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是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中的古玉,也是《周礼》中六大礼器之一,这时期的玉器都是“土古”(即入土古玉)。有能力鉴定“传世古”的(即未入土古玉),未必能懂良渚玉琮及其他“土古”。
1950年良渚文化开始公开发掘,先是上海市闵行区俞塘的马桥墓,再是江苏、浙江地区。公众虽有所闻,但依然不了解事物的内涵,以致现在低仿品充斥古玩市场,其中也有旧料新工,还有可以乱真的高仿品,造假手段虽高,在制作方法与工艺神似上仍然过不了关,只要细心观察都能辨别。但真正的散件也能偶尔一见,大都为平整土地、烧窑工挑泥时所得,几经转手就贵得令人乍舌,而且可遇不可求。
鉴别出土的高古玉器很复杂,拙文因篇幅有限只能归纳要点:一看包浆;二看沁色;三看器形及制作特征,最后才有断代的必要。验证良渚玉琮和其他“土古”的真假反而简单:第一、把玉琮或其他“土古”放凉水中浸泡,会出现外灰白就可能是真的。第二、继续浸泡几天,只要货真价实都会分解出稠粘液体,而且受沁越重粘液更浓,过后也会出现外灰白即是真的。关键是这层近似黏稠的蛋清状的东西不可擦去,要晾干数月至一年,凝浆干结后方可洗刷、擦拭、盘玩。除原生包浆外,在盘玩中形成的再生包浆要保养,保持到“脱胎”为止。第三、凡是真的玉琮及其他“土古”,都有“盘变”的过程,老料新工也会有些,想要区别的话,则请参照以上三个要点。而新料仿古就不具备盘变现象,《辨玉小识》讲得好:“伪旧,纵盘终无包浆,不过去滑而已”。清人在《玉纪补》中提及上述方法,已被笔者所验证,现予以公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