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740|回复:3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John Lennon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5-01-19 15: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John Lennon

约翰·列侬(John Lennon )1940年10月9 日生于英国利物浦,1959年列侬和四位当地青年保罗·麦卡持尼(PaulMcCartney )、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 )、斯达持·苏特克里(StuartSutcliffe)、彼得·贝斯特(Peter Best)组成了一支摇滚乐队,他们先是在本地演出,后又到德国汉堡工作。乐队几经易名,最后定为“披头士”(Beatles 、又译“甲壳虫”)。此时斯达特和彼得都已离队,于是他们又吸收了林戈·斯塔尔(Ringostarr )作鼓手。

在经济人布莱恩·易普斯但(Brian Epstein )的帮助下乐队终于在1962年12月发行了首张单曲《爱我吧》(Love Me Do)和《请令我愉快》(Please Please Me)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首张专辑也名登英国排行榜首。 1963 年3 首单曲连续获得第一名“从我到你”(From Me to you)八恪保⊿he Loves You )和“我想握往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同年在英国的巡回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接着他们开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乐坛进军。1964年“披头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征服美国。唱片及单曲洪水般占领排行榜,“披头士热”迅速在世界范围蔓延。

据统计,1964年第一季度,“披头士”的唱片销售量高达美国唱片总销售量的十分之四,“辛劳之夜”(A Hard Days Night )和“救命”(Help)两张专辑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列侬和麦卡持尼被公认为是摇滚时代最有才能的作曲伙伴。1965年的单曲《昨天》(Yesterday )深受世界各国歌迷的喜爱。1967年“披头士”乐队发行了一张受到空前欢迎的专辑《佩铂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ergeant Pepper ‘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这张在流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唱片不仅是“披头士”乐队的鼎盛之作,同时也是乐队的一个转折点,布莱恩·易普斯但之死,事业上的不顺利,乐队内部的争执,给“披头士”乐队带来了不祥的阴影,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1968年创作并友行了一套双唱片集,因封套是雪白的,故以《白色专辑》(White album )著称。同年成立“披头士”自己的公司“苹果公司”(Apple )。约翰·列浓认识了日本先锋艺术家大野洋子(Yoko Ono)。并与她合作发行了一张名为《两个处子》(Two Virgins )的唱片,随后又组建了一支叫“顺从的洋子”的乐队(Plastic Ono )。

1969年,列依的第一首个人热门歌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 )是一首反战歌曲、同年与大野洋子结为夫妇。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向世人暗示了“披头士”的解体已为期不远了。果然,在发行厂两张专辑“修道院路”(Abbey Road)和“顺其自然”(Lei it Be )之后,于1970年乐队终于宣布解散。1971年列侬和日本妻子大野洋子离开英国移居美国纽约。他们从1971年到1974年不断有唱片专辑问世,包括“幻想》(Imagine )、”纽约城瞬间(Sometime In New York)、“思想游戏”(Mind Games)“墙与桥”(wall&Bridges)。

1975年,他们的儿子的出生使列侬毅然放弃了一切音乐活动,和妻子儿子平静地生活在一起,流行乐坛有5 年之久没有听到他的声音。1980年,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的新作《双重幻想》!(Double Fantasy的出版似乎预示着列侬在80年代将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1980 年12月8 日,列侬在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患精神病的男子枪杀,时年40 岁,举世为之震惊。摇滚乐坛也失去了有史以来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18:23:41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5-01-19 21: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ft....这PBASE的图怎么LINK不过来呢??????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05-01-19 23: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Cool work and nice art imagination.

大野洋子是个很有争议de人物.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05-01-20 23:2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haha,突然想到我对很多歌手的了解都是从葬礼和忌日的纪念活动开始的。
列农也是同样的,如果不是杂志上煽情的描述万人齐聚哼唱hey,judy,估计也对他的印象只会停留在beatles上。结果最后是甚至跑去了看麦田守望者,看来我是很有作死忠fans的潜力的。可惜,至今为止,还没有活着的偶像。
插花,似乎我的大学也有这种怪异的习惯,记得大一那年,为了悼念我们猝死(冰晶般
逝去)的话剧社社长,学校海报栏整整一面墙,都是英年早逝的艺术家的名字,黑底白字,把当时还生嫩的我结结实实的镇住。
发帖回复
查看:740|回复:3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