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艺术与正已祠《梅兰芳华》 by 普罗艺术
梅派艺术
梅兰芳创造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享有 “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的盛誉。
梅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和他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是京剧旦行创宗立派第一人,他的梅派艺术,综合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唱腔圆润纯正,自然大方,婉转动听,简洁洗练且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蕴藏着深厚的功力。
梅兰芳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他56个春秋的舞台生涯中,用自己的表演创造出大量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和近代妇女形象,成为京剧旦行艺术继往开来的巨匠。在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梅派艺术是一颗永远晶莹璀璨的明珠。
正已祠
正乙祠,又名银号会馆或浙江银业会馆,是京城不多的工商会馆之一,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1667)由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集 资,建立祠堂馆舍,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即财神赵公明。据同治四年《重修正乙祠碑记》载“浙人懋迁于京创祀之,以奉神明、立商约、联商谊、助游燕也”。至康 熙四十九年(1710)浙商再次集资购地扩建正乙祠,康熙五十一年(1712) 完工,内设戏楼、大堂、后室、廊庑等,每年春秋两次集会,祭神祈福,饮馔宴 乐。 “正乙”即“正一”,道教流派之一,汉代张道陵创“正一道”(五斗米道),被尊为正一天师,又称张天师。民间以赵公明为“正一元帅”,亦即财神。又因中国 古代“乙”与“一”字通用,则“正一”即为“正乙”。 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的室内剧场,其尺度不大,布局紧凑,装饰讲究,在会馆戏楼中别具特色,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何为《梅兰芳华》
梅兰芳舞台生涯60 载,演出剧目难计其数,但根据戏单、说明书、海报、回忆录、文论等相关史料记载,梅兰芳一生公开表演的剧目约有一百六七十出。《梅兰芳华》是从梅兰芳创编 的京戏中做出更为精粹的遴选,再从这六出经典大戏《抗金兵》
《贵妃醉酒》
《洛神》
《穆桂英挂帅》
《霸王别姬》
《天女散花》
中择出精华折子,所以《梅兰芳 华》仿佛一串珍贵的钻石,每一颗都能折射出梅兰芳舞台艺术的熠熠光辉,以求让观众和戏迷在很短的时间内,概括性地了解和欣赏梅派艺术。
《梅兰芳华》艺术总监——梅葆玖
正 乙祠是有几百年历 史的老戏园子,很多老先生都在这里唱过戏,包括我的曾祖父、祖父、我父亲和我本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它的历史了。正乙祠可不是普通的祠堂和戏楼,应 该把老梅先生(指梅兰芳)的戏恢复起来。回顾历史,老园子老演,每一个角色和每一个细节都不同于别的地方,让这些表演和这儿的独特环境结合起来,所以,在 这里恢复演唱传统戏有现实的意义。另外,正乙祠还对老先生的照片等珍贵历史文物作了立体化展陈,这对观众了解中国传统京剧、了解梅派艺术将有很大帮助。
梅葆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 长。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与父亲梅兰芳先生合作演出。梅葆玖深得梅派艺术的精髓,扮相、演唱都近似梅兰芳,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等方面艺 术造诣颇深。近年来,梅葆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弘扬京剧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梅兰芳华》导演---李六乙: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梅兰芳先生。
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经典。
今天,我们在这里传承发展。
梅兰芳先生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他象征着中国舞台文化的全部内涵以及外延。
今天,我们将这些精神的典型以艺术的方式还原于舞台,回归中国戏曲精神之本体,让我们看到经典的“梅兰芳”,传统的“梅兰芳”,更是充满了当代气质的“梅兰芳”。他活在舞台上,他与我们的生活同行。他仍然指导着中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的发展。
很高兴,在当今中国戏剧舞台填满了“钱”的气味时,出品人以极大的热情,背道而驰,使传统回归,让历史再现。其实,这并非单纯的“传承”,更非一时的阳刚,而是足够的文化自信。使传统成为当代;使东方溶入世界。
我非常高兴参与其中,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品质;愿我们的艺术多一些雅致;愿我们的日常有一份享受。愿幸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