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37|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601 #
头像
1601 #
0
08-11-24 22: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7]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太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扯!五天之内,把名字报来!


 


事儿大了,照这么搞,别说升官,能保住官就不错,韩一良回去了,在家抓狂了五天,憋得脸通红,终于憋出了一份奏疏。


 


很明显,韩一良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在这份奏疏里,他依然没有说出名字,却列出了几种人的贪污行径,并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不过了关的,就列出了几个人——已经被处理过的人。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和谐的,崇祯同志对韩一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一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是谁送钱给你的!说!”


 


韩一良同志懵了,但优秀的自律精神鼓舞了他,秉承着打死也不说的思想,到底也没说。


 


崇祯也很干脆,既然你不说,就不要干了,走人吧。


 


韩一良同志的升官事迹就此结束,御史没捞到,给事中丢了,回家。


 


然而最伤心的,并不是他,是崇祯。

头像
0操作1602 #
头像
1602 #
0
08-11-24 22: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8]


 


他不知道,自己如此坦白,如此真诚,如此想干点事,怎么连句实话都换不到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但要说他啥事都没干成,也不对,事实上,崇祯二年(1629),他就干过一件大事,且相当成功。


 


这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招待所,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先生,就曾经当过招待所的所长。


 


当然,王守仁同志干过的职务很多,这是最差的一个。因为在明代,驿站所长虽说是公务员,论级别,还不到九品,算是不入流,还要负责接待沿途官员,可谓人见人欺。


 


所以一直以来,驿站都没人管。


 


但到崇祯这段,驿站不管都不行了。


 


因为明代规定,驿站接待中央各级官员,由地方代管。


 


这句话不好理解,说白了,就是驿站管各级官员吃喝拉撒睡,但费用自负。


 


因为明代地方政府,并没有办公经费,必须自行解决,所以驿站看起来,级别不高,也没人管。


 


但驿站还是有油水的,因为毕竟是官方招待所,上面来个人没法接待,追究到底,还是地方官吃亏,所以每年地方花在驿站上的钱,数额也很多。


 


而且驿站还有个优势,不但有钱,且有政策——摊派。


 


只要有接待任务,就有名目,就能逼老百姓,上面来个人,招待所所长自然不会自己出钱请人吃饭,就找老百姓摊,你家有钱,就出钱,没钱?无所谓,你们要相信,只要是人,就有用处,什么挑夫、轿夫,都可以干。


 


其实根据规定,过往官员,如要使用驿站,必须是公务,且出示堪合(介绍信),否则,不得随便使用。


 


也就是说说。


 


到崇祯年间,驿站基本上就成了车站,按说堪合用完了,就要上交,但这事也没人管,所以许多人用了,都自己收起来,时不时出去旅游,都用一用,更缺德的,还把这玩意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捞点实惠。


 


鉴于驿站好处如此之多,所以但凡过路官员,无论何等妖魔鬼怪,都是能住就住,不住也宰点钱,既不住也不宰的,至少也得找几个人抬轿子,顺便送一程。


 


比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各地(驿站),拿着堪合四处转悠,绝对没少用。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03 #
头像
1603 #
0
08-12-01 08: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9]


 


刘懋建议,整顿驿站,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减轻地方负担。


 


但问题是,怎么整顿。


 


刘懋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裁。


 


裁减驿站,开除富余人员,减开支,严管介绍信,非紧急不得使用。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执行这项措施,朝廷一年能省几十万两白银,且地方负担能大大减轻。


 


崇祯很高兴,同意了,并且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一年之后,上报执行成果,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全国各省累计减少经费八十万两,成绩显著。


 


不久之后,刘懋就滚蛋了。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实际上不是,比如这件事。


 


刘懋同志干这件事,基本是“损人不利己”。国家没有好处,地方经费节省了,也省不到老百姓头上,地方吃驿站的那帮人又吃了亏,要跟他拼命,闹来闹去折腾一年,啥都没有,只能走人。


 


崇祯同志很扫兴,好不容易干了件事,又干成这副熊样,好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正驿站有没有无所谓,就这么着吧。


 


事实上,如果他知道刘懋改革的另一个后果,估计就不会让他走了,他会把刘懋留下来,然后,砍成两截。


 


因为汇报裁减业绩的人,少报了一件事:之所以减掉了八十余万两白银的经费,是因为裁掉驿站的同时,还裁掉了上万名驿卒。


 


崇祯二年(1629),按照规定,银川驿站被撤销,驿卒们统统走人。


 


一个驿卒无奈地离开了,这里已无容身之所。为了养活自己,他决定,去另找一份工作,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这个驿卒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做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肯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头像
0操作1604 #
头像
1604 #
0
08-12-01 08: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0]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呆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头像
0操作1605 #
头像
1605 #
0
08-12-01 08: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1]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的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06 #
头像
1606 #
0
08-12-01 08: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2]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不搭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怂了,且越想越怕,连夜都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头像
0操作1607 #
头像
1607 #
0
08-12-01 16: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3]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劲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禾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地思考,祖大寿做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反对——何可纲。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辞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头像
0操作1608 #
头像
1608 #
0
08-12-01 16: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4]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头像
0操作1609 #
头像
1609 #
0
08-12-01 16:3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5]


 


其实从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开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头像
0操作1610 #
头像
1610 #
0
08-12-01 16:3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6]


 


历经三朝风云,关宁防线的构架者,袁崇焕、祖大寿的提拔者,忠诚的爱国者,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孙承宗,结束了。


 


但这并不是他的终点,七年之后,他将在另一个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以最壮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极走了,孙承宗也走了,这就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结果。


 


但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没有料到的。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和袁崇焕同志有莫大的关系。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皮岛的局势很稳定,过了一年,就开始闹事。


 


闹事的根本原因,还是毛文龙,因为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致于他在岛上的时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汉人,还招满人。


 


毕竟不管汉人满人,都认钱,而且满人作战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龙会忽悠,越招越多,许多关外的人还专程坐船来参军,到最后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龙死后,继任的人能力差点,没法控制局面,就兵变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后是将领互砍,最后总兵黄龙专程带兵上岛,才算把事镇住。


 


但这件事一闹,许多人都不想在岛上呆了。其中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里,还是个问题,这二位仁兄都是山东人,原先还是矿工,出来闯关东,现在闯不下去,一合计,还是回老家。


 


当然,回去挖矿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还是当兵合算,找来找去,听说登莱巡抚孙元化那里缺人,就去了。


 


孙元化,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学友,特长是炸药学、弹道学,简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据说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学,还懂葡萄牙语,当年还上过葡萄牙火炮培训班,属于放炮专家。


 


当时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学试验(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带人跑过来,十分之高兴,当即就把人给收编了。


 


其实孙先生虽说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曾打过仗,之前还曾当过宁远副使,给袁崇焕答打过工,也见过世面。


 


可惜,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他并不知道,所谓孔有德、耿仲明,属于有奶便是娘型,是典型的兵油子,给钱就开工,不给钱就打老板,招这么俩员工,只好认倒霉。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11 #
头像
1611 #
0
08-12-01 16: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7]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位矿工兄弟还是很听话的,也服管,估计换了老板,也想好好干两天。


 


然而意外发生了。


 


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被人围攻,朝廷四处调援兵,孙元化归孙承宗管,孙承宗找他要兵,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


 


孔有德很听命,立马就出发,前去拯救祖大寿。


 


走到半路,意外的意外发生了。


 


因为此时已经是十月份(阴历),天开始下雪,孔有德估计是走得急了点,不知是粮食没带够,还是当兵的想开小灶,反正是几个人私自到老百姓家打猎,把人家里的鸡给吃了。


 


吃完了,被人发现了。


 


吃了就吃了吧,并非什么大事,大不了赔几只。


 


可问题是,当地的老百姓比较彪悍,且没说赔鸡,把人抓住以后,先修理了一顿,打得很惨。


 


消息传上去,当即炸锅,孔有德怒了,这还了得,后金军老子都没怕过,怕老百姓?二话不说,索性抢你娘的。


 


问题是,抢完了怎么办,毕竟大明是法制社会,犯了法,是要杀头的,所以孔有德破罐子破摔,反了。


 


孔有德同志原本是挖矿的,也没什么政治目标,更不打算替天行道,但既然反了,替天抢一把还是要的。


 


他带领部队,开始沿路抢劫。


 


此时,得到消息的孙元化急得不行,连忙找来山东巡抚余大成商量对策,谈来谈去,谈出一个结果——招安。


 


想出这么个招,原因在于他们认定,孔有德的反叛是出于误会,只要把他拉回来,安慰安慰,没准再给几只鸡,就能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如果追究起来,黑锅就背定了,趁着现在事情还不大,瞒报情况拉人回来,还能保住官位,所以不能动武,只能招安。


 


事实证明,瞒报注定是要穿帮的。


 


孙元化派出使者,找到孔有德,告诉他,赶紧归队投降,否则就什么什么。


 


孔有德很害怕,当即表示愿意投降,前往登州接受整编。


 


孙元化很满意,坐在城里等着孔有德,几天后,孔有德顺利到达登州,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城。


 


孙元化同志毕竟是知识分子,他并不知道,像孔有德这种兵油子,本没有道德观念,算是无赖,而能镇得住他的,也只有更无赖的无赖,比如毛文龙。

头像
0操作1612 #
头像
1612 #
0
08-12-01 16: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8]


 


而孙专家最多也就是个技术员,对孔有德而言,不欺负是白不欺负。


 


还好守军反应快,立即出城迎敌。


 


但就战斗力而言,双方差距实在太大,登州城里的部队,平时最多也就打打土匪,跟从皮岛来的孔有德相比,只能算仪仗。


 


所以没过多久,部队就被孔有德军击溃,退回城内。


 


虽然失利,但大体还算不错,因为登州城有大炮,据城坚守,应该没有问题。


 


可惜孙元化同志疏忽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他忘记了一个人:耿仲明。


 


耿仲明还在城内,作为孔有德的铁杆、老乡、战友兼同事,如果不拉兄弟一把,是不地道的。


 


耿仲明很地道,所以他连夜打开了城门,放孔有德进城,登州沦陷了。


 


孙元化很有点骨气,听说叛军入城,就准备自杀,但手慢了点,导致自杀未遂,被俘。


 


孔有德到底是混社会的,讲点江湖道义,没有杀孙元化,只是把他扣作人质,同时,他又致信山东巡抚余大成,要求和谈。


 


好在余大成还比较清醒,知道事情闹大了,当即上报朝廷,登州失陷。


 


崇祯大怒,搞这么大的事,现在才来汇报,干什么吃的!


 


他马上下令,免去孙元化,余大成的职务,委派谢涟为信任登莱巡抚,接替孙元化,平定叛乱。


 


很快,孔有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明白,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但他对孙元化似乎很有感情,到这份上,都没动他一根指头,竟然给放了。


 


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难得干了件好事,也能把孙专家害死。


 


因为这事从头到尾,孙专家的责任太大,所以孙元化千里迢迢投奔朝廷后,就被朝廷逮了,送到京城,审讯完毕,竟然判了死刑,拉出去砍了。


 


现在的孔有德很麻烦,他虽然占据了登州,但也就是个县城,且还在明朝腹地,上天没路,下地没门,渡海没船,基本是歇菜了。


 


但非常难得,孔有德同志很乐观,他非但没有走,还干起了大买卖,找来了当年的同事李九成、耿仲明,陈友时,还拉上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并广泛招募各地犯罪分子,扩编军队。


 


更搞笑的是,他们还组织政府,开始封官,封到一半,发现没有官印,还专门抓了几个刻印章的,帮他们刻印,很有点过日子的意思。

头像
0操作1613 #
头像
1613 #
0
08-12-08 16: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写道后面乱了。
头像
0操作1614 #
头像
1614 #
0
08-12-15 16: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9]


 


当然,他们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抢劫,原先只抢个把县,现在牛了,统筹抢劫,分兵几路,从登州开始,沿着山东半岛去抢,搞得民不聊生。


 


崇祯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但新任巡抚谢涟刚到任,就发现,在围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须先突围。


 


孔有德同志手下这帮兵,打后金军,只能算是凑合,但打关内这帮人,实在是绰绰有余,谢涟到达莱州之后,就被围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显是差点,双方陷入僵持,你进不来,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听说新到的巡抚又被围住,立即增兵,两万多人,直奔莱州。


 


孔有德听说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点地攻城,现炒现卖,拉出了登州城里的大炮,猛轰城头,竟然轰死了新到任的山东巡抚(谢涟是登莱巡抚)。


 


谢涟虽说打仗没谱,还是比较硬的,死撑,等援兵来。


 


他等来的不是援兵,而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消息。


 


围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谢大人开恩,愿意投降。


 


听明白了,不是要谢大人投降,而是要谢大人接受投降。


 


这是个比较搞笑的事,深陷重围还没投降,包围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谢涟信了,因为形势摆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聪明人,投降是他仅存选择。


 


他决定亲自出城,接受投降。


 


谢大人到底还是知识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志虽然是个聪明人,却是个聪明的坏人,从他反叛那天起,就没打算回头。


 


时候到了,孔有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亲自在城门迎接。谢巡抚很受感动,带着几个随从出城受降。


 


为示庄重,他还去找莱州总兵,让他一起出城。


 


总兵不去。


 


不但不去,还劝谢巡抚,最好别去。


 


跟谢涟不同,这位总兵,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比较了解兵油子的特点,认定有诈,坚持不去。


 


保住莱州,就此一举。


 


接下来的过程很有戏剧性,谢涟出城后,受到了孔有德的热情接待,手下纷纷上前,亲密地围住了谢巡抚,把他直接拉倒了大营。


 


一进去,就变脸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谢巡抚绑起来,当作人质,然后又把随同的一个知府拉到城下,逼他传话,让里面的人投降。

头像
0操作1615 #
头像
1615 #
0
08-12-15 16: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0]


 


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让喊话,就真喊了:


 


“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规,此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贼兵极其愤怒,残忍地杀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并非如此,因为知府大人固然有种,但更有种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总兵。


 


他听说巡抚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话,二话不说,就让人装炮弹,看准敌人密集地区,开炮。


 


敌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几炮打下去,叛军死伤惨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壮烈捐躯。


 


虽然巡抚够傻,好在知府够硬,总兵够狠,莱州终究守住。


 


但孔有德还是溜了,赶在援军到来之前。


 


这么闹下去,就没完了,崇祯随即下令,出狠招,调兵。


 


照目前情况看,要收拾这帮人,随便找人没有效果,要整,就必须恶整。


 


所以,他调来了两个猛人。


 


第一个,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浙江金华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坚毅,饱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个。


 


此时的山东半岛,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抚的工作,他基本都干,想怎么来怎么来,看样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时他的手下,已经有四五万人,且很有战斗经验,对付一般部队,绰绰有余。


 


所以派来打他的,是特种部队。


 


 崇祯五年(1632)七月,明军先锋抵达莱州近郊,与孔有德军相遇,大败之。


 


孔有德很不服气,决定亲自出马,在沙河附近布下阵势,迎战明军。


 


他迎战的,是明军先锋。明军先锋,是关宁铁骑,统领关宁铁骑的,是吴三桂。


 


猛胜朱大典者,吴三桂也。


 


虽然按年龄推算,此时的吴三桂,还不到二十,但已经很猛,只要开战就往前冲,连他爹都没法管,对付孔有德之流,是比较合适的。


 


战斗的进程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杀鸡焉用牛刀。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已经讲过了,这么多年来,能跟皇太极打几场的,也就这支部队。


 


而孔有德的军队,虽然也在辽东转悠,但基本算是游击队,逢年过节跟毛文龙出来打黑枪,实在没法比。


 


反映在战斗力上,效果非常明显。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16 #
头像
1616 #
0
08-12-15 16: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1]


 


孔有德的军队一触即溃,被吴三桂赶着跑了几十里,死了近万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战术,是围城打援,围着莱州,援军来一个打一个。


 


但这批援军实在太狠,别说打援,城都别围了,立马就撤。


 


莱州成功解围,但吴三桂的使命并未结束,他接下来的目标,是登州。


 


被彻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里,他纠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禄的所有军力,共计三万余人固守城池,他坚信,必定能够守住。


 


其实朱大典也这么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万人太多,而是因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基地,往宁远、锦州送粮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御极其坚固。


 


更要命的是,后来孙元化来了,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墙的时候,是按炮弹破坏力来算。


 


换句话说,平常的城墙,也就能抗凿子凿,而登州的城墙,是能扛大炮的,抗击打能力很强。


 


更麻烦的是,孙巡抚是搞理科的,比较较真,把城墙修得贼厚且不说,还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扩建到海边,还专门开了个门,即使在城内支持不住,只要打开此门,就能立刻乘船溜号,万无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担心,凭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没准一年半载还打不下来。


 


按朱大典的想法,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他筹集了三个月的粮食,准备在登州城过年。


 


到了登州,就后悔了,不用三个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还是文化低,对于登州城的技术含量,完全无知。听说明军到来,跟耿仲明一商量,认为如果龟缩城内,太过认怂,索性出城迎战,以示顽抗到底之决心。


 


这个决心,只维持了一天。


 


率军出城作战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乱的李九成,他威风凛凛地列队出城,摆好阵势,随即,就被干掉了。


 


明军出战的,依然是关宁铁骑,来去如风,管你什么阵势不阵势,就怕你没出来,出来就好办,骑兵反复冲锋,见人就打,叛军四散奔逃,鉴于李九成站在队伍最前面(最威风),所以最快被干掉,没跑掉的全数被歼。

头像
0操作1617 #
头像
1617 #
0
08-12-15 16: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2]


 


此时城里的叛军,还有上万人,但孔有德明显对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禄谈话,经过短时间磋商,决定跑路。


 


说跑就跑,三个人带着部分手下、家属、沿路抢劫成果,连夜坐船,从海边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个冷不防,这里这帮傻人不知道,还能顶会,为自己争取跑路时间。


 


然而意外发生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毕竟谁都不傻,孔有德刚跑,消息就传了出去,而类似孔有德这类黑社会团伙,只要打掉领头的,剩下的人用扫把都能干掉。


 


于是还没等城外明军动手,城里就先乱了,登州城门洞开,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随即率军进城,收复登州。


 


事情算是结了,但孔有德这帮人在山东乱搞了半年,不抓回来修理修理太不像话,所以将领们纷纷提议,要率军追击孔有德。


 


但朱大典没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虽说登州丢了,但半年来东西也没少抢,地主当不成,还能当财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个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这个人,名叫黄龙。


 


孔有德跟黄龙算是老熟人,因为黄龙曾经当过皮岛总兵,还管过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较少,而黄龙就属于少数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孙元化,就是因为黄龙太厉害,在他手下太难混。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孔有德很伤心。


 


老领导黄龙见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没客气,上去就打,孔先生当即被打懵,部下伤亡过半,连他的亲人都没幸免(他抢劫是带家属的),纷纷堕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还不是他,而是毛承禄。


 


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龙)被杀,朝廷给了个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乱,落到这般地步,而关键时刻,孔有德不负众望,毅然抛弃了这位老上级的公子,把他丢给了黄龙。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过海盗,虽说打海战差点,但逃命还凑合,拼死杀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禄就不行了,被抓住后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万剐。


 


黄龙的战役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这次叛乱历时半年,破坏很大,而最关键的是,叛乱造成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足以影响历史的结果。

头像
0操作1618 #
头像
1618 #
0
08-12-15 16: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3]


 


第一个是坏结果:鉴于生意赔得太大,既没钱,也没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经过短时间思想斗争,决定去当汉奸,投靠皇太极。


 


其实这两个人投降,倒也没什么,关键在于他们曾在孙元化手下混过,对火炮技术比较了解,且由于一贯打劫,却在海上被人给劫了,很是气愤,不顾知识产权,无私地把技术转让给了皇太极。从此火炮部队成为了后金的固定组成部分,虽说孔有德、耿仲明文化不高,学得不地道,造出来的大炮准头也差点,但好歹是弄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辛苦折腾半年,弄回来的本钱,连同家属,都被明军赶进海里喂鱼,亏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给后金打工,向明朝复仇。


 


一年后,他们找到了复仇的机会。


 


除锦州、宁远外,明朝在关外的重要据点,大都是海岛,这些海岛有重兵驻守,时不时出来打个游击,是后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实力最强的守岛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说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东老乡,且全都是挖矿的,现在孔有德决定改行挖人,劝降尚可喜。


 


一边是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一边是老乡、老同事,尚可喜毫不为难地做出了抉择——当汉奸。


 


当英雄很累,当汉奸很轻松。


 


第二个是好结果,经过这件事,崇祯清楚地认识到,关内的军队,是很废的,关外的军队,是很强的,所以有什么麻烦事,可以找关外军队解决(比如打农民军)。


 


偶然的偶然


 


山东的叛乱是个麻烦事,但要看跟谁比,要跟西北比,就不算个事。


 


据说朱元璋当年建都的时候,曾经找人算过一卦,大致内容跟现在做生意的差不多,比如这笔生意能做多少年,有什么忌讳等等。


 


据说那位算卦的半仙想了很久,说了八个字:


 


始于东南,终于西北。


 


朱元璋建都南京,就是东南,按照这句话的指示,最后收拾他的人,是从西北过来的。


 


这句话看起来很玄,实际上倒未必。这位半仙懂不懂算卦我不知道,但他肯定是懂历史的,自古以来,中原政权完蛋,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除外,大多数外来的什么匈奴、蒙古,都在西北一带。

头像
0操作1619 #
头像
1619 #
0
08-12-15 16: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4]


 


但就崇祯而言,肯定是不信的。因为对明朝威胁最大的,是后金。而后金的位置是东北,就算是被灭了,也是始于东南,终于东北。


 


但事实告诉我们,算卦这种事,有时是很准的。


 


西北很早就有人闹事了,但原先并不大,最多就是几十个人,抢个商铺,拿几把菜刀,闹完后上山当匪,杀掉的最高官员,也就是个知县,如果混得好,没准将来还能招安,当正规军。


 


到崇祯元年,事情闹大了。


 


整个陕西、甘肃一带,民变四起,杀掉知县,只能算起步了。个别地方还干掉了巡抚,而且杀完抢完且不散伙,经常到处流窜,到哪抢哪。


 


这种团伙,史书上称之为流贼。


 


流贼的特点是,四处跑,抢完就走,打一枪换个地方。组织性不强。昨天抢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抢,今天加入抢别人,也可以。成员流动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领导团队。


 


当时的西北,类似这种团队有很多,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也很多。但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由于成员流动性太大,且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团伙成员文化又低,天天跟着混,时间长了,很难分清谁是谁。


 


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团队首领们想出了一个绝招——取外号。


 


所以在崇祯元年,陕西巡抚呈交皇帝的报告上,有如下称呼:


 


飞天虎、飞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杀神、大红狼、小红狼、一丈青、上天龙、过天星。


 


全是外号。


 


取这样的外号,是很符合实际需要的。毕竟团队成员文化比较低,你要取个左将军、右都督之类的称号,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这种外号,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来相当威风。


 


至于这上面提到的诸位神魔到底是谁,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鉴于该行当风险很大,且从业者很多,要是运气不好,刚入行,把外号取好就被干掉,也很正常。而且许多外号由于过于响亮,使用率很高,经常是几个人共用一个外号,要搞清楚谁是谁,实在很难。


 


无论叫什么,姓甚名谁,其实都无所谓,你只需要知道,当时的西北,已经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书的说法,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经济萧条,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民不聊生,于是铤而走险。


 


这种说法,就是传说中的套话,虽说不是废话,也差不多。


 


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头像
0操作1620 #
头像
1620 #
0
08-12-15 16:3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5]


 


很多人并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间经济并没有萧条,比如东南沿海,经济实在太好,开生意做买卖,相当红火,大家齐心协力,正在搞资本主义萌芽,萧什么条?


 


赋税也没多少,以往两百多年,官田的赋税,只有百分之十,民间地主的赋税,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后来开征三饷也才到百分之四十。当然,个把地主恶霸除外。


 


西北之所以涌出这么多英雄好汉,只是因为崇祯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件东西。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倒也没什么,毕竟还有实体,实在不行,找人灭了它。


 


崇祯遇上的,叫做灾荒。


 


翻开史书,你会不禁感叹,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


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灾荒之后,没有粮食吃,就是饥荒。


没有粮食吃,就吃人。


 


对受灾的人而言,吃人,并非童话。


 


据说当时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处乱跑的,如果没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没了。


 


注意,不是失踪,是没了。


 


失踪的意思,是被拐卖了,没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据说,当时还有人肉市场,具体干什么买卖,看名字就知道。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这并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真话。


 


既然有灾荒,朝廷为什么不赈灾呢?


 


答案很简单,没钱。


 


此前有个经济学家对我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没钱。


 


我表示同意,财政赤字太多,挣得没有花的多,最后垮台。


 


但他看了看我,说:我说的没钱,不是没有收入,是没钱。


 


有什么区别吗?


 


然后,他讲了一个小时,再然后,我翻了一个月的经济学,明白了区别。


 


我很想从头到尾,把我明白的事情告诉你们。但如果这样做,我会很累,你们也会很累,所以我决定,用几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明朝灭亡,并非是简单的政治问题,事实上,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所谓没钱,是没有白银。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崇祯接班的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

发帖回复
查看:76837|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