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提上说姜是买提小将老id, 叫上海老姜,在数学版发过言的。
page394 发表于 2021-06-08 12:36
天呐,这也能
查出来
买提上说姜是买提小将老id, 叫上海老姜,在数学版发过言的。
page394 发表于 2021-06-08 12:36
天呐,这也能
查出来
他是不是精神病, 对他最后的刑罚没有任何的减免作用, 就别想这个了
pwwq 发表于 2021-06-08 12:26
量子精神病?
买提上说姜是买提小将老id, 叫上海老姜,在数学版发过言的。
page394 发表于 2021-06-08 12:36
小将是什么意思呢?
小将是什么意思呢?
huahua898 发表于 2021-06-08 12:42
爱国小将
粉红的意思?
党委书记在某些高校是最高领导,掌控人事和财政
是吧,那精神病杀人要负多少责任呢?
graceka 发表于 2021-06-08 12:24
真的精神病不用负责任,送600号. 但按照隔壁复旦教授的说法是抑郁症,那就又要坐牢又要被扣个精神疾病的帽子了,反正一般人是分不清两者区别的。抑郁症表示我太难了……
回复 857楼A2DAN的帖子唉,说白了,海归的身份就是原罪。第一,“中国学术界是一个裙带关系导向型官场”,你本科毕业就出来的人,没有在国内硕士博士的导师的大腿可抱,资源分配,基金申请都是受人掣肘,很难。第二,西方正统研究生出来的学子,已经开蒙了,适应了这别公开,也较为公正的做事方式,头已经抬起来了,就很难回去再低三下四的去舔了。第三,海归的学术水平的确是高,但有了傲气,也是被土鳖们打压的原因,说白了,国内做事的体系和这边实在是天差地别,除非你自己是饶毅这种业界大牛,本身就是大树,别人自然来趋附,要不然归之前还是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放弃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东西。
Cashback 发表于 2021-06-08 11:12
是的,然后被国内人说情商不高,情商高就是愿意跪舔善于跪舔呗
凶手是个精神病人。从割喉杀人这个凶杀方式就可以看出来。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可能会持枪扫射,但做不出割喉杀人致死这样对视觉和心理冲击力极大的事情。而且这个凶手在实施凶杀后没有表现出remorse,更能说明他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共情能力。
他这个年龄段容易集中出现精神状态问题。我认识的两个人都差不多在这个年龄有了问题,一个有受迫害妄想,在美国期间就开始表现严重,海归后不久失踪。另一个也是海归几年后由于抑郁症自杀。
春风过驴耳 发表于 2021-06-08 12:17
国内哪里搞枪
党委书记在高校是最高领导.
回复 1楼ychuaye的帖子
知乎上的对于此事的讨论,有很多国内高校“特聘教授(研究员)”的一手信息,版上要海龟高校可以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739570
转一个有深度的知乎回帖:
作者:匿名用户
我作为过来人(做过学术临时工【曾在某南方某大学做过预聘教授】,制定过临时工管理制度【作为临时工唯一一位任职校人事工作委员会】,如今已经是正式编内老师【在某985任副院长】,所以匿名),回答几句。
一,关于国内高校山寨的预聘长聘制
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知乎有专贴,废话不多说,一句话:这就是某些校长们的私心,希望用论文冲国际排行榜。
这和地方经济GDP一样,暴力拆迁会死人,地方官不管那么多。论文冲量本身就是薛定谔式的任务,但是他们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中国人口红利永远在那里。独生子女海归一大把,你不来,也总有人来。这就是海归的内卷。
如今好一点的大学,都这么干,这就和前些年学术刊物收版面费一样,当权者集体形成了共识,作为被统治者,你要么屈服,要么滚蛋,人家为你改制度?想得美。
二,再说编内和编外的差异
中国大学是公立大学,老师都是给编制的,和军人一样,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连医保、社保都没有,是退休制加公费医疗。
编制多少,是教育部、教育厅统筹安排的结果,这是国家拨款养着的。比方说,某些学校国家只需要你是一个普通大学,每年就给你这么多编制,单靠国家给的编制,想要搞出许多论文冲榜,很难,所以只有学校自己掏钱养论文枪手。
这就好比日军不够,伪军来凑,实在不行还有还乡团与民团,先趟地雷阵的,肯定是民团伪军兄弟。论功行赏,当然轮不到他们。
插一句:我们要知道中国大学的钱哪来的?
1。国家拨款(这个想都别想养多余人)
2。双一流补充经费(这个钱很难花,养人也难)
3。地方财政配套(这个钱能用,但是基本上养人不够,特别像中大深大复旦那种疯狂的搞法,青年研究员动辄几百几千人)
4。学校自己找的外财(校友捐赠/附属医院/校办企业等等,这个比较多,也好用,但是国家有个政策,校属企业脱钩【小弟是这个政策的起草人之一】)可见今后中国大学再想养太多闲人,难了。
三,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养人很贵,把一个大学老师养到死,是天价。目前多数学校准备的钱,就是校长的一个任期(所谓3+3),校长任期内OK了,泰晤士、软科冲上TOP多少了,就行了。校长退下来后,这笔钱很可能就断了。而且一旦校属企业脱钩,临时工们断薪,是迟早的事情,特别南方某大学搞一个校区养活临时工的,等着变奥斯维辛吧。
问:那老师们怎么办?
答:找个理由解聘呗。
所以后面还有暴雷的时候。
四,再说收入
这些预聘长聘的老师,学校公布的薪酬,其实是用人成本。
扣除五险一金甚至办公室租赁费,到手的,还不如编内老师。
多数老师都是吃哑巴亏,知识分子要面子,所以年年有人入坑。
有的临时工老师,连工会福利都没有(很多丫连档案都不转!工会都没你的份儿)
我在前东家工作的时候,院长心善,校工会发月饼粽子之类,院长偷偷用自己的钱买一份放在里面,让办公室主任和着大家的一起给我,说不能让老师冷了心。院长退了之后,新任院长就不买了,说丫爱干不干,臭毛病不惯着。我忽然发现全院发月饼粽子没我的,再一问,是这么个情况。
五,再说说临时工命运
很多回国的临时工,都是80后。
偏偏遇上自己的院长,是70后教授,
这些教授院长,多是当年高校扩招留下来的一些不学无术之徒(本科毕业留校的老师),但他们掌控了权力。
比方说,我一个朋友所在单位的院长,就是一个大专毕业升本科的辅导员(自考本科+研究生毕业留校,自考前开过馆子当过导游卖过水泥黄沙),扩招时趁机会读的在职博士(校团委系统),混的处级干部官场(做过校工会副主席),最后靠四级职员转的正教授(书记兼院长),论文都是一群人署名,最终还能帽子头衔两不误(校特聘教授)。
这样一糙逼,居然管着十几个常青藤海归。
下面的人不服,这逼也不可能善待这些人。
听说闹过两次,但无果而终。
但愿这位院长能寿终正寝。
另外还有一点,大量的临时工,都是海归。
中国的学术界,是一个裙带关系导向型的官场,多数时候,院长是自己导师,副院长是自己师兄,某个学院就是某家军,这种情况太多了。
海归的裙带在哪里?人家团结起来不吃你吃谁?更何况你没有编制,打你就像打稻草人。
多数海归,其实在人事处领导面前低三下四,随便一个秘书就可以呵斥你,为何?你没有编制,人事部门解聘你就像解聘一个食堂阿姨一样容易。
而且,临时工档案不受人事权管控。也就是说,评不了职称。
且不说前东家的文章现东家不算,就说这满天飞的青年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有个屁用啊,退休之后连干部身份都没有,学校买福利房都轮不到你。
再插一句:很多国内学术期刊,一看是啥特聘研究员的论文,直接拒,黑心一点的像图情档杂志,收取高额版面费。知道你等着米下锅。
不要说干部身份不重要,不要说改制啥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不允许有私立大学,你就说这干部身份重要不重要?说不重要的,你自觉把四史学习一遍。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没有基本的政治判断力。
最惨的一种人,是北上广深买了房子,学的又是小众学科的海归,跳槽?清北复交或专业大学之外,没有学校没有学科要你(比如说宗教、超算、法医学、科技考古、草业科学、人类学等等,能接受你的学校就那么多),而且出成果也没有那么容易。卖房子?二手限购,你得一直还房贷,等到有人接盘不知道猴年马月。
所以就算每天被人事处+院长爆菊,你也得忍着哭着咬着牙干着。
不是你不想走,是你没有走的资本。
六,最后小心翼翼说一下复旦杀人案。
这是一次极端的抗争。
姜老师的行为,极不可取,绳之以法也是咎由自取。
但是,这个事情也希望给国内那些冲排名的大学一点教训:
少年不可欺。
出来混,是要还的。
在一个被四处卡脖子的时代,对于愿意回国的知识分子,若不能待之以高宾,将其用在实处,而是搞成某校长冲排名的棋子、炮灰,这是对一个大时代的玷污,也是对民族的不负责任。
因此,
对于这种恶法的始作俑者,当终身追责!
A2DAN 发表于 2021-06-08 01:00
我十年前phd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国内大学特别积极从美国招人,我妈当时还挺心动,跟她在国内某top大学当系主任的好朋友一聊,人家直接说,这些招来都不在编制内,没有保障。当时年少无知,还很诧异,这年头还有人在乎编制?看来是我天真了。当然,我也没打算海归国内大学过
我十年前phd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国内大学特别积极从美国招人,我妈当时还挺心动,跟她在国内某top大学当系主任的好朋友一聊,人家直接说,这些招来都不在编制内,没有保障。当时年少无知,还很诧异,这年头还有人在乎编制?看来是我天真了。当然,我也没打算海归国内大学过
charmanderr 发表于 2021-06-08 12:49
特聘研究员
助理教授
呵呵😄
我十年前phd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国内大学特别积极从美国招人,我妈当时还挺心动,跟她在国内某top大学当系主任的好朋友一聊,人家直接说,这些招来都不在编制内,没有保障。当时年少无知,还很诧异,这年头还有人在乎编制?看来是我天真了。当然,我也没打算海归国内大学过
charmanderr 发表于 2021-06-08 12:49
我十年前本科毕业 出国的时候, 找系主任写推荐信,年轻气盛,斗胆问他,招不招海龟。 他说 我们需要在美国拿到tenure的人。 我心想,我要能拿到,才不回国呢。当然来美国读博,最大的收获是认识自己不是科研那块料。
我十年前本科毕业 出国的时候, 找系主任写推荐信,年轻气盛,斗胆问他,招不招海龟。 他说 我们需要在美国拿到tenure的人。 我心想,我要能拿到,才不回国呢。当然来美国读博,最大的收获是认识自己不是科研那块料。
ggtest 发表于 2021-06-08 14:50
哈哈哈我们那2006年左右系主任就开始给推荐信时大家主动上贡自助餐券或者其他giftcard
哈哈哈我们那2006年左右系主任就开始给推荐信时大家主动上贡自助餐券或者其他giftcard
amandalee 发表于 2021-06-08 14:56
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阿, 难怪系主任一眼看出我无法在国内生存, 系主任原来是个大好人!
复旦官方回应:沉痛哀悼勤勉敬业、和蔼可亲的王书记
onepass 发表于 2021-06-08 12:45
复旦海归教师割喉党委书记 一场舆情一面倒的血案 | [url]https://www.wenxuecity.com[/url]
这个党委书记的风评不咋样啊,数学院看来又逼人成精神病的先例
真是一声叹息啊。很多做基础科学不肯转工业界的学者,不管是大家看不起的千老,还是在国内苦苦煎熬的特聘们,都还是对科学有一腔热爱的。美国统计系待过好几年的人,他能不知道自己有去花街去药厂去各种data science公司的选项么。会选择回国内高校肯定有很多原因,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肯定其中之一。可惜国内的科研环境不允许人一心扑在业务上,有党委书记这种奇葩职位的存在,评定一个科研人员水平的标杆就一定不纯粹。
国内这个非升即走的政策每次出现都喜欢打个括号说这等于美国的tenure track, 这两者其实相距甚远。首先美国高校开一个tenure track position是非常麻烦的,从系里到学校各层都同意需要新人来填补这个空缺,认定这个方向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可以从NIH, DOE, NSF等等是拿到资金。学校和院系在对从五年规划,startup的支持,到对未来整个科研方向的规划发展,等等方面的考量下才会放出位置让人申请。国内高校这几年的爆发性引进海外人才,大多时候只看履历不看具体方向,招人的时候考虑的不是我们能为他提供什么,而是他能拿个什么计划,大概能发多少文章,能对我们评学校综合排名科研排名有多少帮助。至于新人五六年后的发展,学校的编制资源能否负担同时来的这么多人,这些根本不是招人时期的关注范围内。其次,在美国高校,除去臭名昭著的少数学校和专业,正常情况是可以tenure的。一个系历史的tenure情况也会被拿来给后面的cases做参照。而国内高校这几年才开始非升即走,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特聘位置到期了怎么评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时候才开始讨论编制讨论资源思考开源节流,再加上各种书记各种派系各种内卷,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前有浙大跳楼,今有复旦捅人,十年了高校海归的矛盾并没有变小。后面想回的人真的要考虑清楚,不愿低头求人只想简单做科研的人真的并不适合回国。
iberianstar 发表于 2021-06-07 18:32
确切的说, 一个tt职位州里都要批的。 所以学校对每个职位都很重视
Weiliang的博士日记
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端这碗饭(当然我甚至还没端上这碗饭),真的能感受到这个悲。
传闻是因为非升级走没通过导致的。说下所谓的非升即走。我感觉总的来说这是这一轮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大概的内容就是全面仿照美国制度,招人首先是一个3+3的合同,即首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中期审核,如果通过则续签3年。一共六年后需要评上副教授(有些学校是教授),副教授理论上就是终身教职(除非触犯政治等红线否则就是铁饭碗)。不能转正副教授就滚蛋。这也就是美国所谓的tenure制度。
在理工科,美国的tenure率一般是相当高的,大概在9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招了你,基本上就是要给你转终身教职的。就算tenure比例低得多的社科,至少中期审核基本上是不踢人的,也就是说会给足六年时间。因此,一般来说大家把tenure clock算作六年。
国内高校就不一样了。首先,tenure比例低到发指,目测在10%以下,而且三年就踢人的情况广泛存在。比如2018年武汉大学第一批三年合约到期,119人竟然只有四人通过评审,三年淘汰率高达97%...(更正:武大辟谣是69人到期通过6人)同样的,中山大学也出过类似的事情。
目前非升即走制已经在国内的主要大学全部铺开,能比较稳的拿到终身教职的情况我目测只有拿到四青,也就是万人拔尖,长江青年,优青基金和青年千人这四个帽子。拿到这四个帽子你就瞬间变成学校的资产,没拿到你的价值在学校眼里就非常存疑。当然社科方面主要是顶刊发的够多就行。
淘汰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国内这种搞法完全是视青教为消耗品,一开始就打算让大部分人淘汰掉。这主要就是因为博士毕业生太多了,业界市场又消化不掉,最后这个学术就业市场变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因为高校招聘规模过大(反正是便宜临时工),每个青教能够获得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了,自然就更难出成果...很多学校的青教甚至完全没有招生名额,要知道美国只要入职即是博导...没有学生支持,却多了很多事务压力和教学压力,研究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说这个畸形的非升即走制度已经很可怕了,那么更可怕的就是中国特色的年龄歧视:入职tenure-track一般要求35岁(或40岁)以下...这种公开的年龄歧视基本上是全世界独一份。为啥有这个歧视呢?其实不能怪高校,因为四青的帽子就是带年龄要求的。其中申报青千不得超过40岁,申报青拔不得超过35岁,申报青年长江和优青不得超过38岁。以上都是理工科男性的情况,社科和女性会有适当放宽。但无论如何,在四青才是真正的资产得情况下,学校肯定要考虑招来的人成为资产的可能性。如果年龄太大,未来申请四青可能被硬条件卡掉,自然就不会招了。
这就使得非升级走失败的青教没有太多退路的空间。我们简单算一下,一个人本科毕业22岁,硕博毕业大约28岁,一轮博后2年,这就已经30岁了。非升级走6年后如果被淘汰,直接超35岁红线了。而万一之前读书多读了几年或者博后多做了一轮,可能都超40岁红线了,这就基本上彻底没机会了。同志们,40岁在中国社会重新找工作而且可能是跨行找工作,这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至于入职后拿到的钱和入职前谈妥的钱不一致这种事情就不谈了,总之在纯粹的买方市场下劳动力是完全没有任何谈判能力的,想让你怎样就怎样。
所有在这个制度和压力下,指望青教们心理健康实在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毕竟连大部分博士都有心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想想一个高校里,每天和大学生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那么大学的氛围会是怎样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彻底卖给学术了,至少在中国不能这样。永远要给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选择,保住人生的主动权。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主动权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说不的底气。
在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指标背后,是无数青年科研人员的血与泪。
这不是比喻。是真的血。是真的泪。
今天写的很乱,请谅解。
谢谢分享
Weiliang的博士日记
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端这碗饭(当然我甚至还没端上这碗饭),真的能感受到这个悲。
传闻是因为非升级走没通过导致的。说下所谓的非升即走。我感觉总的来说这是这一轮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大概的内容就是全面仿照美国制度,招人首先是一个3+3的合同,即首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中期审核,如果通过则续签3年。一共六年后需要评上副教授(有些学校是教授),副教授理论上就是终身教职(除非触犯政治等红线否则就是铁饭碗)。不能转正副教授就滚蛋。这也就是美国所谓的tenure制度。
在理工科,美国的tenure率一般是相当高的,大概在9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招了你,基本上就是要给你转终身教职的。就算tenure比例低得多的社科,至少中期审核基本上是不踢人的,也就是说会给足六年时间。因此,一般来说大家把tenure clock算作六年。
国内高校就不一样了。首先,tenure比例低到发指,目测在10%以下,而且三年就踢人的情况广泛存在。比如2018年武汉大学第一批三年合约到期,119人竟然只有四人通过评审,三年淘汰率高达97%...(更正:武大辟谣是69人到期通过6人)同样的,中山大学也出过类似的事情。
目前非升即走制已经在国内的主要大学全部铺开,能比较稳的拿到终身教职的情况我目测只有拿到四青,也就是万人拔尖,长江青年,优青基金和青年千人这四个帽子。拿到这四个帽子你就瞬间变成学校的资产,没拿到你的价值在学校眼里就非常存疑。当然社科方面主要是顶刊发的够多就行。
淘汰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国内这种搞法完全是视青教为消耗品,一开始就打算让大部分人淘汰掉。这主要就是因为博士毕业生太多了,业界市场又消化不掉,最后这个学术就业市场变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因为高校招聘规模过大(反正是便宜临时工),每个青教能够获得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了,自然就更难出成果...很多学校的青教甚至完全没有招生名额,要知道美国只要入职即是博导...没有学生支持,却多了很多事务压力和教学压力,研究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说这个畸形的非升即走制度已经很可怕了,那么更可怕的就是中国特色的年龄歧视:入职tenure-track一般要求35岁(或40岁)以下...这种公开的年龄歧视基本上是全世界独一份。为啥有这个歧视呢?其实不能怪高校,因为四青的帽子就是带年龄要求的。其中申报青千不得超过40岁,申报青拔不得超过35岁,申报青年长江和优青不得超过38岁。以上都是理工科男性的情况,社科和女性会有适当放宽。但无论如何,在四青才是真正的资产得情况下,学校肯定要考虑招来的人成为资产的可能性。如果年龄太大,未来申请四青可能被硬条件卡掉,自然就不会招了。
这就使得非升级走失败的青教没有太多退路的空间。我们简单算一下,一个人本科毕业22岁,硕博毕业大约28岁,一轮博后2年,这就已经30岁了。非升级走6年后如果被淘汰,直接超35岁红线了。而万一之前读书多读了几年或者博后多做了一轮,可能都超40岁红线了,这就基本上彻底没机会了。同志们,40岁在中国社会重新找工作而且可能是跨行找工作,这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至于入职后拿到的钱和入职前谈妥的钱不一致这种事情就不谈了,总之在纯粹的买方市场下劳动力是完全没有任何谈判能力的,想让你怎样就怎样。
所有在这个制度和压力下,指望青教们心理健康实在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毕竟连大部分博士都有心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想想一个高校里,每天和大学生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那么大学的氛围会是怎样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彻底卖给学术了,至少在中国不能这样。永远要给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选择,保住人生的主动权。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主动权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说不的底气。
在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指标背后,是无数青年科研人员的血与泪。
这不是比喻。是真的血。是真的泪。
今天写的很乱,请谅解。
pepednfg 发表于 2021-06-08 18:24
这就是大环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