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珐琅器的修复[转帖]

紫砂、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的修复属冷僻工艺,如何修复珐琅器,笔者在修复工艺上作了些探索性的实践。

人们习惯上将附着在瓷器表面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陶质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四者原料大同小异,而后三者是与不同材料的结合体。

珐琅釉是将常见的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入窑烧制而成,其生成温度:底釉大致在820——870摄氏度,面釉在780——840摄氏度之间,在制作时需加入呈色的金属氧化物。

珐琅器的种类,在明清时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名称,现代主要以其制作技法分类,有掐丝、内填及画珐琅三种。掐丝珐琅最早运用,其制作方法:先以铜丝盘出花纹,将之粘固在胎上,填施各色珐琅釉料至花纹框格内,花纹外则填其它釉料,通常以蓝色釉为多,而后入窑烘烧,如此重复数次,待器物表面珐琅釉覆盖至所需厚度再经打磨、镀金等工艺始成。

画珐琅是先将金属胎内外烧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再在底釉上描画纹饰,涂面釉入窑烧制而成。内填珐琅的制法与掐丝珐琅相似唯胎体器表的纹饰是采用范铸,錾刻,腐蚀或敲压等技法制成,故内填珐琅亦称錾胎珐琅。由于填烧的珐琅釉厚薄不同,使器物有浮雕的效果。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碗(见下图),口径20厘米、底径7厘米,高13厘米,碗内天蓝珐琅釉,碗外景泰蓝釉。圈足底,底白釉蓝字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方款。碗外表面、蓝釉描金,绘有缠枝莲,如意纹,口沿一圈回纹。因年代悠久及意外碰磕,蓝彩剥落二处,一处尺寸为2×3厘米,形似鸽蛋,一处为1.5×1.5厘米形如蚕豆般大小。剥落处露黄色铜胎,需修复完整。

珐琅器釉面较厚,一般为3至4毫米是普通瓷釉的几倍,类似龙泉窑的厚釉,修复时先作铜胎形校正,用小型木质榔头轻轻整形,而后用粘接剂将残片复原,调配鲜艳透明的合成珐琅釉补缺,一般修复珐琅器不进窑炉复烧以防原器的旧气,包浆、氧化物丢失。釉干却后调色用喷笔接气,略微做些旧,使修复处与原器浑然一体。

最后描金,描金的材料至关重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所谓金粉均以国产铜粉替用,描金后一般半年左右金的颜色会灰暗泛绿。修复文物最好使用佛赤,佛赤为真金块打磨成粉末,使用后十年八年不退色,但价格昂贵且不易寻觅。进口金粉效果较好,也可用于文物修复。进口金粉分青金与红金二种,青金泛青犹如14K、18K、K金、红金犹如赤金,类似21K、24K赤足,根据器物的情况,选用红金粉兑入少量青金粉加粘接剂配制而成,用00号描笔以原器纹饰为范本手工描绘,使图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