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4904|回复:11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参加活动]书评及杂谈辩论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7-06-12 03: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参加活动]书评及杂谈辩论
最近读书有点儿贪心,经常一晚上一两本连着读,很久没写过评论了,先抄几篇旧的,另外推荐一下,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我在书原广场找到他的一本书,《我的名字叫红》,读的天昏地暗,风格有点儿像Umberto Eco,也有点儿Dostoevsky的影子,如果有湾区的书友mm想要我可以送哦~~ 也想找他其他的书,估计只好读英文翻译的了。

话归正传,贴些其他的书评。

已奖

[此贴子已经被littlelei于2007-6-13 21:37:41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7-06-12 03: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Helmut Newton : Autobiography
Helmut Newton
Gardners Books 2003

  Helmut
Newton跟同行但不同风格的Capa一样文笔不错,很有幽默感,这本自传里面的附图很多,但都是些印刷质量一般的黑白片儿,我被他东拉西扯的介绍说得
很动心,忍不住又弄了两本他的画册配合阅读,一本小开本精选,模特儿的裸照居多,一本大开本的Portraits多为名人肖像。

  

  主观的说,Newton的照片儿美则美矣,我还是觉得那些视觉冲击的效果太强烈,有些非常喜欢,有些则没有什么感觉,尤其是著名的“Big Nudes”和“Domestic Nudes”。

  

  Newton说他自己的照片很简单,没有刻意追求心理效果,只是纯视觉上的创作,我很喜欢他讲述自己故事的坦然,这种坦然在他照片里也可以见
到,完全没有传统艺术里提倡的各种意境,层次。听他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很有趣,说他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准备场景,拍摄照片之前需要到去拍摄地点去好几次,真
正拍摄倒是一下子就好了。给时尚杂志拍的那些都属于养家糊口的职业要求,只有每次拍摄任务完毕,他才能抽空跟模特儿多合作一会儿,搞自己的创作。

  

  大概是因为经历过战争的苦难,Newton对摄影本身的态度也非常直接,他在两本书的访谈中都声明自己不是个艺术摄影师,也看不出艺术摄影有
什么特别的好,能赚钱才是正道,几十年前,他在澳大利亚结婚,开了一家自己的“影楼”时,也跟老婆说,搞不好这辈子都得过着上顿不接下顿的苦日子了,选择
摄影作职业,只是因为他没有别的特长。还好他老婆是位了不起的女人,比他自己都相信他的才华,--Newton夫人不忙着鼓励丈夫的时候也拍拍照片儿,我
看过Mrs Newton的一本摄影画册,也可称得上是位有成就的摄影师,这才是难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07-06-12 03: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American Prospects
Joel Sternfeld
.A.P./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Inc. 2003

[注] Joel Sternfeld的作品网站:
http://www.billcharles.com/sternfeld/joelsternfeld_1.htm

  American Prospects一书里的很多照片都是在比郊区更荒凉一点儿的美国化乡村拍摄的,有的就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路边,优美得可以拍风光片儿的地方,视角非常宽广,难怪amazon上有人评论这本书说,这本书的精粹,就是它体现了美国地大物博的特色。

  

  除去优美风景,这本书里每一幅照片都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的踪迹,从平庸的建筑物到有震撼力的战舰和火箭,当然也有在人群中的种种。抛去题材的
特殊,书中作品构图大多横平竖直,有“趣味中心”,非常符合传统摄影的审美观。虽然大幅照片相对说来比较“安静”,Joel
Sternfeld还是成功的抓住了一些几乎不可能的时刻,比如说公路上倒塌的大象,公园里在旅行床上爬行,看起来有点儿紧张的婴儿,在失火的农庄里买南
瓜的救火队员们。

  

  书后的评论说作者强调的是人在当下大环境里的不安,也许是时代不同了,我看到照片里人造事物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却觉得有特别的吸引力。听说
Joel
Sternfeld业余时间对环境话题也颇为关注,大概可以解释他为什么重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观。他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大概
比几位彩色照片的前辈稍微晚些,照片的色彩一点儿都不浓艳,非常稳重,也很适合他的题材。

  

  把American Prospects和Uncommon Places拿给一些朋友看,大家对Stephen
Shore的照片不置可否,Joel Sternfeld却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其实把人藏在糖水风光里的事情Stephen
Shore也作过,这本书里有张在Yellowstone拍的照片,就神似Stephen Shore在Yosemite拍的那张。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07-06-12 03: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Uncommon Places: The Complete Works
Stephen Shore
Aperture 2004

  七十年代初,彩色照片刚刚开始打入市场,摄影师Stephen Shore决定拍点儿彩色大幅照片,开车来回走过美国的大小城镇,这本书就是他开了一万多英里路之后的成果。

    

  Stephen
Shore的照片儿跟我们熟悉的美国风景照很不同,可以说第一眼看上去平淡得让人吃惊,都是些市井小镇的平凡景物,也不特别追求震撼效果或者奇特光线。他
的技术精湛就不用说了,这本书里照片照片角度基本上只有几个,一个是正对着某一平面拍的,没有多余的前后景物,另外一个是正对着消失点拍的,还有一个是斜
对着某个纵横相交的景物拍的。这些照片包含很多细节,却特意避免了一些优美构图的传统,看网上他最受欢迎的照片并不是很明显,这本书作为再版自选集,加入
了很多原版编辑删掉的照片,其中就很有一些如同普通游客站在街头,随手一按快门拍下的景物。

    

  因为读过作者自己说的创作意图,总有点儿先入为主的意见,找了一些朋友来看,普遍反映是“很无聊的到此一游”,或者“刻意展示的平庸”,太难领会其中妙处,的确他的照片单挑几张出来来独立观赏,远没有整本书一遍一遍翻有趣,这应该也是他预期的结果。

    

  我很喜欢书后一段他的访谈,对我一开始的几个重大问题作了解释,看过之后就觉得他的创作方法非常严谨。在访谈里他说到:一开始想要追求的风格
就是那种匆匆过客的眼光,后来因为大幅相机的操作复杂,拍摄之前需要仔细研究取景框内的影像,构图越来越有系统性。他自信这些照片能够归做艺术,是因为是
他刻意决定(并且达到了)某种风格,“art is the conscious
decision”(艺术是有意识的抉择),这个说法让人觉得恍然大悟,当然也深切体会,把摄影当作艺术跟把照片拍好看是两回事儿。

  

  初版三十年后,Stephen Shore已经跟William
Eggleston一并成为彩色摄影艺术的先驱,虽然很难保证观后感受,还是推荐每一个摄影爱好者,暂时放弃各大摄影教程中讲述的“好照片要素”,慢慢把
这本书翻两遍,或许会发现这些刻意平凡之中,更深切的美妙,或许要摇头,那也无妨,艺术终究也是属于读者观众的。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07-06-12 03:2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光影大师:与当代杰出摄影师对话
拉里·萨尔瓦多 [美]丹尼斯·谢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看了这本跟著名摄影师的对话录,感悟很多,这些拍电影的经验有很多已经被实现到现代摄影里去了,--而每一场难忘的电影中抽出来的剧照,都自成一幅美妙的摄影作品。

    

    因为是九十年代初期写的书,书里没有什么数字合成等特效的介绍,很不好意思,作为一位爆米花爱好者,对话录里几位大师的作品我只看过有限的几部,而且说起来,一个场景都想不起来。

    

    几乎每一个摄影师都在讲光线,拍摄场地里自然的光线,和必须人工铺设的光线,因为电影中连贯性的需要,人工布光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好奇那些dogma 95的摄影师们如何对付这个问题。其他设置如光圈,胶片速度,都是为达到完美光线服务。

    

    因为大部分镜头是人工布光,这些摄影师对光线的思索,比拍照片儿的摄影师们通常更全面些,比如说在房间里拍摄的镜头,通常会用反光板从窗
外打亮,一个美女明星,一定要有另外的光把她打得更亮一些,很多摄影师非常看好反射光,觉得比直接光源更好看些,但是也不能滥用反光使得整个场景太平。

    

    这些摄影师作为好莱坞工会成员,大多技术高超,思路比较保守。正巧我几年前读了一篇杜可风拍摄《英雄》的访谈录,相比之下杜可风的手法就
现代得多,比如这些工会摄影师在停机之后,大多不会参与后期制作,而《英雄》里浓艳的色彩,都是杜可风追到冲片厂亲手调出来的。在导演,制片厂和电影制作
的种种限制下,一个摄影师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也不容易。

    

    除了几位欧洲搬来的新移民,这些摄影师也不亲自操作摄像机,看来电影镜头里的“构图”更多是中规中距的次要因素,只有其中一位跟波兰斯基
合作拍摄恐怖片的摄影师,说,有个场景里小演员坐在床上打电话,我把摄像机正对着他,波兰斯基却叫我把摄像机移到门框中间,我说,那不行,我们就拍不到她
全身了,最后导演执意如此,影片放映时我看到这个镜头,感觉到全场观众的头都在努力伸到门框背后,才发现他的用心巧妙。

    

    当然,几乎每一个摄影师都在讲钱。。。

    

    这本书似乎是用台湾翻译的版本直接引进的,里面很多常用术语跟我们熟悉的翻译方法都不同,比如说"zoom
lens"我们叫“变焦镜头”,书里译为“可伸缩镜头”,很多影片名也需要对照英文原名才想起来。还好书后有详尽的术语列表,印刷质量也非常高级。对于电
影这门复杂而耗资巨大的艺术,可略览其中些许奥妙,实在是热爱影像者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07-06-12 03:2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二集
周国平
东方出版社 2000

  花了一晚上本来应该工作的时间读了这本书,其中乐趣跟第一次读到王小波的散文一样,字里文间的智慧,宽容,和沉静的力量让人心跳加速,周国平是位研究
哲学的学者,早年翻译了很多尼采的书,可惜我一直读尼采的英译本,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还要多多感谢借了我一堆书的朋友!

  

  这本书里的文章除了最后一章给小孩子写的哲学简介之外,都是些自成篇幅的短文,周国平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大概五十岁上下,前半本讲读书,爱情,
婚姻,生活的哲学,语气谦和平静,简直有出世之人的超脱。后半本读到有一些他自己的故事,和一篇简短自传,才发现他也有过离婚丧子的伤心经历,是个如我们
一样的在生活里的人,尤其是说到自己五十岁啦可是还没年轻够,语气间的坦诚让人觉得是个非常亲切的长者。

  

  周国平的文笔以平实的论述为主,虽然没有王小波的幽默,却非常适合论证问题,逻辑透彻清晰,让我甚至每读一会儿便觉得有些遗憾,为什么几年前我为爱情的唯一性而苦思不解的时候,没有读到他更早些时候便写出来的关于婚姻和爱情的反思?

  

  如果要抱怨这本书什么,大概就是中间一章给别人作品前言的合集,如果没有读过那些书的话基本上没什么意思,偏偏他又专好给冷门作品写前言,不过大概散文全集中总会遇到这类文章吧。

  

  其他两篇比较长的书评分析中,正好米兰.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我曾细读过,可以证实评论中非常中肯的要点,“生活永远大于政治”,和现代小说的哲学性,其中妙处还要对照两本书仔细读来。另外一位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书我没有读过,但是单单读评论中的注解已觉受益无穷。

  

  当然书里最得我心的,还是他关于人的孤独,沉默,和精神充实所写的文章,这种灵魂胜出物质的理论,在他的书评和人生故事中也有注解。简要说来
就是:人不但生而孤独,而且注定要享受这种孤独,无从用语言来交流最深刻的思想经历,因此也必须要忍受沉默,让各人寻各人的真理。

  

  突然觉得再说什么都是多余了。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07-06-12 03:2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Neither Here Nor There
Bill Bryson
Harper Perennial 1999

  Bill
Bryson的作品在旅行文学里是个异数,他的文字风趣横生甚至有些粗俗,丝毫不掩饰行程中的尴尬和低落时分。他眼里的欧洲一点儿也不完美,瑞典小镇的冬
天冷清得要命;意大利博物馆票价高昂还没东西看,奥地利人民完全忘了二战的血债,瑞士小城昂贵而没意思,南斯拉夫穷得揭不开 锅,土耳其太脏太乱。。。

  

  可是他笔下的旅程却又如此令人神往,恨不得现在就丢了工作,背一身换洗衣服,带一些旧地图和列车时刻表,从北极圈开始,也像这本书的题目一样,想到哪里就走到哪里,享受每一处地方独有的陌生。

  

  对于作者来说,旅行的乐趣远远不止在每处名胜上画钩签到,而是在于陌生的城市,陌生人陌生的语言带人进来的崭新世界。穿插文中记述的另外一段
旅程,是他年轻时跟一个性格独特的朋友行历欧洲的纪录,时隔二十多年,虽然他字里文间偶尔也会缅怀旧事,但更多时候仍有小孩子气的好奇心和固执,让人发觉
平凡事物和激动人心的东西之间,所差的只是好奇眼光而已。

  

  Bill
Bryson在书里谦虚地说自己德文没好好学,法文也半吊子,其实他对文化历史的研究远在普通游客之上,早些年出版过英语历史的科普书籍,最近还写了一本
“世间万物简史”。在这一本游记里,有时简略评说所到之处的历史,人物,甚至城市规划,也有些特别的见地。当然大部分时间,这旅程还只是随便走走,东张西
望。让人不免惆怅地想到,任何读物,包括本书,都是别人的描述,取代不了这过程本身。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07-06-12 14: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去年有一阵子狂读了好几本Pamuk的小说。

My Name is Red 承继Eco's The Name of Rose里将艺术的讨论放在mystery novel的外壳中,也借鉴了Faulkner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叙述方式,觉得是Pamuk作品里综合成就最高的,不过还没读过他的Black Book,也是一本超厚的巨作。

我对他的小说总体谈不上特别的喜欢,他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意识很强,读过里,比较喜欢他最近的一本类似回忆录的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好像也出了中译本,不过觉得还是读英文的译本比较可靠些。[em15]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07-06-13 03: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lillypbb mm,我就是看了你的书评才想起来要找来读的。。。 很合我这段时间的胃口。。。:)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07-06-13 15: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真的可以送么? 那我报名一个先!

心痒死了!最近都在读中文书,很久没碰英文的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07-06-13 16: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小柯mm,我的《我的名字叫红》是中文译本啊,这些非英语原作的书我反倒比较喜欢读中文译文,因为我读英文可能比较慢,一个晚上读不完会很心急。我在豆瓣上还转送很多别的书你要嘛?你去看看email告知,下两个周末我应该会去North Beach Festival,和Pride Parade,可以顺路带给你。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07-06-16 22:5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Pamuk我见过,是一个略带忧郁的带着眼镜再加点说不上童真还是玩世不恭的气质的那么个人。看到他就明白了他的memories of a city的感觉。
发帖回复
查看:4904|回复:11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