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翻译时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其中很多例子就是我校对时和看片时发现的,具有普遍性)
1、格式错误
仅用通常所见的srt格式为例,可以用系统自带的记事本打开,它的格式是这样的:
180
00:14:53,962 --> 00:14:56,362
我能跟你的朋友谈一会儿吗?
181
00:14:56,598 --> 00:14:58,828
你是他的律师吗?
格式错误主要有三种情况:
A、翻译时误删了时间码,仅剩序号和句子。如:
180
我能跟你的朋友谈一会儿吗?
这样的字幕是无法在影片中载入的,会有XXX(错误行数)错误的提示。
B、翻译时英文字幕没有删净。如:
180
00:14:53,962 --> 00:14:56,362
那是他的拿手好戏rd.
C、两句话中间没有空行,即上一句连着下一句的序号。这样的后果是把下一句的序号、时间码和主句都当作字幕内容显示。应该说,这种错误在一半以上网友翻译的字幕中都会出现,而从DVD上rip的字幕里几乎没有,原因估计是音像公司有专门的制作工具,可以很好避免此类现象。曾见过一个翻译很好的字幕,但其中C的这种情况多达20句,严重影响了观看。
2、标点混乱
标点看似可有可无,却直接影响字幕的质量,有时甚至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对于加不加标点,HST小组内部还曾经有过相关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么统一都使用中文标点,要么仅保留?“”《》!等影响理解的标点,而不用逗号和句号。我个人更偏向于全部使用中文标点。我不能容忍的是翻译好的字幕里带有英文句号.,以及用,,,来代替省略号,这使得整个字幕非常难看而不专业。我相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认真不认真,关键看细节。通常校对一个字幕,先看标点,如果随意混用,时而英文标点,时而中文标点,那么字幕内容的翻译也好不到哪儿去。
如果说我对关于中英文标点的要求有点过分,那么下面两个标点的使用就直接影响剧情理解了。
-的使用:-在字幕中通常用于区分不同人的对话,比如:
-别动!
-我要开枪了!
这明显是两个不同人的对话,如果删除-,就成为一个人在说话,就偏离剧情了。
...的使用:...通常出现在上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表示一句话内容没有完,下一句是和上面连在一起的。有些网友不了解,把它看作是单独的两句话,以至翻译的意思产生偏差,甚至会看起来莫名其妙。比如:
180
00:14:53,962 --> 00:14:56,362
He is the man...
181
00:14:56,598 --> 00:14:58,828
...who killed Bill.
有人会错误地翻成:
180
00:14:53,962 --> 00:14:56,362
他是一个男人...
181
00:14:56,598 --> 00:14:58,828
...谁杀了比尔?
还顺便帮忙把句号改了问号!这在理解上是完全错误的。
3、译名不统一
按照HTS的惯例,人名、地名都是需要翻译的,WTO,CIA,FBI等大家都知道的缩写,可以翻译或是直接引用。译名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比如美国总统Kennedy,翻译成“肯尼迪”,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总统的名字,你非要翻成“克妮帝”,别人就不明白了。这些名称的译法可以参照辞典的标准,词典上没有的,可以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通常网页上会有相关译名。实在找不到的,可以自己按照音标翻译,但要注意男女性别差异。比如一个男人,名叫Kyle,音标是[ kail ],你可以翻译成“凯尔”,硬要翻成“凯利”也凑合,但绝对不能翻译成“凯莉”,因为在中国,“莉”、“娜”、等字是用于女生名的。看这部影片时,就因为这个人名,让我迷糊了半天,搞不清到底指的是谁。
当然,除了人名、地名,其他还有众人皆知的书名、电影名、物品名称等的译法,都需要按照这一标准。多人翻译的弊病之一,就是译名难以统一。比如《sex and the city》系列,有个主要人物,叫Mr. Big,前面几集译作“大人物”,到后面忽然冒出个“比格先生”、“彼格先生”,而且里面很多人物的译名都发生了变化,观众就会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对于电影和电视剧集的多人翻译,需要一个完善的翻译校对机制来进行规范。通常,很多字幕组会图省事不翻译这些人名、地名,但我还坚持认为应该翻译。不只因为中文名称好记好认,更是由于父母辈的高龄观众观看英文人名的影片会非常吃力,不翻译的话,他们会搞不清楚人物关系。
4、句子太长
这一条应该算是经验方面的知识,很多新手都不会注意。srt字幕在播放时可以调整字体大小,这都是根据各人习惯自行设置。句子太长的话,有些网友字体设置稍大,一行就显示不出来,看到的字幕就不完整。一行句子的长度可以参照英文字幕的句子长度,一行最多不要超过20个中文字。字数太多的话,可以分成2行,最多不超过3行。如果再讲究一些的话,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应该按句子内容分行,而不要按字数对半划分。比如:
这是他的错,不是我的!你们不能这么抓我!
你可以分成:
这是他的错,不是我的!
你们不能抓我!
但不要分成:
这是他的错,不是我
的!你们不能抓我!
5、句子绕口
字幕的一句话在屏幕上显示仅几秒钟,翻译人员需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传达必要的信息,千万不要出现“绕口令”的现象。一句话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一定非要照原句翻译,你需要在保证最大限度维持本意的基础上,组织语言来挑出最容易理解的。比如:
But he's afraid if she finds out he's gonna
pay all that dough, she won't let him.
但他担心是否她已经发现他能支付所有的钱,她不会的。
英文原句出现了3个“他”和2个“她”,我相信很多人看这句英语要费点脑子,看中文就更会莫名其妙。翻译人员需要做的就是把意思分层,然后重新表达:
他准备支付所有的钱,
但担心她发现后不允许这么做。
6、理解错误
有些英语单词有很多种意思,你所了解的未必是合适的解释。甚至有些很简单的单词,单凭自己所知的解释去翻译,也会出错。比如:
Why, it's nearly nine o'clock.
“Why”一词,当后面是问号时,通常我们都会翻译成“为什么”。但是看这个句子,why后面是逗号,而且翻译成“为什么”意思明显不通,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借助辞典和翻译软件,挑出合适的解释。通过金山词霸,我们发现如下解释:
int.
[表示惊奇, 怀疑, 异议, 承认, 发现, 停顿, 思考等的感叹词]
该句可以翻译为:
啊, 快要九点了。
又如:
-And right away you turned yellow.
-Yellow?
其下一句是:Yellow is a color you figure on in a murder.
turn yellow连起来是个词组,意思是“胆怯[害怕]起来”,这句直接翻译成:
-紧接着你就变黄了。
-黄了?
但这样翻译,观众会看不懂,但如果改为:
-紧接着你就胆怯了。
-胆怯?
这样又与下一句脱节。最后,我采用了注释的方法:
-紧接着你就变“黄”(指胆怯)了。
-黄了?
字幕发布后,我又想,其实改成这样,也许更好些:
-你立刻吓得脸都黄了。
-黄了?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单词、词组都要用辞典查,那样也太费事了!不过在明显单词的解释不符合剧情时,希望翻译人员还是能核对一下。
7、盲译
HTS把不看影片,直接用英文字幕和中文字幕对照的校对方法称作“盲校”,我就引用过来,把脱离剧情的翻译称作“盲译”。在我看来,这两样都是不可取的。电影字幕翻译与文章翻译最大的不同,就是和影片情节紧密相连。比如下面这个句子:
Then it was Cora who crowned Nick
那就是科拉协助尼克搞的。
crown一词有“使圆满完成”的意思,不看影片,仅从字幕上看,意思上也说得过去。但联系影片,科拉和尼克之间并非协助关系,而是科拉加害尼克的。这样看来,意思就完全错误了,观众看了也会很困惑。根据金山词霸的解释,crown一词在美国俚语里是“打脑门顶”的意思,这一解释就完全符合剧情了,因为尼克就是被人砸了脑袋。
还有经常出现的是you一词,比如下面这个句子:
why don't you
究竟翻成“你为什么不”还是“你们为什么不”?这只有从影片中寻找答案了。
前一段时间看《24小时反恐》,快要被气死,翻译人员根本是不看剧情乱翻一气。pentagon一词,在该片里应做“五角大楼、 美国国防部”解,我想有点常识的人都该知道,翻译人员竟然直接译作“五角星”,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翻译与影片剧情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应该说,这些翻译人员并非真是完全不看影片就翻译字幕,只是看得不够仔细而已。说白了,就是翻译不动脑子,只图省事。尽管翻译出来的句子与剧情是驴头不对马尾,但我通常不会把其归为“白痴翻译型”,认为英语水平很差,而会认为根本就是对观众不负责任。
8、多人翻译
多人翻译本不算是错误,但前提必须是每个翻译人员都要看完整个影片,了解全部剧情。因为有些句子的翻译需要对整个剧情有所了解,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得到的解释也许就会出错。比如sister一词,你可以翻译成“姐妹, 姐, 女会员, 修女, 妹”,其中“女会员、修女”,当时就可以判断。但究竟是姐姐还是妹妹呢?你总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翻成“姐妹”吧?观看影片,有的年龄差别可以从相貌上看出来,但还有年龄接近的,就很难判断了。有的影片分为两人翻译,一个cd1、一个cd2,而这个关于年龄的提示是在cd1中的,那么负责翻译cd2的,如果没有看过cd1,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而胡乱翻译的结果就是会影响观众理解。
多人翻译还有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人名、地名、称呼等不好统一。比如district attorney一词,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可以合并翻译成“公诉人”、“检查官”,或者把两词分别翻译,解释为“地方律师”、“地方检查官”、“地方检查长”,这些人称的译法对剧情影响不太大。如果多人翻译,肯定翻成什么的都有。观众看到会以为是好几个人。
在HTS,为赶时间,很多热门大片的翻译都采取多人方式,每人负责几百句,先统一所有人名、地名,最后还有专人负责英文字幕校对和中文字幕校对。照理说,人多力量大,这样出来的字幕应该很完美了。但当我在射手网下载《指环王3》的字幕时,面对好多论坛的翻译版本,作为HTS的成员,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网友“Do My Best”制作的字幕。我之所以这么选择,并非是认为“Do My Best”英语水平比HTS这么多强人还要高。关键是他的翻译态度极其认真,而且是一人独立翻译的,可以从大局上把握每个细节,保证翻译语言风格的统一。
我这里提到语言风格,的确,每个人翻译时的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有人喜欢用些成语;有人喜欢把所有拟声词都翻译出来,有人喜欢只捡句子主要意思翻译;有人喜欢直译,有人喜欢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好比经常看论坛网友的文章,有的不用看作者,看几段话就知道是谁的文章。翻译也是这样,多人翻译,多人校对可以保证字幕错误减少,翻译时间缩短,但无法保证整个翻译语言风格的统一。
9、过于死板和过于灵活
翻译的最高程度,就是“信、达、雅”。英语句子自己能看懂,但如何用比较好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符合中文语法的规范,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尤其是动词的翻译,像是take、get等有很多种意思的,很多时候需要仔细推敲。应该说,翻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用在思考如何表达上面的。比如:
I'll get the car 句子本意是“我去开车,我去把车开过来。”
翻译人员翻成“我去拿车。”,汽车几吨重,人怎么可能“拿”得动嘛!不过据说这是南方人的说法,我们北方佬就不太清楚了。
还有To saddle a horse. 意思是“给马装上马鞍”,翻译成“去鞍上马”,虽然可以让人看懂,但不符合中文说话习惯。中国人中译英容易出现“中式英语”,这还可以理解。但作为中国人,英译中会出现“英式中文”,岂不让外国人笑话。
还有翻译死板的,比如一些连词,虽然对理解影响不大,但却关系到句子的通顺程度。
and可以翻译成“然后”、“和”、“而且”、“如果”等,有些情况甚至可以忽略不翻。每个and都要翻译成“和”,那就太死板了。
还有Then,可以翻成“当时, 在那时, 那么, 因而, 然后, 于是”等,不要每个then都翻成“然后”。
语言是很灵活的,适当的直译或者意译都是可以的,但也不要太过分。建议以普通话为标准,尽量少用网络语言和地方土话,一些成语、谚语的使用也要慎重。比如:
That was his trump card
那是他的拿手好戏。
trump card是“王牌”的意思,翻成“拿手好戏”就很不错。又如girl一词,翻成“女孩”就可以,有人非要翻译成“MM”、“美眉”或者“马子”,尤其是在比较正规的情节剧中,显得不伦不类。再如“你们都被骗了”,尽量不要翻成“你们都栽了”或者“你们都被缺了”。有些字幕翻译者很有幽默感,使用“扑街”、“NB”、“TMD”等词,虽然不是很影响观看,但多少让人觉得像非法民兵武装,而非正规部队。
10、错别字、病句严重
通常校对字幕,只注意有无错别字,以及句子是否通顺。这本来是很基础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训练错别字和病句,不应犯这种低级错误。但由于大部分人使用拼音输入法,翻译过于仓促,使得很少人能够避免。一个字幕,不管翻译有多出色,只要错别字多到影响观看,就会被认为是“字幕很烂”。翻译中应该尽量细心,少出现这类问题。经常出现的错误有:“那儿”和“哪儿”不分,一字之差,就是问句和陈述句的区别。还有“的、地、得”乱用,有些甚至影响理解,比如:“你得到”,不能使用“你的到”,“土块的颜色”不能换作“土块地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