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看过的评论,现在还是很感动啊:
作者:瀛洲古调 时间:2005-12-14 14:50:00
贾母可能并不非常讨厌宝钗,但距离喜欢和欣赏还远的很,更不要说让她做孙媳了,贾母要是有这个心,事早就定了,宝钗怎么可能留到年纪老大?她满十五(待嫁)贾母亲自给她做了生日,贾母心里明知她可以嫁了,而却对张道士说“这孩子(宝玉)命里不该早娶”,故意迟迟不谈宝玉的婚事,一准是想耗嫁宝钗,至于黛玉嘛,她本比宝玉小,等几年无妨。
在宝玉择媳的问题上贾母与王夫人的观点无论从个性上还是从亲疏上都全然不同,因为晴雯的事,婆媳二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已然是挑明了,王夫人明知晴雯是贾母的人,却先斩后奏地赶了出去,贾母是什么人?她心里能没想法?晴雯已经死了,她还是明摆着告诉王夫人,自己觉得“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多此一举”地说这话的目的还不够明显吗?而对王夫人挑中的袭人,贾母一方面勉强认了,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她是个没嘴的葫芦。王夫人说袭人识大体,从不逢迎着宝玉淘汽,有出格的事,只有死劝的,贾母马上说深知宝玉将来是个不听妻妾劝的——处处针锋相对,贾母真那么喜欢识大体的宝姑娘吗?这首先说明贾母与王夫人在宝玉择妻的问题上,已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其次说明贾母比王夫人更了解宝玉,脂评曾有言,“他日之玉已不可箴”,他最终因不可箴而“悬崖撒手”而不是从谏如流。
贾母自己的观点很明确:她早就对众人说了,不管她根基富贵,模样性情难得好的,而贾母喜欢什么性情的人呢?看看吧:她离不开的鸳鸯不是好惹的,她挑中将来给宝玉使唤的晴雯更是性情中人,而对于王夫人喜欢的袭人她则认为是没嘴的葫芦。她也当众说过讨厌见了个清俊男子就想起终身大事来的轻浮女子,读者若认为她是在说黛玉就大错特错了,黛玉从小和宝玉一块长大,更没有越理的幽期密约,即使宝黛之事,由于老太君自己的原因合府皆知,黛玉也没有任何的非礼之举,更不存在见了个清俊男子就想终身大事的情况,“她说的人自有她说的”。
宝黛小儿女间不过吵了嘴互不说话,老太君急的“抱怨天抱负地”,甚至于哭了,说“我这个老冤家偏生遇上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让我操心,什么时候我闭了这个眼,厌了这口气,凭这两个冤家闹到天上去我也眼不见心不烦了,偏又不厌这口气!”这样重的话,岂是寻常说的?真真让人几欲垂泪,听了这话,谁还觉得老人家对宝黛之事没有什么想法?她自己明明是以二人的保护者自居了。
“金玉无言,何可为证”,宝黛心事成空不仅不是因为贾母择钗弃黛,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贾母的保护。