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书画手卷往往采用横展的形式,其高度一般在30厘米上下,其长度短者数十厘米长者数百甚至近千厘米。
手卷的形式可追溯至春秋,在纸没有出现以前,古人将写有文字的竹片以绳子穿连编成可以收卷的横长条形竹简。东汉以后,纸的使用开始普及,但人们仍沿袭竹简的做法,将所写的文章裱成手卷。唐代以后,文章一般不再采用手卷的形式,但书法及画仍保持手卷的形式,并逐渐改进完善。
现在我们看到的古人的书画手卷一般是在末端粘裹一支木棍为轴心,以利舒卷。而前端则以天头杆将裱绫撑起,杆上附有带子及别子,作为手卷收好后的绑扎固定。手卷的背面靠近天头杆处裱有包首,它一方面有保护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在上面写上题签,使人不必展开手卷即可知该手卷的名目。
展开一幅书画手卷,开头一般是“引首”,多为书画名或赞词;接下来是书画的核心部分,称为“画心”,其长短视内容而定;最后是“拖尾”,以供名家赏玩时题跋。在引首、画心、拖尾间通常以绫作为分界起承,称为“隔水”。
古人观赏书画手卷时多采用左舒右卷的方式,逐段移动浏览,每次展开的长度在双手能控制的范围内,由于手卷可容纳较多的内容和描写对象,观赏时并不像看立轴书画一样一览无余,往往随着手卷的展开和其内容的丰富变化,使人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情趣。
手卷的形式可追溯至春秋,在纸没有出现以前,古人将写有文字的竹片以绳子穿连编成可以收卷的横长条形竹简。东汉以后,纸的使用开始普及,但人们仍沿袭竹简的做法,将所写的文章裱成手卷。唐代以后,文章一般不再采用手卷的形式,但书法及画仍保持手卷的形式,并逐渐改进完善。
现在我们看到的古人的书画手卷一般是在末端粘裹一支木棍为轴心,以利舒卷。而前端则以天头杆将裱绫撑起,杆上附有带子及别子,作为手卷收好后的绑扎固定。手卷的背面靠近天头杆处裱有包首,它一方面有保护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在上面写上题签,使人不必展开手卷即可知该手卷的名目。
展开一幅书画手卷,开头一般是“引首”,多为书画名或赞词;接下来是书画的核心部分,称为“画心”,其长短视内容而定;最后是“拖尾”,以供名家赏玩时题跋。在引首、画心、拖尾间通常以绫作为分界起承,称为“隔水”。
古人观赏书画手卷时多采用左舒右卷的方式,逐段移动浏览,每次展开的长度在双手能控制的范围内,由于手卷可容纳较多的内容和描写对象,观赏时并不像看立轴书画一样一览无余,往往随着手卷的展开和其内容的丰富变化,使人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情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9/12/2003 8:15:57 AM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