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83|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461 #
头像
1461 #
0
08-10-14 15: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08]


 


天启五年(1625)九月十二日,刑部会审。


 


李养正果然不负其阉党之名,一上来就喝斥顾大章,让他老实交代。更为搞笑的是,他手里拿的罪状,就是许显纯交给他的,一字都没改,底下的顾大章都能背出来,李尚书读错了,顾大人时不时还提他两句。


 


审讯的过程也很简单,李尚书要顾大章承认,顾大章不承认,并说出了不承认的理由:


 


“我不能代死去的人,承受你们的诬陷。”


 


李尚书沉默了,他知道这位曾经的下属是冤枉的,但他依然做出了判决:


 


杨涟、左光斗、顾大章等六人,因收受贿赂,结交疆臣,处以斩刑。


 


这是一份相当无聊的判决,因为判决书里的六个人,有五个已经挂了,实际上是把顾大章先生拉出来单练,先在诏狱里一顿猛打,打完再到刑部,说明打你的合法理由。


 


形势急转直下,燕大侠也慌了手脚,一天夜里,他找到顾大章,告诉他情况不妙。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顾大章并不惊慌,恰恰相反,他用平静的口吻,向燕大侠揭示了一个秘密——出狱的秘密。


 


第二天,在刑部大堂上,顾大章公开了这个秘密。


 


顾大章招供了,他供述的内容,包括如下几点,杨涟的死因,左光斗的死因,许显纯的刑罚操作方法,绝笔、无人性的折磨,无耻的谋杀。


 


刑部知道了,朝廷知道了,全天下人都知道了。


 


魏忠贤不明白,许显纯不明白,甚至燕大侠也不明白,顾大章之所以忍辱负重,活到今天,不是心存侥幸,不是投机取巧。


 


他早就想死了,和其他五位舍生取义的同志一起,光荣地死去,但他不能死。


 


当杨涟把绝笔交给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再属于他自己,他知道自己有义务活下去,有义务把这里发生的一切,把邪恶的丑陋,正义的光辉,告诉世上所有的人。


 


所以他隐忍、等待,直至出狱,不为偷生,只为永存。


 


正如那天夜里,他对燕大侠所说的话:


 


“我要把凶手的姓名传播于天下(播之天下),等到来日世道清明,他们一个都跑不掉(断无遗种)!”


 


“吾目暝矣。”


 


这才是他最终的目的。


 


他做到了,是以今日之我们,可得知当年之一切。


 


一天之后,他用残废的手(三个指头已被打掉)写下了自己的遗书,并于当晚自缢而死。


 


杨涟,当日你交付于我之重任,我已完成。


 


“吾目暝矣。”

头像
0操作1462 #
头像
1462 #
0
08-10-14 15: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09]


 


    至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全部遇害,史称“六君子之狱”。


 


    就算是最恶俗的电视剧,演到这里,坏人也该休息了。


 


    但魏忠贤实在是个超一流的反派,他还列出了另一张杀人名单。


 


    在这份名单上,有七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高攀龙、李应升、黄遵素、周宗建,缪昌期、周起元、周顺昌。


 


    这七位仁兄地位说高不高,就是平时骂魏公公时狠了点,但魏公公一口咬死,要把他们组团送到阎王那里去。


 


    六君子都搞定了,搞个七君子不成问题。


 


    春风得意、无往不胜的魏公公认为,他已经天下无敌了,可以把事情做绝做尽。


 


    魏忠贤错了。


 


    在一部相当胡扯的香港电影中,某大师曾反复说过句不太胡扯的话:凡事太尽,缘分必定早尽。


 


    刚开始的时候,事情是很顺利的,东林党的人势力没有,气节还是有的,不走也不逃,坐在家里等人来抓,李应升、周宗建,缪昌期、周起元等四人相继被捕,上路的时候还特高兴。


 


    因为在他们看来,坚持信念,被魏忠贤抓走,是光辉的荣誉。


 


    高攀龙更厉害,抓他的东厂特务还没来,他就上路了——自尽。


 


    在被捕前的那个夜晚,他整理衣冠,向北叩首,然后投水自杀。


 


    死前留有遗书一封,有言如下:可死,不可辱。


 


    在这七个人中,高攀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都是御史,缪昌期是翰林院谕德,周起元是应天巡抚,说起来,不太起眼的,就数周顺昌了。


 


    这位周先生曾吏部员外郎,论资历、权势,都是小字辈,但事态变化,正是由他而起。


 


    周顺昌,字景文,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嫉恶如仇。


 


    说起周兄,还有个哭笑不得的故事,当初他在外地当官,有一次人家请他看戏,开始挺高兴,结果看到一半,突然怒发冲冠,众目睽睽之下跳上舞台,抓住演员一顿暴打,打完就走。


 


    这位演员之所以被打,只是因为那天,他演的是秦桧。


 


    听说当年演白毛女的时候,通常是演着演着,下面突来一枪,把黄世仁同志干掉,看来是有历史传统的。


 


    连几百年前的秦桧都不放过,现成的魏忠贤当然没问题。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63 #
头像
1463 #
0
08-10-14 15: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0]


 


    其实最初名单上只有六个人,压根就没有周顺昌,他之所以成为候补,是因为当初魏大中过境时,他把魏先生请到家里,好吃好喝,还结了亲家,东厂特务想赶他走,结果他说:


 


    “你不知道世上有不怕死的人吗?!回去告诉魏忠贤,我叫周顺昌,只管找我!”


 


    后来东厂抓周起元的时候,他又站出来大骂魏忠贤,于是魏公公不高兴了,就派人去抓他。


 


    周顺昌是南直隶吴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周顺昌为人清廉,家里很穷,还很讲义气,经常给人帮忙,在当地名声很好。


 


    东厂特务估计不太了解这个情况,又觉得苏州人文绉绉的,好欺负,所以一到地方就搞潜规则,要周顺昌家给钱,还公开扬言,如果不给,就在半道把周顺昌给黑了。


 


    可惜周顺昌是真没钱,他本人也看得开,同样扬言:一文钱不给,能咋样?


 


    但是人民群众不干了,他们开始凑钱,有些贫困家庭把衣服都当了,只求东厂高抬贵手。


 


    这次带队抓人的东厂特务,名叫文之炳,可谓是王八蛋中的王八蛋,得寸进尺,竟然加价,要了还要。


 


    这就过于扯淡了,但为了周顺昌的安全,大家忍了。


 


    第二天,为抗议逮捕周顺昌,苏州举行罢市活动。


 


    要换个明白人,看到这个苗头,就该跑路,可这帮特务实在太过嚣张(或是太傻),一点不消停,还招摇过市欺负老百姓,为不连累周顺昌,大家又忍了。


 


    一天后,苏州市民涌上街头,为周顺昌送行,整整十几万人,差点把县衙挤垮,巡抚毛一鹭吓得不行,表示有话好好说。有人随即劝他,众怒难犯,不要抓周顺昌,上奏疏说句公道话。


 


    毛一鹭胆子比较小,得罪群众是不敢的,得罪魏忠贤自然也不敢,想来想去,一声都不敢出。


 


    所谓干柴烈火,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十几万人气势汹汹,就等一把火。


 


    于是文之炳先生挺身而出了,他大喊一声:


 


    “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火点燃了。


 


     勒索、收钱不办事、欺负老百姓,十几万人站在眼前,还敢威胁人民群众,人蠢到这个份上,就无须再忍了。


 


    短暂的平静后,一个人走到了人群的前列,面对文之炳,问出了一个问题:


 


    “东厂逮人,是魏忠贤(魏监)的命令吗?”

头像
0操作1464 #
头像
1464 #
0
08-10-14 16:0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1]


 


问话的人,是一个当时寂寂无名,后来名垂青史的人,他叫颜佩韦。


 


颜佩韦是一个平民,一个无权无势的平民,所以当文特务确定他的身份后,顿时勃然大怒:


 


“割了你的舌头!东厂的命令又怎么样?”


 


他穿着官服,手持武器,他认为,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颜佩韦会害怕,会退缩。


 


然而,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颜佩韦振臂而起:


 


“我还以为是天子下令,原来是东厂的走狗!”


 


然后他抓住眼前这个卑劣无耻、飞扬跋扈的特务,拳打脚踢,发泄心中的怒火。


 


文之炳被打蒙了,但其他特务反应很快,纷纷拔刀,准备上来砍死这个胆大包天的人。


 


然而接下来,他们看见了让他们恐惧一生的景象,十几万个胆大包天的人,已向他们冲来。


 


这些此前沉默不语,任人宰割的羔羊,已经变成了恶狼,纷纷一拥而上,逮住就是一顿暴打。由于人太多,只有离得近的能踩上几脚,距离远的就脱鞋,看准了就往里砸(提示:时人好穿木屐)。


 


东厂的人疯了,平时大爷当惯了,高官看到他们都打哆嗦,这帮平民竟敢反抗,由于反差太大,许多人思想没转过弯来,半天还在发愣。


 


但他们不愧训练有素,在现实面前,迅速地完成了思想斗争,并认清了自己的逃跑路线,四散奔逃,有的跑进民宅,有的跳进厕所,有位身手好的,还跳到房梁上。


 


说实话,我认为跳到房梁上的人,脑筋有点问题,人民群众又不是野生动物,你以为他们不会爬树?


 


对于这种缺心眼的人,群众们使用了更为简洁的方法,一顿猛揣,连房梁都揣动了,直接把那人摇了下来,一顿群殴,当场毙命。


 


相对而言,另一位东厂特务就惨得多了,他是被人踹倒的,还没反应过来,又是一顿猛踩,被踩死了,连肇事者都找不着。


 


值得夸奖的是,苏州的市民们除了有血性外,也很讲策略。所有特务都被抓住暴打,但除个别人外,都没打死——半死。这样既出了气,又不至于连累周顺昌。


 


打完了特务,群众还不满意,又跑去找巡抚毛一鹭算帐。


 


其实毛巡抚比较冤枉,他不过是执行命令,胆子又小,吓得魂不附体,只能躲进粪坑里,等到地方官出来说情,稳定秩序,才把浑身臭气的毛巡抚捞出来。

头像
0操作1465 #
头像
1465 #
0
08-10-14 16: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2]


 


这件事件中,东厂特务被打得晕头转向,许多人被打残,还留下了极深的心理创伤。据说有些人回京后,一辈子都只敢躲在小黑屋里,怕光怕声,活像得了狂犬病。


 


气是出够了,事也闹大了。


 


东厂抓人,人没抓到还被打死几个,魏公公如此窝囊,实在耸人听闻,几百年来都没出过这事。


 


按说接下来就该是腥风血雨,可十几天过去,别说反攻倒算,连句话都没有。


 


因为魏公公也吓坏了。


 


事发后,魏忠贤得知事态严重,当时就慌了,马上把首辅顾秉谦抓来一顿痛骂,说他本不想抓人,听了你的馊主意,才去干的,闹到这个地步,怎么办?


 


魏忠贤的意思很明白,他不喜欢这个黑锅,希望顾秉谦帮他背。但顾大人岂是等闲之辈,只磕头不说话,回去就养病,索性不来了。


 


魏公公无计可施,想来想去,只好下令,把周顺昌押到京城,参与群众一概不问。


 


说是这么说,过了几天,顾秉谦看风声过了,又跳了出来,说要追究此事。


 


还没等他动手,就有人自首了。


 


自首的,是当天带头的五个人,他们主动找到巡抚毛一鹭,告诉他,事情就是自己干的,与旁人无关,不要株连无辜。


 


这五个人的名字是: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马杰。


 


五人中,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其余四人并未见过周顺昌,与他也无任何关系。


 


几天后,周顺昌被押解到京,被许显纯严刑拷打,不屈而死。


 


几月后,周顺昌的灵柩送回苏州安葬,群情激奋,为平息事端,毛一鹭决定处决五人。


 


处斩之日,五人神态自若。


 


沈扬说:无憾!


 


马杰大笑:


 


“吾等为魏奸阉党所害,未必不千载留名,去,去!”


 


颜佩韦大笑:


 


“列位请便,学生去了!”


 


遂英勇就义。


 


五人死后,明代著名文人张傅感其忠义,挥笔写就一文,是为《五人墓碑记》,四百年余后,被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语文课本。


 


嗟夫!大阉之乱,以缙绅之身而不改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五人墓碑记》


 


颜佩韦和马杰是商人,沈扬是贸易行中间人,周文元是轿夫,杨念如是卖布的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弱者和强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在信念是否坚定。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66 #
头像
1466 #
0
08-10-14 16: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3]


 


犹豫的人


 


这五位平民英雄的壮举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魏忠贤害怕了,他以及他的阉党,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用历史书上的话说,是为粉碎阉党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比而言,第二个结果有点歪打正着:七君子里最后的幸存者黄尊素,逃过了一劫。


 


东林党两大智囊之一的黄尊素之所以能幸免,倒不是他足智多谋,把事情都搞定了,也不是魏忠贤怕事,不敢抓他,只是因为连颜佩韦等人都不知道,那天被他们打的人里,有几位兄弟是无辜的。


 


其实民变发生当天,抓周顺昌的特务和群众对峙时,有一批人恰好正经过苏州,这批人恰好也是特务——抓黄尊素的特务。


 


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要到余姚,自然要经过苏州,于是就赶上了。


 


实在有点冤枉,这帮人既没捞钱,也没勒索,无非是过个路,可由于群众过于激动,过于能打,见到东厂装束的人就干,就把他们顺道也干了。


 


要说还是特务,那反应真是快,看见一群人朝自己冲过来,虽说不知怎么回事,立马就闪人了,被逼急了就往河里跳,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可从河里出来后一摸,坏了,驾帖丢了。


 


所谓驾帖,大致相当于身份证加逮捕证,照眼下这情景,要是没有驾帖就跑去,能活着回来是不太正常的。想来想去,也就不去了。


 


于是黄尊素纳闷了,他早就得到消息,在家等人来抓,结果等十几天,人影都没有。


 


但黄尊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明白一个道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躲是躲不过去的,大家都死了,一个人怎能独活呢?


 


于是他自己穿上了囚服,到衙门去报到,几个月后,他被许显纯拷打至死。


 


在黄尊素走前,叫来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告别。


 


大家都很悲痛,只有一个人例外。


 


他的儿子黄宗羲镇定地说道:


 


“父亲若一去不归,儿子来日自当报仇!”


 


一年之后,他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黄尊素死了,东林党覆灭,“六君子”、“七君子”全部殉难,无一幸免,天下再无人与魏忠贤争锋。
头像
0操作1467 #
头像
1467 #
0
08-10-14 16: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4]


 


纵观东林党的失败过程,其斗争策略,就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输得那真叫彻底,局势基本是一边倒,朝廷是魏公公的,皇帝听魏公公的,似乎毫无胜利的机会。


 


事实上,机会还是有的,一个。


 


在东林党里,有一个特殊的人,此人既有皇帝的信任,又有足以扳倒魏忠贤的实力——孙承宗。


 


在得知杨涟被抓后,孙承宗非常愤怒,当即决定弹劾魏忠贤。


 


但他想了一下,便改变了主意。


 


孙承宗很狡猾,他明白上书是毫无作用的,他不会再犯杨涟的错误,决定使用另一个方法。


 


天启四年(1625)十一月,孙承宗开始向京城进发,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找皇帝上访告状。


 


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朱木匠天天干木匠活,不大见人,还有魏管家帮他闭门谢客,想见他老人家一面,实在难如登天。


 


但孙承宗不存在这个问题,打小他就教朱木匠读书,虽说没啥效果(认字不多),但两人感情很好,魏公公几次想挑事,想干掉孙承宗,朱木匠都笑而不答,从不理会,因为他很清楚魏公公的目的。


 


他并不傻,这种借刀杀人的小把戏,是不会上当的。


 


于是魏忠贤慌了,他很清楚,孙承宗极不简单,不但狡猾大大的,和皇帝关系铁,还手握兵权,如果让他进京打小报告,那就真没戏了,就算没告倒,只要带兵进京来个武斗,凭自己手下这帮废物,是没指望的。


 


魏忠贤正心慌,魏广微又来凑热闹了,这位仁兄不知从哪得到的小道消息,说孙承宗带了几万人,打算进京修理魏公公。


 


为说明事态的严重性,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旦让孙大人进了京,魏公公立马就成粉了(公立齑粉矣)。


 


魏公公疯了,二话不说,马上跑到皇帝那里,苦苦哀求,不要让孙承宗进京,当然他的理由很正当:孙承宗带兵进京是要干掉皇帝,身为忠臣,必须阻止此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大人毫不慌张,他还安慰魏公公,孙老师靠得住,就算带兵,也不会拿自己开刀的。


 


这个判断充分说明,皇帝大人非但不傻,还相当地幽默,魏公公被涮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话说完,皇帝还要做木匠,就让魏公公走人,可是魏公公不走。


 


他知道,今天要不讨个说法,等孙老师进京,没准就真成粉末了。所以他开始哭,且哭出了花样——“绕床痛哭”。

头像
0操作1468 #
头像
1468 #
0
08-10-14 16: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5]


 


也就是说,魏公公赖在皇帝的床边,不停地哭。皇帝在床头,他就哭到床头,皇帝到床尾,他就哭到床尾,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皇帝也是人,也要睡觉,哭来哭去,真没法了,只好发话:


 


“那就让他回去吧。”


 


有了这句话,魏忠贤胆壮了,他随即命人去关外传令,让孙承宗回去。


 


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消息,于是他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孙承宗若入九门,即刻逮捕!”


 


那个消息的内容是,孙承宗没有带兵。


 


孙承宗确实没有带兵,他只想上访,不想造反。


 


所以魏忠贤改变了主意,他希望孙承宗违抗命令,大胆反抗来到京城,并最终落入他的圈套。


 


事实上,这是很有可能的,鉴于地球人都知道,魏公公一向惯于假传圣旨,所以愤怒的孙承宗必定会拒绝这个无理的命令,进入九门,光荣被捕。


 


然而他整整等了一夜,也没有看到这一幕。


 


孙承宗十分愤怒,他急匆匆地赶到了通州,却接到让他返回的命令。他的愤怒到达了顶点,于是他没有丝毫犹豫——返回了。


 


孙承宗实在聪明绝顶,虽然他知道魏忠贤有假传圣旨的习惯,但这道让他返回的谕令,却不可能是假的。


 


因为魏忠贤知道他和皇帝的关系,他见皇帝,就跟到邻居家串门一样,说来就来了,胡说八道是没用的。


 


然而现在他收到了谕令,这就代表着皇帝听从了魏忠贤的忽悠,如果继续前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跑路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回去睡觉,老老实实呆着。


二,索性带兵进京,干他娘一票,解决问题。


 


孙承宗是一个几乎毫无缺陷的人,政治上面很会来事,谁也动不了,军事上稳扎稳打,眼光独到,且一贯小心谨慎,老谋深算,所以多年来,他都是魏忠贤和努尔哈赤最为害怕的敌人。


 


但在这一刻,他暴露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弱点——犹豫。


 


孙承宗是典型的谋略型统帅,他的处事习惯是如无把握,绝不应战,所以他到辽东几年,收复无数失地,却很少打仗。


 


而眼前的这一仗,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他放弃。


 

无论这个决定正确与否,东林党已再无回天之力。
头像
0操作1469 #
头像
1469 #
0
08-10-14 16: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6]


 


三十年前,面对黑暗污浊的现实,意志坚定的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相信,对的终究是对的,错的终究是错的。于是他决心,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维护世上的公义,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随意践踏他人,让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这个理想,他励精图治,忍辱负重,从那个小小的书院开始,经历几十年起起落落,坚持道统,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后,有无数的追随者杀身成仁。


 


然而杀身固然成仁,却不能成事。


 


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终究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我并不喜欢东林党,因为这些人都是书呆子,自命清高,还空谈阔论,缺乏实干能力。


 


小时候,历史老师讲到东林党时,曾说道:东林党人并不是进步的象征,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问:何谓封建士大夫?


 


老师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会里,局限、落后,腐朽的势力,而他们的精神,绝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


 


多年以后,我亲手翻开历史,看到了另一个真相。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遗弃


 


孙承宗失望而归,他没有能够拯救东林党,只能拯救辽东。


 


魏忠贤曾经想把孙老师一同干掉,可他反复游说,皇帝就是不松口,还曾经表示,如果孙老师出了事,就唯你是问。


 


魏公公只好放弃了,但让孙老师呆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头像
0操作1470 #
头像
1470 #
0
08-10-14 16: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7]


 


可是他提了N次,也没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贤不想他走,是他实在走不了,因为没人愿意接班。


 


按魏忠贤的意思,接替辽东经略的人,应该是高第。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厉害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1623),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厉害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但算来算去,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把他找来,说,我要提你的官,去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死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了磕头(叩头岂免):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觉得很空虚。


 


费了那么多精神,给钱给官,就拉来这么个废物。所以他气愤了: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了。


 


在辽东,高第用实际行动证实,他既胆小,也很无耻。


 


到地方后,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弹劾孙承宗,罪名:吃空额。


 


经过孙承宗的整顿,当时辽东部队,已达十余万人,对此高第是有数的,但这位兄弟睁眼说瞎话,说他数下来,只有五万人。其余那几万人的工资,都是孙承宗领了。


 


对此严重指控,孙承宗欣然表示,他没有任何异议。


 


他同时提议,今后的军饷,就按五万人发放。


 


这就意味着,每到发工资时,除五万人外,辽东的其余几万苦大兵就要拿着刀,奔高经略要钱。


 


高第终于明白,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孙承宗还没倒,要论狡猾,他才刚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己是有时间跑路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71 #
头像
1471 #
0
08-10-14 16: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8]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滕县,这就有点麻烦,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滕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滕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头像
0操作1472 #
头像
1472 #
0
08-10-14 16: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0]


 


总之,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换句话说,是山区。


 


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


 


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


 


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头像
0操作1473 #
头像
1473 #
0
08-10-14 16: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1]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无名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他的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个菜鸟。


 


所以他问:


 


“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


 


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头像
0操作1474 #
头像
1474 #
0
08-10-14 16: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2]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一直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


 


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


 


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已无能为力。


 


然而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保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绝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头像
0操作1475 #
头像
1475 #
0
08-10-14 16: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3]


 


    但这个诺言注定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把握。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476 #
头像
1476 #
0
08-10-14 16: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4]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胜利之路


 


    努尔哈赤决定,要把眼前这座不听话的城市,以及那个敢调侃他的无名小卒彻底灭掉。


 


    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已确知,这是一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后方,没有任何援军,也不会有援军,而在城中抵挡的,只是一名不听招呼的将领,和一万多孤立无援的明军。


 


    六年前,在萨尔浒,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军队,连在朝鲜打得日本人屁滚尿流的名将刘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现在,他率六万精锐军队,一路所向披靡,来到了这座小城,面对着仅一万多人的守军,和一个叫袁崇焕的无名小卒。


 


    胜负毫无悬念。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努尔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贝勒,还是明朝的高第、甚至孙承宗,都持相同观点。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毛泽东


 


     袁崇焕是相信光明的,因为在他的手中,有四种制胜的武器。


 


     第一种武器叫死守,简单说来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么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里。


 


     虽然这个战略比较怂,但很有效,你有六万人,我只有一万人,凭什么出去让你打?有种你打进来,我就认输。


 


    他的第二种武器,叫红夷大炮。

头像
0操作1477 #
头像
1477 #
0
08-10-14 16: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5]


 


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领,当年打日本的时候,就全靠这玩意,把上万鬼子送上天,杀人还兼带毁尸功能,实在是驱赶害虫的不二利器。


 


但这招在努尔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为日军的主力是步兵,而后金都是骑兵,速度极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质量,没打几炮马刀就招呼过来了。


 


袁崇焕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进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纯进口产品,国外生产,国外组装。


 


我并非瞧不起国货,但就大炮而言,还是外国的好。其实明代的大炮也还凑合,在小型手炮上面(小佛郎机),还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像大将军炮这种大型火炮,就出问题了。


 


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技术问题——炸膛。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火炮,想把炮弹打出去,就要装火药,炮弹越重,火药越多,如果火药装少了,没准炮弹刚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杀伤力也就是砸人脚,可要是装多了,由于炮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就会内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学观点讲,这是一个把炸药填入炮膛,却只允许其冲击力向一个方向(前方)前进的二律背反悖论。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袁崇焕应该也不知道,但外国人知道,他们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并几经辗转,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这炮到底是哪产的,史料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荷兰,有的说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还是飞利浦,都无所谓,好用就行。


 


据说这批火炮共有三十门,经葡萄牙倒爷的手,卖给了明朝。拿回来试演,当场就炸膛了一门(绝不能迷信外国货),剩下的倒还能用,经袁崇焕请求,十门炮调到宁远,剩下的留在京城装样子。


 


这十门大炮里,有一门终将和努尔哈赤结下不解之缘。


 

为保证大炮好用,袁崇焕还专门找来了一个叫孙元化的人。按照惯例,买进口货,都要配发中文说明书,何况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够意思,虽说是二道贩子,没有说明书,但可以搞培训,就专门找了几个中国人,集中教学,而孙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导班的优秀学员。
头像
0操作1478 #
头像
1478 #
0
08-10-14 16: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6]


 


袁崇焕的第三种武器,叫做坚壁清野。


 


为了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喝到一滴水,袁崇焕命令,烧毁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此外,他还干了一件此前所有努尔哈赤的对手都没有干过的事——清除内奸。


 


努尔哈赤是个比较喜欢耍阴招的人,对派奸细里应外合很有兴趣,此前的抚顺、铁岭、辽阳、沈阳、广宁都是这么拿下的。


 


努尔哈赤不了解袁崇焕,袁崇焕却很了解努尔哈赤,他早摸透了这招,便组织了除奸队,挨家挨户查找外来人口,遇到奸细立马干掉,并且派民兵在城内站岗,预防奸细破坏。


 


死守、大炮、坚壁清野,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努尔哈赤手下的六万精兵,已经把宁远团团围住,突围是没有希望的,死守是没有援兵的,即使击溃敌人,他们还会再来,又能支撑多久呢?


 


所以最终将他带上胜利之路的,是最后一种武器。


 


这件武器,从一道命令开始。


 


布置外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他请求一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


 


袁崇焕镇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讨援兵的。”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


 


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


 


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


 


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一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在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头像
0操作1479 #
头像
1479 #
0
08-10-14 16: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7]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动了进攻的命令,声势浩大的精锐后金军随即涌向孤独的宁远城。


 


必须说明,后金军攻城,不是光膀子去的,他们也很清楚,骑着马是冲不上城墙的,事实上,他们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战术系统,大致有三拨人。


 


每逢攻击时,后金军的前锋,都由一种特别的兵种担任——楯兵。所有的楯兵都推着楯车。所谓楯车,是一种木车,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泼上水,由于木板和牛皮都相当皮实,明军的火器和弓箭无法射破,这是第一拨人。


 


第二拨是弓箭手,躲在楯车后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射箭(射程很远),甭管射不射得中,射完就走人。


 


最后一拨就是骑兵,等前面都忙活完了,距离也就近了,冲出去砍人效果相当好。


 


无数明军就是这样被击败的,火器不管用,骑兵砍不过人家,只好就此覆灭。


 


这次的流程大致相同,无数的楯兵推着木车,向着城下挺进,他们相信,城中的明军和以往没有区别,火器和弓箭将在牛皮面前屈服。


 


然而牛皮破了。


 


架着云梯的后金军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后面,等待靠近城墙的时刻,但他们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雳声,以及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


 


值得庆祝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俯瞰到了宁远城的全貌——在半空中。


 


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以可怕的巨响,喷射着灿烂的火焰,把无数的后金军,他们破碎的楯车,以及无数张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关于红夷大炮的效果,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


 


当第一声炮响的时候,袁崇焕不在城头,他正在接见外国朋友——朝鲜翻译韩瑗。


 


巨响吓坏了朝鲜同志,他惊恐地看着袁崇焕,却只见到一张笑脸,以及轻松的三个字:


 


“贼至矣!”


 


几个月前,当袁崇焕决心抵抗之时,就已安排了防守体系,总兵满桂守东城,参将祖大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最为坚固。
头像
0操作1480 #
头像
1480 #
0
08-10-14 16: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8]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头皮,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袭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型,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查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随便打,无所谓。

发帖回复
查看:76883|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