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龙”的传人

神龙颂


 


东方有条神游龙


施风唤雨又腾空


扬起北国尘沙弥天


泅浮过荆湘的泉潭


是你护送人杰黄帝


留下古老长城为记


 


上一次回首山河


已万千年前苍野


就这样披着马的轻盈


鳄的浑壮,鹰的矫劲


沉到雷渊,盘旋在天


谁都说是一个谜


直至今昔


无人能跨进你的门庭


 


上苍造就你一切,声威显赫


你却施与芸芸于至乐


放眼日出之东方


每一粒沙石都混含玄黄


每一处海岸都鳞光荡漾


每一角天隅无不虹彩斑斓


 


 


纵是菩提树下的沉思


维纳斯无拘的鹿苑


与这无疆的乐善好施相提


不如叹息“仰止,仰止”


是你,东方的神龙


施风唤雨又腾空


拖来远古的黄河与长江


托起明珠的华夏之邦


 


 


 


近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加深,相当一部分人建议更改中国的国家形象标志--龙,以迎合西方人对龙的看法,也妄想通过这种迎合改变一部分西方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的创造者和宣传者的看法,让他们放弃对中国的成见。实质上,提这种做法的人也许对西方常识有所了解,但我想他却不了解人的本性和国家的概念。人,趋利避害;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单凭替换掉“龙”根本上无法改变任何利害对比。而善良的大部分西方民众对中国是相当友好的,也不是乏味的“中国威胁论”能影响的。


在西方,龙是邪恶与强权的象征,但在东方的中国,它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首个图腾崇拜对象。它背后有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在北方,随着考古的深入,红山文化“玉猪龙”的美不断上演;在南方,春秋时期的老子就曾被孔子誉为“神龙”。而就中国本土的图腾文化说,西部崇拜以“陆地与天空”为主的图腾,其中“凤”是代表,东部则崇拜“海陆空一体”的图腾,以“龙”为代表。这里面参杂有很多的地理环境因素和人类长期生活形成的社会文化,不做展开。因此如果修改国家形象,恐怕会得不偿失,既不讨好“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和宣传者,又会令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失去根基。因为要再找一个图腾可以“沟通古今,融汇南北,映衬东西”实是难矣,也是置亿万同胞的民族情感以不顾,置延续千年的华夏文明于不顾。在本人眼里,这种人不亚于西方文明的走狗,充当西方文化入侵的内应,别人还未攻进来,就投降并策反同胞叛变,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而实质上讲,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心,也是对西方大部分善良的民众缺乏应有的信任。所以,提高民族自信力,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当然,“龙”这一形象标志的处置有两方面经验可供参考。


 


第一方面,就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如何避免和西方观念中的“龙”相混杂。要知道西方的“龙”和我们的“龙'是有所区别的:在中国,“龙” 往往象征高贵,吉祥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而在西方,则是压抑,强权,破坏与邪恶。我们要做的就是区别这两种不一样的图腾密码。本人仅提供两个案例传达我的想法。案例如下:


       1,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给英国带来了封建制度,也是从此时开始大量的法语词进入英国,往往同一事物有两种名词,例如pig(猪),ox(牛),sheep(羊)是当地放养人的英语词,而在诺曼贵族那边,就成了pork,beef和mutton等法语词了。


       2,功夫一词的英文“kongfu”,就是因为李小龙为了宣传中华武术,并区别世界上其他武术种类“象音”中国话“功夫”二字,而来。


 


第二方面,如何让西方人接受中国的“龙”。无疑要加强宣传,而不是不敢宣传。谎言说多了都能成真,何况这本来的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适应西方文化,就不能反过来,让西方民众适应我们东方文化。况且目今,西方文明正深陷工业文明的危机不能自拔,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去找对策而舍“近”求“远”呢?


                                                                                                                                                                                   闽越书生 (谢道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