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某日酒后宣称,自己是“真君子”、“伪小人”,继而解释说,为了适应社会,有时不得不装出一副小人模样去趋言附势、逢迎取巧,以至于每每伤了自己的灵魂。我听后不禁心生悲哀。
“伪君子”固然面目可憎,但究其行为动机,倒也令人欣慰,至少它说明了君子之风的盛行,否则小人也不必如此为难,去伪做君子了。而“伪小人”的行为动机却经不起这番推敲,它只能说明小人之道的猖厥,逼得君子也不能不装出副小人嘴脸来保护自己,迎合世人。
由此不禁想起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赵匡胤年轻时血气方刚、行侠仗义,一日偶闻某道观中有女子哭泣,心生疑惑便上前打探,方知该女子唤名京娘,年方十七,因美貌端庄被附近强人掳掠至此。赵匡胤大怒,砸碎门窗救出京娘,为避人口舌与她结为兄妹后护她回乡,京娘无以为报,提出愿以身相许,赵匡胤不允道:“你我已是兄妹相称,如若成亲岂不乱伦?更况我千里相送只为一个‘义’字,若是应允与那贪恋美色的强人何异?”至京娘家中,二老为答谢恩人,再次提出许配之事,赵匡胤愤然告辞。岂料京娘却因赵匡胤的义举受到哥嫂无端猜疑,断定她与赵匡胤有私情,京娘为保自己和恩人名节,最终悬梁自尽。看来做君子是不能图名的,否则便会招来猜疑和忌恨,想那赵匡胤若肯弃君子之名而成京娘之美,岂不可免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言及自身,更有切肤之痛。忆想当年初出校门之时,满腔热血、一身正气,自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不料却屡遭小人攻谄,痛定思痛,这才幡然悔悟:原来小人可以明着做,君子却只能暗着当,否则就要付出代价的。而做一世君子传八方美名更是大智大勇者方能成就的伟业,远非我辈常人所能及也。于是终究也学那位友人做了“伪小人”
想必世人起初也是想做君子的,只是都如我等在尝了做君子的苦头之后,才又改做了小人的吧。也怪世人都容不下“真君子”了,自己当初未能成就的伟业,怎可轻易成全了他人呢?想到这里,倒也释然了。只是大家都去伪做小人,那君子之风、浩然之气又何时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呢?更况小人装得久了,怕连自己也真假难辨了。
“伪君子”固然面目可憎,但究其行为动机,倒也令人欣慰,至少它说明了君子之风的盛行,否则小人也不必如此为难,去伪做君子了。而“伪小人”的行为动机却经不起这番推敲,它只能说明小人之道的猖厥,逼得君子也不能不装出副小人嘴脸来保护自己,迎合世人。
由此不禁想起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赵匡胤年轻时血气方刚、行侠仗义,一日偶闻某道观中有女子哭泣,心生疑惑便上前打探,方知该女子唤名京娘,年方十七,因美貌端庄被附近强人掳掠至此。赵匡胤大怒,砸碎门窗救出京娘,为避人口舌与她结为兄妹后护她回乡,京娘无以为报,提出愿以身相许,赵匡胤不允道:“你我已是兄妹相称,如若成亲岂不乱伦?更况我千里相送只为一个‘义’字,若是应允与那贪恋美色的强人何异?”至京娘家中,二老为答谢恩人,再次提出许配之事,赵匡胤愤然告辞。岂料京娘却因赵匡胤的义举受到哥嫂无端猜疑,断定她与赵匡胤有私情,京娘为保自己和恩人名节,最终悬梁自尽。看来做君子是不能图名的,否则便会招来猜疑和忌恨,想那赵匡胤若肯弃君子之名而成京娘之美,岂不可免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言及自身,更有切肤之痛。忆想当年初出校门之时,满腔热血、一身正气,自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不料却屡遭小人攻谄,痛定思痛,这才幡然悔悟:原来小人可以明着做,君子却只能暗着当,否则就要付出代价的。而做一世君子传八方美名更是大智大勇者方能成就的伟业,远非我辈常人所能及也。于是终究也学那位友人做了“伪小人”
想必世人起初也是想做君子的,只是都如我等在尝了做君子的苦头之后,才又改做了小人的吧。也怪世人都容不下“真君子”了,自己当初未能成就的伟业,怎可轻易成全了他人呢?想到这里,倒也释然了。只是大家都去伪做小人,那君子之风、浩然之气又何时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呢?更况小人装得久了,怕连自己也真假难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