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评说
评点人:
○○李小山:评论家,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王林:评论家,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黄专:策划人,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张晴:策划人。
○○吴美纯:策划人。
○○冷林:评论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顾丞峰:评论家,《江苏画刊》编辑。
○○张颂仁:艺术经纪人,香港汉雅轩画廊。
○○范迪安: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戴锦华:文化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黄 平: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读书》主编。
○○杜小真:法国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王明贤:建筑理论家,《建筑师》杂志副主编。
○○赵一凡:文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 朔:作家。
○○赵汀阳: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陈嘉映:哲字家,北京大学副教授。
○○李书磊:文学评论家,中央党校教授。
○○周国平:哲学家、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念群: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他们评点了谁?他们怎么评点?
罗中立
○○黄○专:在我的印象中,他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唯一的一位以一幅作品成功的艺术家,也是80年代少有的一位公共性的艺术家。
○○戴锦华:触及到我所知道的新时期画家,首先跳出来的名字是罗中立,跟进的“画面”是《父亲》。在我的个人记忆中,这几乎是一个80年代的文化象征性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和当时所谓的“四川画派”渗透了80年代文化的诸多方面,可以说影响着彼时彼地想象中国的方式。《父亲》被指认为超级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它却显然充溢着超级现实主义绘画所不具备的情感重量,或者说,它缺少超级现实主义所必需的间离和冷漠。
○○顾丞峰:推荐罗中立的原因不必多说,沉重的父亲矗立在那里已经近二十年了。它最少标志着一个时代:从神到人、从虚假到真实,它像一座碑,他就是一座碑。
○○杜小真:对他的作品有印象,但不太喜欢。
○○杨念群:那张《父亲》使人想起罗氏是一个在中国履行照相现实主义的先行者,但中国观赏者却是从其皱纹中读出所谓底层文化的涵义,所以它的意义是给“文化热”披上一层艺术的外衣。
○○李书磊:看这幅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油画那浓重的色彩竟有这么强烈的感染力。那老农民手中捧着一个碗,既是写实,又似象征。或许没有象征意味会更好一些。这幅画的出现恰好与知识界对三十年当代史的反思相呼应,所以一时名重。今天想起来或许它不作为知识界的叙事工具,而仅仅作为美术作品出现会更好一些。
○○王 林:罗中立不是一个潇洒倜傥的画家,他善于学习,慎于思考,在艺术上只做自己能做的事。《父亲》画得苦涩、凝重、笨拙,从技术上讲他不如当时的许多人,但正是这种画法适合他要描述的对象。历史选择他,除了运气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原因?毛泽东说中国人喜欢悲怆的东西,为什么呢?
○○赵一凡:在北京看了《父亲》,3、5秒中眼泪就流出来了。我感觉这是一代人集体的父亲,他们苦到家了,而正是他们培养了了不起的画家,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儿子们心里的感激、感慨都画出来了。面对的是《父亲》,但必须联系着儿子看,这时候我有一种介入感。让我感受到四川大山里带来的我们那种坚不可摧的文化传统,苦难和沉重在一起,跟我血脉相连,我老想改变一下,但摆脱不了。
○○冷 林:仅以一张《父亲》绘画获得广泛社会含义。此张绘画被社会利用的程度已经远大于艺术家的表现能力。
○○范迪安:只要谈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美术,就要谈《父亲》一画。这就是影响,而且是重要的影响。
○○王 朔:好像我印象里看过罗中立的《父亲》,但是没什么感觉。因为那时侯它已经被吹得一塌糊涂了,大家都说那画儿承载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去看的时候就觉得画得太像了,把每条皱纹都画出来了,其实我对他的赞叹就完全是对一张照片的赞叹。
罗中立《父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2:33: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