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26|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641 #
头像
1641 #
0
09-02-18 16: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5]



一个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一,这么下去,实在赔不起了。



于是他做出决定,分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一)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一)去高泽。



关于结局,史书上记载如下:“文诏皆击败”



到底怎么办到,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们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没命了。



曹文诏是山西总兵,山西是没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直隶(河北),另一个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想法再次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曹文诏同志是很负责的,别说中国河南,就算欧洲的荷兰,估计照去。



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



人死了,就解脱了。



所幸,他还算是善终,在被曹文诏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祯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紫金梁结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将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人。



合谋



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功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头像
0操作1642 #
头像
1642 #
0
09-02-18 16: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6]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地。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7]



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



按规定,但凡跨省调动,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帐,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的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43 #
头像
1643 #
0
09-02-18 16: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8]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也不好色(估计没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很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曹总兵被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一次。



事实证明,那个包围圈相当结实,众位头领人多势众,从九月被围时起,就开始突围,突了两个月,也没突出去。



到十一月,连他们自己都认定,完蛋的日子不远了。



当时已是冬季,天气非常地冷,几万人被围在里面,没吃没喝,没进没退,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紧,还有压箱底的绝技,只要使出此招,强敌即可灰飞烟灭——投降。

头像
0操作1644 #
头像
1644 #
0
09-02-18 16: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9]



当然了,投降是暂时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着干。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难度的。



为顺利投降,他们凑了很多钱,找到了京城总兵王朴,向他行贿。



没有办法,因为你要投降,还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为了共同的目标,适当搞搞关系,也是应该的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领们应该是很穷的,总兵应该是很富的,事实上,这句话倒过来说,也还恰当。比如后来的张献忠,在谷城投降后,行贿都行到了朝廷里,上到大学士、下到知县,都收过他的钱。



人不认人,钱认人,这个道理,很通用。



问题在于,参与包围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行贿王朴呢?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充分说明,诸位头领的脑袋,是很好使的。



只能行贿王朴,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王朴同志,是京城来的。



在包围圈的全部将领中,他是最单纯的,最没见过世面。



王朴同志虽然来自京城,见惯大场面,但西北的场面,实在是没有见过,而在这群头领面前,他也实在比较单纯。



他知道,打仗有两种结果,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打死,却不知道还有第三种——假投降。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头领,都有投降的经历,且人均好几次,某些层次高点的,如张献忠,那都是投降的专业人士。



再加上无知单纯的王总兵,也有点不单纯,还是收了头领们的钱,他还算比较地道,收钱就办事,



崇祯六年(1634)十一月十八日,首领们派了代表,去找王朴(钱已经送过了),表示自己的投降诚意,希望大家从此放下屠刀(当然,主要是你们),立地成佛。



王朴非常高兴,他的打算是完美的,受降,自己发点财,还能立功受奖,善莫大焉。



他随即下令,接受投降,并催促众首领早日集结队伍,交出武器。



当然他并没有撤除包围,那种蠢事他还是干不出来的。



但既然投降了,就是内部矛盾了,没必要兴师动众,可以原地休息,要相信同志。



你要说王朴没有丝毫提防,那也不对,他限令头头们十日之内,必须全部缴械投降。



不用十天,四天就够了。

头像
0操作1645 #
头像
1645 #
0
09-02-18 16: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0]



二十四日,十余万民军突破王朴的防线,冲出了包围圈。



大祸就此酿成。



鉴于所有的军队都在搞包围,河南基本是没什么兵,所以诸位头领打得相当顺手,很是逍遥了几天。



也就几天。



十二月三日,左良玉就追来了。



包围圈被破后,崇祯极为恼火,据说连桌子都踹了,当即下令处罚王朴,并严令各部追击。



左良玉跑得最快。



之所以最快,倒不是他责任心有多强,只是按照行政划分,河南是他的防区,如果闹起来,他是要背黑锅的。



摆在面前的局势,是非常麻烦的,十几万民军涌入河南,遍地开花,压根没法收拾。



左良玉收拾了,他收拾了河南境内的所有民军——只用了二十天



实践证明,左总兵是不世出的卓越猛人,他率领几千士兵,连续出击,在信阳、叶县等地先后击溃大量民军,肃清了所有民军,从头至尾,二十天。



左良玉同志工作成绩如此突出,除了黑锅的压力,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所肃清的,只是河南境内的民军,那些头领的主力,已经跑了。



跑到湖广了,具体地点,是湖广的郧阳(今湖北郧阳)。



我认为,他们跑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跟河南接壤的几个省份,陕西是不能去的,洪承畴在那里蹲着,而且这人专杀投降的,去了也没前途。



山西也不能去,虽说曹文诏调走了,但几年来,广大头领们基本被打出了恐曹症,到了山西地界,就开始发怵,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去。



那就去湖广吧。



最早进去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且去的时候,随身带着几万人。郧阳巡抚当时就晕菜了,因为郧阳属于山区,平时都没什么人跑来,也没什么兵,这回大发了,一来,就来几万人,且都是闹事的。各州各县接连失陷,完全没办法,只好连夜给皇帝写信,说敌人太多,我反正是没办法了,伸长脖子,等着您给一刀。



这段日子,对高迎祥和李自成而言,是比较滋润的,没有洪承畴,没有曹文诏,没有左良玉,在他们看来,郧阳是山区,估摸着也没什么猛人,自然放心大胆。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这里是有猛人的,第四个猛人。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46 #
头像
1646 #
0
09-02-18 16: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1]



说起来这位猛人所以出山,还要拜高迎祥同志所赐,他要不闹,估计这人还出不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



具体跑到哪里,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几个省乱转悠,看准了就打一把,其余头领也差不离,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连四川也未能幸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用狠招了。



崇祯七年,崇祯正式下令,设置一个新职务。



明代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就此登场。



在此之前,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就是袁崇焕,他当蓟辽督师时,能管五个地区。



光荣的记录被打破了,因为这个新职位,能管五个省。



这个职务,在历史中的称谓,叫做五省总督。包括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权力极大,也没什么管辖范围,反正只要是流贼出没的地方,都归他管。



职位有了,还要有人来当,按照当时的将领资历,能当这个职务的,只有两个选择:A:洪承畴,B:曹文诏。



答案是C,两者皆不是



任职者,叫做陈奇瑜。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御史、给事中,后外放陕西任职。



在陕西,他的职务是右参政,而左参政,是我们的老朋友洪承畴。



但为什么要选他干这份工作,实在是个让人费解的事。



就资历而言,他跟洪承畴差不多,而且进步也慢点,崇祯四年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是三边总督了,他直到一年后,才干到延绥巡抚,给洪承畴打工。



就战绩而言,他跟曹文诏也没法比。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他,但无论如何,偏就是他了。



所以对于这个任命,许多人都有异议,认定陈奇瑜有背景,走了后门。



但事实上,陈奇瑜并非等闲之辈。



崇祯五年的时候,由于民军进入山西,主力部队都去了山西,陕西基本是没人管,兵力极少。



兵力虽少,民变却不少,据统计,陕西的民军,至少有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大都在陈奇瑜的防区,而他的手下,只有两千多人。



一年后,这三万多人都没了——全打光了。



因为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作为大刀都扛不起来的文官,陈奇瑜同志有一种独特的本领——统筹。

头像
0操作1647 #
头像
1647 #
0
09-02-18 16: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2]



他是一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善于谋划、组织,而当时的民军,只能到处流窜,基本无组织,有组织打无组织,一打一个准。



凭借着突出的工作成绩,陈奇瑜获得了崇祯的赏识,从给洪总督打工,变成洪总督给他打工。



对于领导的提拔,陈奇瑜是很感动的,也很卖力,准备收拾烂摊子。



这是一个涉及五个省,几十万人的烂摊子,基本上,已经算是烂到底了,没法收拾。



陈奇瑜到任后,第一个命令,是开会。



各省的总督、总兵,反正是头衔上带个总字的,都叫来了。



然后就是分配任务,你去哪里,打谁,他去哪里,打谁,打好了,如何如何,打不好,如何如何,一五一十都讲明白,完事了,散会。



散会后,就开打。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上任,干了四个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获胜。



陈奇瑜以无与伦比组织和策划能力告诉我们,所谓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



陈总督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倒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打这些胜仗的目的。



打多少仗,杀多少人,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再打一仗,把所有人都杀光。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所有的首领和民军,都赶到一个地方,并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



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车厢峡位于陕西南部,长几十里,据说原先曾被当作栈道,地势极为险要。



所谓险要,不是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



此地被群山环绕,通道极其狭窄,据说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扔石头,一扔一个准。



更要命的是,车厢峡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没有其他小路,从出口走到进口,要好几天。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进了里面,要么回头,要么一条路走到黑,没有中场休息。



几万民军,就进了这条路。



这几万民军,是民军的主力,据说里面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为什么走这条路,没有解释,反正进去之后,苦头就大了去了。



陈奇瑜的部队堵住了后路,还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射箭、扔石头,没事还放把火玩,玩了十几天,彻底玩残了。



想跑是跑不掉的,想打也打不着,众头领毫无办法,全军覆没就在眼前,实在熬不住了。



使用杀手锏的时候到了。

头像
0操作1648 #
头像
1648 #
0
09-02-18 16: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3]



我说过,他们的杀手锏,就是投降,准确地说,是诈降。



没条件,谁投降啊?


             ——春节晚会某小品



很有道理,很现实,但在这里,应该加上两个字:



没条件,谁让你投降啊?



所以在投降之前,必须先送钱,就如同上次送给王朴那样。



于是头领们凑了点钱,送给了陈奇瑜。



然而陈奇瑜没有收。



崇祯没看错人,陈奇瑜同志确实是靠得住的,他没有收钱。



麻烦了,不收钱,我们怎么安心投降,不,是诈降呢?



但事实证明,头领们的智商是很高的,他们随即使出了从古至今,百试不爽的绝招——买通左右。



陈奇瑜觉悟很高,可是扛不住手下人的觉悟不高,收了钱后,就开始猛劝,说敌人愿意投降,就让他们投降,何乐不为?



陈奇瑜没有同意。



陈奇瑜并不是王朴,事实上,他对这帮头领,那是相当了解,原先当延绥巡抚时,都是老朋友,知道他们狡猾狡猾地,所以没怎么信。



我之前曾经说过,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所谓近似猛人的猛人,就是非猛人



他跟真正的猛人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拿破仑输掉滑铁卢战役后,有人曾说,他之所以输,是因为缺少一个人——贝尔蒂埃。



贝尔蒂埃是拿破仑的参谋长,原先是测绘员,此人极善策划,参谋能力极强,但凡打仗,只要他在,基本都打赢了,当时,他不在滑铁卢。



但最后,有人补充了一句:



如果只有他(贝尔蒂埃)在,但凡打仗,基本都是要输的。



陈奇瑜的弱点,就是参谋。



和贝尔蒂埃一样,陈总督是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他很会参谋,很能参谋,然而参来参去,把自己弄残了。



军队之中,可以没有参谋,不能没有司令,因为在战场上,最关键的素质,不是参谋,而是决断。



陈奇瑜同志只会参谋,不会决断。



面对手下的劝说和胜利的诱惑,他妥协了。



陈奇瑜接受了投降,在他的安排下,近五万民军走出了车厢峡。



其实陈奇瑜也很为难,既要他们投降,又不能让他们诈降,要找人看着,但如果人太多,会引起对方疑虑。为了两全其美,他动脑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每一百降军,找一个人看着,监督行动。




注意,是一个人,看守一百个人。



想出这个法子,只能说他的脑袋坏掉了。

头像
0操作1649 #
头像
1649 #
0
09-02-18 16: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4]



跟上次不同,这次张献忠毫不拖拖拉拉,很有工作效率,走出车厢峡,到了开阔地,连安抚金都没拿,反了。



我很同情那些看守一百个人的人。



事情到这里,就算是彻底扯淡了,崇祯极为愤怒,朝廷极为震惊,陈奇瑜极为内疚,最终罢官了事。



了事?那是没可能的。



各路头领纷纷焕发生机,四处出战,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烽烟四起。



估计是历经考验,外加焕发第二次生命的激动,民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原本是被追着跑,现在个把能打的,都敢追着官兵跑。比如陕西著名悍将贺人龙,原本是去打李自成,结果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还围了起来,足足四十多天,断其粮食劝他投降,搞得贺总兵差点去啃树皮,差点没撑过来。



到崇祯八年(1635),中原和西北,基本是全乱了,这么下去,不用等清兵入关,大明可以直接关门。



好在崇祯同志脑子转得快,随即派出了王牌——洪承畴。



在当时,能干这活的,也就洪承畴了,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手狠且心黑,对于当前时局,他的指导思想只有一字——杀。



杀光了,就没事了。



就任五省总督之后,他开始组织围剿,卓有成效,短短几个月,民军主力又被他赶到了河南,各地民变纷纷平息。



接下来的程序,应该是类似的,民军被逼到某个地方,被包围,然后被逼无奈,被迫诈降。



所谓事不过三,玩了朝廷两把,就够意思了,再玩第三把,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已经磨好刀,等待投降的诸位头领,这一次,他不会让历史重演。



是的,历史是不会重演的。



这次被逼进河南的民军,算是空前规模,光是大大小小的首领,就有上百人,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罗汝才、刘国能等大腕级人物,都在其中。民军的总人数,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三十万。



为了把这群人一网打尽,崇祯也下了血本,他调集了近十万大军,包括左良玉的昌平兵,曹文诏的关宁铁骑、洪承畴的洪兵,总而言之,全国的特种部队,基本全部到齐。



但凡某个朝代,到了最后时刻,战斗力都相当之差,但明朝似乎是个例外。几十年前,几万人就能把十几万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后,虽说差点,但还算凑合。



和以往一样,面对官军的追击,民军节节败退,到崇祯八年(1635),他们被压缩到洛阳附近,即将陷入重围,历史即将重演。



但终究没有重演。



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开了个会。

头像
0操作1650 #
头像
1650 #
0
09-02-18 16: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5]



开会的地点,在河南荥阳,故史称“荥阳大会”。



这是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一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会议。



参与会议者,包括所有你曾经听说过,或者你从未听说过,或者从未存在过的著名头领。用史书上的说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营”。



家和营都是数量单位,但具体有多少人,实在不好讲。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万人,某些营,兴许是皮包公司,只有几个人,都很难讲,但加起来,不会少于二十五万人。



当然,开会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户只出个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空前的大会,人多的大会。



根据史料留下的会议记录,会议是这样开始的,曹汝才先说话,讲述当前形势。



形势就别讲了,虽说诸位头领文化都低,还是比较明白事情的,敌人都快打上来了,还讲个屁?



有人随即插话,提出意见,一个字——逃。



此人认为,敌人来势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区,保命。



在场的人,大都赞成这个意见。



然后,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诸辈!”



说话的人,是张献忠。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人,万历三十四年出生。



历史上,张献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夸他的人实在不多,骂他的人实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个人简历上,非常明显。



但凡这种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后,总会有人来整理其少年时期的材料,而张献忠先生比较特殊,他少年时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点。



就成分而言,有人说,他家世代务农;有人说,他家是从商的;也有人说,他是世家后代;还有人说,他是读书出身;最后有人说,他给政府打工,当过捕快。



鉴于说法很多,传说很多,我就不多说了,简单讲下,这几种说法的最后结果:



务农说:务农不成,歉收,去从军了。



从商说:从商不成,亏本,去从军了。



世家说:世家破落,没钱,去从军了。



读书说:读书没谱,落第,去当兵了。



打工说:没有前途,气愤,去当兵了。



史料太多,说法太多,但所有的史料都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51 #
头像
1651 #
0
09-02-18 16: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6]



无论是务农、读书、从商、世家、打工,就算假设全都干过,可以确定的是,都没干好。




为什么没干好,没人知道,估计是运气差了点,最后只能去从军。



从军在当时,并非什么优秀职业,武将都没地位,何况苦大兵。



当兵,无非是拿饷。可是当年当兵,基本没有饷拿,经常拖欠工资,拖上好几个月,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但奇怪的是,张献忠不太艰苦。据史料记载,他的小日子过得比较红火,有吃有喝,相当滋润。家里还很有点积蓄。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而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有计划外收入。



而更奇怪的是,他还经常被人讹,特别是邻居,经常到他家借钱,借了还不还,他很气愤,去找人要,人家不给,他没辙。



这是更为奇怪的一幕,作为手上有武器的人,还被人讹,只能说明,这些计划外收入,都是合法外收入。



据说,张献忠先生除了当兵之外,还顺便干点零活,打点散工,具体包括强盗、打劫等等。



这种兼职行为,应该是比较危险的,常在河边走,毕竟要湿鞋。张献忠同志终于被揭发了,他被关进监狱,经过审判,可能是平时兼职干得太多,判了个死刑。



关键时刻,一位总兵偶尔遇见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求了个情,把他给放了。



应该说这位总兵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张献忠确实是个人才,造反的人才。



据说平时在军队里,张献忠先生打仗、兼职之余,经常还发些议论,说几句名人名言,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等。



而他最终走上造反道路,是在崇祯三年(1630),那时,王嘉胤造反,路过他家乡,张献忠就带了一帮人,加入了队伍。



张献忠起义的过程,是比较平和的,没人逼他去修长城,他似乎也没掉队,至于爹妈死光,毫无生路等情况,跟他都没关系,而且在此之前,他还是吃皇粮的,实在没法诉苦。



所以这个人造反的动机,是比较值得怀疑的。



参加起义军后,张献忠的表现还凑合,跟着王嘉胤到处跑,打仗比较勇猛,打了一年,投降了。



因为杨鹤来了,大把大把给钱,投降是个潮流,张献忠紧跟时代潮流,也投了降。



当然,后来他花完钱后,顺应潮流,又反了。

头像
0操作1652 #
头像
1652 #
0
09-02-18 16: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7]



 此后的事情,只要是大事,他基本有份。三十六营开会、打进山西、打进河南、被人包围、向王朴诈降、又被人包围、向陈奇瑜诈降,反正能数得出来的事,他都干过。



但在这帮头领里,他依然是个小人物,总跟着别人混,直至这次会议。



他驳斥了许多人想逃走的想法,是很有种的,但除了有种外,就啥都没有了。因为敌人就在眼前,你要说不逃,也得想个辙。然而张献忠没辙。



于是,另一个人说话了,一个有辙的人:



“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



李自成如是说。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万历三十四年生人。



比较凑巧的是,李自成跟张献忠,是同一年生的。



而且这两人的身世,都比较搞不清楚,但李自成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根据史料的说法,他家世代都是养马的。在明代,养马是个固定职业,还能赚点钱,起码混口饭吃,生活水准,大致是个小康。



所以李自成是读过书的,他从小就进了私塾,但据说成绩不好,很不受老师重视,觉得这孩子没啥出息。



直到有一天。



这天,老师请大家吃饭,吃螃蟹。



当然,老师的饭没那么容易吃,吃螃蟹前,让大家先根据螃蟹写首诗,才能开吃。



李自成想了想,写了出来。



老师看过大家的诗,看一首,评一首,看到他写的诗,没有说话。



因为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一身甲胄任横行。



这位老师是何许人也,实在没处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因为在短暂犹豫之后,他说出了一个准确的预言:



你将来必成大器,但始终是乱臣贼子,不得善终!



但李自成同学的大器之路,似乎并不顺利,吃过饭不久,他就退学了,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



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李自成决定,先去打基础,但问题是,他家并不是农民,也没地,种地估计是瞎扯,所以他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给人打工。



这段时间,应该是李自成比较郁闷的时期。因为他年纪小,父亲又死了,经常被人欺负,有些地主让他干了活,还不给钱,万般无奈之下,他托了个关系,去驿站上班了。

头像
0操作1653 #
头像
1653 #
0
09-02-18 16: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8]



李自成的职务是驿卒,我说过,驿站大致相当于招待所,驿卒就是招待所服务员,但李自成日常服务的,并不是人,而是马。



由于世代养马,所以李自成对马,是比较有心得的,他后来习惯于用骑兵作战,乃至于能在山海关跟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出个平手,估计都是拜此所赐。



李自成在驿站干得很好,相比张献忠,他是个比较本分的人,只想混碗饭吃。



崇祯二年,饭碗没了。



我说过很多次,是刘懋同志建议,全给裁掉了。



刘懋认为,驿站纰漏太多,浪费朝廷资源,李自成认为,去你娘的。



你横竖有饭吃,没事干了,来砸我的饭碗。



但李自成还没有揭竿而起的勇气,他回了家,希望打短工过日子。



我也说过很多次,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六年,西北灾荒。



都被他赶上了,灾荒时期,收成不好,没人种地,自然没有短工的活路。此时,李自成听说,有一个人正在附近招人,去了的人都有饭吃。



他带着几个人去了,果然有饭吃。



这位招聘的人,叫做王左桂。



王左桂是干什么的,之前也说过了,作为与王嘉胤齐名的义军领袖,他比较有实力。



当时王左桂的手下,有几千人,分为八队,他觉得李自成是个有料的人,就让他当了八队的队长。



这是李自成担任的第一个职务,也是最小的职务,而他的外号,也由此而生——八队闯将。



一年后,王左桂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攻打韩城。



他之所以要打这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韩城的防守兵力很少,而且当时的总督杨鹤,没有多少兵力可以增援,攻打这里,可谓万无一失。



判断是正确的,正如之前所说的,杨鹤确实没有兵,但他有一个手下,叫洪承畴。



这次战役的结果是,洪承畴一举成名,王左桂一举完蛋,后来投降了,再后来,被杀降。



王左桂死掉了,他的许多部属都投降了,但李自成没有,他带着自己的人,又去投奔了不沾泥。



不沾泥是个外号,他的真名,叫做张存孟(也有说叫张存猛)。但孟也好,猛也罢,这人实在是个比较无足轻重的角色,到了一年后,他也投降了。


 


然而李自成没有投降,他又去投了另一个人。这一次,他的眼光很准,因为他的新上司,就是闯王高迎祥。

头像
0操作1654 #
头像
1654 #
0
09-02-18 16: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99]



这是极其有趣的一件事,王左桂投降了,李自成不投降,不沾泥投降了,他也没投降。



虽说李自成也曾经投降过,比如被王朴包围,被陈奇瑜包围等等,但大体而言,他是没怎么投降的。



这说明,李自成不是痞子,他是有骨气的。



相比而言,张献忠的表现实在不好。



他投降的次数实在太多,投降的时机实在太巧,每次都是打不过,或是眼看打不过了,就投降,等缓过一口气,立马就翻脸不认人,接着干,很有点兵油子的感觉。



史料记载,张献忠的长相,是比较魁梧的,他身材高大,面色发黄(所以有个外号叫黄虎),看上去非常威风。



而李自成就差得多了,他的身材不高,长得也比较抱歉,据说不太起眼(后来老婆跑路了估计与此有关),但他很讲义气,很讲原则,且从不贪小便宜。



历史告诉我们,痞子就算混一辈子,也还是痞子,滑头,最后只能滑自己。长得帅,不能当饭吃。



成大器者的唯一要诀,是能吃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原先我不信,后来我信,相当靠谱。



李自成很能吃亏,所以开会的时候,别人不说,他说。



第八队队长,不起眼的下属,四处寻找出路的孤独者,这是他传奇的开始。



他说,一个人敢拼命,也能活命,何况我们有十几万人,不要怕!



大家都很激动,他们认识到,李自成是对的,到这个份上,只能拼了。



但问题在于,他们已经被重重包围,在河南呆下去,死路,去陕西,还是死路,去山西,依然是死路,哪里还有路?



有的,还有一条。



李自成以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无畏的勇气,指出那条唯一道路。



他说,我们去攻打大明的都城,那里很容易打。



他不是在开玩笑。



当然,这个所谓的都城,并不是北京,事实上,明代的都城有三个。



北京,是北都,南京,是南都,还有一个中都,是凤阳。



打北京,估计路上就被人干挺了,打南京,也是白扯,但打凤阳,是有把握的。



凤阳,位于南直隶(今属安徽),这个地方之所以被当作都城,只是因为它是朱元璋的老家。事实上,这里唯一与皇室有关的东西,就是监狱(宗室监狱,专关皇亲国戚),除此以外,实在没啥可说,不是穷,也不是非常穷,而是非常非常穷。

头像
0操作1655 #
头像
1655 #
0
09-02-18 16: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00]



但凤阳虽然穷,还特喜欢摆谱,毕竟老朱家的坟就在这,逢年过节,还喜欢搞个花灯游行,反正是自己关起门来乐,警卫都没多少。



这样的地方,真是不打白不打。



而且进攻这里,可以吸引朝廷注意,扩大起义军的影响。



话是这么说,但是毕竟洪承畴已经围上来了,有人去打凤阳,就得有人去挡洪承畴,这么多头领,谁都不想吃亏。



所以会议时间很长,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都想去打凤阳,最后,他们终于在艰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领悟了政治的真谛,想出了一个只有绝顶政治家,才能想出的绝招——抓阄。



抓到谁就是谁,谁也别争,谁也别抢,自己服气,大家服气。



抓出来的结果,是兵分三路,一路往山西,一路往湖广,一路往凤阳。



但这个结果,是有点问题的,因为我查了一下,抓到去凤阳的,恰好是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没话说了。



但凡是没办法了,才抓阄,但有的时候,抓阄都没办法。



真没办法。



抓到好阄的一干人等,向凤阳进发了,几天之后,他们将震惊天下。



在洪承畴眼里,所谓民军,都是群没脑子的白痴,但一位哲人告诉我们,老把别人当白痴的人,自己才是白痴。



检讨



很巧,民军抵达凤阳的时候,是元宵节。



根据惯例,这一天凤阳城内要放花灯,许多人都涌出来看热闹,防守十分松懈。



就这样,数万人在夜色的掩护下,连大门都没开,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凤阳城。



慢着,似乎还漏了点什么——大门都没开,怎么能够进去?



答:走进去。



因为凤阳根本就没有城墙。



凤阳所以没有城墙,是因为修了城墙,就会破坏凤阳皇陵的风水。



就这样,连墙都没爬,他们顺利地进入了凤阳,进入了老朱的龙兴地。



接下来的事情,是比较顺理成章的,据史料记载,带军进入凤阳的,是张献忠。



如果是李自成,估计是比较文明的,可是张献忠先生,是很难指望的。



之后的事情,大致介绍一下,守卫凤阳的几千人全军覆没,几万多间民房,连同各衙门单位,全部被毁。



除了这些之外,许多保护单位也被烧得干净,其中最重要的单位,就是朱元璋同志的祖坟。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56 #
头像
1656 #
0
09-02-18 16: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01]



看好了,不是朱元璋的坟(还在南京),是朱元璋祖宗的坟。



虽说朱五一(希望还记得这名字)同志也是穷苦出身,但张献忠明显缺乏同情心,不但烧了他的坟,还把朱元璋同志的故居(皇觉寺)也给烧了。



此外,张献忠还很有品牌意识,就在朱元璋的祖坟上,树了个旗帜,大书六个大字:“古元真龙皇帝”



就这样,张献忠在朱元璋的祖坟上逍遥了三天,大吃大喝,然后逍遥而去。



事大了。



从古至今,在骂人的话里,总有这么一句:掘你家祖坟。



但一般来讲,若然不想玩命,真去挖人祖坟的,也没多少。



而皇帝的祖坟,更有点讲究,通俗说法叫做龙脉,一旦被人挖断,不但死人受累,活人也受罪,是重点保护对象。



在中国以往的朝代里,除前朝被人断子绝孙外,接班的也不怎么挖人祖坟,毕竟太缺德。



真被人刨了祖坟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民国的孙殿英,当然他是个人行为,图个发财,而且当时清朝也亡了,龙脉还有没有,似乎也难说。



朝代还在,祖坟就被人刨了的,只有明朝。



所以崇祯听到消息后,差点晕了过去。



以崇祯的脾气,但凡惹了他的,都没有好下场。崇祯二年,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还没怎么着,他就把兵部尚书给砍了,现在祖坟都被人刨了,那还了得。



但醒过来之后,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做检讨。



请注意,不是让人做检讨,而是自己做检讨。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如皇帝犯错误,实在没法交代,就得做检讨。这篇检讨,在历史上的专用名词,叫做“罪己诏”。



崇祯八年(1635)十月二十八日,崇祯下罪己诏,公开表示,皇陵被烧,是他的责任,民变四起,是他的责任,用人不当,也是他的责任,总而言之,全部都是他的责任。



这是一个相当奇异的举动,因为崇祯同志是受害者,张献忠并非他请来的,受害者写检讨,似乎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不难理解,几句话就明白了。



根据惯例,但凡出了事,总要有人负责,县里出事,知县负责,府里出事,知府负责,省里出事,巡抚负责。



现在皇帝的祖坟出了事,谁负责?



只有皇帝负责。

头像
0操作1657 #
头像
1657 #
0
09-02-18 16: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02]



对崇祯而言,所谓龙脉,未必当真。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先生的父母死了,都没地方埋,是拿着木板到处走,才找到块地埋的,要说龙脉,只要朱元璋自己的坟没被人给掘了,就没有大问题。



但祖宗的祖宗的坟被掘了,毕竟影响太大,必须解决。



解决的方法,只能是自己做检讨。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相当高明的方法。自从皇帝的祖坟被掘了后,上到洪承畴,下到小军官,人心惶惶,唯恐这事拿自己开刀,据说左良玉连遗书都写了,就等着拉去砍了,既然皇帝做了检讨,大家都放心了,可以干活了。



当然,皇帝背了大锅,小锅也要有人背,凤阳巡抚和巡按被干掉,此事到此为止。



崇祯如此大度,并非他脾气好,但凡是个人,刨了他的祖坟,都能跟你玩命,更何况是皇帝。



但没办法,毕竟手下就这些人,要把洪承畴、左良玉都干掉了,谁来干活?



对于这一点,洪承畴、左良玉是很清楚的,为保证脑袋明天还在脖子上,他们开始全力追击起义军。



说追击,是比较勉强的,因为民军的数量,大致有三十万,而官军,总共才四万人。就算把一个人掰开两个用,也没法搞定。



好在,还有一个以一当十的人,曹文诏。



为保证能给崇祯同志个交代,崇祯八年六月,曹文诏奉命出发,追击民军。



曹文诏的攻击目标,是十几万民军,而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自打开战起,曹文诏就始终以少打多,几千人追几万人,是家常便饭。



但上山的次数多了,终究会遇到老虎的。



曹文诏率领骑兵,一口气追了几百里,把民军打得落花流水,斩杀数千人。



但自古以来,人多打人少,不是没有道理的。



跑了几百里后,终于醒过来了,三千人而已,跑得这么快,这么远,至于吗?



于是一合计,集结精锐兵力三万多人,回头,准备跟曹文诏决战。



崇祯四年起,曹文诏跟民军打过无数仗,从来没输过,胆子特大,冲得特猛,一猛子就扎了进去。



进去了就再没出来。



民军已走投无路,这次他们没打算逃跑,只打算死拼。



而曹文诏由于太过激动,只带了先锋一千多人,就跑过来了。



三万个死拼的人,对一千个激动的人,用现在的编制换算,基本相当于一个人打一个排,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估计只有兰博。



头像
0操作1658 #
头像
1658 #
0
09-02-18 16: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03]


 


曹文诏不是兰博,但他实在也很猛,带着骑兵冲了十几次,所至之处,死伤遍地,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斩杀敌军几千人。


 


眼看快到晚上,杀得差不多了,曹文诏准备走人。


 


这并非玩笑,曹总兵是骑马来的,就算打不赢,也能跑得赢。


 


在混乱的包围圈中,他集结兵力,发动突击,很快就突出了缺口,准备回家洗澡睡觉。


 


当时场面相当混乱,谁都没认出谁,在民军看来,跑几个也没关系,所以也不大有人去管这个缺口。


 


但关键时刻,出情况了。


 


曹文诏骑马经过大批民军时,有一个小兵正好被俘,又正好看见了曹文诏,就喊了一句:


 


“将军救我!”


 


当时的环境,应该是很吵的,有多少人听见很难说,但很不巧,有一个最不该听见的人,听见了。


 


这个人是民军的一个头目,而在不久之前,他曾在曹文诏的部队里干过。


 


作为一个敬业的人,他立即对旁人大喊:


 


“这就是曹总兵!”


 


既然是曹总兵,那就别想跑了。


 


民军集结千人,群拥而上围攻曹文诏。


 


曹文诏麻烦了,此时,他的手下已经被打散,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几个随从。


 


必死无疑。


 


必死无疑的曹文诏,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诠释了勇敢的意义。


 


面对上千人的围堵,他单枪匹马,左冲右突,亲手斩杀数十人,来回冲杀,无人可挡。


 


没人上前挑战,所有的人只是围着他,杀退一层,再来一层。


 


曹文诏是猛人,猛人同样是人,包围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伤势越来越重,于是,在即将力竭之时,他抽出了自己的刀。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举刀自尽。


 


曹文诏就这样死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很勇敢。


 


无论如何,一个勇敢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崇祯极其悲痛,立即下令追认曹文诏为太子太保,开追悼会,发抚恤金,料理后事等等。


 


从某个角度讲,曹文诏算是解脱了,崇祯还得接着受苦,毕竟那几十万人还在闹腾,这个烂摊子,必须收拾。


 


所以,曹文诏死后不久,崇祯派出了另一个人。


 


当时的局势,已经是不能再坏了,凤阳被烧了,曹文诏被杀了,皇帝也做了检讨,原先被追着四处跑的民军,终于到达了风光的顶点。

头像
0操作1659 #
头像
1659 #
0
09-02-18 16: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04]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将领,包括左良玉、洪承畴在内,都是畏畏缩缩,遇上人了,能不打就不打,非打不可,也就是碰一碰,只求把人赶走,别在自己防区里转悠,就算万事大吉。


 


对此,诸位头领大概也是明白的,经常带着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有一次,高迎祥带着十几万人进河南,左良玉得到消息,带人去看了看,啥都没说就回来了。


 


照这么下去,估计高迎祥就算进京城,大家也只能看看了。


 


然而一切都变化了,从那个人到任时开始。


 


对这个人,崇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给了一个绝后而不空前的职务——五省总督。


 


这个职务,此前只有陈奇瑜和洪承畴干过,但这人上来,并非是接班的,事实上,他是另起炉灶,其管辖范围包括江北、河南、湖广、四川、山东。


 


当时全国,总共只有十三个省,洪承畴管五个,他管五个,用崇祯的说法是:洪承畴督师西北,你去督师东南,天下必平!


 


这个人就是之前说过的第四个猛人,他叫卢象升


 


对大多数人而言,卢象升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但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当知名的名字,而在高迎祥、李自成的嘴里,这人有个专用称呼:卢阎王。


 


就长相而言,这个比喻是不太恰当的,因为所有见过卢象升的人,第一印象基本相同:这是个读书人。


 


卢象升,字建斗,江苏宜兴人。明代的江苏,算是个风水宝地,到明末,西北打得乌烟瘴气,国家都快亡了,这边的日子还是相当滋润,雇工的雇工,看戏的看戏。


 


鉴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读书人多,文人多,诗人也多,钱谦益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但除此外,这里也产猛人——卢象升。


 


所谓猛人,是不恰当的,事实上,他是猛人中的猛人。


 


但在十几年前,他跟这个称呼,基本是八杆子打不着,那时,他的头衔,是卢主事。


 


天启二年(1622),江苏宜兴的举人卢象升考中了进士,当时吏部领导挑中了他,让他在户部当主事。


 


据史料说,卢主事长得很白,人也很和气,所以人缘混得很好,没过两年,就提了员外郎,只用了三年时间,又提了知府。


 


到崇祯二年,卢象升已经是五品正厅级干部了,就提拔速度而言,相当于直升飞机,而且卢知府人品确实很好,从来没有黑钱收入,群众反应很好。


 


总之,卢知府的前途是很光明的,生活是很平静的,日子是很惬意的,直到崇祯二年。

头像
0操作1660 #
头像
1660 #
0
09-02-18 16: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05]


 


这年是比较闹腾的,基本都是大事,比如皇太极打了进来,比如袁崇焕被杀死,当然,也有小事,比如卢象升带了一万多人,跑到了北京城下。


 


当时北京城下的援兵很多,有十几路,卢象升这路并不起眼,却是最有趣的一路,因为压根没人叫他来。


 


卢象升是文官,平时也没兵,但他听说京城危急,情急之下,自己招了一万多人,就跑过来了。


 


明末的官员,是比较有特点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卸责任,能不承担的,绝不承担,能承担的,也不承担,算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


 


卢象升负责任,起码他知道,领了工资,就该办事。


 


但遗憾(或者是万幸)的是,卢象升同志没能打上仗,他在城下呆了一个多月,后金军就走了。


 


当然,这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以他当时的实力,要真跟人碰上,十有八九是个死。


 


但这无所事事的一个月,却永远地改变了卢象升的命运,因为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一个叫袁崇焕的统帅,如何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囚犯。


 


这件事情,最终影响了他的一生,并让他在九年之后,做出了那个关键性的抉择。


 


朝廷的特点,一向是能用就使劲用,既然卢知府这么积极,干脆就让他改了行。


 


崇祯三年,卢象升提任参政,专门负责练兵。


 


当时最能打仗、最狠的兵,除辽东,就是西北,这两个地方的人相当彪悍,战斗力很强,敢于玩命,就算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投降,是明朝主要的兵源产地。


 


卢象升练兵的地方是北直隶,就单兵作战能力而言,算是二流。


 


然而事实证明,只有二流的头头,没有二流的兵。


 


明朝的精锐部队,大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袁崇焕的兵,叫做关宁铁骑,洪承畴的兵,叫做洪兵,而卢象升的兵,叫天雄军。


 


就战斗力而言,明末的军队中,最强的,当属关宁铁骑,天雄军的战斗力,大致排在第三(第二还没出场),比洪兵强。


 


据高迎祥和李自成讲,他们最怕的明军,就是天雄军。


 


比如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但都是骑兵,冲来冲去,死活好歹都是一下子,但天雄军就不同了,比膏药还讨厌,贴上就不掉,极其顽固,只要碰上了,就打到底,不脱层皮没法跑。

发帖回复
查看:76826|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