为苏联间谍,此外,还有他那盖满签证的护照,所有这些使某些人断定他为克格勃工作过。

谢苗诺夫,面色红润,红褐色的眼睛目光柔和,厚厚的双唇,浓密的胡须,讲话时习惯挥动粗大的双手,落落大方。其风度酷似他所崇拜的人物海明威。当谈到他在苏联文化界所处的神秘而特殊地位时,谢苗诺夫说:“任何一位作家都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讴歌他那个民族及社会正义的、有价值的东西,要么变成救世主,发号施令。我十分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当然我情愿做前者。”

谢苗诺夫(1931-)是位多产作家,其作品几乎全部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他的小说所涉及内容均属苏联社会的禁区,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如有组织的作案犯罪,、希特勒的末日、斯大林与克格勃等。其作品的印数一般不低于10万册,出售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致使读者只好在图书馆提前填写借阅单耐心等待,或在黑市高价购买。

谢苗诺夫塑造的最著名的形象是苏联高级间谋伊萨耶夫,又名施季里兹,他已先后在谢苗诺夫的八部作品中登场。在《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双重间谍施季里茨阻止了希特勒的部下与西方联盟的密谋计划的实施。小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深受苏联各界的好评,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谢苗诺夫迷。根据该小说续集《命令我活着》改编的广播剧正在莫斯科电台连续播出,成为广大苏联听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此外,他的作品还打破了苏联传统的宣传方式,把纳粹分子描写成具有人性的活生生的人。在谈到施季里茨时,谢苗诺夫说:“我喜欢历史,然而不幸的是。我要借助小说里主人公的力量来跨越这些阴暗面。”

谢苗诺夫始终得到克格勃的帮助。1980年流亡美国的苏联作家阿克肖诺夫说:“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很可能被认为是克格勃作家。我敢肯定他为克格勃做过事,或接受过某些任务。虽然我没有任何证据,但事实如此。”谢苗诺夫坦率地承认曾获准进过克格勃档案室,他说:“在我创作《塔斯社受权声明》期间,假使我请求安德罗波夫先生提供有关资料,当然他很喜欢我的作品,我也会如愿以偿的。”他还会见过克格勃侦探,要他们介绍与子女的关系,与妻子的关系,常备的饮料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他坚决否认是克格勃让其写作的说法。他说:“作家如同一只狗,狗和作家都不喜欢轭具。决不可能有人请我去克里姆林宫,然后对我说,‘同志,你必须写一部关于克格勃的小说。’那我会回答他‘我不愿写’。”

无论谢苗诺夫的创作素材从何而来,他巧夺天工地把这些材料撰写成备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他否认自己是百万富翁,但承认有数百万卢布的存款。并另辟有一间工作室,效外还有一幢别墅。谢苗诺夫是苏联作协成员,享受着特殊待遇。作家协会的豪华餐厅为他提供市场上罕见的上等美味佳肴,如果他想去巴黎会见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遗孀,只要打个电话便会有人为其将一切手续办理妥当。1985年,他曾随苏联作家代表团访华。

谢苗诺夫的真实姓名叫良德烈斯。他是法国、犹太、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混血儿的后代。其处女作《外交代表》发表于1958年。1964年,与莫斯科的侦探生活3个月之后,他创作了《佩特罗夫卡38号》。他的间谍小说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使其声震天下,遐尔闻名。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这段时间,谢苗诺夫在乡间别墅度过。其间,他每天伏案写作长达15小时。桌子上摆着列宁日记、纳粹医生约瑟夫·门格勒的自传等各种有关历史书籍。谢苗诺夫写作速度很快,可在两个月内完成700页的小说初稿。海明威的创作风格使其受益匪浅,因此他的好运与海明威不无关系。

1956年,谢苗诺夫和娜达莎(卡佳)结为伉丽,从此他与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世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卡佳的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是位画家,母亲纳塔利亚是诗人兼散文家。她的父亲卒于斯大林的一所监狱,而继父则是作家协会的领导米哈尔科夫,一位诗人、剧作家。

然而谢苗诺夫与卡佳的婚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过离婚、复婚,最后又分居。“或许卡佳是我唯一真正爱的人,”他说,“这就是我不愿意离婚的原因。”长期以来,谢苗诺夫的一位私人秘书作为他的陪伴。他对有关自己与歌星普加乔娃的艳事传说,只是毫不在乎地开个玩笑,一笑了之。

谢苗诺夫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杜里娅是个很有前途的艺术工作者,其绘画作品曾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巴黎展出。小女儿奥尔加是史楚金戏剧学院的学生。当谈到他们的特殊地位时,杜里娅说:“我们一出家门就会碰到许多问题。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可以得到一本护照,可我的一位当工人的朋友却没有可能。‘高贵者’一切均可如愿,而普通百姓则要受到种种限制。”

谢苗诺夫的父亲于1954年出狱后,手持一袋硬币交给了党组织,那是他在狱中四年的全部党费。然而1968年,这位忠诚的老党员还是带着罪名离开了人间。谢苗诺夫父子,与许许多多的苏联人一样,不讲任何条件地热爱自己的祖国。谢苗诺夫说:“就让我做个苏联人吧。我比你们想象的更了解我的祖国的悲剧,但她毕竟是我的祖国。我的两个女儿同样了解并热爱这个国家。此外,这是苏联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复杂情况,一些美国人是不可能理解的。我既然生活在这个国度里,那么我就有义务为我的祖国、为我们的人民、为我们这个社会作出我最大的贡献。如果我不这样做,要谁来这样做呢!?”(《文化译丛》1989年第2期 卜实编译)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04-11-10 16: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找不到什么剧照.[em04]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04-11-10 17: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04-11-10 17: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Chinese movies/TV shows required!! :)) xi xi, support chinese products!!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04-11-11 19: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好看!
我没有看全,一直挺遗憾的。不知道哪里有的买?
多谢。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04-11-12 12: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yesasia好像有,加运费$18左右.

以下是引用wicca在2004-11-11 19:17:15的发言:
好看!
我没有看全,一直挺遗憾的。不知道哪里有的买?
多谢。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04-11-13 13: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下单了,多谢多谢!

以下是引用molemm在2004-11-12 12:04:26的发言:
yesasia好像有,加运费$18左右.

以下是引用wicca在2004-11-11 19:17:15的发言:
好看!
我没有看全,一直挺遗憾的。不知道哪里有的买?
多谢。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3626|回复:9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