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55|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521 #
头像
1521 #
0
08-11-10 16:5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68]


 


但当事人还是比较机灵的,弹劾当天,崔呈秀等人就提出了辞职,表示自己确实违反规定,崇祯安慰一番后,同意几人回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坚决留下了一个人——崔呈秀。


 


事情解决了,几天后,另一个人却让这件事变得更为诡异。


 


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突然发难,弹劾自己的学生,国子监监生陆万龄。


 


这位陆万龄,之前曾介绍过,是国子监的知名人物,什么在国子监里建生祠,魏忠贤应该与孔子并列之类的屁话,都是他说的,连校长都被他气走了。


 


被弹劾并不是怪事,奇怪的是,弹劾刚送上去,就批了,皇帝命令,立即逮捕审问。


 


魏忠贤得到消息极为惊恐,毕竟陆万龄算是他的粉丝,但他到底是老江湖,当即进宫,对皇帝表示,陆万龄是个败类,应该依法处理。


 


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非常满意,夸奖了他两句,表示此事到此为止。


 


处理完此事后,魏忠贤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但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个开头。


 


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一个好消息。


 


他的铁杆,江西巡抚杨邦宪向皇帝上书,夸奖魏忠贤,并且殷切期望,能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


 


魏忠贤都快崩溃了,这是什么时候,老子都快完蛋了,这帮孙子还在拍马屁,他立即向皇帝上书,说修生祠是不对的,自己是反对的,希望一律停止。


 


皇帝的态度出乎意料。崇祯表示,如果没修的,就不修了,但已经批准的,不修也不好,还是接着修吧,没事。


 


魏忠贤并不幼稚,他很清楚,这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故作姿态而已。


 


但接下来皇帝的一系列行动,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


 


几天后,崇祯下令,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这件东西,之前我是介绍过的,用法很简单,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统统地免死,但有一点我忘了讲,有一种罪状,这张铁券是不能免的——谋逆。


 


没等魏忠贤上门感谢,崇祯又下令了,从九月底一直下令到十月初,半个多月里,封赏了无数人,不是升官,就是封荫职(给儿子的),受赏者全部都是阉党,从魏忠贤到崔呈秀,连已经死掉的老阉党魏广微都没放过,人死了就追认,升到太师职务才罢手。


 


魏忠贤终于放弃了最后的警惕,他确信,崇祯是一个好人。

头像
0操作1522 #
头像
1522 #
0
08-11-10 16:5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69]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魏忠贤判定,崇祯不喜欢自己,也无法控制,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实实不碍事,不挡路,崇祯没必要跟自己玩命。


 


这个推理比较合理,却不正确。如魏忠贤之前所料,崇祯是有弱点的,他确实有一样十分渴求的东西,不是女人,而是权力。


 


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必须除掉魏忠贤。


 


青蛙遇到热水,会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温水。


 


杨所修的弹劾,以及国子监副校长的弹劾,并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剧本里,只有封赏、安慰,和时有时无的压力。他的目的是制造迷雾,彻底混乱敌人的神经。


 


经过一个多月的你来我往,紧张局势终于缓和下来,至少看上去如此。


 


在这片寂静中,崇祯准备着进攻。


 


几天后,寂静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祯。


 


吏科给事中陈尔翼突然上疏,大骂杨所修,公然为崔呈秀辩护,而且还上纲上线,说这是东林余党干的,希望皇帝严查。


 


和杨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样,此时上疏者,必定有幕后黑手的指使。


 


和上次一样,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魏忠贤。


 


也和上次一样,真正的主使者,并不是魏忠贤。


 


杨所修上疏攻击的时候,崇祯很惊讶,陈尔翼上疏反击的时候,魏忠贤也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


 


作为一个政治新手,崇祯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天赋,几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团团转。但他并不知道,在这场游戏中,被耍的人,还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这样的:杨所修在崇祯的指使下,借攻击崔呈秀来弹劾魏忠贤,而陈尔翼受魏忠贤的指派,为崔呈秀辩护发动反击。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杨所修和陈尔翼上疏开战,确实是有幕后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贤,也不是崇祯。


 


杨所修的指使者,叫陈尔翼,而陈尔翼的指使者,叫杨所修。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23 #
头像
1523 #
0
08-11-10 16:5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0]


 


如果你不明白,我们可以从头解释一下这个复杂的圈套:


 


诡计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右副都御史杨所修经过对时局的分析,做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崇祯必定会除掉阉党。


 


看透了崇祯的伪装后,他决定早做打算。顺便说一句,他并不是东林党,而是阉党,但并非骨干。


 


为及早解脱自己,他找到了当年的同事,吏科给事中陈尔翼。


 


两人商议的结果是,由杨所修出面,弹劾崔呈秀。


 


这是条极端狡诈的计谋,是人类智商极致的体现:


 


弹劾崔呈秀,可以给崇祯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认定自己不是阉党,即使将来秋后算帐,也绝轮不到自己头上。


 


但既然认定崇祯要除掉阉党,要提前立功,为什么不干脆弹劾魏忠贤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崇祯未必能干得过魏忠贤,到时回头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贤毕竟是阉党首领,如果首领倒掉,就会全部清盘,彻查阉党,必定会搞到自己头上。


 


崔呈秀是阉党的重要人物,攻击他,可以赢得崇祯的信任,也不会得罪魏忠贤,还能把阉党以往的所有黑锅都让他背上,精彩,真精彩。


 


为了大家,崔先生,你就背了吧。


 


这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几乎得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几乎得到,就是没有得到。


 


因为计划的进行过程中,出现了纰漏:他们忽略了一个人——崔呈秀。


 


杨所修、陈尔翼千算万算,却算漏了崔呈秀本人,能成为阉党的头号人物,崔大人绝非善类,这把戏能骗过魏忠贤,却骗不了崔呈秀。


 


弹劾发生的当天,他就看穿了这个诡计,他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


 


但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十分从容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派人找到了杨所修,大骂了对方一顿,最后说,如果你不尽快了结此事,就派人查你。


 


大家同坐一条船,谁的屁股都不干净,敢玩阴的,大家就一起完蛋!


 


这句话相当有效,杨所修当即表示,愿意再次上疏,为崔呈秀辩解。


 


问题是,他已经骂过了,再上疏辩护,实在有点婊子的感觉,所以,这个当婊子的任务,就交给了陈尔翼。


 


问题是,原先把崔呈秀推出来,就是让他背锅的,现在把他拉出来,就必须填个人进去,杨所修不行,魏忠贤不行,崇祯更不行,实在很难办。


 


但陈尔翼不愧是老牌给事中,活人找不到,找到了死人。


 


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所谓“东林余孽”的身上,如此一来,杨所修是无知的,崔呈秀是无辜的,世界又和平了。

头像
0操作1524 #
头像
1524 #
0
08-11-10 16:5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1]


 


    倒腾来,又倒腾去,崔呈秀没错,杨所修没错,陈尔翼当然也没错,所有的错误,都是东林党搞的,就这样,球踢到了崇祯的身上。


 


    但最有水平的,还是崇祯,面对陈尔翼的奏疏,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把球踢到天上:


 


    “大臣之间的问题,先帝(指天启)已经搞清楚了,我刚上台(朕初御极),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们不许多事!”


 


    结果非常圆满,崔呈秀同志洗清了嫌疑,杨所修和陈尔翼虽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完美落幕。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天启七年(1627)十月十五日,云南监察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贪权弄私,十恶不赦!


 


    在这封文书中,杨维垣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感,他愤怒地质问阉党,谴责了崔呈秀的恶行。


 


    杨维垣是阉党。


 


    说起来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杨所修的创意不但属于他,也属于无数无耻的阉党同仁们,反正干了也没损失,不干白不干,白干谁不干?


 


    形势非常明显,崔呈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对于立志搞掉阉党的崇祯而言,这是最好的机会。


 


    但崇祯没有动手。他不但没有动手,还骂了杨维垣,说他轻率发言。


 


    事实上,他确实不打算动手,虽然他明知现在解决崔呈秀,不但轻而易举,还能有效打击阉党,但他就是不动手。


 


    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在杨维垣的这封奏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很快,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


 


    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弹劾崔呈秀。


 


    这是一个怪异的举动,皇帝都发了话,依然豁出去硬干,行动极其反常。


 


    而反常的原因,就在他的奏疏里。


 


    在这封奏疏里,他不但攻击崔呈秀,还捧了一个人——魏忠贤。


 


    照他的说法,长期以来,崔呈秀没给魏忠贤帮忙,净添乱,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


 


    崇祯的判断很正确,在杨维垣的背后,是魏忠贤的身影。


 


    从杨所修的事情中,魏忠贤得到了启示:全身而退绝无可能,要想平安过关,必须给崇祯一个交代。

头像
0操作1525 #
头像
1525 #
0
08-11-10 16:5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2]


 


    所以他指使杨维垣上书,把责任推给崔呈秀,虽然一直以来,崔呈秀都帮了很多忙,还是他的干儿子。


 


    没办法,关键时刻,老子自己都保不住,儿子你就算了吧。


 


    但崇祯是不会上当的,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目标只有一个,不需要俘虏,也不接受投降。


 


夜半歌声


 


    真正的机会到来了。


 


    十月二十三日,工部主事陆澄源上书,弹劾崔呈秀,以及魏忠贤。


 


    崇祯决定,开始行动。


 


    因为他知道,这个叫陆澄源的人并不是阉党分子,此人职位很小,但名气很大,具体表现为东林党当政,不理东林党,阉党上台,不理阉党,是公认的混不吝,软硬都不吃,他老人家动手,就是真要玩命了。


 


    接下来的是例行程序,崇祯照例批评,崔呈秀照例提出辞职。


 


    但这一次,崇祯批了,勒令崔呈秀立即滚蛋回家。


 


    崔呈秀哭了,这下终于完蛋了。


 


    魏忠贤笑了,这下终于过关了。


 


    丢了个儿子,保住了命,这笔交易相当划算。


 


    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错了。


 


    两天后,兵部主事钱元悫上书,痛斥崔呈秀,说崔呈秀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魏忠贤。


 


    然后他又开始痛斥魏忠贤,说魏忠贤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皇帝。


  


    不知钱主事是否过于激动,竟然还稍带了皇帝,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封奏疏送上去的时候,皇帝竟然全无反应。


 


    几天后,刑部员外郎史躬盛上疏,再次弹劾魏忠贤,在这封奏疏里,他痛责魏忠贤,为表达自己的愤怒,还用上了排比句。


 


    魏忠贤终于明白,自己上当了,然而为时已晚。


 


    说到底,还是读书太少,魏文盲并不清楚,朝廷斗争从来只有单项选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天启皇帝死的那天,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一个选择——谋逆。


 


    他曾胜券在握,只要趁崇祯立足未稳,及早动手,一切将尽在掌握。


 


    然而,那个和善、亲切的崇祯告诉他,自己将继承兄长的遗愿,重用他,信任他,太阳照常升起。


 


    于是他相信了。


 


    所以他完蛋了。


 


    现在反击已不可能,从他抛弃崔呈秀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失去了所有的威信,一个不够意思的领导,绝不会有够意思的员工。


 


    阉党就此土崩瓦解,他的党羽纷纷辞职,干儿子、干孙子跟他划清界线,机灵点的,都在家写奏疏,反省自己,痛骂魏公公,告别过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狂风暴雨,魏忠贤决定,使出自己的最后一招。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26 #
头像
1526 #
0
08-11-10 16:5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3]


 


当年他曾用过这一招,效果很好。


 


这招的名字,叫做哭。


 


在崇祯面前,魏忠贤嚎啕大哭,失声痛哭,哭得死去活来。


 


崇祯开始还安慰几句,等魏公公哭到悲凉处,只是不断叹气。


 


眼见哭入佳境,效果明显,魏公公收起眼泪,撤了。


 


哭,特别是无中生有的哭,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高难度技术。当年严嵩就凭这一招,哭倒了夏言,最后将其办挺。他也曾凭这一招,扭转了局势,干掉了杨涟。


 


魏公公相信,凭借自己声情并茂的表演,一定能够感动崇祯。


 


崇祯确实很感动。


 


他没有想到,一个人竟然可以恶心到这个程度,都六十的人了,几乎毫无廉耻,眼泪鼻涕说下就下,不要脸,真不要脸。


 


到现在,朝廷内外,就算是扫地的老头,都知道崇祯要动手了。


 


但他就不动手,他还在等一样东西。


 


其实朝廷斗争,就是街头打架斗殴,但斗争的手段和程序比较特别。拿砖头硬干是没办法的,手持西瓜刀杀入敌阵也不是不行的,必须遵守其自身规律,在开打之前,要先放风声,讲明老子是哪帮哪派,要修理谁,能争取的争取,不能争取的死磕,才能动手。


 


崇祯放出了风声,他在等待群臣的响应。


 


可是群臣不响应。


 


截至十月底,敢公开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人只有两三个,这一事实说明,经过魏公公几年来的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人已经没种了。


 


没办法,这年头混饭吃不易,等形势明朗点,我们一定出来落井下石。


 


然而崇祯终究等来了一个有种的人。


 


十月二十六日,一位国子监的学生对他的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


 


“虎狼在前,朝廷竟然无人敢于反抗!我虽一介平民,愿与之决死,虽死无撼!”


 


第二天,国子监监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


 


钱嘉征虽然只是学生,但文笔相当不错,内容极狠,态度极硬,把魏忠贤骂得狗血淋头,引起极大反响。


 


魏忠贤得到消息,十分惊慌,立即进宫面见崇祯。


 


遗憾,他没有玩出新意,还是老一套,进去就哭,哭的痛不欲生,感觉差不多了,就收了神功,准备回家。


 


就在此时,崇祯叫住了他:


 


“等一等。”


 


他找来一个太监,交给他一份文书,说:


 


“读。”

头像
0操作1527 #
头像
1527 #
0
08-11-10 16:5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4]


 


就这样,魏忠贤亲耳听到了这封要命的文书,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


 


他痛苦地抬起头,却只看到了一双冷酷的眼睛和嘲弄的眼神。


 


那一刻,他的威望、自信、以及抵抗的决心,终于彻底崩溃。


 


精神近乎失常的魏忠贤离开了宫殿,但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还有一个人,能挽救所有的一切。


 


魏忠贤去找的人,叫做徐应元。


 


徐应元的身份,是太监,不同的是,十几年前,他就是崇祯的太监。事到如今,只能求他了。


 


徐应元是很够意思的,他客气地接待了魏忠贤,并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立即辞职,退休回家,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魏忠贤思前想后,认了。


 


立即回家,找人写辞职信,当然,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感谢徐应元对他的帮助。


 


徐应元之所以帮助魏忠贤,是想让他死得更快。


 


和魏忠贤一样,大多数太监的习惯是见风使舵,落井下石。


 


一直以来,崇祯都希望,魏忠贤能自动走人(真心实意),毕竟阉党根基太深,这样最省事。


 


在徐应元的帮助下,第二天,魏忠贤提出辞职了,这次他很真诚。


 


同日,崇祯批准了魏忠贤的辞呈,一代巨监就此落马。


 


落马的那天,魏忠贤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放弃了争权,无论如何,崇祯都不会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一年前,东林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应该说,魏忠贤的生活是很不错的,混了这么多年,有钱有房有车,啥都不缺了。特别是他家的房子,就在现在北京的东厂胡同,二环里,黄金地段,交通便利,我常去附近的社科院近代史所开会,曾去看过,园林假山、深宅大院,上千平米,相当气派,但据说这只是当年他家的角落,最多也就六分之一。


 


从河北肃宁的一个小流氓,混到这个份上,也就差不多了,好歹有个留京指标。


 


但这个指标的有效期,也只有三天了。


 


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一日,崇祯下令,魏忠贤劳苦功高,另有重用——即日出发,去凤阳看坟。


 


得到消息的魏忠贤非常沮丧,但他不知道,崇祯也很沮丧。


 


崇祯是想干掉魏忠贤的,但无论如何,魏公公总算是三朝老监,前任刚死两个月,就干掉他实在不好意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决定。

头像
0操作1528 #
头像
1528 #
0
08-11-10 16: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5]


 


    当他宣布赶走魏忠贤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反对他的决定,而这个人,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或许是收了钱,或许是说了情,反正徐应元是站出来了,公然为魏忠贤辩护,希望皇帝给他个面子。


 


    面对这个伺候了自己十几年,一向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崇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


 


    “奴才!敢与奸臣相通,打一百棍,发南京!”


 


    太监不是人啊。


 


    顺便说一句,在明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太监的专用蔑呼,而在清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人的尊称(关系不好还不能叫,只能称臣,所谓做奴才而不可得)。


 


    这件事情让崇祯意识到,魏忠贤是不会消停的。


  


    而下一件事使他明白,魏忠贤是非杀不可的。


 


    确定无法挽回,魏公公准备上路了,足足准备了三天。


 


    在这三天里,他只干了一件事——打包。


 


    既然荣华于我如浮云,那就只要富贵吧。


 


    但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几百个仆人干了六天,清出四十大车,然后光荣上路,前呼后拥,随行的,还有一千名隶属于他本人的骑兵护卫。


 


    就算是轻度弱智的白痴,都知道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大难当头,竟然如此嚣张,真是活腻了。


 


    魏忠贤没有活腻,他活不到九千九百岁,一百岁还是要追求的。


 


    事实上,这个大张旗鼓的阵势,是他最后的诡计。


 


    这个诡计的来由是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战国的时候,秦军大将王翦出兵时,一边行军一边给秦王打报告,要官要钱,贪得无厌,有人问他,他说,我军权在手,只有这样,才能让秦王放心。


 


    此后,这一招被包括萧何在内的广大仁人志士(识相点的)使用,魏忠贤用这招,说明他虽不识字,却还是懂得历史的。


 


    可惜,是略懂。


 


    魏公公的用意是,自己已经无权无势,只求回家过几天舒坦日子,这么大排场,只是想告诉崇祯老爷,俺不争了,打算好好过日子。


 


    然而,他犯了一个错误——没学过历史唯物主义。

头像
0操作1529 #
头像
1529 #
0
08-11-10 16: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6]


 


    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要点,就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要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考虑。


 


    王翦的招数能够奏效,是因为他手中有权,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实际上是跟秦王签合同,我只要钱要官,帮你打江山,绝不动你的权。


 


    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无权无官,凭什么签合同?


 


    所以崇祯很愤怒,他要把魏忠贤余下的都拿走,他的钱,还有他的命。


 


    魏忠贤倒没有这个觉悟,他依然得意洋洋地出发了。


 


    但聪明人还是有的,比如他的心腹太监李永贞,就曾对他说,低调,低调点好。


 


    魏忠贤回答:


 


    若要杀我,何须今日?


 


    今日之前,还无须杀你。


 


    魏忠贤出发后的第三天,崇祯传令兵部,发出了逮捕令。


 


    这一天是十一月六日,魏忠贤所在的地点,是直隶河间府阜城县。


 


    护卫簇拥的魏公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几天来,他在京城的内线不断向他传递着好消息:他的亲信,包括五虎、五彪纷纷落马,老朋友王体乾退了,连费尽心思拉下水的徐应元也被发配去守陵,翻身已无指望。


 


    就在他情绪最为低落的时候,京城的快马又告诉他一个最新的消息:皇帝已经派人追上来了。


 


    威严的九千九百岁大人当场就晕了过去。


 


    追上来,然后呢?逮捕,入狱,定罪,斩首?还是挨剐?


 


    天色已晚,无论如何,先找个地方住吧,活过今天再说。


 


    魏忠贤进入了眼前的这座小县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阜城县是个很小的县城,上千人一拥而入,挤满了所有的客店,当然,魏忠贤住的客店,是其中最好的。


 


    为保证九千岁的人有地方住,许多住店的客人都被赶了出去,虽然天气很冷,但这无关紧要,毕竟他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个姓白的书生,来自京城。


 


    所谓最好的客店,也不过是几间破屋而已,屋内没有辉煌的灯光,十一月的天气非常的冷,无情的北风穿透房屋,发出凄冷的呼啸声。


 


    在黑暗和寒冷中,伟大的,无与伦比的,不可一世的九千九百岁蜷缩在那张简陋的床上,回忆着过往的一切。


 


    隆庆年间出生的无业游民,文盲,万历年间进宫的小杂役,天启年间的东厂提督,朝廷的掌控者,无数孙子的爷爷,生祠的主人,堪与孔子相比的圣人。


 


    到而今,只剩破屋、冷床,孤身一人。


 


    荒谬,究竟是自己,还是这个世界?


 


    四十年间,不过一场梦幻。


 


    不如死了吧。


 


    此时,他的窗外,站立着那名姓白的书生。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没有月光,在黑暗和风声中,书生开始吟唱。

头像
0操作1530 #
头像
1530 #
0
08-11-10 16: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7]


 


    夜半,歌起


 


   在史料中,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桂枝儿》,但它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五更断魂曲。


 


    曲分五段,从一更唱到五更:


 


一更,愁起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廖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凄凉


二更时,展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稠。


如今芦为帷,土为坑,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三更,飘零


夜将中,鼓咚咚,更锣三下。


梦才成,又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顷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为私衙。


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四更,无望


城楼上,敲四鼓,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里,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五更,荒凉


闹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终,断魂。


 


    多年后,史学家计六奇在他的书中记下了这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但这一段,在后来的史学研究中,是有争议的,就史学研究而言,如此诡异的景象,实在不像历史。


 


    但我相信,在那个夜晚,我们所知的一切是真实的。


 


    因为历史除了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外,有时也喜欢开开玩笑,算算总账。


 


    至于那位姓白的书生,据说是河间府的秀才,之前为图嘴痛快,说了魏忠贤几句坏话,被人告发前途尽墨,于是编曲一首,等候于此不计旧恶,帮其送终。


 


    但在那天夜里,魏忠贤听到的,不是这首曲子,而是他的一生。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想当初,势顷朝,谁人不敬?


    如今寂廖荒店里,只好醉村醪,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31 #
头像
1531 #
0
08-11-10 16:5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8]


 


    魏忠贤是不相信天道的。当无赖时,他强迫母亲改嫁,卖掉女儿,当太监时,他抢夺朋友的情人,出卖自己的恩人。


 


    九千九百岁时,他泯灭一切人性,把铁钉钉入杨涟的脑门,把东林党赶尽杀绝。


 


    他没有信仰,没有畏惧,没有顾忌。


 


    然而天道是存在的,四十年后,他把魏忠贤送到了阜城县的这所破屋里。


 


    这里距离魏公公的老家肃宁,只有几十里。四十年前,他经过这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现在,他回来了,即将失去所有的一切。


 


    我认为,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折腾,因为得到后再失去,远比一无所有要痛苦得多。


 


    魏公公费尽心力,在成功的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却发现,是他娘的折返跑。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真个不如死啊!


 


    那就死吧。


 


    魏忠贤找到了布带,搭在了房梁上,伸进自己的脖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落水狗


 


    第二天早上,魏忠贤的心腹李朝钦醒来,发现魏忠贤已死,绝望之中,自缢而亡。


 


    在魏忠贤的一千多陪同人员,几千朝廷死党里,他是唯一陪死的人。


 


    得知魏忠贤的死讯后,一千多名护卫马上行动起来,瓜分了魏公公的财产,四散奔逃而去。


 


    魏公公死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


 


    别看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


                          ——小兵张嘎


 


    清单上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客氏。


 


    虽然她已经离宫,但崇祯下令,把她又拎了进来。


 


    进来后先审,但客氏为人极其阴毒,且以耍泼闻名,问什么都骂回去。


 


    于是换人,换了个太监审,而且和魏忠贤有仇(估计是专门找来的),由于不算男人,也就谈不上不打女人,加上没文化,不会吵架,二话不说就往死里猛打。


 


    客氏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货,一打就服,害死后妃,让皇后流产,找孕妇入宫冒充皇子,出主意害人等等,统统交代,只求别打。


 


    但那位太监似乎心理有点问题,坦白交代还打,直到奄奄一息才罢休。


 


    口供报上来,崇祯十分震惊,下令将客氏送往浣衣局做苦工。


 


    当然了,这只是个说法,客氏刚进浣衣局,还没分配工作,就被乱棍打死,跟那位被她关入冷宫,活活渴死的后妃相比,这种死法没准还算痛快点。


 


    客氏死后,她的儿子被处斩,全家被发配。


 


    按身份排,下一个应该是崔呈秀。


 


    但是这位兄弟实在太过自觉,自觉到死得比魏公公还要早。


 


    得知魏忠贤走人的消息后,崔呈秀下令,准备一桌酒菜,开饭。

头像
0操作1532 #
头像
1532 #
0
08-11-10 16:5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9]


 


    吃饭的方式很特别,和韦小宝一样,他把自己大小老婆都拉出来,搞了个聚餐,还摆上了多年来四处搜刮的古玩财宝。


 


    然后一边吃,一边拿起他的瓶瓶罐罐(古董),砸。


 


    吃一口,砸一个,吃完,砸完,就开始哭。


 


    哭好,就上吊。


 


    按日期推算,这一天,魏忠贤正在前往阜城县的路上。


 


    兄弟先走一步。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非常气愤,老子没让你死,你就敢死?


 


    随即批示:


 


    “虽死尚有余辜!论罪!”


 


    经过刑部商议,崔呈秀应该斩首。


 


    虽然人已死了,不要紧,有办法。


 


    于是刚死不久的崔呈秀又被挖了出来,被斩首示众,怎么杀是个能力问题,杀不杀是个态度问题。


 


     接下来是抄家,无恶不作的崔呈秀,终于为人民做了件有意义的事,由于他多年来勤奋地贪污受贿,存了很多钱,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光房子就有几千间,等同于替国家攒钱,免去了政府很多麻烦。


 


    作为名单上的第三号人物,崔呈秀受到了高标准的接待,以此为基准,一号魏忠贤和二号客氏,接待标准应参照处理。


 


    所以,魏忠贤和客氏被翻了出来,客氏的尸体斩首,所谓死无全尸。


 


    魏忠贤惨点,按崇祯的处理意见,挖出来后剐了,死后凌迟,割了几千刀。


 


    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魏公公进了地府,小鬼认不出他,但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在残缺的尸体面前,明代有史以来最大,最邪恶的政治团体阉党,终于彻底崩盘。


 


    接下来的场景,是可以作为喜剧素材的。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无数人前来投奔,上至六部尚书,大学士,下到地方知府知县,能拉上关系,就是千恩万谢。


 


    现在而今眼目下,没办法了,能撤就撤,不能撤就推,比如蓟辽总督阎鸣泰,有一项绝技——修生祠,据我统计,他修的生祠有十余个,遍布京城一带,有的还修到了关外,估计是打算让皇太极也体验一下魏公公的伟大光辉。


 


    凭借此绝活,当年很是风光,现在麻烦了,追查阉党,头一个就查生祠,谁让修的,谁出的钱,生祠上都刻着,跑都跑不掉。

头像
0操作1533 #
头像
1533 #
0
08-11-11 17: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0]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阎总督上疏,进行了耐心的说明,虽说生祠很多,但还是可以解释的,如保定的生祠,是顺天巡抚刘诏修的,通州的生祠,是御史梁梦环修的,这些人都是我的下级,作为上级领导,责任是有的,监督不够是有的,检讨是可以的,撤职坐牢是不可以的。


 


    但最逗的还是那位国子监的陆万龄同学,本来是一穷孩子,卖力捧魏公公,希望能够混碗饭吃,当年也是风光一时,连国子监的几位校长都争相支持他,陆先生本人也颇为得意。


 


    然而学校领导毕竟水平高,魏公公刚走,就翻脸了,立马上疏,表示国子监本与魏忠贤势不两立,出了陆万龄这种败类,实在是教育界的耻辱,将他立即开除出校。


 


    据统计,自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几个月里,朝廷的公文数量增加了数倍,各地奏疏纷至沓来,堪称数十年未有之盛况。


 


    这些奏疏字迹相当工整,包装相当精美,内容相当扯淡:上来就痛骂魏忠贤,痛骂阉党,顺便检举某些同事的无耻行径,最后总结: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愤怒,跟我不相干。


 


    心中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我不是阉党,皇帝大人,您就把我们当个屁放了吧。


 


    效果很明显,魏忠贤倒台一个月里,崇祯毫无动静,除客氏崔呈秀外,大家过得都还不错。


 


    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乃至于全国各级地方机构,都由阉党掌握,所谓法不责众,大家都有份,你能把大家都拉下水吗?把我们都抓了,找谁帮你干活?


 


    所以,在阉党同志们看来,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该怎么活还怎么活。


 


    这个看法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是管用的。


 


    而崇祯,属于少数派。


 


    一直以来,崇祯处理问题的理念比较简单,就四个字——斩草除根。所谓法不责众,在他那里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的祖宗有处理这种问题的经验。


 


     比如朱元璋,胡惟庸案件,报上来同党一万人,杀,两万人,杀杀,三万人,杀杀杀。无非多说几个杀字,不费劲。


 


    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道理还一样。


 


    六部尚书是阉党,就撤尚书,侍郎是阉党,就撤侍郎,一半人是阉党,就撤一半,全是,就全撤,大明没了你们就不转吗?这年头,看门的狗难找,想当官的人有的是,谁怕谁

头像
0操作1534 #
头像
1534 #
0
08-11-11 17: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1]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述奏疏内容雷同,但崇祯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保存下来。


 


    很简单,真没事的人是不会写这些东西的,原本找不着阉党,照着奏疏抓人,贼准。


 


    十一月底,准备工作就绪,正式动手。


 


    最先处理的,是魏忠贤的家属,比如他侄子魏良卿,屁都不懂的蠢人,也封到公爵了(宁国公),还有客氏的儿子候国兴(锦衣卫都指挥使),统统拉出去剁了。


 


    接下来,是他的亲信太监,毕竟大家生理结构相似,且狼狈为奸,算半亲戚,优先处理。


 


    这拨人总共有四个,分别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秉笔太监李永贞、李朝钦、刘若愚。


 


   作为头等罪犯,这四位按说都该杀头,可到最后,却只死了两个,杀了一个。


 


    第一个死的是李朝钦,他是跟着魏忠贤上吊的,并非他杀,算自杀。


 


   唯一被他杀的,是李永贞。其实这位兄弟相当机灵,早在九月底,魏公公尚且得意的时候,他就嗅出了风声,连班都不上了,开始在家修碉堡,把院子封得严严实实,只留小洞送饭,每天窝在里面,打死也不出头。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李永贞没有看到胜利的一天,到了十月底,他听说魏忠贤走人了,顿时大喜,就把墙拆了,出来放风。


 


    刚高兴几天,又听到消息,皇帝要收拾魏公公了,慌了,再修碉堡也没用了。


 


    于是他使出了绝招——行贿。


 


    当然,行贿崇祯是不管用的,他拿出十余万两银子(以当时市价,合人民币六千万至八千万),送给了崇祯身边的贴身太监,包括徐应元和王体乾。


 


   这两人都收了。


 


    不久后,他得到消息,徐应元被崇祯免了,而王体乾把他卖了。


 


    在名列死亡名单的这四位死太监中,最神秘的,莫过于王体乾了。


 


    此人是魏忠贤的铁杆,害死王安,迫害东林党,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是阉党的首脑人物。


 


    但奇怪的是,当我翻阅几百年前那份阉党的最终定罪结果时,却惊奇地发现,以他的丰功劣迹,竟然只排七等(共有八等),罪名是谄附拥戴,连罚款都没交,就给放了。


 


    伺候崇祯十几年的徐应元,光说了几句话,定罪比他还高(五等),这个看上去很难理解的现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王体乾叛变了。

头像
0操作1535 #
头像
1535 #
0
08-11-11 17: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2]


 


    据史料分析,王体乾可能很早就“起义”了,所以一直以来,崇祯对魏忠贤的心理活动、斗争策略都了如指掌,当了这么久卧底,也该歇歇了。


 


    所以他钱照收,状照告,第二天就汇报了崇祯,李永贞得知后,决定逃跑。


 


    跑吧,大明天下,还能跑去非洲不成?


 


    十几天后,他被抓捕归案。


 


    进了号子,李太监还不安分,打算自杀,他很有勇气地自杀了四次,却很蹊跷地四次都没死成,最后还是被拉到刑场,一刀了断。


 


    名单上最后一位,就是刘若愚了。


 


    这位仁兄,应该是最有死相的,早年加入阉党,一直是心腹,坏事全干过,不是卧底,不是叛徒,坦白交代,主动退赃之类的法定情节一点没有,不死是不可能的。


 


    可他没死。


 


    因为刘若愚虽然罪大恶极,但这个人有个特点:能写。


 


    在此之前,阉党的大部分文件,全部出于他手,换句话说,他算是个技术人员,而且他知道很多情况,所以崇祯把他留了下来,写交代材料。刘太监很敬业,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所写的《酌中志》,成为后代研究魏忠贤的最重要史料。


 


    只要仔细阅读水浒传,就会发现,梁山好汉们招安后,宋江死了,最能打的李逵死了,最聪明的吴用也死了,活下来的,大都是身上有门手艺的,比如神医安道全之流。


 


    以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平时学一门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处理完人妖后,接下来的就是人渣了,主要是“五虎”和“五彪”。


 


    五虎是文臣,分别是(排名分先后):兵部尚书崔呈秀、原兵部尚书田吉、工部尚书吴淳夫、太常寺卿倪文焕、副都御史李燮龙。


 


    五彪是武官,分别是: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指挥许显纯、都督同知崔应元、右都督孙云鹤、锦衣卫佥事杨寰。


 


    关于这十个人,就不多说了,其光辉事迹,不胜枚举,比如田尔耕,是迫害“六君子”的主谋,并杀害了左光斗等人,而许显纯大人,曾亲自把钉子钉进杨涟脑门。用今天的话说,足够枪毙几个来回。


 


    因为此十人一贯为非作歹,民愤极大,崇祯下令,将其逮捕,送交司法部门处理。


 


    经刑部、都察院调查,并详细会审,结果如下:


 


    崔呈秀已死,不再追究,其他九人中,田尔耕、许显纯曾参与调查杨涟、左光斗等人的罪行,结果过失致人死亡,入狱,剩余七人免官为民,就此结案。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536 #
头像
1536 #
0
08-11-11 17: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3]


 


    这份判决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恬不知耻


 


    崇祯很不满意,随即下令,再审。


 


    皇帝表态,不敢怠慢,经过再次认真细致的审讯,重新定罪如下:


 


    以上十人,除崔呈秀已死外,田尔耕、许显纯因为过失致人死亡,判处死缓,关入监狱,其余七人全部充军,充军地点是离其住处最近的卫所。


 


    鉴于有群众反应,以上几人有贪污罪行,为显示威严,震慑罪犯,同时处以大额罚款,分别是倪文焕五千两,吴淳夫三千两,李燮龙、田吉各一千两。结案。


 


    报上去后,崇祯怒了。


 


    拿钉子钉耳朵,打碎全身肋骨,是过失致人死亡,贪了这么多年,只罚五千、三千,你以为老子好哄是吧。


 


    更奇怪的是,案子都判了,有些当事人根本就没到案,比如田吉,每天还出去遛弯,十分逍遥。


 


    其实案子审成这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审讯此案的,是刑部尚书苏茂相、都察院左都御史曹思诚。


 


    苏茂相是阉党,曹思诚也是阉党


 


    让阉党审阉党,确实难为他了。


 


    愤怒之余,崇祯换人了,他把查处阉党的任务交给了吏部尚书王永光。


 


    可王永光比前两位更逗,命令下来他死都不去,说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承担任务。


 


    因为王永光同志虽然不是阉党,也不想得罪阉党。


 


    按苏茂相、曹思诚、王永光以及无数阉党们的想法,形势是很好的,朝廷内外都是阉党,案子没人敢审,对五虎、五彪的处理,可以慢慢拖,实在不行,就判田尔耕和许显纯死刑,其他的人能放就放,不能放,判个充军也就差不多了。


 


    没错,司法部长、监察部长、人事部长都不审,那就只有皇帝审了。


 


    几天后,崇祯直接宣布了对五虎五彪的裁定,相比前两次裁决,比较简单:


 


    田吉,杀!吴淳夫,杀!倪文焕,杀!田尔耕,杀!许显纯,杀!崔应元,杀!孙云鹤,杀!杨寰,杀!李燮龙,杀!


    崔呈秀,已死,挖出来,戳尸!


    以上十人,全部抄家!没收全部财产!


 


    什么致人死亡,什么入狱,什么充军,还他娘就近,什么追赃五千两,都去死吧!


 


    曹思诚、苏茂相这帮等阉党本来还有点想法,打算说两句,才发现,原来崇祯还没说完。


 


    “左都御史曹思诚,阉党,免职查办!”


 


    “刑部尚书苏茂相,免职!”


 


    跟我玩,玩死你们!


 


    随即,崇祯下令,由乔允升接任刑部尚书,大学士韩旷、钱龙锡主办此案,务必追查到底,宁可抓错,不可放过。

头像
0操作1537 #
头像
1537 #
0
08-11-11 17: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4]


 


    挑出上面这几个人办事,也算煞费苦心,乔允升和阉党向来势不两立,韩旷这种老牌东林党,不往死里整,实在对不起自己。


 


    扫荡,一个不留!


 


    几天过去,经过清查,内阁上报了阉党名单,共计五十多人,成果极其丰硕。


 


    然而这一次,崇祯先更为愤怒,他当即召集内阁,严厉训斥:人还不够数,老实点!


 


    大臣们都很诧异,都五十多了,还不够吗?


 


    既然皇上说不够,那就再捞几个吧。


 


    第二天,内阁又送上了一份名单,这次是六十几个,该满意了吧。


 


    这次皇帝大人没有废话,一拍桌子:人数不对,再敢糊弄我,以抗旨论处!


 


   崇祯是正确的,内阁的这几位仁兄,确实糊弄了他。


 


    虽然他们跟阉党都有仇,且皇帝支持,但阉党人数太多,毕竟是个得罪人的事,阉党也好,东林党也罢,不过混碗饭吃,何必呢?


 


   不管了,接着糊弄:


 


   “我们是外臣,宫内的人事并不清楚。”


 


    崇祯冷笑:


 


   “我看不是不知道,是怕得罪人吧!(特畏任怨耳)”


 


    怪事,崇祯初来乍到,他怎么知道人数不对呢?


 


    崇祯帮他们解开了这个迷题。


 


    他派人抬出了几个包裹,扔到阁臣面前,说:


 


    “看看吧。”


 


    打开包裹的那一刻,大臣们明白,这次赖都赖不掉了。


 


   包裹里的,是无数封跟魏忠贤勾搭的奏疏,很明显,崇祯不但看过,还数过。


 


    混不过去,只能玩命干了。


 


    就这样,自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一直到崇祯元年(1628)三月,足足折腾了四个月,阉党终于被彻底整趴下了。


 


    最后的名单,共计二百六十一人,分为八等。


 


    特等奖得主两人,魏忠贤,客氏,罪名:首逆,处理:凌迟。


 


    一等奖得主六人,以崔呈秀为首,罪名:首逆同谋,处理:斩首。


 


    二等奖得主十九人,罪名:结交近侍,处理:秋后处决。


 


    三等奖得主十一人,罪名:结交近侍次等,处理:流放


 


    此外,还有四等奖得主(逆孽军犯)三十五人,五等奖得主(谄附拥戴军犯)十六人,六等奖得主(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七等奖得主(祠颂)四十四人,各获得充军、有期徒刑、免职等奖励。


 


    以上得奖结果,由大明北京市公证员朱由检同志公证,有效。

头像
0操作1538 #
头像
1538 #
0
08-11-21 01: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5]


 


对此名单,许多史书都颇有微辞,说是人没抓够,放跑了某些阉党,讲这种话的人,脑袋是有问题的。


 


我算了一下,当时朝廷的编制,六部只有一个部长,两个副部长(兵部有四个),每个部有四个司(刑部和户部有十三个),每个司司长(郎中)一人,副司长(员外郎)一人,处长(主事)两人。


 


还有大衙门都察院,加上各地御史,才一百五十人,其余部门人数更少,总共(没算地方政府)大致不会超过八百人。


 


人就这么多,一下子刨走两百六十多,还不算多?


 


其实人家也是有苦衷的,毕竟魏公公当政,不说几句好话,是混不过去的,现在换了领导,承认了错误,也就拉倒了吧。


 


然而崇祯不肯拉倒,不只他不肯,某些人也不肯。


 


这个某些人,是指负责定案的人。


 


大家在朝廷里,平时你来我往,难免有点过节,现在笔在手上,说你是阉党,你就是阉党,大好挖坑机会,不整一下,难免有点说不过去。


 


比如大学士韩旷,清查阉党毫不积极,整人倒是毫不含糊,骂过魏公公的,不一定不是阉党,骂过他的,就一定是阉党,写进去!


 


更搞笑的是,由于人多文书多,某些兄弟被摆了乌龙,明明当年骂的是张居正,竟然被记成了东林党,两笔下去就成了阉党,只能认倒霉。


 


此外,在这份名单上,还有几位有趣的人物。比如那位要在国子监里给魏公公立牌坊的陆万龄同学,屁官都不是,估计连魏忠贤都没见过,由于风头太大,竟然被订为二等,跟五虎五彪一起,被拉出去砍了。


 


那位第一个上疏弹劾魏公公的杨维垣,由于举报有功,被定为三等,拉去充军。


 


而在案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陈尔翼、杨所修,也没能跑掉,根据情节,本来没他们什么事,鉴于其双簧演得太过精彩,由皇帝特批六等奖,判处有期徒刑,免官为民。


 


复仇


 


总体说来,这份名单虽然有点问题,但是相当凑合,弘扬了正气,恶整了恶人,虽然没有不冤枉一个好人,也没有放过大多数坏人,史称“钦定逆案”。


 


其实崇祯和魏忠贤无仇,办案子,无非是魏公公挡道,皇帝看不顺眼,干掉了。

头像
0操作1539 #
头像
1539 #
0
08-11-21 01:3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6]

 


但某些人就不同了。干掉是不够的,死了的人挫骨扬灰,活着的人赶尽杀绝,才算够本!


 


黄宗羲就是某些人中的优秀代表。


 


作为“七君子”中黄遵素的长子,黄宗羲可谓天赋异禀,不但精通儒学,还懂得算术、天文。据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他不知道的,被称为三百年来学术之集大成者,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


 


更让人无语的是,黄宗羲还懂得经济学,他经过研究发现,每次农业税法调整,无论是两税法还是一条鞭法,无论动机如何善良,最终都导致税收增加,农民负担加重,换句话说,不管怎么变,最终都是加。


 


这一原理后被社科院教授秦晖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经过调研,采纳这一定律,于2006年彻底废除了农业税,打破了这个怪圈。


 


善莫大焉。


 


但这四个字放在当时的黄宗羲身上,是不大恰当的,因为他既不善良,也不大度。


 


当时恰好朝廷审讯许显纯,要找人作证,就找来了黄宗羲。


 


事情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许显纯此人,说是死有余辜,还真是有余辜,拿锤子砸人的肋骨,用钉子钉人耳朵,钉人的脑袋,六君子、七君子,大都死在他的手中,为人恶毒,且有心理变态的倾向。


 


此人向来冷酷无情,没人敢惹,杨涟如此强硬,许先生毫不怯场,敢啃硬骨头,亲自上阵,很有几分硬汉色彩。


 


但让人失望的是,轮到这位变态硬汉入狱,当场就怂了,立即展现出了只会打人,不会被人打的特长。


 


他全然没有之前杨涟的骨气,别说拿钉子顶脑门,给他几巴掌,立马就晕,真是窝囊死了。


 


值得庆幸的是,崇祯的监狱还比较文明,至少比许显纯在的时候文明,打是打,但锤子、钉子之类的东西是不用的,照此情形,审完后一刀了事,算是便宜了他。


 


但便宜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审讯开始,先传许显纯,以及同案犯“五彪”之一的崔应元,然后传黄宗羲。


 


黄宗羲上堂,看见仇人倒不生气,表现得相当平静,回话,作证,整套程序走完,人不走。


 


大家很奇怪,都看着他。


 


别急,先不走,好戏刚刚开场。


 


黄宗羲来的时候,除了他那张作证的嘴外,还带了一件东西——锥子。

头像
0操作1540 #
头像
1540 #
0
08-11-21 01:4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7]


 


    审讯完毕,他二话不说,操起锥子,就奔许显纯来了。


 


    这一刻,许显纯表现出了难得的单纯,他不知道审案期间拿锥子能有啥用,只是呆呆地看着急奔过来的黄宗羲,等待着他的答案。


 


    答案是一声惨叫。


 


    黄宗羲终于露出了狰狞面目,手持锥子,疯狂地朝许显纯身上戳,而许显纯也不愧孬种本色,当场求饶,并满地打滚,开始放声惨叫。


 


    许先生之所以大叫,是有如意算盘的:这里毕竟是刑部大堂,众目睽睽之下,难道你们都能看着他殴打犯人吗?


 


    答案是能。


 


    无论是主审官还是陪审人员,没有一个人动手,也没有人上前阻拦,大家都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黄宗羲不停地扎,许显纯不停地喊,就如同电视剧里最老套的台词:你喊吧,就是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


 


    因为所有人都记得,这个人曾经把钢钉扎进杨涟的耳朵和脑门,那时,没有人阻止他。


 


    但形势开始变化了,许显纯的声音越来越小,鲜血横流,黄宗羲却越扎越起劲,如此下去,许先生被扎死,黄宗羲是过瘾了,黑锅得大家背。


 


    于是许显纯被拉走,黄宗羲被拉开,他的锥子也被没收。


 


    审完了,仇报了,气出了,该消停了。


 


    黄宗羲却不这么认为,他转头,又奔着崔应元去了。


 


    其实这次审讯,崔应元是陪审,无奈碰上了黄恶棍,虽然没挨锥子,却被一顿拳打脚踢,鼻青脸肿。


 


    到此境地,主审官终于认定,应该把黄宗羲赶走了,就派人上前把他拉开,但黄宗羲打上了瘾,被人拉走之前,竟然抓住了崔应元的胡子,活生生地拔了下来!


 


    当年在狱中狂施暴行的许显纯,终于尝到了暴行的滋味,等待着他的,是最后的一刀。


 


    什么样的屠夫,最终也只是懦夫。


 


    如许显纯等人,都是钦定名单要死的,而那些没死的,似乎还不如死了的好。


 


    比如阉党骨干,太仆寺少卿曹钦程,好不容易捡了条命,回家养老,结果所到之处,都是口水(民争唾其面),实在呆不下去,跑到异地他乡买了个房子住,结果被人打听出来,又是一顿猛打,赶走了。


 


    还有老牌阉党顾秉谦,家乡人对他的感情可谓深厚,魏忠贤刚倒台,人民群众就冲进家门,烧光了他家,顾秉谦跑到外地,没人肯接待他,最后在唾骂声中死去。

发帖回复
查看:76855|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