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叠翠疑无路汪琨作
上世纪前四十年间,海上画坛的山水画,以“四王”中的石谷()一路特别走俏,上档子的大店铺、大商行,厅堂里悬挂山水中堂往往是仿石谷一路的山水,画这一路的人颇众,但画得几可乱真的高手只有三个人:吴琴木、汪琨、张石园。
王字石谷,清初“四王”中最负盛名,娴熟宋元诸家,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邱壑,泽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王一路山水清丽隽秀,经营邱壑,可入、可居、可游,雅俗共赏,宜其在五口通商后的上海滩见红走俏。
我八九岁时居南市方浜路,离城隍庙近,爱跑环龙桥堍的书画店,宛米山房内有裱画室,常入内观赏,楼上住位画师,年约五十左右,穿布袍,见我常去,如此痴迷,就问我,我说“我喜欢山水画”,之后慢慢相熟了,知道他叫“汪琨,汪仲山”。半年后,我把背临的一张四尺山水画给他看,正是临摹汪仲山先生裱在墙上的作品,他既惊讶又喜欢,指点我,说这是清初王的风格,学山水必须要从石谷入手,不会走邪路,还指点我到商务印书馆去购买王石谷的山水画册。他再三说:石谷用笔好、用墨好、设色好、构图也好,有大气,孩子学山水应从石谷入手……(后来我在上海中国画院听贺天健、樊少云、张石园画师也是这样主张。)
汪琨山水,笔正墨醇,设色淡雅,堂堂正正,有高气息,附刊的山水图,作于1943年,汪仲山66岁,上题“万松叠翠疑无路,只放钟声出白云”,笔墨经营,曲曲表达出画中意境。
1937年“七·七”事变,全家从南市避入法租界。翌年,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沪投入了紧张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荒疏了绘事。1946年冬,我再度到宛米山房探望汪琨先生,惜已作古了。
我只知道汪老画家是江西婺源人,一位默默奉献给中国山水画的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