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613|回复:1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在享受痛苦的修炼中登上艺术的顶峰 zz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3-09-08 21: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在享受痛苦的修炼中登上艺术的顶峰 zz
献给各位文学艺术男女青年们
===========================
享受痛苦--朱国庆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不仅善于享受人生中的寻常的赏心乐事,而且还能达到这样一个 境界,即一个享受痛苦的境界,痛苦越甚,他从中获得的享受越多、越强烈。 痛苦为什么也可以“享受”呢?几千年来,人们为这个既诱人又令人困惑的问题绞尽了 脑汁。

最早对这个美学之谜进行完整系统研究的当推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在《斐列布斯篇》中 通过苏格拉底与普洛塔库斯的对话第一次提出了痛感与快感的混合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像 愤怒、恐惧、忧郁、哀伤、恋爱、妒忌,心怀恶意之类情感是人类心灵特有的痛感,但这种 痛感又充满着极大的快感。他引荷马《伊里亚特》卷十八中两行诗“愤怒惹得聪慧者也会狂 暴,它比蜂蜜还更香甜。”来证明这个看法。 但是他在解释这个现象时是含有错误成分的,因为他把人们看喜剧和悲剧时那种痛感夹 杂着快感与“心怀恶意的人显然在旁人的灾祸中感到快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混为一 谈,甚至用后者的规律来解释前者,解释一切快感与痛感的混合。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黑格尔老人,他的话虽然是研究宗教徒心理而不是直接谈论艺术 的,但却给了我们奇妙的启迪。 黑格尔在《美学》二卷中曾解剖过宗教殉道者的心理,认为殉道者为了天国不惜忍受痛 苦和死亡时,他们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舍 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便愈发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 富。 宗教殉道者的享受痛苦当然与艺术家的享受痛苦不可同日而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 一者是舍弃人生的,而一者却是最热爱人生的,但是宗教殉道者在享受痛苦与艺术家的享受 痛苦有着形式上的一致性。

换句话说,当人们在人生道路中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一般人往往沉溺在痛苦中不能 自拔,而一个艺术家却从痛苦中超越出来,他从痛苦的生活中获得了平静的生活中无法获得 的心灵的丰富,他感到他过了双倍的生活,这正是他值得引以为幸,引以自豪的地方。例如 小说《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内心独白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奇特的享受:直到如 今,我仍然认为,即使我失去了这美好的一切;即使我只能在忐忑不安中跋涉草原,去找寻 我往昔的姑娘,而且明知她已不复属我;即使我知道自己无非是在倔强地决心找到她,而找 到她也只能重温那可怕的痛苦——我仍然认为,我是个幸福的人。因为我毕竟那样地生活 过。……那怕我现在正踏在古歌《黑骏马》周而复始、低徊无尽的悲怆节拍上,细细咀嚼并 吞咽着我该受的和强加于我的罪过与痛苦,我还是觉得,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 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

于是,我们看到了小说结尾那催人泪下,难以忘怀的一幕:当我的长调和全部音乐那久 久不散的余音终于悄然逝尽的霎间,我滚鞍下马,猛地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我 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这出现 过我永志不忘的美丽红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路的大草原。我悄悄地哭了。青绿的草茎和 嫩叶上,沾挂着我饱含丰富的、告别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就像古歌中那个骑着黑 骏马的牧人一样。

这不正是对“享受痛苦”的最生动的写照和最好的注脚吗?享受痛苦证明了无忧无虑和 享乐哲学,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无忧无虑,没有经过现实斗争的洗礼,他只能说还处于精神幼年时期,他这时的 欢乐与幸福是表面的,脆弱的,正如卢梭说的处在自然状态的儿童所享受到的只是不完全也 只能算作精神上的儿童,这时他的无忧无虑将成为他内心不自由和痛苦的根源。 我国西汉时期枚乘写的一篇著名的赋《七发》,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这种情况。楚太子长 期生活在糜烂的酒色之中,他内心是不自由的,只有冲出宫廷,冲出象牙塔,去领略人生道 路上的种种艰难,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优秀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生活就是意 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的快乐。我们的感觉和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越是丰富,我们 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的能力越是强大和深刻,我们就生活得越多。一瞬间这样的生活,比醒 生梦死,庸俗无聊地活上一百年,要有意义得多。我们先得有饱受苦难的能力,然后才会有 享受快乐的能力,不知道苦难的人,也就不知道快乐,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会感到喜 悦。有的青年人讲究享乐,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的一味追求感官享乐恰恰是以牺牲人生 最崇高、最美好的欢乐为代价的。

享受痛苦的原理证明了中国式的“逍遥游”也不是真正的幸福。 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主张绝圣弃智,无知无欲,主张成年人都返回到婴儿状态,主张无 为,主张隐逸,退出熙熙攘攘的人世竞争,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从中获得人与自然的和 谐,颐养天年。这就是所谓的“至乐”。这种淡化生命意志的幸福观、至乐观在我国有着深 刻的影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也评价甚高。实际上,这是一种消极的幸福观、自由 观。按照这种哲学获得的所谓“至乐”并不是真正""的最高幸福,而是一种虚假的、至少是 片面的不完全的幸福快乐。尊重自然规律,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养天年当然也可以说是一 种自由,一种快乐,但是这种自由和快乐只是人类全部自由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不重要的 一部分,另一种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才是更重要的自由,何况天人合一颐养天年如果以退出 人与人的矛盾为代价,的。

当然,我们讲的享受痛苦也并不是像尼采那样盲目崇拜苦难,而是讲的第一要尊重社会 自然的客观规律,即承认人生是无法回避苦难的,第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去超越这种苦难, 从中获得解脱,要善于去享受这种苦难。这对于一个艺术家和一部艺术作品尤其重要。这是 享受痛苦原理在艺术创作上对我们的又一启示,这个启示告诉我们,简单地表现苦难,暴露 苦难并不能造就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里不要说那种明显缺乏艺术魅力的伤痕文字、 暴露文学、问题小说,就是被一些人视为艺术高峰的现代派作品也常常是哲学有余,艺术不 足,泻泄痛苦有余,享受痛苦不足,例如自波德莱尔开创的直接描写丑恶、描写死亡的创作 倾向确实已走到了艺术的边缘。有的作品处理得好可以使人获得享受痛苦的欢乐,读来颇有 味道,但弄得不好很可能就会背离艺术的根本宗旨,为丑恶而写丑恶,为死亡而写死亡,这 样的作品常常只能有哲学上的价值,而很少艺术的价值。

总之,享受痛苦确实是证明一个艺术家的价值的重要标志,但是要正确掌握这个本领, 或者说要真正具备这种较高的艺术修养,并不是很简单的。有志于艺术,献身于艺术的青年 们,愿你们在享受痛苦的修炼中登上艺术的顶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9/8/2003 9:15:22 PM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3-09-09 15: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613|回复:1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