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
妙法,莲花,经。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
妙法,莲花,经。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法华经》
《法华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大乘”和“小乘”,简单的说,就是“大乘”认为修行者的目的是成佛,人人皆可为佛来拯救众生;而“小乘”认为修行者最高点的处于佛之下,世上只有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佛。《法华经》里面有几个算得上是“脱离当时社会限制”的观念:1,女人可以成佛;2,坏人也可以成佛。
至西向东 1.
佛教由西向东,经不同路径到达中原。时间大约是汉代。各种经书,各种解释,各种门派;纷纷杂杂。此前的中原各国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完善的宗教,基本处于一种“民俗”阶段的朴素自然敬畏,所以佛教传入之后,一下子占据了从统治阶级到劳动人民的心。
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佛辩”就是一个很流行的佛教活动。因为每个寺庙供奉的菩萨不一样;教义也不一样,有的偏逻辑有的靠顿悟;有的要大家去掉内心的“魔”;有的却说,“魔”存在心里,行动属于“佛”就可以。为了扩大自家菩萨的影响,争取更多的信众,不同的佛门派系之间往往举行“佛辩“。输赢的结果就是:谁能够说服对方,谁能够说服信众,谁家菩萨的供奉也就更多。“佛辩“往往是门派之间一决生死的关键战场。根据各个中原小国的政策,很多佛教/道教的产业不需要交税;而且,佛家/道教的弟子不需要服役。这样一来,在小国纷争,此起彼灭的改朝换代之间,躲战争躲苦役的首选就是佛/道之地。
战争,是宗教最佳的传播工具。
大约到南北朝时期,佛家开始本土化,迎合更多信众。此时,佛教开始可以和国家对抗了。
灭与生
佛教可以动摇国家的统治基础。前面说过,可以用来逃避劳役,逃避赋税。寺庙侵占田产,寺庙拥有大量的青年非劳里;这些本来应该是属于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料“,结果彻底被寺庙拿去了。皇权岂能容它?南北朝北周,周武帝就试图”灭佛“。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灭佛之辩”,值得看看。
面临皇权取缔,同门竞争之下的佛教门派,纷纷开始本土化的进程:更加贴近中原文化,寻找与皇权共存,与道教儒家共存的机会。其中,天台宗就是一个重要分支。因为这个门派的开山立派大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布道,所以这个门派被称为“天台宗”。
“如来不断性恶,一阐提不断性善”
悟道者并非把”性恶“彻底断除;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性恶“,这是”人“的一部分;但悟道者可以不受到””性恶“的影响;发挥””性善“从而悟道。
天台四祖
南北朝后期,南朝梁国,湖北荆州县陈姓人家的老二出生有祥瑞,双瞳。据说双瞳是帝王之象,不过这孩子的父亲只是一个县吏,母亲慕佛道,小康人家而已。他从小跟着母亲学佛,长大之后便要出家,被父母阻拦。南北朝后期小国更替频繁,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梁国被北魏灭掉,父亲离世,他与其他家人投奔四川。之后不久,他就正式出家了。名号智𫖮。
他从湖南开始,从慧思;慧思归隐衡山之后,他一路向东,到达南京。当时的金陵。此时,金陵属于陈朝首都,繁华之地。之前智𫖮在慧思门下代讲《大品般若经》;但在金陵,他主力讲《法华经》。因为他得到了当时陈朝政要的欣赏,所以他在金陵讲经8年,信徒无数。之后,他认为金陵事务有碍修行,决定去山中。陈朝皇帝下令:以此地赋税支持寺庙,所以他在浙江天台山安顿下来,建立寺庙。
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有政府/皇家做大众在世俗中的领导;也肯定有一个宗教/信仰,作为大众的精神领导。缺一不可。对比南北朝前期的北周,皇权与佛门的”灭佛之辩“;到南北朝后期,陈朝愿意以一县赋税来供养寺庙,区区100年吧,为什么如此不同?
别义五时
前面说过,佛教进入中原初始,各种思想各种解释,不同门派对立。发展到南北朝,”判教“就成为佛教学习的一部分,也就是从逻辑层面对佛教提出疑问,再用佛教中的观念来回答。一来一回,把佛教在逻辑上做闭环,不会出现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说法。
但其实,佛教各部经书中实在不同。大乘小乘这些不谈,唯识唯性也比较高层,但就是一般人了解的,什么是止,什么是住,什么的定,是一个概念还是三个概念?很多地方非常模糊。举个例子,《金刚经》里面,”善护念“属于基本的修行准则,就是不要随意生出坏心念;而《法华经》里面,对”念“的限定少些,认为人都会有恶念;但只要不做恶行就可以。
智𫖮的理解是:别义五时。佛经就如牛奶;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佛教各部经书,是佛在他的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记录;年轻时候看世界,和老去之后再看世界,就算是这个世界还是一样,他的眼光,他的感触也有进阶。《法华经》是佛的最后2部经书(《涅槃》是最后一部),那这部经书的确是多年思想积累之大成。
见过一个说法:看佛经从《楞严经》开始,以《法华经》为目的;大概意思和别义五时类同。
天台宗
智𫖮一生著作很多。他从南朝梁开始,从北方学佛,辗转各处,在陈朝开立天台宗。把南北的门派教义统一的解释翻译,传播大众。战乱之中他在庐山传教,也回到荆州;最终圆寂于天台山。他的老师慧思是天台二祖;他是天台四祖;天台宗的教义和修行都是以智𫖮的著作为基础继续发展。
至唐朝,强势王朝必然向周围小国输出文化宗教。日本派遣唐使多人,其中就有2位到浙江天台宗学习。其中一个某年于日本出发,被海风吹到台湾,耽搁一下从福建上岸,向北终于到达天台山。
至此,关于天台宗在中国的部分就告一段落。
不能下载天台山国清寺的图片,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一下。有一个说法是国清寺是万寺之祖庭,因为它是天台宗的祖庭,而天台宗属于中国本土化佛教第一宗;之后的种种,比如说莲宗,禅宗,律宗,都和天台宗有传承发展的关系。
智𫖮在战乱之时在庐山传教。庐山东林寺属于莲宗。
鉴真东渡之前,曾经到天台山拜访。他最后一次尝试东渡的时候,带上东林寺的主持,终于到达日本。他是日本律宗的祖师。
离东林寺不远,有黄梅五组寺,这是禅宗祖庭。
禅宗,五祖寺。明镜,何处惹尘埃。
东渡
佛教东渡之前,日本有本土宗教,Shinto。教义朴素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信徒对“灵”的尊重,并不是仪式上的顶礼膜拜,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物,对人,对有形无形都保持敬畏。对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带着仪式感去体会。对日常食物,仔细品尝不浪费;对于工具,用了之后好好保存精心护理;对于野外的一朵花一颗石头,感谢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但这不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有闭环逻辑,和各种经书加持的完整宗教。鉴真东渡日本之后,带去大量经书,其中,以天台典籍为主要部分。 《天台止观法门》就是其中一部。很快就成为日本宗教的最高峰。日本僧人最澄就是最初于日本天台山接触到这些书籍,然后请求去中国天台山求得详解。
最澄回到日本之后,于京都比叡山开始传道。
传道过程并不顺利,比叡山上的僧人分成2派,对“一乘法”争论不休。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当时的天皇介入寺庙传承;所以一部分僧人下山,建立自己的寺庙。日本天台宗此时分为“天台。山”派;和“天台,寺”派。“天台,寺”派的传道地点就是京都附近的三井寺, 由圆澄主持。
这是灯吗
看完你的帖子,我的内心平静;额
看不懂啊哈哈哈
lumia 发表于 2024-06-18 07:31看不懂啊哈哈哈
是有点乱啊~~~,好久不写了。表达不清。当然也是因为很多东西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
Recap一下:
佛教汉代传入中国。
南北朝前期,理论和融合都做得不到位,所以政权对它的态度是“铲除”。
南北朝后期,各种佛教意识到“共存“是第一需要;不仅仅是佛教于政权的共存,也是佛教各种分支的共存;当然也是佛教和本地思想的共存。所以逐渐开始本土化进程。其中,”判教“就是在逻辑上对佛教的各种经书做一个闭环解释。
天台宗于此时出现,开宗之人因缘巧合之下的人生经历,从南至北,从西之东,融合并解释了多部经书,奉《法华经》为本源。
到隋朝,天台宗于浙江天台山建立祖庭。信奉者无数,包括隋朝政权。
唐代,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之后,鉴真带佛教经书去日本。此时属于日本的飞鸟时代,京城设于奈良。
鉴真去日本,带入的不仅仅是佛教;更加具有社会价值的是”严格等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政府制度”。当然,他也带去了茶,桑叶。由此,佛教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一度侵犯到日本政权的利益。为了摆脱佛教对政权的干扰,日本天皇迁都京都。
京都之外的比叡山成为佛教各家的万佛之山。很多不同的分支从这里开始,向外慢慢发展拓宽。
时间很快,到了18xx年,日本开始被迫于西方接触。一时间,佛教,西方科学,新思想,被压制的皇权,掌权的幕府将军,还有连年战乱下的人民,如何选择呢?
William Sturgis Bigelow
Dr. Bigelow 出生于波士顿的富裕家庭,父亲是著名外科医生。他在大学时期学生物,主修细菌学;并前往巴黎继续学业。当他在巴黎的时候,恰逢日本文化在法国文化圈流行,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回到美国,他父亲要他放弃细菌学专攻外科,他干脆彻底放弃,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书。其实,他内心主要目的是研究收集日本文化和艺术品;次要的才是教书。
日本此时处于明治时期。无论是出于任何原因,东方西方开始接触。但这种接触并非平等。举个例子,法国对日本艺术品的收藏,都是女人的衣物,室内装饰,茶具,精巧小物件;在一个典型的日本展厅里面,往往会看到一个铺满榻榻米的小房间,挂着景物画,摆着茶道的林林总总。而日本对于西方文化,则是全部接受,彻底抛弃以前。例如,为了摆脱幕府对皇权的压制,日本京城从京都搬到东京;在东京设立大学,教师都是西方人。传统的人民生活中,类似佛教的仪式感的步骤,被快节奏的工业生活代替。
Dr Bigelow在日本逐渐从“游客,collector“的身份,逐渐的加入日本民众生活,对日本文化的看法慢慢改变。他从一个”向下看”的角度,变成了参与者。参与的越多,他对日本文化和传统越来越敬佩。他也叫上几个美国好友,一起到日本居住。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记录和收集日本传统文化。而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寺庙之内。凭借他们与日本政府的紧密关系,他们能够出入日本奈良京都的大量寺庙,而且都是不曾对外人开放的宝藏内室。在他的日本7年,他皈依天台宗,在京都之外的三井寺正式成为monk。
这个三井寺,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圆澄建立的”天台宗“的”寺“派之祖庭。
MFA,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天心
Dr Bigelow, Ernest Fenollosa, Edward Sylvester Morse 在日本期间,雇佣了Fenollosa的学生岡倉天心,帮助他们对日本传统和文化进行整理。他们三个的收藏重点不同,Fenollosa喜欢绘画,Bigelow喜欢盔甲。如果说法国对日本文化的偏好是”女性化’藏品,那么Bigelow的收藏就是男性化的。内里还是一个态度的转变。
Bigelow去世之后,他的收藏归于MFA,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他的骨灰一半葬于三井寺;和Fenollosa的墓地相邻。
岡倉天心在Fenollosa的带领下,建立东京传统艺术学校。明治时期,由于政府对传统的抛弃和对西方文化的彻底拥抱,导致很多传统逐渐消失。天心的目的,就是保护和发展。由于他对传统的过于一丝不苟的遵从,他被学校outcasted,之后,他来到美国,是MFA的第一任日本/东方文化馆的curator。不仅仅是收藏整理日本文化资料,他开始设计MFA的日本展览厅。
曾经有4年时间,我每个星期去一次MFA。先开始看paintings,后来看雕像;再后来,我把MFA的很多video都看了一遍,连pilgram时期如何做木工的节目都研究过。再后来,我坐在展厅中间的那个大沙发上发呆,不禁想:为什么这些画要挂这个屋子,而不是next door? 为什么这几幅画放置于窗户对面,难道不知道阳光对颜料的伤害吗?为什么有些画层层叠叠的高低放置,有些画占一整面墙?
如果你拥有很多画,很多经书,很多盔甲很多瓷器很多丝绸很多佛像,你会如何布置一个”日本文化展厅“?选什么材料,什么内在的文化艺术联系?
天心的选择,就是在MFA内部建立一个日本寺庙,有传统的庭院,前厅,和内堂。对比法国的日本文化取向,这是西方显示对日本文化的尊重的开端。之后很多美国博物馆的东方馆藏都是以这个为起始,用”庄严,平等,肃穆“的眼光研究一个不同的文化。
早期的日本展厅
MFA外面的日本庭院,天心园
这文章太适合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