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79|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481 #
头像
1481 #
0
08-10-14 16: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9]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之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头像
0操作1482 #
头像
1482 #
0
08-10-14 20: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0]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当务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如之奈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一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漂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1584),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一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綎、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名声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一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势不可挡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焕,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南城。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83 #
头像
1483 #
0
08-10-14 21: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1]

 

这个决定充分证明,努尔哈赤同志是一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

 

他认为,南城就快顶不住了。

 

南城守将祖大寿同意这个观点。

 

就实力而言,如果后金军全力攻击城池一面,明军即使有大炮,也盖不住对方人多,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好在此前后金军缺心眼,好好的城墙不去,偏要往夹脚里跑,西边打,南边也打,被打了个乱七八糟,现在,他们终于觉醒了。

 

知错就改的后金军转换方向,向南城涌去。

 

我到宁远时,曾围着宁远城墙走了一圈,没掐表,但至少得半小时,宁远城里就一万多人,分摊到四个城头,也就两千多人。以每面城墙一公里长计算,每米守兵大致是两人。

 

这是最乐观的估算。

 

所以根据数学测算,面对六万人的拼死攻击,明军是抵挡不住的。

 

事情发展与数学模型差不多,初期惊喜之后,后金军终于呈现出了可怕的战斗力,鉴于上面经常扔“万人敌“,墙就不去凿了,改爬云梯。

 

冲过来的路上,被大炮轰死一批,冲到城脚,被烧死一批,爬墙,被弓箭、火枪射死一批。

 

没被轰死、烧死,射死的,接着爬。

 

与此同时,后金军开始组织弓箭队,对城头射箭,提供火力支援。

 

在这种拼死的猛攻下,明军开始大量伤亡,南城守军损失达三分之一以上,许多后金军爬上城墙,与明军肉搏,形势十分危急。

 

祖大寿战败前,袁崇焕赶到了。

 

袁崇焕并不在城头,他所处的位置,在宁远城正中心的高楼。这个地方,我曾经去过,登上这座高楼,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城的战况。

 

袁崇焕率军赶到南城,在那里,他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

 

长久以来的训练终于显现了效果,在强敌面前,明军毫无畏惧,与后金军死战,把爬上城头的人赶了回去。

 

与此同时,为遏制后金军的攻势,明军采用了新战略——火攻。

 

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具,除大炮、万人敌、火枪外,火球甚至火把,但凡是能点燃的,就往城下扔。

 

这个战略是有道理的,你要知道,这是冬天,而冬天时,后金士兵是有几件棉衣的。

 

战争是智慧的源泉,很快,更缺德的武器出现了,不知是谁提议,拉出了几条长铁索,用火烧红,甩到城下用来攻击爬墙的后金士兵。
头像
0操作1484 #
头像
1484 #
0
08-10-14 21: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2]

 

于是壮丽的一幕出现了,在北风呼啸中,几条红色的锁链在南城飘扬,它甩向哪里,惨叫就出现在哪里。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后金的攻势被遏制了,尸体堆满宁远城下,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直至黄昏。

 

至此,宁远战役已进行一天,后金军伤亡惨重,死伤达一千余人,却只换来了几块城砖。

 

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

 

愤怒至极的努尔哈赤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夜战。

 

夜战并不是后金的优势,但仗打到这个份上,缩头就跑,就是一个严肃的面子问题,努尔哈赤认定,敌人城池受损,兵力已经到达极限,只要再攻一次,宁远城就会彻底崩塌。

 

在领导的召唤下,后金士兵举着火把,开始了夜间的进攻。

 

正如努尔哈赤所料,他很快就等到了崩溃的消息,后金军的崩溃。

 

几次拼死进攻后,后金的士兵们终于发现,他们确实在逐渐逼近胜利——用一种最为残酷的方法:

 

攻击无果,伤亡很大,尸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如果他们全都死光,是可以踩着尸体爬上去的。

 

沉默久了,就会爆发,爆发久了,就会崩溃,在又一轮的火烧、炮轰、箭射后,后金军终于违背了命令,全部后撤。

 

正月二十四日深夜,无奈的努尔哈赤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压抑住心中怒火,准备明天再来。

 

但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他不放弃进攻,第二天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袁崇焕也已顶不住了,他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连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左手还负了伤,如果努尔哈赤豁出去再干一次,后果将不堪设想。

 

努尔哈赤放弃了,他坚持了,所以他守住了宁远。

 

而下一个问题是,能否击溃后金,守住宁远。

 

从当天后金军的表现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没有帮助,没有援军,修了几年的坚城,只用一天,就被打成半成品,敌人战斗力太过强悍,很明显,如果后金军豁出去,在这里待上几月,就是用手刨也刨下来了。

 

对于这个答案,袁崇焕的心里是有数的。

 

于是,他来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必定失守,还守不守?

 

他决定坚守下去,即使全军覆没,毫无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一个人。

 

军队应该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毛泽东

头像
0操作1485 #
头像
1485 #
0
08-10-14 21:0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3]

 

袁崇焕很清楚,明天城池或许失守,或许不失守,但终究是要失守的。以努尔哈赤的操行成绩,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杀戮和死亡。

 

然而袁崇焕不打算放弃,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援军、没有粮食、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四十二岁年前,袁崇焕出生于穷乡僻壤,一直以来,他都很平凡,平凡的中了秀才,平凡的中了举人,平凡的落榜,平凡的再次赶考,平凡的再次落榜,平凡的最终上榜。

 

然后是平凡的知县,平凡的处级干部,平凡的四品文官,平凡的学生,直至他违抗命令,孤身一人,面对那个不可一世、强大无比的对手。

 

四十年平凡的生活,不断的磨砺,沉默的进步,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决心:

 

只为一天的不朽。

 

正月二十五日

 

以前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上天就不会放弃你。

 

绝境中的袁崇焕,在沉思中等来了正月二十五日的清晨,他终究没有放弃。

 

于是,他等来了奇迹。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五日,改变历史的一天。

 

努尔哈赤怀着满腔的愤怒,发动了新的进攻。他认为,经过前一天的攻击,宁远已近崩溃,只要最后一击,胜利触手可得。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战斗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式开始的。

 

第一轮进攻被火炮打退后,他看见勇猛的后金士兵们怂了。

 

无论将领们怒吼,还是威胁,以往工作积极性极高的后金军竟然不买账了,任你怎么说,就是不冲。

 

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出来打仗,说到底是想抢点东西,发发小财,现在人家炮架上了,打死上千人,尸体都堆在那儿,还要往上冲,你当我们白内障看不见啊。

 

勇敢,也是要有点智商的。

 

努尔哈赤是很地道的,为了消除士兵们的恐惧心理,他毅然决定,停止进攻,把尸体捞回来先。

 

为一了百了,他还特事特办,在城外开办了简易火葬场,什么遗体告别,追悼会都省了,但凡抢回来的尸体,往里一丢了事。

 

烧完,接着打。

 

努尔哈赤已近乎疯狂了,现在他所要的,并不是宁远,也不是辽东,而是脸面,起兵三十年,纵横天下无人可敌,竟然攻不下一座孤城,太丢人了,实在太丢人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86 #
头像
1486 #
0
08-10-14 21: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4]

 

所以他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争回这个面子。

 

不想丢人,就只能丢命。

 

面对蜂拥而上的后金军,袁崇焕的策略还是老一套——大炮。

 

要说这外国货还是靠谱,顶在城头上轰了一天,非但没有炸膛,还越打越有劲,东一炮“尽皆糜烂”,西一炮“尽皆糜烂”,相当皮实。

 

但是意外还是有的,具体说来是一起安全事故。

 

很多古装电视剧里,大炮发射大致是这么个过程:一人站在大炮后,拿一火把点引线,引线点燃后轰一声,炮口一圈白烟,远处一片黑烟,这炮就算打出去了。

 

可以肯定的是,如按此方式发射红夷大炮,必死无疑。

 

我认为,葡萄牙人之所以卖了大炮还要教打炮,绝不仅是服务意识强,说到底,是怕出事。

 

由于红夷大炮的威力太大,在大炮轰击时,炮尾炸药爆炸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座力,巨大到震死人不成问题,所以每次发射时,都要从炮签出一条引线,人躲得远远的,拿火点燃再打出去。

 

经过孙元化的培训,城头的明军大都熟悉规程,严格按安全规定办事,然而在二十五日这一天,由于城头忙不过来,一位通判也上去凑热闹,一手拿线,一手举火,就站在炮尾处点火,结果被当场震死。

 

但除去这起安全事故外,整体情况还算正常,大炮不停地轰,后金军不停地死,然后是抢尸体,抢完再烧,烧完再打,打完再死,死完再抢、再烧,死死烧烧无穷尽也。

 

直至那历史性的一炮。

 

到底是哪一炮,谁都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寒冷的一天,漫天的炮火轰鸣声中,有一炮射向了城下,伴随着一片惊叫和哀嚎,命中了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到底是谁,至今不得要领,但可以肯定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个不重要的人,不会坐在黄帐子里(并及黄龙幕),也不会让大家如此悲痛(嚎哭奔去)。

 

对于此人身份,有多种说法,明朝这边,说是努尔哈赤,清朝那边,是压根不提。

 

这也不奇怪,如果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在一座孤城面前,对阵一个无名小卒,被一颗无名炮弹重伤,实在太不体面,换我,我也不说。

头像
0操作1487 #
头像
1487 #
0
08-10-14 21: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5]

 

于是接下来,袁崇焕看到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象,冲了两天的后金军退却了,退到了五里之外。

 

很明显,坐在黄帐子里的那人,是个大人物,但按照后金的道德标准,死个把领导也不是什么大事,这实在是件相当奇怪的事情。

 

第二天,当袁崇焕站在城头的时候,他终于确信,自己已经创造了奇迹。

 

后金军仍然在攻城,攻势比前两天更为猛烈,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袁崇焕,这是撤退的前兆。

 

几个时辰之后,后金军开始总退却。

 

当然努尔哈赤是不会甘心的,所以在临走之前,他把所有的怒火发泄到了宁远城边的觉华岛上,那里还驻扎着几千明军,以及上万名无辜的百姓。

 

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原本相隔几十里的大海,结上了厚厚的冰,失落的后金军踏着冰层,向岛上发动猛攻,毫无遮挡的明军全军覆没,此外,士兵屠杀了岛上所有的百姓(逢人立碎),以显示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并向世间证明,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无能的,他至少还能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

 

宁远之战就此结束,率领全部主力,拼死攻击的名将努尔哈赤,最终败给了仅有一万多人,驻守孤城的袁崇焕,铩羽而归。

 

此战后金损失极为惨重,虽然按照后金的统计,仅伤亡将领两人,士兵五百人,但很明显,这是个相当谦虚的数字。

 

数学应用题1:十门大炮轰六万人,轰了两天半,每炮每天只轰二十炮(最保守的数字),问:总共轰多少炮?

 

答:以两天计算,至少四百炮。

 

数学应用题2:后金军总共伤亡五百人,以明军攻击数计算,平均每炮轰死多少人?

 

答:以五百除以四百,平均每炮轰死1.25人。

 

参考史料:“红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数十尺,断无生理。”

 

综合由应用题1、应用题2及参考资料,得出结论如下:每一个后金士兵,都有高厚度的装甲保护,是不折不扣的钢铁战士。

 

扯淡就此结束,根据保守统计,在宁远战役中,后金军伤亡的人数,大致在四千人以上,损失大量攻城车辆、兵器。

 

这是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后金军的第一次总退却,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战败。

头像
0操作1488 #
头像
1488 #
0
08-10-14 21: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6]

 

或许直到最后,他也没弄明白,到底是谁击败了他,那座孤独的宁远城,那几门外国进口的大炮,还是那一万多陷入绝境的明军。

 

他不知道,他的真正对手,是一种信念。

 

即使绝望,毫无生机,永不放弃。

 

在那座孤独的城市里,有一个叫袁崇焕的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

 

他不知道,也永远不会知道了。

 

因为七个月后,他就翘辫子了。

 

天启六年(1626)八月十一日,征战半生的努尔哈赤终于逝世了。

 

他的死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被炮弹打坏的,也有的说是病死的,但无论是病死还是打死,都跟袁崇焕有着莫大的关系。

 

挨炮就不说了,那么大一铁陀子,外加各类散弹,穿几个窟窿不说,再加上破伤风,这人就废定了。

 

就算他没挨炮,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有点心理障碍十分正常,外加努先生自打出道以来,从没吃过亏,败在无名小卒的手上,实在太丢面子,就这么憋屈死,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这一点上,袁崇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击退努尔哈赤后,他立即派出了使者,给努老先生送去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你横行天下这么久,今天竟然败在我的手里,应该是天命吧!”

 

努尔哈赤很有礼貌,还派人回了礼,表示下次再跟你小子算帐(约期再战)。

 

至于努先生的内心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这样的:

 

“我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小小的宁远,竟然攻不下来,这是命啊!”

 

说完不久就死了。

 

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死了,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众多纷纭,有些人说他代表了先进的,进步的势力,冲击了腐败的明朝,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云云。

 

我才疏学浅,不敢说通晓古今,但基本道理还是懂的,遍览他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

 

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队所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

 

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我只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

 

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头像
0操作1489 #
头像
1489 #
0
08-10-14 21:2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7]

 

皇太极

 

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终于笑了——含笑九泉。

 

老头笑着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比如他的几个儿子。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八个。

 

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位置只有一个。

 

拜许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这个连史学研究者都未必重视的问题,竟然妇孺皆知,且说法众多,什么努尔哈赤讨厌皇太极,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干掉了多尔衮他妈,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等等。

 

以上讲法,在菜市场等地遇熟人时随便说说,是可以的,正式场合,就别扯了。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

 

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游牧民族比较实在,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

 

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别提了,年龄小不说,老头还不待见,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比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但是代善也有问题——生活作风,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努尔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于是,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在后金将领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

 

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启六年(1626)十月,袁崇焕代表团来到了后金首都沈阳,他们此来的目的是吊丧,同时祝贺皇太极上任。

 

在很多书籍里,宁远战役后的袁崇焕是很悲惨的,战绩无人认可,也没有封赏,所有的功劳都被魏忠贤抢走,孤苦伶仃,悲惨世界。

头像
0操作1490 #
头像
1490 #
0
08-10-23 14: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刚从国内回来,买了这套书。 :-)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91 #
头像
1491 #
0
08-10-23 16:2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8]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未经史籍,也未经大脑的,因为就在宁远胜利后的几天,袁崇焕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兵部尚书王永光跟袁崇焕不大对劲,也大发感慨:


 


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总之,捷报传来,全国欢腾,唯一不欢腾的人,就是高第。


 


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了家。


 


除口头表扬外,明朝也相当实在,正月底打胜,2月初就提了,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然后是兵部右侍郎,两个月内就到了副部级。


 


部下们也没有白干,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都升了官,连他的孙承宗老师也论功行赏了。


 


当然,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贤公公,顾秉谦大人等等,虽说没去打仗,但整日忙着阴人,也是很辛苦的。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倒腾。


 


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死讯后,他派出了代表团。


 


这就倒腾大了。


 


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不是政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团伙头目谈判呢?


 


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


 


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头像
0操作1492 #
头像
1492 #
0
08-10-23 16:2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39]


 


袁崇焕也并非善类,对于这次谈判,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做出了充分的解释: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尔哈赤的死讯,他儿子的情况,我都知道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谈来谈去,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


 


谈判还是继续,到第二年(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又派人来了。


 


可这人明显不上道,谈判书上还附了一篇文章——当年他爹写的七大恨。


 


但你要说皇太极有多恨,似乎也说不上,因为,就在七大恨后面,他还列上了谈判的条件,比如金银财宝,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点东西嘛,还把死去的老爷子搬出来,实在辛苦。


 


袁崇焕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条批驳了努尔哈赤的著作,同时表示,拒绝你的一切要求。这意思是,虽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谈归谈,死人我也不买账。


 


过了一月,皇太极又来信了,这哥们明显是玩上瘾了,他竟把袁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条批驳了一次,当然正事他也没忘了谈,这次他的胃口小了点,要的东西也减了半。


 


文字游戏玩玩是可以的,但具体工作还要干,在这一点上,皇太极同志的表现相当不错,就在给袁崇焕送信的同时,他发动了新的进攻,目标是朝鲜。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军的表现相当稳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经打,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再过一个月,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


 


朝鲜失陷,明朝是不高兴的,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里比较困难,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袁崇焕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皇太极没有谈判的诚意。


 


话这么说,袁崇焕也没闲着,他也很忙,忙着砌砖头。


 


自打宁远之战结束后,他就开始修墙了,打坏的重砌,没坏的加固。他还把几万民工直接拉到锦州,抢工期抓进度,短短几个月,锦州再度成为坚城。

头像
0操作1493 #
头像
1493 #
0
08-10-23 16: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0]


 


此外,他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修筑堡垒,全面恢复关宁防线。


 


光修墙是不够的,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他大量召集农民,只要来人就分地,一文钱都不要,白送,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皇太极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袁崇焕没有谈判的诚意。


 


到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朝鲜打下来了,锦州修起来了,防线都恢复了,屯田差不多了,双方都满意了。


 


打吧。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此时出战,并非皇太极的本意,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遗产分割、追悼会刚刚搞完,朝鲜又打了仗,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但没办法,不打不行——家里闹灾荒了。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紧缺粮食。


 


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


 


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没办法,吃不上饭啊,又没处调粮食,眼看着要闹事,与其闹腾我不如闹你们,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


 


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备齐了炮弹,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顺风顺水,官也升了,权也大了,声势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属下十分服气。


 


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满桂。


 


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另一个人——赵率教。


 


在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满桂感觉要撑不住了,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让他赶紧派人增援。


 


可赵率教不去。


 


因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还多,谁增援谁?


 


所以不去。


 


当时情况危急,满桂倒也没有计较,仗打完了,想起这茬了,回头要跟赵率教算帐。


 


于是袁崇焕出场了,现在他是辽东巡抚,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但是他万没有想到,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

头像
0操作1494 #
头像
1494 #
0
08-10-23 16: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1]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你们都消停吧,都在关外为国效力。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道还训袁崇焕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出了杀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


 


然后表示,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做出反应,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头像
0操作1495 #
头像
1495 #
0
08-10-23 16: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2]


 


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张开怀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一头扎进了怀抱。


 


他的六万大军分为三路,中路由他亲率,左路指挥莽古尔泰,右路指挥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锦州城下会师,完成合围。


 


消息传到宁远城的时候,袁崇焕慌张了。他虽然做好了准备,预料到了进攻,却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锦州城的守将是赵率教。


 


袁崇焕尚且没有准备,赵率教就不用说了,看城下黑压压一片,实在有点心虚,思考片刻后,他镇定下来,派两个人爬出城墙(不能开门),去找皇太极谈判。


 


这两个人的到来把皇太极彻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谈什么判?


 


但愿意谈判,也不是坏事,他随即写了封回信,希望赵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着书信回去了,皇太极就此开始了等待,下午没信,晚上没信,到了第二天,还是没信。


 


于是他向城头瞭望,看到明军在抢修防御工事。


 


这场战役中,赵率教是比较无辜的,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锦州守将,只不过是恰好呆在那里,等守将到任,就该走人了,没想到皇太极来得太突然,没来得及走,被围在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无可奈何,锦州守将赵率教就此出场。


 


但细一分析,问题来了,辽东兵力总共有十多万,山海关有五万人,宁远有四万人,锦州只有一两万,兵力不足且不说,连出门求援的人都还没到宁远,怎么能开打呢?


 


所以他决定,派人出城谈判,跟皇太极玩太极。


 


皇太极果然名不副实,对太极一窍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万后金军集结完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着皇太极的指令。


 


皇太极沉默片刻,终于下达了指令:停止进攻。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96 #
头像
1496 #
0
08-10-23 16: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3]


 


皇太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好汉是不吃眼前亏的。


 


面对着城头黑洞洞的大炮,他决定,暂不进攻——谈判。


 


他主动派出使者,要求城内守军投降,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时候,赵率教估计是烦得不行,就站到城头,对准下面一声大吼:


 


“要打就打,光说不顶用!(可攻不可说也)”


 


皇太极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后金军随即蜂拥而上,攻击城池。


 


但宁远战役的后遗症实在太过严重,后金军看见大炮就眼晕,没敢玩命,冲了几次就退了,任上级骂遍三代亲属,就是不动。


 


皇太极急了,于是他坐了下来,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送到城门口,被射死了,又写一封,再让人去送,没人送。


 


无奈之下,他派人把这封劝降信射进了城里,毫无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压根就攻不下来,你攻不下来,我干嘛投降?


 


但皇太极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几批使者到锦州城谈判,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回应,守军说,你要谈判,使者是不算数的,必须派使臣来,才算正规。


 


皇太极欣喜若狂,连忙选了两个人,准备进城谈判。


 


可是这两位仁兄走到门口,原本说好开门的,偏偏不开,向上喊话,又没人答应,总而言之无人理会,只好打转回家。


 


皇太极很愤怒,因为他被人涮了,但问题是,涮了他,他也没办法。


 


皇太极度过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将到来的第二天,却会让他绝望。


 


清晨,正当皇太极准备动员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内的使者来了,不但来了,还解释了昨天没开门的原因:不是我们不热情,实在天色太晚,不方便开门,您多见谅,今天白天再派人来,我们一定接待。


 


皇太极很高兴,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军依然不给开门。


 


这批使臣还比较负责,赖在城下就不走了,于是过了一会,赵率教又出来喊了一嗓子:


 


“你们退兵吧,我大明给赏钱!(自有赏)”


 


就在皇太极被弄得几乎精神失常,气急败坏的时候,城内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谈可以,但不能到城里,愿意到皇太极的大营去谈判。


 


差点被整疯的皇太极接待了使者,并且写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书信。

头像
0操作1497 #
头像
1497 #
0
08-10-23 16:2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4]


 


这封书信并不是劝降信,而是挑战信,他在信中表示,你们龟缩在城里,不是好汉,有种就出来打,你们出一千人,我这里只出十个人,谁打赢了,谁就算胜。你要是敢,咱们就打,要是不敢,就献出城内的所有财物,我就退兵。


 


所谓一千人打不过十个人,比如一千个手无寸铁的傻子打不过十个拿机枪的特种兵,一千个平民打不过十个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这点上,皇太极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狡猾,联系到他爹喜欢玩阴的,这个提议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引明军出战。


 


但书信送入城后,却迟迟没有反应,连平时出来吼一嗓子的赵率教也没有踪影,无人搭理。


 


究其原因,还是招数太低级,这种摆明从《三国演义》上抄来的所谓激将法(《三国演义》是后金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国演义》上才能用。


 


皇太极崩溃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谈,要谈又不给开门,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赵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极玩,可是无奈,谁让你来这么早,搞得老子走也走不掉,投降又说不过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实在不太像话,闲来无事谈谈判,当作消遣仅此而已。


 


正月十六日,消遣结束,因为就在这一天,援兵到达锦州。


 


得到锦州被围的消息后,袁崇焕十分焦急,他随即调派兵力,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会战。援军的数量很少,只有一万人。


 


六年前,在辽阳战役中,守将袁应泰以五万明军,列队城外,与数量少于自己的后金军决战,结果一塌糊涂,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六年后,满桂带一万人,去锦州打六万后金军。


 


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所率领的,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支由辽人为主的骑兵训练有素,并配备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战极为勇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成为明末最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满桂带领下,关宁铁骑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达塔山附近的笊篱山。


 


按照战前的部署,援军应赶到锦州附近,判明形势发动突袭,击破包围。


 


然而这个构想被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就在那天,一位后金将领正在笊篱山巡视——莽古尔泰。

头像
0操作1498 #
头像
1498 #
0
08-10-23 16:2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5]


 


这次偶遇完全打乱了双方的计划,片刻惊讶后,满桂率先发动冲锋。


 


后金军毫无提防,前锋被击溃,莽古尔泰虽说比较蠢,打仗还算凑合,很快反应过来,倚仗人多,发动了反击,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不打了。


 


因为大家都很忙,莽古尔泰来巡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满桂来解围,但按目前形势,自己不被围进去就算不错,所以在短暂接触后,双方撤退,各回各家。


 


几乎就在满桂受挫的同一时刻,袁崇焕使出了新的招数。


 


他写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锦州城,交给赵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信被后金军半路截获,并送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信的内容,让皇太极极为震惊:


 


“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头像
0操作1499 #
头像
1499 #
0
08-10-23 16: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6]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


 


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


 


宁远决战


 


五月二十八日,皇太极抵达宁远。


 


一年前,他的父亲在这里倒下,现在,他将在这里再次站立起来——反正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然而当他靠近宁远城的时候,却看见了一幕奇特的场景。


 


按照惯例,进攻是这样开始的,明军守在城头,架设大炮,后金军架好营帐,准备云梯、弓箭,然后开始攻城。


 


但这一次,他看到的,是整齐的明军——站在城外。


 


总兵孙祖寿率军,驻守西门,满桂、祖大寿率军,驻守西门,其余兵力驻守南、北方向。宁远守军共三万五千余人,位列城外,准备迎战。


 


现在的袁崇焕,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纵横天下的后金骑兵,不用龟缩城内,不用固守城池,击败他们,就在他们的面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皇太极的神经被彻底搞乱了,这个阵势已经超越了他的理解能力,于是他下达命令,暂停进攻,等等看看先。


 


看了半天,他明白了——这是挑衅,随即发出了怒吼:


 


“当年皇考太祖(努尔哈赤)攻击宁远,没有攻克,今天我打锦州,又没攻克,现在敌人在外布阵,如果还不能胜,我国威何存?!”

头像
0操作1500 #
头像
1500 #
0
08-10-23 16: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7]


 


皇太极认为,不打太没面子,必须且一定要打,但有人认为,不能打。


 


所谓有人,是指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换句话说,四大贝勒里,三个都不同意。


 


虽说皇太极是拍板的,但毕竟是少数派,双方陷入僵持。


 


于是皇太极说,你们都回去吧,我再考虑考虑。


 


三个人撤了,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见了进攻的号角。


 


对这三位大哥级人物,皇太极还是给面子的:至少把他们忽悠走了再动手。


 


一向只敢躲在城里打炮的明军,竟然站出来单干,实在太嚣张了,他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率全军发动了总攻。


 


很多时候,愤怒者往往是弱者。


 


三位贝勒毫无提防,事已至此,只能跟着冲了。


 


但当他们冲到城边时,才终于发现,明军敢来单干,是有原因的。


 


皇太极发动进攻,是打过算盘的,骑兵作战,明军不是后金军的对手,放弃拿手的大炮,偏要打马战,不占这个便宜实在不好意思。


 


袁崇焕之所以摆这个阵势,是因为他认定,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足以与后金骑兵抗衡,但更重要的是,他也没说不用大炮。


 


皇太极认为,当双方骑兵交战时,城头的大炮是无法发射的,因为那样可能误伤自己的军队。


 


袁崇焕知道这一点,但他认为,大炮是可以发射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双方骑兵展开厮杀时,用大炮轰后金的后继部队。


 


换句话说,就是引诱皇太极的骑兵进攻,等上钩的人差不多了,就用大炮攻击他们的后队,截断增援,始终保持人多打人少。


 


在大炮的轰鸣声中,满桂率领骑兵,向蜂拥前来的后金军发动了冲锋。


 


一直以来,在后金军的眼里,明军骑兵很好欺负,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很明显,眼前的这帮对手也是如此。


 


但自第一次交锋开始时起,自信就变成了绝望。


 


首先,这帮人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铁制大棒,抡起来呼呼作响,撞上就皮开肉绽,更可怕的是,这种大棒还能发射火器,打着打着冷不丁就开枪,实在太过缺德。


 


而且这帮人的精神状态明显不正常,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点不害怕,且战斗力极强,见人就往死里打,身中数箭数刀,依然死战不退。

发帖回复
查看:76879|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