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蜀文化的骄傲

唐代海棠杯(邛窑作品)
邛窑古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南面100公里处邛崃市郊,是我国唐代名窑。这里沃野千里,河渠纵横,俗称天府之国,也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当垆卖酒”,西汉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及一口相传千古“文君井”,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说起邛窑,我自然联想到公元760年,诗圣杜甫在草堂写《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工部如此偏爱大邑瓷碗,可见其精美之程度矣。大邑古属邛州,一般考古学者认为:大邑瓷碗应出自邛窑。日前,我在四川省博物馆的高久诚、谭学杰等专家引领下参观了邛窑十方堂遗址。

我们驱车经过曲折的小路,来到邛窑十方堂遗址。这里古时为尼姑庵,出门可见清澈的文井江,门楼造型系仿唐建筑,褚红色的围墙上,镶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横匾。乡里父老在绿阴下品茶聊天,有的在做些手工活,悠闲自得。我们走进大门,可见宽阔的遗址发掘现场,窑包、窑具、瓷片、炉渣等清楚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些唐代民居建筑基址及制瓷作坊遗址,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邛窑遗址保护得不错,四周建有护栏,我们无法走下去仔细观看。

十方堂附近全都是古窑址,据说现存十三处龙窑。遍地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我用硬树枝挖出的瓷片,大都为绿釉青瓷碗,玉璧底,叠烧,胎骨厚重,釉面自然开裂,敲击时声音有点闷,猜测温度应在1200℃左右。我很想寻找杜甫所言的白瓷碗,但是始终没有见着。

陪同的古瓷专家高久诚告诉笔者:邛窑是在湮没近千年后于战乱中现世的,1935年前已有人盗掘,1936年是乱掘的最高峰,邛崃驻军首领唐式遵命令士兵们挖古窑,保存千年的古窑址遭到空前的破坏,挖出的器物运到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引起轰动。他还设专柜售卖,谋图渔利。当时人杨枝高写的调查云:“1936年夏季,天稍旱,军民等约三四百,争先恐后,昼夜挖掘,冀得珍奇。省中古董商,往来不绝于道,所售之银约计万余元。”“而后之人不复睹唐、宋邛窑之憾,颇为惋惜耳。”

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我在邛窑古陶瓷博物馆观看了展品,证明了耿老的判断。传奇人物尚崇伟馆长小心翼翼地从橱窗里拿出展品,让我过手,为我讲解,令我大开眼界。如不是介绍,我会误认为是长沙窑器物。尚崇伟是中国邛窑收藏第一人,他为确立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奔走呼号了20余年。他收藏的万余件邛窑展品,都是他平日省吃俭用从地摊上淘来的。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琳琅满目的陶瓷世界。他还精选邛窑三彩标本,让我带回上海,请他崇拜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鉴赏。三彩系高低温釉下彩,为邛窑代表作品。”耿宝昌还认为三彩是在邛窑最早烧制成功的,其工艺后来传播于江南诸名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此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名窑相媲美。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它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