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4608|回复:45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中国现代画家系列-看了谈谈感想吧~~~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4-05-12 20:5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中国现代画家系列-看了谈谈感想吧~~~
方力钧

1963 生于中国河北邯郸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中国北京,职业画家

我发现光头的意味是最棒的,也是最暧昧的。光头有一点反叛,但是又是不清楚的,比如和尚、军人、犯人都是光头。光头的出现可以完全消除个性,它是跟我们的教育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对于我来讲,先头的重要性是取消了某个人的概念,把整体的人这个概念展现出来,而这会更强烈。艺术史上,很少有艺术家把共性的人拿到前台来。可是共性的人的量往往是铺天盖地的。

我作品的出发点是用那种最朴素、最易懂的语言去说话,所以我不怕跟观众见面,不怕跟观众建立这样的关系,我甚至也不怕跟观众发生那种矛盾。

——方力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3:09:54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4-05-12 20: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张晓刚

1958 生于中国云南昆明
1982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居中国北京

我的艺术感觉意识比较倾向于某种“封闭性”、“私密性”。一般来说,我总是习惯于“有距离地”去观察和体验我们所处的现实,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沉重的历史。这样讲,并非意味着我要试图去接近一个“愤世嫉俗”的遁世者,也许这完全是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的原因。我常常下意识地要站在事物的背面去体验某种隐藏于事物表层之下的那些东西。那些被人称为“隐藏的东西”。比如人在冥想时的状态,对我来讲是最具魅力的时刻。也许由此注定了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化型”艺术家,更不可能成为某种“科研型”的样式主义者。我总是习惯将艺术与“生命”、“心灵”一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相信直觉甚于对观念的探索,依凭体验甚于借助知识,注重情感而仰慕理性的光芒。它们总是要在自己的判断中起作用,使我的艺术感觉常常会以某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流淌出来。

——张晓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3:10:23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04-05-12 21:0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岳敏君

1962 生于中国黑龙江
1985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居中国北京,职业画家

傻笑人精神内涵:源于传统的老庄哲学,历史上文人雅士在面临社会问题时,常表现出无奈的状态,大多选择了放弃。我以为,放弃一切是人生的境界可避免与社会的争斗,可保持内心的平和。放弃一切可使人满不在乎,超然度外,任何问题都可一笑了之,不往心里去,转变成虚无,从而能够达到超平静的内心世界。

我选择了浓烈的民间色彩,这样在色彩上更普通化,更大众化,更漂亮,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我就是想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漂亮简单的方法说出来。

我用传统的绘画、雕塑方式,不断复制自己的形象,是为了创造一个新偶像,就如同现在的电视、电影的方式。当形象在不断重复时,由于量的增加而产生巨大的力量。一旦成为了偶像,我便可以利用和应用我的偶像,并且不断地使用。偶像是有生命的,他时常影响我们的生活,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当代社会就是一个偶像社会,当代文化就是偶像文化。

——岳敏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3:11:00编辑过]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04-05-12 21: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曾 浩

1963 生于中国云南昆明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中国北京,职业画家

个展
1997 曾浩,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中国北京

联展
2002 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圣保罗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中国艺术,杜伊斯堡美术馆,德国杜伊斯堡
2001 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二十年,中国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巡展
首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中国成都
2000 皮肤与空间,当代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
1999 瞬间的转换:二十世纪末中国实验艺术,芝加哥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俄勒冈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俄勒冈
1998 迷惑:猜想未来——当代中国绘国和摄影,荷兰阿姆斯特丹
两性平台,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天津
1996-1997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中国
1996 中国现在!,瑞士巴塞尔,日本东京
1992 首届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中央大酒店展览中心,中国广州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屋子里放满了东西,但却不知道是我拥有了这些东西,还是这些东西拥有了我,仿佛自己也是所有这些东西中的一个。无论如何,我却因此而忙碌。

——曾浩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04-05-12 21: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刘 炜

1965 生于中国北京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中国北京,职业画家

个展
1999 刘炜个人作品展,Jack Tilton画廊,美国纽约
1993 刘炜个人作品展,Creese画廊,美国费城

联展
2002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01 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二十年,中国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巡展
1999 内与外:新中国艺术大展,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旧金山
1998-1999 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亚洲协会,美国
1997 来自中国的面孔和身体:中国新艺术,布拉格美术馆,捷克布拉格
1996-1997 中国!,德国、奥地利、波兰、丹麦巡展
1995 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新艺术,国际前卫艺术中心,德国汉堡
来自中心之国:1979年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圣·莫尼卡艺术中心,西班牙巴塞罗那
1994 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圣保罗
1993 “毛”走向波普,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1991 刘炜、方力钧作品展,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北京

病好了吗?好了
吃了吗?吃了
喝酒了吗?喝了
多了吗?多了
抽烟了吗?抽了,太多了
女人有了吗?有了
赌了吗?没儿
画画儿了吗?画了,很好
懂了吗?懂了,艺术


——刘炜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04-05-12 21:2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杨少斌

1963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1983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系
1991年迁入北京圆明圆画家村
1995年迁入北京通县小堡村
1992年《首届中国职业艺术家联展》北京阿芒拿画廊
1992年《现代艺术展》北京友谊宾馆
1994年《8+8当代俄罗斯-中国前卫艺术展》香港SCHOENI画廊
《94“新潮流”》《香港会议中心
〈竹廉后的脸—杨少斌,岳敏君画展〉香港SCHOENI画廊
〈94年亚洲新兴艺术展〉香港会议中心
1995年〈5+5来自俄罗斯-中国的声音〉香港SCHOENI画廊
〈95年艺术潮流〉香港会议中心
〈展望中国-当代中国油画展〉泰国
〈岳敏君,杨少斌近期作品展〉香港SCHOENI画廊
〈北京三人展-杨少斌、张弓、岳敏君〉香港SCHOENI画廊
1996年〈中国现在〉日本大阪
〈中国〉KUENS TLERHOUS奥地利维也纳
〈中国〉HANSDERKUL TARENDERWELT德国柏林
1997年中国油画史-〈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CALERIE THEOREMS
布鲁塞尔美术馆
〈中国现在〉瑞士巴塞尔
〈中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
11位前卫艺术家画展香港SCHOENI画廊
1997年-1998年〈8+8-1〉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油画展香港SCHOENI画廊策划
1998年德国柏林〈当代中国七人展〉NIKOLAUS SONE FINE ARTS
〈5000+10〉西班牙比堡
〈是我〉北京太庙
〈中国的当代艺术〉瑞士鲁塞恩MEILE画廊
〈两性平台〉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河美术馆首届收藏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1999年〈通道〉沈阳东宇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美国旧金山LINM画廊
4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意大利
30届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瑞士
2000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皮肤与空间〉意大利米兰当代艺术中心
〈未来〉澳门艺术中心
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基本生存”展 德国
〈身体破坏和脸〉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工厂
〈我们的中国朋友〉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美术馆
《当代中国肖像》法国佩里格密特朗美术馆。







○○赵汀阳:杨少斌的“暴力”系列对感受性有着淋漓尽致的表达,是表现身体感觉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王 朔:杨少斌画那暴力的,我觉得那真是跟我原来看过的画完全不一样。有点形象,但形象处于某种变形之中的,不稳定的。那种暴力感觉啊,我记得那画面是红的,扭在一起。那种暴力的感觉啊,就是真能让我觉得有一点冲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2:58:05编辑过]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04-05-12 21:3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杨少斌 早期作品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04-05-12 21:3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喜欢岳敏君的~~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04-05-13 12: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众人评说

评点人:
○○李小山:评论家,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王林:评论家,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黄专:策划人,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张晴:策划人。
○○吴美纯:策划人。
○○冷林:评论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顾丞峰:评论家,《江苏画刊》编辑。
○○张颂仁:艺术经纪人,香港汉雅轩画廊。
○○范迪安: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戴锦华:文化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黄 平: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读书》主编。
○○杜小真:法国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王明贤:建筑理论家,《建筑师》杂志副主编。
○○赵一凡:文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 朔:作家。
○○赵汀阳: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陈嘉映:哲字家,北京大学副教授。
○○李书磊:文学评论家,中央党校教授。
○○周国平:哲学家、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念群: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他们评点了谁?他们怎么评点?

罗中立


○○黄○专:在我的印象中,他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唯一的一位以一幅作品成功的艺术家,也是80年代少有的一位公共性的艺术家。

○○戴锦华:触及到我所知道的新时期画家,首先跳出来的名字是罗中立,跟进的“画面”是《父亲》。在我的个人记忆中,这几乎是一个80年代的文化象征性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和当时所谓的“四川画派”渗透了80年代文化的诸多方面,可以说影响着彼时彼地想象中国的方式。《父亲》被指认为超级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它却显然充溢着超级现实主义绘画所不具备的情感重量,或者说,它缺少超级现实主义所必需的间离和冷漠。

○○顾丞峰:推荐罗中立的原因不必多说,沉重的父亲矗立在那里已经近二十年了。它最少标志着一个时代:从神到人、从虚假到真实,它像一座碑,他就是一座碑。

○○杜小真:对他的作品有印象,但不太喜欢。

○○杨念群:那张《父亲》使人想起罗氏是一个在中国履行照相现实主义的先行者,但中国观赏者却是从其皱纹中读出所谓底层文化的涵义,所以它的意义是给“文化热”披上一层艺术的外衣。

○○李书磊:看这幅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油画那浓重的色彩竟有这么强烈的感染力。那老农民手中捧着一个碗,既是写实,又似象征。或许没有象征意味会更好一些。这幅画的出现恰好与知识界对三十年当代史的反思相呼应,所以一时名重。今天想起来或许它不作为知识界的叙事工具,而仅仅作为美术作品出现会更好一些。

○○王 林:罗中立不是一个潇洒倜傥的画家,他善于学习,慎于思考,在艺术上只做自己能做的事。《父亲》画得苦涩、凝重、笨拙,从技术上讲他不如当时的许多人,但正是这种画法适合他要描述的对象。历史选择他,除了运气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原因?毛泽东说中国人喜欢悲怆的东西,为什么呢?

○○赵一凡:在北京看了《父亲》,3、5秒中眼泪就流出来了。我感觉这是一代人集体的父亲,他们苦到家了,而正是他们培养了了不起的画家,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儿子们心里的感激、感慨都画出来了。面对的是《父亲》,但必须联系着儿子看,这时候我有一种介入感。让我感受到四川大山里带来的我们那种坚不可摧的文化传统,苦难和沉重在一起,跟我血脉相连,我老想改变一下,但摆脱不了。

○○冷 林:仅以一张《父亲》绘画获得广泛社会含义。此张绘画被社会利用的程度已经远大于艺术家的表现能力。

○○范迪安:只要谈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美术,就要谈《父亲》一画。这就是影响,而且是重要的影响。

○○王 朔:好像我印象里看过罗中立的《父亲》,但是没什么感觉。因为那时侯它已经被吹得一塌糊涂了,大家都说那画儿承载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去看的时候就觉得画得太像了,把每条皱纹都画出来了,其实我对他的赞叹就完全是对一张照片的赞叹。

罗中立《父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2:33:23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04-05-13 12: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方力钧

○○陈嘉映:这些年来比较活跃的视觉艺术家,方力钧的作品里有某种打动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不太清楚。我想艺术作品不一定要让你理解,只要能打动你就行了,打动你,就说明那里面有某种值得理解的东西,你理解或不理解,要看你自己的修养、熟悉、用心与否。

○○戴锦华:不能说出他作品的名称,但记住了他作品特有的那份逼真与变形,记住了他作品中那种百无聊赖的意味,记住了栗宪庭先生的命名:“泼皮现实主义”。在美术杂志、尤其是在海外出版的种种画册或画刊上看到他的作品,触动我的,是一份自觉怪诞的认同感。

○○赵一凡:他很尖锐,也很中肯,但是由于某种局限,我对他的画没有直观的感动。 赵汀阳:他的“秃头”系列也许会在美术史上成为一个重要标志,秃头们的表情、身份和内心品格一律飘忽不定、暧昧难测。如果说蒙娜丽莎创造了“神秘的微笑”,那么似乎有理由说,秃头创造了“神秘的哈欠”。

○○王明贤:一个个光头显示当下无聊的生活状态,颇具调侃意味,是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黄 专:他是一个真诚、狡猾、严肃、调侃、木讷和机智集于一身的画家,他的作品前所未有地描绘了中国人真实的一面,但要说他们“反抗”了什么,则纯属扯淡。

○○冷 林:在90年代中国迅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他以其深具诱惑力的光头形象成功地表现出这十年的中国艺术的姿态与位置。

○○张颂仁:明丽的阳光下的沉郁,夹缝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隐忧,代表了这一代人于历史转运之下的心态和精神。

○○王 朔:方力钧我是在老外家见过两次。也是在一些杂志上,《时代周刊》什么的上面看见说他的政治波普作品。政治波普呢,反正总让你觉得政治符号在里头比较清楚,一上来就好像被这个符号给挡住了,有点遮蔽的感觉,其他意思就被这个特别突出的符号给挡住了。

○○周国平:看得不多,记忆中他的作品轮廓特别分明,感觉很怪诞,是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质问。

○○李小山:不知不觉中成为明星。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04-05-13 12:4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张晓刚

○○黄 专:他的作品很知识分子化,至少很中国知识分子化。曲折的历史解释、含蓄的批判色彩、幽雅的图象风格都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古典当代主义的气质。

○○王 林:长期以来中国人以家庭比拟国家,从曹雪芹到巴金、曹禺,其代表作品都是关于家的故事。张晓刚从家庭成员的中性化、非个性化入手,触及到了中国文化和现实文化中那些令人不寒而怵的东西。其揭示以最通俗的炭精画像方式,但并非是直白的,他在平涂中运用皱擦的方式,使人物笼罩在灰蒙蒙的材料感觉之中,与观者、与当下保持着距离。张晓刚的作品是政治波普和新生代绘画的终结。

○○吴美纯:从浪漫表现主义的生命流绘画到大家庭系列,张对中国人心灵隐痛和秘史的挖掘获得越来越明晰的形象,甚至整个观念摄影对老照片的借鉴在情感力度上都难以与其相比,他挽救了绘画的魅力。

○○张颂仁:造就了当代国人的标准像,把现代史的记忆浓缩在新的宗教画中。是当代人物画的代表作。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04-05-13 12:5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刘晓东

○○范迪安:他以1990年举办的个人画展成为90年代“新生代”的代表画家,许多作品具有90年代艺术文化性质转换的象征价值。

○○顾丞峰:90年代初新潮美术告一段落时,一种新兴的视觉感受悄然而生,随着1990年“新生代”画展的举办,一种既非传统又非激进的情绪开始出现在画坛,它所显现出的一种对现实的嘲讽和无奈进而自嘲反倒令人耳目一新。刘小东正是这一倾向的领军人物。

○○王 朔:我在杂志上看见介绍《白胖子》的文章,不知道是谁写得,就记的说好。接着又看见那画。我一看果然有点意思。画儿也很小,没看很清楚,就那么松松跨跨一胖子,给我感觉特别真实,也不是那种照像的感觉,是把一种身体状况画出来了。当然那身体状况又折射出人的精神面貌

○○ 吴美纯:他非常认真地画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调侃自嘲。

《白胖子》


心在别处


一座大山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04-05-13 13: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刘小东  烧耗子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04-05-13 14:1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觉得那张 父亲 和 光头 比较impressive, 还有就是刘晓东的作品很好,针贬时弊。

搂主辛苦了。[em00]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04-05-13 15: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见识啊,[em12][em12]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04-05-13 16: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gtr在2004-5-13 15:34:53的发言:
长见识啊,[em12][em12]


什么嘛,说说长了什么见识?[em01]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04-05-13 16:0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haber在2004-5-13 14:18:40的发言:
觉得那张 父亲 和 光头 比较impressive, 还有就是刘晓东的作品很好,针贬时弊。

搂主辛苦了。[em00]


为人民服务, 呵呵~~~
我也很喜欢刘晓东的画,非常现实,非常真实,这些表情在中国当代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中还真不多见。。。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04-05-13 18: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刘小东的《心在别处》看得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像以前大学同学常去吃饭的那个三六九餐馆啊。。。。甚至觉得是我们在那儿吃饭的时候,这位同志在偷窥。。。。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8:30:16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04-05-13 18:4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摘:

对当代中国油画的观感和思考 / 水天中

刘晓东的创作命题是当代中国城市里芸芸众生的日常状态,以传统艺术鉴赏标准衡量,他总是在画一些不值一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确实给人“味在酸咸之外”的感觉。他认为画画就是对现实的限制,“通过限制使熟视无睹的生活变得意味深长”。曾经有批评家将刘晓东的作品归入“无聊感和泼皮风”,实际上刘晓东的创作与王朔的小说不同,刘晓东是对“无聊和泼皮”的冷眼相看,他并不赞赏他所画的生活现象。刘晓东的视点投向“熟视无睹的”生活瞬间.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04-05-13 18:4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haha~
以下是引用teagy在2004-5-13 18:28:57的发言:
刘小东的《心在别处》看得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像以前大学同学常去吃饭的那个三六九餐馆啊。。。。甚至觉得是我们在那儿吃饭的时候,这位同志在偷窥。。。。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8:30:16编辑过]


发帖回复
查看:4608|回复:45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