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乌鲁木齐是个已经汉化了的城市,建筑颜色比江南的建筑鲜艳点,汉人比
维人多.城里没什么特别值得去的地方.走马观花看了下那里的自治区大会堂,在那个
年代也算装修得很考究了, 地上铺着花团锦簇的手织地毯, 踩在脚下如履云间.
因为那里降水少阳光足,不但瓜大汁甜,开出的花个头也大.酷爱种花的爸爸看见门口
大个的喇叭花以为发现珍稀品种,摘了不少花籽,来年在家栽种发现水土不同,花儿开出
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到乌鲁木齐好象不能不去下二道桥民族市场.自下火车起,我就被门口摊子上亮闪闪的
匕首所吸引.旅馆里一个热情的中年大妈就竭力推荐我们去看一下二道桥市场,给家里
的娘子军们带点特产小花帽铜匕首.她对我们两个明显没有购物实战经验的人传授
心得,说买那里的东西先杀它三分之二的价钱.我们二人自以为得了漫天讨价着地还
钱的密绝,信心满满地去观光购物.事后才发现,那位好心的大娘忘了叮嘱我们最关键
的一件事.
坐公共汽车到了二道桥,一下来就发现和城市的其它部分有点不一样.维族弟兄的
密度明显增加. 一进市场就是无数的摊位,都是买些有民族特色的衣饰食物还有
大卷大卷手工织的地毯.市场里人声鼎沸,远处还有许多小吃摊,食物的香气混和
着维族人的香水, 一阵阵迎面扑来.
我最关心的就是买兵器的摊子. 放眼过去,有许多壮年的维族弟兄懒洋洋地守在
玻璃匣子后面一边聊天一边等客上门. 我冲到了进门的第一个摊子. 摊子上摆着
许多匕首,有式样简单的配着皮套子,黄铜把手的,玻璃匣子里摆的是做工复杂
镶金嵌玉的.几乎不加思考, 我就把手伸向了玻璃匣子, 拿出一把最招眼的,解开
搭扣,拔出来把玩.刀锋虽然没开,钢口也不见得好,但是那个架式完全满足了一个
武侠迷的爱好.我向揣着荷包的爸爸提出购买的要求, 爸爸大概想起旅馆大娘的叮嘱,
说: "先去别家看看吧."然后从我手中拿过匕首放回原处,拉着我就要走.这时候
原本懒洋洋坐在那里发呆的维族人忽然一跃而起,两眼似要放飞箭杀人.他一步迈出来,
操着带卷舌音的普通话,大吼: "你们不买还想走?" 没见过这个架式,我们愣住了.
那个维族人恶狠狠地说,"看了东西不买,你是不是欺负我."
我忍不住说"我们又没弄坏".但是面前的大汉根本不想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拔
出了腰间的匕首,凑近爸爸, 刀头就抵上了腰.周围又闻声围上了好几个身材魁武,
一脸不愤之色的维族同胞. 我们心里叫苦,眼光四处寻找罩场子的警察, 可惜目光
所及是鄙视和愤怒的眼光.感请我们一不小心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了.爸爸是
个一向以书生自居的,见到这仗式立马采取了外交手段,从兜里摸出了钱包.摊主
见我们还算识时务,收起了兵刃,脸上又浮起懒洋洋的表情, 随口报了个天价.爸爸
明显被这个价码打败了,但是不买又不行,故作镇定地提出要买摊上最便宜的刀子.
生死交关之际, 旅馆大娘的讨价经早就被丢到九宵云外.最后我们捧着原价买来的
刀子灰溜溜地离开了包围圈.
后来才听说, 这还挺普遍的.维族人直,不吃那套货比
三家的手段,你在他那里逗留超过三分钟了,他就认定你就有诚心买了.吃一亏
长一智.到我们给家里女眷买小花帽的时候,我们在远处打量停当了,冲上去马上
交易,爽快之致.领教过维族人的骠捍,我们自然没底气杀价,摊主从头到尾笑迷迷的
看着我们这两头羊轱. 永远的不要相信男人会买东西啊.买回来的小花帽,家里
没个人能戴下的,原来帽子还是有尺寸的.老爸贪便宜买的"小"花帽原来是童帽!
市场里唯一美好的回忆是食物.大个的大饼,那里人叫"馕", 配上新鲜热烫的
羊肉串,外加一碗热气腾腾的杂碎汤,爸爸的脸色终于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