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wp点解美国媒体(10)
继续历史回顾,且看看从1996年到现在的美国大众,美国媒体,美国政府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这段期间,随着两国经济往来的日益增加,美国财团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投资,以及中国加入世贸问题的对中美两国带来的影响的日益关注,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政策在一段时间的徘徊和犹豫后,慢慢的趋于成熟。简而言之,就是克林顿的强调利用经济杠杆积极的提高中国的人权和民主问题。加强合作,通过交流沟通来解决双边矛盾。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6月至7月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访问(对单一国家这样的长时间的访问,是克林顿任职以来的首次)。在美国,尽管有批评的声音(比如在野党, 工会, 人权组织什么的),指责科林顿偏离其当年竞选纲领(对中国人权等问题的commitment)。但是美国官方对本次访问明确表示满意,并期待两国间可以继续发展 "strategic partnership". (这是两国官方所宣称的。说实话,pwwp自己到现在也不是很理解这个strategic partnership,是怎么个strategic法。但是,partnership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家都明白的)。2000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了给与中国PNTR的法令(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并在两院通过。同时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促成了突破性的进展。

现在看看,美国媒体在这段时间都报道了什么:当然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还是少不了的。

1998年年底,纽约时报文章---Beijing Defends Arrest of a Top Dissident
2001年1月26号,纽约时报对中国法轮功问题的文章---Beijing in Battle With Sect: A Giant Fighting a Ghost

这些报道美国媒体一向是认为有新闻价值的,而美国政府对其报道这些问题的态度是什么? 美国政府有什么更深的考虑? 我提醒一下,这些问题在美国媒体的持续报道会对北京制定其中美政策,对其在中美问题定位上所采取的姿态,有什么影响? 再提醒一下大家,这样吵吵嚷嚷的局面,对于谈判一方有什么心理影响? 尤其是经济谈判的时候? 好了,点到为止。不妨想想古代两军对垒,一方敲鼓打锣的大声吆喝,揭对方的短。弄得对方心烦气燥,不站而乱了对方阵脚。

点到为止,大家自己体会。

与此同时,大家再来看看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哪些方面的问题慢慢的报道多起来。有什么东西慢慢的伏出水面,对中国的什么观点慢慢成型起来...

1996年6月9号, 纽约时报文章---Two Roads to China: Nice, and Not So Nice.
看看题目大家就能感觉出什么了吧,和Nice相对应的是Not So Nice. 美国媒体的态度和说话的口吻也在慢慢的改变。
1997年3月16号,纽约时报文章---China Rising.
1997年3月25号 纽约时报报道--- "Vice President Al Gore appeared at the signing of almost $2 billion of business deal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这对美国大众是个什么信号,不用我多说了吧。

1999年5月20号,纽约时报文章---Business in China: Longer-Term Worries
那时候,正是中国各地为抗议美国bombing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2000年5月5号,CNN新闻---Ten previously undecided U.S. politicians say they will vote in favor of China trade bill.

看看前Former堪萨斯州长Joan Finney州长在美国媒体上是怎么说的。pwwp认为:这是当时在美国政府占上风的且比较typical的观点。

"Benefits of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ar outweigh the risks."

"We need to continue to press China for progress on human rights and other issues of concern. But 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turn back the clock on U.S.-China relations."

2000年5月17日,纽约时报文章---Snapping Up Chinese Goods Despite Qualms on Trade Bill.

尽管作为成熟运作的媒体。美国媒体在balance其新闻报道上有所考虑。报道了美国工会组织,美国人权主旨对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核对加强美中发展的不满。但是美国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却淹没了这些处于少数的,并且处于劣势的,反对的声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