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放在新书推荐位上的书。拿起来看了一节,没想到非常好看,借回家两天读完而且很想总结一下这本书。在这个僻静版面写一下吧。纯粹小说,不涉及政治。
书名:山东的女儿们。作者Eve J Chung, 是生在美国的台湾二代,小时候在台湾由外婆(婆婆)带大,这本书就是讲的婆婆的故事。作者在后记里强调,她在婆婆家的时候太小,婆婆的故事更多是妈妈转述的,故事里也有很多空白,不足称为传记,只是基于婆婆经历创作的小说。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尽力做了历史方面的一些研究,填补那些空白,还原婆婆的经历与足迹。故事文笔好,涉及到的历史更是令人感慨。
小说从婆婆 Ang Li-Hai, 音译丽海的视角出发展开故事。(Ang 姓少见,应该不是婆婆本姓)。丽海与母亲和两个妹妹在山东诸城Ang 家的老宅,在奶奶的独裁下长大。奶奶瘦小,裹脚,严厉苛刻,是大宅里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丽海的母亲Chiung Yue (音译 琼月?)17岁从日照嫁来诸城,从此就在奶奶的高压下存活。每天一大早起床为几十个雇工做早饭,侍候奶奶以及一大家的家务。在这些辛苦劳动而外,生了三个女儿是不可饶恕的大罪。老二只得到一个“Di" 娣 这样的名字,老三则根本没有名字,就叫做“三”。奶奶为此去算命,算命的告诉她,大儿媳要到36岁才会生儿子。于是回家奶奶就命令大儿子与儿媳分居,不要再制造“赔钱货”,直到36岁。但是,琼月还是又怀孕了。奶奶大怒,喊着”我的儿子不会背叛我“,咒骂怀孕的儿媳,不顾严寒把她赶出门。直到傍晚丽海的父亲回到家,母亲才得以进来,继续侍候一家人;父亲吃着母亲做的晚饭,母亲却要跪在地上--罚跪是奶奶经常惩罚儿媳的手段。
丽海的父亲号称孝子,对妻子几乎没有任何温情,却还是和她生育儿女,冷眼旁观,看怀孕的妻子辛苦劳作加上被呵斥罚跪。第四个出生,还是女儿,取名丽兰。丽海作为大女儿负责照顾妹妹,一次带着年幼的妹妹三出去玩,不慎落水。过了两天,妹妹三高烧不退,母亲日夜不休的照顾,最后跪在奶奶与父亲面前乞求他们去找医生,却还是被拒绝。三最后夭折。这也成了母亲一辈子的伤痛。
这样的家庭,并非愚昧的土豪,反而算得上书香世家。家族里读书务农,早年科举兴盛出了好些官僚,拥有许多田地,也因此奠定了在当地的大族地位。丽海的爷爷是山东大学(青岛)的教务长,父亲在山东大学教书,叔叔读了黄埔军校,身为国军上校。家族的男子在外体面受人尊敬,却并没有将一点文明平等的新思想带回家里。奶奶待雇工极苛,连给雇工吃的粮食都要过秤。母亲心善,尽量偷偷给雇工们多一点吃的,还想办法照顾雇工生病的小孩。因此雇工们憎恨奶奶,同情母亲。这时已经是1948年,丽海13岁。
1948年。一天深夜,两位雇工偷偷来找母亲,告诉她,听说很多地方的地主家都被打被杀,状况极惨,劝她赶紧逃走。母亲禀报了父亲以及爷爷奶奶。而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他们带着大儿子,以及二儿媳与叔叔家的一双儿女,先去青岛看看形势,却让丽海的母亲与三个女儿留在家里,名曰“看家”,实际上却带走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只给她们留下几袋面粉与几缸腌菜。
国军撤退,共军来了。在雇工们的保护下,丽海的母亲免于被打,要她们立刻搬出自己的家。这种紧急情况下,丽海的母亲显示了聪慧与决断。她叫女儿们尽可能多往身上穿上所有暖和的衣服,再在衣服下藏上面粉,就这样只有几层衣服,几袋面粉,被赶了出去,幸亏有一个好心的雇工帮助,在牲口棚里住了下来-- 多亏了那几层衣服与几袋面粉,让她们暂时苟延残喘。
土改风暴来了。虽然爷爷奶奶与父亲都逃走了,丽海作为长女,被带去接受审判。她认出隔壁村庄的一些地主乡绅。有的当场被打死,她被殴打后,跪在冰上几乎失去知觉。最后还是前雇工救了她,送她回到了牲口棚。丽海慢慢康复,母亲同时也坚定了一个念头:带着三个女儿,包括还在哺乳的丽兰,去青岛找父亲。
她们偷偷的准备逃亡。做像砖块一样硬的烙饼,母亲并偷来自家的一辆小独轮车。丽海书法很好,她们想尽办法找来纸笔与红墨水,伪造了一份通行证。带着饼,水,一点可怜的破烂家当,母亲背着婴儿,大女儿推着独轮车,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女儿,开始逃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