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刺拜帖及贺卡

水仙含蕊,佛手清供,又逢岁末辞旧迎新道贺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每逢重大年节或吉庆志喜,士宦庶民必互投名刺、进谒上司、修好疏远,登门致意,广结良缘,以示恭贺。

名刺又称名纸,秦汉之际谓谒,东汉始称名刺。据宋《孔氏谈苑》载:“古时未有纸,削竹以书姓名,故谓之刺”。有些古人还在名刺上写上问候祝福的吉语,故名刺还兼有名片和贺卡的双重作用。唐朝时曾将名刺改称门状,宋后又恢复原称,仍叫名刺,直到清末民初称其拜帖。

现代名片长不过二寸,全是铅印,古代名刺将近一尺,皆为手书,并存放在黄花梨、红木、榉木等名贵木材制作的拜帖盒中,郑重其事地登门拜访或差仆役递送。宋人也有“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于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役投之”的习俗。

互投名刺在元代亦很盛行,元马臻有诗曰:“天街晓色瑞烟浓,名刺相传尽贺冬。”明清以来礼数更为繁文缛节,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至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连日,谓之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恰似现在有人在路边散发广告滥塞信息一般,难怪明代大家文明在《元日书事》中抱怨:“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弊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面对市井世俗,文老先生显得既不满又无奈。

清初,名刺拜谒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清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载有:“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红单用红纸书写,专用于元旦年节,以示新岁大吉、喜庆纳福,这红单可以堪称是我国最早的真正的贺年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