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47|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561 #
头像
1561 #
0
08-11-21 02: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08]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头像
0操作1562 #
头像
1562 #
0
08-11-21 02: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09]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63 #
头像
1563 #
0
08-11-21 02: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0]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头像
0操作1564 #
头像
1564 #
0
08-11-21 02: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1]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这孩子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头像
0操作1565 #
头像
1565 #
0
08-11-21 02: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2]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66 #
头像
1566 #
0
08-11-21 02: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3]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点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脑子不好用,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被剁。好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头像
0操作1567 #
头像
1567 #
0
08-11-21 02: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4]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头像
0操作1568 #
头像
1568 #
0
08-11-21 02:1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5]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立即进城。


 


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换句话说就是发工资。


 


命令还说,部将祖大寿一同觐见。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的。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么要拉上祖大寿?


 


跑到城下,却没人迎接,也不给开城门,等了半天,丢下来个筐子,让袁督师蹲进去,拉上来。


 


这种入城法虽说比较寒掺,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满桂和黑云龙也来了,正等待着他。


 


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三次见到了崇祯。


 


第一次来,崇祯很客气,对他言听计从,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第二次来,还是很客气,十一月份了,城头风大(我曾试过),二话不说就脱衣服,很够意思。


 


第三次来,崇祯很直接,他看着袁崇焕,以低沉的声音,问了他三个问题:


 


一、        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二、        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


 


三、        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没有回答。


 


对于他的这一反应,许多史书上说,是没能反应过来,所以没说话。


 


事实上,他就算反应过来,也很难回答。


 


比如毛文龙同志,实在是不听话外加不顺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祯明说,估计是不行的。再比如敌军为何长驱直入,这就说来话长了,最好拿张地图来,画几笔,解释一下战术构思,最后再顺便介绍自己的作战特点。

头像
0操作1569 #
头像
1569 #
0
08-11-21 02:1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6]


 


至于最后满桂问题,对袁督师而言,是很有点无厘头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这事。


 


总而言之,这三个问题下来,袁督师就傻了。


 


对于袁督师的沉默,崇祯更为愤怒,他当即命令满桂脱下衣服,展示伤疤。


 


其实袁崇焕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说得好好的,你脱衣服干嘛?又不是我打的,关我屁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他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的官服,投入大牢。


 


这是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很惊讶的举动,虽然有些人已经知道,崇祯今天要整袁崇焕,但万万没想到,这哥们竟然玩大了,当场就把人给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手握兵权,是城外明军总指挥,敌人还在城外呢,你把他办了,谁来指挥?


 


所以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反对,说了一堆话:大致意思是,敌人还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但崇祯实在是个四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焕军由祖大寿率领,明军总指挥由满桂担任,就这么定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两次平台召见,除袁崇焕外,还要叫上满桂、黑云龙和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只要他在场,就不怕袁军哗变,而满桂是袁崇焕的死敌,抓了袁崇焕,可以马上接班,如此心计,令人胆寒。


 


综观崇祯的表现,断言如下:但凡说他蠢的,真蠢。


 


但这个滴水不漏的安排,还是漏水。


 


袁崇焕被抓的时候,祖大寿看上去并不吃惊。


 


他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高调抗议,甚至连句话都没说。毕竟抓了袁崇焕后,崇祯就马上发了话,此事与其他人无关,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但史书依然记下了他的反常举动——发抖,出门的时候迈错步等等。


 


对于这一迹象,大家都认为很正常——领导被抓了,抖几抖没什么。


 


只有一个人发现了其中的玄妙。


 


这个人叫余大成,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祖大寿刚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对他说:


 


“敌军兵临城下,辽军若无主帅,必有大乱!”


 


梁廷栋毫不在意:


 


“有祖大寿在,断不至此!”


 


余大成答:


 


“作乱者必是此人!”

头像
0操作1570 #
头像
1570 #
0
08-11-21 02:1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7]


 


梁廷栋没搭理余大成,回头进了内阁。


 


在梁部长看来,余大成说了个笑话。于是,他就把这个笑话讲给了同在内阁里的大学士周延儒。


 


这个笑话讲给一般人听,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学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绳,常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周延儒同志的名气,是很大的。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时候,曾专门去翻他的列传,没有翻到。后几经查找才发现,这位仁兄被归入了特别列传——奸臣传。


 


奸臣还不好说,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资聪明,所谓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那是谦虚的说法。事实上,他是那一年的状元,不但考试第一,连面试(殿试)也第一。


 


听到这句话,嗅觉敏锐的周延儒立即起身,问:


 


“余大成在哪里?”


 


余大成找来了,接着问:


 


“你认为祖大寿会反吗?”


 


余大成回答:


 


“必反。”


 


“几天?”


 


“三天之内。”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栋,密切注意辽军动向,异常立即报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无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无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寿未经批示,于当日凌晨率领辽军撤离北京,他没有投敌,临走时留下话,说要回宁远。


 


回宁远,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惊,关宁铁骑是精锐主力,敌人还在,要都跑了,摊子怎么收拾?


 


周延儒很镇定,他立即叫来了余大成,带他去见皇帝谈话。


 


皇帝问:祖大寿率军出走,怎么办?


 


余大成答:袁崇焕被抓,祖大寿心中畏惧,不会投敌。


 


皇帝再问:怎么让他回来?


 


余大成答:只有一件东西,能把他拉回来。


 


这件东西,就是袁崇焕的手谕。


 


好办,马上派人去牢里,找袁督师写信。


 


袁督师不写。


 


可以理解,被人当场把官服收了,关进了号子,有意见难免,加上袁督师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说,就不写。


 


急眼了,内阁大学士,外加六部尚书,搞了个探监团,全跑到监狱去,轮流劝说,口水乱飞。袁督师还是不肯,还说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写,只是写了没用,祖大寿听我的话,是因为我是督师,现我已入狱,他必定不肯就范。”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71 #
头像
1571 #
0
08-11-21 02:1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8]


 


这话糊弄崇祯还行,余大成是懂业务的:什么你是督师,他才听你的话,那崇祯还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吗?


 


但这话说破,就没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换了个讲法,先捧了捧袁崇焕,然后从民族大义方面,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说到最后,袁督师欣然拍板,马上就写。


 


拿到信后,崇祯即刻派人,没日没夜地去追,但祖大寿实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时候,人都到锦州了。


 


事实证明,袁督师就算改行去卖油条,说话也是算数的。祖大寿看见书信(还没见人),就当即大哭失声,二话不说就带领部队回了北京。


 


局势暂时稳定,一天后,再度逆转。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再度发起攻击。


 


这次他选择的目标,是永定门。


 


估计是转了一圈,没抢到多少实在玩意,所以皇太极决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结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门。


 


明军于城下列阵,由满桂指挥,总兵力约四万,迎战后金。


 


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古代游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是有优越性的。


 


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付出重大伤亡,主将满桂战死,但后金军也损失惨重,未能攻破城门,全军撤退。


 


四年前,籍籍无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焕,站在那座叫宁远的孤城里,面对着只知道攒钱的满桂、当过逃兵的赵率教、消极怠工的祖大寿,说: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在绝境之中,他们始终相信,坚定的信念,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之后,他们战胜了努尔哈赤,战胜了皇太极,再之后,是反目、排挤、阵亡、定罪、叛逃。


 


赵率教死了,袁崇焕坐牢了,满桂指认袁崇焕后,也死了,祖大寿终将走上那条不归之路。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谋


 


永定门之战后,一直没捞到硬货的皇太极终于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占据了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并指派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镇守,以此为据点,等待时机再次发动进攻。


 


战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虽然外地勤王的军队已达二十多万,鉴于满桂这样的猛人也战死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朝廷跟关外已基本失去联系,辽东如何,山海关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势极度危险。


 


然后,真正的拯救者出现了。

头像
0操作1572 #
头像
1572 #
0
08-11-21 02:1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19]


 


半个月前,草民孙承宗受召进入京城,皇帝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大学士,这是上级对你的信任。”


 


然后皇帝又说,“既然你是孙大学士了,现在出发去通州,敌人马上到。”


 


对于这种平时不待见,临时拉来背锅的欠揍行为,孙承宗没多说什么,在他看来,这是义务。


 


但要说上级一点不支持,也不对,孙草民进京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人,他去通州迎敌的时候,朝廷还是给了孙大学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数量是,二十七个。


 


孙大学士就带着二十七个人,从京城冲了出来,前往通州。


 


当时的通州已经是前线了,后金军到处劫掠,杀人放火兼干车匪路霸,孙大学士路上就干了好几仗,还死了五个人,到达通州的时候,只剩二十二个。


 


通州是有兵的,但不到一万人,且人心惶惶,总兵杨国栋本来打算跑路了,孙承宗把他拉住,硬拽上城楼,巡视一周,说明白不走,才把大家稳住。


 


通州稳定后,作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开始协调各路军队,组织作战。


 


以级别而言,孙大学士是总指挥,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啥也不是。


 


且不说其他地区的勤王军,就连嫡系袁崇焕都不听招呼,孙承宗说,你别绕来绕去,在通州布防,把人挡回去就是了,偏不听,协调来协调去,终于把皇太极协调到北京城下。


 


然后又是噼里啪啦一阵乱打,袁督师进牢房,皇太极也没真走,占着四座城池,随时准备再来。京城附近的二十多万明军,也是看着人多,压根没人出头,关宁铁骑也不可靠,祖大寿都逃过一次了,难保他不逃第二次。


 


据说孙承宗是个水命,所以当救火队员实在再适合不过了。


 


他先找祖大寿。


 


祖大寿是个比较难缠的人,且向来嚣张跋扈,除了袁崇焕,谁的面子都不给。


但孙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话说,当年袁督师都是给他提包的,老领导的老领导,就是领导的平方。


 


孙大学士说:袁督师已经进去了,你要继续为国效力。


 


祖大寿说,袁督师都进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进去,还效力个屁。


 


孙承宗说:就是因为袁督师进去了,你才别闹腾,赶紧给皇帝写检讨,就说你要立功,为袁督师赎罪。

头像
0操作1573 #
头像
1573 #
0
08-11-21 02:1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0]


 


祖大寿同意了,立即给皇帝写信。


 


这边糊弄完了,孙承宗马上再去找皇帝,说祖大寿已经认错了,希望能再有个机会,继续为国效命。


 


话刚说完,祖大寿的信就到了,皇帝大人非常高兴,当即回复,祖大寿同志放心去干,对你的举动,本人完全支持。


 


虽然之前他也曾对袁崇焕说过这句话,但这次他做到了,两年后祖大寿在大凌河与皇太极作战,被人抓了,后来投降又放回来,崇祯问都没问,还接着用。如此铁杆,就是孙承宗糊弄出来的。


 


孙承宗搞定了祖大寿,又去找马世龙。


 


马世龙也是辽东系将领,跟祖大寿关系很好,当时拿着袁崇焕的信去追祖大寿的,即是此人。这人的性格跟祖大寿很类似,极其强横,唯一的不同是,他连袁崇焕的面子都不给,此前有个兵部侍郎刘之纶,带兵出去跟皇太极死磕,命令他带兵救援,结果直到刘侍郎战死,马世龙都没有来。


 


但是孙大学士仍然例外,什么关宁铁骑、关宁防线,还有这帮认人不认组织的武将,都是当年他弄出来的,能压得住阵的,也只有他。


 


但手下出去找了几天,都没找到这人,因为马世龙的部队在西边被后金军隔开,没消息。


 


但孙承宗是有办法的,他出了点钱,找了几个人当敢死队,拿着他的手书,直接冲过后金防线,找到了马世龙。


 


老领导就是老领导,看到孙承宗的信,马世龙当即表示,服从指挥,立即前来会师。


 


至此,孙承宗终于集结了辽东系最强的两支军队,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击溃入侵者。


 


皇太极退出关外,并派重兵驻守遵化、永平四城,作为后金驻关内办事处,下次来抢东西也好有个照应。


 


这种未经许可的经营行为,自然是要禁止的,崇祯三年(1630)二月,孙承宗集结辽东军,发起进攻。


 


得知孙承宗进攻的消息时,皇太极并不在意,按年份算,这一年,孙承宗都六十八了,又精瘦,风吹都要摆几摆,看着且没几天蹦头了,实在不值得在意。


 


结果如下:


 


第一天,孙承宗进攻栾城,一天,打下来了。


 


第二天,进攻迁安,一天,打下来了。


 


第三天,皇太极坐不住了,他派出了援兵。

头像
0操作1574 #
头像
1574 #
0
08-11-21 02:2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1]


 


带领援兵的,是皇太极的大哥,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


 


阿敏是皇太极的大哥,在四大贝勒里,是很能打的。派他去,显示了皇太极对孙承宗的重视,但我始终怀疑,皇太极跟阿敏是有点矛盾的。


 


因为战斗结果实在是惨不忍睹。


 


阿敏带了五千多人到了遵化,正赶上孙承宗进攻,但他刚到,看了看阵势,就跑路了。


 


孙承宗并没有派兵攻城,他只是在城下,摆上了所有的大炮。


 


战斗过程十分无聊,孙承宗对炮兵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几十炮打完,城墙就轰塌了,阿敏还算机灵,早就跑到了最后一个据点——永平。


 


如果就这么跑回去,实在太不像话,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战。


 


决战的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因为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操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炮轰完后,骑兵再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阿敏久经沙场,但在孙老头面前,军事技术还是小学生水平,连一天都没撑住,白天开打下午就跑了,死伤四千余人,连他自己都负了重伤,差点没能回去。


 


就这样,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整个过程只用五天。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祖庙向先辈汇报,并认定,从今以后,就靠孙承宗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百姓被杀戮,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元气大伤。


 


但一切已经过去,对于崇祯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当然,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话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


 


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头像
0操作1575 #
头像
1575 #
0
08-11-21 02:2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2]


 


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


 


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


 


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


 


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他仍然没说。


 


敌军兵临城下,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袁崇焕披上,打死他都没说。


 


所以最后,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终于说了:杀掉袁崇焕。


 


无语,彻底的无语。


 


我曾十分好奇,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


 


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我确定,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清军入关后,由清朝史官编撰的《清太宗实录》。


 


明白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76 #
头像
1576 #
0
08-11-21 02:2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3]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曾经比较烦,因为按照常规,这些由几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满文,我虽认识几个,但要看懂,估计是很难的。


 


结果大吃一惊。


 


我看懂了,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且毫不费力,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绣像。


 


所谓绣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


 


后来我又翻过满洲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


 


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


 


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头像
0操作1577 #
头像
1577 #
0
08-11-21 02:2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4]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头像
0操作1578 #
头像
1578 #
0
08-11-21 02:2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5]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头像
0操作1579 #
头像
1579 #
0
08-11-21 02:2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6]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儿就没想干掉袁崇焕。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


 


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温体仁入阁,成为了大学士。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头像
0操作1580 #
头像
1580 #
0
08-11-21 02:2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7]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


 


第一次,    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讲完了,问: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没人吱声。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发帖回复
查看:76847|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