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97381|回复:345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看到huaren大妈推老公海归,想起了文革前夜,张爱玲逃离大陆前发生的小事

头像
1操作181 #
头像
181 #
1
21-08-13 02:4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写过,但是据说米国人不喜欢,觉得晦暗,肮脏,让人不舒服。她是那种看见白雪公主想让她滚回童话里去的作家


一年明月 发表于 2021-08-13 00:23

美国人虚伪到骨子里又受鼓励教育长大,怎能忍受灵魂被剖析,肯定拒绝代入啊。代入不了就很难接受。

头像
0操作182 #
头像
182 #
0
21-08-13 02:5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记得她是在香港开始职业写作生涯的,从英文写作开始,她自称自己的英文好过中文,所以你说的这个对她来讲不是问题。


minijing 发表于 2021-08-12 17:16

应该是在上海开始的,住在她姑姑那里的时候,《一炉香》如果不是第一篇,就是最早的作品之一。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83 #
头像
183 #
0
21-08-13 02: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这么说的吧?


mt.everest 发表于 2021-08-12 18:02

怎么回事感觉这贴里和你观点相同啊。

头像
2操作184 #
头像
184 #
2
21-08-13 02: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就不要拿不入流的访问学者冒充老留了,也不要侮辱勤劳肯吃苦的餐馆人,偷渡客也比某些人有腔调。
头像
8操作185 #
头像
185 #
8
21-08-13 02: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么有洞察力,怎么跟日本鬼子勾勾搭搭甘当文化汉奸倒是生冷不忌~~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1-08-12 18:12

你说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她除了因才和被关心爱了"汉奸"胡兰成以外做了什么要你这么个无名小卒这么骂她?

Advertisement
头像
3操作186 #
头像
186 #
3
21-08-13 03: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没那么难理解吧?我倒是觉得很真实。 从小缺爱, 年少成名, 高处不胜寒, 一边是经验老道的文艺帅哥。。。女人被男人坑的还少吗。


Heiniu 发表于 2021-08-12 18:25

她直接把胡兰成的罪状转贴到张爱玲身上了。你这么一说好似替张爱玲默认了罪名,不妥啊mm

头像
1操作187 #
头像
187 #
1
21-08-13 03: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楼里有些人张爱玲的作品没读过,张的基本生平事实也不了解。一张嘴不是晚年穷困潦倒,就是嫁白老头,这都是哪里来的一群文盲。张的二次婚姻都是嫁给爱情,她的生活有过经济拮据的时候,特别是赖雅中风以后。但是她一辈子从没穷困潦倒过。她晚年的生活方式是她的个人选择,但是那个时候她的经济是富裕的,不要忘了当时她的作品在港台是多火,就版税收入她就可以衣食无忧了。人们对于历史人物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还是要基于事实来说话,张嘴就来实在是看不下去,




qqfen 发表于 2021-08-12 22:38

是的,她自立后就没缺过钱,去世后还有些遗产留给了朋友(应该是前面提到的香港那两位夫妻)。

头像
0操作188 #
头像
188 #
0
21-08-13 04: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个确定百分之百的假新闻

头像
0操作189 #
头像
189 #
0
21-08-13 04: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11楼Cleveland的帖子

这个确定百分之百的假新闻 ,网络时代,要发掘真相不难

50年,还男女都是中山装

要造谣都不用功

头像
3操作190 #
头像
190 #
3
21-08-13 06:1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确实啊,还有当年贝聿铭和杨振宁的爸爸


“战争阻止了我的回国计划。当时,我的爱国情怀来自中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1931年入侵满洲,1937年入侵上海,我始终记得这几个年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之后,我原打算回国,但中国正在打内战。虽然我准备回国,但父亲让我留下来。这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忠告,我很感谢他。”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从未想过要留在美国。他说:“我是来学习的。我这一代中国人都有很强的爱国心,我想使中国变得富强,并为此出一份力。”

 

彼时,听从父亲建议留在美国的学者,不止贝聿铭一人。1950年1月12日,27岁的杨振宁在给物理学家费米的信中写道:我父亲强烈反对我回中国,因此,我决定留下来。


yulingxi 发表于 2021-08-13 00:01

当时敏锐有见地的不止这些人,李政道,胡适都认识到了共产主义的本性。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听劝,胡适的儿子不听父亲的,被迫害死在大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91 #
头像
191 #
0
21-08-13 06:2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爱玲确实敏锐得很

头像
15操作192 #
头像
192 #
15
21-08-13 07: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类似的事件在重演,八年前李嘉诚跑路的的时候,遭到无数人的耻笑,如今潘石屹想跑跑不了。

头像
4操作193 #
头像
193 #
4
21-08-13 07: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对啊,太奇怪了,以为这版上的人在90年代都是没记忆的小娃娃吗?90年代的国内大城市已经很开放富裕了好吧,房地产已经开始兴起了,大学里商学院已经有房地产专业了。那时候互联网也已经兴起了,大家了解国外都可以上网了。出国留学的一般都有奖学金,没有奖学金的一小部分家里富裕也能自费留学了。读书期间有同学在学校食堂打工,或者机房lab打工,算校园工作可以减一点学费。但出去外面刷盘子已经很少见了。暑假还要实习还要写论文,怎么可能一直刷盘子,国内家里不可能这个时候还要读书的孩子寄钱回去啊。我还记得当时有同学是上海外企工作的,过来美国读MBA,人家出国前在上海的薪水已经是一个月一万七人民币了。

至于读书都是读了专业出身,毕业就是H1签证,然后办绿卡,一步步工作,现在大家要么都在公司做到中高层,要么自己创业开公司做生意,怎么可能留在国外得“刷几十年盘子,混得最好的就是和人开餐馆”,这种倒是挺像福建温州偷渡黑下来的路子。倒是有一个朋友开餐馆的,人家早年做码工,股票上市中年财务自由后盘了几十家连锁店好吧。

如果是90,91年来美的,可能对言论自由是有点顾虑,毕竟当时89刚过嘛,比较紧张。但是认识不少90年代初来的朋友,教授,医生,律师,大厂高管,华尔街搞金融,自己创业做生意都有。最欣赏的一位在NASA JPL,最近的火星探索项目就有他的贡献呢。觉得那位层主说的老留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baobao557 发表于 2021-08-13 02:44

我2000前后出国的。毕业两年前本科参加招聘,华为在top2招生是5K一个月。算偏高的了。1W7肯定有,但绝对不是行情。别说1W7有,整7W的也有啊。不提资历职位就业年限就是误导了。

头像
1操作194 #
头像
194 #
1
21-08-13 07: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许子东在锵锵三人行里说过,张爱玲的经济一直很好,很有钱,并不像外界说的那么穷困潦倒。


宇治抹茶 发表于 2021-08-13 00:05

最后她应该是非常厌世孤独倒是没错吧

头像
0操作195 #
头像
195 #
0
21-08-13 07: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贝律铭的父亲是民国的中央银行总裁,获取信息的渠道必然不一般。


杨振宁不是说入美国籍后他父亲不肯原谅他吗?这有点看不懂




宇治抹茶 发表于 2021-08-13 00:10

这个我相信。印象中是老杨自己说的吧。老一辈的文人学者对中国确实有很深厚的感情。让他们远离故土,从此去到一个文化之根断绝的地方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不过老杨晚年以后回中国来,确实看得出,这个人政治上就是投机主义呗,谁强大,呵呵,我就支持谁。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96 #
头像
196 #
0
21-08-13 07:2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没全奖签证都拿不到

2000年初也需要全奖 没资金证明都拿不到签证 我家是2000年初来的 从来没打过工


Sherlock2020 发表于 2021-08-12 20:57

我也是2000 来。但打过工做cashier。当时多数有奖学金的不打工。我是一方面需要钱一方面也去接触社会。也知道少数其他一些人没有全奖的,在校内做一些assistant的非正式奖学金的工作。就是没有全奖那么多。记得还有不是全奖考出来的家里付钱过来念书的,拿到系里给的半奖,高兴极了。

头像
5操作197 #
头像
197 #
5
21-08-13 07: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你编故事也编的太离奇了,老留有谁会去几十年刷盘子,开中餐馆啊?

这边的老留,认真工作的,手里房子股票都有,混的也都不错。


goodluck23 发表于 2021-08-12 20:04

确实多数人都不错。


越早些时候比国内优势更大,经济上,加其他各方面。


但是2K年以后国内就一飞冲天了,而我们2K毕业出社会的国内同学,绝大多数都比来美国的相对社会地位高的多得多了。美国的多数是底层员工,少数中低层领导。国内的有行业支柱。最差的中层 吧。这个是时代大势,赶上了大风猪都拿吹上天。何况国内比较好大学的毕业生呢。月收入也许差别木有太大,但资产价值肯定国内同学高的多了。


现在那个年代过来留这边的我们,所剩的也就是空气和民主比较优越了吼吼。小时候对民主制度这些隐隐的有点优越感。疫情这两年看到太多不可置信的现实。以及选举中各种前所未有的丑态。


现在就是政治虚无论。两国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方式。有些东西很难比较。没有绝对的对错。不喜欢国内越来越收紧的控制。同样也不喜欢美国各种乱想横生。我们刚来那会据说比现在好得多,但讲真我们那会儿在学校接触美国社会挺少。也就是媒体上看的一些东西。总体气氛确实两党都没有现在极端。


有很多东西,两个国家都很难再回得去了。

头像
1操作198 #
头像
198 #
1
21-08-13 07: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按事实说话,我说的老留是指90年代前期出国的,在国内至少有个本科学历,以学生签证出的国。我感觉和90年代后期出国的那批人有本质区别吧。当时我家在国外的留学生朋友没有一个没在餐馆打过工。老老实实读完学位的也是凤毛麟角,很多要么毕不了业又不想回国,不得不扎进餐馆打长工,有的压根就不想念书觉得不如打工挣钱快,所以一来就黑下来了。我爸也打过工,在他打工的餐馆里的大厨出国前就是上海一家医院的主刀大夫(后来移民加拿大了,自己开了餐馆吧听说)。后来留在国外一直没回国的那批老留,除了极少数混成faculty的大牛,基本没有人从事decent的工作,做点小生意啊开个餐馆啊做做房产中介啊这种最多。我后来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那会,认识的餐馆老板好多也就是我父母那一批老留,有人大毕业的,有以前在国内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的,etc.


公用马甲25 发表于 2021-08-12 20:04

91 和99,差别肯定很大。2K以后每一年差别估计就更大了。

头像
4操作199 #
头像
199 #
4
21-08-13 07:4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当年那一波逃到香港的人是最后一批逃出虎口,就像柏林墙之前最后一批东德人逃入柏林。 香港难民中还包括12岁的崔琦,崔的在河南的父母后来因病或饥荒双亡。 崔在香港上的是教会学校,拿教会奖学金来美读大学,最后拿诺贝尔物理学奖。


头像
3操作200 #
头像
200 #
3
21-08-13 07: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贝律铭的父亲是民国的中央银行总裁,获取信息的渠道必然不一般。


杨振宁不是说入美国籍后他父亲不肯原谅他吗?这有点看不懂




宇治抹茶 发表于 2021-08-13 00:10

当时必要的政治切割啊。不然力挺儿子出国的老父亲在国内妥妥被批斗

发帖回复
查看:97381|回复:345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