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子,你来了~~~~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不说话的时候就是因为俊子被我们直接看到心里,所有的感叹和想说的言辞好似直垂心底,这个表达的路径是种客观的根本不通过舌头和指头? 要缓好久,现实这个东西才在眼前逐渐由模糊到清晰---这个时候才能恢复理智来打字和楼里的同担们分享?
GuoXindai 发表于 2021-06-20 01:25
知道俊子,于我而言也不过一个多月时间而已,体验却是很是有点让我怀疑人生,这还是我吗!
岭中金句:
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怎么来,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
我要加一句:
我不知道你什么样,什么时候来,怎么来,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
这个美好可爱的人儿就这样像一道闪电一样劈进我心里,虽然震惊,但仿佛间又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至于这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何而来,一时茫然不知,直到某天想起王阳明的岩中花树,方才才有点恍然大悟。俊子的神颜体态是我心中至美的具化;而他的可爱,包括阳光快乐干净单纯真诚善良落落大方温柔有爱努力向上知足自律以及到老都可以有的萌,是我心中对所有人的希望。
曾经看到过并且记住了MM写过的一句话,说俊子是佛前的一盏莲灯,应该就是这感觉吧。所以并不只于看不够的喜爱,心疼是一定有的,因为俊子不只是俊子,那是我们心中的美好。唯愿他好,唯愿他一直好。
~~~~~~~~~~~~~~~~~~~~~~~~~~~~~~~~~~~~~~~~~~~~~~~~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我再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知道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审美主体,也就不存在审美对象。也就是说,审美对象是不能够脱离审美主体的。自然的风景本身并不是审美对象,只有遭遇了欣赏者审美的目光之后,才能够转化成审美对象。
在没有欣赏者目光的观照之前,这朵花虽然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但是却不是我们欣赏的对象,是默默无闻的。而一旦成为欣赏者审美目光的意向对象时,这朵花瞬间向我们敞开,它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没有被审美主体目光所观照的花朵不过是自生自灭和沉寂的,一旦他们被欣赏者所发现所召唤,它们就从一个物质存在变成一个关于审美主体的精神存在。
这正如萨特所言,没有人见证的风景不可避免的会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
除了审美主体介入对象的意向性,审美对象也有一种召唤主体介入的结构。我们比较熟悉的《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的眼光似乎在注视着我们,从而诱导出我们的注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反而被摆布了。这个对象也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成为了一个反过来观看它的观众的主体。
作者:心理系菜鸟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516421/answer/1895329757[/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