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编故事也编的太离奇了,老留有谁会去几十年刷盘子,开中餐馆啊?
这边的老留,认真工作的,手里房子股票都有,混的也都不错。
goodluck23 发表于 2021-08-12 20:04
爱信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你周围上了年纪的餐馆老板以前在国内是干嘛的。好多都是国内好大学毕业或者以前在国内有很decent的工作,90年代中前期来美国的。
你编故事也编的太离奇了,老留有谁会去几十年刷盘子,开中餐馆啊?
这边的老留,认真工作的,手里房子股票都有,混的也都不错。
goodluck23 发表于 2021-08-12 20:04
爱信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你周围上了年纪的餐馆老板以前在国内是干嘛的。好多都是国内好大学毕业或者以前在国内有很decent的工作,90年代中前期来美国的。
按事实说话,我说的老留是指90年代前期出国的,在国内至少有个本科学历,以学生签证出的国。我感觉和90年代后期出国的那批人有本质区别吧。当时我家在国外的留学生朋友没有一个没在餐馆打过工。老老实实读完学位的也是凤毛麟角,很多要么毕不了业又不想回国,不得不扎进餐馆打长工,有的压根就不想念书觉得不如打工挣钱快,所以一来就黑下来了。我爸也打过工,在他打工的餐馆里的大厨出国前就是上海一家医院的主刀大夫(后来移民加拿大了,自己开了餐馆吧听说)。后来留在国外一直没回国的那批老留,除了极少数混成faculty的大牛,基本没有人从事decent的工作,做点小生意啊开个餐馆啊做做房产中介啊这种最多。我后来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那会,认识的餐馆老板好多也就是我父母那一批老留,有人大毕业的,有以前在国内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的,etc.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04
搞笑了,90年代拿奖学金学生签证出来的会毕不业?以至于要辍学去餐馆打工?
行了,你直接说你父母是偷渡来的还更靠谱一些。
回复 85楼公用马甲25的帖子这一口老气横秋的样子,90年出国的老留的abc小孩才不是这么说话的。我打赌99%的abc小孩都不知道”老留”是什么。
这位是新上岗的五毛吧,业务水平不及格,回去重新培训。
raennie 发表于 2021-08-12 20:08
不好意思我不是ABC,我爸妈90年代出国留学时我都上小学了,和他们在国外待了几年就回国了。
爱信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你周围上了年纪的餐馆老板以前在国内是干嘛的。好多都是国内好大学毕业或者以前在国内有很decent的工作,90年代中前期来美国的。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08
别用马甲,上自己的ID,好好说话
爱信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你周围上了年纪的餐馆老板以前在国内是干嘛的。好多都是国内好大学毕业或者以前在国内有很decent的工作,90年代中前期来美国的。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08
接着编
搞笑了,90年代拿奖学金学生签证出来的会毕不业?以至于要辍学去餐馆打工?
行了,你直接说你父母是偷渡来的还更靠谱一些。
goodluck23 发表于 2021-08-12 20:09
还是那句话,爱信不信,理工科博士毕不了业,同时心思就没在做学问上的多了(特指90年代中前期)。有的是得罪了老板毕不了业,有的是觉得上学没有打工来钱快。那时候国内工资才多少,很多人来了就扎进餐馆挣钱了。
还是那句话,爱信不信,理工科博士毕不了业,同时心思就没在做学问上的多了(特指90年代中前期)。有的是得罪了老板毕不了业,有的是觉得上学没有打工来钱快。那时候国内工资才多少,很多人来了就扎进餐馆挣钱了。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12
继续编
还是那句话,爱信不信,理工科博士毕不了业,同时心思就没在做学问上的多了(特指90年代中前期)。有的是得罪了老板毕不了业,有的是觉得上学没有打工来钱快。那时候国内工资才多少,很多人来了就扎进餐馆挣钱了。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12
你是看我说是90年代后期出国,才改口说90年代中前期的吧?!
我说我是96/97年出国,而且认识一堆前后出国的朋友,你接着怎么编?!
给你一点小建议,不如说80年代末期 因为64拿到绿卡的那些访问学者,还比较可信一点
按事实说话,我说的老留是指90年代前期出国的,在国内至少有个本科学历,以学生签证出的国。我感觉和90年代后期出国的那批人有本质区别吧。当时我家在国外的留学生朋友没有一个没在餐馆打过工。老老实实读完学位的也是凤毛麟角,很多要么毕不了业又不想回国,不得不扎进餐馆打长工,有的压根就不想念书觉得不如打工挣钱快,所以一来就黑下来了。我爸也打过工,在他打工的餐馆里的大厨出国前就是上海一家医院的主刀大夫(后来移民加拿大了,自己开了餐馆吧听说)。后来留在国外一直没回国的那批老留,除了极少数混成faculty的大牛,基本没有人从事decent的工作,做点小生意啊开个餐馆啊做做房产中介啊这种最多。我后来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那会,认识的餐馆老板好多也就是我父母那一批老留,有人大毕业的,有以前在国内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的,etc.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04
放P!编都编不像。你这样怎么可能减刑呀。
没有封一般人也去不了吧 也要签证吧。怎么生活?工作?哪里住? 现在让我去新西兰我也没法去啊。
chillywind 发表于 2021-08-12 17:01
当时陆港自由往来,红线女反而从香港回大陆了
这段讲的很清楚当时为啥很多富人没有去香港。说白了还是没有张的政治敏感和大局观。 1951年以后的三年左右,是留在上海的民族资本家的黄金岁月,经过国内内战时的混乱,经过1949年前夕去与留的彷徨,好不容易,在新鲜的红旗下舒了一口气。他们在开始和平的年代里,感到尘埃终于落定,自己如果好好努力的话,在没有战争、没有溃兵、没有黑社会敲诈的社会里,会大有前途。就是像郭婉莹的丈夫这样爱玩了一辈子的人,也在这时豪情万丈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意里去。 郭婉莹的丈夫开始同德国做起了医疗器械的生意,并且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生意做起来了,郭婉莹开始常常陪丈夫到香港去。 在香港,他们看到许多在上海过着安稳生活的熟人,困在南方那个小小的混乱的半岛上无所适从,香港在五十年代初与上海比起来,就像一个小县城,而突然云集了整整一个讲上海话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在大都市里生活过的精英阶级,他们想用上海模式在香港继续自己的生意,但在没有发展起来的市场上很快一败涂地。在被当地穿香云纱和木头拖鞋的潮州人操纵的股市上,上海的熟人们输了最后一根从上海带来的金条以后,从上海来的时髦小姐们,为了家用不得不去舞厅做了舞女,上海来的骄傲的小伙们,也不得不卖掉了刚刚买的美国汽车。而大多数郭家的亲戚们,开始迁徙到隔着一个太平洋的美国。 郭婉莹夫妇目睹了五十年代在上海移民中发生的一切,当时他们还在心里庆幸自己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头脑发热,亲手毁了自己的生活。像当时大多数留在大陆的资本家一样,他们对五十年代初清明欢腾的社会抱着真切的好感。 很快,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让郭婉莹告别一切美好,直面严酷而真实的寒冬。1957年,郭婉莹的丈夫被划成了右派,关进了监狱。郭婉莹一个人开回了丈夫丢在公司随时即将报废的福特车,从穿着法院制服的警察手里接到丈夫作为现行反革命的判决书,看着所有的家产被没收,被一一运走,而后,作为反革命的妻子,为丈夫偿还欠着国家的14万人民币。
littletiger2013 发表于 2021-08-12 19:30
所以我觉得一代宗师里那句话很有道理:“人活一世,能耐在其次,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皆时势使然”
有的人去香港了逃过一劫,有的人却在香港散尽家财。张爱玲也许也纯粹就是为了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才去了香港,几十年后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因此幸运的躲过了文革。而其他那些上海精英群体移民到香港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活的又能有几个呢?更多的应该都是落魄到无人想起的地步了吧。
而留下来的,有像我爷爷那样收缴家产拿不回来的,也有少数及时站队变成爱国资本家的。
时势动荡之际,谁也无法预测之后的事,怎么走都是赌注。走对了的也不见得就是有眼光,只不过是运气好在合适的时间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恰好符合了时代的走向而已。
所以也别纠结归不归了,秉着愿赌服输的精神,遵从本心即可。
你是看我说是90年代后期出国,才改口说90年代中前期的吧?!
我说我是96/97年出国,而且认识一堆前后出国的朋友,你接着怎么编?!
给你一点小建议,不如说80年代末期 因为64拿到绿卡的那些访问学者,还比较可信一点
fly11 发表于 2021-08-12 20:18
我家亲戚84级的, 90年出来的, 大学同学90%在海外, 他94年拿的绿卡, 95年买的房子。 读书的时候是端过盘子。 但是过几年都有绿卡有好工作了。 他的同学也是一样,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 当年在美国的研究生同学只有一个跳专业跳来跳去延误了绿卡, 到加拿大拿了枫叶卡, 还是回美国上班的。
开餐馆的有。我就认识一个。他家投资房都不知有多少套了。孩子三个,读书都不错。开餐馆肯定有赔有赚。赚到了的就会开下去,赔的谁还老开,肯定转行干别的了。我见到的老留理工科的混的不太好的也就是在公司里工程师干到老,大学里研究人员什么的。生活上一直比较节俭。但退休应该没有问题。
错过了国内的黄金的二三十年到也有点。但一直刷盘子应该是极少数吧。
还是那句话,爱信不信,理工科博士毕不了业,同时心思就没在做学问上的多了(特指90年代中前期)。有的是得罪了老板毕不了业,有的是觉得上学没有打工来钱快。那时候国内工资才多少,很多人来了就扎进餐馆挣钱了。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12
接着编,华人上90年代出国的人多得很,我就是其中一个,不需要你搅浑水。大部分同学拿了奖学金读完书,转个赚钱的专业去了,现在都过得比国内同学舒服多了
按事实说话,我说的老留是指90年代前期出国的,在国内至少有个本科学历,以学生签证出的国。我感觉和90年代后期出国的那批人有本质区别吧。当时我家在国外的留学生朋友没有一个没在餐馆打过工。老老实实读完学位的也是凤毛麟角,很多要么毕不了业又不想回国,不得不扎进餐馆打长工,有的压根就不想念书觉得不如打工挣钱快,所以一来就黑下来了。我爸也打过工,在他打工的餐馆里的大厨出国前就是上海一家医院的主刀大夫(后来移民加拿大了,自己开了餐馆吧听说)。后来留在国外一直没回国的那批老留,除了极少数混成faculty的大牛,基本没有人从事decent的工作,做点小生意啊开个餐馆啊做做房产中介啊这种最多。我后来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那会,认识的餐馆老板好多也就是我父母那一批老留,有人大毕业的,有以前在国内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的,etc.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04
很怀疑你父母是福建偷渡客
所以我觉得一代宗师里那句话很有道理:“人活一世,能耐在其次,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皆时势使然”
有的人去香港了逃过一劫,有的人却在香港散尽家财。张爱玲也许也纯粹就是为了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才去了香港,几十年后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因此幸运的躲过了文革。而其他那些上海精英群体移民到香港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活的又能有几个呢?更多的应该都是落魄到无人想起的地步了吧。
而留下来的,有像我爷爷那样收缴家产拿不回来的,也有少数及时站队变成爱国资本家的。
时势动荡之际,谁也无法预测之后的事,怎么走都是赌注。走对了的也不见得就是有眼光,只不过是运气好在合适的时间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恰好符合了时代的走向而已。
所以也别纠结归不归了,秉着愿赌服输的精神,遵从本心即可。
MajiaX 发表于 2021-08-12 20:24
爱国资本家又如何,还能有荣家的名气大?文革的时候不一样被打砸抢批斗了吗?运气好保住了命,改革开放形式所需又被推出来了。
很多有钱人解放前去了香港台湾,下场落魄潦倒的也不计其数。
那就问自己,是愿意穷死饿死还是被斗死被羞辱自杀吧。
开餐馆的有。我就认识一个。他家投资房都不知有多少套了。孩子三个,读书都不错。开餐馆肯定有赔有赚。赚到了的就会开下去,赔的谁还老开,肯定转行干别的了。我见到的老留理工科的混的不太好的也就是在公司里工程师干到老,大学里研究人员什么的。生活上一直比较节俭。但退休应该没有问题。
错过了国内的黄金的二三十年到也有点。但一直刷盘子应该是极少数吧。
JBJ17 发表于 2021-08-12 20:29
呵呵,我家一亲戚91年出国留学的,后来开了餐馆,投资房倒是也有几套,没一套超过50万的,和我家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产没法比。
所以我觉得一代宗师里那句话很有道理:“人活一世,能耐在其次,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皆时势使然”
有的人去香港了逃过一劫,有的人却在香港散尽家财。张爱玲也许也纯粹就是为了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才去了香港,几十年后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因此幸运的躲过了文革。而其他那些上海精英群体移民到香港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活的又能有几个呢?更多的应该都是落魄到无人想起的地步了吧。
而留下来的,有像我爷爷那样收缴家产拿不回来的,也有少数及时站队变成爱国资本家的。
时势动荡之际,谁也无法预测之后的事,怎么走都是赌注。走对了的也不见得就是有眼光,只不过是运气好在合适的时间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恰好符合了时代的走向而已。
所以也别纠结归不归了,秉着愿赌服输的精神,遵从本心即可。
MajiaX 发表于 2021-08-12 20:24
Agree 富贵险中求,只要愿赌服输就好。
见过很多朋友海归,没见几个纠结过,一旦开始纠结,多半就走不成。至于纠结到要上网问不认识的网友意见的,不如选条最稳妥的路,冒险不适合你。
国内还有亲人真的割舍不下啊。
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我至于为了你说什么改口瞎编?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你可能连飞机都没见过呢。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33
我真没把自己当颗葱,只不过看着你这么diss 90年代出国的人,你当华人网上真没人了吗?!
再说啦,我就算在同辈中不算你口中混得“风生水起”的,我只知道疫情期间 我还要去照看那些在天朝混得所谓的“风生水起”的同学 巴巴地送出来读书的小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