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6342楼的帖子
我很赞赏您说的: 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非要求他人的。这已经高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很多层次了。
廊桥遗梦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Iowa州,那时那里民风比较保守,工业迅猛,农业萎缩。很多人离开土地为了追求物质;但物质满足之后,他们又觉得丢失了什么。女主离开故国意大利,跟随先生定居Iowa的一个小镇。 作者的意思是想表达出女主找寻自我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思,但是由于笔力不逮,故事太假,只是达到了畅销书的流行目的。过眼烟云,现在谁还看它呢? 就像新东方的一句话: 眼前风行的一切,10年后就成为了垃圾。
不过相处四天就产生那么深刻的感情,我还是相信的。就是所谓的一眼万年吧。男主用评价叶芝的五个词语,打通了女主的心门。当然,这种情节,可能也只存在于书中。
不知您读没读过荷尔德林? 诗人海子特别推崇他,给于了最高的评价:“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
“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她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辞中做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俗人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有自己的领土和王座。她是安静的。有她自己的呼吸。‘’
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这就是荷尔德林的诗歌。
在80年代,大陆非常流行的一本哲学著作《人,诗意的安居》,作者就是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海德格尔在诗句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哲学的阐释之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当时人们的向往。海德格尔发现并介绍荷尔德林给世人,荷尔德林也因此成为了诗歌界的梵高。然而,太晚了。
荷尔德林这个人命运很悲惨,虽然他跟黑格尔是同一个时代,但是却不为人所知,在他死后的100年左右,才被海德格尔发现。
海德格尔著书立说对他有重新的评价,他才得到世人的关注,他的价值逐渐被肯定,成为了最著名的德国诗人之一,是古典浪漫派主义的一个代表。
海德格尔评价他“是最纯粹的诗人,他受到诗的天命的召唤,直写诗的本质,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思想家。”荷尔德林在诗界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绘画界的梵高。并且他和梵高一样,有个悲伤的结局,他们都疯了。但梵高选择了自杀,他则被囚禁几十年。
有多悲惨呢?当时荷尔德林在得知他的恋人去世以后,徒步从法国走回德国,最后精神失常。一开始被关在精神病院,当时的治疗精神病的方法是非常落伍的,他们给他戴上面具,不让他说话。这样一个天才从绝顶聪明,到最后有人说他是“愚痴”。
在他人生最后的三十几年里,生活不能自理,住在一位木匠家。幸运的是,好心的木匠全家一直很照顾他,直到30多年后他去世。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他最后的这段精神的状态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精神病,尽管他有一定的疯狂和失常,但是他内心却是非常清醒的,在海德格尔的心目中,他甚至比正常的人还要清楚。
我之所以写这么多,就是想说,诗和诗人是伟大的,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去抵挡来自全世界的恶意,他们生来自由,并为自由而战。
能欣赏诗歌,理解其中真意,其实非常不易。就如毛姆所说:“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的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他,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好诗很多,但不能多读,因为要经历感情和情绪的冲击和洗涤,心灵要颤抖,要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