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32|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621 #
头像
1621 #
0
08-12-15 16: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6]


 


简单地说,没钱的意思,就是没有白银,没有白银,无论你有多少经济计划,有多少财政报表,都是胡扯淡。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人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溶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你多牛,都要照规矩来。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规矩来。虽然他发行了纸币,一千、一万都印过,可惜的是,几百年来,大家还是认白银,就不认纸币,再牛都没用。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只要知道,崇祯同志是想赈灾的,之所以赈灾不成,是因为没有钱,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白银,之所以没有白银……


 


当然,之所以西北先闹起来,除去天灾、银祸外,还有点地方特色。


 


西北一带,向来比较缺水,比较穷困,比较没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较扯淡,所以这个地方的人,过得比较苦。


 


生活艰苦,饭都没处吃,自然没条件读书。


 


没条件读书,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没官做。


 


没官做,也得找事做。


 


而西北一带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兵。

头像
0操作1622 #
头像
1622 #
0
08-12-15 16: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7]


 


生活艰苦,民风自然彪悍,当兵是最合适的工作。


 


除了当兵之外,还有一份更为合适的工作——驿站。


 


驿站虽说比较小,但好歹是官办的,也算是吃皇粮的,而且各省都有拨款,搞点潜规则,多少能捞点油水,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


 


据统计,光是甘肃陕西,就有几万人指着驿站过日子。


 


崇祯二年(1629),驿站没了。


 


之前我说过,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个叫做刘懋的好人。


 


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灾荒、钱慌、又夺了人家的饭碗,如果不闹,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灾荒,偶然裁掉驿站,偶然的地点。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偶然没有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抚战


 


当然,崇祯是不会这样想的,无论如何,他都要撑下去,否则将来到地下,没脸见开铺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杨鹤。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工作交接十分简单。应该说,基本不用交接,因为杨鹤到任的时候,武之望已经死了。


 


不是他杀,是自杀。


 


武总督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鉴于西北民变太多,估计回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索性自杀。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杨鹤是一个进步比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当上佥都御史,混成这样,全靠他那张嘴。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23 #
头像
1623 #
0
08-12-15 16: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8]


 


皇帝喜欢魏忠贤,他骂魏忠贤;皇帝讨厌熊廷弼,他为熊廷弼辩护。想什么说什么,几起几落,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崇祯元年,他被重新委任为御史,当时民变四起,大家都在商议对策。


 


有一次,几个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这个,杨鹤就在其中。


 


杨鹤是都察院的,这事跟他本无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还是两个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动真格的,就瞎聊。这个说要打,那么说要杀,如此热闹,杨鹤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不能打,也不能杀。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


 


几句话,就把大家彻底说懵了,对于他的观点,大家有着相同的评价——胡说八道。


 


不杀人,怎么平乱?


 


这是一个不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不要紧,有一个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后,崇祯知道了这个理论,十分高兴,召见了杨鹤。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很快吏部主动提出,鉴于杨鹤同志的理论很有使用价值,正好前任三边总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杨鹤同志升任该职务。


 


杨鹤不想去。原因很简单,本来就是吹吹牛的,压根不会打仗,去了干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外加吏部支持,皇帝支持,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杨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讨厌。皇帝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省事。


 


和杨鹤不同,吏部的同志们都是见过世面的。知道平乱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杨鹤这套把戏,也只能忽悠人,为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效果,让后来的无数白痴书呆子明白,乱讲话要倒霉,才着力推荐他去。


 


死在那边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脱层人皮


 


相比而言,崇祯的用心是比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欢杨鹤,是因为杨鹤提出了很好的理论——省钱的理论。


 


不花钱,不杀人,不用军饷,不用调兵,就能平息叛乱,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杨鹤拉回来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头像
0操作1624 #
头像
1624 #
0
08-12-15 16: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9]


 


就这样,一脑袋浆糊的杨鹤去陕西上任,至少在当时,他的自我感觉很好。


 


杨鹤理论之中,最核心的一条,叫做和气。


 


用他自己的话说,杀人是伤和气的。所以能救活一个,就是一个,毕竟参加民变的,原先就是民,


 


这个理论,一年前,应该是对的


 


杨鹤同志到任后,就发现不对了。


 


有一次,农民军进攻县城,被击退,抓住了几个俘虏,由杨鹤审问。


 


但还没问,杨鹤就发现一件极为诡异的事——他似乎见过这几个人


 


确实见过,阅兵的时候见过。


 


没错,这几个人曾经站在阅兵的队伍里,曾经是他的部下。


 


强,弱,之间


 


农民军的战斗力很强吗?


 


对于这个疑问,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个反问——农民军的战斗力怎么会强呢?


 


在中国历史上,造反这类活,从来都是被动式。闲着没事干,但凡有口饭吃,是不会有人造反的,成本高,门槛也高。


 


但遗憾的是,造反这份工作,除了成本、门槛高外,技术含量还高。


 


要知道,明朝参加这项活动的,主要是农民。农民的基本工作,是种地,基本工具,是锄头。


 


而阻止他们参与这项活动的,是明军士兵。士兵的基本工作,是杀人,基本工具,是刀剑。


 


所以在明末大多数情况下,几百个农民军跟几百个明军对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据史料记载,大部分情况,是几万农民军,战胜了几百明军,或是几百农民军,搞定十几个看衙门的捕快。


 


而更大多数情况,是几千明军追着几万、甚至十几万农民军跑。


 


没办法,毕竟打仗是个技术活。圣贤曾经说过,把武器交给没有受过训练的民众,让他们去打仗,就是让他们送死。


 


没有训练,没有武器,没有兵法,没有指挥,就没有胜利。


 


但杨鹤先生惊奇地发现,他面对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西北的民军里,除了业余造反的以外,还有很多专业造反的人士——明军,而且数量很多。


 


他们精通战术,作战狡猾,懂得明军的弱点,非常难以对付,且数量是越来越多,民变越来越大。


 


出现此类情况,归根结底,原因就两个字——没钱。


 


之前我说过,朝廷没有钱。没有钱的结果,除了没钱赈灾外,还没钱发军饷。

头像
0操作1625 #
头像
1625 #
0
08-12-15 16:3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0]


 


据统计,当时全国的部队,大致有上百万人,而能够按时领军饷的,只有辽东军区的十余万人。


 


而且就连辽东军,也不能保证按时发工资,拖几个月,也是经常的事。袁崇焕同志就曾经处理过相关事务。


 


辽东是前线,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别提了。西北一带,既然不是前线,自然没钱。有的人几年都没拿到工资,穷得叮当响,据说连武器都卖了,只求换顿饭吃。


 


没钱赈灾,老百姓吃苦,也没辙,没钱发饷,当兵的吃苦,就有辙了。


 


兜里没钱,手里有刀,怎么办?


 


凉拌,抢!


 


情况就是如此,官兵越来越少,民军越来越多,局势越来越撑不住。


 


杨鹤面对的形势大致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换个会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还能撑几天,但杨鹤同志的主要特长,是招抚理论,这就比较麻烦了。据说当时朝廷里,有些人开玩笑,说杨鹤如果能撑一年,就倒着爬出去。


 


就当时的情况看,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是零。杨鹤同志的下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有这样十几个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下略去XX字)


 


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对这二位兄弟,只提几句话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至于后面那几位,就不说了,说了也没人知道,你只要明白,他们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牛人,随便一个摆出来,都能搅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这些人之外,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农民军,都投降了。


 


他们投降的对象,就是那个一脑袋浆糊,啥也不懂,不会打仗的杨鹤。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杨鹤不懂兵法,不熟军事,但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武器——诚意。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26 #
头像
1626 #
0
08-12-15 16: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1]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头像
0操作1627 #
头像
1627 #
0
08-12-15 16: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2]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头像
0操作1628 #
头像
1628 #
0
08-12-15 16: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3]


 


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杨鹤,告急。


 


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猛人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洪承畴接到了求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法,我怎么办?


 


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路。


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据记载,此人的家世,可谓显赫一时:


    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这么一份简历,基本就可以吃闲饭了。


 


    可惜,洪承畴没能吃闲饭,事实上,他连饭都吃不上。


 


    因为所有的这些简历,都是后来封的,换句话说,是他挣回来的。


 


    洪承畴出生时,他的父亲因为家境贫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亲虽然穷,却比较有文化,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


 


    洪承畴很聪明,据说7岁就能背三字经,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我,27的时候,还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23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他的成绩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全国第17名,二甲。


    然后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比较倒霉的。


 


    原因我说过,在明代,要想将来入阁当大学士,必须当庶吉士,进翰林院。以洪承畴的成绩,应该能进,可是偏就没进。


 


    此后的十几年,洪承畴混得还可以,当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当了参政。


 


    参政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后,光荣地退休。

头像
0操作1629 #
头像
1629 #
0
08-12-15 16: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4]


 


没考上翰林的进士,混饭吃的小参政,到历史留名,骂声不绝,余音绕柱的大人物,只是因为,他外放的地方,是陕西。


    刚去陕西的时候,洪承畴带了很多书,


所以洪承畴带兵去救韩城的时候,只是一个书生,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杀过人。


 


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


这是事实,不是据说。


 


洪承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他带着临时拼起来的家丁、仆人、伙夫,就这么上了战场,却没有丝毫的胆怯。


 


面对优势敌军,他凭借卓越的指挥,轻易击败了起义军,斩杀五百余人,解围韩城。


 


在洪承畴人生中,有过无数次战役,有过无数个强大的对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次。


 


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让洪承畴明白,他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他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挽救这个末落的王朝,创造太平的盛世。


 


讽刺的是,他最终做到了,却是以一种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具体表现在,他正确地意识到,杨鹤是一个蠢货。


 


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压。


 


来陕西上任之前,洪承畴带来了很多书。三十年以来,书,是他仅有的寄托。


 


战后,他丢掉了书,做出了一个新的抉择——开战。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这支纯粹的杂牌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色变,望风而逃。


 


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


 


洪承畴是文官,杨鹤也是文官,这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对待民军,杨鹤是很客气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语招抚,投降后,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畴的态度有点差别。投降前,他说,如果不投降,就杀掉你们;投降后,他说,你们投降了,所以杀掉你们。


 


对于这件事情,我始终很疑惑,读圣贤书,就读出这么个觉悟?


 


自古以来,杀人放火之类的事,从来没断过,但公认最无耻的事,就是“杀降”,人家都投降了,你还要干掉他,太过缺德。


 


但更让我疑惑的是,这种缺德事,洪承畴同志非但干了,还经常干。


 


比如那位曾经围过韩城,被洪承畴打跑的王左桂,后来也投降了。洪承畴听说后,决定请他吃饭。


 


还没吃完,一群人冲进来,把王左桂剁了。


 


我始终觉得,这事干得相当龌龊,就算动手,起码也得等人家吃完饭。

头像
0操作1630 #
头像
1630 #
0
08-12-15 16:4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5]


 


落在他手上的民军头领,不是抵挡到底被杀,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杀。总之,无论抵抗到底,还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杀。


 


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对某些人很有效。


 


这个某些人,是指张献忠之类的人。


 


关于张献忠的具体情况,这里先不讲;关于他后来有没有在四川干过那些事,也不讲;只讲一个问题——投降的次数。


 


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


 


简单地说,他的投降次数,用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两只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频率也很高。有一次,从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几天。


 


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般说来,投降之后,也得履行个程序,吃个饭,洗个澡,找个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个把月。但张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咂舌。


   


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虽然他也投降,但还是很有几分硬气的,说不投降,就不投降,属于硬汉型人物。


 


大体而言,当时许多民军的行为程序是,起兵、作战、被官军包围,投降,走出包围圈,拿起武器,继续作战。


 


此类表演,基本都是固定节目,数不胜数。很快,你就会看到两个典型案例。


 


洪承畴跟杨鹤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要彻底扭转形势,不能招抚,不能受降,只有一个办法——赶尽杀绝。


 


这种方式的效果相当明显,短短几个月内,西北局势开始稳定,各路民军纷纷受挫,首领被杀。


 


他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崇祯。对他而言,高升是迟早的事。


 


但他毕竟太年轻,资历太浅,还要继续等。


 


两个月后,一件事情的发生,缩短了洪承畴的等待时间。


 


崇祯四年(1631),估计是有心脏病,或是胆囊炎,起义军进攻延绥巡抚镇守城池的时候,这位巡抚大人竟然被活活吓死。


 


没胆的人死了,就让有胆的人上,洪承畴接替了他的位置。


 


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又过了两个月,他的顶头上司杨鹤被抓了,总督的位置空了出来。没人能顶替,也没人愿意顶替,除了洪承畴。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31 #
头像
1631 #
0
08-12-15 16: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6]


 


崇祯四年(1631)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


 


噩梦开始了。


 


当时的起义军,已经遍布西北,人数有几十万。虽说其中许多都是凑人数的,某些部队还携家带口,什么八十老母,几岁小孩都带上,但看起来,确实相当吓人。


 


比如宁夏总兵贺虎臣,有一次听说起义军到境内观光,立即带了两千精兵,准备出战。到地方后,他看到了起义军的前锋队伍。


 


然而他没有动手,就在那里看着,静静地看着,看了会,就走了。


 


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到这支队伍的尾巴。


 


这是一列长队,从前到后,长几十里


 


对这样的起义军,看看就行了,真要动手,就傻了。


 


问题在于,当时的西北,到处都是这样的队伍,穿街过巷,比游行还壮观,见着就发怵。


 


然后,洪承畴来了


 


在这个世界上,洪承畴害怕的东西,大致还不多。


 


在给朝廷的报告里,他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西北民变,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胁从,且老幼俱在,并无战力,真正精壮之人,十之一二而已,击其首,即可大破之。


 


这意思是,虽然闹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个人里面,最多也就一两个,把这几个人干掉,事情就结了。


 


实践证明,他的理论非常正确,所谓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几万人而已。


 


而这几万人中,最强悍的,是三个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只要除掉这三个人,大局必定。


 


这三个人中,王左桂已经被杀掉了,所以下一个目标,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时,洪承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杀的,杀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杀他,实在是被人逼得没办法。


 


逼他们的人,叫做曹文诏。


 


第二个猛人


 


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畴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个人的手下当兵,跟着此人去了辽东。这个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广宁兵败,明军溃败,他没有逃跑,而是坚持留了下来,见到了他第二个上司——孙承宗。


 


六年前,孙承宗走了,他还是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当上了游击,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焕。

头像
0操作1632 #
头像
1632 #
0
09-01-06 15: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7]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贝勒阿敏,并最终收复关内四城。


 


然后,他来到了西北。


 


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


 


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把他调回来,打农民军。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回来的,还有一千人。


 


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们隶属于一支特殊的部队——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但人数并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寿的手中,曹文诏带回来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对手王嘉胤,手下的民军主力,在三万人左右。


 


王嘉胤什么来历,说法很多,靠谱的不多,但在当时那一拨人里,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说过,在他手下,有个叫张献忠的小喽罗。顺便再说句,后来威震天下、被称为“闯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闯王2.0版本),都是他的人,给他打工。


 


而且这人很难得,很有点组织才能,连个县都没占住,就开始搞政府机构。但最搞笑的是,他还大胆地搞了机构改革,突破常规,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没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还有宰相。


 


当然,对于这些,曹文诏是没有兴趣的,到任后一个月,他就动手了。


 


按通常的说法,他率数倍于民军的官兵,以压倒性的优势,发动了进攻。


 


但事实是有点区别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说过,是三万人,而曹文诏带去的人,是三千。


 


估计王嘉胤原先没在部队混过,也不大知道曹文诏何许人也,对曹总兵的来访,他倒不是很紧张,毕竟就三千人,还能咋样。


 


王嘉胤认为,就算曹文诏再强,就算他手下有关宁铁骑,但毕竟是十个打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输的。所以他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敌。


 


他太单纯了。


 


要知道,打了十几年仗,换了三任领导,从努尔哈赤打到皇太极,还能混到现在,光凭勇猛,十条命都是不够的。

头像
0操作1633 #
头像
1633 #
0
09-01-06 15: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8]


 


曹文诏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耍诈。


 


此人身经百战,通晓兵法,到地方后,压根没动手,先断了王嘉胤的粮道。


 


王嘉胤慌了,要坚守,没有粮食,要突围,又没法冲出去。


 


就这样,王嘉胤冲了两个月,终于,在他即将放弃时,奇迹出现了。


曹文诏的包围圈,竟然出现了漏洞,王嘉胤终于找到机会,冲出重围。


 


王嘉胤感觉很幸运,虽说被困了两个月,但好歹还是出来了。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


 


可惜他并不知道,曹文诏是一个没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误,都是故意的。


 


把人围起来,然后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损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一路追着打。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王嘉胤逃了出来,逃出来后,就后悔了。


 


因为从他逃出来那天起,曹文诏就跟在他屁股后面,紧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猛捶,五天之内打了五仗,王嘉胤一败涂地。


 


更可气的是,曹文诏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远点,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队是骑兵。对此,王嘉胤极为郁闷。


 


其实曹文诏也很郁闷,谁让你有三万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两个月,王嘉胤崩溃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溃了。在某个混乱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杀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诏。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还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最能坚持的,就是神一魁。


 


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洪承畴决定,跟曹文诏合作。


 


所谓合作,就是客气客气。就官职而言,洪承畴是总督,曹文诏是总兵,洪承畴是进士,曹文诏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畴怎么说,曹文诏就怎么做,相当听话。


 


几年后的那场悲剧,即源自于此。


 


其实这个时候,神一魁已经挂了,真正掌控军权的,是四个人: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


 


虽说头头死了,但势头一点没消停,光主力部队,就有五万人,聚集在甘肃镇原,准备进攻平凉。


 


所以洪承畴决定,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


 


除曹文诏之外,他还调来了王承恩、贺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几个总兵,都到齐了。


 


到齐了,就是群殴。


 


群殴之后,民军撑不住了,决定向庆阳撤退。

头像
0操作1634 #
头像
1634 #
0
09-01-06 15: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79]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别是曹文诏,由于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性极强,民军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


 


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还没缓过劲,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


 


残余部队全部逃散。


 


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


 


神一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开始了追击。


 


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


 


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阴的。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


 


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头像
0操作1635 #
头像
1635 #
0
09-01-06 15: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0]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按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份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36 #
头像
1636 #
0
09-01-10 03: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support
头像
0操作1637 #
头像
1637 #
0
09-02-18 16: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1]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多,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的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要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头像
0操作1638 #
头像
1638 #
0
09-02-18 16: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2]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头像
0操作1639 #
头像
1639 #
0
09-02-18 16:0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3]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呆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暂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头像
0操作1640 #
头像
1640 #
0
09-02-18 16:0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4]



曹文诏的发挥从未失常,对于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无须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县。



孟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孟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无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发帖回复
查看:76832|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