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43|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581 #
头像
1581 #
0
08-11-21 02: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8]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阴谋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


 


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


 


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

头像
0操作1582 #
头像
1582 #
0
08-11-21 02: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9]


 


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83 #
头像
1583 #
0
08-11-21 02: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0]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头像
0操作1584 #
头像
1584 #
0
08-11-21 02:2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1]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头像
0操作1585 #
头像
1585 #
0
08-11-21 02:2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2]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86 #
头像
1586 #
0
08-11-21 02: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3]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须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头像
0操作1587 #
头像
1587 #
0
08-11-21 02: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4]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超级名人。


 


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关于这个人的是是非非,以后再说,至少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


 


因为他不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是东林党的领导。阉党倒台,东林上台,理所应当,朝廷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东林党,现在领导要入阁,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


 


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头像
0操作1588 #
头像
1588 #
0
08-11-21 02: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5]


 


作弊


 


钱谦益入内阁,一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一般的对手。


 


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内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


 


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


 


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奸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


 


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


 


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一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


 


同一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


 


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一个公道。


 


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奸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一闹。


 


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头像
0操作1589 #
头像
1589 #
0
08-11-21 02:2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6]


 


明代考完,如果没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处级(举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学毕业,如果没有意外,且运气好点,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现在高考,每年两次,每次录取名额……


 


所以总体说来,明代的进士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高级公务员选拔。


 


只要考中,学历有了,工作有了,连级别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挤破头,怕挤破头,就要读书,读不过,就要作弊。


 


鉴于科举关系重大,明代规定,但凡作弊查实,是要掉脑袋的。但由于作弊前景太过美妙,所以作弊者层出不穷,作弊招数也推陈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为四种。


 


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一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一点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内要派人巡逻等等。


 


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等。


 


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


 


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


 


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如果卖题,基本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则杀头,风险太大,而且明朝为了防止作弊,还额外规定,所有获知考题人员,必须住进考场,无论如何,不许外出。


 


所以在明朝,卖考题的生意是不好做的。


 


虽然买不到考题,但天无绝人之路,有权有势的同学们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此招一出,必定上榜——买考官。


 


不过,这些考官并不是出题的考官,而是改题的考官。

头像
0操作1590 #
头像
1590 #
0
08-11-21 02:2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7]


 


是的,知不知道题目并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题的人,就能金榜题名。


 


但问题是,给钱固然容易,那么多卷子,怎么对上号呢?


 


最原始的方法,是认名字,毕竟跟高考不同,考试的人就那么多,看到名字就录取。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此以后,试卷开始封名,实行匿名批改。


 


但作弊的同学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有的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为对改卷的考官说一句话:我就是给钱的那个!


 


这几招相当地有效,且难以禁止,送进去不少人,面对新形势朝廷不等不靠,经过仔细钻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


 


具体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齐后,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给考官,而是转给一个特别的人。


 


这个人并非官员,他收到考卷后,只干一件事——抄。


 


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写,然后送给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监督。


 


这招实在是狠,因为所有的考卷,是统一笔迹,统一形式,考官根本无从判断,且毫不影响考试成绩,可谓万无一失。


 


综上所述,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尽头的,同学们为了前途,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到明代,斗争达到了高潮。


 


高潮,就发生在天启元年的浙江。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监考程序非常严密,并实行了统一抄写制度,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偏偏就出了问题。


 


因为有人破解了统一抄写制度。


 


虽然笔迹相同,试卷相同,但这个方法,依然有漏洞,依然可以作弊。


 


作弊的具体方法是,考生事前与考官预定密码,比如一首唐诗,或是几个字,故意写在试卷的开头,或是结尾,这样即使格式与字迹改变,依然能够辨别出考卷作者。


 


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叫钱千秋的人,买到了密码。


 


密码是七个字——一朝平步上青云。按照约定,他只要将这七个字,写在每段话的末尾,就能平步青云,金榜题名。


 


事情非常顺利,考试结束,钱千秋录取。


 


这位钱同志也相当守规矩,录取之后,乖乖地给了钱,按说事情就该结了。


 


可是意外发生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91 #
头像
1591 #
0
08-11-21 02:2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8]


 


因为这种事情,一个人是做不成的,必须是团伙作案,既然是团伙,就要分赃,既然分赃,就可能不匀,既然不匀,就可能闹事,既然闹事,就必定出事。


 


钱千秋同志的情况如上,由于卖密码给他的那帮人分赃不匀,某些心态不好的同志就把大家都给告了,于是事情败露,捅到了北京。


 


但这件事情说起来,跟钱谦益的关系似乎并不大,虽然他是考官,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他就是卖密码的人,最多也就背个领导责任。


 


不巧的是,当时,他有一个仇人。


 


这个仇人的名字,叫做韩敬,而滑稽的是,他所以跟钱谦益结仇,也是因为作弊。


 


十年前,举人钱谦益从家乡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会试,而韩敬,是他同科的同学。


 


在考场上,他们并未相识,但考试结束时,就认识了,以一种极为有趣的方式。


 


跟其他人不同,在考试成绩出来前,钱谦益就准备好当状元了,因为他作弊了。


 


但他作弊的方式,既不是夹带,也不是买考官,甚至不是买密码,而是作弊中的最高技巧——买朝廷。


 


买考题、买考官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横竖要买,还不如直接买通朝廷,让组织考试的人,给自己定个状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烦。


 


所以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熟人,买通了宫里能说得上话的几个太监,找好了主考官,考完后专门找出他的卷子,给个状元了事。


 


当然,办这种事,成本非常巨大。据说钱同志花了两万两白银,按今天的人民币算,大致是一千二百万。


 


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两万白银,买个官也行了,钱谦益出这个价,就是奔着状元名头去的,但他万没想到,还有个比他更有诚意的。


 


在考试前,韩敬也很自信,因为他也出了钱,且打了包票,必中状元。


 


可是卷子交上去后,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卷子被淘汰了。


 


淘汰是正常的,要真有水平,就不用出钱了。


 


可问题是,人找了钱出了,怎么能收钱不办事呢?


 


韩敬在朝廷里是有关系的,于是连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没收过钱的,看完卷子就怒了,觉得如此胡说八道的人,怎么还能考试,就判了落榜。


 


落榜不要紧,找回来再改成上榜就行。

头像
0操作1592 #
头像
1592 #
0
08-11-21 02: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9]


 


韩敬同学毕竟手眼通天,找到了其他考官,帮他找卷子重新改。


 


可是找来找去,竟然没找到。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位考官太讨厌他的卷子,直接就给扔废纸堆里了,翻了半天垃圾,才算把卷子给淘回来。


 


按常理,事已至此,重新改个上榜进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韩敬同学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


 


但名次已经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你要排第一,别人怎么办?


 


关键时刻,韩敬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加价四万两,跟我斗,加死你!


 


四万两,大致是两千四百万人民币,出这个价钱,买个状元,无语。


 


更无语的,是钱谦益,出了这么多钱,都打了水飘,好在太监办事还比较地道,虽然没有状元,也给了个探花(第三名)。


 


花这么多钱,买个状元,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知道,状元不光能当官,还能名垂青史。自古以来,状元都是最高荣誉,且按规定,每次科举的录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子监里供后代瞻仰(现在还有),状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几万两买个名垂青史,值了。


 


但钱谦益同志是不值的,虽说也是探花,但花了这么多钱,只买了个次品,心理极不平衡,跟韩敬同学就此结下梁子。


 


韩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虽然加了钱,买到了状元,却并不知道得罪钱谦益的后果。


 


因为钱同学虽然钱不够多,关系不够硬,却很能混。进朝廷后没多久就交了几个朋友,分别叫做孙承宗、叶向高、杨涟、左光斗。


 


概括成一句话,他投了东林党。


 


万历末年,东林党是很有点能量的,而钱谦益也并不是个很大方的人,所以没过几年搞京察的时候,韩敬同志就因为业绩不好,被整走了。


 


背负血海深仇的韩敬同志,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机会,他大肆宣扬,应该追究钱谦益的责任。


 


但是说来说去,毕竟只是领导责任,经过朝廷审查,钱千秋免去举人头衔,充军,主考官(包括钱谦益)罚三个月工资。


 


七年之后。


 


在周延儒和温体仁眼前的,并不是一起无足轻重的陈年旧案,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头像
0操作1593 #
头像
1593 #
0
08-11-21 02: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0]


 


在很多史书里,这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段落,强大且无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组成了恶毒的同盟,坑害了无辜弱小的钱谦益。


 


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倒转过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首先,温体仁和周延儒无不无耻,还不好讲;钱谦益无辜,肯定不是。


 


温体仁之所以要整钱谦益,是个心态问题。


 


他是当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的门生,钱谦益刚入伙的时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里混迹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还是礼部部长,专管钱谦益,居然还被抢了先,实在郁闷。


 


周延儒则不同,他是真吃亏了,且吃的就是钱谦益的亏。


 


其实原本推选入阁名单时,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周延儒,因为他状元出身,且受皇帝信任,但钱谦益感觉此人威胁太大,怕干不过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挤了。


 


其次,在当时朝廷里,强大的那个,应该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领袖,一呼百应,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温体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军奋战。


 


当时的真实情况大致如此。


 


形势很严峻,但同志们很勇敢,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温体仁、周延儒擦干眼泪,决定跟钱谦益玩命。


 


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一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一般,主要内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辩论


 


事情的发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崇祯也震惊了,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辩论此事。


 


辩论议题: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有无责任。


 


辩论双方:


正方,没有责任,辩论队成员:钱谦益、内阁大学士李标、钱龙锡、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以下省略)


 


反方,有责任,辩论队成员:温体仁、周延儒(以下无省略)。

头像
0操作1594 #
头像
1594 #
0
08-11-21 02: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1]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六日,辩论开始。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内,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


 


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


 


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


 


“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


 


温体仁回答:是真的。


 


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


 


“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


 


钱谦益回答:不是。


 


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


 


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


 


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


 


温体仁说:没有结案。


 


钱谦益说:结了。


 


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


 


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


 


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私!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私!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内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头像
0操作1595 #
头像
1595 #
0
08-11-21 02: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2]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内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内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一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


 


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


 


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私,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96 #
头像
1596 #
0
08-11-21 02: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3]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头像
0操作1597 #
头像
1597 #
0
08-11-21 02: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4]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激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脱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激,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混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一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一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崇祯四年,周延儒担任主考官,有一个考生跟他家有关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后门,周考官很大方,给了个第一名。


 


应该说,对此类案件,崇祯一向是相当痛恨的,更巧的是,这事温体仁知道了,找了个人写黑材料,准备下点猛药,让周延儒下课。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钱谦益狡猾得多。听到风声,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件事,把问题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学水平。


 


他把这位考生的卷子,交给了崇祯。


 


应该说,这位作弊的同学还是有点水平的,崇祯看后,十分高兴,连连说好,周延儒趁机添把火,说打算把这份卷子评为第一,皇帝认为没有问题,就批了。


 


皇帝都过了,再找麻烦,就是找抽了,所以这事也就过了。


 


但温体仁这关,终究是过不去的。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一共用了五十个内阁大臣,特别是内阁首辅,基本只能干几个月,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两个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一名,温体仁,任期八年。


 


温首辅能混这么久,只靠两个字,特别。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折腾。

头像
0操作1598 #
头像
1598 #
0
08-11-21 17:5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绝妙好文, 还有没有下面的? 多谢转帖, 对明月大才子 是佩服加仰慕阿。
头像
0操作1599 #
头像
1599 #
0
08-11-21 17:5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5] 在此后的一年里,温体仁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地折腾着, 他不断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帝实在很喜欢周首辅, 虽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直到一年后,他知道了一句话。 就是这句话,最终搞定了千言万语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 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一, 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 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个原因—— 他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强干。 据说一件事情报上来,别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白了,而且 能很快做出反应。其次,他熟悉政务,而且效率极高,还善 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官员而言, 这一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 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 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区 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 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 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 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水冷,不跳了, 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官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 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1 18:06:02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600 #
头像
1600 #
0
08-11-21 17: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6]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耻,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朝廷混乱,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干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一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官员已经相当腐败,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地不满,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书,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考试作弊内幕,买官卖官内幕,提成、陋规等等。为到达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内,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008年11月21日
发帖回复
查看:76843|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