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平合战背景介绍(转)
还是在那个叫做日本的狭长岛国。
看过了大和飞鸟上宫太子圣德的华贵光耀;又经过天智天武大华改新的犀利肃杀,大和民族可以自豪的喊出自己的名字,而日本这个国家,开始以强国之势屹立于日出之东方。
之后又经过了大约两百年的时间。从飞鸟奈良到平城京,然后是延历13年(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又是一个时代更迭,奈良朝的繁荣就此完结。日本开始了史上绝无仅有的极尽奢华风雅之能事的时代——
平安。
一如其名字所有的——绝,代,风,华。
记忆中,有太多贵族们的风雅,有太多女子们的纤美。平安朝几百年的历史,被浓重脂粉的香味,以及缠绵悱恻的情愫,熏染渲成。
但是我想说的,不是平安朝的锦绣鲜丽。是藤原氏贵族们的摄关政治实行了两百多年以后,12世纪中期,武士们,用放射出光芒和野望的凛冽眼睛,望向了巍巍朝纲。
于是那个时候,武家的气势,折服了贵族的优雅,倾倒了女子的纤美。

应该从哪里开始好呢?
还是从权位之争开始吧。毕竟这是武者势力抬头的最好的契机。
可是,血缘亲情和权力地位的矛盾始终纷乱得无从说起。
皇族的血统是注定的不可侵犯的尊华,贵族的血脉也象征着毋庸置疑的高贵。可是享尽了庶民百姓享不到的华贵的同时,与之相伴随的残酷的宿命,同样随着血脉传承代代延续。
皇位权力的纷争,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都不会是新鲜的话题。

只依稀记得,那个时候,崇德天皇和实行院政的父亲鸟羽法皇不和,而不得不被迫退让皇位,成了崇德上皇。
而法皇后来又在当时的关白藤原忠通等人的举荐下,立了崇德的弟弟为后白河天皇。
只依稀记得,那个时候,藤原氏的摄关家们也同样摆不清血缘和权力的位置。前任关白藤原忠实和其子,现任关白忠通不和,更偏爱忠通的弟弟左大夫赖长。
可是,即便是向来深得法皇宠爱和信任的赖长,也终于有一天失宠。于是为了挽回颓势,无奈之下只好投靠了同样对鸟羽法皇心存不满的崇德上皇。
然后,在后白河天皇继位后,崇德上皇和藤原赖长一方想要夺取权力,也就只剩下了宫廷政变仅此一条不归路。
这一年,是久寿二年,公元1155年。也就是父子争斗兄弟相残的保元之乱的前一年。
第二年,1156年,天皇下诏改年号“保元”。年初的相安无事成了暴风雨前的宁静,上皇方和天皇方的争乱一触即发。所有的血雨腥风欠缺的只是一个导火线。
而此时,清河源氏和桓武平氏的武士们,悄悄在洪流中探起头来。
源为义,平忠正加入上皇一方。而忠正之侄平清盛,为义之子源义朝加入天皇一方。成了两方的武力后盾。
7月,鸟羽法皇驾崩。
后白河天皇和崇德上皇兄弟的权位之争,注定了是跟随他们左右的源平两家的武士的同室操戈。
保元之乱,天皇一方先发制人取胜。
藤原赖长中流矢而死,崇德上皇流放赞歧。
源义朝杀死亲父;平清盛则亲手取下了叔父忠正的头颅。
此后清盛,受后白河天皇重用,任命为播磨守。
两年后,任大宰大贰。

权势的面前,所有人流露杀气的眼赤红如鬼,看不清自己的,还有被自己斩杀的亲人,流下的血液的颜色。
连血缘的位置都已经摆不清了,那么,当曾经为同一方而战的战友,有一天抽刀相向的时候,也就不足为奇了。

保元三年,公元1158年,后白河天皇传位给其子守仁亲王,立为六条天皇,自己以上皇之身开始院政。
第二年,1159年,改元平治元年。
关白藤原信赖反对院政主张天皇亲政,联合对平定保元之乱的恩赏不满的源义朝起兵。逼死当时的关白藤原通宪(信西)。于是,与通宪交好并有姻亲关系的平清盛,这一次起兵反击,讨伐义朝。
然后,义朝在败逃的途中被自己家臣所杀,长子源赖朝流放伊豆。源氏势力流散衰退。
平治之乱至此终结,源平两家的第一次交锋以源氏的失败而告终。
从保元,到平治。
桓武平氏的武者,登上了向来只有贵族蹁缱的炫华舞台。
从皇位纷争,到源平交战。两场政乱,短短三四年间,有一个人迅速崭露头角,并让历史铭记了他的名字——
平,清,盛。

平治之乱以后,后白河上皇和六条天皇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上皇欣赏清盛的强势视其为己方而重用,而清盛则巧妙的处理了和天皇上皇的关系,游走于两方之间。
次年,永历元年,公元1160年,清盛以武者之身首次位列参议臣三位,在获得上皇赐予的权利的同时,又从天皇手中接过了检非违使别当之职,手握公家政权的军权中枢。
以后的几年里,清盛连连升迁。
最终在仁安二年,公元1167年,上皇为了抑制天皇维持院政,将太政大臣的职权交于清盛。从此清盛取代了藤原氏摄关家的地位,位居百官之首。
于是就在第二年,即仁安三年,公元1168年,与清盛有着姻亲关系的高仓天皇继位。
三年后,清盛的女儿德子嫁作天皇中宫皇后。并产下皇子,后来继位为安德天皇。
清盛左右政治的同时,其子重盛、宗盛、弟赖盛、义弟十忠等均在中央部门任职。当时平氏一门在朝廷中的公卿有十六人,殿上人有三十余人,诸国的爱领、卫府、诸司总共竟达六十余人。
以当主清盛为首的平家一门,走到了平氏历史上最巅峰的时候。
于是,胜者必傲,极尽骁奢。
甚至可以说是,专横无度,嚣张猖狂。

可是,他们说:诸行无常呵。
平家的人,忘记了吧,曾经他们,也走过了血和泪铺垫的来路。
然后,他们又说:盛者必衰呢。
平家的人,不知道吧,很多东西,失去起来比得到更快、更简单。
平氏一族在极端的时间里攀上了权势的顶峰,却又在更短的时间里,衰败,一泻千里。

平氏的暴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后白河上皇、藤原氏摄关家,以及其他势力的不满和反感。所以,以这些势力为中心,企图颠覆平氏的六波罗政权的阴谋,层出迭起。
治承元年,公元1177年,鹿之谷事件发生。
后白河院的近臣藤原成亲、俊宽等,受法皇之命,在京都东山鹿谷俊宽的住所密谋讨伐平氏的计划。
事情败泄,遭到清盛镇压。
治承三年,公元1179年,清盛长子重盛,眼见父亲越发横暴无道,仿佛是看到了平家的末路一样,抑郁成疾。仍然愿意以折寿为代价,祈愿平氏一世荣华,最终天遂其愿,重盛英年早逝。
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清盛一度意志消沉,却依旧暴孽无度。
于是还是在这一年中,清盛发动军事政变,幽闭了蓄谋取缔平氏朝权的后白河法皇,逼关白引退,并革去几十名后白河法皇的近臣的官职。
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高仓天皇让位,称上皇重开院政,刚满三岁的安德天皇即位。
清盛则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控制了朝廷大权。
同年4月,后白河法皇二皇子,高仓宫以仁王发布令旨征讨平氏。虽很快被镇压,但对平氏的重创,致使清盛最终不得不弃守平安,迁都福原。

而此时,败在平治之乱而被流放至伊豆荒凉之地的源氏遗族,赖朝,也从遥远的东国之边举兵发难。并在富士川首次击败平氏大军,挽回大势。
于是,清盛不得不还都平安。
次年,养和元年,公元1181年,源氏木曾义仲在信浓起兵。
以赖朝为首,各地讨伐平氏的势力,风起云涌。
而此时,清盛却突然染上热病,一卧不起。最终,在病痛无奈和凶报连连的双重打击下,命归黄泉。
失去了支柱清盛的平家一门,衰退之势如排山倒海,无可阻挡。
而反平氏的内乱,却遍及了整个日本全土。

寿永二年,公元1183年,平氏以清盛嫡孙维盛等六人为总大将,统兵十多万,进攻北陆的源氏木曾义仲。
平家养尊处优骄纵放浪惯了的贵公子,怎么会懂得他们的祖辈父辈们,挥刀抽杀的勇猛和顽强?又怎么会懂得源氏遗孤们,流放诛灭的辛苦和仇恨?
俱利迦罗谷之战。维盛惨败而归。
出征的时候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何等威风,可是,回来的时候,只有残兵败将寥寥数骑,何等凄惨。
平氏全族不得不再次弃京而逃。
义仲却大举进军平氏腹心地区,然后占领京都平安。
平氏败退之势如同夕阳西照,在逐渐倾斜之中,更显其无尽之悲哀。
寿永三年,公元1184年。败逃中的平氏大军护着全族妇孺,退守一之谷要塞,调整休息。
源范赖领源氏大军主力从正面进攻,源义经领兵直插后方。赖朝麾下两员大将在一之谷前后夹击。
从此再也听不到名笛小枝清幽凄怨得连源氏将兵都为之感怀的笛声,无官大夫敦盛和无数平氏名将一起,血洒江流,殒命在此。
一之谷战役,平氏大军无路可逃,全面崩溃,于是只能退守海上。

第二年,又是义经,奇袭屋岛。
屋岛海战之后,平氏节节败退,损兵折将无数。
源九郎义经,挥动着战神的利利长剑,斩断了平氏所有退路的同时,斩断了数不清的情愫牵绊。
只留得一之谷染红的绿草和屋岛赤色的江水,提醒着人们,曾经在那里,多少双眼睛望穿了夜幕消沉,却看不尽鬼域森森,只有泪下潸然。
誓死奋战挣扎在存亡末路上的平氏一族,最终在坛之浦的海上,迎来了灭门的最后。
那一天也许也是一个艳阳高照的灿烂晴天吧?可是坛之浦的惨绝人寰,却让海浪都忍不住要为平氏吟一曲哀歌泣一段呜咽。
还是源义经,铠甲的冷冽映着海蓝的凄厉,战神一样凛然。犀利肃杀却有条不紊的进攻,没有一点漏洞。
平家武士溃不成军,猛将兵勇死伤殆尽之后,就只剩下妇孺羸弱了。
清盛的妻子二位殿时子,泪眼婆娑,送尽黑发的故人,自知无力回天,怀抱着自己的外孙,幼帝安德天皇,带着平氏残余,投身滔滔浪涛。
坛之浦海战终结,源九郎判官义经,最后一次用平氏族人的血泪,书写下战神的威名。
时间,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

都结束了吧?
所有的爱恨别离,怨憎求舍。全都灰飞烟灭,付之东流。
血脉牵连的羁绊再深,也深不过幽冥森森。只有在阴阳两隔的缠绵悱恻中,魂断情伤。
然后我看到,安德天皇的母后,建礼门院,清盛的女儿平德子,在坛之浦的漩流中被救了回来。万念俱灰,在如花之年,版依佛门。
女院向后白河法皇描述平氏存亡最后的时候,启启合合的唇瓣,倾吐出如泣如诉的悲怨。在结束了最后一个音节,紧紧闭上的那一刹那,有一滴晶莹的水珠,终于滑落她的面颊。
然后我看到,维盛的嫡男,六代御前,苟延残喘惶惶度日小心躲藏,最终还是被捕了回来。最后的一点平氏的血脉,也在几年后被切断。
公子的眼眸望尽了平氏鲜血染成的凄惨来路,望尽了族人奋战誓死的凄厉绝望,望尽了坛之浦淹没一切的无情海流。在最后闭上的一刹那,还会记得吗?
不是很久以前,但是却仿佛遥远的如同是在前尘往事的彼岸,曾经,平家一门也是,极度尊华。

所以他们说:
祗园精舍的钟声,
述说着诸行无常。
沙罗双树的花色,
是盛者必衰之理。
骄奢之人不长久,
宛若春日之梦幻。
骁勇之人亦幻灭,
只作风前之尘土。

平家一门消陨殆尽。现在是都该结束了吧……

这场合战的另一方,清河源氏,更准确地说,是源氏嫡长子赖朝,在平氏苟延残喘的时候,占据镰仓。又在绝尽了平氏血脉之后,除光了包括九郎义经在内的所有源氏嫡子。
此后,受封“征夷大将军”。
然后在后白河法皇亡故后,赖朝在镰仓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自己以将军身份当政。
于是,几百年崇武尚勇的武者当权的幕府政治,拉开帷幕。而历史上唯一的如花似锦的平安风华,落幕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哀婉凄绝。
时间,建久三年,公元1192年。

可是总是固执的认为,平安朝的优丽纤美,在桓武平氏的武者们抬头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平家武者六波罗政权短暂却绚烂的骁奢,还有和清河源氏数年合战的激壮而惨烈的殇情,融不进平安风华的锦绣,也绝不属于镰仓勇武的纯粹。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记录了平家一门所有的荣耀和悲凉。
那一段历史,被血染艳。
于是在说起那段传说的时候,总不喜欢历史上对它的称谓,治承寿永之乱,总觉得,太拗口太生硬。
宁愿更直接的念起,那个更简练更明朗的名字——
源 平 合 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